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终端及基站

申请号 CN201280037842.3 申请日 2012-08-02 公开(公告)号 CN103748913B 公开(公告)日 2017-11-14
申请人 夏普株式会社; 发明人 今村公彦; 大内涉; 秋元阳介; 野上智造; 中岛大一郎; 示泽寿之; 铃木翔一; 加藤恭之; 上村克成;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在基站和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使基站和终端高效地进行通信的基站、终端、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具备:上级层处理部,其使终端保持第1测量对象设定;上级层处理部,其使基站针对每个所述终端设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以及发送部,其使所述终端将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 指定 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参考 信号 的接收功率、以及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报告给所述基站。
权利要求

1.一种通信系统,在基站与终端之间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具有:
终端上级层处理部,其使所述终端保持第1测量对象设定;和
基站上级层处理部,其使所述基站针对每个所述终端设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其中,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表示成为测量对象的天线端口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表示与所述天线端口不同的天线端口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
所述通信系统还具有:
测量部,其测量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和
发送部,其向所述基站发送包括所述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所述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测量ID在内的测量报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表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
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表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是从与所述基站不同的第2基站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由与进行测量的资源元关联的信息、与进行测量的子关联的信息、以及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所述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功率比关联的信息构成的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系统还具有:
发送功率控制部,其使所述终端使用基于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功率而求出的路径损耗值,来进行上行链路发送信号功率的设定。
5.一种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具有:
终端上级层处理部,其保持第1测量对象设定,并保持由所述基站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
其中,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表示成为测量对象的天线端口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表示与所述天线端口不同的天线端口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
所述终端还具有:
测量部,其测量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和
发送部,其向所述基站发送包括所述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所述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测量ID在内的测量报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表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
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表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是从与所述基站不同的第2基站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由与进行测量的资源元关联的信息、与进行测量的子帧关联的信息、以及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功率比关联的信息构成的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具有:
发送功率控制部,其使用基于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功率而求出的路径损耗值,来进行上行链路发送信号功率的设定。
9.一种基站,与终端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站上级层处理部,其针对每个所述终端设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和
接收部,其从所述终端接收由所述终端所保持的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作为测量报告,
其中,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表示成为测量对象的天线端口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表示与所述天线端口不同的天线端口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
所述测量报告包括从本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的测量ID。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表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从本基站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
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表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是从与本基站不同的第
2基站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由与进行测量的资源元关联的信息、与进行测量的子帧关联的信息、以及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功率比关联的信息构成的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上级层处理部对所述终端设定1个或多个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或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1个或多个测量对象当中的、用于进行上行链路发送信号功率的设定的接收功率的测量对象。

说明书全文

通信系统、终端及基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终端以及基站。

背景技术

[0002] 在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接入)、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先进长期演进)或利用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Wireless 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络)、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互通微波接入)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小区、发送站、发送装置、eNodeB(演进基站))及终端(移动终端、接收站、移动站、接收装置、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分别具备多个收发天线,通过使用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来对数据信号进行空间复用,从而实现高速的数据通信。
[0003] 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为实现基站与终端的数据通信,基站需要对终端进行各种控制。因此,基站通过使用给定的资源对终端通知控制信息,而进行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中的数据通信。例如,基站通过对终端通知资源的分配信息、数据信号的调制及编码信息、数据信号的空间复用数信息、发送功率控制信息等而实现数据通信。这种控制信息可使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
[0004] 另外,下行链路中的使用MIMO技术的通信方法可使用各种方法,例如,可使用将相同资源分配给不同终端的多用户MIMO方式、或多个基站相互协作进行数据通信的CoMP(Cooperative Multipoint、Coordinated Multipoint(协作多点))方式等。
[0005] 图34是表示进行多用户MIMO方式的一例的图。图34中,基站3401通过下行链路3404对终端3402进行数据通信,且通过下行链路3405对终端3403进行数据通信。此时,终端
3402及终端3403进行利用多用户MIMO的数据通信。在下行链路3404及下行链路3405中使用相同的资源。资源包含频率方向及时间方向的资源。另外,基站3401使用预编码
(precoding)技术等,对下行链路3404及下行链路3405的各者控制波束,由此维持相互正交性或降低相同信道的干扰。由此,基站3401可对终端3402及终端3403实现使用相同资源的数据通信。
[0006] 图35是表示进行下行链路CoMP方式的一例的图。图35中,表示通过覆盖范围较广的宏基站3501、及覆盖范围较该宏基站3501窄的RRH(Remote Radio Head,无线射频头端)3502而构筑使用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形。此处,考虑宏基站3501的覆盖范围包括RRH3502的覆盖范围的一部分或全部而构成的情形。在图35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宏基站3501、RRH3502构筑异构网络构成,且相互协作地分别通过下行链路3505及下行链路3506对终端3504进行数据通信。宏基站3501可通过线路3503与
RRH3502连接,并与RRH3502收发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线路3503可使用光纤等有线线路或使用中继技术的无线线路。此时,宏基站3501及RRH3502可分别通过一部分或全部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而提高宏基站3501构筑的覆盖范围的区域内的综合频率利用效率(传输容量)。
[0007] 终端3504在位于基站3501或RRH3502的附近的情况下,可与基站3501或RRH3502进行单小区通信。进而,终端3504在位于RRH3502构筑的覆盖范围的端附近(小区边缘)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应对来自宏基站3501的相同信道的干扰的对策。作为宏基站3501与RRH3502的多小区通信(协作通信),研究有如下方法:通过使用宏基站3501与RRH3502相互协作的CoMP方式,而减轻或抑制对小区边缘区域的终端3504的干扰。例如,作为这种CoMP方式,研究有非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
[0008] 图36是表示进行上行链路CoMP方式的一例的图。图36中,表示通过覆盖范围较广的宏基站3601、及覆盖范围较该宏基站窄的RRH(Remote Radio Head)3602而构筑使用异构网络构成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情形。此处,考虑宏基站3601的覆盖范围包括RRH3602的覆盖范围的一部分或全部而构成的情形。在图36所示的例子中,通过宏基站3601与RRH3602构筑异构网络构成,且相互协作地分别通过上行链路3605及上行链路3606对终端3604进行数据通信。宏基站3601可通过线路3603与RRH3602连接,并与RRH3602收发接收信号或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线路3603可使用光纤等有线线路或使用中继技术的无线线路。此时,宏基站3601及RRH3602可分别通过一部分或全部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而提高宏基站3601构筑的覆盖范围的区域内的综合频率利用效率(传输容量)。
[0009] 终端3604在位于基站3601或RRH3602的附近的情况下,可与基站3601或RRH3602进行单小区通信。在此情况下,在终端3604位于基站3601附近的情况下,基站3601接收通过上行链路3605而接收到的信号并对其进行解调。或者,在终端3604位于RRH3602附近的情况下,RRH3602接收通过上行链路3606而接收到的信号并对其进行解调。进而,在终端3604位于RRH3602构筑的覆盖范围的端附近(小区边缘)或基站3601与RRH3602的中间地点附近的情况下,宏基站3601接收通过上行链路3605而接收到的信号,RRH3602接收通过上行链路3606而接收到的信号后,宏基站3601与RRH3602通过线路3603进行这些从终端3604接收到的信号的收发,进行从终端3604接收到的信号的合成,且进行合成信号的解调。通过这些处理,而期待改善数据通信的特性。此是被称为合成接收(Joint Reception;联合接收)的方法,作为上行链路多小区(多点)通信(协作通信),通过使用在宏基站3601与RRH3602间相互协作的CoMP方式,而可改善小区边缘区域、或宏基站3601与RRH3602的中间附近的区域内的数据通信的特性。
[0010] 先前技术文献
[0011] 非专利文献
[0012]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10),2011年3月,3GPP 
TS36.212V10.1.0(2011-03)。
[0013] 非专利文献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Further Advancements forE-UTRA 
Physical Layer Aspects(Release9),2010年3月,3GPP TR36.814V9.0.0(2010-03)。

发明内容

[0014]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5] 然而,在可进行如CoMP方式般的协作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终端发送的信号是由基站、RRH、或基站与RRH两者当中的任一者接收的情况,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相应不同。例如,若不必要地以较强的功率发送信号则对其他基站的干扰会变大,若以较弱的功率发送信号则变得无法维持适当的接收质量,且有时会导致系统整体的处理量下降。另外,在下行链路发送中,若终端接收的信号能从基站、RRH、或基站与RRH两者当中的任一者适当地发送,则预计也会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0016]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基站与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以终端可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设定的方式进行下行链路接收功率的测量及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设定的通信系统、终端及基站。
[0017]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8] (1)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在基站与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具有:使所述终端保持第1测量对象设定的机构;使所述基站针对每个所述终端设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机构;以及使所述终端将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报告给所述基站的机构。
[0019] (2)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如上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将从天线端口0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从天线端口0以及天线端口1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作为测量对象。
[0020] (3)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如上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由与进行测量的资源元关联的信息、与进行测量的子关联的信息、以及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参考信号的功率比关联的信息构成的组。
[0021] (4)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如上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建立关联的索引。
[0022] (5)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通信系统是如上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还具有:使所述终端使用基于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或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1个或多个测量对象当中的、由所述基站指定的1个或多个测量对象而求出的1个路径损耗值,来进行上行链路发发送号功率的设定的机构。
[0023] (6)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具有:保持第1测量对象设定的机构;保持由所述基站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机构;以及将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报告给所述基站的机构。
[0024] (7)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如上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将从天线端口0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从天线端口0以及天线端口1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作为测量对象。
[0025] (8)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如上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由与进行测量的资源元关联的信息、与进行测量的子帧关联的信息、以及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参考信号的功率比关联的信息构成的组。
[0026] (9)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如上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建立关联的索引。
[0027] (10)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是如上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具有:发送功率控制部,其使用基于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或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1个或多个测量对象当中的、由所述基站指定的1个或多个测量对象而求出的1个路径损耗值,来进行上行链路发送信号功率的设定的机构。
[0028] (11)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与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具有:针对每个所述终端设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机构;以及从所述终端接收由所述终端所保持的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成为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这两者或任一者,作为测量报告的机构。
[0029] (12)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如上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将从天线端口0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从天线端口0以及天线端口1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作为测量对象。
[0030] (13)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如上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由与进行测量的资源元关联的信息、与进行测量的子帧关联的信息、以及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参考信号的功率比关联的信息构成的组。
[0031] (14)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如上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包含1个或多个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建立关联的索引。
[0032] (15)另外,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基站是如上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具有:对所述终端设定1个或多个由所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或由所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1个或多个测量对象当中的、用于进行上行链路发送信号功率的设定的测量对象的机构。
[0033] 由此,基站能根据通过针对每个终端设定多个测量对象而得到的测量结果,来对终端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信号的功率的设定。
[0034] 发明效果
[0035] 根据本发明,在基站与终端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能进行下行链路接收功率的测量及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设定。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的概略图。
[0037] 图2是表示基站101映射的1个资源对的一例的图。
[0038] 图3是表示基站101映射的1个资源块对的另一例的图。
[0039] 图4是表示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0040]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基站10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0041]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终端102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0042] 图7是表示基站101映射的信道的一例的图。
[0043] 图8是表示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设定的详细情况的图。
[0044] 图9是表示与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相关的参数的详细情况的一例的图。
[0045] 图10是表示与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相关的参数的详细情况的另一例的图。
[0046] 图11是表示CSI-RS测量设定的详细情况的一例的图。
[0047] 图12是表示CSI-RS测量设定的详细情况的另一例的图。
[0048] 图13是表示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3测量对象设定及报告设定的详细情况的图。
[0049] 图14是表示第3测量对象设定的详细情况的一例的图。
[0050] 图15是表示测量目标EUTRA的详细情况的图。
[0051] 图16是表示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报告设定的详细情况的图。
[0052] 图17是表示第2报告设定的详细情况的图。
[0053] 图18是表示报告设定的一例的图。
[0054] 图19是表示测量报告的详细情况的图。
[0055] 图20是表示EUTRA测量结果列表的详细情况的图。
[0056] 图21是表示第2测量报告的详细情况的图。
[0057] 图22是表示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详细情况的一例的图。
[0058] 图23是表示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详细情况的另一例的图。
[0059] 图24是表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详细情况的图。
[0060] 图25是表示终端102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定时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详细情况的图。
[0061] 图26是表示终端102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详细情况的图。
[0062]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0063] 图28是表示各无线资源设定中所包含的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0064] 图29是表示与第2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0065] 图30是表示与第1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
[0066] 图31是表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一例的图。
[0067] 图32是表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另一例(另一例1)的图。
[0068] 图33是表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另一例(另一例2)的图。
[0069] 图34是表示进行多用户MIMO方式的一例的图。
[0070] 图35是表示进行下行链路CoMP方式的一例的图。
[0071] 图36是表示进行上行链路CoMP方式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第1实施方式)
[0073]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包括宏基站(基站、发送装置、小区、发送点、发送天线群、发送天线端口群、接收天线端口群、分量载波(Component Carrier)、eNodeB)、RRH(Remote Radio Head、远程天线、分散天线、基站、发送装置、小区、发送点、发送天线群、发送天线端口群、分量载波、eNodeB)及终端(终端装置、移动终端、接收点、接收终端、接收装置、第3通信装置、发送天线端口群、接收天线群、接收天线端口群、UE)。
[007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系统的概略图。图1中,基站(宏基站)101为与终端102进行数据通信,而通过下行链路105及上行链路106收发控制信息及信息数据。同样地,RRH103为与终端102进行数据通信,而通过下行链路107及上行链路108收发控制信息及信息数据。线路104可使用光纤等有线线路或使用中继技术的无线线路。此时,宏基站101及RRH103可通过分别一部分或全部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而提高宏基站101构筑的覆盖范围的区域内的综合频率利用效率(传输容量)。将这种在相邻站间(例如,宏基站-RRH间)使用相同频率而构筑的网络称为单频网络(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另外,在图1中从基站101通知小区ID(cell identity,小区标识符),且利用于下述小区固有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或终端固有参考信号(DL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下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UE-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UE特定参考信号))。另外,从RRH103也可通知小区ID。从RRH103通知的小区ID与从基站101通知的小区ID既存在相同的情形,也存在不同的情形。再者,存在以下所示的基站101指示图1中所示的基站101及RRH103的情形。再者,以下所示的基站101及RRH103间的说明也可指示宏基站间、RRH间。
[0075] 图2是表示基站101和/或RRH103通过下行链路105或下行链路107而映射的1个资源块对的一例的图。图2表示2个资源块(资源块对),1个资源块由频率方向上的12个子载波与时间方向上的7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构成。将1个OFDM符号中的各个子载波称为资源元(RE;Resource Element)。资源块对沿频率方向排列,该资源块对的数量可针对每个基站进行设定。例如,该资源块对的数量可设定为6~110个。将此时的频率方向的宽度称为系统带宽。另外,将资源块对的时间方向称为子帧。将各个子帧中的在时间方向上为前后的7个OFDM符号也分别称为时隙。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资源块对也简称为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
[0076] 附加有阴影线的资源元中R0~R1分别表示天线端口0~1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CRS)。此处,图2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为2个天线端口的情形,但可改变其数量,例如,可映射相对于1个天线端口或4个天线端口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另外,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最大可设定于4个天线端口(天线端口0~3)。换言之,可从天线端口0~3中的至少任一个发送小区固有参考信号。
[0077] 另外,既存在基站101及RRH103对各不相同的资源元分配上述R0~R1的情形,也存在对相同的资源元分配上述R0~R1的情形。例如,在基站101及RRH103对各不相同的资源元及、或不同的信号序列分配上述R0~R1的情况下,终端102可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个别地算出各者的接收功率(接收信号功率)。尤其是在从基站101及RRH103通知的小区ID不同的情况下可进行如上所述的设定。在另一例中,存在仅基站101对一部分的资源元分配上述R0~R1,而RRH103对任一个资源元均不分配上述R0~R1的情形。在此情况下,终端102可根据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算出宏基站101的接收功率。尤其是在仅从基站101通知小区ID的情况下可进行如上所述的设定。在另一例中,基站101及RRH103对相同的资源元分配上述R0~R1,在从基站101及RRH103发送相同的序列的情况下,终端102可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算出经合成的接收功率。尤其是在从基站101及RRH103通知的小区ID相同的情况下可进行如上所述的设定。
