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控制装置、供电系统、负载和基站

申请号 CN201610139181.5 申请日 2016-03-11 公开(公告)号 CN107181252A 公开(公告)日 2017-09-19
申请人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立元; 宛世源; 叶绿华;
摘要 本 申请 实施例 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装置、供电系统、负载和基站。该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供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 电阻 ,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之间实时测量的 电流 ,确定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之间的压降;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将该压降与该负载的预设输入 电压 相加,得到理论 输出电压 ,其中,该预设输入电压为该负载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与余量之差,该余量大于或等于在该供电控制装置与该负载所处的供电环境下的输出电压误差,且该预设输入电压大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对应的输入电压;电压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该理论输出电压,调整该供电装置对该负载的输出电压。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降低线缆传输损耗,提高供电效率以及节省 站点 运营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供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电阻,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实时测量的电流,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压降;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压降与所述负载的预设输入电压相加,得到理论输出电压,其中,所述预设输入电压为所述负载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与余量之差,所述余量大于或等于在所述供电控制装置与所述负载所处的供电环境下的输出电压误差,且所述预设输入电压大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对应的输入电压;
电压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理论输出电压,调整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所述电阻,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供电装置在第一时刻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在所述第一时刻的压降;
根据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在所述第一时刻的压降,以及所述供电装置在所述第一时刻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流,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所述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控制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负载利用电线通信PLC通信协议发送的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
所述接收单元,还进一步用于将根据所述消息得到的所述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提供给所述第三确定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周期性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环境的因素包括所述供电装置的电路设计、所述供电装置中的器件与标准规格的差异、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供电线缆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控制单元还进一步用于指示所述供电装置在开始工作时,向所述负载输出初始电压,所述初始电压值在所述负载的允许的输入电压的范围之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进行远距离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位于塔上,所述供电装置位于塔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为射频拉远单元或为基带处理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为第一射频拉远单元,所述负载为第二射频拉远单元。
11.一种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和供电装置;所述供电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负载的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为多个负载进行供电。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包括一级供电装置和二级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一级供电装置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输出给所述二级供电装置;
所述二级供电装置用于对所述一级供电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变换为所述输出电压,以便于对所述负载进行供电。
14.一种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通过供电线缆与供电控制装置和供电装置连接;
所述供电装置用于对所述负载进行供电;
所述负载包括采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负载的输入电压;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供电线缆向所述供电控制装置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输入电压,以便于所述供电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输入电压,调整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进行远距离供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位于塔上,所述供电装置位于塔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为射频拉远单元或为基带处理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为第一射频拉远单元,所述负载为第二射频拉远单元。
1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射频拉远单元和基带处理单元,所述射频拉远单元或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为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负载。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拉远单元位于塔上,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位于塔下;或者,
