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

申请号 CN02132166.3 申请日 2002-08-30 公开(公告)号 CN1269274C 公开(公告)日 2006-08-09
申请人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发明人 铃木智;
摘要 一种 导线 压接装置包括供线部分,位于其下游的第一压接部分和位于进一步下游 位置 的第二压接部分。间距变换梳状板设置在第二压接部分和测量夹之间,测量夹可将与导线端部压接的第一接 插件 拉开。间距变换梳状板可通过间距变换槽使导线之间的间距增加到第三间距。变换成第三间距可使第二压接部分区域内的导线之间的间距成为第二接插件 端子 的设定间距(第二间距),第二接插件在第二压接部分进行压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包括:
供线部分,可提供多个导线;
第一压接部分,可使所述导线的端部以第一间距压接第一接插 件;
夹具,用于夹住所述第一接插件或位于所述第一接插件附近的 导线并将所述导线向下游侧拉开;
第二压接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压接部分的下游侧,可压接被拉 到第二接插件的具有第二间距的所述导线,所述导线位于所述夹具 的上游侧;
间距变换机构,用于从所述第一间距变换间距,以便使所述导 线在所述第二压接部分进行压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变换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压接部分和已经移动到所述 下游侧的所述夹具之间,可将所述多个导线的间距变换到第三间距, 使所述第一间距P1、所述第二间距P2和所述第三间距P3满足等式:
P3=d2(P2-P1)/d1+P1
其中d1代表所述第一压接部分和所述第二压接部分之间的距 离,d2代表所述第一压接部分和所述间距变换机构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压接部分具有能够固定所述第二接插件的施放器;和
所述施放器的顶端形成锥形,用于引导所述导线,使所述导线 对应于保持在所述施放器中的第二接插件的端子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导线压接装置,用于将多个导线压连接到接 插件端子。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 装置,可将导线压力连接到两端的接插件,各接插件具有不同间距 的端子。

背景技术

对于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从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No.62(1987)-168356已经知道一种用于接插件的导线压接装置。这种 导线压接装置包括位于上游位置的第一压接部分和位于下游位置的 第二压接部分。可用作成排导线的间距变换机构的调整板位于第一 压接部分的上游和第二压接部分的下游。
在日本专利No.296708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接插件的带有不同类 型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这种导线压接装置包括两个压接 冲头。用作间距变换机构的模板位于下游的压接冲头的两侧(上游 侧和下游侧)。多个这种模板安装在一起,并连接到提升单元。
考虑前一个已知装置,各个成对的调整板要求设有驱动机构。 因此,压接装置整体上结构复杂,使装置的成本升高,并使得维修 保养难以进行。
考虑后一个已知装置,如同前一个已知装置,其零部件的数量 很多。因此装置变得很复杂,带来了维修问题。另外,对于已经进 行间距变换的导线的外部导线,上游压接冲头的出口处的弯曲度过 大。因此,存在着导线易于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面提出的各个问题开展了本发明的研发。本发明的目 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所述装置具有简 单且成本低的结构,因此使维修容易,同时减少了导线上的载荷, 因此使导线不容易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的特征在于, 其包括:供线部分,可提供多个导线;第一压接部分,可使所述导 线的端部压接具有第一间距的第一接插件;夹具,用于夹住所述第 一接插件或位于所述第一接插件附近的导线并将所述导线向下游侧 拉开;第二压接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压接部分的下游侧,可压接被 拉到第二接插件的具有第二间距的导线,所述导线位于所述夹具的 上游侧;间距变换机构,用于从第一间距变换间距,以便在第二压 接部分压接所述导线;其中,所述间距变换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压 接部分和已经移动到下游侧的夹具之间,可将多个导线的间距变换 到第三间距,使所述第一间距(P1)、所述第二间距(P2)和所述 第三间距(P3)满足等式:P3=d2(P2-P1)/d1+P1,其中d1代表 所述第一压接部分和所述第二压接部分之间的距离,d2代表所述第 一压接部分和间距变换机构之间的距离。