[0078] 再者,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例如,算出功率的情形包含算出功率的值的情况,计算功率的情形包含计算功率的值的情况,测量功率的情形包含测量功率的值的情况,报告功率的情形包含报告功率的值的情况。如此,功率的表达也适当地包含功率的值的意思。
[0079] 附加有阴影线的资源元中D1~D2分别表示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分复用)组1~CDM组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DL DMRS、UE-RS)。另外,CDM组1及CDM组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分别是利用Walsh码(沃尔什码)等正交码进行CDM。另外,CDM组1及CDM组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相互进行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复用)。此处,基站101可根据映射至该资源块对的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使用8个天线端口(天线端口7~14),使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最大映射至8秩(rank)。另外,基站101可根据映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的秩数,而改变CDM的扩频码长或所映射的资源元的数量。
[0080] 例如,就秩数为1~2的情况下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而言,作为天线端口7~8而包含2个码片的扩频码长,且映射至CDM组1。就秩数为3~4的情况下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而言,除天线端口7~8以外,作为天线端口9~10也包含2个码片的扩频码长,进而映射至CDM组2。就秩数为5~8的情况下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而言,作为天线端口7~14而包含4个码片的扩频码长,且映射至CDM组1及CDM组2。
[0081] 另外,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中,与各天线端口对应的正交码进而迭加有扰码。该扰码是基于从基站101通知的小区ID及加扰ID而生成。例如,扰码是根据基于从基站101通知的小区ID及加扰ID所生成的伪噪声序列而生成。例如,加扰ID为显示0或1的值。另外,表示所使用的加扰ID及天线端口的信息也可被联合编码(joint coding),而使表示这些的信息索引化。
[0082] 由图2的附加有阴影线的资源元中的前头的第1~3个OFDM符号构成的区域是被设定为配置第1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另外,基站101可与配置有第1控制信道的区域相关地针对每个子帧而设定其OFDM符号数。另外,由涂满白色的资源元构成的区域表示配置有第2控制信道(X-PDCCH)或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物理数据信道))的区域。另外,基站101可针对每个资源块对而设定配置第2控制信道或共享信道的区域。另外,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或映射至共享信道的数据信号的秩数、与映射至第1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的秩数可各不相同地设定。
[0083] 此处,资源块可根据通信系统使用的频带宽度(系统带宽)而改变其数量。例如,基站101可于系统频带中使用6~110个资源块,将其单位也称为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Carrier Component(载波分量))。进而,基站101也可通过频率聚合(载波聚合)而对终端102设定多个分量载波。例如,基站101可针对终端102,使1个分量载波由20MHz构成,且在频率方向上连续和/或非连续地设定5个分量载波,而使整个通信系统可使用的频带宽为100MHz。
[0084] 此处,控制信息是使用特定的调制方式或编码方式实施调制处理或纠错编码处理等而生成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是经由第1控制信道(第1物理控制信道)、或与第1控制信道不同的第2控制信道(第2物理控制信道)进行收发。然而,此处所提及的物理控制信道为物理信道的一种,且为物理帧上所规定的控制信道。
[0085] 再者,若从一观点而言,则第1控制信道为使用与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发送端口(天线端口)的物理控制信道。另外,第2控制信道为使用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相同的发送端口的物理控制信道。终端102使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对映射至第1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且使用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对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为在小区内的所有终端102中共享的参考信号,且由于被插入至系统频带的所有资源块内,故而为任一个终端102均可使用的参考信号。因此,第1控制信道可由任一个终端102进行解调。另一方面,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为仅插入至所分配的资源块的参考信号,可以与数据信号相同的方式适应性地进行波束成形(Beamforming)处理。因此,在第2控制信道中,可获得适应性的波束成形的增益。
[0086] 另外,若从与上述不同的观点而言,则第1控制信道为位于物理子帧的前部的OFDM符号上的物理控制信道,可配置于这些OFDM符号上的系统带宽(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全局。另外,第2控制信道为位于物理子帧的较第1控制信道靠后方的OFDM符号上的物理控制信道,可配置于这些OFDM符号上的系统带宽内的一部分频带。由于第1控制信道配置在位于物理子帧的前部的控制信道专用的OFDM符号上,故而可较物理数据信道用的后部的OFDM符号先进行接收及解调。另外,仅监视(监控(monitoring))控制信道专用的OFDM符号的终端102也可接收。另外,由于第1控制信道中所使用的资源可扩散配置于CC全局,故而可使对于第1控制信道的小区间干扰随机化。另一方面,第2控制信道配置于通信中的终端102通常接收的共享信道(物理数据信道)用的后部的OFDM符号上。另外,基站101可通过对第2控制信道进行频分复用,而对第2控制信道彼此或第2控制信道与物理数据信道进行正交复用(无干扰的复用)。
[0087] 另外,若从与上述不同的观点而言,则第1控制信道为小区固有的物理控制信道,且为空闲状态的终端102及连接状态的终端102的两者可取得的物理信道。另外,第2控制信道为终端固有的物理控制信道,且为仅连接状态的终端102可取得的物理信道。此处,所谓空闲状态是基站101未储存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的信息的状态(RRC_IDLE状态)等不立即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状态。另一方面,所谓连接状态是终端102保持有网络的信息的状态(RRC_CONNECTED状态)等可立即进行数据的收发的状态。第1控制信道为不依赖于终端固有的RRC信号而可由终端102接收的信道。第2控制信道为根据终端固有的RRC信号而设定的信道,且为终端102可通过终端固有的RRC信号而接收的信道。即,第1控制信道为通过预先限定的设定而任一个终端均可接收的信道,第2控制信道为可容易地进行终端固有的设定变更的信道。
[0088] 图3是表示映射有8个天线端口用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资源块对的图。图3表示映射基站的天线端口数(CSI端口数)为8个时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情形。另外,图3表示1个子帧内的2个资源块。
[0089] 将图3的涂满颜色或附加有斜线的资源元中的CDM组编号1~2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数据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分别表示为D1~D2,将CDM组编号1~4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分别表示为C1~C4。进而,对映射有这些参考信号的资源元以外的资源元映射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
[0090] 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各个CDM组中,使用2个码片的正交码(Walsh码),对各个正交码分配CSI端口(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端口(天线端口、资源栅格)),且以2个CSI端口为单位进行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进而,对各个CDM组进行频分复用。使用4个CDM组映射CSI端口1~8(天线端口15~22)的8个天线端口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例如,在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DM组C1中,CSI端口1及2(天线端口15及16)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被CDM而映射。在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DM组C2中,CSI端口3及4(天线端口17及18)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被CDM而映射。在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DM组C3中,CSI端口5及6(天线端口19及20)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被CDM而映射。在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DM组C4中,CSI端口7及8(天线端口21及22)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行CDM而映射。
[0091] 在基站101的天线端口数为8的情况下,基站101可将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的层数(秩数、空间复用数、DMRS端口数)最大设为8,例如,可将数据信号的层数设为2,将控制信号的层数设为1。终端固有参考信号(DL DMRS、UE-RS)在各个CDM组中,根据层数而使用2个码片或4个码片的正交码,针对每2层或4层进行CDM。进而,对终端固有参考信号的各个CDM组进行频分复用。使用2个CDM组,映射DMRS端口1~8(天线端口7~14)的8层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
[0092] 另外,基站101可发送天线端口数为1、2或4时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基站101可使用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DM组C1来发送1个天线端口用或2个天线端口用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基站101可使用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DM组C1、C2来发送4个天线端口用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
[0093] 另外,既存在基站101及RRH103将各不相同的资源元分配给上述C1~C4的任一者的情形,也存在将相同的资源元分配给上述C1~C4的任一者的情形。例如,在基站101及RRH103将各不相同的资源元及、或不同的信号序列分配给上述C1~C4的任一者的情况下,终端102可使用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个别地算出基站101及RRH103的各者的接收功率(接收信号功率)及各者的传播路径状态。在另一例中,在基站101及RRH103将相同的资源元分配给上述C1~C4的任一者,且从基站101及RRH103发送相同的序列的情况下,终端102可使用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而算出合成的接收功率。
[0094] 继而,在图4的流程图中表示如下的情况,即,终端102测量参考信号(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并向基站101报告(report)接收功率,基于测量的结果计算路径损耗,且基于计算出的路径损耗而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并利用计算出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在步骤S403中基站101进行与参考信号的测量及报告相关的终端102的参数设定。可在步骤S403中设定与第2测量对象设定、第2报告设定及第3测量对象设定、第3报告设定相关的参数。此处虽未图示,但在终端102中预先设定有第1测量对象设定,第1测量对象设定的测量对象(第1测量对象)可始终为天线端口0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天线端口0与1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即,第1测量对象设定有可能以预先指定的特定参考信号及天线端口为对象。另一方面,由基站101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以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作为对象,且可设定成为其测量对象的资源(天线端口)。
[0095] 另外,成为第2测量对象的资源既可为1个,也可为多个。关于这些参数的详细情况将于下文进行叙述。另外,由基站101设定的第3测量对象设定如下所述般可包含用于测量从未连接的小区发送的参考信号的设定。例如,成为第3测量对象设定的测量对象(第3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可始终为从天线端口0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从天线端口0与1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即,存在以未连接的小区的预先指定的特定参考信号及从特定的天线端口发送的参考信号作为对象的可能性。再者,此处,所谓未连接的小区,可指未通过RRC设定参数的状态的小区。另外,若从另一观点进行叙述,则从未连接的小区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可使用与从上述已连接的小区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不同的物理ID(物理小区ID)而生成。此处,基站101通过第3测量对象设定将物理ID(物理小区ID)或载波频率(中心频率)等通知给终端102,由此终端102可测量从未连接的小区(未设定RRC参数的小区)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参照图15)。另外,第2报告设定及第3报告设定中包含与测量报告中的成为触发的事件等由终端102发送测量结果的定时相关的设定等。
[0096] 继而,对步骤S405进行说明。在步骤S405中,终端102在进行上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的情况下,测量通过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1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在进行上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情况下,测量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另外,终端102在进行第3测量对象设定的情况下,测量通过第3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3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继而,对步骤S407进行说明。可在步骤S407中设定与第1测量报告和/或第2测量报告相关的参数。此处,第1测量报告可为与通过上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和/或第3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信号功率相关。另一方面,第2测量报告可与通过上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信号功率相关。另外,上述第2测量报告与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Recieved Power)的一个测量结果或多个测量结果中的若干个建立关联。
[0097] 再者,有可能在上述第2测量报告中也设定将第2测量对象中的哪一个资源的测量结果设为报告对象。上述将哪一个资源的测量结果设为报告对象的情况既可以与CSI端口1~8(天线端口15~22)相关的索引来通知,也可以与频率时间资源相关的索引进行通知。由此,在步骤S407中,在设定有上述第1测量报告的情况下,报告通过第1测量对象设定和/或第3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1测量对象和/或第3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的测量结果,在设定有上述第2测量报告的情况下,报告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的一个测量结果或多个测量结果中的至少一个。再者,如上所述般有可能在第2测量报告中也设定将第2测量对象中的哪一个资源的测量结果设为报告对象。
[0098] 继而,对步骤S408进行说明。在步骤S408中,可进行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UplinkPowerControl(上行链路功率控制)或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Command(传输功率控制命令)等)。该参数中可包含用于将基于通过上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与第1测量报告而测量及报告的接收信号功率的第1路径损耗、或基于通过上述第
2测量对象设定与第2测量报告而测量及报告的接收信号功率的第2路径损耗的任一者使用于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计算时所使用的路径损耗的参数设定。关于这些参数的详细情况将于下文进行叙述。
[0099] 继而,对步骤S409进行说明。在本步骤S409中,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计算中,使用基站101(或RRH103)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该下行链路路径损耗是根据步骤S405中所测量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即第1测量对象的测量结果、或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即第2测量对象的测量结果而算出。再者,由于算出路径损耗时需要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故而在上述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可包含与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相关的信息。因此,在终端102中保持有基于通过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1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而求出的第1路径损耗及基于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而求出的第2路径损耗。终端102按照在步骤S403中设定的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使用上述第
1及第2路径损耗中的任一者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继而,对步骤S411进行说明。在步骤S411中基于步骤S409中所求出的发送功率值,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0100]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10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101是包括上级层处理部501、控制部503、接收部505、发送部507、信道测量部509、及收发天线511而构成。另外,上级层处理部501是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5011、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设定部5013及发送功率设定部5015而构成。另外,接收部505是包括解码部5051、解调部5053、复用分离部5055及无线接收部5057而构成。另外,发送部507是包括编码部5071、调制部5073、复用部5075、无线发送部5077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5079而构成。
[0101] 上级层处理部501进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0102] 上级层处理部501所包含的无线资源控制部5011生成配置于下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或从上级节点取得,并输出至发送部507。另外,无线资源控制部5011从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中分配终端102配置作为上行链路的数据信息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的无线资源。另外,无线资源控制部5011从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中决定配置作为下行链路的数据信息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无线资源。无线资源控制部5011生成表示该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并经由发送部发送至终端102。无线资源控制部5011在分配配置PUSCH的无线资源时,基于从信道测量部509输入的上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优先分配信道质量好的无线资源。
[0103] 上级层处理部501为基于从终端102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通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Positive 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信道质量信息、调度请求)、及从终端102通知的缓冲状况或无线资源控制部5011所设定的终端102各自的各种设定信息,进行接收部505及发送部5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503。
[0104] SRS设定部5013设定终端102预约用于发送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的无线资源的子帧即探测子帧、及为在探测子帧内发送SRS而预约的无线资源的频带宽度,并生成与上述设定相关的信息作为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且经由发送部507由PDSCH报告发送。另外,SRS设定部5013设定对各个终端102周期性地发送周期性(periodic)SRS的子帧、频带、及周期性SRS的CAZAC(Constant Amplitude Zero Auto Correlation,恒包络零自相关)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Cyclic shift)的量,且生成包含与上述设定相关的信息的信号作为无线资源控制信号(RRC信号(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并经由发送部507以PDSCH通知给各个移动站装置102。
[0105] 另外,SRS设定部5013设定对各个终端102发送非周期性(aperiodic)SRS的频带、及非周期性SRS的CAZAC序列所使用的循环移位的量,且生成包含与上述设定相关的信息的信号作为无线资源控制信号,并经由发送部507以PDSCH通知给各个终端102。另外,SRS设定部在对终端102请求发送非周期性SRS的情况下,生成表示对终端102请求发送非周期性SRS的SRS指示符,并经由发送部507以PDCCH通知给终端102。
[0106] 发送功率设定部5015设定PUCCH、PUSCH、周期性SRS、及非周期性SRS的发送功率。具体而言,发送功率设定部5015设定表示来自相邻的基站的干扰量的信息、从相邻的基站通知的表示对相邻的基站101赋予的干扰量的信息,另外,以根据从信道测量部509输入的信道的质量等使PUSCH等满足给定的信道质量的方式,另外,考虑对相邻的基站的干扰,而设定终端102的发送功率,并将表示上述设定的信息经由发送部507发送至终端102。
[0107] 具体而言,发送功率设定部5015设定下述数式(1)的PO_PUSCH、α、周期性SRS用的PSRS_OFFSET(0)(第1参数(pSRS-Offset))、非周期性SRS用的PSRS_OFFSET(1)(第2参数(pSRS-OffsetAp-r10)),且生成包含表示上述设定的信息的信号作为无线资源控制信号,并经由发送部507以PDSCH通知给各个终端102。另外,发送功率设定部5015设定用于算出数式(1)及数式(4)的f的TPC命令,生成表示TPC命令的信号,并经由发送部507以PDCCH通知给各个终端102。再者,此处所述的α与路径损耗值一并用来算出数式(1)及数式(4)中的发送功率,且表示补偿路径损耗的程度的系数,换言之是根据路径损耗而决定使功率在何种程度上增减的系数。α通常取0至1的值,若为0则不进行与路径损耗相应的功率的补偿,若为1则以在基站101中不产生路径损耗的影响的方式使终端102的发送功率增减。
[0108] 控制部5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5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505、及发送部5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5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505、及发送部507而进行接收部505、及发送部507的控制。
[0109] 接收部505按照从控制部503输入的控制信号,经由收发天线511将从终端102接收的接收信号分离、解调、解码,并将经解码的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501。无线接收部5057将经由收发天线511而接收的上行链路的信号变换为中频(IF;Intermediate Frequency)(下变频(down convert)),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且控制放大等级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等级,并基于所接收的信号的同相分量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经正交解调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5057从经变换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区间(Guard Interval:GI)的部分。无线接收部5057对去除保护区间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5055。
[0110] 复用分离部5055将从无线接收部5057输入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UCCH、PUSCH、UL DMRS(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SRS等信号。再者,该分离是基于预先由基站101决定并通知给各终端102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而进行。另外,复用分离部5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50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进行PUCCH与PU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另外,复用分离部5055将分离所得的UL DMRS及SRS输出至信道测量部509。
[0111] 解调部5053对PUSCH进行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而取得调制符号,并使用2相位偏移调制(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BPSK(二相相移键控))、4相相位偏移调制(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QPSK(四相相移键控))、16值正交幅度调制(16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16QAM(16值正交调幅))、64值正交幅度调制(64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等预先所规定、或基站101对于各个终端102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预先所通知的调制方式对PUCCH与PUSCH的调制符号的各者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
[0112] 解码部5051以预先所规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所规定、或基站101对于终端102以在上行链路许可(UL grant)中预先所通知的编码率对经解调的PUCCH与PUSCH的编码位进行解码,并将经解码的数据信息、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501。
[0113] 信道测量部50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5055输入的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UL DMRS与SRS,测量传播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5055及上级层处理部501。
[0114] 发送部507按照从控制部5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上级层处理部501输入的数据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及调制,且对PDCCH、PDSCH、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而经由收发天线511将信号发送至终端102。
[0115] 编码部507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5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涡轮(Turbo)编码、卷积编码、块编码等编码。调制部5073以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对编码位进行调制。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5079生成以基于用于识别基站101的小区标识符(Cell ID)等而预先规定的规则所求出的终端102已知的序列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5075对经调制的各信道与所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
[0116] 无线发送部5077对经进行复用的调制符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而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且对经OFDM调制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区间,而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并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且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频带多余的频率分量,而将中频的信号变换为高频的信号(上变频(up convert)),并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进行功率放大,且输出至收发天线511而发送。再者,此处虽未图示,但认为RRH103也具有与基站101相同的构成。
