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连接结构体以及端子的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1480038922.X 申请日 2014-09-12 公开(公告)号 CN105379020A 公开(公告)日 2016-03-02
申请人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古河AS株式会社; 发明人 橘昭赖;
摘要 提供 端子 和连接结构体,良好地抑制在由不同种类的金属构成的包覆电线的芯线和端子之间产生的异种金属 腐蚀 ,从而使导电功能更可靠。端子(11)是具有作为与其他端子连接的连接部的盒部(21)和作为与包覆电线(12)压接连接的压接部的线筒部(23)的端子,除了与其他端子 接触 的接触部(48)和与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的作为露出部的端部(14a)接触的接触部(46)以外的非接触部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11C)在内地全部被 树脂 包覆部(40)包覆。
权利要求

1.一种端子,其具有与其他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和与包覆电线压接连接的压接部,其特征在于,
对于除了与所述其他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部以外的非接触部,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实质上全部被树脂包覆部包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接部由线筒部和绝缘筒部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通过脉冲喷射方式形成所述树脂包覆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包覆部形成于端子表面的95%以上。
5.一种连接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包覆电线连接于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的压接部。
6.一种端子的制造方法,该端子具有与其他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和与包覆电线压接连接的压接部,所述端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除了与所述其他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部以外的非接触部上,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实质上全部包覆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包覆树脂的工序中,以一定的间隔进行通过喷射实现的树脂流体涂装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包覆树脂前对所述接触部进行了遮蔽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包覆树脂的工序。

说明书全文

端子、连接结构体以及端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汽车线束所使用的端子、其连接结构体、以及端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对于汽车用线束等中的包覆电线和端子的连接,一般为使用被称作开口筒型的端子压紧电线进行压接的压接连接。但是,在使用开口筒型端子的与电线连接的连接结构体中,当分等附着于电线和端子的连接部分(接点)时,发生电线或端子基材所使用的金属表面的化,连接部分的电阻上升。另外,在电线和端子所使用的金属不同的情况下,发生异种金属间腐蚀。该连接部分的金属的氧化或腐蚀的进行成为连接部分的开裂和接触不良的原因,无法避免给产品寿命带来的影响。尤其近年来,随着以合金为电线并以合金为端子基材的线束实用化,连接部分的氧化和腐蚀的课题日益显著。
[0003] 这样的连接结构体中,为了防止氧化和腐蚀,提出有如下结构:使由铜或铜合金制成的端子与具有由铝合金制成的导体的电线压接接合,在端子中,用绝缘包覆件包覆除去与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位和与外部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位的非接触区域的大部分(专利文献1)。并且,提出有如下技术:由铝材料构成端子主体,并且,由系材料构成对与电连接的连接端子接触的端子的接点进行支承的弹性片(参照专利文献2)。并且,作为另外的铝电线的电腐蚀防止结构,提出有如下结构:使中间帽包覆从电线的终端部露出的芯线,导通连接芯线和中间帽,并且,导通连接中间帽和端子接头,由此,电线和端子接头被导通连接(参照专利文献3)。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7719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9934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07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结构中,由于没有在对端子进行弯折加工前于冲裁基材时形成的切断端面处设置绝缘包覆件,因此,容易从切断端面处产生由水分附着导致的异种金属腐蚀。
