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专利分类库 / 电学 / 电通信技术 / 双镜头驱动装置与电子装置

双镜头驱动装置与电子装置

申请号 CN201720231460.4 申请日 2017-03-10 公开(公告)号 CN206547145U 公开(公告)日 2017-10-10
申请人 大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曾德生; 许文鸿; 康詠钧;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双镜头驱动装置与 电子 装置。双镜头驱动装置包含 基座 、金属 外壳 、载体、线圈、第一磁体、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金属外壳包含前端,前端包含前端表面及多个梯状部,梯状部与前端表面具有一阶差。载体可移动地设置于金属外壳内,载体包含第一承接空间与第二承接空间分别用以承接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线圈环绕设置于载体上。第一磁体对应梯状部设置于金属外壳内且与线圈对应。第一弹性件组设于载体接近金属外壳前端的一侧。第二弹性件组设于载体接近基座的一侧。借此,可同时驱动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撷取影像,进而可减少整体对焦时间及降低电量消耗。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双镜头驱动装置的电子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基座,包含至少一基座开孔;
一金属外壳,与该基座对应设置,该金属外壳包含一前端,该前端包含:一前端表面,包含至少一外壳开孔,该外壳开孔与该基座开孔对应设置;及多个梯状部,各该梯状部与该前端表面具有一阶差;
一载体,可移动地设置于该金属外壳内,该载体包含一第一承接空间与一第二承接空间,该第一承接空间及该第二承接空间分别用以承接一第一镜头及一第二镜头,该第一承接空间的一中心轴与该第二承接空间的一中心轴平行,且该载体的移动方向平行该二中心轴;
一线圈,环绕设置于该载体上;
一第一磁体,对应所述多个梯状部设置于该金属外壳内,且该第一磁体与该线圈对应;
一第一弹性件,组设于该载体接近该金属外壳的该前端的一侧,且该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多个梯状部与该第一磁体之间;以及
一第二弹性件,组设于该载体接近该基座的一侧,该第二弹性件包含至少二弹性元,所述至少二弹性元彼此电性分离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开孔的数量为二个,且该二基座开孔分别对应该第一承接空间及该第二承接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还包含二环状凹槽,该二环状凹槽分别环绕一该基座开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梯状部的数量为四个且成型于该前端的四个落,该金属外壳还包含一侧壁,该侧壁与该前端连接且与该前端一体成型,该侧壁由一组长度相异的侧面连接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外壳平行于该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长度为L,该金属外壳垂直于该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宽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
1.5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外壳平行于该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长度为L,该金属外壳垂直于该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宽度为W,各该梯状部与该前端表面的该阶差为d,其满足下列条件:
15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载体还包含:
一第一延伸结构,对应该第一承接空间,且由该第一承接空间往该基座延伸;以及一第二延伸结构,对应该第二承接空间,且由该第二承接空间往该基座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结构与该第二延伸结构分别与一该环状凹槽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线圈与该载体间包含一隔离空间,使该线圈与该第一磁体之间的距离为可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外壳还包含:
至少一伸长部,设置于该前端靠近该外壳开孔处,该伸长部平行该二中心轴往该基座开孔延伸,且该伸长部与该第一磁体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外壳还包含:
至少一伸长部,设置于该前端靠近该外壳开孔处,该伸长部平行该二中心轴往该基座开孔延伸,且该伸长部延伸至该隔离空间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离空间的宽度为S,其满足下列条件:
0.08mm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隔离空间与该线圈朝向该基座的一侧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第二磁体,设置于该载体接近该基座的一侧;以及
一感测元件,与该第二磁体对应。
15.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
该第一镜头,设置于该第一承接空间;
该第二镜头,设置于该第二承接空间;以及
二电子感光元件,分别设置于该第一镜头的一成像面及该第二镜头的一成像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一该电子感光元件用以提供一彩色影像,另一该电子感光元件用以提供一黑白影像。

说明书全文

双镜头驱动装置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镜头驱动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双镜头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今应用于电子装置的镜头中,通常使用音圈达(VCM)作为提供镜头自动对焦的机构,其中音圈马达的弹簧片可带动承接镜头的载体(Carrier),弹簧片形变而提供载体移动所需的自由度及回复力,以达成镜头的自动对焦功能。