[0117]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102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102是包括上级层处理部601、控制部603、接收部605、发送部607、信道测量部609、及收发天线611而构成。另外,上级层处理部601是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6011、SRS控制部6013及发送功率控制部6015而构成。另外,接收部605是包括解码部6051、解调部6053、复用分离部6055及无线接收部6057而构成。另外,发送部607是包括编码部6071、调制部6073、复用部6075及无线发送部
6077而构成。
[0118] 上级层处理部6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的数据信息输出至发送部。另外,上级层处理部601进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无线链路控制层、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处理。
[0119] 上级层处理部601所包含的无线资源控制部6011进行本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另外,无线资源控制部6011生成配置于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607。无线资源控制部6011为基于以从基站101以PDCCH通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以PDSCH通知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所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部6011管理的本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来进行接收部605、及发送部6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603。
[0120] 上级层处理部601所包含的SRS控制部6013从接收部605取得表示预约用于发送基站101报告的SRS的无线资源的子帧即探测子帧(SRS子帧、SRS发送子帧)、及为在探测子帧内发送SRS而预约的无线资源的频带宽度的信息、以及表示发送基站101对本装置通知的周期性SRS的子帧、频带、及周期性SRS的CAZAC序列中所使用的循环移位的量的信息、以及表示发送基站101对本装置通知的非周期性SRS的频带、与非周期性SRS的CAZAC序列中所使用的循环移位的量的信息。
[0121] SRS控制部6013按照上述信息进行SRS发送的控制。具体而言,SRS控制部6013按照与上述周期性SRS相关的信息以1次或周期性地发送周期性SRS的方式控制发送部607。另外,SRS控制部6013在从接收部605输入的SRS指示符(SRS请求)中请求非周期性SRS的发送的情况下,按照与上述非周期性SRS相关的信息仅以预先规定的次数(例如,1次)发送非周期性SRS。
[0122] 上级层处理部601所包含的发送功率控制部6015以基于表示PUCCH、PUSCH、周期性SRS、及非周期性SRS的发送功率的设定的信息,进行发送功率的控制的方式,将控制信息输出至控制部603。具体而言,发送功率控制部6015基于从接收部605取得的PO_PUSCH、α、周期性SRS用的PSRS_OFFSET(0)(第1参数(pSRS-Offset))、非周期性SRS用的PSRS_OFFSET(1)(第2参数(pSRS-OffsetAp-r10))、及TPC命令,根据数式(4)控制周期性SRS的发送功率与非周期性SRS的发送功率的各者。再者,发送功率控制部6015根据对于PSRS_OFFSET为周期性SRS或非周期性SRS的情况来切换参数。
[0123] 控制部6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6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605、及发送部6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6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605、及发送部607而进行接收部605、及发送部607的控制。
[0124] 接收部605按照从控制部6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611而从基站101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经解码的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601。
[0125] 无线接收部6057将经由各接收天线而接收的下行链路的信号变换为中频(下变频),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且控制放大等级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等级,并基于所接收的信号的同相分量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而将经正交解调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6057从经变换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区间的部分,并对去除保护区间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而提取频域的信号。
[0126] 复用分离部6055将所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SCH、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RS(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再者,该分离是基于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等而进行。另外,复用分离部6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60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进行PDCCH与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另外,复用分离部6055将分离所得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量部609。
[0127] 解调部6053对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6051。解码部6051尝试进行PDCCH的解码,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经解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601。解调部6053对PDSCH进行QPSK、16QAM、64QAM等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6051。解码部6051进行相对于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通知的编码率的解码,并将经解码的数据信息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601。
[0128] 信道测量部609根据从复用分离部6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并将所测量的路径损耗输出至上级层处理部601。另外,信道测量部60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算出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复用分离部6055。
[0129] 发送部607按照从控制部6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UL DMRS和/或SRS,并对从上级层处理部601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及调制,且对PUCCH、PUSCH、及所生成的UL DMRS和/或SRS进行复用,而调整PUCCH、PUSCH、UL DMRS、及SRS的发送功率,并经由收发天线611发送至基站101。
[0130] 编码部607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6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涡轮编码、卷积编码、块编码等编码。调制部6073以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对从编码部6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0131]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6079生成以基于配置用于识别基站101的小区标识符、UL DMRS及SRS的频带宽度等而预先规定的规则所求出的基站101已知的CAZAC序列。另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6079按照从控制部6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所生成的UL DMRS及SRS的CAZAC序列赋予循环移位。
[0132] 复用部6075按照从控制部603输入的控制信号,在对PUSCH的调制符号并行地进行重排序后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并对PUCCH与PUSCH的信号及所生成的UL DMRS及SRS进行复用。
[0133] 无线发送部6077对经进行复用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而进行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的调制,且对经SC-FDMA调制的SC-FDMA符号附加保护区间,而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并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且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频带多余的频率分量,而将中频的信号变换为高频的信号(上变频),并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进行功率放大,且输出至收发天线611而发送。
[0134] 图7是表示基站101映射的信道的一例的图。图7表示将由12个资源块对构成的频带设为系统带宽的情形。作为第1控制信道的PDCCH配置于子帧中的前头的1~3个OFDM符号。第1控制信道的频率方向是遍及系统带宽而配置。另外,共享信道在子帧中配置于第1控制信道以外的OFDM符号。
[0135] 此处,对PDCCH的构成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PDCCH包含多个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中所使用的CCE的数量依赖于下行链路分量载波频带宽、构成PDCCH的OFDM符号数、及与用于通信的基站101的发送天线的数量对应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发送端口数。CCE包含多个下行链路资源元(由1个OFDM符号及1个子载波规定的资源)。
[0136] 对基站101与终端102之间所使用的CCE赋予用于识别CCE的编号。对CCE附加编号是基于预先所决定的规则进行的。此处,CCE_t表示CCE编号为t的CCE。PDCCH包括包含多个CCE的集合(CCE Aggregation)。将构成该集合的CCE的数量称为“CCE聚合等级”(CCE aggregation level)。构成PDCCH的CCE聚合等级是根据设定于PDCCH的编码率、包含在PDCCH的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位数在基站101中进行设定。再者,可相对于终端102使用的CCE聚合等级的组合是预先已决定。另外,将包含n个CCE的集合称为“CCE聚合等级n”。
[0137] 1个资源元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由频域内的相邻的4个下行链路资源元构成。进而,1个CCE由分散于频域及时域的9个不同的资源元组构成。具体而言,相对于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整体,使用块交织器(Block Interleaver)以资源元组单位对附有编号的所有资源元组进行交织,由交织后的编号连续的9个资源元组构成1个CCE。
[0138] 对各终端102设定检索PDCCH的区域SS(Search space,搜索空间)。SS包含多个CCE。由从最小的CCE起编号连续的多个CCE构成SS,编号连续的多个CCE的数量预先已决定。各CCE聚合等级的SS包含多个PDCCH的候补的集合体。SS分为从最小的CCE起编号于小区内共享的CSS(Cell-specific SS)、及从最小的CCE起编号为终端固有的USS(UE-specific SS)。CSS中可配置分配有系统信息或与寻呼(paging)相关的信息等由多个终端102读取的控制信息的PDCCH、或分配有表示向下级的发送方式的回退(fall back)或随机接入
(random access)的指示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许可的PDCCH。
[0139] 基站101使用终端102中所设定的SS内的1个以上的CCE发送PDCCH。终端102使用SS内的1个以上的CCE进行接收信号的解码,且进行用于检测发送至自身的PDCCH的处理(称为盲解码(blind decoding))。终端102针对每个CCE聚合等级设定不同的SS。其后,终端102使用针对每个CCE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预先所决定的组合的CCE进行盲解码。换言之,终端102对针对每个CCE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各PDCCH的候补进行盲解码。将终端102中的该一系列的处理称为PDCCH的监控。
[0140] 第2控制信道(X-PDCCH、PDCCH on PDSCH、Extended PDCCH、Enhanced PDCCH、E-PDCCH)配置于第1控制信道以外的OFDM符号。第2控制信道与共享信道配置于不同的资源块。另外,可配置第2控制信道与共享信道的资源块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设定。另外,在可配置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资源块内可设定发送至本装置或发送至其他终端的共享信道(数据信道)。另外,配置第2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开始位置可使用与共享信道相同的方法。即,基站101可通过将第1控制信道的一部分的资源设定为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并映射表示第1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数的信息而实现。
[0141] 另外,配置第2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开始位置预先已规定,例如,可设为子帧中的前头的第4个OFDM符号。此时,在第1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数量为2以下的情况下,配置第2控制信道的资源块对中的第2~3个OFDM符号不映射信号而设为空白(Null)。再者,设定为空白的资源可进而映射其他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另外,构成第2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开始位置可通过上级层的控制信息进行设定。另外,图7中所示的子帧是进行时间复用,第2控制信道可针对每个子帧进行设定。
[0142] 作为用于检索X-PDCCH的SS,可与PDCCH同样地由多个CCE构成SS。即,由设定为图7中所示的第2控制信道的区域的区域内的多个资源元构成资源元组,进而由多个资源元组构成CCE。由此,能以与上述PDCCH的情形相同的方式构成用于检索(监控)X-PDCCH的SS。
[0143] 或者,作为用于检索X-PDCCH的SS,可与PDCCH不同,由1个以上的资源块构成SS。即,以设定为图7中所示的第2控制信道的区域的区域内的资源块为单位,由包含1个以上的资源块的集合(RB Aggregation)构成用于检索X-PDCCH的SS。将构成该集合的RB的数量称为“RB聚合等级”(RB aggregation level)。由从最小的RB起编号连续的多个RB构成SS,编号连续的1个以上的RB的数量预先已决定。各RB聚合等级的SS由多个X-PDCCH的候补的集合体构成。
[0144] 基站101使用终端102中所设定的SS内的1个以上的RB发送X-PDCCH。终端102使用SS内的1个以上的RB进行接收信号的解码,且进行用于检测发送至自身的X-PDCCH的处理(进行盲解码)。终端102针对每个RB聚合等级设定不同的SS。其后,终端102使用针对每个RB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预先所决定的组合的RB进行盲解码。换言之,终端102对针对每个RB聚合等级而不同的SS内的各X-PDCCH的候补进行盲解码(监控X-PDCCH)。
[0145] 在基站101通过第2控制信道对终端102通知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基站101对终端102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且将对于终端102的控制信号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另外,在基站101通过第1控制信道对终端102通知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基站101不对终端102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而将对于终端102的控制信号映射至第1控制信道。
[0146] 另一方面,终端102在通过基站101而设定有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的情况下,相对于第2控制信道,对发送至终端102的控制信号进行盲解码。另外,终端102在通过基站101未设定第2控制信道的监控的情况下,相对于第2控制信道,不对发送至终端102的控制信号进行盲解码。
[0147] 以下,对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进行说明。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是针对每个对于1个终端102的控制信息进行处理,与数据信号同样地,进行加扰处理、调制处理、层映射处理、预编码处理等。另外,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一并,对终端102进行固有的预编码处理。此时,预编码处理优选为利用适合于终端102的预编码权重而进行。例如,对同一资源块内的第2控制信道的信号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共享的预编码处理。
[0148] 另外,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可在子帧中的前方的时隙(第1时隙)与后方的时隙(第2时隙)中包含各不相同的控制信息而进行映射。例如,对子帧中的前方的时隙映射包含基站101对终端102发送的数据信号的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分配信息(下行链路分配信息)的控制信号。另外,对子帧中的后方的时隙映射包含终端102对基站101发送的数据信号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分配信息(上行链路分配信息)的控制信号。再者,也可对子帧中的前方的时隙映射包含基站101对于终端102的上行链路分配信息的控制信号,对子帧中的后方的时隙映射包含终端102对于基站101的下行链路分配信息的控制信号。
[0149] 另外,也可对第2控制信道中的前方和/或后方的时隙映射对于终端102或其他终端102的数据信号。另外,也可对第2控制信道中的前方和/或后方的时隙映射对于终端102或设定有第2控制信道的终端(包含终端102)的控制信号。
[0150] 另外,在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中,通过基站101对终端固有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终端102根据所要进行复用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对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另外,使用天线端口7~14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此时,映射至第2控制信道的控制信号可使用多个天线端口进行MIMO发送。
[0151] 例如,第2控制信道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是使用预先规定的天线端口及扰码而发送。具体而言,第2控制信道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是使用预先规定的天线端口7及加扰ID而生成。
[0152] 另外,例如,第2控制信道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是使用通过RRC信号或PDCCH信号通知的天线端口及加扰ID而生成。具体而言,作为第2控制信道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中所使用的天线端口,通过RRC信号或PDCCH信号而通知天线端口7或天线端口8的任一者。作为第2控制信道中的终端固有参考信号中所使用的加扰ID,通过RRC信号或PDCCH信号而通知0~3中的任一个值。
[0153] 在第1实施方式中,基站101针对每个终端102设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另外,终端102保持第1测量对象设定,并将成为通过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与成为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101。
[0154] 通过使用以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假定图2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使用下行链路105仅从基站101发送,另外,在图4的步骤S403中所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报告设定中所设定的测量对象为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该测量对象中使用下行链路107仅从RRH103发送参考信号。在此情况下,测量通过图4的步骤S405中的预先规定的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即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及通过可由基站101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即仅从RRH103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由此可计算基站101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即路径损耗1及RRH103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即路径损耗2。也就是,可设定2种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一方面,也可在上行链路协作通信时朝向基站101或RRH103的一者(例如路径损耗较小,也即基站101及RRH103中的较近者)设定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155]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基站101中,报告有作为上述第1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及作为第2测量对象的仅从RRH103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故而在上行链路协作通信时,基站101可判断(判定)来自终端102的上行链路信号应使用上行链路106而由基站101接收,亦或来自终端102的上行链路信号应使用上行链路108而由RRH103接收。基于此基站101进行图3中的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从而可设定使用上述路径损耗1与路径损耗2中的哪一者。
[0156] 另外,在另一例中,假定图2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使用下行链路105及下行链路106而从基站101及RRH103发送,另外,在图4的步骤S403中所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报告设定中设定2个测量对象,所设定的测量对象的两者为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该测量对象的一者中使用下行链路105而仅从基站101发送参考信号,在另一者中使用下行链路107而仅从RRH103发送参考信号。在此情况下,测量通过图4的步骤S405中的预先规定的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第1测量对象即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及通过可由基站101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即作为第2测量对象的1个的仅从基站101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及作为第2测量对象的1个的仅从RRH103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由此可计算基站101与终端102间及RRH103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的合成值即路径损耗1、以及包含基站101与终端102间及RRH103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值的路径损耗2。也就是,在终端102中,可设定2种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一方面,也可在上行链路协作通信时朝向基站101或RRH103的一者(例如,路径损耗较小,也即基站101及RRH103中的较近者)设定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157]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基站101中报告有作为上述第1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及作为第2测量对象的仅从基站101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以及作为另一个第2测量对象的仅从RRH103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故而在上行链路协作通信时,基站101可判断来自终端102的上行链路信号应使用上行链路106而由基站101接收,亦或来自终端102的上行链路信号应使用上行链路108而由RRH103接收。基于此基站101进行图3中的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从而可设定使用上述路径损耗1与2个路径损耗2这3个中的哪一个。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终端102可通过使用基站101与终端102间及RRH103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的合成值即路径损耗1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而进行适合于上行链路协作通信的发送功率控制。另外,终端102可通过使用基在基站101与终端102间的第2测量对象的路径损耗2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而进行适合在基站101与终端102间的通信的发送功率控制。
[0158] 另外,终端102可通过使用基于RRH103与终端102间的第2测量对象的路径损耗2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而进行适合于RRH103与终端102间的发送功率控制。如此通过使用预先规定的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可由基站101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两者,而无论来自基站101及RRH103的参考信号的设定(例如仅从基站101发送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情形、或从基站101及RRH103的两者发送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情形)如何均可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报告以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或以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而有助于基站101把握基站101、RRH103及终端102的位置关系(也即所期待的接收功率或路径损耗),即便在下行链路协作通信时也可看出优势。例如在使用下行链路105及106的情况下,只要从基站101、RRH103、或基站101与RRH103两者当中的任一者中适当地选择而发送由终端102接收的信号,则可抑制不需要的信号发送,由此预计可提高系统整体的处理量。
[0159] (第2实施方式)
[0160]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参数设定及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第2报告设定及第3测量对象设定、第3报告设定,图4的步骤S407中的与第1测量报告及第2测量报告相关的参数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另外,此处,也对用于算出CSI反馈的第1参考信号设定、指定在数据解调时排除在数据解调之外的资源元的第2参考信号设定、及设定用于算出接收信号功率的测量对象的第3参考信号设定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0161] 在图8中作为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详细情况,表示有与第1参考信号设定及第2参考信号设定相关的参数的详细情况。CSI-RS设定-r10(CSI-RS-Config-r10)中可包含CSI-RS设定、即第1参考信号设定(csi-RS-r10)及零发送功率CSI-RS设定、即第2参考信号设定(zero  TxPowerCSI-RS-r10)。CSI-RS设定中可包含天线端口(antennaPortsCount-r10)、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子帧设定(subframeConfig-r10)、PDSCH/CSI-RS功率设定(p-C-r10)。
[0162] 天线端口(antennaPortsCount-r10)是设定通过CSI-RS设定而确保的天线端口数。在一例中,在天线端口(antennaPortsCount-r10)中选择1、2、4、8的值中的任一个。继而,在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中,通过索引表示天线端口15(CSI端口1)的前头的资源元(图2及图3中所示的由频率(子载波)及时间(OFDM符号)分隔的最小区块)的位置。由此,唯一地决定分配至各天线端口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元。详细情况将于下文进行叙述。
[0163] 子帧设定(subframeConfig-r10)是通过索引表示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子帧的位置与周期。例如,若子帧设定(subframeConfig-r10)的索引为5,则以10个子帧为单位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以10个子帧为单位的无线帧中子帧0中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另外,在另一例中,例如若子帧设定(subframeConfig-r10)的索引为1,则以5个子帧为单位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以10个子帧为单位的无线帧中子帧1与6中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如上所述,通过子帧设定而唯一地指定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子帧的周期与子帧的位置。