[0011]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结构中,难以组入到借助于冲压而冲裁加工出规定形状、再进行弯曲加工等一连串的连续工序中进行的以往的端子的加工工序,很难进行量产。而且,存在构成弹性片的材料和构成端子主体的铝之间产生电腐蚀的问题。
[0012] 并且,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的结构中,由于电线压接结构很复杂,因此,存在其压接条件即压紧条件的最优化很难,并且由于生成微小的间隙等,电腐蚀快速进行,从而难以维持导电功能的问题。
[0013]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端子和连接结构体:良好地抑制在由不同种类的金属构成的包覆电线的芯线和端子之间产生的异种金属腐蚀,并提供使导电功能更可靠的端子和连接结构体,从而使导电功能更可靠。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 在本说明书中包括2013年9月12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申请/特愿2013-189054的所有内容。
[0016] 本发明的端子具有与其他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和与包覆电线压接连接的压接部,其特征在于,对于除了与所述其他端子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部以外的非接触部,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实质上全部被树脂包覆部包覆。
[0017] 除了与其他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部以外的非接触部实质上全部被树脂包覆部包覆,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在由不同种类的金属构成的包覆电线的芯线和端子之间产生的异种金属腐蚀。
[0018]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上述的非接触部尤其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实质上全部被树脂包覆部包覆,因此,在将包覆电线的导体压接于压接部时,即使水分附着于包覆电线的导体和端子的表面,腐蚀电流也难以在包覆电线的导体和端子之间流通。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异种金属腐蚀,且能够使包覆电线的导体和端子的导电功能长期更可靠。
[0019]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压接部也可以由线筒部和绝缘筒部构成。根据该结构,在线筒部确保与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部,在绝缘筒部处设置了树脂包覆部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端子和包覆电线的导体的导通并且增大端子的树脂包覆部的面积。
[0020]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通过脉冲喷射方式形成所述树脂包覆部。
[0021] 脉冲喷射方式是指一边以一定的脉冲间隔对导通/切断进行切换一边进行通过喷射实现的树脂流体涂装的方法。特征在于脉冲间隔极短,没有对流体连续地施加(压力),由此,能够在粘度较低的状态下喷射流体。由此,减少了流体堵塞或液滴化这样的不良情况。结果为,能够适当地使树脂流体为雾状,从而即使对复杂的形状的部件也能够进行树脂流体的涂装。即,即使对冲裁端子时的切断端面(端面)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均匀的树脂包覆。此外,能够根据目的对喷射的脉冲周期、喷出方向、喷出口的数量等适当地进行调整。这样,通过脉冲喷射方式来形成树脂包覆部,由此,即使在端子的包覆范围内包括切断端面(端面),也能够均匀地形成树脂包覆,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异种金属腐蚀。
[0022]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树脂包覆部优选形成于端子表面的95%以上。
