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580054731.7 申请日 2015-10-09 公开(公告)号 CN107112673A 公开(公告)日 2017-08-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藤仓; 发明人 井上信朗;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 端子 及其制造方法,端子(1)是具备与电线(4)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1)和与对方端子(5)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2)的端子。端子连接部(12)具有:与对方端子(5)连接的多个第一 接触 部(321)、和与对方端子(5)连接的多个第二接触部(331)。第一接触部(321)以及第二接触部(331)沿着端子连接部(12)的轴向相互错开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具备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与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相互错开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而言位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前端侧,
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径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而言位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部具备连接片,该连接片形成供所述对方端子插入的插入空间,所述连接片包括:
多个第一连接片,它们分别在前端具有所述第一接触部,并利用所述第一接触部弹性夹持所述对方端子;以及
多个第二连接片,它们分别在前端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并利用所述第二接触部弹性夹持所述对方端子,
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的长度而言,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的长度相对较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片具有设置有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幅部,
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总面积而言,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总面积相对较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宽幅部。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片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片沿着所述插入空间的周向,实际上以等间隔且交替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片以隔着所述插入空间而与其他所述第一连接片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连接片以隔着所述插入空间而与其他所述第二连接片对置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覆盖所述连接片的表面的第一层,
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镀层相对较硬的第二镀层。
9.一种端子的制造方法,所述端子具备隔开间隔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连接片,所述多个连接片分别具有与对方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工序:
第一工序,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切断加工而形成加工体,该加工体具备: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一端分别延伸的多个所述连接片;
第二工序,将所述加工体加工为筒状;
第三工序,形成具有孔部的主体部件;
第四工序,将所述基部插入所述孔部,
所述接触部包括: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相互错开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具备:
连结部,其将所述连接片彼此连结;
第一插入片,其具有突起,从所述基部的另一端延伸;以及
第二插入片,其具有卡止突起,从所述另一端延伸,
所述第一工序包括在所述第一插入片形成所述突起,并且在所述第二插入片形成所述卡止突起,
所述第三工序包括在所述孔部的内壁形成阶梯差,
所述第四工序包括使所述卡止突起卡止于所述阶梯差,并且使所述突起抵接于所述内壁。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构成所述棒状部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而言,构成所述板状部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相对较大。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序包括在加工为筒状的所述加工体的表面形成第一镀层,所述第三工序包括在所述主体部件的表面形成第二镀层,
相对于所述第二镀层而言,所述第一镀层相对较硬。

说明书全文

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0002] 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10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4-208602、2014年10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4-208603、以及2014年11月19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的特愿2014-234225的优先权,通过参考上述申请所记载的内容,并引入本申请成为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0003] 公知一种雌端子,其具备用于使雄端子的端子销嵌入的筒状接触部,利用设置于该筒状接触部的端子销插入端侧的薄壁部的突起,实现与该雄端子的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6644号公报