[0164] PDSCH/CSI-RS功率设定(p-C-r10)为PDSCH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CSI-RS)的功率比(EPRE的比、Energy Per Resource Element(单位资源元的能量)),也可于-8至15dB的范围内进行设定。另外,此处虽未图示,但基站101另外通过RRC信号对终端102通知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发送功率(referenceSignalPower)、PA、PB。此处,PA表示不存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子帧中的PDSCH与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功率比,PB为表示存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子帧中的PDSCH与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功率比的索引。因此,通过组合PDSCH/CSI-RS功率设定(p-C-r10)、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发送功率(referenceSignalPower)、PA,而可在终端102中算出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
[0165] 另外,表示作为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的一例。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是以索引表示分配至对于各天线端口的CSI-RS的资源的位置。例如,在指定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的索引0的情况下,将天线端口15(CSI端口1)的前头的资源元指定为子载波编号9、子帧编号5。如图3所示,由于对天线端口15分配C1,故而子载波编号9、子帧编号6的资源元也被设定为天线端口15(CSI端口1)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基于此也确保各天线端口的资源元,例如对16(CSI端口2)同样地分配子载波编号9、子帧编号5的资源元与子载波编号9、子帧编号6的资源元。同样地对天线端口17、18(CSI端口3、4)分配子载波编号3、子帧编号5的资源元与子载波编号3、子帧编号6的资源元。
同样地对天线端口19、20(CSI端口5、6)分配子载波编号8、子帧编号5的资源元与子载波编号8、子帧编号6的资源元。同样地对天线端口21、22(CSI端口7、8)分配子载波编号2、子帧编号5的资源元与子载波编号2、子帧编号6的资源元。在对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指定有其他索引的情况下,天线端口15(CSI端口1)的前头的资源元不同,据此分配至各天线端口的资源元也变得不同。
[0166] 另外,零发送功率CSI-RS设定(第2参考信号设定)中可包含零发送功率资源设定列表(zeroTxPowerResourceConfigList-r10)、零发送功率子帧(zeroTxPowerSubframeConfig-r10)设定。零发送功率资源设定列表是通过位映射而指定有一个或多个包含在上述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的索引。零发送功率子帧设定是如上所述般通过索引表示包含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子帧的位置与周期。因此,通过适当地进行零发送功率资源设定列表及零发送功率子帧设定,而在终端102中指定在PDSCH(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下行链路数据信道、下行链路数据信号、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解调时从解调处理中去除的资源元作为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再者,作为一例,由零发送功率资源设定列表指定的索引与天线端口
(antennaPortsCount-r10)为4的情况下的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对应。换言之,在天线端口为4的情况下资源设定(resourceConfig-r10)是通过16种索引进行通知,故而零发送功率资源设定列表通过16位的位映射,而通知由上述16种索引表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资源。例如,若通过位映射通知索引0与2,则与索引0与2相当的资源元在解调时从解调处理中被去除。
[0167] 继而,在图9中对与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相关的参数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9中的参考信号测量设定、即第3参考信号设定或第2测量对象设定中可包含参考信号测量设定-追加变更列表及参考信号测量设定-删除列表。参考信号测量设定-追加变更列表中可包含CSI-RS测量索引及CSI-RS测量设定。参考信号测量设定-删除列表中可包含CSI-RS测量索引。此处CSI-RS测量索引与CSI-RS测量设定是加以组合而设定,在参考信号测量设定-追加变更列表中设定1个或多个组,此处所设定的CSI-RS测量设定成为测量对象。此处所谓CSI-RS测量索引,是与CSI-RS测量设定建立关联的索引,且成为用于区别通过第3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多个测量对象的索引。基于本索引利用参考信号测量设定-删除列表从测量对象中删除,或在下述测量报告中将测量报告与由本索引指定的测量对象建立关联。另外,关于CSI-RS测量设定,以下在图11及图12中进行叙述。
[0168] 在另一例中,如图10所示,也可在参考信号测量设定-追加变更列表及参考信号测量设定-删除列表中仅设定CSI-RS天线端口索引。此处所谓CSI-RS天线端口索引,是与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编号(天线端口15至22)建立关联的索引。再者,图10的通过第3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CSI-RS天线端口索引既可为图8中所示的通过第1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一部分,也可不包含于通过第1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不包含于通过第1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在通过第1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中临时包含有通过第3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CSI-RS天线端口索引的情况下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成为第3参考信号设定的对象。
[0169] 继而,在图11及图12中对图9中的CSI-RS测量设定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一例中,如图11所示般CSI-RS测量设定中可包含测量资源设定列表、测量子帧设定、PDSCH/CSI-RS功率设定。认为测量资源设定列表、测量子帧设定为与图8记载的零发送功率资源设定列表(zeroTxPowerResourceConfigList-r10)、零发送功率子帧(zeroTxPowerSubframeConfig-r10)设定相同的设定。另外,认为PDSCH/CSI-RS功率设定为与图8记载的PDSCH/CSI-RS功率设定(p-C-r10)相同的设定。在另一例中,如图12所示般CSI-RS测量设定中可包含测量资源设定、测量子帧设定、PDSCH/CSI-RS功率设定。认为测量资源设定、测量子帧设定、PDSCH/CSI-RS功率设定为与图8记载的资源设定
(resourceConfig-r10)、子帧设定(subframeConfig-r10)、PDSCH/CSI-RS功率设定(p-C-r10)相同的设定。另外,虽在图11及图12中假定有PDSCH/CSI-RS功率设定,但也可代替其而通知CSI-RS发送功率(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发送功率)。
[0170] 继而,在图13中对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3测量对象设定及第3报告设定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一例中,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可包含RRC连接重配置-r8-IEs(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8-IEs),RRC连接重配置-r8-IEs中可包含测量设定(MeasConfig:Measurement Config)。测量设定中可包含测量目标删除列表(MeasObjectToRemoveList)、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MeasObjectToAddModList)、测量ID删除列表、测量ID追加变更列表、报告设定删除列表(ReportConfigToRemoveList)、报告设定追加变更列表(ReportConfigToAddModList)。图4的步骤S403中所示的第3测量对象设定是指测量目标删除列表、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测量ID删除列表、测量ID追加变更列表,第3报告设定是指报告设定删除列表、报告设定追加变更列表。另外,既存在测量ID追加变更列表中包含测量ID、测量目标ID、报告设定ID的情况,也存在测量ID删除列表中包含测量ID的情况。再者,测量目标ID与下述测量目标建立关联,报告设定ID与下述报告设定ID建立关联。
[0171] 再者,在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中,如图14所示,可选择测量目标ID及测量目标。另外,作为测量目标,可选自测量目标EUTRA(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测量目标UTRA、测量目标GERAN(GSM 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GSM/EDGE无线接入网络)、测量目标CDMA2000等。另外,例如在测量目标EUTRA中通过基站101将载波频率(中心频率)等通知给终端102,而可测量从未连接的小区(未设定RRC参数的小区)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参照图15)。也就是,通过第3测量对象设定及第3报告设定,可测量未连接的小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另外,测量目标删除列表中包含测量目标ID,通过指定测量目标ID而可从测量目标中将其删除。由于上述测量对象设定包含在RRC连接重配置,故而在RRC连接的重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时通过RRC信号进行设定。再者,上述RRC连接重配置及包含于RRC连接重配置的各种信息要素、各种设定也可通过RRC信号(Dedicated signaling,专用信号)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设定。再者,上述物理设定也可通过RRC消息针对每个终端
102进行设定。再者,上述RRC重配置及RRC重建(Re-establishment)也可通过RRC消息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设定。
[0172] 继而,在图16中对图4的步骤S403中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报告设定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一例中,物理设定Dedicated(PhysicalConfigDedicated)中包含测量设定,测量设定中可包含测量目标删除列表、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测量ID删除列表、测量ID追加变更列表、报告设定删除列表、报告设定追加变更列表。图4的步骤S403中所示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是指测量目标删除列表、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进而也可包含测量ID删除列表、测量ID追加变更列表。第2报告设定是指报告设定删除列表、报告设定追加变更列表。另外,认为此处所示的测量目标删除列表、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与图9或图10中所示的参考信号测量设定-追加变更列表及参考信号测量设定-删除列表相同。
[0173] 另外,在图16中虽说明了终端固有的物理设定即物理设定Dedicated(PhysicalConfigDedicated),但也可为分配至辅小区(Secondary cell)的终端固有的物理设定即SCell物理设定Dedicated(PhysicalConfigDedicatedSCell-r11)。上述物理设定Dedicated是在RRC连接的重建(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时或RRC连接的重配置(RRC Connection Reconfigration)时通过RRC信号而设定。另一方面,SCell物理设定Dedicated有时包含在SCell追加变更列表中,在SCell的追加时及设定的变更时通过RRC信号进行设定。如此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报告设定,可测量连接的小区的所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另外,图16中所示的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及测量目标删除列表(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可为与图9或图10中所示的参考信号测量设定-追加变更列表及参考信号测量设定-删除列表(第3参考信号设定)相同的内容。
[0174] 也就是,图16中所示的测量目标追加变更列表及测量目标删除列表是通过图9中所示的利用CSI-RS测量索引而识别的CSI-RS测量设定(参照图11、12)而设定第3参考信号,或通过图10中所示的CSI-RS天线端口索引而设定第3参考信号。再者,在图16中假定物理设定Dedicated(PhysicalConfigDedicated)或分配至辅小区的终端固有的物理设定即SCell物理设定Dedicated(PhysicalConfigDedicatedSCell-r11)中包含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情形,但也可包含于上述图8的CSI-RS设定-r10。另外,在另一例中假定包含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情形,但也可包含于上述图13的测量设定。再者,上述物理设定也可通过RRC信号(Dedicated signaling)针对每个终端进行设定。
[0175] 继而,在图17中对图16中的第2报告设定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一例中,报告设定-追加变更列表中包含报告设定ID及报告设定的组。另外,报告设定-删除列表中包含报告设定ID。另外,这些报告设定ID及报告设定的组既可在报告设定-追加变更列表中包含有多个,也可仅包含有一个。另外,报告设定ID既可在报告设定-删除列表中包含有多个,也可仅包含有一个。再者,图13中的报告设定追加变更列表也与图17同样地,包含有1个或多个报告设定ID及报告设定的组,且报告设定的内容与报告设定相同。再者,图13中的报告设定删除列表也与图17同样地,包含有1个或多个报告设定ID。
[0176] 继而,在图18中对图17中的报告设定进行说明。在一例中,报告设定中包含触发类型。在触发类型中设定有用于进行报告的事件的限值或报告间隔等信息。
[0177] 继而,作为图4的步骤S407中的与第1测量报告及第2测量报告相关的设定,在图19中对第1测量报告及第2测量报告列表进行说明。图19中所述的专用控制信道消息类型(UL-DCCH-MessageType)为从终端发送至基站101的RRC消息中的一个。上述专用控制信道消息类型中至少包含测量报告(MeasurementReport)。可选择包含在测量报告中的报告。至少可选择第1测量报告(测量报告-r8、MeasurementReport-r8-IEs)与第2测量报告列表。第1测量报告中包含测量结果(MeasResults),测量结果中可包含测量ID(MeasID)、PCell测量结果(measResultPCell)、相邻小区测量结果(measResultNeighCells)、服务频率测量结果列表。作为相邻小区测量结果,可选择EUTRA测量结果列表(MeasResultListEUTRA)、UTRA测量结果列表(MeasResultListUTRA)、GERAN测量结果列表(MeasResultListGERAN)、CDMA2000测量结果(MeasResultsCDMA2000)。作为服务频率测量结果列表,也可包含服务小区索引、SCell测量结果、相邻小区最佳测量结果。再者,在图19中假定将第1测量报告与第2测量报告列表并列地排列,而选择其中的一者,但也可在第1测量报告的测量结果中包含第2测量报告。
[0178] 继而,在图20中说明图19记载的EUTRA测量结果列表的详细情况。EUTRA测量结果列表中包含物理小区ID(PhysCellID)及测量结果(measResult)。通过使物理小区ID及测量结果相配合,而可通知终端102对基站101通知有哪个相邻小区的测量信息。另外,EUTRA测量结果列表中既可包含多个上述物理小区ID及测量结果,也可仅包含一个。再者,图19中所包含的PCell测量结果及服务频率测量结果列表成为测量通过上述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所得的结果。另外,包含在图20中所包含的EUTRA测量结果列表等的测量结果成为测量通过图13的第3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所得的结果。
[0179] 另外,图19中所示的测量ID表示图13中所示的测量ID,由此使包含于第3测量对象设定的测量目标或包含于第3报告设定的测量报告设定建立关联。进而,说明测量报告与第1至第3测量对象设定的关系。通过包含于第1测量报告的PCell测量结果及SCell测量结果,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PCell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的接收信号功率及SCell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的接收信号功率。另外,这些为通过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包含于EUTRA测量结果列表的物理小区ID及测量结果,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相邻小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的接收信号功率。另外,这些为通过第3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也就是,通过第1测量报告及第3测量对象设定,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未连接的小区(未设定RRC参数的小区、相邻小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的接收信号功率。终端102向基站101报告,也就是,通过第1测量报告,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各小区(主小区(Primary cell)、辅小区、相邻小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的接收信号功率。
[0180] 继而,在图21中说明图19中记载的第2测量报告列表的详细情况。包含于第2测量报告列表的第2测量报告中包含CSI-RS测量索引及测量结果。再者,也可代替CSI-RS测量索引而包含CSI-RS天线端口索引。此处所述的CSI-RS测量索引及CSI-RS天线端口索引指示图9及图10中所说明的CSI-RS测量索引及CSI-RS天线端口索引。因此,通过第2测量报告的测量结果,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通过第3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信号功率。例如,在通过第3参考信号设定而指定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的情况下,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的接收信号功率。也就是,通过第2测量报告,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已连接的小区(主小区、辅小区)的所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例如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等)的接收信号功率。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在图21中所示的第2测量报告中包含如服务小区索引般指示特定小区(载波分量)的索引。在此情况下,通过使服务小区索引、CSI-RS测量索引及测量结果相配合,从而终端102可向基站101报告究竟为测量包含在哪一个小区的哪一个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所得的结果。
[0181]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基站101针对每个终端102设定用于仅进行由基站101设定的传输路径信息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测量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且针对每个终端102设定进行使用与终端102所连接的小区的物理ID不同的物理ID而生成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测量的第3测量对象设定。另外,终端102将成为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与成为通过第3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的测量对象的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报告给基站。
[0182]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基站101针对上述终端的每一个而设定对用于信道状况报告的测量对象进行设定的第1参考信号设定,将指定终端102在数据解调时排除在数据解调之外的资源元的第2参考信号设定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设定,且将设定终端102用于测量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的测量对象的第3参考信号设定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设定。另外,终端102接收由基站101设定的信息,并基于第1参考信号设定,将传输路径状况报告给基站101,基于第2参考信号设定,决定在数据解调时排除在数据解调之外的资源元,而进行数据的解调,且基于第3参考信号设定,测量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
[0183] 通过使用以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效果。假定图2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及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17、18是使用下行链路105而仅从基站101发送的,另外,在图4的步骤S403中所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报告设定中所设定的测量对象、也即通过图9的第3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测量对象为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9,在该测量对象中使用下行链路107而仅从RRH103发送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此情况下,通过测量图4的步骤S405中的作为第1测量对象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及作为第2测量对象的仅从RRH103发送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接收信号功率,而可计算基站101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即路径损耗1及RRH103与终端102间的下行链路路径损耗即路径损耗2。进而,由于第1参考信号设定是对天线端口15、16、17、18进行,故而通知基于此的Rank信息(Rank,秩)、预编码信息(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传播路径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应用于终端固有参考信号及数据信号的预编码及数据信号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0184] 另一方面,对作为通过第3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测量对象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9仅进行与接收信号功率相关的测量及报告。由此作为通信系统可另行设定与实际上在下行链路中进行通信的天线端口不同而仅测量接收功率(及路径损耗)的天线端口(或测量对象)。例如,相较于与在下行链路中进行通信的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基站101可使与仅测量接收功率时所使用的天线端口对应的参考信号的发送频度减少,且可抑制系统的参考信号的开销增加。另外,在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9的接收信号功率变大的情形(也即RRH103与终端间的路径损耗变小的情形)时,基站101将通过第1参考信号设定而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重新设定于分配至
RRH103的天线端口,由此可始终从适当的发送点(也即基站101或RRH103)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另外,就另一观点而言,由第1参考信号设定所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17、18可用于下行链路的信号发送,另一方面,也可将根据由第3参考信号设定所设定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9而求出的路径损耗用于上行链路的信号发送时。
[0185] 这可使终端102通过下行链路105从基站101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另一方面,使用上行链路108对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如此,设为如下状态,即,设定第1参考信号设定与第3参考信号设定,该第1参考信号设定是设定用于算出至少包含CQI、PMI、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符)中的任一者的CSI反馈的测量对象,该第3参考信号设定是设定用于算出接收信号功率的测量对象,而且,由第3参考信号设定所设定的资源的至少一部分,不包含在由第1参考信号设定所设定的资源中,由此可改变下行链路信号与上行链路信号的连接对象等,而可进行灵活的通信系统的设计。
[0186] 另外,就另一观点而言,假定图2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是使用下行链路105而仅从基站101发送,另外,在图4的步骤S403中所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报告设定中所设定的测量对象为图3中所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在该测量对象中使用下行链路107而仅从RRH103发送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进而,基站101与RRH103进行载波聚合,在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中均包含2个中心频率不同的载波分量(Carrier Component,CC;Cell,小区)而进行通信。将这些称为第1载波分量、第2载波分量,基站101及RRH103使用这些载波分量,而可进行个别的通信及协作通信。
[0187] 在此情况下,终端102通过第1载波分量而对基站101进行连接。与此同时,按照与预先规定的第1测量相关的参数进行测量对象的测量。此处测量对象成为所连接的小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与此同时,设定与第3测量及第3报告相关的参数,而进行测量对象的测量。此处测量对象成为未进行连接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其后,在图4的步骤S407中将图19中所示的第1测量报告从终端102报告给基站101。也就是,将从上述已连接的小区的天线端口0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与从上述未进行连接的天线端口0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通过第1测量报告而报告给基站101。另一方面,在连接至第1载波分量(主小区)后,个别地通过物理设定Dedicated进行用于第1载波分量的第2测量设定,或在追加第2载波分量(辅小区)时(设定SCell物理设定
Dedicated时)进行用于第2载波分量的第2测量设定。
[0188] 也就是,通过进行第3测量对象设定,终端102进行未连接的小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的测量且报告给基站101,通过进行第2测量设定及第2测量报告,终端102仅进行已连接的小区的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所设定的天线端口的测量,并通过第2测量报告向基站101报告。由此,终端102及基站101可仅通过第3测量对象设定及第3报告设定、第1测量报告进行最佳的基站101及小区的搜索,且可基于第1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进行最佳的发送点(例如基站101或RRH103)的搜索、或路径损耗的测量。再者,此处所谓已连接的小区,是表示通过RRC信号进行有参数的设定的小区、也即主小区(第1载波分量)或辅小区(第2载波分量)等,所谓未连接的小区,是表示未通过RRC信号进行参数的设定的小区、也即相邻小区等。另外,就另一观点而言,从未连接的小区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能使用与从所述已连接的小区发送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不同的物理ID(物理小区ID)来生成。
[0189] (第3实施方式)
[0190] 其次,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图4的步骤S408至步骤S409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尤其,对设定有与多个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情况下的通信系统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此处,尤其是对如下的例子进行详细叙述:基于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第1路径损耗),且基于第1路径损耗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终端102基于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第2路径损耗),且基于第2路径损耗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即对隐式地(implicit、固定地)设定第1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第1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形进行详细叙述。
[0191] 对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终端102根据数式(1)决定服务小区c的子帧i的PUSCH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192] [数式1]
[0193]
[0194] PCMAX,c表示服务小区c中的最大发送功率。MPUSCH,c表示服务小区c的发送频带宽度(频率方向的资源块数)。另外,PO_PUSCH,c表示服务小区c的PUSCH的标准功率。PO_PUSCH,c根据PO_NOMINAL_PUSCH,c与PO_UE_PUSCH,c而决定。PO_NOMINAL_PUSCH,c是与小区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PO_UE_PUSCH,c是与终端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α为整个小区的局部发送功率控制所使用的衰减系数(传播路径损耗补偿系数)。PLc为路径损耗,根据以已知的功率发送的参考信号与RSRP而求出。另外,在本发明中,PLc也可为根据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而求出的路径损耗的计算结果。ΔTF,c根据数式(2)而求出。
[0195] [数式2]
[0196]
