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连接器及电缆组件以及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310081689.0 申请日 2013-03-14 公开(公告)号 CN103855542B 公开(公告)日 2017-04-19
申请人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发明人 南亩秀树; 石松洋辅;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抑制差动 信号 传输用 电缆 的弹性 变形 而使电气特性稳定、而且削减部件数量并能够容易地连接的电缆连接器及电缆组件以及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在连接器主体部(20)设置各接地用触头(22~24)、以及隔有间隙地设在各接地用触头(22~24)之间的各信号线用触头(25)。在各接地用触头(22~24)的从连接器主体部(20)的 侧壁 部(20c)突出的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相互朝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延伸的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在将各信号线导体(41)配置于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状态下,利用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保持外部导体(43)。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缆连接器,用于电连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设置在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周围的绝缘体、以及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上述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连接器基板
设置于上述连接器基板且电连接上述外部导体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及第二接地用触头;
隔有间隙地设置在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之间,且分别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的一对信号线用触头;以及
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它们分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各接地用触头的从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侧壁部突出的端部,相互朝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延伸,在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配置在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的状态下保持上述外部导体,
使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弹性变形,使上述各臂部的分离尺寸比上述外部导体的厚度尺寸小,
利用上述臂部的弹,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按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接器基板上,以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将位于两侧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形成为L字形状,并且将形成为L字形状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间的上述第一接地用触头与上述第二接地用触头一体化而形成为T字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越过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中心部分的长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臂部,一体地设置有沿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持加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上述各臂部保持上述外部导体的状态下,利用绝缘材料对上述各臂部的周围进行加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臂部及上述外部导体的周围卷装有具有导电性的带。
7.一种电缆组件,具有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和电连接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连接器,上述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
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
一对信号线导体;
设置在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周围的绝缘体;以及
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
上述电缆连接器具备:
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连接器基板;
设置于上述连接器基板且电连接上述外部导体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及第二接地用触头;
隔有间隙地设置在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之间,且分别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的一对信号线用触头;以及
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它们分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各接地用触头的从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侧壁部突出的端部,相互朝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延伸,在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配置在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的状态下保持上述外部导体,
使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弹性变形,使上述各臂部的分离尺寸比上述外部导体的厚度尺寸小,
利用上述臂部的弹力,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按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接器基板上,以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将位于两侧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形成为L字形状,并且将形成为L字形状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间的上述第一接地用触头与上述第二接地用触头一体化而形成为T字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越过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中心部分的长度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臂部,一体地设置有沿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持加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上述各臂部保持上述外部导体的状态下,利用绝缘材料对上述各臂部的周围进行加固。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各臂部及上述外部导体的周围卷装有具有导电性的带。