[0003] 为了满足更广泛的拍摄需求,搭载双镜头的电子装置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然而,现今包含双镜头的电子装置,其双镜头分别以不同的音圈马达驱动,而具有整体对焦时间过长、电量消耗过高的缺失。
[0004] 因此,如何改良双镜头的驱动装置,使之可同时驱动双镜头,进而可减少整体对焦时间及降低电量消耗,遂成为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镜头驱动装置及电子装置,借此双镜头驱动装置,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可被同时驱动撷取影像,进而可减少整体对焦时间及降低电量消耗。此外,此双镜头驱动模搭配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可用来撷取二个彩色影像、二个黑白影像或一彩色一黑白影像,可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拍摄体验。
[0006]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镜头驱动装置,包含基座、金属外壳、载体、线圈、第一磁体、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基座包含至少一基座开孔。金属外壳与基座对应设置,金属外壳包含前端,前端包含前端表面与多个梯状部,其中前端表面包含至少一外壳开孔,外壳开孔与基座开孔对应设置,各个梯状部与前端表面具有一阶差。载体可移动地设置于金属外壳内,载体包含第一承接空间与第二承接空间,第一承接空间及第二承接空间分别用以承接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第一承接空间的中心轴与第二承接空间的中心轴平行,且载体的移动方向平行所述二中心轴。线圈环绕设置于载体上。第一磁体对应梯状部设置于金属外壳内,且第一磁体与线圈对应。第一弹性件组设于载体接近金属外壳的前端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梯状部与第一磁体之间。第二弹性件组设于载体接近基座的一侧,其中第二弹性件包含至少二弹性元,所述弹性元彼此电性分离且位于同一平面上。借此,可同时驱动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撷取影像,进而可减少整体对焦时间及降低电量消耗。此外,双镜头驱动模块搭配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可用来撷取二个彩色影像、二个黑白影像或一彩色一黑白影像,可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拍摄体验。
[0007] 依据前段所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基座开孔的数量为二个,且二基座开孔分别对应第一承接空间及第二承接空间。基座可还包含二环状凹槽,此二环状凹槽分别环绕一基座开孔。梯状部的数量可为四个且成型于前端的四个落,金属外壳可还包含一侧壁,其中侧壁与前端连接且与前端一体成型,侧壁由一组长度相异的侧面连接而成。金属外壳平行于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长度为L,金属外壳垂直于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宽度为W,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
[0008] 依据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述的双镜头驱动装置、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二电子感光元件。第一镜头设置于第一承接空间,第二镜头设置于第二承接空间,二电子感光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镜头的成像面及第二镜头的成像面。借此,可同时驱动第一镜头与第二镜头撷取影像,进而可减少整体对焦时间及降低电量消耗。此外,电子装置可用来撷取二个彩色影像、二个黑白影像或一彩色一黑白影像,可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拍摄体验。
[0009] 依据前段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一电子感光元件可用以提供一彩色影像,另一电子感光元件可用以提供一黑白影像。借此,可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拍摄体验。附图说明
[0010] 图1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0011] 图1B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配合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的爆炸图;
[0012] 图1C绘示图1B中双镜头驱动装置、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的组合立体图;
[0013] 图1D绘示图1C中双镜头驱动装置、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的俯视图;
[0014] 图1E绘示图1D中双镜头驱动装置、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沿剖面线1E-1E的剖视图;
[0015] 图1F(a)绘示图1E中a部位的放大图;
[0016] 图1F(b)绘示图1E中b部位的放大图;
[0017] 图1F(c)绘示图1E中c部位的放大图;
[0018] 图1G绘示图1A中金属外壳的俯视图;
[0019] 图1H绘示图1A中金属外壳的侧视图;
[0020] 图1I绘示图1A中载体与线圈的组合立体图;
[0021] 图1J绘示图1I中载体与线圈的组合俯视图;
[0022] 图1K绘示图1A中第二弹性件的俯视图;
[0023] 图1L绘示图1A中基座的俯视图;