[0005] 在上述的雌端子中,设置于筒状接触部的多个突起以实际上相等的距离分别配置于与雄端子连接的方向。由此在嵌入于雌端子时,附着于雄端子的表面的灰尘、污垢会被该雌端子的突起刮扫而聚集在雄端子表面的一定位置。因此存在由于反复进行该端子彼此的拆装,该灰尘、污垢等堆积在雄端子的表面,从而产生端子彼此连接不良的情况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良好的连接的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0007] [1]本发明的端子,具备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与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所述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相互错开配置。
[0008] [2]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而言位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前端侧,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径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对而言位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中心轴侧。
[0009] [3]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端子连接部具备连接片,该连接片形成供所述对方端子插入的插入空间,所述连接片包括:多个第一连接片,它们分别在前端具有所述第一接触部,并利用所述第一接触部弹性夹持所述对方端子;以及多个第二连接片,它们分别在前端具有所述第二接触部,并利用所述第二接触部弹性夹持所述对方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的长度而言,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的长度相对较长。
[0010] [4]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第二连接片具有设置有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宽幅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总面积而言,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总面积相对较大。
[0011] [5]在上述发明中,多个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宽幅部。
[0012] [6]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片以及所述第二连接片沿着所述插入空间的周向,实际上以等间隔且交替地配置。
[0013] [7]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片以隔着所述插入空间而与其他所述第一连接片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连接片以隔着所述插入空间而与其他所述第二连接片对置的方式配置。
[0014] [8]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覆盖所述连接片的表面的第一层,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镀层相对较硬的第二镀层。
[0015] [9]本发明的端子的制造方法,所述端子具备隔开间隔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连接片,所述多个连接片分别具有与对方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工序:第一工序,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切断加工而形成加工体,该加工体具备: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一端分别延伸的多个所述连接片;第二工序,将所述加工体加工为筒状;第三工序,形成具有孔部的主体部件;第四工序,将所述基部插入所述孔部,所述接触部包括: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一接触部、和与所述对方端子连接的多个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相互错开配置。
[0016] [10]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基部具备:连结部,其将所述连接片彼此连结;第一插入片,其具有突起,从所述基部的另一端延伸;以及第二插入片,其具有卡止突起,从所述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工序包括在所述第一插入片形成所述突起,并且在所述第二插入片形成所述卡止突起,所述第三工序包括在所述孔部的内壁形成阶梯差,所述第四工序包括使所述卡止突起卡止于所述阶梯差,并且使所述突起抵接于所述内壁。
[0017] [11]在上述发明中,相对于构成所述棒状部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而言,构成所述板状部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相对较大。
[0018] [12]在上述发明中,所述第二工序包括在加工为筒状的所述加工体的表面形成第一镀层所述第三工序包括在所述主体部件的表面形成第二镀层,相对于所述第二镀层而言,所述第一镀层相对较硬。
[0019] 根据本发明,端子连接部所具有的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沿着该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相互错开配置。由此能够减少在与该端子连接的对方端子的规定位置堆积灰尘、污垢,实现良好的连接。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
[0021]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主体部件的剖视图。
[0022] 图3(A)以及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连接部件的图,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