13.一种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准备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准备工序,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有:一对信号线导体、设置在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周围的绝缘体、以及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
准备电缆连接器的电缆连接器准备工序,该电缆连接器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连接器基板,设置于上述连接器基板且电连接上述外部导体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及第二接地用触头,隔有间隙地设置在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之间且分别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的一对信号线用触头,以及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它们分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各接地用触头的从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侧壁部突出的端部、相互朝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延伸,使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弹性变形,使上述各臂部的分离尺寸比上述外部导体的厚度尺寸小,利用上述臂部的弹力,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按压;以及连接工序,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配置于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并且将上述外部导体配置在上述各臂部之间,在使上述各臂部保持上述外部导体的状态下,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与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继上述连接工序之后,实施利用绝缘材料对上述各臂部的周围进行加固的模制成形工序。

说明书全文

电缆连接器及电缆组件以及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且传输相位反转180度的差动信号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连接器、以及具备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和电缆连接器的电缆组件、以及该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在处理数Gbit/s以上的高速数字信号服务器、路由器、存储器产品等设备中,采用差动接口规格例如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在各设备间或设备内的各电路基板间使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来进行差动信号的传输。差动信号具有实现系统电源的电压化并且对外来干扰的耐性高的特征。
[0003]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在各信号线导体中分别传输相位反转180度的阳侧(正)信号以及阴侧(负)信号。并且,这两种信号(阳侧信号及阴侧信号)的电位差成为信号电平,例如若电位差为阳则“高”,若为阴则“低”,在接收侧识别该信号电平。
[0004] 作为公开这种传输差动信号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技术,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具备以规定间隔平行排列的一对信号线导体,这些各信号线导体被绝缘体覆盖。也就是,各信号线导体通过绝缘体以规定间隔平行保持。另外,绝缘体的周围由片状的外部导体覆盖,并且,外部导体的周围覆盖有护套(保护外皮)。
[0005] 并且,通过依次剥离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一端侧,各信号线导体及外部导体的一部分分别露出到外部。在外部导体的露出部分,金属制的屏蔽连接端子通过铆接而连接。屏蔽连接端子具备板状金属和与该板状金属一体成形的焊连接管脚,板状金属在铆接时模仿外部导体的形状塑性变形。由此,外部导体与屏蔽连接端子电连接,能够使外部导体通过屏蔽连接端子(板状金属及焊锡连接管脚)而与电路基板的接地焊盘电连接。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99434号公报(图1,图2)
[0008]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相对于外部导体直接焊接连接在接地焊盘上的技术,锡焊连接作业中使用的烙尖(コテ先)的热(约350℃)不与外部导体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绝缘体因烙铁尖的热而变形或熔融。但是,由于使屏蔽连接端子沿外部导体的形状铆接,因此根据情况,可能会产生位于外部导体内侧的绝缘体因铆接而弹性变形,由此引起位于绝缘体内侧的各信号线导体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等制造上的问题。其结果,会产生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气特性在每件产品上产生偏差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弹性变形而使电气特性稳定,而且削减了部件数量并能够容易地连接的电缆连接器及电缆组件以及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
[0010]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用于电连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设置在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周围的绝缘体、以及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上述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连接器基板;设置于上述连接器基板且电连接上述外部导体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及第二接地用触头;隔有间隙地设置在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之间,且分别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的一对信号线用触头;以及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它们分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各接地用触头的从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侧壁部突出的端部,相互朝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延伸,在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配置在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的状态下保持上述外部导体。
[0011]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使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弹性变形,使上述各臂部的分离尺寸比上述外部导体的厚度尺寸小。
[0012]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特征在于,利用上述臂部的弹力,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按压。