[0023] 并且,在本发明的连接结构体中,也可以将包覆电线连接在所述端子的压接部处。根据该结构,即使水分附着于包覆电线的导体和端子的表面,腐蚀电流也难以在包覆电线的导体和端子之间流通。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异种金属腐蚀,从而能够使包覆电线的导体和端子的导电功能长期更可靠。
[0024] 并且,本发明的端子的制造方法是具有与其他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和与包覆电线压接连接的压接部的端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除了与所述其他端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部以外的非接触部上,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实质上全部包覆树脂。
[0025]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包覆树脂的工序中,也可以以一定的间隔进行通过喷射实现的树脂流体的涂装。
[0026]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包覆树脂前对所述接触部进行了遮蔽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包覆树脂的工序。根据该结构,通过进行遮蔽,能够确保接触部。
[0027] 发明效果
[0028] 在本发明中,由于非接触部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全部被树脂包覆部包覆,因此,能够使腐蚀电流难以在包覆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部和端子之间流通。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异种金属腐蚀,从而能够使包覆电线的导体和端子的导电功能长期更可靠。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体的端子和包覆电线的立体图,图1(A)是在宽度方向中央剖分了压接包覆电线之前的端子的立体图,图1(B)是示出压接之前的端子和包覆电线的立体图,图1(C)是示出连接结构体的立体图。
[0030] 图2是示出形成连端子的顺序的说明图。
[0031] 图3是示出形成为连锁端子的端子坯料的树脂包覆部的说明图,图3(A)是示出从金属部件冲裁出的连锁端子的一个面的俯视图,图3(B)是示出从金属部件冲裁出的连锁端子的另一个面的俯视图。
[0032] 图4是示出形成为连锁端子的端子坯料中的端面树脂包覆部和树脂包覆部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0033]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树脂包覆部的俯视图。
[0034]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凸型端子的立体图。
[0035] 图7是示出插片的与端子接触的接触面的示意图,图7(A)是示出插片的第一接触面的图,图7(B)是示出插片的第二接触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7] <第一实施方式>
[0038] 图1是示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体10的端子11和包覆电线12的立体图。图1(A)是在宽度方向中央剖分了压接包覆电线12之前的端子11的立体图,图1(B)是示出压接之前的端子11和包覆电线12的立体图,图1(C)是示出连接结构体10的立体图。
[0039] 如图1(A)、(B)所示,端子11为例如凹型端子,从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依次一体地具有盒部21、第一过渡部22、线筒部23、第二过渡部24以及绝缘筒部25。
[0040] 通过对金属部件进行冲裁、弯折加工(冲压加工)而形成端子11。
[0041] 金属部件由金属材料(例如铜、铝、铁、或者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等)的基材和任意地设于该表面上的层部组成。只要在金属基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上设置镀层部即可,优选为镀(Sn)或镀(Ag)等贵金属镀敷。并且,在镀层部处,作为基底镀敷,可以设置由镍(Ni)、钴(Co)或者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等制成的镀层。镀层部通常为0.1μm~1.2μm的厚度。
[0042] 盒部21被弯折而形成为箱形,为能够将凸型端子81(参照图6)插入的部分。在盒部21的内部一体地具有接触片21b,该接触片21b被弯折而形成与凸型端子的插入片接触的接触凸部21a。此外,标号21m为形成在盒部21的上部的矩形的开口,21n为通过开口21m而被按压形成的下方凸部。
[0043] 第一过渡部22具有规定的长度,为连接盒部21和线筒部23的部分。