[0024] 图2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0025] 图2B绘示第二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配合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的爆炸图;
[0026] 图2C绘示图2B中双镜头驱动装置、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的组合剖视图;
[0027] 图3A绘示第三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配合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的爆炸图;
[0028] 图3B绘示图3A中双镜头驱动装置、第一镜头、第二镜头及电路板的组合剖视图;
[0029] 图4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30] 图4B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另一视角的透视示意图;
[0031] 图4C绘示图4B中双镜头模块与连接器连接的示意图;
[0032] 图4D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0033] 图4E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的第一电子感光元件所提供影像的示意图;
[0034] 图4F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的第二电子感光元件所提供影像的示意图;
[0035] 图5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0036] 图6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0037] 【符号说明】
[0038] 电子装置:10、20、30
[0039] 使用者界面:11
[0040] 触控屏幕:11a
[0041] 按键:11b
[0042] 双镜头模块:12
[0043] 辅助光学元件:13
[0044] 连接器:14
[0045] 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5
[0046] 导线电路:16
[0047] 双镜头驱动装置:100、200、300、21、31
[0048] 金属外壳:110、210、310
[0049] 前端:111、211、311
[0050] 前端表面:112、212、312
[0051] 梯状部:113、213、313
[0052] 第一外壳开孔:114、214、314
[0053] 第二外壳开孔:115、215、315
[0054] 侧壁:116、216、316
[0055] 侧面:116a、116b、216a、216b、316a、316b
[0056] 伸长部:118、218、318
[0057] 第一弹性件:120、220、320
[0058] 固定部:121、221、321
[0059] 第一磁体:130、230、330
[0060] 磁:131、231、331
[0061] 载体:140、240、340
[0062] 第一承接空间:141、241、341
[0063] 第二承接空间:142、242、342
[0064] 第一延伸结构:143、243、343
[0065] 第二延伸结构:144、244、344
[0066] 隔离空间:145、245、345
[0067] 垂直区:145a
[0068] 平区:145b
[0069] 线圈:150、250、350
[0070] 内侧:151
[0071] 底侧:152
[0072] 第二弹性件:160、260、360
[0073] 第一弹性元:161、261、361
[0074] 第二弹性元:162、262、362
[0075] 基座:170、270、370
[0076] 第一基座开孔:171、271、371
[0077] 第二基座开孔:172、272、372
[0078] 第一环状凹槽:173、273、373
[0079] 第二环状凹槽:174、274、374
[0080] 电路板:180、280、380
[0081] 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281、381
[0082] 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282、382
[0083] 第二磁体:291、391
[0084] 感测元件:292、392
[0085] 中心轴:a1
[0086] 中心轴:a2
[0087] 第一镜头:L1、L3、L5、L7、L9
[0088] 第二镜头:L2、L4、L6、L8、L10
[0089] 部位:a
[0090] 部位:b
[0091] 部位:c
[0092] L:金属外壳平行于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长度
[0093] W:金属外壳垂直于二中心轴垂直连线的最大宽度
[0094] d:各梯状部与前端表面的阶差
[0095] S:隔离空间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96] <第一实施例>
[0097] 图1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的爆炸图。图1A中,双镜头驱动装置100包含金属外壳110、第一弹性件120、第一磁体130、载体140、线圈150、第二弹性件160与基座170。金属外壳110与基座170对应设置,而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未另标号),第一弹性件120、第一磁体130、载体140、线圈150与第二弹性件160设置于金属外壳110内,具体来说,第一弹性件120、第一磁体130、载体140、线圈150与第二弹性件160设置于金属外壳110与基座170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0098] 图1B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配合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及电路板180的爆炸图。图1C绘示图1B中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及电路板180的组合立体图。图1D绘示图1C中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及电路板