[0013]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器基板上,以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将位于两侧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形成为L字形状,并且将形成为L字形状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间的上述第一接地用触头与上述第二接地用触头一体化而形成为T字形状。
[0014]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越过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中心部分的长度尺寸。
[0015]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臂部,一体地设置有沿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持加强部。
[0016]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利用上述各臂部保持上述外部导体的状态下,利用绝缘材料对上述各臂部的周围进行加固。
[0017]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臂部及上述外部导体的周围卷装有具有导电性的带。
[0018]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是具有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和电连接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连接器,上述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设置在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周围的绝缘体;以及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上述电缆连接器具备: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连接器基板;设置于上述连接器基板且电连接上述外部导体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及第二接地用触头;隔有间隙地设置在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之间,且分别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的一对信号线用触头;以及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它们分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各接地用触头的从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侧壁部突出的端部,相互朝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延伸,在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配置在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的状态下保持上述外部导体。
[0019]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使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弹性变形,使上述各臂部的分离尺寸比上述外部导体的厚度尺寸小。
[0020]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利用上述臂部的弹力,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按压。
[0021]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器基板上,以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将位于两侧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形成为L字形状,并且将形成为L字形状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间的上述第一接地用触头与上述第二接地用触头一体化而形成为T字形状。
[0022]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将上述各臂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越过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中心部分的长度尺寸。
[0023]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臂部,一体地设置有沿上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持加强部。
[0024]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在利用上述各臂部保持上述外部导体的状态下,利用绝缘材料对上述各臂部的周围进行加固。
[0025]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各臂部及上述外部导体的周围卷装有具有导电性的带。
[0026]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0027] 包括以下工序:准备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电缆准备工序,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具有:一对信号线导体、设置在上述各信号线导体周围的绝缘体、以及设置在上述绝缘体的周围的外部导体;准备电缆连接器的电缆连接器准备工序,该电缆连接器具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连接器基板,设置于上述连接器基板且电连接上述外部导体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及第二接地用触头,隔有间隙地设置在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上述各接地用触头之间且分别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的一对信号线用触头,以及第一臂部及第二臂部,它们分别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各接地用触头的从上述连接器基板的侧壁部突出的端部、相互朝向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延伸;以及连接工序,将上述各信号线导体配置于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并且将上述外部导体配置在上述各臂部之间,在使上述各臂部保持上述外部导体的状态下,电连接上述各信号线导体与上述各信号线用触头。
[0028] 本发明的电缆组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继上述连接工序之后,实施利用绝缘材料对上述各臂部的周围进行加固的模制成形工序。
[0029]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0030] 根据本发明,在连接器基板上设置第一、第二接地用触头、和隔有间隙地设在各接地用触头之间的各信号线用触头,在各接地用触头的从连接器基板的侧壁部突出的端部分别一体地设置相互朝向各信号线用触头延伸的第一、第二臂部,在将各信号线导体配置于各信号线用触头的状态下,利用各臂部保持外部导体。由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使屏蔽连接端子沿外部导体的形状进行铆接,能够抑制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弹性变形而使电气特性稳定。另外,由于不需要以往那样的屏蔽连接端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且简化外部导体与各接地用触头的连接作业。再有,由于也不需要用于将外部导体与各接地用触头电连接的焊锡连接作业,因此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不会暴露在高温下而发生热变形。附图说明