[0044] 线筒部23为压紧作为包覆电线12的导体的芯线14而进行压接的部分。压接前的线筒部23由筒底部31和从筒底部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斜外侧上方延伸出的线筒片32、32构成,利用线筒片32、32压紧芯线14而进行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在从长度方向的端部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筒底部31和线筒片32、32形成为大致U型。
[0045] 第二过渡部24具有规定的长度,为连接线筒部23和绝缘筒部25的部分。
[0046] 绝缘筒部25是压紧并固定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件15的部分。压接前的绝缘筒部25由筒底部34和从筒底部34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斜外侧上方延伸出的绝缘筒片35、35构成,利用绝缘筒片35、35压紧绝缘包覆件15而进行机械连接。在从长度方向的端部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筒底部34和绝缘筒片35、35形成为大致U型。
[0047] 包覆电线12由芯线14和由绝缘树脂制成的绝缘包覆件15构成,其中,芯线14由将铜、铝或者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制的线材捻合而形成的绞线制成,绝缘包覆件15包覆2
该芯线14。芯线14为包覆电线12的导体。芯线14的截面积(电线尺寸)为0.75mm~
2
3mm,线材数为11根~37根。在图1(B)中,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件15的端部被剥掉规定长度,从而端部(露出部)14a露出。该端部14a被压接连接于端子11的线筒部23。并且,绝缘包覆件15的端部15a与端子11的绝缘筒部25连接。
[0048] 这里,将在端子11中完全不与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凸型端子接触的部分称作非接触部,但非接触部也可以包括与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的一部分和凸型端子的一部分接触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非接触部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实质上全部非接触部的表面被由绝缘树脂制成的树脂包覆部40(用多个点描绘的部分。)包覆。这里,实质上全部是指端子的表面积的95%以上,优选为99%以上。
[0049] 由这样的端子11和包覆电线12构成连接结构体10。更具体地,如图1(C)所示,借助于端子压接机(未图示),将线筒部23的线筒片32、32压接在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上,将绝缘筒部25的绝缘筒片35、35压接在包覆电线12的绝缘包覆件15上,从而形成连接结构体10。
[0050] 接下来,对以上所述的端子11的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对从冲裁至形成树脂包覆部进行说明。
[0051] 图2是示出形成连锁端子61的步骤的说明图。
[0052] 首先,借助于冲压机等对在例如板厚为0.25mm的铜合金制的基材上实施了镀锡作为镀层部的金属部件进行冲裁,形成多个平板状的端子坯料11E和连结这些端子坯料11E的框部62。
[0053] 在该冲压工序时,各端子坯料11E的一端分别沿图中所示的H-H线被从框部62断离(半冲裁),形成端子坯料11E的另一端连结着的连锁端子61。此外,图中的标号63是为了检测连锁端子61的长度方向的位置而开设的导向孔。对于端子坯料11E的各部分的名称,使用与实施弯折加工后的端子11(参照图1(B))的各部分相同的名称。
[0054] 图3是示出形成为连锁端子61的端子坯料11E的树脂包覆部40的说明图。图3(A)是示出从金属部件冲裁出的连锁端子61的一个面的俯视图,图3(B)是示出从金属部件冲裁出的连锁端子61的另一个面的俯视图。
[0055] 连锁端子61的一个面是图1(B)所示的端子11的内表面11A侧的面。并且,连锁端子61的另一个面是图1(B)所示的端子11的外表面11B侧的面。
[0056] 如多个点所示,在连锁端子61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的非接触部处分别形成有树脂包覆部40。
[0057] 接下来,对上述的树脂包覆部40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0058] 在图3(A)、(B)中,首先,对连锁端子61依次施加电解脱脂酸洗处理、水洗、干燥各工序。
