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链线导体的压接方法

申请号 CN201710358493.X 申请日 2017-05-19 公开(公告)号 CN107196171A 公开(公告)日 2017-09-22
申请人 重庆泰山电缆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郭东山; 苟炳贵; 张永雷; 马洪辉;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 悬链线 铜 导体的压接方法,包括将两段铜导体(3)接头处置于连接管(2)中的步骤,将连接管(2)置于接头模具(1)中的步骤,以及向接头模具(1)加压的步骤;其关键是:所述接头模具(1)中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管的型腔(11)截面积(S)通过以下公式确定:S1+S2‑0.5mm2≤S≤S1+S2+0.5mm2;其中S1为需压接的铜导体(3)去除外层绝缘体和外层导体(31)并压缩40%后的截面积;S2为连接管(2)的截面积。本发明解决了悬链线铜导体接头效果不好,在生产或使用时悬链线铜导体线芯容易从连接管中滑脱的问题,有效防止了经接头后的悬链线铜导体易断裂、滑移、滑出现象的产生。
权利要求

1.一种悬链线导体的压接方法,包括将两段铜导体(3)接头处置于连接管(2)中的步骤,将连接管(2)置于接头模具(1)中的步骤,以及向接头模具(1)加压的步骤;其特征是:
所述接头模具(1)中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管的型腔(11)截面积(S)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S1+S2-0.5mm2≤S≤S1+S2+0.5mm2;
其中S1为需压接的铜导体(3)去除外层绝缘体和外层导体(31)并压缩40%后的截面积;
S2为连接管(2)的截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接头模具(1)中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管(2)的型腔(11)截面为正六边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连接管(2)外径(D1)等于所述铜导体(3)去除外层绝缘体后的直径(D3);所述连接管(2)内径(D2)比所述铜导体(3)去除外层绝缘体和外层导体(31)后的直径(D4)大0.3~0.6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接头模具(1)的外部设有卡槽(1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卡槽(12)深1mm、宽
3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接头模具(1)具有两相同的夹具(13),所述夹具(13)包括呈半圆筒状的夹具主体(14),所述夹具主体(14)向圆心侧设置压接部(15),所述压接部(15)内设置凹槽(16),两块夹具(13)合模后,两凹槽(16)构成容纳所述连接管(2)的型腔(1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夹具主体(14)包括呈半圆筒状的第一模块(17)和第一模块(17)外部的呈圆弧筒状的第二模块(18),第二模块(18)沿圆弧延伸方向的端部不超出第一模块(17)相应端部;第二模块(18)圆弧宽度方向的端部不超出第一模块(17)相应端部;第二模块(18)沿圆弧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厚度大于两侧厚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夹具主体(14)宽度大于所述压接部(15)宽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压接部(15)接触铜导体(3)的合模接口处设置半径为5mm的(19)。
10.如权利要求6至9任一所述的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压接部(15)宽度为10mm。

