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

申请号 CN201580029397.X 申请日 2015-05-28 公开(公告)号 CN106458244A 公开(公告)日 2017-02-22
申请人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发明人 垣田宏; 折原大辉; 栗原修;
摘要 一种转向装置,具有:导向部件(31),其收纳于导向槽(25)内,并安装于内柱(11);安装配件,其具有 导电性 ,并与内柱相接而将导向部件安装于内柱;以及通电板(40),其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板材构成,与安装配件相接而固定于内柱,并且弹性 变形 后以预定的 接触 压 力 与一对导向壁的内侧接触,可确保从 方向盘 到车体的新的通 电路 径。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轴,其具有导电性,并传递操
外柱,其具有导电性,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且沿着轴向延伸的导向槽,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所述导向槽的两侧沿着所述导向槽延伸的一对导向壁,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撑为能够旋转;
内柱,其具有导电性,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移动地内嵌于所述外柱,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撑为能够旋转;
导向部件,其收纳于所述导向槽内,并安装于所述内柱;
以及通电板,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内柱被固定,并且弹性变形而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接触。
2.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安装配件,所述安装配件具有导电性,并且将所述通电板与所述导向部件固定于所述内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电板具有与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接触的一对接触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接触片配置于比所述导向部件更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接触片配置于比所述导向部件更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电板,在所述导向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和车辆后方侧分别具有与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接触的一对接触片。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突部,所述突部从所述导向槽的车辆后方侧的所述外柱的部分向所述导向槽内突出,且避免与所述一对接触片的干涉并限制所述导向部件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面通过磨削加工而被加工得平滑。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柱的内周面或所述内柱的外周面施加有树脂涂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轴由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后部转向轴与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前部转向轴嵌合而成,
在所述嵌合的部分,在所述后部转向轴或所述前部转向轴施加有树脂涂层。

说明书全文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汽车等的转向装置,更详细的是,涉及确保安装于方向盘的电气部件的通电路径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在近年的汽车中,为了缓和在事故时驾驶者因与方向盘二次碰撞而受到的冲击载荷,广泛采用了通过由内柱和外柱两个零件组合成的转向柱缩短来吸收二次碰撞能量的转向装置。在这种转向装置中,内柱与外柱沿着轴向相对滑动,由此方向盘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由设置于内柱与外柱之间的能量吸收单元将二次碰撞能量吸收。
[0003]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转向装置中,配置于下侧的外柱通过倾斜支架和/或倾斜枢轴安装于车体,配置于上侧的内柱通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紧固而保持于外柱。该转向装置设定为二次碰撞时的内柱相对于外柱的可进入量比伸缩调整时更大,在二次碰撞时内柱克服由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紧固所产生的摩擦而向车辆前方侧移动。
[0004] 在这样的转向装置中,要求顺利地吸收体重轻的驾驶者与方向盘碰撞时的二次碰撞能量。为实现这一点,考虑减小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紧固力,但在减小了该紧固力的情况下,内柱的保持力降低,并且在内柱与外柱的嵌合部容易产生松动。于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内柱的外周面或外柱的内周面施有涂层等低摩擦材料处理,从而不会减小紧固力而使因紧固所产生的摩擦力减少。
[0005] 另外,在伸缩式的转向装置中,为了兼顾操转矩的传递与伸缩调整双方,转向轴通常由在转向柱内进行键结合的内轴和外轴构成。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起因于外键与内键之间的微小间隙的噪音,有时对两键中的一方施加树脂涂层。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4/000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0] 在汽车的方向盘上安装有喇叭、安全气囊等电气零件,这些电气零件大多为本体接地,因此需要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通电路径。
[0011] 但是,若像上述那样在外柱的内周面或内柱的外周面施加低摩擦材料涂层,则经由内柱与外柱的接触面的通电路径的通电因该涂层变得困难。另外,若在转向轴的键嵌合部实施树脂涂层,则经由键嵌合部的通电路径的通电因该树脂涂层变得困难。
[0012]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新的通电路径的转向装置。
[0013]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0015] 转向轴,其具有导电性,并传递操舵力;
[0016] 外柱,其具有导电性,形成有在径向上贯通且沿着轴向延伸的导向槽,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所述导向槽的两侧沿着所述导向槽延伸的一对导向壁,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撑为能够旋转;
[0017] 内柱,其具有导电性,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移动地内嵌于所述外柱,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撑为能够旋转;
[0018] 导向部件,其收纳于所述导向槽内,并安装于所述内柱;
[0019] 以及通电板,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内柱被固定,并且弹性变形后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接触。
[0020] 由此,能够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新的通电路径。
[0021] 优选的是,具有安装配件,所述安装配件具有导电性,并且将所述通电板与所述导向部件固定于所述内柱。由此,能够将导向部件与通电板容易地安装。