[0023] 图4是图3(A)的IV方向向视图。
[0024] 图5(A)以及图5(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作用的侧视图,图5(A)是比较例,图5(B)是实施例
[0025] 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连接部件的变形例的图,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沿着图6(A)的VIB-VIB线的剖视图。
[0026] 图7是图6(A)的VII方向向视图。
[0027]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片的进一步的变形例的图。
[0028] 图9(A)~图9(D)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制造工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0]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的主体部件的剖视图,图3(A)以及图3(B)分别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端子的连接部件的立体图以及剖视图,图4是图3(A)的IV方向向视图。
[0031]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例如是搭载于电动汽车的车辆侧的充电用连接器所使用的端子(雌端子),如图1所示,具备:在安装时与电线4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1、和与对方端子5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2。作为具体的构成,端子1由两个部件(主体部件2以及安装于该主体部件2的连接部件3)构成。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对方端子5具有能够插入端子1的端子连接部12的圆柱形状。
[0032] 如图2所示,主体部件2具有以中心轴A为中心,成为旋转对称的剖面形状,具备:安装有连接部件3的连接片安装部21、和在安装时安装有电线4(参照图1)的电线安装部22。主体部件2整体形成为一体,作为构成该主体部件2的材料,能够例示纯黄铜等的铜合金、不锈等的金属材料。本实施方式中的沿着主体部件2的中心轴A以及后述的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的方向,相当于本发明的“端子连接部的轴向”的一个例子。
[0033] 另外,也可以在主体部件2的表面实施各种电镀处理,在主体部件2的表面形成镀层24。该镀层24优选为与后述的连接部件3的镀层37相比较较软,具有80~110Hv左右的硬度。作为这样的镀层24的具体例,例如能够列举出厚度5~10μm左右的软质的(Ag)镀层。这样,通过将主体部件2的镀层24形成为与连接部件3的镀层37相比较较软,从而在将电线4与主体部件2压接时,能够确保优异的导电性。本实施方式的镀层2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镀层的一个例子。
[0034] 在连接片安装部21形成有孔部210,该孔部210具有:内径R1的小径部211、和比内径R1大的内径R2(R2>R1)的大径部212。小径部211设置于大径部212的图2中-Y方向侧,利用它们内径的差异,在该小径部211与大径部212的边界的内壁,遍布整周形成有阶梯差215。在该孔部210插入固定有后述的连接部件3。在小径部211的端部遍布整周形成有锥形
213,由于该锥形213的存在,将连接部件3安装于连接片安装部21时的插入操作变得容易。
本实施方式的孔部210相当于本发明的孔部的一个例子。
[0035] 在电线安装部22形成有孔部220,该孔部220具有与电线4的导体部的直径相对应的规定的内径,在该孔部220的端部遍布整周形成有锥形214。在端子1安装时,通过将电线4的导体部插入孔部220的内部,从外周铆接电线安装部22并对导体部与电线安装部22进行压接,从而实现该导体部与电线安装部22的导通。由于锥形214的存在,将电线4安装于电线安装部22时的插入操作变得容易。
[0036] 作为安装于电线安装部22的电线4,能够例示将由铜、铝等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多根细线扭绞而形成的绞线、单线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隔壁23,将电线安装部22与连接片安装部21在空间上分隔,由此能够抑制在端子1安装后,等从外部侵入电线4。
[0037] 如图3(A)所示,连接部件3整体形成为近似圆筒状,具备:基部36、设置于该基部36的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36具有:将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彼此连结的连结部31、和设置于该连结部31的第一插入片34以及第二插入片35。
[0038] 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以从基部36分别向对方端子5侧(图3(A)中的-Y方向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另一方面,第一插入片34以及第二插入片35以从基部36的连结部31分别向电线4侧(图3(A)中的+Y方向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31以大致恒定的宽度沿着周向D(参照图4)延伸。另外,在连接部件3的内侧形成有用于供对方端子
5插入的插入空间30。
[0039] 作为构成连接部件3的材料,优选由相对于构成主体部件2的材料的杨氏模量而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杨氏模量的金属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材料,能够例示含镁铜合金(适当地为MSP-1)、铍铜、磷青铜等。由此能够实现连接部件3与对方端子5的良好的连接,并且能够将比连接部件3更优异的电特性付与主体部件2。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36与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形成为一体。
[0040] 另外,也可以在连接部件3的表面实施各种电镀处理,在连接部件3的表面形成镀层37。该镀层37优选为与上述主体部件2的镀层24相比较较硬,具有150~180Hv左右的硬度。作为这样的镀层37的具体例,例如能够列举厚度5~10μm左右的硬质的银(Ag)镀层。这样,通过将连接部件3的镀层37形成为比主体部件2的镀层24硬,从而对于反复插拔对方端子5的连接片32、33能够确保优异的耐磨性。本实施方式的镀层3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镀层的一个例子。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接触片32以及第二接触片33的前端的镀层37的表面进一步层叠由与镀层37相同的材料构成的金属层。作为这样的金属层的具体例,能够列举厚度40~50μm的硬质的银(Ag)层。