180的俯视图。图1E绘示图1D中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及电路板180沿剖面线1E-1E的剖视图。图1F(a)、1F(b)图以及1F(c)图分别绘示图1E中a部位、b部位、c部位的放大图。如图1B至图1E所示,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用以驱动第一镜头L1与第二镜头L2。
[0099] 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中,基座170包含二基座开孔,分别为第一基座开孔171、第二基座开孔172。借此,可减少基座170的零件数量,增加自动化组装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座开孔的数量可为至少一个,即不限于第一实施例中的两个。
[0100] 金属外壳110与基座170对应设置,金属外壳110与基座170的连接方式可为耦合连接。金属外壳110包含前端111,前端111包含前端表面112以及四个梯状部113,各个梯状部113与前端表面112具有一阶差d(见图1H)。前端表面112包含二外壳开孔,分别为第一外壳开孔114、第二外壳开孔115,第一外壳开孔114与第一基座开孔171对应设置,第二外壳开孔
115与第二基座开孔172对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开孔的数量可为至少一个,即不限于第一实施例中的两个,且外壳开孔与基座开孔对应设置。
[0101] 载体140可移动地设置于金属外壳110内,载体140包含第一承接空间141与第二承接空间142,第一承接空间141及第二承接空间142分别用以承接第一镜头L1及第二镜头L2,第一承接空间141的中心轴a1与第二承接空间142的中心轴a2平行,且载体140的移动方向平行二中心轴a1、a2。此外,第一基座开孔171与第一承接空间141对应、第二基座开孔172与第二承接空间142对应。
[0102] 线圈150环绕设置于载体140上,并环绕第一承接空间141与第二承接空间142。
[0103] 第一磁体130包含四个互相分离的磁铁131,所述四个磁铁131对应四个梯状部113设置于金属外壳110内,且第一磁体130的四个磁铁131与线圈150对应,借此,第一磁体130的四个磁铁131与线圈150之间可产生电磁作用力。
[0104] 第一弹性件120组设于载体140接近金属外壳110的前端11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120包含四个固定部121,各个固定部121设置于一梯状部113与一磁铁131之间(参见图1F(a))。此外,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120为片状结构。
[0105] 第二弹性件160组设于载体140接近基座170的一侧。配合参照图1K,其绘示图1A中第二弹性件160的俯视图,图1K中,第二弹性件160包含二弹性元,分别为第一弹性元161与第二弹性元162,第一弹性元161与第二弹性元162彼此电性分离且位于同一平面上。此外,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弹性元161与第二弹性元162为片状结构。
[0106] 电路板180包含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与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与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分别设置于第一镜头L1的成像面以及第二镜头L2的成像面。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与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可配置为其中一个提供彩色影像、另一个提供黑白影像,或者可配置为二个同时提供彩色影像,或者,可配置为二个同时提供黑白影像。
[0107] 具体来说,双镜头驱动装置100可根据被摄物(图未揭示)进入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中的光线,获得一电子信号,并将电子信号传送至电子驱动元件(图未揭示),让所述电子驱动元件提供一电流至线圈150,通过第一磁体130与线圈150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电磁作用力,可驱动载体140带动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沿二中心轴a1、a2的方向移动,而达到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对焦的功效。在前述对焦的过程中,当载体140带动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移动时,第一弹性件120及第二弹性件160可提供载体140与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沿二中心轴a1、a2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且第一弹性件120及第二弹性件160会随着载体140的移动而变形,并在载体140欲回归原位时,提供一回复力。
[0108] 通过上述结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可同时驱动第一镜头L1与第二镜头L2来撷取影像,进而可减少整体对焦时间及降低电量消耗。此外,此双镜头驱动模块100搭配第一镜头L1与第二镜头L2,可用来撷取二个彩色影像、二个黑白影像或一彩色一黑白影像,可提供使用者不同的拍摄体验。
[0109] 以下是针对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0110] 同时配合参照图1L,其绘示图1A中基座170的俯视图。如图1L所示,基座170还包含二环状凹槽,分别为第一环状凹槽173、第二环状凹槽174,其中第一环状凹槽173环绕第一基座开孔171、第二环状凹槽174环绕第二基座开孔172,图1L中的斜线是为了清楚标示出第一环状凹槽173与第二环状凹槽174的位置,并非代表剖面线。借此,有利于减少粉尘在组装过程中掉入第一基座开孔171、第二基座开孔172内,可避免污染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