[0059] 接着,在各端子坯料11E的内表面11A、外表面11B、端面11C以及倒角23d、25d处以包覆厚度t=10μm(±1μm)的涂布厚度涂布紫外线固化型的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三键制3052C),接着,实施规定的紫外线照射,然后树脂交联、固化,从而在端子坯料11E的内表面11A、外表面11B、端面11C以及倒角23d、25d处分别形成内侧树脂包覆部41、外侧树脂包覆部42、端面树脂包覆部43以及倒角树脂包覆部44。
[0060] 并且,作为树脂包覆部40的另外的形成方法,在对连锁端子61实施电解脱脂、酸洗处理、水洗、干燥各工序后,在端子坯料11E的规定位置,以烧结后的包覆厚度t为10μm(±1μm)的涂布厚度,将以N-甲基-2-吡咯烷溶剂的聚酰胺酰亚胺(PAI)溶液的清漆(固体成分大约30%)涂布在各端子坯料11E的内表面11A、外表面11B、端面11C以及倒角23d、25d。接着,实施规定的加热处理,溶剂干燥并且固化,从而形成各树脂包覆部
41~44。
[0061] 此外,脉冲喷射方式是通过将树脂流体(清漆等)以雾状喷射来进行树脂的涂装的方法。
[0062] 以往,工业上的树脂流体的涂装是使树脂流体从一个方向流入进行涂装。例如,以滚涂等为代表,虽然这样的方法是较容易对板状的部件进行涂装的方法,但是无法对复杂的形状的部件或立体的形状的部件进行涂装。因此,考虑通过喷射来进行树脂的涂装,但由于在工业用途中所使用的树脂流体大多数粘度较高,因此,当通过一般的喷射进行涂装时,在喷射的喷出口处树脂堵塞,或没形成雾而形成了液滴。并且,耐热性和硬度等优异的树脂在考虑烧结而调整了清漆中的树脂量的情况下具有粘度变高的倾向。因此,通过喷射对尤其高功能的树脂(例如聚酰亚胺等)进行涂装而形成树脂包覆膜的方法伴随有技术上的困难。
[006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脉冲喷射方式,能够对端子形成立体的树脂包覆部40。
[0064] 脉冲喷射方式是一边以一定的脉冲间隔对导通/切断进行切换一边进行通过喷射实现的树脂流体的涂装的方法。特征在于脉冲间隔极小,通过不对流体连续地施加力(压力)而能够在粘度较低的状态下进行喷射。由此,减少了流体堵塞和液滴化这样的不良情况。结果为,能够适当地使树脂流体成为雾状,从而即使对复杂的形状的部件也能够进行树脂流体的涂装。即,能够容易地对端子的冲裁面(端面)进行均匀的树脂包覆。此外,能够根据目的对喷射的脉冲周期、喷出方向、喷出口的数量等适当地进行调整。
[0065] 同时朝向连锁端子61的至少上述一个面和另一个面这两个面进行利用脉冲喷射方式的树脂流体的吹送,从而同时在端子坯料11E的内表面11A、外表面11B、端面11C以及倒角23d、25d处形成树脂包覆部40。
[0066] 在借助冲压机等对金属部件进行冲裁的阶段,在冲裁端面上没有镀层部。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另外在该端面上形成镀层部。
[0067] 在图3(A)中,各端子坯料11E的内表面11A具有盒部21的内表面21c、接触片21b的内表面21d、第一过渡部22的内表面22a、线筒部23的内表面23a、第二过渡部24的内表面24a以及绝缘筒部25的内表面25a。在内表面11A上除了线筒部23的外表面23a的一部分以外设置有内侧树脂包覆部41。
[0068] 内侧树脂包覆部41由设置于盒部21的内表面21c的第一内表面包覆部41a、设置于第一过渡部22的内表面22a的第二内表面包覆部41b、设置于线筒部23的内表面23a的第三内表面包覆部41c、设置于第二过渡部24的内表面24a的第四内表面包覆部41d、设置于绝缘筒部25的内表面25a的第五内表面包覆部41e以及设置于接触片21b的内表面21d的第六内表面包覆部41f构成。
[0069] 第三内表面包覆部41c仅形成于从线筒部23的一端起距离为L1和从另一端起距离为L2的范围内,不形成于端子坯料11E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3内。该线筒部23的内表面23a的未设置树脂包覆的部分为与包覆电线12(参照图1(B))的芯线14(参照图1(B))接触的非包覆部46。
[0070] 非包覆部46的宽度L3为与芯线14的端部(露出部)14a(参照图1(B))接触的宽度,形成为比端部14a短。
[0071] 在图3(B)中,各端子坯料11E的外表面11B具有盒部21的外表面21e、接触片21b的外表面21f、第一过渡部22的外表面22b、线筒部23的外表面23b、第二过渡部24的外表面24b以及绝缘筒部25的外表面25b。在外表面11B上除了接触片21b的外表面21f的一部分以外设置有外侧树脂包覆部42。
[0072] 外侧树脂包覆部42由设置于盒部21的外表面21e的第一外侧包覆部42a、设置于第一过渡部22的外表面22b的第二外表面包覆部42b、设置于线筒部23的外表面23b的第三外表面包覆部42c、设置于第二过渡部24的外表面24b的第四外表面包覆部42d、设置于绝缘筒部25的外表面25b的第五外表面包覆部42e、以及设置于接触片21b的外表面21中的除了接触凸部21a以外的部分的第六外表面包覆部42f构成。
[0073] 在接触凸部21a处没有形成树脂包覆部40而是设置了与凸型的端子接触的非包覆部48。
[0074] 图4是示出形成为连锁端子61的端子坯料11E中的端面树脂包覆部43和倒角树脂包覆部44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0075] 在端子坯料11E上形成内侧树脂包覆部41(参照图3(A))和外侧树脂包覆部42时,同时形成端面树脂包覆部43和倒角树脂包覆部44。