所述射频拉远单元位于塔上,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位于塔上。

说明书全文

供电控制装置、供电系统、负载和基站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学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电学领域中的供电控制装置、供电系统、负载和基站。

背景技术

[0002] 基站为通信系统的单元,基站一般包括射频单元、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以及天线。为了提高信号质量覆盖范围,天线一般会安装在基站信号塔顶,或在其他比较高的位置,比如楼顶或山顶之类的。而基带单元和射频单元一般安装在塔底的机柜或机房内,以便于安装、维护、升级等。
[0003] 随着对信号传输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射频单元的安装位置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在塔顶安装的射频单元,这种射频单元通常称之为被供电装置(Radio Remote Unit)。
[0004] 使用RRU能有效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因为RRU离天线近,传输距离近,能降低噪声和减少信号传输损耗。但也带来了RRU供电的问题,供电线缆需要从塔底的供电系统拉到塔顶给RRU供电,增加了传输损耗。
[0005] 因此,亟需一种供电方案来尽量降低对RRU供电而产生的损耗。发明内容
[000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装置、供电系统、负载、基站和存储介质,能够降低线缆传输损耗,提高供电效率以及节省站点运营成本
[0007]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供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电阻,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实时测量的电流,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压降;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压降与所述负载的预设输入电压相加,得到理论输出电压,其中,所述预设输入电压为所述负载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与余量之差,所述余量大于或等于在所述供电控制装置与所述负载所处的供电环境下的输出电压误差,且所述预设输入电压大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对应的输入电压;电压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理论输出电压,调整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压。
[0008]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实时调节对负载的输出电压,降低线缆传输损耗,提高供电效率,节省站点运营成本。并且,由于用于对输出电压进行调整的预设输入电压基于供电控制装置与负载所处的供电环境下的输出电压误差和最大供电损耗,从而可以在提高供电效率的同时,也能避免负载的损坏。
[0009]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所述电阻,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供电装置在第一时刻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压以及所述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在所述第一时刻的压降;根据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在所述第一时刻的压降,以及所述供电装置在所述第一时刻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流,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所述电阻。
[0010] 因此,测量相同时刻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可以避免由于负载变化等导致的输出电流和输入电压的波动,而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电阻。
[0011]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控制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其中,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负载利用电线通信PLC通信协议发送的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所述接收单元,还进一步用于将根据所述消息得到的所述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提供给所述第三确定单元。
[0012]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供电控制装置可以通过供电线缆,接收该负载利用PLC协议发送的用于指示该输入电压的数值。也即可以借用供电系统对负载进行供电的供电线缆,来传输用于指示输入电压的数值,不需要额外的信号线缆,节约成本。
[0013]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周期性确定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电阻。
[0014] 例如,可以周期性地获取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以获取线缆电阻,例如,可以一天多次获取线缆电阻,用于对供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调节。对电压进行调节的频率可以根据被供电装置的负载变化情况来确定。
[0015]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环境的因素包括所述供电装置的电路设计、所述供电装置中的器件与标准规格的差异、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负载之间的供电线缆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0016]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考虑供电环境因素,来对负载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留出余量,可以避免损坏设备。
[0017]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压控制单元还进一步用于指示所述供电装置在开始工作时,向所述负载输出初始电压,所述初始电压值在所述负载的允许的输入电压的范围之内。
[0018] 从而,通过在开始工作时输出初始电压在所述负载的允许的输入电压范围之后,可以防止输入电压过高损坏设备。
[0019]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进行远距离供电。
[0020]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位于塔上,所述供电装置位于塔下。
[0021]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为射频拉远单元或为基带处理单元。
[0022]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装置为第一射频拉远单元,所述负载为第二射频拉远单元。