说明书全文

一种悬链线导体的压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电缆行业的压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10千伏至35千伏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电缆多采用悬链式三层共挤过化物交联生产制造工艺。在生产绝缘线芯导体换盘时,悬链线铜导体必须接头,接头时两根导体的接头位置须先去除外层绝缘体及外层导体后,导体才能从挤出模芯顺利通过,再使用连接管连接两端接头,经过压接工具和压接模具的压接,从而实现导体接头,且不影响导体的性能。
[0003]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使用的压接模具都是标准压接模具,是根据常规电缆安装时压接铜鼻子的标准尺寸模具制造的,压接悬链线铜导体时,工人只有根据经验或者感觉选用标准压接模具,接头效果不好,在牵引悬链线铜导体时常出现导体从连接管中滑脱线芯的情况。
[0004]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包括将两段铜导体接头处置于连接管中的步骤,将连接管置于接头模具中的步骤,以及向接头模具加压的步骤;
[0007] 所述接头模具中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管的型腔截面积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0008] S1+S2-0.5mm2≤S≤S1+S2+0.5mm2;
[0009] 其中S1为需压接的铜导体去除外层绝缘体和外层导体并压缩40%后的截面积;S2为连接管的截面积。
[0010] 较佳的,所述接头模具中用于容纳所述连接管的型腔截面为正六边形。
[0011] 较佳的,所述连接管外径等于所述铜导体去除外层绝缘体后的直径;所述连接管内径比所述铜导体去除外层绝缘体和外层导体后的直径大0.3~0.6mm。
[0012] 较佳的,所述接头模具的外部设有卡槽,所述卡槽深1mm、宽3mm。
[0013] 较佳的,所述接头模具具有两相同的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呈半圆筒状的夹具主体,所述夹具主体向圆心侧设置压接部,所述压接部内设置凹槽,两块夹具合模后,两凹槽构成容纳所述连接管的型腔。
[0014] 较佳的,所述夹具主体包括呈半圆筒状的第一模块和第一模块外部的呈圆弧筒状的第二模块,第二模块沿圆弧延伸方向的端部不超出第一模块相应端部;第二模块圆弧宽度方向的端部不超出第一模块相应端部;第二模块沿圆弧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厚度大于两侧厚度。
[0015] 较佳的,所述夹具主体宽度大于所述压接部宽度。
[0016] 较佳的,所述压接部接触铜导体的合模接口处设置半径为5mm的
[0017] 较佳的,所述压接部宽度为10mm。
[001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解决了悬链线铜导体接头效果不好,在生产或使用时悬链线铜导体线芯容易从连接管中滑脱的问题。有效防止了经接头后的悬链线铜导体易断裂、滑移、滑出现象的产生。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夹具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接头模具前视图。
[0021] 图3是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连接管截面图。
[0023] 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悬链线铜导体去除外层绝缘体后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5] 一种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包括将两段铜导体3接头处置于连接管2中的步骤,将连接管2置于接头模具1中的步骤,以及向接头模具1加压的步骤;
[0026] 接头模具1中用于容纳连接管的型腔11截面积S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0027] S1+S2-0.5mm2≤S≤S1+S2+0.5mm2;
[0028] 其中S1为需压接的铜导体3去除外层绝缘体和外层导体31并压缩40%后的截面积;S2为连接管2的截面积。
[0029] 接头模具1中用于容纳连接管2的型腔11截面为正六边形。
[0030] 连接管2外径D1等于铜导体3去除外层绝缘体后的直径D3;连接管2内径D2比铜导体3去除外层绝缘体和外层导体31后的直径D4大0.3~0.6mm。
[0031] 接头模具1的外部设有卡槽,卡槽12深1mm、宽3mm。
[0032] 接头模具1具有两块相同的夹具13,夹具13包括呈半圆筒状的夹具主体14,夹具主体14向圆心侧设置压接部15,压接部15内设置凹槽16,两块夹具13合模后,两凹槽16构成容纳连接管2的型腔11。
[0033] 夹具主体14包括呈半圆筒状的第一模块17和第一模块17外部的呈圆弧筒状的第二模块18,第二模块18沿圆弧延伸方向的端部不超出第一模块17相应端部;第二模块18圆弧宽度方向的端部不超出第一模块17相应端部;第二模块18沿圆弧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厚度大于两侧厚度。
[0034] 夹具主体14宽度大于压接部15宽度。
[0035] 压接部15接触铜导体3的合模接口处设置半径为5mm的倒角19。
[0036] 压接部15宽度为10mm。
[0037] 本发明所示的方法为专用于悬链线铜导体的压接方法,以下通过与现有方法的对比实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38] 选取截面积为95mm2、150mm2、240mm2三种规格的悬链线铜导体进行拉力试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本发明方法对悬链线铜导体进行压接,对照组采用标准压接模具用传统方法对相同的悬链线铜导体进行压接,两组对应规格的悬链线铜导体使用相同的铜连接管,每组每种规格的悬链线铜导体选取40条,即20对铜导体进行两两压接,向接头模具施压的工具为专用于压接铜鼻子的相同电动液压钳,压接完成后,对经压接的铜导体施以相同的拉力进行拉力实验。
[0039] 实验数据及结果详见下表:
[0040] 对照组
[0041]
[0042] 实验组:
[0043]
[0044] 拉力实验结果:
[0045]
[0046] 上表中A表示压接处完好,压接处外也无断裂;B表示压接处拉断;C表示压接处线芯完全滑脱;D表示压接处线芯滑移;E表示压接处外破损或断裂,达标率为实验结果为A的压接后铜导体占该组同规格压接后铜导体的比例。
[0047]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