[0076] 端子坯料11E具有:在盒部2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端面21g、21g、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端面21h、21h、21j、21j、开口21m的端面21k、第一过渡部22的端面22c、22c、线筒部23的端面23c、23c、23e、23e、23f、23f、第二过渡部24的端面24c、24c、绝缘筒部25的端面
25c、25c、25e、25e、25f、25f、在端子坯料11E从设置于连锁端子61的框部62的端部突出部
26断离时产生于绝缘筒部25的端面25g、接触片21b的端面21p、21p以及在端子坯料11E从连锁端子61的框部62断离时产生于接触片21b的前端的端面21q。
[0077] 端面树脂包覆部43由设置于盒部21的端面21g、21g、21h、21h、21j、21j、21k的第一端面包覆部43a、设置于第一过渡部22的端面22c、22c的第二端面包覆部43b、设置于线筒部23的端面23c、23c、23e、23e、23f、23f的第三端面包覆部43c、设置于第二过渡部24的端面24c、24c的第四端面包覆部43d、设置于绝缘筒部25的端面25c、25c、25e、25e、25f、25f、25g的第五端面包覆部43e以及设置于接触片21b的端面21p、21p、21q的第六端面包覆部43f构成。
[0078] 对于线筒部23和绝缘筒部25,在构成端面11C的一部分的端面23e、25e处实施有倒角23d、25d。在倒角23d、25d处分别实施有树脂包覆,设有第一倒角包覆部44a、第二树脂倒角包覆部44b。第一倒角包覆部44a和第二倒角包覆部44b构成倒角树脂包覆部44。倒角树脂包覆部44构成树脂包覆部40(参照图1(B))的一部分。
[0079] 在形成上述的树脂包覆部40之后,连锁端子61被沿G-G线切断,各端子坯料11E从框部62处断离。在该断离后,同样地,通过脉冲喷射方式,在作为冲裁面的端面25g处形成树脂包覆部40。然后,弯折形成盒部21、第一过渡部22、线筒部23、第二过渡部24、绝缘筒部25等,从而成为端子11(参照图1(B)。)。
[0080] 对于上述的脉冲喷射方式,参照图3(A)、图3(B),例如在图中从上朝下移动连锁端子61的同时对其涂布树脂。此时,很难在移动方向上断续地涂布树脂。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处的非包覆部46、48在连锁端子61的移动方向上连续,因此涂布容易。
[008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借助于冲压机等冲裁金属部件的过程中,沿H-H线(参照图2)将金属部件从框部62断离,在成为连锁端子61的状态下,通过脉冲喷射方式涂布树脂,形成树脂包覆部4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借助于冲压机等冲裁金属部件的过程中,沿H-H线和G-G线将金属部件从框部62断离,在每个端子坯料11E分散的状态下,通过脉冲喷射方式,一个面一个面地对两个面涂布树脂,形成树脂包覆部40。
[0082] 此外,可以在形成上述的非包覆部46、48、73(参照图5)时,根据需要,进行规定的遮蔽,也可以在脉冲喷射前的任意的时机,进行遮蔽。
[0083] <第二实施方式>
[0084]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树脂包覆部71的俯视图。
[0085] 对于与图3和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省略详细说明。
[0086] 在从金属部件冲裁出的连锁端子61的端子坯料11E的内表面11A上设置内侧树脂包覆部71。在端子坯料11E的外表面11B(参照图3(B))和端面11C(参照图4)上分别设有外侧树脂包覆部42(参照图3(B))、端面树脂包覆部43(参照图4)。
[0087] 对于内侧树脂包覆部71,第一内表面包覆部7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树脂包覆部41(参照图3(A))的第一内表面包覆部41a不同。内侧树脂包覆部71的包覆材料、形成步骤等形成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树脂包覆部41相同。
[0088] 在图1(A)~(C)和图5中,盒部21由作为接触片21b的根部的底部21S、从底部21S的两缘立起的一对侧部21T、21U、从侧部21T被弯折的内侧顶部21V以及从侧部21U以与内侧顶部21V的外侧重叠的方式被弯折的外侧顶部21W构成。
[0089] 第一内表面包覆部71a由设置于底部21S的底部内表面包覆部41f、设置于侧部21T、21U的侧部内表面包覆部41g、41g、设置于内侧顶部21V的内侧顶包覆部41h以及设置于外侧顶部21W的外侧顶包覆部41j构成。
[0090] 内侧顶包覆部41h仅形成在从盒部21的一个端面21j起距离为L4和从另一端面21h起距离为L5的范围内,未形成在端子坯料11E的长度方向的宽度L6内和宽度W内。该盒部21的内表面21c的未设置树脂包覆的部分为与凸型端子接触的非包覆部73。