[0111] 请复参照图1B,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中,金属外壳110的梯状部113的数量为四个且成型于前端111的四个角落。通过梯状部113的设置,可减少塑胶部件,例如固定第一磁体130的框架衬垫,可精简零件、减少成本。
[0112] 金属外壳110还包含一侧壁116,其中侧壁116与前端111连接且与前端111一体成型。同时配合参照图1B与图1G,其中图1G绘示图1A中金属外壳110的俯视图,由图1A与图1G可知,侧壁116包含两个长度较长的侧面116a以及两个长度较短的侧面116b,其中侧面116a的长度为L,侧面116b的长度为W,L与W不同,换句话说,侧壁116由一组长度相异的侧面(116a、116b)连接而成。借此,侧壁116可使用冲压激光切割方式制造而成,可提高生产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少金属外壳110的零件数量。
[0113] 同时配合参照图1G以及图1H,其中图1H绘示图1A中金属外壳110的侧视图。图1G中,金属外壳110平行于二中心轴a1、a2垂直连线的最大长度为L(在本实施例中,L亦等于侧面116a的长度),金属外壳110垂直于二中心轴a1、a2垂直连线的最大宽度为W(在本实施例中,W亦等于侧面116b的长度),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
[0114] 图1G与图1H中,金属外壳110平行于二中心轴a1、a2垂直连线的最大长度为L,金属外壳110垂直于二中心轴a1、a2垂直连线的最大宽度为W,各梯状部113与前端表面112的阶差为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
[0115] 请复参照图1B与图1E,金属外壳110还包含四个伸长部118,其中二个伸长部118设置于前端111靠近第一外壳开孔114处(图1B仅显示其中一个),此二伸长部118平行二中心轴a1、a2往第一基座开孔171延伸。另外二个伸长部118设置于前端111靠近第二外壳开孔115处(图1B仅显示其中一个),此二伸长部118平行二中心轴a1、a2往第二基座开孔172延伸。各个伸长部118与一磁铁131对应,具体来说,各个伸长部118与其所对应的磁铁131沿与二中心轴a1、a2的垂直方向具有部分重叠,此处,部分重叠是指当视线沿与二中心轴a1、a2的垂直方向由各个伸长部118看向其所对应的磁铁131,有部分磁铁131会被伸长部118遮挡住。借此,当金属外壳110为铁磁性金属外壳时,磁体131的磁通量可受金属外壳110的铁磁性材料影响,使磁体131的磁通量分布情形更加集中,方向性更一致,而增加磁体131与线圈
150交互作用的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外壳110可为非铁磁性金属外壳,当金属外壳
110为非铁磁性金属外壳时,有助于阻隔外界电磁作用力的影响,可提升双镜头驱动装置
100的稳定性
[0116] 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中,载体140还包含第一延伸结构143以及第二延伸结构144,第一延伸结构143对应第一承接空间141,且由第一承接空间141往基座170的第一基座开孔171延伸,第二延伸结构144对应第二承接空间142,且由第二承接空间142往基座170的第二基座开孔172延伸。借此,当载体140以射出成型方式制造时,有助于修改离型角,使之适合大量生产并保持品质稳定。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结构143与第二延伸结构144为皆环状结构,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结构143与第二延伸结构144可分别为但不限于两个断开的半环所组成。同时配合参照图1F(c),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延伸结构143与第一环状凹槽173对应,第二延伸结构144与第二环状凹槽174对应。借此,可形一第一防扭转结构,可避免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与载体140的组装过程中将第一弹性件120与第二弹性件160扭坏(distored)。
[0117] 同时配合参照图1F(b)、图1I与图1J,图1I绘示图1A中载体140与线圈150的组合立体图,图1J绘示图1I中载体140与线圈150的俯视图,图1J用虚线描绘出被载体140遮挡住的线圈150,线圈150与载体140间包含一隔离空间145,如图1F(b)所示,隔离空间145包含一垂直区145a以及一水平区145b,垂直区145a位于载体140与线圈150的内侧151之间,水平区145b位于载体140与线圈150的底侧152之间,其中线圈150的内侧151定义为线圈150朝向第一承接空间141与第二承接空间142的一侧,线圈150的底侧152定义为线圈150朝向基座170的一侧,并将隔离空间145的宽度S定义为垂直区145a的宽度,图1F(b)的虚线是用来辅助区分垂直区145a以及一水平区145b,实际上并不存在。通过隔离空间145的设置,线圈150与第一磁体130之间的距离为可调。如图1F(b)所示,当隔离空间145的宽度S越大,线圈150与第一磁体130的磁铁131之间的距离越小,此时,线圈150感应到的磁通量较高,线圈150通电流后与磁通量交互作用可产生较大的劳伦兹力(Lorentz Force),可增加同时移动第一镜头L1与第二镜头L2的效率。
[0118] 如图1F(b)所示,金属外壳110的伸长部118延伸至隔离空间145的垂直区145a中。借此,可节省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的使用空间,此外,伸长部118与载体140形成一第二防扭转结构,可进一步保护第一弹性件120与第二弹性件160免于扭坏。
[0119] 如图1F(b)所示,隔离空间的宽度为S,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08mm密度(magnetic flux density)大小适当。
[0120] 如第1F图(b)所示,水平区145b位于载体140与线圈150的底侧152之间,换言之,隔离空间145的水平区145b与线圈150朝向基座170的一侧对应,具体来说,隔离空间145与线圈150沿与二中心轴a1、a2平行的方向具有部分重叠,此处,部分重叠是指当视线沿与二中心轴a1、a2的平行方向由线圈150看向隔离空间145,有部分隔离空间145(即水平区145b)会被线圈150遮挡住。借此,有利于调整线圈150与第一磁体130的相对位置,以增加电磁交互作用的效率。
[0121] 关于第一实施例的L、W、d、S、L/W以及L/d-W/d的数值如表一所示。
[0122]
[0123] <第二实施例>