[0031]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2]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0033] 图3(a)是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图3(b)是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视图。
[0034] 图4(a)、图4(b)是说明电缆组件的制造顺序(组装顺序)的局部放大图。
[0035] 图5是说明电缆组件的制造顺序的立体图。
[0036] 图6是图5的B向视图。
[0037]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38]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的与图4(b)对应的局部放大图。
[0039]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40]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41]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042] 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的立体图。
[0043] 图13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的立体图。
[0044] 图中:
[0045] 10—电缆连接器,20—连接器主体部(连接器基板),20c—侧壁部,22—L字状接地用触头(第一接地用触头),22b—表侧臂部(第一臂部),23—L字状接地用触头(第二接地用触头),23b—表侧臂部(第二臂部),24—T字状接地用触头,24a—第一部分(第二接地用触头),24b—第二部分(第一接地用触头),24d—背侧臂部(第二臂部),24e—背侧臂部(第一臂部),25—信号线用触头,40—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1—信号线导体,42—绝缘体,43—外部导体,50—电缆连接器,51、52—表侧臂部(第一、第二臂部),53、54—背侧臂部(第二、第一臂部),60—电缆连接器,61~64—保持加强部,70—电缆连接器,80—电缆连接器,81—T字状接地用触头,81a—第一部分(第二接地用触头),81b—第二部分(第一接地用触头),90—电缆组件,91—模制树脂部(绝缘材料),100—电缆组件,101—模制树脂部(绝缘材料),102—带(带),CA—电缆组件,CE—中心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7]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图3(a)是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立体图,图3(b)是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剖视图,图4(a)、图4(b)是说明电缆组件的制造顺序(组装顺序)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说明电缆组件的制造顺序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B向视图。
[0048] 如图1及图2所示,电缆连接器10具备连接器主体部(连接器基板)20和电缆连接部30。连接器主体部20插入例如设置在背板制品(未图示)上的插槽(插座),在电缆连接部30电连接有多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参照图3)。此外,在图示的电缆连接器10中,电连接两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
[0049] 连接器主体部20由环树脂(epoxy resin)等绝缘材料形成为板状,具备表侧面20a及背侧面20b。在连接器主体部20的向插座的插入方向前端侧,与表侧面20a及背侧面
20b对应地形成有一对锥形面21a、21b。各锥形面21a、21b将连接器主体部20的插入方向前端侧做成尖细形状,以便引导连接器主体部20向插座的插入。
[0050] 在连接器主体部20上,以从各锥形面21a、21b侧向与该各锥形面21a、21b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方式设有:一对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一个T字状接地用触头24、以及四个信号线用触头25。在此,为了容易判断各接地用触头22~24与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区别,如图示那样在各接地用触头22~24上实施了网格。
[0051] 各接地用触头22~24及各信号线用触头25均通过对由导电性优良的黄铜等构成的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为细长的板状,以跨在连接器主体部20及电缆连接部30这两者上的方式延伸设置。各接地用触头22~24及各信号线用触头25利用嵌入成形埋设在连接器主体部20的沿板厚方向的靠表侧面20a的位置,各接地用触头22~24及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一部分(表面部分)从表侧面20a露出到外部。
[0052] 各接地用触头22~24及各信号线用触头25以相互间具有规定间隙的方式埋设于连接器主体部20,由此相互间不会短路。各信号线用触头25均形成为笔直的棒状形状,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约4/5长度的部分埋设在连接器主体部20中,其他的约1/5长度的部分从连接器主体部20的侧壁部20c突出而形成电缆连接部30。
[0053] 在此,在连接器主体部20上连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时,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各个突出端25a抵接形成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绝缘体42(参照图3)的端部。由此,能够相对于连接器主体部20精度良好地进行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定位
[0054] 在L字状接地用触头22与T字状接地用触头24之间、以及T字状接地用触头24与L字状接地用触头23之间,分别配置有两个信号线用触头25。并且一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各信号线导体41(参照图3)分别与各两个信号线用触头25电连接。
[0055] 如图2所示,一对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配置在沿各接地用触头22~24及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排列方向的连接器主体部20的两侧。另外,在从表侧面20a观察连接器主体部20的情况下,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分别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为L字形状。另一方面,在从表侧面20a观察该连接器主体部20的情况下,以夹在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之间的方式配置的T字状接地用触头24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为T字形状。
[0056] 一方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与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地设置,构成本发明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另外,另一方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23与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地设置,构成本发明的第二接地用触头。
[0057] T字状接地用触头24作为与一对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双方对应的共用接地用触头而形成。也就是,T字状接地用触头24以图中双点划线为边界部分,能够分成与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第一部分24a、和与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第二部分24b。