[0041]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3中,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沿着插入空间30的周向D实际上以等间隔配置,并且沿着该周向D交替地配置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由此在将对方端子5插入于插入空间30时,使该对方端子5以及插入空间30的中心轴对准的作业变得容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具有相互大致相等的宽度(沿着周向D的宽度),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也可以具有相互不同的宽度。
[00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计四个第一连接片32以及共计四个第二连接片33分别设置于基部36的连结部31,但是设置于连结部31的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数量。另外,设置于连结部31的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的配置也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配置。另外,从实现端子1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的对位(与中心轴对准)精度的提高,以及连接可靠性提高的观点出发,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连结部31分别各设置四个。
[0043] 如图3(B)所示,第一连接片32的前端设置有该第一连接片32折弯为突状而形成的第一接触部321。在该第一接触部321,第一连接片32最接近于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参照图4),在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实现第一接触部321与该对方端子5的侧部接触且电连接。
[0044] 同样地,如图3(B)所示,在第二连接片33的前端也设置有该第二连接片33折弯为突状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331,在该第二接触部331,该第二连接片33最接近于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参照图4)。在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实现第二接触部331与该对方端子5的侧部接触且电连接。
[0045] 另外,第一接触部321以及第二接触部331的形态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形态。例如,也可以将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的前端向内侧折弯为U字形,分别形成第一接触部321以及第二接触部331。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的前端设置向内侧突出的突起、壁厚部,从而分别形成第一接触部321以及第二接触部331。
[0046]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所示,第一接触部321相对于第二接触部331,相对而言位于连接部件3的前端侧(图3(B)中的-Y方向侧)。另外,相对于沿着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的连接部件3的长度L2而言,沿着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方向的第一连接片32的长度L1变得相对较长。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的基端的位置(沿着中心轴C方向的位置)大致相等,因此该第一连接片32的前端部相对于第二连接片33的前端部相对而言位于前端侧(图3(B)中的-Y方向侧)。由此将端子1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的对位(与中心轴对准)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减少将对方端子5插入于插入空间30时所需的按压
[0047]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接触部321相对于第二接触部331,相对而言位于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侧。即,相对于与第二接触部331接触的假想圆W2的直径而言,与第一接触部321接触的假想圆W1的直径变得相对较小。这些假想圆W1、W2的直径均小于对方端子5的直径R5(参照图1)。因此端子1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的前端部,因该对方端子5而分别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由此该对方端子5被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弹性夹持。
[0048] 如图3(A)或者图3(B)所示,第一插入片34从连结部31朝向图中的+Y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插入片34设置于连接部件3。这两个第一插入片34经由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而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另外,设置于连接部件3的第一插入片34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沿着连接部件3的周向设置大致以等间隔配置的三个或者四个第一插入片34。