[0091] 非包覆部46的长度L6和宽度W形成为与以与内侧顶部21V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凸型端子的接触部的长度和宽度相等或比其小。
[0092] 插入到盒部21内的凸型端子的形状如后述的图6示出那样为平板状,该凸型端子与接触片21b的接触凸部21a(参照图3(B))的非包覆部48和非包覆部73接触并被挟持,从而确保了电导通。
[0093]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盒部21的内表面21c上设置底部内表面包覆部41f、侧部内表面包覆部41g、41g、内侧顶包覆部41h以及外侧顶包覆部41j,能够使树脂包覆部的面积尽量大。因此,能够使图1(C)所示的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端子11之间的腐蚀电流更难产生,从而能够抑制芯线14的腐蚀。
[0094] 如以上的图1(A)~(C)、图3(A)、(B)以及图4所示,端子是具有作为与其他端子(凸型端子)连接的连接部的盒部21、作为与包覆电线12压接连接的压接部的线筒部23以及绝缘筒部25的端子11,对于除了与凸型端子接触的接触部(非包覆部48)和与作为电线12的导体的芯线14的露出部即端部14a接触的接触部(非包覆部46)以外的非接触部,包括作为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的端面11C在内地实质上全部被树脂包覆部40包覆。
[0095] 根据该结构,对于端子11,由于除了作为与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的端部14a接触的接触部的非包覆部46、和作为与外部端子接触的接触部的非包覆部48以及/或者非包覆部73(参照图5)以外的非接触部包括冲裁时的端面11C在内地全部被树脂包覆部40包覆,因此,在将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压接在线筒部23时,即使水分附着于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端子11的表面,腐蚀电流也难以在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端子11之间流通。因此,例如,即使是芯线14为铝或铝合金而端子11为铜或铜合金这样的异种金属,也能够良好地抑制芯线14的腐蚀,从而能够使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端子11的导电功能长期更可靠。
[0096]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端子11的非接触部包括端面11C在内地全部被树脂包覆部40包覆,因此,在例如端子11为铜或铜合金制、芯线14为铝合金制的情况下,与电线尺寸等无关地,连接结构体10(参照图1(C))的腐蚀试验后的芯线中的铝合金残存率达80%以上。另外,当在端面11C上未设置树脂包覆部而进行上述的腐蚀试验时,尽管接触部和端面以外几乎都被树脂包覆,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腐蚀试验,出现了铝合金残存率小于70%的结果。此外,所谓上述的铝合金残存率,在沿F-F线切断芯线14的露出部即在图1(C)中用线筒片32、32压接的部位附近时,通过铝合金残存率=(残存的芯线14的截面积)/(腐蚀前的芯线14的截面积)表示。
[0097] 尤其,对日本特开2010-257719号公报中记载的端子进行了评价,可知:即便仅对电线的导体的露出面积与金属部件的非树脂包覆部位的面积之比进行调整,也无法得到期望的防腐蚀性。在本申请中,由于包括端面11C在内全部被树脂包覆部40包覆,因此,显示出铝合金的残存率较高,防食性优异。
[0098] 并且,如图1(B)、(C)所示,由于压接部由线筒部23和绝缘筒部25构成,因此,在线筒部23处确保了作为与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的端部14a接触的接触部位的非包覆部46,在绝缘筒部25设置了第二内表面包覆部41b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端子11和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之间的电导通并且增大端子11的树脂包覆部40的面积。
[0099] 并且,如图4(A)、(B)以及图5所示,由于通过脉冲喷射方式形成树脂包覆部40,因此,以对流体施加剪切力的方式进行喷射,因此,减少了流体堵塞和液滴化这样的不良情况。
[0100] 结果为,能够适当地使树脂流体为雾状,从而对复杂的形状的部件也能够进行树脂流体的涂布。即,对冲裁端子11时的切断端面(端面11C)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均匀的树脂包覆。