[0124] 图2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200的爆炸图。图2A中,双镜头驱动装置200包含金属外壳210、第一弹性件220、第一磁体230、载体240、第二磁体291、线圈250、第二弹性件260、感测元件292与基座270。金属外壳210与基座270对应设置,而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未另标号),第一弹性件220、第一磁体230、载体240、第二磁体291、线圈250、第二弹性件260与感测元件292设置于金属外壳210内,具体来说,第一弹性件220、第一磁体
230、载体240、第二磁体291、线圈250、第二弹性件260与感测元件292设置于金属外壳210与基座270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0125] 图2B绘示第二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200配合第一镜头L3、第二镜头L4及电路板280的爆炸图。图2C绘示图2B中双镜头驱动装置200、第一镜头L3、第二镜头L4及电路板280的组合剖视图。图2C与图1E的视角相同。如图2B及图2C所示,双镜头驱动装置200用以驱动第一镜头L3与第二镜头L4。
[0126] 第二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200中,基座270包含二基座开孔,分别为第一基座开孔271、第二基座开孔272。基座270还包含二环状凹槽,分别为第一环状凹槽273、第二环状凹槽274,其中第一环状凹槽273环绕第一基座开孔271,第二环状凹槽274环绕第二基座开孔272。
[0127] 金属外壳210与基座270对应设置,金属外壳210与基座270的连接方式可为耦合连接。金属外壳210包含前端211,前端211包含前端表面212以及四个梯状部213,梯状部213成型于前端211的四个角落,各个梯状部213与前端表面212具有一阶差。前端表面212包含二外壳开孔,分别为第一外壳开孔214、第二外壳开孔215,第一外壳开孔214与第一基座开孔271对应设置,第二外壳开孔215与第二基座开孔272对应设置。金属外壳210还包含一侧壁
216,其中侧壁216与前端211连接且与前端211一体成型。此外,侧壁216由一组长度相异的侧面(216a、216b)连接而成。金属外壳210还包含四个伸长部218,其中二个伸长部218设置于前端211靠近第一外壳开孔214处(图2B仅显示其中一个),此二伸长部218平行二中心轴a1、a2往第一基座开孔271延伸。另外二个伸长部218设置于前端211靠近第二外壳开孔215处(图2B仅显示其中一个),此二伸长部218平行二中心轴a1、a2往第二基座开孔272延伸。各个伸长部218与一磁铁231对应。
[0128] 载体240可移动地设置于金属外壳210内,载体240包含第一承接空间241与第二承接空间242,第一承接空间241及第二承接空间242分别用以承接第一镜头L3及第二镜头L4,第一承接空间241的中心轴a1与第二承接空间242的中心轴a2平行,且载体240的移动方向平行二中心轴a1、a2。此外,第一基座开孔271与第一承接空间241对应,第二基座开孔272与第二承接空间242。载体240还包含第一延伸结构243以及第二延伸结构244,第一延伸结构243对应第一承接空间241,且由第一承接空间241往基座270的第一基座开孔271延伸,并与第一环状凹槽273对应,第二延伸结构244对应第二承接空间242,且由第二承接空间242往基座270的第二基座开孔272延伸,并与第二环状凹槽274对应。
[0129] 线圈250环绕设置于载体240上,并环绕第一承接空间241与第二承接空间242。
[0130] 第一磁体230包含四个互相分离的磁铁231,所述四个磁铁231对应四个梯状部213设置于金属外壳210内,且第一磁体230的四个磁铁231与线圈250对应。
[0131] 第一弹性件220组设于载体240接近金属外壳210的前端21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220包含四个固定部221,各个固定部221设置于一梯状部213与一磁铁231之间。
[0132] 第二弹性件260组设于载体240接近基座270的一侧。第二弹性件260包含二弹性元,分别为第一弹性元261与第二弹性元262,第一弹性元261与第二弹性元262彼此电性分离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0133] 如图2C所示,线圈250与载体240间包含一隔离空间245,使线圈250与第一磁体230之间的距离为可调。金属外壳210的伸长部218延伸至隔离空间245中。此外,隔离空间245与线圈250朝向基座270的一侧对应。
[0134] 第二磁体291设置于载体240接近基座270的一侧,感测元件292与第二磁体291对应,第二实施例中,感测元件292设置于基座270上。感测元件292是用以感测第二磁体291的磁场变化,其中感测元件292可为霍尔感测元件。在第一镜头L3与第二镜头L4对焦移动的过程中,第二磁体291会随着载体240沿平行二中心轴a1、a2的方向移动,而使其与感测元件292之间的磁场产生变化,通过感测元件292感测第二磁体291的磁场变化,而使感测元件
292因应第一镜头L3与第二镜头L4的位置输出对应的电子信号,并提供给电子驱动元件(图未揭示),让所述电子驱动元件调整提供给线圈250的电流,使第一镜头L3与第二镜头L4移动到预期位置,而不用先进行复归至初始位置的动作。借此,可大幅缩短整体对焦时间。必须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感测元件292是感测载体240沿平行二中心轴a1、a2方向的移动量,其与一般类似上述的感测器配置但是感测垂直中心轴方向的移动量原理与功效完全不同。
[0135] 电路板280包含第一电子感光元件281与第二电子感光元件282,分别设置于第一镜头L3的成像面以及第二镜头L4的成像面。
[0136] 关于第二实施例的L、W、d、S、L/W以及L/d-W/d的数值如表二所示。
[0137]
[0138] 关于第二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200的其他细节可与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相同,在此不在予以赘述。
[0139] <第三实施例>
[0140] 图3A绘示第三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300配合第一镜头L5、第二镜头L6及电路板380的爆炸图。图3B绘示图3A中双镜头驱动装置300、第一镜头L5、第二镜头L6及电路板380的组合剖视图。图3B与图1E的视角相同。如图3A及图3B所示,双镜头驱动装置300包含金属外壳310、第一弹性件320、第一磁体330、载体340、第二磁体391、线圈350、第二弹性件