[0197] BPRE表示可分配给资源元的位数。另外,Ks为与从上级层使用RRC信号而通知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且为依赖于上行链路信号的调制编码方式(MCS)的参数(deltaMCS-Enabled)。另外,fc为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且根据accumulation-enabled与上行链路许可中所包含的TPC命令而决定。
[0198] 终端102根据数式(3)决定子帧i的PUCCH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199] [数式3]
[0200]
[0201] PO_PUCCH表示PUCCH的标准功率。PO_PUCCH根据PO_NOMINAL_PUCCH与PO_UE_PUCCH而决定。PO_NOMINAL_PUCCH是与小区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PO_UE_PUCCH是与终端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nCQI表示CQI的位数,nHARQ表示HARQ的位数,nSR表示SR的位数。h(nCQI,nHARQ,nSR)为各者的位数,即,依赖于PUCCH格式而定义的参数。ΔF_PUCCH为从上级层通知的参数(deltaFList-PUCCH)。ΔTxD为在设定有发送分集的情况下从上级层通知的参数。g为用于调整PUCCH的功率控制的参数。
[0202] 终端102根据数式(4)决定SRS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03] [数式4]
[0204]
[0205] PSRS_OFFSET为用于调整SRS的发送功率的偏移,包含在上行链路功率控制参数(与终端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MSRS,c表示配置于服务小区c的SRS的频带宽度(频率方向的资源块数)。
[0206] 图22是表示包含在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UplinkPowerControl)的信息要素的一例的图。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有小区固有的设定 (与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
(UplinkPowerControlCommon))与终端固有的设定(与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UplinkPowerControlDedicated)),在各个设定中包含与设定为小区固有或终端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信息要素)。作为小区固有的设定,有可设定为小区固有的PUSCH功率即标准PUSCH功率(p0-NominalPUSCH)、局部发送功率控制的衰减系数(传播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alpha)、可设定为小区固有的PUCCH功率即标准PUCCH功率(p0-NominalPUCCH)、数式(3)中所包含的ΔF_PUCCH发送(deltaFList-PUCCH)、发送前导消息3的情况下的功率调整值(deltaPreambleMsg3)。
[0207] 另外,作为终端固有的设定,有可设定为终端固有的PUSCH功率即终端固有PUSCH功率(p0-UE-PUSCH)、与数式(2)中所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的功率调整值Ks相关的参数(deltaMCS-Enabled)、为设定TPC命令而所需的参数(accumulationEnabled)、可设定为终端固有的PUCCH功率即终端固有PUCCH功率(p0-UE-PUCCH)、周期性及非周期性SRS的功率偏移PSRS_OFFSET(pSRS-Offset、pSRS-OffsetAp-r10)、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RSRP的滤波器系数(filterCoefficient)。这些设定可相对于主小区进行设定,也可相对于辅小区进行相同的设定。进而,在辅小区的终端固有的设定中,有指示使用主小区或辅小区的路径损耗测量用参考信号(例如,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来计算路径损耗的参数(pathlossReference-r10)。
[0208] 图23是包含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信息的一例。与(第1)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UplinkPowerControlCommonl)包含在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
(RadioResourceConfigCommon)中。与(第1)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UplinkPowerControlDedicated1)包含在终端固有物理设定(PhysicalCofigDedicated)中 。与 ( 第 1 ) 小 区 固 有 上 行 链 路 功 率 控 制 相 关 的 参 数 设 定
(UplinkPowerControlCommonSCell-r10-1)包含在辅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
(RadioResourceConfigCommonSCell-r10)中。与(第1)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UplinkPowerControlDedicatedSCell-r10-1)包含在辅小区终端固有物理设定(PhysicalConfigDedicatedSCell-r10)中。另外,(主小区)终端固有物理设定包含在(主小区)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RadioResourceCofigDedicated)中。另外,辅小区终端固 有 物 理 设 定 包 含 在 辅 小 区 终 端 固 有 无 线 资 源 设 定
(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Cell-r10)中。
[0209] 再者,上述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及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也可包含在第2实施例中所述的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或RRC重建(RRC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中。再者,上述辅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及辅小区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也可包含在第2实施例中所述的SCell追加变更列表中。再者,上述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及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也可通过RRC信号(Dedicated signaling)针对每个终端进行设定。再者,RRC连接重配置及RRC重建也可通过RRC消息针对每个终端进行设定。再者,与上述小区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也可通过系统信息而设定于终端102。另外,与上述终端固有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也可通过RRC信号(Dedicated signaling)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设定。
[0210] 在第3实施方式中,终端102可基于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来计算各种上行链路信号(PUSCH、PUCCH、SRS)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PPUSCH1、PPUCCH1、PsRs1)。再者,各种上行链路信号也可为多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另外,各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表示包含PUSCH、PUCCH、UL DMRS、SRS、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及PUCCH中所包含的控制信息(CQI、PMI、RI、Ack/Nack)中的至少一个上行链路物理信道。
[0211] 在第3实施方式中,基站101向终端102通知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在一例中,终端102按照所通知的信息,基于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计算路径损耗(第1路径损耗),且基于第1路径损耗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计算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终端102基于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计算路径损耗(第2路径损耗),且基于第2路径损耗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就是,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始终基于由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通知的测量对象进行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始终基于由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通知的测量对象进行计算。
[0212] 更具体而言,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始终基于由第1测量对象设定所通知的测量对象即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进行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始终基于由第2测量对象设定所通知的测量对象即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所指定的资源(或天线端口)进行计算。进而在另一例中,存在如下情形:在作为第2测量对象设定而指定有多个测量对象(例如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所指定的多个资源或多个天线端口)的情况下,通知是否使用其中的任一者而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此情况下,下述图24中说明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也可设定于图22中所示的与第1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或与第1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或与第1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或与第1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进而在另一例中,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无关于第1测量对象设定而始终基于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或天线端口0与1)进行计算。另外,终端102也可根据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频率资源或定时,而控制是在上述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还是在上述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13] 如此,第1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与第1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由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固定地建立关联。
[0214] 若列举更具体的例,则也可在能实现使用多个载波分量(此处为2个载波分量)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使第1或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载波分量建立关联。也就是,也可使第1测量对象设定与第1载波分量建立关联,使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第2载波分量建立关联。另外,也可在将第1载波分量设定于主小区,将第2载波分量设定于辅小区的情况下,使第1测量对象设定与主小区建立关联,使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辅小区建立关联。也就是,基站101也可针对每个小区设定第1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终端102在从主小区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根据第1测量对象设定、与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1路径损耗及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从辅小区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根据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15] 若从另一观点进行考虑,则在例如将与基站101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A,将与RRH103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B的情况下,仅在主小区中进行终端A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仅在辅小区中进行终端B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也就是,基站101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主小区而向终端102通知,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辅小区而向终端102通知。进而,基站101可通过利用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修正值即TPC命令,而进行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基站101通过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小区(载波分量、分量载波)将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TPC命令的值设定为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即,基站101在想要提高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将主小区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设定得较高,在想要降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以使辅小区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降低的方式进行设定。基站101相对于终端A,利用主小区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对于终端B,利用辅小区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16] 作为一例,考虑将下行链路子帧分为第1子集及第2子集。然而,在上行链路许可被子帧n(n为自然数)接收的情况下,终端102以子帧n+4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故而自然地考虑将上行链路子帧也分为第1子集及第2子集。例如,在将下行链路子帧的0、5分类为第1子集,将1、2、3、4、6、7、8、9分类为第2子集的情况下,自然地将上行链路子帧的4、9分类为第1子集,将1、2、3、5、6、7、8分类为第2子集。在此情况下,在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下行链路子帧索引包含于第1子集的情况下,终端102基于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来计算第1路径损耗及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下行链路子帧索引包含于第2子集的情况下,终端102基于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即,终端102可根据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下行链路子帧是包含于第1子集还是包含于第2子集的情况,而控制是以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还是以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17] 再者,第1子集也可由包含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及SSS(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辅同步信号)的下行链路子帧构成。另外,第2子集也可由不含P-BCH、PSS、SSS的子帧构成。
[0218] 若从另一观点进行考虑,则在例如将与基站101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A,将与RRH103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B的情况下,仅在第1子帧子集中进行终端A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仅在第2子帧子集中进行终端B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也就是,基站101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1子帧子集而向终端102通知,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2子帧子集而向终端102通知。进而,基站101可通过利用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修正值即TPC命令,而进行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
[0219] 基站101通过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子帧子集而将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的TPC命令的值设定为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即,基站101在想要提高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将第1子帧子集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设定得较高,在想要降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以使第2子帧子集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降低的方式进行设定。基站101相对于终端A,通过第1子帧子集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对于终端B,通过第2子帧子集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20] 作为一例,终端102在第1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来计算第1路径损耗及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第2控制信道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就是,终端102可根据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来控制是以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还是以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21] 若从另一观点进行考虑,则在例如将与基站101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A,将与RRH103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B的情况下,仅在第1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进行终端A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仅在第2控制信道(X-PDCCH)区域内进行终端B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也就是,基站101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1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102通知,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2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102通知。进而,基站101可通过利用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修正值即TPC命令,而进行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
[0222] 基站101根据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将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TPC命令的值设定为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即,基站101在想要提高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将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设定得较高,在想要降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以使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降低的方式进行设定。基站101相对于终端A,通过第1控制信道区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对于终端B,通过第2控制信道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23]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基站101将包含第1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102,且将包含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102。另外,终端102基于包含于第1测量对象设定的第1测量对象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1路径损耗及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且基于包含于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第2测量对象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第1或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101。
[0224] 若使用图1进行说明,则设为基站101与RRH103进行载波聚合,在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中均包含2个中心频率不同的载波分量(Carrier Component,CC;Cell,小区)而进行通信。将这些称为第1载波分量、第2载波分量,基站101及RRH103可使用这些载波分量,进行个别的通信及协作通信。将第1载波分量设为使用于基站101与终端102间的通信,将第2载波分量设为使用于RRH103与终端102间的通信。也就是,下行链路105或上行链路106以第1载波分量连接,下行链路107或上行链路108以第2载波分量连接。
[0225] 此时,终端102在通过第1载波分量从下行链路105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可通过第1载波分量以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向上行链路106发送,在通过第2载波分量从下行链路107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能以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通过第2载波分量向上行链路108发送。另外,终端102在所检测出的上行链路许可中包含载波指示符的情况下,也可使用与由载波指示符表示的载波(小区、主小区、辅小区、服务小区索引)建立关联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算出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26] 另外,基站101以不同的载波分量对与基站101进行通信的终端102、及与RRH103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进行调度,且对各个载波分量设定第1或第2测量对象设定,由此能以对终端102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的方式进行控制。
[0227] 若使用图1进行说明,则终端102设定对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子帧子集与对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上行链路子帧子集。也就是,终端102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通过使向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与向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为不同的定时,而使从终端102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不成为对其他终端102的干扰源。此处,若将向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子帧子集设为第1子集,将向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子帧子集设为第2子集,则终端102以第1子集发送上行链路106,以第2子集发送上行链路108。终端102在以第1子集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可使用第1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计算第1路径损耗及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以第2子集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可使用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计算第2路径损耗,且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28] 另外,基站101使基站101与终端102进行通信的定时及RRH103与终端102进行通信的定时(子帧子集)为不同的定时(子帧子集),且对各个子集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由此可相对于上行链路106或上行链路108对终端102设定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29] 若使用图1进行说明,则终端102可根据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是第1控制信道区域还是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情形,而在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定时时判断以上行链路106或上行链路108进行发送的定时。也就是,终端102在子帧n的第1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可在子帧n+4中以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101。另外,终端102在子帧n+1的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可在子帧n+5中以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RRH103。
[0230] 终端102在第1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相对于上行链路106以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相对于上行链路108以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31] 另外,基站101可通过在下行链路105及107中于第1控制信道区域与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适当地对上行链路许可进行调度,而对终端102设定相对于上行链路106或上行链路108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32] 如此,终端102可根据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频率资源或定时而使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分离,故而能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即便在设定有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差异较大的终端彼此的情况下终端102相互也不会成为其他终端102的干扰源。
[0233]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0234] 其次,对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基站101可在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指定计算路径损耗时使用的参考信号(例如小区固有参考信号或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及测量对象的资源(或天线端口)。另外,计算路径损耗时使用的参考信号也可由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第1或第2测量对象设定表示。以下说明计算路径损耗时使用的参考信号及测量对象的资源的设定方法的详细情况。
[0235] 设为基站101与RRH103进行载波聚合,且在上行链路、下行链路中均包含2个中心频率不同的载波分量(Carrier Component,CC;Cell,小区)而进行通信。将这些称为第1载波分量、第2载波分量,基站101及RRH103可使用这些载波分量,进行个别的通信及协作通信。另外,基站101也可将第1载波分量设定为主小区,将第2载波分量设定为辅小区。基站101也可相对于主小区与辅小区,使用索引等指定计算路径损耗时所利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来作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此处,所谓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是指示为了计算路径损耗而使用(参照)的参考信号及测量对象的资源(或天线端口)的信息要素,且是设定为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第1测量对象设定或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测量对象。
[0236] 因此,基站101也可通过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使算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时所使用的路径损耗与其计算中所使用的测量对象(参考信号及天线端口索引或测量索引)建立关联。另外,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也可为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索引0或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SI-RS天线端口(或CSI-RS测量索引)。
