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方法和装置

申请号 CN201110387535.5 申请日 2011-11-29 公开(公告)号 CN103136008A 公开(公告)日 2013-06-05
申请人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董金光; 张义明; 姚玲玲;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 固件 更新方法和装置,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协同处理器CP的固件存储在应用处理器AP的系统文件中;当上述CP的固件需要更新时,将上述AP与个人计算机PC相连;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新版固件,并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本发明不再设置 电子 切换 开关 ,简化了USB 电路 设计,降低了 主板 布线难度,此外本发明可一次性同时对CP和AP的固件进行更新,降低了系统整体功耗,减少了更新次数。
权利要求

1.一种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协同处理器CP的固件存储在应用处理器AP的系统文件中;
当所述CP的固件需要更新时,将所述AP与个人计算机PC相连;
所述AP从所述PC下载新版固件,并利用所述新版固件更新所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AP与所述PC相连后,所述AP从所述PC下载新版固件前,还包括:所述AP通过USB串行通信端口与所述PC建立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从所述PC下载新版固件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AP从所述PC下载微型加载程序,然后通过所述微型加载程序获取所述PC中的新版固件,包括所述AP的新版固件及所述CP的新版固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新版固件更新所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步骤具体包括:
所述AP利用所述AP的新版固件,替换所述系统文件中存储的所述AP的旧版固件,并利用所述CP的新版固件,替换所述系统文件中存储的所述CP的旧版固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新版固件更新所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之后,还包括以下加载所述CP的新版固件的步骤:
所述AP断开与所述PC的连接,与所述CP建立通信连接,并向所述CP发送目标加载程序;
所述CP接收所述目标加载程序,并通过所述目标加载程序向所述AP发送加载新版固件的加载请求
所述AP收到所述加载请求后,将所述CP的新版固件发送到所述CP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请求中包括所述CP要加载的新版固件的名称、长度及其在所述AP中的存储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将所述CP的新版固件发送到所述CP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CP接收所述AP发来的新版固件,并将收到的新版固件加载至本地的存储设备中。
8.一种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固件存储模、新版固件下载模块、新版固件更新模块;
所述固件存储模块,用于将协同处理器CP的固件存储在应用处理器AP的系统文件中;
所述新版固件下载模块,用于在所述CP的固件需要更新时,将所述AP与个人计算机PC相连,并通过所述AP从所述PC下载所述新版固件;
所述新版固件更新模块,用于在所述新版固件下载成功后,利用所述新版固件更新所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建立模块、新版固件加载模块;
所述通信接口建立模块,用于在所述AP与所述PC相连后,使所述AP与所述PC建立USB通信连接;
所述新版固件加载模块,用于从所述AP的系统文件中获取所述CP的新版固件,并将所述CP的新版固件加载至所述CP的存储设备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