[0049] 在第一插入片34的前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卡止突起341。在将连接部件3安装于主体部件2时,该卡止突起341卡止于主体部件2的小径部211与大径部212之间的阶梯差215(参照图2)。因此除去卡止突起341的连接部件3的直径R3为主体部件2的小径部211的直径R1以下(R3≤R1),并且该卡止突起341的连接部件3的直径R4大于主体部件的小径部211的直径R1,并且为大径部212的直径R2以下(R1<R4≤R2)。另外,沿着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的卡止突起341的宽度为主体部件2的大径部212的宽度以下。另外,从提高将连接部件3安装于主体部件2时的稳定性的观点出发,除去卡止突起341的连接部件3的直径R3,优选为在连接部件3能够插入主体部件2的小径部211的程度上接近直径R1的大小。
[0050] 第二插入片35沿着周向D大致以等间隔在第一插入片34彼此之间各设置三个。相对于第一插入片34的宽度而言,第二插入片35的宽度变得相对较小,并且沿着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的第二插入片35的长度相对于第一插入片34的长度,变得相对较小。另外,设置于第一插入片34彼此之间的第二插入片35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数量。
[0051] 如图3(A)所示,在第二插入片35的前端部设置有向连接部件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351。该突起351以在连接部件3安装于主体部件2时抵接于主体部件2的小径部211的内壁的方式配置。通过该突起351抵接于主体部件2的小径部211的内壁,从而能够可靠地实现连接部件3与主体部件2之间的电连接,并且能够抑制该连接部件3与主体部件2之间的电阻值的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一个第二插入片35设置有一个突起351,但是设置于第二插入片35的突起351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
[00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插入片34、第二插入片35以及上述第一连接片32、第二连接片33沿着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分别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例如第一插入片34以及第二插入片35或者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也可以沿着中心轴C具有不均匀的宽度。
[0053] 以下,参照图5(A)以及图5(B),并且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5(A)以及图5(B)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5(A)是比较例,图5(B)是实施例。
[0054] 在通过多个连接片分别与对方端子5的周围接触,从而实现与该对方端子5连接的端子1中,在该连接片的长度实际上全部相等的情况下,如图5(A)所示,伴随对方端子5与端子1的反复拆装(插拔),附着于该对方端子5的表面的尘埃、污垢等被刮扫聚集于一定位置E1。这在设置于室外的电动车用充电器所使用的连接器等种使用了端子的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这样,由于堆积于对方端子5的表面的灰尘、污垢等妨碍该对方端子5与端子1的接触,因此存在在端子1与对方端子5之间产生连接不良的情况。
[0055]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中,与对方端子5接触的第一接触部321以及第二接触部331,沿着中心轴A、C方向相互错开配置。由此,即使在端子1与对方端子5反复拆装的情况下,附着于该对方端子5的表面的灰尘、污垢等,分散于比图5(A)的一定位置E1更广范围的位置E2(参照图5(B))。因此能够抑制在对方端子5上的灰尘、污垢等的堆积,实现端子1与对方端子5之间的良好的连接。
[0056] 另外,通过第一接触部321以及第二接触部331沿着中心轴A、C方向相互错开,从而在将对方端子5插入端子1的插入空间30(参照图1)时,能够将该对方端子5的前端与第一接触部321接触的时刻、和对方端子5的前端与第二接触部331接触的时刻相互错开。即,能够通过对方端子5的插入,将使第一连接片32的前端部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的时刻与使第二连接片33的前端部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的时刻相互错开。由此,能够使该对方端子5插入时所需的按压力相对于图5(A)的情况变得相对较小,从而使与对方端子5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005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321在端子连接部12的轴向上相对于第二接触部331相对而言位于端子连接部12的前端侧(图1中的-Y方向)。由此,在将对方端子5插入于插入空间30时,该对方端子5的前端最开始与第一接触部321接触。
[0058] 此时,第一接触部321在端子连接部12(参照图1)的径向上,相对于第二接触部331相对而言位于端子连接部12的中心轴A、C侧(参照图4)。由此,在将对方端子5插入端子1的插入空间30(参照图1)时,对方端子5的前端部在插入开始,利用基于第一接触部321的相对较大的接触压力而被对位,从而位于端子1的中心轴A、C上,接下来,该对方端子5的前端部利用相对较小的接触压力,与第二接触部331接触。因此伴随着对方端子5与端子10的反复拆装(插拔)的该对方端子5的表面的磨损,在与第二接触部331的接触部分减少,从而能够实现连接可靠性的提高。另外,对方端子5在沿着轴向的两个位置(第一接触部321以及第二接触部331)对位。因此能够实现提高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的端子彼此的对位精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相对于第二连接片33的沿着端子连接部12的轴向的长度而言,第一连接片32的沿着端子连接部12的轴向的长度变得相对较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005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沿着插入空间30的周向D(参照图4)实际上以等间隔并且交替地配置。因此在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使对方端子5的中心轴与端子1的中心轴A、C对准的精度。
[0060] 另外,第一连接片32以隔着插入空间30而与其他任一个第一连接片32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且第二连接片33以隔着插入空间30而与其他任一个第二连接片33对置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使对方端子5的中心轴与端子1的中心轴A、C对准的精度。