[0058] 并且,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第一部分24a构成与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本发明的第二接地用触头。另外,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第二部分24b构成与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本发明的第一接地用触头。也就是,T字状接地用触头24通过将本发明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和第二接地用触头一体化而形成。
[0059] 这样,通过将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及T字状接地用触头24如图示那样分别排列配置,本发明的第一接地用触头和第二接地用触头以交替排列的方式分别配置在连接器主体部20。
[0060] 各接地用触头22~24的约2/3长度的部分被埋设在连接器主体部20,其他的约1/3长度的部分从连接器主体部20的侧壁部20c突出而形成电缆连接部30。形成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的电缆连接部30的部分、也就是从侧壁部20c突出的突出部22a、23a以在其前端侧朝向连接器主体部20的表侧面20a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并且,在各突出部22a、23a的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相互朝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延伸的表侧臂部22b、23b。
[0061] 各表侧臂部22b、23b以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由此,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按压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各信号线导体41的同时,向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各背侧臂部24d、24e按压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外部导体43(参照图3)。
[0062] 此外,L字状接地用触头22的表侧臂部22b构成与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本发明的第一臂部。另外,L字状接地用触头23的表侧臂部23b构成与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本发明的第二臂部。
[0063] 形成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电缆连接部30的部分、也就是从侧壁部20c突出的突出部24c以在其前端侧向连接器主体部20的背侧面20b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并且,在突出部24c的端部,分别与一方及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地一体设有朝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延伸的一对背侧臂部24d、24e。
[0064] 在此,各背侧臂部24d、24e也形成为以弱的力发生弹性变形。具体地,各表侧臂部22b、23b的弹力比各背侧臂部24d、24e的弹力大。由此,能够可靠地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按压各信号线导体41。
[0065] 此外,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背侧臂部24d构成与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本发明的第二臂部。另外,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背侧臂部24e构成与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的本发明的第一臂部。
[0066] 表侧臂部22b及背侧臂部24d分别协作保持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外部导体43,并分别与该外部导体43电连接。另外,背侧臂部24e及表侧臂部23b分别协作保持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外部导体43,并分别与该外部导体43电连接。
[0067] 如图3所示,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具备一对信号线导体41。各信号线导体41中的任意一方传输作为差动信号的阳侧(正)信号,在各信号线导体41中的任意另一方传输作为差动信号的阴侧(负)信号。各信号线导体41例如由在其表面实施了锡处理的软铜线(Tinned Annealed Copper Wire)形成,各信号线导体41由绝缘体42包覆。
[0068] 绝缘体42为了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具有柔软性,而由例如泡沫聚乙烯(Foamed Poly-Ethylene)形成,其横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形状。绝缘体42以按规定间隔排列的方式保持各信号线导体41,在各信号线导体41的周围设有壁厚大致相同的绝缘体42。
[0069] 但是,绝缘体42的横剖面形状并不限于图示那样的大致椭圆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分别单独地包覆各信号线导体41的大致圆形形状。再有,绝缘体42的横剖面形状也可以做成由一对长度相等的平行线和一对半圆形形状构成的、例如与田径场的跑道(Track)大致相同的形状。
[0070] 在绝缘体42的周围设有用于抑制外来干扰的影响的外部导体43。外部导体43例如由片状的铜箔形成,包覆绝缘体42的除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以外的大部分。但是,作为外部导体43,并不限于铜箔,也可以是其他金属箔,并且,也可以是编入了软铜线等金属细线而成的编织片材。
[0071] 在外部导体43的周围,设有作为保护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保护外皮的护套44,该护套44包覆外部导体43的除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以外的大部分。此外,护套44例如由耐热PVC(Heat Resistant Polyvinyl Chloride)形成。另外,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不包含排扰线。
[0072] 如图3所示,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端部设有通过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分段剥离而使各信号线导体41露出到外部的信号线导体露出部40a、和使外部导体43露出到外部的外部导体露出部40b。也就是,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端部开始,按该顺序排列设有信号线导体露出部40a和外部导体露出部40b。
[0073] 其次,基于图2及图3(b)对电缆连接器10及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各部位的尺寸进行详细说明。
[0074] 连结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中央部分的线段的长度L1设定为与连结各信号线导体41的中央部分的线段的长度L1相同的长度尺寸(L1=L1)。由此,能够使各信号线导体41相对于各信号线用触头25可靠地电接触。在此,假设在两者的长度关系不同的情况下,由于两者的位置偏移而会出现一方的信号线导体41与一方的信号线用触头25无法连接的情况。
[0075] 形成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的各突出部22a、23a的分离距离L2设定为比形成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外部导体43的长轴的长度尺寸(宽度尺寸)W1的2倍的长度尺寸大(L2>2·W1)。由此,能够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外部导体43相互不接触且有余量地配置在突出部22a、24c之间以及突出部24c、23a之间。