另外,第二压接部分最好具有能够保持所述第二接插件的施放 器,所述施放器的顶端形成锥形,用于引导所述导线,使所述导线 对应于保持在所述施放器中的所述第二接插件的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线压接装置的间距变换机 构设置在第二压接部分和移动到下游侧的夹具之间,可将多个导线 的间距变换到第三间距。第一间距(P1)、第二间距(P2)和第三间 距(P3)满足等式:
P3=d2(P2-P1)/d1+P1
其中d1代表所述第一压接部分和所述第二压接部分之间的距离,d2 代表所述第一压接部分和间距变换机构之间的距离。因此,没有必 要设置一对间距变换机构。这样就使得导线压接装置的结构简单和 成本低。同时使得维修容易。另外,采用了间距变换机构只设置在 第二压接部分一侧的结构,因此对于没有间距变换机构的一侧,间 距变换是在导线的很长距离上逐渐变化的。因此,导线上没有明显 尖锐的弯曲,导线弯曲部分上的载荷减少,且导线不容易损坏。
另外,在第二压接部分设置了能够保持第二接插件的施放器的 情况下,施放器的尖端形成锥形,用于引导导线,使导线对应于由 施放器保持的第二接插件的端子,施放器可以不发生干涉并平滑地 插入导线束之间。这样可在压接时减少导线上的载荷,并进而减少 压接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导线压接装置的示意图,显示出第一 接插件压接后的即时状态;
图2A和2B显示压接的第一接插件已经被夹具移动到下游的状 态,图2A是类似于图1的示意图,图2B是示意性平面图;
图3A和3B显示可移动的导线导向器已经插入导线束的状态, 其中,图3A是类似于图1的示意图,图3B是此状态的示意性平面 图;
图4A和4B显示间距变换梳状板插入导线束的状态,其中,图 4A是类似于图1的示意图,图4B是显示处于此状态的导线间距的 示意性平面图;
图5A和5B显示了保持第二接插件的第二施放器插入导线束的 状态,其中,图5A是类似于图1的示意图,图5B是此状态的示意 性平面图;
图6是显示导线通过充顶件压接第二接插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显示导线压接下一个第一接插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压接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9A,9B,9C和9D显示了第二施放器,其中图9A是侧视图, 图9B是剖视图,图9C是梳状板的部分放大侧视图,图9D是梳状 板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介绍根据本发明的带有间距变换机构的导 线压接装置(下面简单称作压接装置)的优选实施例
图1到图7是说明用本发明的压接装置将导线压接到电接插件 (下面简单称作接插件)的过程的示意图。
下面将按照图1到图8的次序,对图1到图8进行介绍。必要 时介绍将涉及图8。首先,如图1所示,压接装置1包括固定的导线 引导器6,用作引导件使导线2以第一间距P1平齐;位于固定的导 线引导器6下游的第一压接部分8,和位于第一压接部分8进一步下 游的第二压接部分26。第一压接部分8包括施放器(第一施放器)10 和充顶件(第一充顶件)12。第二压接部分26类似地包括施放器(第 二施放器)32和充顶件(第二充顶件)50。多个导线2从供线源3 (见图8)提供,如卷轴或类似物。导线2通过导线复位夹4和位于 复位夹下游的固定的导线引导器6沿导线路径向下游移动。导线供 应源3、导线复位夹4和固定的导线引导器6共同称作导线供应部分 5。固定的导线引导器6设置了具有第一间距P1的引导槽7(见图8)。 应当注意施放器10、施放器32、充顶件12、充顶件50和导线复位 夹4分别由凸轮9驱动。
在导线2端部的第一接插件14通过压接装置1的第一压接部分 8进行压接。第一压接部分8可通过分别位于导线2上方和下方的施 放器10和充顶件12压接和连接第一接插件14。更具体地讲,保持 第一接插件14的施放器10和具有压接板12a的充顶件12从导线2 的两侧互相接近。压接板12a将导线2推入第一接插件14的端子, 实现了导线2和第一接插件14的压接。
另外,具有引导槽17的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设置在导线2 的充顶件12一侧,引导槽的间距为第一间距P1。可移动的导线引导 器16设置成能够通过汽缸18的动作插入多个导线2的路径之间。 汽缸由压缩空气、液压或类似动力来操作。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 设置成可在导线2压接第一接插件14的端子(未示出)时对导线2 进行正确定位。压接板12a插入引导槽17,在引导槽17中使导线2 压接接插件14。应当注意到“压接”指的是将导线压配合到接插件 14的端子(未显示)上的导线槽中、清除导线2的绝缘涂层和将导 线2中的导体(未显示)电连接到端子上。这种电连接过程是众所 周知的,因此对此不作详细的介绍。
经过图1的工序后,其中导线2已压接和连接到第一接插件14 上,位于导线路径下游的测量夹22通过移动机构如内螺纹23向上 游移动。测量夹22在第一接插件14附近夹住导线2,并使第一接插 件14向下游移动,如图2A所示。这时,测量夹22测量导线2,使 其长度为所要的尺寸。测量夹22测得的导线2的长度最后成为两端 带有接插件的导线束的长度。这时,多个导线2以第一间距P1的间 隔平行分布,如图2B所示。应当注意到图2A和图2B中显示的测 量夹22在第一接插件14的附近夹持导线2。然而,可以采用测量夹 22夹持第一接插件本身的结构。