[0061] 另外,连接部件的第二连接片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形状。例如,如图6(A)、图6(B)以及图7所示,也可以构成第二连接片。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以及剖视图,图7是图6(A)的VII方向向视图。另外,由于连接部件3B中的第二连接片33B以外的构成与上述的连接部件3的构成相同,因此对于这些构成标注与上述连接部件3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062]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变形例中的第二连接片33B构成为包括:从连接部件3B的基部36向对方端子5侧(图6(A)中的-Y方向侧)延伸的片状部332、和设置于该片状部332的前端的宽幅部330。本实施方式中的片状部332具有实际上与第一连接片32相等的宽度(沿着周向D(参照图4)的宽度),并且具有相对于第一连接片32相对稍大的长度(沿着图6(B)中的Y轴向的长度)。
[0063] 宽幅部330具有比片状部332大的宽度(沿着周向D的宽度),并以沿着周向D延伸的方式形成。宽幅部330和片状部332在沿着该周向D的宽度的大致中心处连接,因此,利用宽幅部330以及片状部332形成T字形状。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宽幅部330的端部连接有片状部332,从而该宽幅部330以及片状部332形成L字形状。
[00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幅部330以环绕第一连接片32的前端的方式形成。即,宽幅部330的后端部330b的一部分以与第一连接片32的前端对置的方式形成。
[006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宽幅部330设置有将该宽幅部330折弯为突状而形成的第二接触部331。在该第二接触部331,第二连接片33最接近于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参照图7),在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实现第二接触部331与该对方端子5的侧部接触且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接触部331,遍布宽幅部330的整个宽度形成,相对于设置于一个第一连接片32的第一接触部321的总面积而言,设置于一个第二连接片33的该第二接触部331的总面积变得相对较大。
[0066]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第二接触部331相对于第一接触部321相对而言位于连接部件3的前端侧(图6(B)中的-Y方向侧)。另外如图7所示,第二接触部331相对于第一接触部321相对而言位于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侧。即,相对于与第一接触部321接触的假想圆W1的直径而言,与第二接触部331接触的假想圆W2的直径变得相对较小。这些假想圆W1、W2的直径均比对方端子5的直径R5(参照图1)小。因此在端子1与对方端子5连接时,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的前端部因该对方端子5而分别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由此该对方端子5被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弹性夹持。
[0067] 另外,如图8所示,通过对于一个宽幅部330设置多个突起或者壁厚部,从而也可以对于一个宽幅部330设置多个接触部331。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优选为相对于设置于一个第一连接片32的全部的第一接触部321的总面积而言,设置于一个第二连接片33C的全部的第二接触部331的总面积相对较大。另外,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片的进一步的变形例的图,是从内侧观察宽幅部330的主视图。
[0068] 以下,对变形例的端子1的作用进行说明。
[0069] 为了提高端子与对方端子连接的可靠性,需要确保该端子与对方端子的接触面积较宽。特别是大电流在端子中流通时,若该端子与对方端子的接触不充分,则也存在导致端子高温化、端子彼此之间的电阻值增大的情况。这点在通过多个连接片分别与对方端子的周围接触,从而实现与该对方端子连接的端子中,由于在多个接触片实际为相互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下,与对方端子的接触面积的扩大会产生极限,因此很难实现提高端子与对方端子连接的可靠性。
[0070] 与此相对,在本例中,第二连接片33B具有以环绕第一连接片32的前端的方式形成的宽幅部330。而且,在设置于该宽幅部330的第二接触部331中进行与对方端子5的接触。因此与多个接触片实际上是相互相同形状的端子相比,端子与对方端子5的接触面积(总面积)能够相对地增加。由此能够实现提高端子与对方端子5连接的可靠性。另外,伴随于此,能够抑制在端子流通有大电流的情况下该端子的高温化、端子彼此之间电阻值的增大。
[0071] 接下来,参照图9(A)~图9(D),并且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端子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A)~图9(D)分别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端子的制造工序的立体图。
[0072] 首先,如图9(A)所示,对于用于构成连接部件3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实施冲裁的切断加工,形成分别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片32对应的第一片形状611、与第二连接片33对应的第二片形状612、与第一插入片34对应的第三片形状613以及与第二插入片35对应的第四片形状614的第一加工体61。另外,对板状部件的切断加工并不特别限定于冲裁,例如也可以为剪切等。
[0073] 接下来,如图9(B)所示,对平板状且平坦状的第一加工体61实施冲压加工,形成第二加工体62。具体而言,对平坦状的第一片形状661以及第二片形状612的前端进行冲压加工,将折弯为突状的第一接触部321形成于第一片形状611的前端,并且将折弯为突状的第二接触部331形成于第二片形状612的前端。另外,对平坦状的第三变形状663以及第四片形状664的前端进行冲压加工,在第三片形状613的前端形成卡止突起341,并且在第四片形状614的前端形成突起351。
[0074]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加工体62相当于本发明的加工体的一个例子。另外,形成上述第一加工体61的工序(图9(A)所示的工序)与形成该第二加工体62的工序(图9(B)所示的工序),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工序的一个例子。