[0076] 形成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的各表侧臂部22b、23b的根基部分与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各背侧臂部24d、24e之间的距离(分离尺寸)t1设定为比各表侧臂部22b、23b的前端部分与各背侧臂部24d、24e之间的距离t2稍长的距离(t1>t2)。另外,外部导体43的短轴的长度尺寸(厚度尺寸)W2设定为比距离t1稍长的长度尺寸(W2>t1)。
[0077] 由此,通过各表侧臂部22b、23b的前端部分及各背侧臂部24d、24e的前端部分夹持外部导体43,进而能够由各表侧臂部22b、23b与各背侧臂部24d、24e保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此时,由各表侧臂部22b、23b及各背侧臂部24d、24e的带来的挟持力(保持力)通过将外部导体43的厚度尺寸W2设定为比距离t1稍长的长度尺寸来得到,因此不会出现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产生给电气特性带来不良影响程度的大的弹性变形。另一方面,通过该挟持力,使各表侧臂部22b、23b及各背侧臂部24d、24e与外部导体43可靠地电连接。
[0078] 形成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的各表侧臂部22b、23b的前端部分与连接器主体部20的表侧面20a(各信号线用触头25)之间的距离t3设定为比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沿厚度方向的各信号线导体41的下部与外部导体43的上部之间的距离t4稍小的尺寸(t3<t4)。
由此,在由各表侧臂部22b、23b与各背侧臂部24d、24e保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状态下,能够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按压各信号线导体41,可靠地电连接两者。
[0079] 在此,各表侧臂部22b、23b的前端部分及各背侧臂部24d、24e的前端部分分别配置在由线段BL1表示的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并且,在用各表侧臂部22b、23b与各背侧臂部24d、24e保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状态下,该线段BL1配置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中心部分CE上。因此,各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能够稳定地保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
[0080] 接着,使用附图对以上那样形成的电缆连接器10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连接方法、也就是电缆组件CA(参照图5)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0081] (电缆准备工序)
[0082] 首先,准备具备各信号线导体41、绝缘体42、外部导体43及护套44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参照图3)。然后,将所准备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端部如图3所示那样依次分段剥离,由此形成信号线导体露出部40a及外部导体露出部40b。这样结束电缆准备工序。
[0083] (电缆连接器准备工序)
[0084] 接着,准备可电连接两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上述电缆连接器10(参照图1)。由此结束电缆连接器准备工序。在此,根据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连接根数,预先准备多个规格的电缆连接器(四根连接用等),根据所需要的规格适当选择。此外,作为其他的电缆连接器的规格,后文将叙述四根连接用的电缆连接器。
[0085] 在此,“电缆准备工序”和“电缆连接器准备工序”由于分别准备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及电缆连接器10,因此调换顺序也没关系。也就是,以“电缆连接器准备工序”为先、以“电缆准备工序”为后也可以。
[0086] (连接工序)
[0087] 其次,如图4(a)所示,使L字状接地用触头22的表侧臂部22b向箭头M1的方向弹性变形,使距离t2、t3(参照图2)变长。也就是,使表侧臂部22b与背侧臂部24d及表侧面20a之间扩展。接着,在该状态下,如图5的箭头M2所示,以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面对电缆连接部30的方式,将各信号线导体41(信号线导体露出部40a)配置在各信号线用触头25上,并且将外部导体43(外部导体露出部40b)配置在表侧臂部22b与背侧臂部24d之间。在此,通过使绝缘体42的端部抵接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各突出端25a,从而进行相对于电缆连接器10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定位。
[0088] 然后,解除表侧臂部22b的弹性变形状态。由此,如图4(b)所示,表侧臂部22b的弹力F被施加在外部导体43。由此,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被固定在电缆连接器10上,表侧臂部22b与外部导体43电连接。另外,各信号线导体41以按压力f1(弹力F的分力)按压于各信号线用触头25,各信号线导体41与各信号线用触头25电连接。在该时刻,各信号线导体41与各信号线用触头25成为相互被按压状态的“暂时连接状态”。
[0089] 在此,背侧臂部24d以比按压力f1小的按压力f2将外部导体43向表侧臂部22b按压,但由于f2<f1的关系,各信号线导体41不会从各信号线用触头25离开。另一方面,由于背侧臂部24d被按压力f2向外部导体43按压,背侧臂部24d与外部导体43可靠地电连接。
[0090] 接着,在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固定在电缆连接器10上的状态下,也就是在由表侧臂部22b及背侧臂部24d保持外部导体43的状态下,使用声波焊接机(未图示)使各信号线导体41与各信号线用触头25成为“本连接状态”。具体地,如图6的箭头M3所示,使形成超声波焊接机的一对夹具T分别抵接各信号线导体41和各信号线用触头25,使各夹具T高频振动。由此,各信号线导体41与各信号线用触头25被焊接固定,结束连接工序,完成电缆组件CA。
[0091] 但是,作为连接各信号线导体41与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连接机构,希望采用如上述的超音波焊接那样,不会使电缆连接器10、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暴露在高温下的连接机构,还能够采用例如低温焊锡等其他连接机构。
[0092] 此外,在图4中,仅表示了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侧,但对于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侧也进行同样的连接。
[0093] 如以上所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在连接器主体部20上设有各接地用触头22~24,在各接地用触头22~24之间隔着间隙地设有各信号线用触头25。在各接地用触头22~24的从连接器主体部20的侧壁部20c突出的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相互朝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延伸的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并且,在将各信号线导体41配置在各信号线用触头25上的状态下,由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
24e保持外部导体43。