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在利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而指定的索引为0时,表示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索引0,为其他值的情况下也可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SI-RS测量索引或CSI-RS天线端口索引建立关联。进而,上述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也可与图22中所说明的pathlossReference建立关联。也就是,在由pathlossReference指定第2载波分量(SCell、辅小区),由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指定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SI-RS测量索引1的情况下,也可基于相当于第2载波分量中所包含的CSI-RS测量索引1的资源来计算路径损耗,而算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另一例中,在由pathlossReference指定第1载波分量(PCell、主小区),由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指定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SI-RS测量索引1的情况下,也可基于相当于第1载波分量中所包含的CSI-RS测量索引1的资源来计算路径损耗,而算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终端102在所检测出的上行链路许可中包含载波指示符的情况下,也可使用与由载波指示符表示的载波(小区、主小区、辅小区、服务小区索引)建立关联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算出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37] 以上,通过按照上述顺序,终端102可基于由基站101通知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通知内容来计算路径损耗,且可基于该路径损耗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38] 图24是表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详细情况的图。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为追加至与(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信息要素。另外,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中,指定使用于由测量对象设定所设定的路径损耗测量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对象)。基站101可使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对终端102指定通过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测量对象设定而指示的测量对象。也就是,基站101可相对于主小区(第1载波分量、PCell)及辅小区(第2载波分量、SCell)自由测量对象设定所设定的测量对象中选择路径损耗测量中使用的测量资源,终端102可按照其指示,进行用于计算主小区及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路径损耗的计算,且可基于该路径损耗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计算向主小区或辅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39] 若从另一观点进行考虑,则在例如将与基站101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A,将与RRH103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B的情况下,仅在主小区内进行终端A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仅在辅小区内进行终端B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也就是,基站101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主小区而向终端102通知,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辅小区而向终端102通知。进而,基站101可通过利用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修正值即TPC命令,而进行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基站101通过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小区(载波分量、分量载波)将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TPC命令的值设定为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即,基站101在想要提高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将主小区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设定得较高,在想要降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以使辅小区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降低的方式进行设定。基站101相对于终端A,通过主小区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且相对于终端B,通过辅小区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40] 图25是表示终端102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定时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详细情况的图。基站101可对终端102设定2个以上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此处,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为可通过追加变更列表随时追加的参数。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由测量对象设定所设定的测量对象建立关联。例如,在测量对象中设定有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子帧子集(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图案),在由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图案的下行链路子帧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终端102使用与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子帧子集建立关联的测量对象来计算路径损耗,并基于该路径损耗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也就是,终端102在设定有多个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情况下,将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子帧子集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建立关联。
[0241] 若更具体地进行叙述,则将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第1子帧子集建立关联。另外,将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第2子帧子集建立关联。进而,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中选择成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计算基础的测量对象设定,并基于根据由该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信号功率而计算出的路径损耗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一例中,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指定第1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这也可从基站101发送,另外,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指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这也可从RRH103发送。因此,按照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子帧而参照不同的测量对象,作为结果,若由第1子帧子集检测出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设定适合于基站101的发送功率,若由第2子帧子集检测出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设定适合于RRH103的发送功率。即,可在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定时,切换计算路径损耗所使用的测量对象而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42] 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为可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进行追加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也就是,基站101可对1个小区(例如,主小区)定义多个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基站101可对终端102以同时对多个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计算路径损耗的方式进行指示。另外,在追加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情况下,可通过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设定路径损耗参考资源ID与测量对象,而随时进行追加。在无需对多个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计算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可通过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删除列表将不需要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删除。对该情形的第2路径损耗的计算方法举例。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有时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中指定多个第1或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例如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等。
[0243] 在此情况下,也可基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及16的接收信号功率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在此情况下,既可取根据天线端口15而算出的路径损耗与根据天线端口16而算出的路径损耗的平均值,来作为第2路径损耗,也可取2个路径损耗值内的较大者或较小者作为第2路径损耗。另外,也可在对2个路径损耗进行线性处理后而设为第2路径损耗。另外,上述也可为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在又一例中,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有时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中指定多个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等。在此情况下,也可基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及16的接收信号功率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第3路径损耗。在此情况下,第1路径损耗、第2路径损耗、第3路径损耗也可分别与第1子帧子集、第2子帧子集、第3子帧子集建立关联。
[0244] 另外,包含于第1及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测量对象也可为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或CSI-RS天线端口索引(CSI-RS测量索引)。
[0245] 另外,测量对象中也可包含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图案。另外,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图案也可利用图14的测量目标中的测量目标EUTRA中所包含的测量子帧图案(MeasSubffamePattern-r10)。
[0246] 另外,此处,虽使测量对象与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图案建立关联,但作为另一例,也可在测量对象中不含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图案,而使测量对象与测量报告的发送定时建立关联。也就是,终端102也可与将测量对象的测量结果通知给基站101的子帧图案建立关联,在由与该子帧图案建立关联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其测量对象计算路径损耗,且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47] 此处,对追加至与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在辅小区内也可追加相同的设定。然而,在辅小区的情况下,设定路径损耗参照(pathlossReference-r10),基于主小区或辅小区的任一者中所包含的参考信号来计算路径损耗。也就是,在选择主小区的情况下,基于与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来计算路径损耗。另外,在选择辅小区的情况下,基于与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来计算路径损耗。进而,上述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也可与路径损耗参照(pathlossReference-r10)建立关联。也就是,在由路径损耗参照(pathlossReference-r10)指定第2载波分量(SCell、辅小区),由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指定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SI-RS测量索引1的情况下,也可基于相当于第2载波分量中所包含的CSI-RS测量索引1的资源来计算路径损耗,而算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在另一例中,在路径损耗参照(pathlossReference-r10)中指定第1载波分量(PCell、主小区),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中指定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CSI-RS测量索引1的情况下,也可基于相当于第1载波分量中所包含的CSI-RS测量索引1的资源来计算路径损耗,而算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48] 若从另一观点进行考虑,则在例如将与基站101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A,将与RRH103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B的情况下,仅在第1子帧子集中进行终端A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仅在第2子帧子集中进行终端B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也就是,基站101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1子帧子集而向终端102通知,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2子帧子集而向终端102通知。进而,基站101可通过利用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修正值即TPC命令,而进行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基站101通过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子帧子集而将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TPC命令的值设定为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即,基站101在想要提高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将第1子帧子集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设定得较高,在想要降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以使第2子帧子集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降低的方式进行设定。基站101相对于终端A,通过第1子帧子集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且相对于终端B,通过第2子帧子集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49] 图26是表示终端102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详细情况的图。与图25同样地,基站101可对终端102设定2个以上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此处,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为可通过追加变更列表随时追加的参数。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由测量对象设定所设定的测量对象建立关联。例如,在测量对象中设定有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区域(第1控制信道区域、第2控制信道区域),且由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区域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终端102使用与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区域建立关联的测量对象来计算路径损耗,并基于该路径损耗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就是,终端102在设定有多个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检测区域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建立关联。
[0250] 若更具体地进行叙述,则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第1控制信道区域建立关联。另外,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第2控制信道区域建立关联。进而,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中选择成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计算基础的测量对象设定,并基于根据由该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信号功率而计算出的路径损耗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由此,终端102可通过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区域,以根据测量对象而计算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发送上行链路信号。进而,对多个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建立关联的情形的第2路径损耗的计算方法举例。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有时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中指定多个第1或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例如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等。在此情况下,也可基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及16的接收信号功率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在此情况下,既可取根据天线端口15而算出的路径损耗与根据天线端口16而算出的路径损耗的平均值而设为第2路径损耗,也可取2个路径损耗值内的较大者或较小者而设为第2路径损耗。另外,也可在对2个路径损耗进行线性处理后设为第2路径损耗。另外,上述也可为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在又一例中,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有时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中指定多个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等。
在此情况下,也可基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及16的接收信号功率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第3路径损耗。在此情况下,第1路径损耗、第2路径损耗、第3路径损耗也可分别与第1子帧子集、第2子帧子集、第3子帧子集建立关联。
[0251] 另外,路径损耗测量资源也可为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天线端口0或CSI-RS天线端口索引(CSI-RS测量索引)。
[0252] 若从另一观点进行考虑,则在例如将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设为终端A,将与RRH进行通信的终端设为终端B的情况下,仅在第1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进行终端A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仅在第2控制信道(X-PDCCH)区域内进行终端B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也就是,基站101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1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102通知,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2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102通知。进而,基站101可利用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修正值即TPC命令,而进行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基站101通过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将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的TPC命令的值设定为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即,基站101在想要提高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将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设定得较高,在想要降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以使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降低的方式进行设定。基站101相对于终端A,通过第1控制信道区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且相对于终端B,通过第2控制信道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53]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基站101将包含与设定有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102,且将上行链路许可通知给终端102。另外,终端102按照无线资源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且基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并在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101。
[0254]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基站101将包含与设定有第1及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102。另外,终端102基于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计算第1路径损耗,基于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计算第2路径损耗,且基于第1或第2路径损耗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55]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基站101将包含与设定有主小区及辅小区固有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102,且将上行链路许可通知给终端102。另外,终端102接收包含与设定有主小区及辅小区固有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在主小区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与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与上述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辅小区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与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且在对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小区进行计算而获得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101。
[0256]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基站101将包含与设定有第1及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102,且将上行链路许可通知给终端102。另外,终端102按照无线资源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在第1子帧子集中所包含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第2子帧子集中所包含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检测出上述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与上述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且在子帧子集中所包含的上行链路子帧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101。
[0257]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终端102在第1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1路径损耗及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并根据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定时在第1或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将上行链路信号发送至基站101。
[0258] 若使用图1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则终端102在设定有多个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及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情况下,使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建立关联。若更具体地进行叙述,则使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第1控制信道区域建立关联。另外,使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第2控制信道区域建立关联。进而,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中选择成为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计算基础的测量对象设定,且基于根据由该测量对象设定所指定的测量对象的接收信号功率而计算出的路径损耗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一例中,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指定第1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这也可从基站101发送,另外,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指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这也可从RRH103发送。因此,按照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参照不同的测量对象,作为结果,在第1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设定适合于基站101的发送功率,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设定适合于RRH103的发送功率。即,可根据检测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切换计算路径损耗时使用的测量对象而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另外,通过根据控制信道区域参照不同的测量对象,而也无需将上述子帧图案从基站通知给终端102。
[0259] 另外,在另一例中,为了对基站或RRH103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基站101可对终端102进行与各种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的重设。如上所述般基站