[0075] 接下来,如图9(C)所示,通过以除去卡止突起341的部分而成为规定的直径R3的方式,将第二加工体62弯曲加工为圆筒状,从而形成连接部件3。另外,将该第二加工体62弯曲加工为圆筒状的工序(图9(C)所示的工序)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工序的一个例子。另外,在连接部件3的表面形成镀层37的情况下,对弯曲加工为圆筒状的第二加工体62实施电镀处理。另外,在接触部321、331的镀层37的表面进一步层叠金属层的情况下,在镀层37的表面部分地实施喷涂涂覆等。
[0076] 另外,虽未特别图示,但是与连接部件3的形成并行地形成主体部件2。具体而言,通过对用于构成主体部件2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棒状部件进行切削加工,从而形成主体部件2,上述主体部件2具备:具有孔部210的接触片安装部21、和具有孔部220的电线安装部22。形成该主体部件2的工序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三工序的一个例子。另外,在主体部件2的表面形成镀层24的情况下,对通过对棒状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主体部件2实施电镀处理。
[0077] 该第三工序实施的时刻,只要比后述的第四工序靠前,则不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也可以在第一工序前实施该第三工序,也可以在第一工序与第二工序之间实施,还可以在第二工序后实施。
[0078] 接下来,如图9(D)所示,将主体部件2与连接部件3相互进行安装。具体而言,以使主体部件2的中心轴A与连接部件3的中心轴C相互一致的方式,配置主体部件2以及连接部件3。然后,将连接部件3的基部36插入主体部件2的连接片安装部21的孔部210,直至第一插入片34的卡止突起341卡止于主体部件2的阶梯差215(参照图2)为止。由此,主体部件2与连接部件3被相互固定,从而能够制造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另外,将该主体部件2与连接部件3安装的工序(图9(D)所示的工序)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四工序的一个例子。
[0079]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端子1的制造方法的作用进行说明。
[0080]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将通过对板状部件进行切断加工(冲裁)以及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第二加工体62弯曲加工为圆筒状而形成连接部件3。然后通过将该连接部件3插入主体部件2的孔部210,来制造端子1。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用于与对方端子5连接的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等。因此与通过切削工序等制造端子整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端子1的制造工序简化,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008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使连接部件3的连结部31的宽度沿着周向D成为大致恒定,因此能够实现提高将第二加工体62弯曲加工为圆筒状时的加工精度。
[0082] 另外,相对于构成主体部件2的材料的杨氏模量而言,构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端子1的连接部件3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变得相对较大。因此通过对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付与适当的弹性,从而能够实现基于端子1与对方端子5的良好的弹性接触的良好的电连接,并且对于主体部件2,能够用比连接部件3的电特性优异的材料构成主体部件2。
[008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一插入片34的卡止突起341卡止于主体部件2的阶梯差215,并且形成于第二插入片35的突起351抵接于主体部件2的孔部210的内壁。因此能够使连接部件3与主体部件2相互牢固地固定,并且能够可靠地实现连接部件3与主体部件2之间的电连接,抑制该连接部件3与主体部件2之间的电阻值增大。
[0084] 此外,通过对被弯曲加工为圆筒状的第二加工体62实施电镀处理,从而能够在连接部件3的表面形成镀层37。另外,通过对将棒状部件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主体部件2实施电镀处理,从而能够在主体部件2的表面形成镀层2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分别形成的主体部件2与连接部件3组合而形成端子1,因此无需伴随遮蔽部件的粘贴、剥离等增加工序,能够容易地形成两种镀层24、37。另外,也能够抑制伴随遮蔽作业的镀层的损伤。
[0085] 另外,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非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的。因此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为也包括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所属的全部设计变更、等效物的主旨。
[0086] 例如,虽未特别图示,但是除了上述的第一连接片32以及第二连接片33,也可以在连接部件3设置第三连接片,并且在该第三连接片设置连接时与对方端子5接触的第三接触部,使第一~第三接触部沿着中心轴A、C方向在三个阶段错开。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87] 附图标记说明:1…端子;11…电线连接部;12…端子连接部;2…主体部件;21…连接片安装部;210…孔部;211…小径部;212…大径部;215…阶梯差;22…电线安装部;23…隔壁;24…镀层;3、3B…连接部件;30…插入空间;32…第一连接片;321…第一接触部;33、33B、33C…第二连接片;330…宽幅部;331…第二接触部;332…片状部;36…基部;31…连结部;34…第一插入片;341…卡止突起;35…第二插入片;351…突起;37…镀层;4…电线;5…对方端子;61…第一加工体;611~614…第一~第四片形状;62…第二加工体。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