说明书全文

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件更新方法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 有 智 能 终 端 一 般 采 用AP(Application processor,应 用 处 理器)+CP(coprocessor,协同处理器)的设计模式,AP用于处理应用相关事件,CP用于处理网络相关事件。AP一般采用eMMC(embeded MutiMedia Card,嵌入式多媒体卡)+LPDDR SDRAM(Lower Power 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电压双倍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存储框架,通过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围设备)等串行通信端口与外部通信。CP一般采用NAND(Not AND,非易失性)闪存+LPDDR SDRAM的存储框架。
[0003] 在USB硬件设计上,现有智能终端的AP和CP分别具有一个USB数据线,通过电子切换开关AP和CP的USB数据线可在不同时刻被引出至USB插口。固件更新时,USB插口默认与AP的USB数据线连接,实现AP的固件更新,更新完毕后,通过控制电子切换开关USB插口可切换至CP的USB数据线,从而进行CP的固件更新。智能终端开机时,也是先启动AP,AP启动后给CP供电,促使CP启动并加载更新后的固件,至此CP的固件更新、加载完毕。这种USB硬件设计不仅布线复杂、设计难度大,而且还需要额外增加电子切换开关,用于分阶段实现AP和CP的固件更新,存在硬件成本高、系统功耗大的缺点。另外,CP的固件更新繁琐,需要通过电子切换开关切换USB插口,方能对CP的固件进行更新和加载,这一方面又加大了智能终端后续产品的开发难度,不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和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侧的固件更新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终端硬件设计复杂、CP固件更新繁琐的技术问题。
[0005]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 一种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方法,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 将协同处理器CP的固件存储在应用处理器AP的系统文件中;
[0008] 当上述CP的固件需要更新时,将上述AP与个人计算机PC相连;
[0009] 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新版固件,并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
[0010] 将上述AP与上述PC相连后,上述AP从所述PC下载新版固件前,还包括:上述AP通过USB串行通信端口与上述PC建立通信连接。
[0011] 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新版固件步骤具体包括:
[0012] 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微型加载程序,然后通过上述微型加载程序获取上述PC中的新版固件,包括上述AP的新版固件及上述CP的新版固件。
[0013] 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步骤具体包括:
[0014] 上述AP利用上述AP的新版固件,替换上述系统文件中存储的上述AP的旧版固件,并利用上述CP的新版固件,替换上述系统文件中存储的上述CP的旧版固件。
[0015] 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之后,还包括以下加载上述CP的新版固件的步骤:
[0016] 上述AP断开与上述PC的连接,与上述CP建立通信连接,并向上述CP发送目标加载程序;
[0017] 上述CP接收上述目标加载程序,并通过上述目标加载程序向上述AP发送加载新版固件的加载请求
[0018] 上述AP收到上述加载请求后,将上述CP的新版固件发送到上述CP上。
[0019] 上述加载请求中包括上述CP要加载的新版固件的名称、长度及其在上述AP中的存储位置
[0020] 上述AP将上述CP的新版固件发送到上述CP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0021] 上述CP接收上述AP发来的新版固件,并将收到的新版固件加载至本地的存储设备中。
[0022] 本发明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3] 一种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装置,上述装置包括:固件存储模、新版固件下载模块、新版固件更新模块;
[0024] 上述固件存储模块,用于将协同处理器CP的固件存储在应用处理器AP的系统文件中;
[0025] 上述新版固件下载模块,用于在上述CP的固件需要更新时,将上述AP与个人计算机PC相连,并通过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上述新版固件;
[0026] 上述新版固件更新模块,用于在上述新版固件下载成功后,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
[0027] 上述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建立模块、新版固件加载模块;
[0028] 上述通信接口建立模块,用于在上述AP与上述PC相连后,使上述AP与上述PC建立USB通信连接;
[0029] 上述新版固件加载模块,用于从上述AP的系统文件中获取上述CP的新版固件,并将上述CP的新版固件加载至上述CP的存储设备中。
[0030] 上述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
[00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1)本发明不再设置电子切换开关,CP上也不设置USB数据线,从而简化了USB电路设计,降低了主板布线难度;2)本发明将CP的固件集成在AP的系统文件中,将原有CP的启动模式修改为通用串口启动模式,从而在更新AP的固件时,就能对CP的固件进行更新,由此可以降低系统整体功耗,减少更新次数。附图说明
[0032]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3]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智能终端上的AP和CP的硬件构成示意图;
[0034]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智能终端上的CP的固件更新方法流程图
[0035]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装置的模块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7]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智能终端上的AP和CP的硬件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只有AP包含USB数据线,并可以引出至USB插口。AP和CP上分别设有存储设备,二者之间通过UART通用串行总线进行数据通讯。AP上采用的是eMMC存储设备,从而可以保证其上存储的固件可靠、安全。本发明实施例在CP上未设置USB数据线,并且智能终端不带有电子切换开关,而是将CP的固件集成在AP的系统文件中,AP的系统文件中还包含AP的固件,从而可以一次性同时更新AP和CP的固件。
[0038]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智能终端上的CP的固件更新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9] 步骤S201:将CP的固件存储在AP的系统文件中;
[0040] 通过编译、链接技术可以实现将CP的固件集成至AP的系统文件system.img中,从而AP的系统文件system.img中就同时包含AP固件及CP固件,并且AP固件、CP固件分别存储在系统文件system.img的两个独立的存储区中,待固件更新时,便可用AP和CP对应的新版固件分别替换对应的存储区中的旧版固件。
[0041] 步骤S202:当上述CP的固件需要更新时,将上述AP与计算机PC相连,并建立通信连接;
[0042] 上述PC中存储有上述CP及上述AP的新版固件。上述AP与上述PC可以通过USB等串行通信端口建立通信连接。
[0043] 步骤S203: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新版固件,并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
[0044] 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新版固件步骤具体包括:
[0045] 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微型加载程序,然后通过上述微型加载程序获取上述PC中的新版固件,包括上述AP的新版固件及上述CP的新版固件。
[0046] 上述AP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步骤具体包括:
[0047] 上述AP利用上述AP的新版固件,替换上述系统文件中存储的上述AP的旧版固件,并利用上述CP的新版固件,替换上述系统文件中存储的上述CP的旧版固件。
[0048] 步骤S204:更新完成后,上述AP断开与上述PC的连接,与上述CP建立通信连接,并向上述CP发送目标加载程序;
[0049] 步骤S205:上述CP接收上述目标加载程序,并通过上述目标加载程序向上述AP发送加载新版固件的加载请求;
[0050] 上述加载请求中包括上述CP要加载的新版固件的名称、长度及其在上述AP中的存储位置。
[0051] 步骤S206:上述AP收到上述加载请求后,将上述CP的新版固件发送到上述CP上;
[0052] 上述AP收到上述加载请求后,根据上述加载请求所包含的新版固件的名称、长度及存储位置,在系统文件system.img中查询相应的新版固件,并将其发送给上述CP。
[0053] 步骤S207:上述CP接收上述AP发来的新版固件,并将收到的新版固件加载至本地的存储设备中。
[0054]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智能终端协同处理器的固件更新装置的模块方框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装置包括:固件存储模块1、新版固件下载模块2、新版固件更新模块3;
[0055] 上述固件存储模块1,用于将协同处理器CP的固件存储在应用处理器AP的系统文件中;
[0056] 上述新版固件下载模块2,用于在上述CP的固件需要更新时,将上述AP与个人计算机PC相连,并通过上述AP从上述PC下载上述新版固件;
[0057] 上述新版固件更新模块3,用于在上述新版固件下载成功后,利用上述新版固件更新上述系统文件中的旧版固件。
[0058] 上述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建立模块4、新版固件加载模块5;
[0059] 上述通信接口建立模块4,用于在上述AP与上述PC相连后,使上述AP与上述PC建立USB通信连接。
[0060] 上述新版固件加载模块5,用于从上述AP的系统文件中获取上述CP的新版固件,并将上述CP的新版固件加载至上述CP的存储设备中。
[0061] 上述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掌上电脑PDA。
[0062]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