101为了在向基站或RRH的发送中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而需要切换通过第1测量对象设定的路径损耗测量或通过第2测量对象设定的路径损耗测量。然而,在终端102以数十至数百个子帧的数量级仅对基站或RRH的其中一者进行通信,而准静态地进行该切换的情况下,更新上述测量对象设定(第1测量对象设定、第2测量对象设定)及与上述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由此可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也就是,若可仅设定图25或图26记载的第1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而进行适当的设定,则可对基站101或RRH103设定适当的发送功率。
[0260]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0261]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终端102可设定与多个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且可使用与各个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各种上行链路信号(PUSCH、PUCCH、SRS)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PPUSCH、PPUCCH、PSRS)。
[0262] 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基站101设定与多个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例如,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并向终端102通知。终端102按照被通知的信息,基于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且基于该路径损耗及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终端102基于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且基于该路径损耗及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此处,将基于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而计算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设为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将基于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而计算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设为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63] 终端102根据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频率资源或定时,控制是在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还是在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64] 基站101也可个别地设定分别包含于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信息要素。例如,若使用图27至图30进行具体说明,则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与第2上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包含与第2(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与第2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与第2(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及与第2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再者,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与图22及图24中所示相同。另外,在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可包含与第1(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与第1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与第1(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以及与第1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
[0265] 图28是表示各无线资源设定中所包含的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主)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中包含与第1(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进而,可包含与(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另外,辅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中包含与第1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进而,可包含与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另外,(主小区)终端固有物理设定中包含与第1(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另外,辅小区终端固有物理设定中包含与第1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
[0266] 另外,(主小区)终端固有物理设定包含在(主小区)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RadioResourceCofigDedicated)中。另外,辅小区终端固有物理设定包含在辅小区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SCe11-r10)中。再者,上述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及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也可包含在第2实施例中所述的RRC连接重配置
(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或RRC重建(RRCConnectionReestablishment)中。再者,上述辅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及辅小区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也可包含在第2实施例中所述的SCell追加变更列表中。再者,上述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及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也可通过RRC信号(Dedicated signaling)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设定。再者,RRC连接重配置及RRC重建也可通过RRC消息针对每个终端进行设定。
[0267] 图29是表示与第2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与第2(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或与第2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也可包含图29中所示的所有信息要素而设定。另外,与第2(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或与第2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也可仅包含图29中所示的信息要素中的至少一个信息要素而设定。另外,与第2(主)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或与第2辅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也可不包含任何资源元。在此情况下,基站101选择解除,并将该信息通知给终端102。另外,未由与第2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所设定的信息要素也可同与第1小区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共享。
[0268] 图30是表示与第1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及与第2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一例的图。在与第1主小区/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设定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另外,在与第2主小区/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除设定图22中所示的信息要素以外,还设定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与第2(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或与第2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也可包含图30中所示的所有信息要素而设定。另外,与第2(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或与第2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也可仅包含图30中所示的信息要素中的至少一个信息要素而设定。
[0269] 另外,与第2(主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或与第2辅小区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r11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也可不包含任何资源元。在此情况下,基站101选择解除,并将该信息通知给终端102。另外,未由与第2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所设定的信息要素也可同与第1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共享。也就是,在与第2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未设定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情况下,基于利用与第1终端固有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而设定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来计算路径损耗。
[0270] 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也可与第3实施方式(图24)中所示相同。也就是,指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测量对象也可与小区固有参考信号天线端口0、或与CSI-RS天线端口索引(CSI-RS测量索引)建立关联的索引建立关联(图31)。另外,路径损耗参考资源也可如图32或图33所示。图32是表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一例(例1)的图。设定多个测量对象作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终端102可使用这些测量对象中的至少一个计算路径损耗。图33是表示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另一例(例2)的图。追加至路径损耗参考资源的测量对象也可通过追加变更列表而被追加。另外,测量对象的追加数也可根据最大测量对象ID而决定。测量对象ID也可由测量目标ID决定。也就是,追加的测量对象数也可与测量对象设定数相同。另外,可通过删除列表将不需要的测量对象删除。
[0271] 再者,上述也适合于第3实施例及第3实施例的变形例1。进而,对多个第1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与路径损耗参考资源建立关联的情形的路径损耗的计算方法举例。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有时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中指定多个第1及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就是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等。在此情况下,也可基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及16的接收信号功率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在此情况下,既可取根据天线端口15而算出的路径损耗与根据天线端口16而算出的路径损耗的平均值而设为第2路径损耗,也可取2个路径损耗值内的较大者或较小者而设为第2路径损耗。另外,也可在对2个路径损耗进行线性处理后设为第2路径损耗。另外,上述也可为小区固有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0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在又一例中,第2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有时在路径损耗参考资源追加变更列表中指定多个第2测量对象设定、也即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16等。在此情况下,也可基于传输路径状况测量用参考信号的天线端口15及16的接收信号功率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第3路径损耗。在此情况下,第1路径损耗、第2路径损耗、第3路径损耗也可分别与第1子帧子集、第2子帧子集、第3子帧子集建立关联。
[0272] 作为一例,考虑将下行链路子帧分为第1子集及第2子集。然而,在上行链路许可被子帧n(n为自然数)接收的情况下,终端102以子帧n+4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故而自然地考虑将上行链路子帧也分为第1子集及第2子集。第1子集也可同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建立关联,第2子集也可同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建立关联。也就是,终端102在包含于第1子集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要素、及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测量对象)来计算路径损耗,且计算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终端102在包含于第2子集的下行链路子帧中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基于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要素、及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路径损耗参考资源(测量对象)来计算路径损耗,且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73] 另外,作为一例,包含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同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建立关联。即,基站101可根据终端102在哪个控制信道区域(第1控制信道区域、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切换与用于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也就是,终端102在第1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而计算路径损耗,且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在第2控制信道区域内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而计算路径损耗,且计算上行链路发送功率。
[0274] 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基站101将与第1及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通知给终端102。在一例中,终端102按照被通知的信息,基于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第1路径损耗),且基于第1路径损耗及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另外,终端102基于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第2路径损耗),且基于第2路径损耗及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就是,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始终基于由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所通知的测量对象进行计算,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始终基于由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所通知的测量对象进行计算。另外,终端102也可根据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频率资源或定时,而控制是在上述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还是在上述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75] 如此,第1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也可固定地同与第1及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建立关联。
[0276]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基站101将包含与第1及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的无线资源控制信号通知给终端102,且将上行链路许可通知给终端102。另外,终端102基于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1路径损耗及第1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且基于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第2路径损耗及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在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情况下,在第1或第2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77] 通过设定与多个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终端102可相对于基站101或RRH103选择与适当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且可对基站101或RRH103发送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上行链路信号。若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则可将与第1及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中的至少1种信息要素设为不同的值而进行设定。例如,在想要使小区内的局部发送功率控制中所使用的衰减系数即α在基站101与终端102间及RRH103与终端102间进行不同的控制的情况下,将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设为朝向基站101的发送功率控制,将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设为朝向RRH103的发送功率控制并建立关联,由此可将各个设定中所包含的α设定为适当的α。也就是,可在基站101与终端102间及RRH103与终端102间进行不同的局部发送功率控制。同样地通过将PO_NOMINAL_PUSCH,c或PO_UE_PUSCH,c在与第1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设定为不同的值,而可在基站101与终端102间及RRH103与终端102间将PUSCH的标准功率设为不同的值。关于其他参数也可进行相同的设定。
[0278] 另外,若使用图1进行说明,则终端102也可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相对于上行链路106,使用与第1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且在该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也可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相对于上行链路108,使用与第2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来计算路径损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且在该发送功率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0279] (第4实施方式)
[0280] 其次,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基站101对终端102设定与基站101或RRH103的连接处理所需的参数的方法。
[0281] 若以相同的载波分量,于相同的定时(上行链路子帧)进行朝向基站(宏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则会产生码间干扰、由频带外辐射所导致的干扰、所需动态范围的扩大等问题。
[0282] 基站101以使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在时间方向上分离的方式控制终端102。也就是,基站101以使终端102向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与向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定时不同的方式设定各上行链路信号(PUSCH、PUCCH(CQI、PMI、SR、RI、ACK/NACK)、UL DMRS、SRS、PRACH)的发送定时。即,基站101对于各上行链路信号以使朝向基站101与朝向RRH103的发送不重复的方式进行设定。再者,各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包含上述各上行链路信号(PUSCH、PUCCH(CQI、PMI、SR、R1、ACK/NACK)、UL DMRS、SRS、PRACH)中的至少一个(或1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信号)。
[0283] 基站101也可设定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上行链路子帧)的子集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上行链路子帧)的子集,根据其子集对各终端进行调度。
[0284] 另外,基站101也朝向基站101及朝向RRH103适当地设定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以适当地进行设定于朝向基站101而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与朝向RRH103而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也就是,基站101可对终端102进行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285] 首先,对基站101的时间方向上的控制进行说明。若将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子帧子集设为第1上行链路子集,将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子帧子集设为第2上行链路子集,则基站101根据终端102是与基站101连接还是与RRH103连接的情况以使各上行链路信号包含于第1子集或第2子集的任一者的方式设定各种参数的值。
[0286] 对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子帧与发送周期的设定进行说明。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与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是通过CQI-PMI设定索引(cqi-pmi-ConfigIndex)设定发送子帧与发送周期。另外,RI(Rank Indicator)是通过RI设定索引设定发送子帧与发送周期。另外,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是以小区固有SRS子帧设定(srs-SubframeConfig)而设定小区固有的SRS发送子帧(发送子帧与发送周期),且通过终端固有SRS设定索引(srs-ConfigIndex)而设定小区固有的SRS发送子帧的子集即终端固有的SRS发送子帧。PRACH是通过PRACH设定索引(prach-ConfigIndex)设定发送子帧。
另外,SR(Scheduling Request,调度请求)是通过SR设定(sr-ConfigIndex)而设定发送定时。
[0287] CQI-PMI设定索引与RI设定索引是利用CQI报告设定(CQI-ReportConfig)中所包含的CQI报告周期性(CQI-ReportPeriodic)而设定的。另外,CQI报告设定包含在物理设定Dedicated中。
[0288] 小区固有SRS子帧设定是以小区固有探测UL设定(SoundingRS-UL-ConfigCommon)进行设定,终端固有SRS设定索引是以终端固有探测UL设定(SoundingRS-UL-ConfigDedicated)进行设定。小区固有探测UL设定包含在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SIB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区块)及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中。终端固有探测UL设定包含在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中。
[0289] PRACH设定索引是以PRACH设定信息(PRACH-ConfigInfo)进行设定。PRACH设定信息包含在PRACH设定SIB(PRACH-ConfigSIB)及PRACH设定(PRACH-Config)中。PRACH设定SIB包含在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SIB中,PRACH设定包含在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中。
[0290] SR设定索引包含在调度请求设定(ScheduiingRequextConfig)中。调度请求设定包含在物理设定Dedicated中。
[0291] 另外,PUSCH或非周期性CSI、非周期性SRS是由与检测出上行链路许可的下行链路子帧建立关联的上行链路子帧发送,故而通过控制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定时,基站101可对终端102控制是以第1上行链路子集进行发送还是以第2上行链路子集进行发送。
[0292] 基站101以使与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相关的索引包含在第1上行链路子集或第2上行链路子集的方式进行设定,由此可以使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不相互干扰的方式进行终端的上行链路发送控制。
[0293] 另外,也可对辅小区设定各上行链路信号的资源分配、发送定时、发送功率控制。若具体地进行叙述,则小区/终端固有SRS设定被设定为辅小区固有。另外,PUSCH的发送定时或发送资源由上行链路许可指示。
[0294] 也如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关于与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可设定为辅小区固有。
[0295] 对PRACH的发送功率的控制进行说明。PRACH通过前导初始接收目标功率(preambleInitialReceivedTargetPower)来计算PRACH的初始发送功率。在基站-终端间进行随机接入失败的情况下,设定使发送功率增加固定量而发送的功率匀变步骤
(powerRampingStep)。另外,在利用增加功率而发送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的随机接入连续失败,且超过终端102的最大发送功率或PRACH的最大发送次数的情况下,终端102判断随机接入已失败,而将产生了随机接入问题(RAP:
Random Access Problem)的情况通知给上级层。在对上级层通知随机接入问题的情况下,判断为产生了无线资源故障(RLF:Radio Link Failure,无线链路错误)。
[0296] 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中包含表示终端102的最大发送功率的P_MAX。另外,辅小区固有无线资源设定中也包含P_MAX。基站101可将终端102的最大发送功率设定为主小区或辅小区固有。
[0297] 另外,关于PUSCH、PUCCH、SRS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如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
[0298] 作为一例,基站101以使包含在以系统信息所通知的小区固有/终端固有无线资源设定及物理设定Dedicated中的PUSCH/PUCCH/SRS/PRACH的时间轴上的设定(索引)首先包含于第1上行链路子帧子集的方式进行设定。在建立RRC连接后,通过在基站101与RRH103中针对每个终端102进行信道测量等而把握终端102靠近于哪一者(基站101、RRH103)。基站101在判断出经测量的终端102相较于RRH103靠近基站101的情况下,不特别地改变设定,在判断出经测量的终端102相较于基站101靠近RRH103的情况下,将适合于与RRH103的连接的重设信息(例如,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发送定时信息)通知给该终端102。此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为对于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总称。例如,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设定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要素或TPC命令包含在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中。另外,发送定时信息是用于设定对于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的信息的总称。例如,发送定时信息包含在与发送定时相关的控制信息(SRS子帧设定或CQI-PMI设定索引等)中。
[0299] 对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上行链路发送定时控制)进行说明。基站101根据各终端的测量结果判断终端102靠近基站101还是靠近RRH103。根据测量结果(测量报告),在基站101判断出终端102相较于RRH103靠近基站101的情况下,以包含于第1上行链路子集的方式设定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信息,并将发送功率信息设定为适合于朝向基站101的值。此时,也存在基站101不对终端102特别通知用于重设的信息的情形。也就是,也存在保持初始设定而不特别进行更新的情形。另外,基站101在判断出终端102相较于基站101靠近RRH103的情况下,以包含于第2上行链路子集的方式设定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定时信息,并将发送功率信息设定为适合于朝向RRH103的值。即,基站