[0023]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包括第一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供电控制装置和供电装置;所述供电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供电装置对负载的供电。
[0024]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装置为多个负载进行供电。
[0025] 结合第二方面或其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装置包括一级供电装置和二级供电装置;其中,
[0026] 所述一级供电装置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输出给所述二级供电装置;
[0027] 所述二级供电装置用于对所述一级供电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变换为所述输出电压,以便于对所述负载进行供电。
[0028] 因此,在存在多个负载具有不同的拉远距离和负载变化情况时,可以将该多个负载分别连接到不同的二级供电装置,该多个不同的二级供电装置可以连接到同一个一级供电装置。由此可以实现对负载的输出电压更灵活的调节。当然,同一个供电装置也可以为多个负载供电。
[0029]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所述负载通过供电线缆与供电控制装置和供电装置连接;所述供电装置用于对所述负载进行供电;所述负载包括采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所述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负载的输入电压;所述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供电线缆向所述供电控制装置发送消息,所述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输入电压,以便于所述供电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输入电压,调整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压。
[0030]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进行远距离供电。
[0031]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位于塔上,所述供电装置位于塔下。
[0032]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负载为射频拉远单元或为基带处理单元。
[0033]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装置为第一射频拉远单元,所述负载为第二射频拉远单元。
[0034]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射频拉远单元和基带处理单元,所述射频拉远单元或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为第三方面或其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负载。
[0035]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射频拉远单元位于塔上,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位于塔下;或者,
[0036] 所述射频拉远单元位于塔上,所述基带处理单元位于塔上。
[0037]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指令。其中,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供电控制装置的各个单元的相应功能。或者,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负载的各个单元的相应功能。
[0038]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用于处理器调用的指令。其中,该指令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供电控制装置的各个单元的相应功能。或者,该指令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负载的各个单元的相应功能。附图说明
[003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0]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图。
[0041]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供电控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0042]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供电控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0043]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供电控制装置实现的供电方法的示意性图。
[0044]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0045]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图。
[0046]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负载的示意性框图。
[0047]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图。
[0048]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50]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100的示意性图。如图1所示,基站一般包括射频单元101、BBU 102以及天线103。其中,为了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可以将射频单元101设置在基站信号塔的塔顶,此时射频单元101被称为RRU 101。供电系统104可以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电源线缆为BBU 102和RRU 101进行直流供电。天线103一般为无源设备,不需要供电系统的供电。供电系统104和BBU 102一般安装在塔底的机柜或机房105内,以便于安装、维护和升级等。
[0051] 供电系统104可以包括供电控制装置1041和供电装置1042,其中,供电控制装置1041可以用于控制供电装置1042对RRU101和BBU102进行供电。
[0052] RRU 101用于接收来自BBU 102的数字信息和控制信号,并将其调制成射频信号,通过天线103发射出去。RRU 102同时从天线103接收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进行解调,提供给BBU 102。BBU 102则处理RRU 101回传的解调信号,将其传输给基站控制单元106。BBU 102同时处理来自基站控制单元106的信号,将其传输给RRU 102。
[0053] 应理解,虽然图1中示出了信号塔,以天线103和RRU102位于信号塔顶上,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例如,天线和RRU还可以位于楼顶或山顶上。虽然图中示出的BBU位于塔下,但是本申请也不限于此,BBU还可以位于塔上,或者楼顶或山顶上等高处。
[0054] 还应理解,为了简化示意,图1中只示出了一个BBU,一个RRU和一根天线,在实际使用中,基站可以包括多个BBU,多个RRU,或多根天线。供电系统可以为多个BBU和/或RRU供电。基站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5G系统中的基站等。
[0055] 随着基站通信数据量的剧增,基站中的RRU的数量和RRU的功率也随之大幅增加,为了适应RRU大功率供电需求,电源线缆需要变粗以降低传输损耗,这就会带来建站成本上升和施工难度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尽可能提高传输电压来减少电源线缆的传输损耗。