在导线2如图2A和图2B所示已经被拉出预定的长度后,第二 接插件20压接到导线2的上游侧。在第二接插件20压接之前,可 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被驱动插入一排导线之间,如图3A和3B所示。 导线2精确地保持着第一间距P1,如图3B所示。
接下来,如图4A和4B所示,用于变换导线2设定间距的间距 变换梳状板(间距变换机构)24插入第二压接部分26下游的导线2 之间。现在,将参考图8对间距变换梳状板24进行详细的介绍。间 距变换梳状板24是一基本上正交于导线路径的矩形板,多个相互 距离为第一间距P1的导线接收口28设置在变换机构的上沿。这些 导线接收口28向下延伸并同时向外扩展,形成沿导线路径方向开口 的间距变换槽30。间距变换槽30之间在其低端30a的间隔距离为第 三间距P3,第三间距要比第一间距P1宽。
因此,当间距变换梳状板24上升时,插入导线接收口28的导线 2之间的间隔距离会变宽,如图4B所示。当完成间距变换,间隔距 离变成第三间距P3。第一压接部分8的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和间 距变换梳状板24之间的导线2间的间距可从第一间距P1扩展到第 三间距P3。这时,重要的是第三间距P3要事先设定,这样使得进行 压接的第二接插件20所在的第二压接部分26区域中的导线2之间 的间隔距离等于第二接插件20的第二间距P2。
第一压接部分8,第二压接部分26,和间距变换梳状板24之间 的位置关系由下面的等式表示。即要满足位置关系等式:
P3=d2(P2-P1)/d1+P1
其中d1表示第一压接部分8和第二压接部分26之间的距离,如 图4B和图8所示。d2表示第一压接部分8和用作间距变换机构的间 距变换梳状板24之间的距离。另外,P2是第二压接部分26的第二 接插件20的端子的设定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压接部分8开 始的距离d1和d2是从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的下游边开始计算。 在未使用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的情况下,第一压接部分8的导线 路径方向上的中心处成为该距离的起点。
在导线2被间距变换梳状板24以图4B所示的方式设定后,第二 压接部分26的施放器32从上方插入多个导线之间。这时,导线2 受到引导并插入槽口34,槽口34设置成对应于被施放器32夹持的 第二接插件20的端子(未显示)。导线2被施放器32引导和定位 的方法将参考图9来说明。
图9A、9B、9C和9D显示了施放器32。图9A是侧视图,图9B 是剖视图,图9C是梳状板的部分放大的侧视图,图9D是梳状板的 部分放大的前视图。如图9A所示,用于将导线设置到第二接插件20 端子上的多个梳状板36设置在施放器32的端部。各个梳状板36是 从施放器32的基部38向下延伸的板,具有朝下游侧向下倾斜的前 边40,和一体形成的舌状片42。在压接时,充顶件50(见图5A) 在相邻的舌状片42和42之间通过。如图9C所示,舌状片42的边 的两侧形成了斜面40a,40a和42a,42a。另外,倾斜的表面44在舌状 片42的部形成。
当施放器32下降插入导线2之间,斜面40a和42a引导导线2 平滑地进入邻近的梳状板36的槽口46。另外由倾斜的前面40和倾 斜表面44形成的尖锐端部48在导线2的设定间距的较宽边形成,这 样当容纳导线2时,可减少互相干涉的可能性。这些斜面42a、42a, 前边40和倾斜的表面44合起来称作锥形。应注意到在该图中,设 置了切口56和58以防止第二接插件20的端子(未显示)的尖端(未 显示)发生干涉。另外,设置切口60使得剪切板可在施放器32上 形成。
回到图5A和5B,当导线2对应第二接插件20的端子时,如图 5A所示,施放器32的槽口46中的导线2互相平行,导线2精确地 压接端子。不同于传统的设计,施放器32没有在移动的导线引导器 16和施放器32之间设置导线布置件。因此,从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 16延伸的导线2不会以尖锐的角度拉出。因此,避免了在可移动的 导线引导器16的下游出口处损坏绝缘层,即导线的外层。
接下来,如图6所示,充顶件50从下面接近施放器32,并使导 线2压接第二接插件20。这时,由施放器32的剪切板52和充顶件 50的剪切边54共同动作将导线2切断。因此,导线束完成了在导线 2两端分别压接两个接插件14和20。导线束分开装置(未显示)可 将导线束分开。
接着,第一压接部分8的施放器10也下降,其上固定了用于下 一个导线束的第一接插件14,被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引导的导线 2与第一接插件14的端子(未显示)相对应。其后,复位夹4向在 图6中箭头A显示的上游方向移动,将导线2的端部70拉回到图7 中显示的位置。这时,当导线2的端部70位于第一接插件14的位 置时,充顶件12从下面接近施放器10,因此使导线2压接第一接插 件14,这时接插件14固定在施放器10中,如图7所示。当施放器 10、可移动的导线引导器16和充顶件12回复到原始位置时,压接 装置回到图1显示的状态。通过重复上面介绍的过程,完成了在导 线2两端压接了两个接插件14和20的导线束的制造。
应当注意到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导线2的间距通过间距变换梳状 板24是增加的。然而,也可以采用减少导线2间距的间距变换梳状 板,这样就使第二间距P2小于第一间距P1。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