360、基座370与感测元件392。金属外壳310与基座370对应设置,而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未另标号),第一弹性件320、第一磁体330、载体340、第二磁体391、线圈350、第二弹性件360设置于金属外壳310内,具体来说,第一弹性件320、第一磁体330、载体340、第二磁体391、线圈
350、第二弹性件360设置于金属外壳310与基座370所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双镜头驱动装置
300用以驱动第一镜头L5与第二镜头L5。
[0141] 第二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300中,基座370包含二基座开孔,分别为第一基座开孔371、第二基座开孔372。基座370还包含二环状凹槽,分别为第一环状凹槽373、第二环状凹槽374,其中第一环状凹槽373环绕第一基座开孔371,第二环状凹槽374环绕第二基座开孔372。
[0142] 金属外壳310与基座370对应设置,金属外壳310与基座370的连接方式可为耦合连接。金属外壳310包含前端311,前端311包含前端表面312以及四个梯状部313,梯状部313成型于前端311的四个角落,各个梯状部313与前端表面312具有一阶差。前端表面312包含二外壳开孔,分别为第一外壳开孔314、第二外壳开孔315,第一外壳开孔314与第一基座开孔371对应设置,第二外壳开孔315与第二基座开孔372对应设置。金属外壳310还包含一侧壁
316,其中侧壁316与前端311连接且与前端311一体成型。此外,侧壁316由一组长度相异的侧面(316a、316b)连接而成。金属外壳310还包含四个伸长部318,其中二个伸长部318设置于前端311靠近第一外壳开孔314处(图3A仅显示其中一个),此二伸长部318平行二中心轴a1、a2往第一基座开孔371延伸。另外二个伸长部318设置于前端311靠近第二外壳开孔315处(图3A仅显示其中一个),此二伸长部318平行二中心轴a1、a2往第二基座开孔372延伸。各个伸长部318与一磁铁331对应。
[0143] 载体340可移动地设置于金属外壳310内,载体340包含第一承接空间341与第二承接空间342,第一承接空间341及第二承接空间342分别用以承接第一镜头L5及第二镜头L6,第一承接空间341的中心轴a1与第二承接空间342的中心轴a2平行,且载体340的移动方向平行二中心轴a1、a2。此外,第一基座开孔371与第一承接空间341对应、第二基座开孔372与第二承接空间342。载体340还包含第一延伸结构343以及第二延伸结构344,第一延伸结构343对应第一承接空间341,且由第一承接空间341往基座370的第一基座开孔371延伸,并与第一环状凹槽373对应,第二延伸结构344对应第二承接空间342,且由第二承接空间342往基座370的第二基座开孔372延伸,并与第二环状凹槽374对应。
[0144] 线圈350环绕设置于载体340上,并环绕第一承接空间341与第二承接空间342。
[0145] 第一磁体330包含四个互相分离的磁铁331,所述四个磁铁331对应四个梯状部313设置于金属外壳310内,且第一磁体330的四个磁铁331与线圈350对应。
[0146] 第一弹性件320组设于载体340接近金属外壳310的前端311的一侧,第一弹性件320包含四个固定部321,各个固定部321设置于一梯状部313与一磁铁331之间。
[0147] 第二弹性件360组设于载体340接近基座370的一侧。第二弹性件360包含二弹性元,分别为第一弹性元361与第二弹性元362,第一弹性元361与第二弹性元362彼此电性分离且位于同一平面上。
[0148] 如图3B所示,线圈350与载体340间包含一隔离空间345,使线圈350与第一磁体330之间的距离为可调。金属外壳310的伸长部318延伸至隔离空间345中。此外,隔离空间345与线圈350朝向基座370的一侧对应。
[0149] 第二磁体391设置于载体340接近基座370的一侧,感测元件392与第二磁体391对应,第三实施例中,感测元件392设置于电路板380上。感测元件392是用以感测第二磁体391的磁场变化,其中感测元件392可为霍尔感测元件。电路板380包含第一电子感光元件381与第二电子感光元件382,分别设置于第一镜头L5的成像面以及第二镜头L6的成像面。
[0150] 关于第三实施例的L、W、d、S、L/W以及L/d-W/d的数值如表三所示。
[0151]
[0152] 关于第三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300的其他细节可与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相同,在此不在予以赘述。
[0153] <第四实施例>
[0154] 图4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示意图,图4B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10另一视角的透视示意图,图4C绘示图4B中双镜头模块12与连接器14连接的示意图,图4D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10的方块图。由图4A至图4D可知,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为一智慧型手机,电子装置10包含使用者界面11、双镜头模块12、至少二辅助光学元件13、连接器
14、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5,如图4D所示,双镜头模块12、辅助光学元件13、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15、使用者界面11皆与连接器14电性连接,连接器14可用于汇整电路。图4C是例示地绘示双镜头模块12与连接器14之间可透过导线电路16如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连接,而其他连接辅助光学元件13、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5、使用者界面11与连接器14的导线电路由于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此予以省略。通过将双镜头模块12与相关元件(如接辅助光学元件13)分开配置,再以导电线路连接,可使电子装置10内的机构空间设计获得更大裕度,有利于电子装置10的轻薄化。