[0094] 由此,不必像以往那样使屏蔽连接端子沿外部导体的形状进行铆接,能够抑制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弹性变形而使电气特性稳定。另外,由于不需要以往那样的屏蔽连接端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且简化外部导体43与各接地用触头22~24的连接作业。再有,由于也不需要将外部导体43与各接地用触头22~24电连接的焊锡连接作业,因此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不会暴露在高温下而产生热变形。
[0095]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为了使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弹性变形,而将表侧臂部22b及背侧臂部24d的分离尺寸(距离t2)、表侧臂部23b及背侧臂部24e的分离尺寸(距离t2)设定得比外部导体43的厚度尺寸W2小。由此能够利用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挟持并可靠地保持外部导体43。
[0096] 再有,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由于利用表侧臂部22b、23b的弹力F将各信号线导体41向各信号线用触头25按压,因此能够可靠地电连接各信号线导体41与各信号线用触头25。
[0097]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在连接器主体部20上以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各接地用触头22~24,将位于两侧的各接地用触头22、23形成为L字形状的同时,通过将相当于第一接地用触头的第二部分24b和相当于第二接地用触头的第一部分24a一体化而将形成为L字形状的各接地用触头22、23间的接地用触头24形成为T字形状。由此,能够相互接近地配置相邻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能够将电缆组件CA小型化。
[0098]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附注相同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099]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的与图4(b)对应的局部放大图。
[0100]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5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参照图1)相比,仅以下方面不同,即、一体地设置在各接地用触头22~24上的表侧臂部(第一、第二臂部)51、52以及背侧臂部(第二、第一臂部)53、54的长度尺寸变长。
[0101] 表侧臂部51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其前端部分越过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中心部分CE的长度尺寸,在从图8中上方观察表侧面20a时,表侧臂部51覆盖双方的信号线导体41。换言之,位于表侧臂部51的前端部分的线段BL2面对位于表侧臂部51的前端侧的信号线用触头25的T字状接地用触头24侧的侧面。
[0102] 另外,关于背侧臂部53的长度尺寸,也设定为其前端部分越过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中心部分CE的长度尺寸,在从图中下方观察背侧面20b时,背侧臂部53覆盖双方的信号线导体41。换言之,位于背侧臂部53的前端部分的线段BL3面对位于背侧臂部53的前端侧的信号线用触头25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侧的侧面。
[0103] 在此,在图8中,仅表示了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侧,但另一方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侧也同样地构成。
[0104]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50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以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表侧臂部51、52及背侧臂部53、54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越过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中心部分CE的长度尺寸,因此在由表侧臂部51、52及背侧臂部53、54保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时,能够抑制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产生倾斜转动。由此,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
[0105]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附注相同的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106]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107] 如图9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6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参照图1)相比,仅以下方面不同,即、在一体地设置于各接地用触头22~24的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上,分别一体地设置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持加强部61~64。
[0108] 在此,各保持加强部61~64由于一体地设置在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上,因此配置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中心部分CE上(参照图4(b))。
[0109]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60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以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表侧臂部22b、23b及背侧臂部24d、24e上分别一体地设置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保持加强部61~
64,因此能够以更宽阔的面积保持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能够使电气特性更加稳定。再有,由于能够抑制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相对于电缆连接器60的倾斜,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连接在电缆连接器60上。
[0110]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附注相同的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111]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112] 如图10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70仅以下方面不同,即、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10(参照图1)以虚线部P为边界排列两个并将其一体化,并具备插槽SL1~SL4。由此,能够与各插槽SL1~SL4对应地电连接四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但是,连接电缆连接器10的个数并不限于两个,可以是任意的,也可以排列三个以上的电缆连接器10并将其一体化。