[0101] 并且,如图1(C)所示,由于连接结构体10是将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连接于连接端子11中的线筒部23,因此,即使水分附着于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端子11的表面,腐蚀电流也难以在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端子11之间流通。因此,能够抑制异种金属腐蚀,从而能够使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和端子11的导电功能长期更可靠。
[0102] <第二实施方式>
[0103]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凸型端子81的立体图。
[0104] 凸型端子(端子)81具有盒部83、从盒部83的一端突出的板状的插片84、管状压紧部85以及分别桥接盒部83和管状压紧部85的过渡部86,基材为铜或者铜合金制。
[0105] 盒部83在插片84插入到凹型的端子11(参照图1)的盒部21(参照图1)时限制插入位置并且为插入时由手指所把持的部分。
[0106] 插片84具有矩形的平板部84a和形成在平板部84a的前端部的前端变尖的锥部84b。
[0107] 端子11的接触凸部21a(参照图1(A))与平板部84a的一个第一接触面84c接触,盒部21的下方凸部21n(参照图1(A))与作为第一接触面84c的背面的第二接触面84d接触。锥部84b被设置成能够使向端子11的插入顺畅地进行。
[0108] 管状压紧部85为将电线压接接合的部位,由从过渡部86起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径部91和从扩径部91的缘部以相同直径呈筒状地延伸的筒部92组成。
[0109] 在筒部92的一端开口有能够插入电线的电线插入口94。扩径部91的靠过渡部86侧在压扁之后进行焊接而形成有焊道部95,通过焊道部95防止水分等从过渡部86侧浸入。在管状压紧部85上形成有在轴向延伸的焊道部96。
[0110] 图7是示出插片84的与端子11的接触面的示意图。图7(A)是示出插片84的第一接触面84c的图,图7(B)是示出插片84的第二接触面84d的图。
[0111] 如图7(A)所示,第一接触面84c在长度方向的靠盒部83的部分且在宽度方向(图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处设置有与接触凸部21a(参照图1(A))接触的矩形的接触部84e。并且,第一接触面84c的除了接触部84e的部分为非接触部84f(标记了阴影的部分),在非接触部84f上形成有树脂包覆部。
[0112] 如图7(B)所示,在第二接触面84d上设置有与连接端子11(图1参照)的下方凸部21n(参照图1(A))接触的矩形的接触部84g。并且,第二接触面84d的除了接触部84g的部分为非接触部84h(标记了阴影的部分),在非接触部84h上形成有树脂包覆部。
[0113] 在以上的图6和图7所示的凸型端子81中,在完全不与电线的芯线和端子11接触的非接触部84f、84h上包括冲裁金属部件时的切断端面在内地,实质上全部表面被绝缘树脂包覆。因此,与至此进行了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11(参照图1)相同地,能够良好地抑制异种金属腐蚀。
[0114]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形和使用。尤其,本发明使用凹型端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到凸型端子。
[0115] 并且,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丙烯酸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作为设置于端子11的绝缘包覆部的材料,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丙烯酸树脂、丙烯腈-苯乙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聚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苯酚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树脂、偏二氯乙烯树脂、氟树脂。
[0116] 并且,采用了铜或铜合金作为端子11的材料且采用了铝或铝合金作为包覆电线12的芯线14的材料,但不限于此。
[0117] 并且,端子11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0118] 标号说明
[0119] 10:连接结构体;
[0120] 11:端子;
[0121] 11C:端面(切断端面);
[0122] 12:包覆电线;
[0123] 14:芯线(导体);
[0124] 14a:端部(露出部);
[0125] 21:盒部(连接部);
[0126] 23:线筒部(压接部);
[0127] 25:绝缘筒部(压接部);
[0128] 40:树脂包覆部;
[0129] 46:非包覆部(与导体的露出部接触的接触部);
[0130] 48、73:非包覆部(与其他端子接触的接触部);
[0131] 81:端子(凸型端子)。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