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揭示),双镜头模块12与相关元件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10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0155] 详细来说,使用者界面11包含触控屏幕11a以及按键11b等,使用者可由触控屏幕11a直接目视到电子装置10的拍摄画面,并在触控屏幕11a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双镜头模块12包含依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以及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图1B)、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图1B),第一镜头L1设置于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的第一承接空间141(参见图1B),第二镜头L2设置于双镜头驱动装置100的第二承接空间142(参见图1B),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设置在第一镜头L1的成像面(图未示),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设置在第二镜头L2的成像面(图未示),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用以提供彩色影像,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用以提供黑白影像。借此,双镜头驱动装置100可同时驱动第一镜头L1、第二镜头L2,使电子装置10可提供同时撷取双影像的影像方案。辅助光学元件13可以是补偿色温闪光灯模块、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借此,有利于提升电子装置10的成像品质,并使电子装置1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电子装置1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无线通讯单元(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储存单元(ROM)或其组合。
[0156] 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10进行拍摄时,可触控或压按使用者界面11中的触控屏幕11a或按键11b来启动拍摄,此时第一镜头L1及第二镜头L2分别汇集成像光线在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15(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
[0157] 配合参照的4E图以及图4F,其中图4E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10的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所提供影像的示意图,图4F绘示图4A中电子装置10的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所提供影像的示意图。具体来说,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可用以提供彩色影像(Color Image),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可用以提供黑白影像(Monochrome Image),即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分别输出彩色影像信息及黑白影像信息,供后续的元件(图未示)进行双镜头演算法处理。通过提供不同的双镜头应用方案,以支持不同的拍摄格及需求。再者,电子装置10配置双镜头(即第一镜头L1及第二镜头L2)可对目前捕捉到的画面同时记录鲜明的彩色影像与光影变化细腻的黑白影像,相较于已知演算法的影像处理方式,电子装置10可捕捉到原始影像更真实的光学明暗度信息,带来不同的拍摄体验,且通过第一电子感光元件181、第二电子感光元件182输出更丰富的信息,经由双镜头演算法处理后而能提供更多样的拍摄体验。此外,双镜头驱动装置100具有更快速地拍摄与自动影像对焦功能,使前述的拍摄体验应用于电子装置10而带来更便利且更完整的相机功能。
[0158] <第五实施例>
[0159] 配合参照图5,其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的示意图。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20包含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21、第一镜头L7、第二镜头L8及二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第一镜头L7设置于双镜头驱动装置21的第一承接空间(图未揭示),第二镜头L8设置于双镜头驱动装置21的第二承接空间(图未揭示),所述二电子感光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镜头L7的成像面(图未揭示)及第二镜头L8的成像面(图未揭示),双镜头驱动装置21用以驱动第一镜头L7及第二镜头L8。
[0160] <第六实施例>
[0161] 配合参照图6,其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的示意图。第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是一穿戴式装置,电子装置30包含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双镜头驱动装置31、第一镜头L9、第二镜头L10及二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第一镜头L9设置于双镜头驱动装置31的第一承接空间(图未揭示),第二镜头L10设置于双镜头驱动装置31的第二承接空间(图未揭示),所述二电子感光元件分别设置于第一镜头L9的成像面(图未揭示)及第二镜头L10的成像面(图未揭示),双镜头驱动装置31用以驱动第一镜头L9及第二镜头L10。
[0162]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