[0056] 假如RRU最大允许输入电压是57V,超过该最大允许输入电压,会造成RRU设备的损坏。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输入电压越接近57V,输入电流就越小,那么传输损耗就越低,这是因为线缆传输损耗是和传输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即,PLOSS=I2*Rcable,其中,PLOSS为传输损耗,I为传输电流;Rcable为线缆电阻。因此,提高传输电压对降低线缆传输损耗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0057] 但是由于RRU自身负载的变化,会导致输入电压的变化。例如,由于通信数据量的变化,导致负载变化,负载变化引起电流变化,电流变化引起线缆压降变化,进而导致被供电装置的输入电压的变化。
[0058] 因此,需要对输入电压进行调节尽量使输入电压达到最优的范围,比如,尽量接近输入电压的最大允许值。
[0059]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和供电系统可以调整输入电压,降低线缆传输损耗。
[0060]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供电控制装置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供电控制装置200包括第一确定单元210、第二确定单元220和电压控制单元230。
[0061] 其中,第一确定单元210,用于根据供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电阻,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之间实时测量的电流,确定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之间的压降。第二确定单元220,用于将该压降与该负载的预设输入电压相加,得到理论输出电压,其中,该预设输入电压为该负载的最大允许输入电压与余量之差,该余量大于或等于在该供电控制装置200与该负载所处的供电环境下的输出电压误差,且该预设输入电压大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对应的输入电压。电压控制单元230,用于根据该理论输出电压,调整该供电装置对该负载的输出电压。
[0062] 具体地,可以实时测量电流,根据该电流,电阻和预设输入电压确定理论输出电压,其中,可以根据以下公式1确定理论输出电压:
[0063] VPS=VPre-set+R*I  公式1
[0064] 其中,R为供电装置和负载之间的电阻,VPS为理论输出电压,VPre-set为负载的预设输入电压,以及I为实时测量的输出电流,R*I得出的为供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压降。
[006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输入电压通常接近于负载最大允许输入电压,但是不等于最大允许输入电压,留出一定的余量,其中,该余量大于或等于在供电控制装置与负载所处的供电环境下的输出电压误差,由此可以在最大减少传输损耗的同时,避免损害设备。例如,最大允许输入电压为57V,则预设输入电压的上限为56V。
[0066] 上述提到的供电环境的因素可以包括供电装置的电路设计、供电装置中的器件与标准规格的差异、供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供电线缆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0067] 同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供电损耗不大于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预设输入电压要大于或等于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的输入电压。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对应的输入电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2确定:
[0068]
[0069] 其中,P为负载的额定功率,R为供电装置和负载之间的电阻,PLOSS为最大允许的供电损耗,U为允许的最大供电损耗对应的输入电压。
[0070]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供电控制装置200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240,该第三确定单元240用于确定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之间的电阻,该第三确定单元240具体用于:根据该供电装置在第一时刻对该负载的输出电压以及该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确定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在该第一时刻的压降;根据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在该第一时刻的压降,以及该供电装置在该第一时刻对该负载的输出电流,确定该供电装置与该负载之间的电阻。
[0071] 例如,负载在第一时刻获取输入电压的数值,将该数值发送给供电控制装置。供电控制装置在第一时刻获取对该负载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由于数据传输的延迟,供电控制装置在第一时刻获取了该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之后,还未接收到负载发送的在第一时刻获取的输入电压,可以先保存该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在接收到负载发送的用于指示输入电压的数值之后,再根据该输出电压、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确定供电系统和负载之间的电阻。
[0072]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3确定供电装置和负载之间的电阻:
[0073] R=(VPS-VRRU)/I  公式3
[0074] 其中,R为供电装置和射频拉远之间的电阻,以下有时为了描述的方便,将供电装置和负载之间的电阻称为线缆电阻;VPS为供电装置的第一时刻的输出电压;VRRU为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以及I为供电装置的第一时刻的输出电流。
[0075] 因此,测量相同时刻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可以避免由于负载变化等导致的输出电流和输入电压的波动,而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电阻。
[0076]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确定单元240可以周期性确定供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电阻。
[0077] 例如,可以周期性地获取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以获取线缆电阻,例如,可以一天多次获取线缆电阻,用于对供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调节。对电压进行调节的频率可以根据被供电装置的负载变化情况来确定。
[0078] 可选地,如图3所示,该供电控制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250,其中,该接收单元250,用于接收该负载利用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协议发送的消息,该消息用于指示该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该接收单元250,还进一步用于将根据该消息得到的该负载的第一时刻的输入电压提供给该第三确定单元240。