101可通过改变发送定时,而控制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且以使信号彼此不干扰的方式控制终端。此处,将与基站101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A,将与RRH103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为终端B。基站101能以相对于终端B,使发送定时与终端A不同的方式设定包含发送定时的各种设定索引。例如,也可将终端固有的SRS子帧设定在终端A与终端B中设定为不同的值。
[0300] 另外,如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基站101可相对于第1上行链路子集与第2上行链路子集分别使测量对象建立关联。
[0301] 对上述顺序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基站101和/或RRH103报告指定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的报告信息作为PRACH的时间轴上的设定。初始接入前的终端102或RRC空闲状态的终端102基于所取得的报告信息,使用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任一子帧中的PRACH资源尝试进行初始接入。此时,PRACH的发送功率是参照基站或基站与RRH发送的CRS而设定。因此,发送功率相对较高,PRACH到达至基站101。
[0302] 在通过随机接入过程的RRC连接建立后或RRC连接建立顺序中,设定周期性CSI或Ack/Nack用的准静态地分配的PUCCH资源、准静态地分配的SRS资源、以及准静态地分配的SR用的PUCCH资源。此处,这些资源是全部设定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中的资源。另外,基站101对终端102调度(分配)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中的PUSCH、或如以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中的PUCCH发送Ack/Nack的PDSCH。此时,PUSCH或PUCCH或SRS的发送功率是参照基站101或基站101与RRH103发送的CRS而设定的。因此,发送功率相对较高,PUSCH或PUCCH或SRS到达至基站101。如此,以相对较高的发送功率(如补偿基站101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仅使用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
[0303] 其次,基站101判定(判断)终端102是应朝向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还是应朝向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换言之,判定终端102是应以如补偿基站101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还是应以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作为该判定基准,如上述所说明般,既可根据测量结果算出终端102的位置接近在基站101与RRH103中的哪一者,也可使用其他判定基准。例如,也可为RRH103接收终端102以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发送的SRS等信号,并基于接收信号的功率进行判定。在基站101判定为终端102应朝向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仅使用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的上行链路通信。
[0304] 在基站101判定为终端102应朝向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以在这些资源中,以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方式,设定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此处,作为使发送功率降低的设定,可使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方法。或者,也可使用反复进行闭环发送功率控制而逐渐降低功率的方法、或通过越区切换过程来更新系统信息内的CRS功率值或传播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的设定的方法等其他方法。
[0305] 另外,在基站101判定为终端102应朝向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重设周期性CSI或Ack/Nack用的准静态地分配的PUCCH资源、准静态地分配的SRS资源、及准静态地分配的SR用的PUCCH资源。此处,这些资源是全部设定第2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中的资源。另外,通过越区切换过程(移动控制过程),来更新系统信息内的PRACH资源的设定。此处,PRACH资源是全部设定第2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中的资源。另外,基站101对终端102调度(分配)第2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中的PUSCH、或如以第2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中的PUCCH发送Ack/Nack的PDSCH。如此,以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的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仅使用第2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
[0306] 如上所述,以相对较高的发送功率(如补偿基站101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使用第1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以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仅使用第2上行链路子集内的子帧。由此,可使基站101接收的子帧与RRH103接收的子帧在时间轴上分离。因此,无需同时对接收功率较大的信号与较小的信号进行接收处理,故而可抑制干扰。另外,可使基站101或RRH103中的所需动态范围变窄。
[0307] 此处,对载波聚合时的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上行链路发送资源控制)进行说明。假定如下情形:基站101对终端102设定2个载波分量(第1载波分量、第2载波分量),且将第1载波分量设定为主小区,将第2载波分量设定为辅小区。根据测量结果,在基站101判断出终端102相较于RRH靠近基站(终端A)的情况下,将辅小区设定为去激活(deactivation)。也就是,终端A不使用辅小区,而仅使用主小区进行通信。另外,在基站101判断出终端102相较于基站101靠近RRH103(终端B)的情况下,将辅小区激活(activation)。也就是,终端B不仅使用主小区,而且使用辅小区与基站101及RRH103进行通信。
[0308] 基站101对于终端B的辅小区的设定,设定适合于朝向RRH103的发送的资源分配、发送功率控制。也就是,基站101以假定从RRH对终端B发送辅小区的路径损耗测量而计算路径损耗计算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方式进行控制。然而,终端B经由辅小区而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为PUSCH、PUSCH解调用UL DMRS、SRS。PUCCH(CQI、PMI、RI)、PUCCH解调用UL DMRS、PRACH经由主小区而发送。例如,在允许终端B通过上级层同时发送PUSCH与PUCCH的情况下,以由主小区发送PUCCH,由辅小区发送PUSCH的方式进行控制。此时,终端B通过基站101将向主小区的发送功率控制为朝向基站101,将向辅小区的发送功率控制为朝向RRH103。另外,在允许终端A通过上级层同时发送PUSCH与PUCCH的情况下,以PUSCH与PUCCH均是经由主小区发送的方式通过基站101进行控制。即,基站101可通过改变发送资源,而控制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与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且以使信号不相互干扰的方式控制终端102。
[0309] 另外,基站101通过对终端B利用越区切换,而可将第1载波分量重设为辅小区,将第2载波分量重设为主小区。此时,终端B进行与上述终端A相同的处理。也就是,终端B使辅小区去激活。也就是,终端B不使用辅小区,而仅经由主小区与RRH进行通信。此时,终端B以经由主小区发送所有上行链路信号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此时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是全部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即,将PUSCH、PUCCH、PRACH、SRS重设为朝向RRH103的发送功率。此时的重设信息包含在RRC连接重配置中。
[0310] 另外,基站101可通过对载波分量或小区设置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接入(发送)限制(ac-BarringFactor),而以不经由第2载波分量以较高的发送功率进行通信的方式控制终端。
[0311] 另外,如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基站101可对于第1载波分量与第2载波分量、或主小区与辅小区分别使测量对象建立关联。
[0312] 从不同的观点对上述顺序进行说明。基站101与RRH103使用成为2个下行链路载波分量(分量载波)及2个上行链路载波分量(分量载波)的部分集合的载波分量的组合进行通信。基站101和/或RRH103在第2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中,广播限制初始接入(如不使其进行初始接入)的广播信息。另一方面,在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中,广播如可进行初始接入的广播信息(不广播如限制初始接入的广播信息)。初始接入前的终端或RRC空闲状态的终端102基于所取得的广播信息,不使用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RACH资源,而使用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RACH资源尝试进行初始接入。此时,PRACH的发送功率是在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中参照基站101或基站101与RRH103发送的CRS而设定的。因此,发送功率相对较高,PRACH到达至基站101。
[0313] 在利用随机接入过程的RRC连接建立后或RRC连接建立顺序中,设定周期性CSI或Ack/Nack用的准静态地分配的PUCCH资源、准静态地分配的SRS资源、及准静态地分配的SR用的PUCCH资源。此处,这些资源是设定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资源、即主小区(PCell:包含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与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的小区)中的资源。另外,基站101对终端102调度(分配)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USCH。进而,终端102使用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UCCH发送对于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DSCH的Ack/Nack。此时,PUSCH或PUCCH或SRS的发送功率是在PCell中参照基站101或基站101与RRH103发送的CRS而设定的。因此,发送功率相对较高,PUSCH或PUCCH或SRS到达至基站101。
[0314] 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设定辅小区(SCell)作为包含第2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不包含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的小区。SCell中的周期性CSI或Ack/Nack用的准静态地分配的PUCCH资源是设定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资源、即PCell中的资源。另外,终端102使用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PCell)中的PUCCH发送对于第2下行链路载波分量(SCell)中的PDSCH的Ack/Nack。此时,PUSCH或PUCCH或SRS的发送功率是在PCell中参照基站101或基站101与RRH103发送的CRS而设定的。因此,发送功率相对较高,PUSCH或PUCCH或SRS到达至基站101。
如此,无论是否进行载波聚合,均以相对较高的发送功率(如补偿基站101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仅使用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
[0315] 其次,基站101判定终端102应朝向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或应朝向RRF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换言之,判定终端102是应以如补偿基站101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还是应以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发送。作为该判定基准,可使用上述所说明的方法。在基站101判定为终端102应朝向基站10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仅使用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的上行链路通信、即将包含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与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的小区设为PCell的通信。
[0316] 在基站101判定为终端102应朝向RRH103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通过越区切换过程变更PCell。即,由包含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与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的PCell变更为包含第2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与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的PCell。在该越区切换过程中,以在切换后以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方式,设定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例如,也可使用更新系统信息内的CRS功率值或传播路径损耗补偿系数α或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初始值的设定的方法等其他方法。另外,设定如不限制初始接入的系统信息。
[0317] 另外,在已变更PCell的情况下,进行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随机接入过程,而建立RRC连接。在利用该随机接入过程的RRC连接建立后或RRC连接建立顺序中,重设周期性CSI或Ack/Nack用的准静态地分配的PUCCH资源、准静态地分配的SRS资源、及准静态地分配的SR用的PUCCH资源。此处,这些资源是全部设定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资源。基站101对终端102调度(分配)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USCH、或如以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UCCH发送Ack/Nack的PDSCH。此时,以PUSCH或PUCCH或SRS的发送功率成为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的方式,设定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
[0318] 在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设定SCell作为包含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不包含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的小区。SCell中的周期性CSI或Ack/Nack用的准静态地分配的PUCCH资源是设定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资源、即PCell中的资源。另外,终端102使用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中的PUCCH发送对于SCell中的PDSCH的Ack/Nack。此时,以PUCCH的发送功率成为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的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的方式,设定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如此,无论是否进行载波聚合,均以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仅使用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
[0319] 如上所述,以相对较高的发送功率(如补偿基站101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使用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以相对较低的发送功率(如补偿RRH103与终端102之间的损耗的发送功率)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终端102仅使用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由此,可使基站101接收的子帧与RRH103接收的子帧在频率轴上分离。因此,无需对接收功率较大的信号与较小的信号同时进行接收处理,故而可抑制干扰。另外,可使基站101或RRH103中的所需动态范围变窄。
[0320] 此处,对利用包含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PDCCH)区域的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功率控制)进行说明。基站101在根据测量结果而判断出某个终端(终端A)靠近基站101的情况下,仅在第1控制信道(PDCCH)区域内进行终端A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另外,基站101在根据测量结果而判断出某个终端(终端B)靠近RRH103的情况下,仅在第2控制信道(X-PDCCH)区域内进行终端B的动态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控制。也就是,基站101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1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102通知,在想要使终端102进行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的情况下,使上行链路许可包含于第2控制信道区域而向终端102通知。
[0321] 进而,基站101可通过利用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修正值即TPC命令,而进行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基站101通过通知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将包含于上行链路许可的TPC命令的值设定为朝向基站101或朝向RRH103。即,基站101在想要提高朝向基站101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将第1控制信道区域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设定得较高,在想要降低朝向
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以使第2控制信道区域的TPC命令的功率修正值降低的方式进行设定。基站101相对于终端A,通过第1控制信道区域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对于终端B,通过第2控制信道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及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322] 另外,如第3实施方式中所示,基站101可对于第1控制信道区域与第2控制信道区域分别使测量对象建立关联。
[0323]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基站101在将系统信息中所包含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定时信息设定于第1子帧子集内的子帧,将各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发送定时信息设定于第1子帧子集内的子帧,且对一部分终端102进行无线资源控制信息的重设的情况下,将无线资源控制信号中所包含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定时信息设定于与第1子帧子集不同的第2子帧子集内的子帧,并且将各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发送定时信息设定于第2子帧子集内的子帧。
[0324] 进而,基站101在与第1子帧子集建立关联,而将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设定为第1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且对一部分终端102进行无线资源控制信息的重设的情况下,与第2子帧子集建立关联,而将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设定为第2发送功率控制信息。
[0325] 进而,基站101对在第1子帧子集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终端102设定第1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对在第2子帧子集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终端102设定第2发送功率控制信息。
[0326]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基站101经由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及第2下行链路载波分量发送信号,对设定有第1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作为主小区的终端102,设定第1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作为主小区固有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对设定有第2下行链路载波分量作为主小区的终端102,设定第2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作为主小区固有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
[0327] 进而,基站101经由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及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接收信号,对经由第1上行链路载波分量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定第1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对经由第2上行链路载波分量进行通信的终端102设定第2发送功率控制信息。
[0328] 基站101对于访问基站101的终端102、及访问RRH103的终端102,通过包含时间、频率、上行链路许可的控制信道区域对各终端102控制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而可进行适当的发送定时控制、适当的无线资源控制、适当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0329] 基站101以与系统信息中所包含的上行链路信号相关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及发送定时信息均相对于基站101成为适当的设定的方式设定各种参数。在初始连接建立(RRC连接建立)后,在基站101与终端102进行通信的过程中,根据信道测量等的结果,基站101判断终端102靠近基站101或靠近RRH103。在基站101判断出终端102靠近基站的情况下,不特意通知设定信息,或设定更适合于与基站101的通信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发送定时控制信息、发送资源控制信息,并通过RRC连接重配置通知给终端102。另外,在基站101判断出终端102靠近RRH103的情况下,设定适合于与RRH103的通信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发送定时控制信息、发送资源控制信息,并通过RRC连接重配置通知给终端102。
[0330] 再者,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资源元或资源块作为信息数据信号、控制信息信号、PDSCH、PDCCH及参考信号的映射单位,且使用子帧或无线帧作为时间方向的发送单位而进行了说明,当并不限定于此。代替这些而使用由任意的频率与时间构成的区域及时间单位也可获得相同的效果。再者,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经预编码处理的RS进行解调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且使用与MIMO的层等效的端口作为与经预编码处理的RS对应的端口而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通过对与互不相同的参考信号对应的端口应用本发明,可获得相同的效果。例如,可使用Unprecoded(Nonprecoded)RS而非Precoded RS,作为端口可使用与预编码处理后的输出端等效的端口或与物理天线(或物理天线的组合)等效的端口。
[0331] 再者,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包含基站101、终端102及RRH103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协作通信进行了说明,但在包含2个以上的基站101与终端102的协作通信、包含2个以上的基站101、RRH103及终端102的协作通信、包含2个以上的基站101或RRH103与终端102的协作通信、包含2个以上的基站101、2个以上的RRH103及终端102的协作通信、包含2个以上的发送点/接收点的协作通信中也可应用。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根据路径损耗的计算结果进行更适合于终端102靠近基站101或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根据路径损耗的计算结果进行更适合于终端102远离基站101或RRH103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也可进行相同的处理。
[0332] 在与本发明相关的基站101及终端102动作的程序为控制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以实现与本发明相关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继而,在这些装置中执行处理的信息是在其处理时临时储存至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其后,储存至各种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且视需要由CPU读出,并进行修正、写入。作为储存程序的记录介质,也可为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功能光盘)、MO(Magneto optical,磁光盘)、MD(Mini Disc,迷你光盘)、CD(Compact Disc,紧密光盘)、BD(Blu-ray Disc,蓝光光盘)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的任一者。另外,通过执行所加载的程序,不仅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而且也存在如下情形:基于该程序的指示,共同处理操作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等,由此实现本发明的功能。
[0333] 另外,在市场中流通的情况下,可将程序储存至可携式记录介质中而使其流通,或传输至经由因特网等网络而连接的服务计算机。在此情况下,服务计算机的记忆装置也包含于本发明。另外,也可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101及终端102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典型的集成电路即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实现。基站101及终端102的各功能块既可个别地芯片化,也可对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集成而芯片化。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定于LSI,也可通过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另外,在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利用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0334] 以上,参照图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另外,本发明可在技术内容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关于将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揭示的技术性手段适当地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内。另外,也包含置换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要素、且发挥相同效果的要素彼此而成的构成。本发明优选地使用于无线基站装置或无线终端装置或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通信方法。
[0335] 标号说明
[0336] 101、3401 基站
[0337] 102、3402、3403、3504、3604 终端
[0338] 103、3502、3602 RRH
[0339] 104、3503、3603 线路
[0340] 105、107、3404、3405、3505、3506 下行链路
[0341] 106、108、3605、3606 上行链路
[0342] 501 上级层处理部
[0343] 503 控制部
[0344] 505 接收部
[0345] 507 发送部
[0346] 509 信道测量部
[0347] 511 收发天线
[0348] 5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0349] 5013 SRS设定部
[0350] 5015 发送功率设定部
[0351] 5051 解码部
[0352] 5053 解调部
[0353] 5055 复用分离部
[0354] 5057 无线接收部
[0355] 5071 编码部
[0356] 5073 调制部
[0357] 5075 复用部
[0358] 5077 无线发送部
[0359] 5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0360] 601 上级层处理部
[0361] 603 控制部
[0362] 605 接收部
[0363] 607 发送部
[0364] 609 信道测量部
[0365] 611 收发天线
[0366] 6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0367] 6013 SRS控制部
[0368] 6015 发送功率控制部
[0369] 6051 解码部
[0370] 6053 解调部
[0371] 6055 复用分离部
[0372] 6057 无线接收部
[0373] 6071 编码部
[0374] 6073 调制部
[0375] 6075 复用部
[0376] 6077 无线发送部
[0377] 6079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0378] 3501、3601 宏基站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