[0113]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70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14]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附注相同的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115]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0116] 如图11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80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70(参照图10)同样地具备插槽SL1~SL4,能够将四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电连接。但是,在电缆连接器80中,将电缆连接器70的位于虚线部P的附近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23与L字状接地用触头22一体化,并形成为与T字状接地用触头24同样的T字形状。也就是,重新设置的T字状接地用触头81的第一部分81a具备与L字状接地用触头23同样的功能(第二接地用触头),T字状接地用触头81的第二部分81b具备与L字状接地用触头22同样的功能(第一接地用触头)。
[0117] 但是,设置T字状接地用触头81的个数并不限于一个,可以是任意的,也可以设置多个T字状接地用触头81,该场合,只要将T字状接地用触头24与T字状接地用触头81交替排列即可。
[0118]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80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以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缆连接器70相比,由于将四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分别以成为相同的分离距离的方式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加大电缆安装密度而有助于节省空间。
[0119]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附注相同的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120] 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的立体图。
[0121] 如图12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9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CA(参照图5)相比,仅以下方面不同,即、电缆连接器10与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连接部分由例如作为绝缘材料的具有热固化性的环氧树脂(epoxy resin)加固。具体地,通过利用环氧树脂将各信号线导体41及各信号线用触头25的周围、保持外部导体43的状态的各表侧臂部22b、
23b及各背侧臂部24d、24e(参照图5)的周围加固成大致长方体形状,从而形成模制树脂部
91。
[0122] 在此,继上述的“连接工序”之后,经过使用了模制成型机(未图示)的“模制成形工序”形成模制树脂部91。在该“模制成形工序”中使用的模制成型机例如具备上下模具,在这些上下模具中放置图5所示的电缆组件CA,之后,在所放置的上下模具的腔室(空腔)中填充熔融的环氧树脂,从而能够形成模制树脂部91。
[0123]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90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以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能够用模制树脂部91保护电缆连接器10与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连接部分。因此,能够保护电缆连接器10与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连接部分免受分、尘埃等的影响,长期维持良好的电连接。
[0124]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部分附注相同的标记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0125] 图13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的立体图。
[0126] 如图13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100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90(参照图12)同样地具备模制树脂部101。该模制树脂部101与电缆组件90的模制树脂部91同样地形成。但是,在模制树脂部101的内部埋设有具有导电性的铜带(带)102,该铜带102卷装在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各外部导体43、保持各外部导体43的各表侧臂部22b、23b及各背侧臂部24d、24e(参照图5)的周围。该铜带102在“模制成形工序”之前、也就是在上下模具放置图5所示的电缆组件CA来形成模制树脂部101之前的阶段进行卷装。此外,并不限于铜带102,例如也可以使用以箔为基体材料的带,总之,只要具有导电性,其金属材质是哪种都可以。
[0127]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100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以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缆组件90相比,能够在更加牢固地固定电缆连接器10与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连接部分的状态下,形成模制树脂部101。因此,能够提高电缆组件100的成品率。另外,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外部导体43与各接地用触头22~24的电连接,进而能够使电气特性更加稳定。
[0128]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言而喻,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可将两个或四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电连接的电缆连接器10、50、60、70、80,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能够与例如一个或三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连接对应。
[0129] 具体地,在与一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时,只要并排设置向表侧面20a侧突出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以及向背侧面20b侧突出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即可。另外,在与三个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对应时,例如只要并排设置向各表侧面20a侧突出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向背侧面20b侧突出的T字状接地用触头、向表侧面20a侧突出的T字状接地用触头、向背侧面20b侧突出的L字状接地用触头即可。
[0130]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T字状接地用触头24的各背侧臂部24d、24e形成为以弱的力发生弹性变形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不使各背侧臂部24d、24e发生弹性变形。这种情况下,通过各L字状接地用触头22、23的各表侧臂部
22b、23b的弹力,使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外部导体43与各背侧臂部24d、24e抵接。
[0131] 再有,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表侧臂部51与背侧臂部53这双方设定为越过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40的中心部分CE的长度尺寸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表侧臂部51的长度尺寸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表侧臂部22b相同的长度尺寸。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