[0079]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供电控制装置可以通过供电线缆,接收该负载利用PLC协议发送的用于指示该输入电压的数值。也即可以借用供电系统对负载进行供电的供电线缆,来传输用于指示输入电压的数值,不需要额外的信号线缆,节约成本。
[0080]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负载安装之后进行第一次供电时,为了防止输入电压过高损坏设备,供电控制装置可以指示供电装置先输出一个比较稳妥的电压值(比如48V),负载开始工作,检测输入电压,通过PLC通信反馈给供电控制装置,供电控制装置检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得出线缆压降,利用公式1得到线缆电阻,然后,根据线缆电阻和实时检测的电流值动态调节输出电压。
[0081] 例如,如图4所示的由供电装置200实现的供电方法300中,在301中,确定输出电压;在302中,确定输出电流;在303中,确定负载的输入电压;然后,在304中,确定线缆电阻;在305中,根据电流和电阻调整输出电压;在306中,输出直流电源。并再次执行301,302,
303,以调整输出电压等,其中,再次调整输出电压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被供电装置的负载变化情况来确定。例如,如果负载变换频繁,则调整输出电压的时间间隔可以较短,否则可以较长。
[0082]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供电控制装置200可以用于图1所示的场景中,也即该供电控制装置200可以对应于图1所示的供电控制装置1041。
[0083] 可选地,供电装置可以为单独的电源,也可以是另一台RRU,也即由RRU对RRU进行供电。供电装置对负载进行远距离供电。
[0084] 可选地,负载也可以是BBU。
[0085]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负载可以位于塔上,供电装置可以位于塔下。
[0086]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400,该供电系统400可以包括供电控制装置410和供电装置420。该供电控制装置410用于控制供电装置420对于负载的供电。该供电控制装置410可以对应于上文提到的供电控制装置200,实现供电控制装置200的相应功能,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0087]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提到的供电装置可以包括一级供电装置和二级供电装置;其中,一级供电装置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输出给二级供电装置;二级供电装置用于对一级供电装置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变换为输出电压,以便于对负载进行供电。
[0088] 例如,如图6所示的通信场景500中,一级供电装置1042a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为BBU和二级供电装置1042b提供直流电,二级供电装置1042b用于为RRU101供电,其中,RRU101,BBU102,天线103,机房或机柜105同图1所示的RRU101,BBU102,天线103,机房或机柜105,在此不再赘述。
[0089] 因此,在存在多个负载具有不同的拉远距离和负载变化情况时,可以将该多个负载分别连接到不同的二级供电装置,该多个不同的二级供电装置可以连接到同一个一级供电装置。由此可以实现对负载的输出电压更灵活的调节。当然,同一个供电装置也可以为多个负载供电。
[0090]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600。该负载600通过供电线缆与供电控制装置和供电装置连接;供电装置用于对负载进行供电;负载600包括采集单元610和发送单元620;其中,采集单元610用于采集负载的输入电压;发送单元620用于通过供电线缆向供电控制装置发送消息,该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输入电压,以便于供电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输入电压,调整所述供电装置对所述负载的输出电压。
[0091]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700。如图8所示,该基站700包括BBU710和RRU720。其中,BBU710或RRU720可以作为上述提到的负载,可以具有上述负载的功能。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0092] 图9提供了一种装置800。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处理器810、存储器820和总线840。可选地,该装置800还可以包括收发器830,用于实现与其他装置的通信。总线用于使得处理器810、存储器820和收发器830相连。
[0093] 可选地,存储器820存储程序指令,该指令用于实现装置200的各个单元的相应功能,处理器可以调用存储器820中存储的指令,实现相应功能。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0094] 可选地,存储器820存储程序指令,该指令用于实现负载600的各个单元的相应功能,处理器可以调用存储器820中存储的指令,实现相应功能。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009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61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
[0096]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以下将以RRU为例,对比传统RRU供电方法和本申请的供电方法。
[0097] 传统RRU供电方式为供电系统输出固定电压,比如48V,由于线缆压降的存在,RRU输入电压小于48V,比如40V,RRU功率600W,那么电流为15A(600W/40V),线缆传输损耗为120W(48V*15A-600W),供电效率为83.3%。采用本申请的供电方法,同样采用上述例子中的电源线缆(可以计算出电缆电阻为0.53ohm),通过动态调压方式将RRU输入电压稳定在55V,那么RRU电流为10.91A(600W/55V),供电系统输出电压为60.78V,线缆损耗为63.1W,相比传统供电方式减小了56.9W,供电效率为90.5%,提高了7.2%。
[0098] 另外,在相同供电效率下,即相同的传输损耗要求下,和相同的供电距离下,本申请提供的供电方法能够采用更小线径的电缆。这是由于本申请能够提高供电电压,降低传输电流,那么相同传输损耗要求下能够采用电阻大得多的电源线缆,在供电距离一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线径小得多的线缆(或者说采用相同线径的线缆能提供更远的供电距离),这对于降低施工难度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因为电源线缆是需要拉到塔顶且用于制造线缆的的价格比较昂贵,所以能大幅降低建站成本。
[0099]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实时调节对负载的输出电压,降低线缆传输损耗,提高供电效率,节省站点运营成本。并且,由于用于对输出电压进行调整的预设输入电压基于供电控制装置与负载所处的供电环境下的输出电压误差和最大供电损耗,从而可以在提高供电效率的同时,也能避免负载的损坏。
[010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0101]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102]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03]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0104]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0105]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0106]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