[0022] 优选的是,所述通电板具有与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接触的一对接触片。由此,通电部件更稳定地与外柱接触。
[0023]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一对接触片配置于比所述导向部件更靠近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由导向部件容易地规定伸缩调整的后方侧的界限。
[0024]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一对接触片配置于比所述导向部件更靠近车辆后方侧的位置。由此,容易在车辆前方侧获得较长的用于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的内柱的移动距离。
[0025]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通电板在所述导向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和车辆后方侧均具有与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接触的一对接触片。由此,通电板与导向壁的内侧四点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确保通电路径。
[0026] 另外,优选的是,具有从所述导向槽的车辆后方侧的外柱的部分向所述导向槽内突出,并且避免与所述一对接触片的干涉并限制所述导向部件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移动的突部。由此,能够与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一对接触片无关,而由导向部件规定伸缩调整的车辆后方侧的界限。
[0027]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一对导向壁的内侧面通过磨削加工而被加工得平滑。由此,能够减小通电部件与外柱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另外,通电部件能够与外柱稳定地接触。
[0028]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外柱的内周面或所述内柱的外周面施加有树脂涂层。由此,能够减小在内柱与外柱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并在二次碰撞时以比较小的力使内柱相对移动。
[0029]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转向轴由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后部转向轴与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前部转向轴嵌合而成,
[0030] 在所述嵌合的部分,在所述后部转向轴或所述前部转向轴施加有树脂涂层。
[0031] 由此,能够防止在转向轴的嵌合部产生松动。
[0032] 发明的效果
[0033]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提供一种确保从方向盘到车体的新的通电路径的转向装置。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使用了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转向机构所观察到的立体图。
[0035] 图2是从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所观察到的立体图。
[0036]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0037] 图4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0038] 图5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纵剖视图。
[0039] 图6是表示在图3中所示的VI-VI切断面的剖视图。
[0040] 图7是表示在图3中所示的VII-VII切断面的剖视图。
[0041] 图8是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重要部分剖视图。
[0042] 图9是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重要部分俯视图。
[0043] 图10是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重要部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倾斜·伸缩调整式的齿条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机构(以下,简单地记为转向机构)中使用的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以及其的一部分变形例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对转向机构和/或转向装置进行说明时,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前后·左右·上下,并据此说明各部位的位置和/或方向。这些方向与在车辆上搭载了转向装置的状态下的车辆的方向一致。
[0045] <实施方式的结构>
[0046]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使用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的转向机构1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为了减轻方向盘101的操作所需要的力,由电动辅助机构104辅助从被转向柱轴支撑的转向轴3和中间轴102向转向齿轮103传递的操舵力,使未图示的齿条左右往复运动,从而通过与齿条连结的左右的横拉杆105使前轮转向。
[0047] 图2至图5分别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的立体图、侧视图、俯视图、以及纵剖视图。如图2至图5所示,转向装置2以构成前方部分的合金压铸成型品的筒状的外柱10、构成后方部分的管制的内柱11、以及保持外柱10的倾斜支架12为主要结构要素。
[0048] (转向柱)
[0049] 转向柱由配置于前方侧的外柱10和配置于后方侧的内柱11构成。在外柱10中,如图5所示,沿着轴向形成有具有比内柱11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保持筒孔13,内柱11嵌合于该保持筒孔13。
[0050] 在内柱11中的与保持筒孔13嵌合的部位的外周面,施加低摩擦系数的树脂涂层,在后述的二次碰撞时,外柱10与内柱11克服因紧固所产生的比较小的摩擦力而相对滑动。
[0051] 如图3所示,外柱10,在其前端上部具有将钢管制的轴套21保持于在左右方向贯通的凸台孔22a的枢轴凸台22,并且通过嵌插于轴套21的枢轴螺栓106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车体100。
[0052] 如图6所示,在外柱10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导向壁23、24,在导向壁23、24之间设置有在径向上贯通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槽25。在外柱10的后方侧下部设置有在径向上贯通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后方侧开放的缝隙
26。
[0053] 在外柱10的前端部内侧,如图5所示,嵌装有将后述的前部转向轴6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滚珠轴承27。另外,在外柱10的后端侧的下部穿设有在左右方向贯通的紧固螺栓用的贯通孔28,后述的倾斜·伸缩调整机构80的紧固螺栓81穿过该贯通孔28。
[0054] 另外,在内柱11的后端部内侧,如图5所示,嵌装有滚珠轴承29以将后述的后部转向轴62支承为旋转自如。
[0055] (上止动件)
[0056] 如图5、图7所示,在内柱11的前方侧的上表面安装有配置于外柱10 的导向槽25内的上止动件30。通过该导向槽25的导向壁23、24与上止动件30的接合,可防止外柱10与内柱11的相对旋转,并且规制内柱11与外柱10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范围。即,上止动件30通过与导向槽25的后方侧的外柱10的部分抵接而限制内柱11的向后方的伸缩调整范围(在图5中由标号TAr表示),并且通过与导向槽25的前方侧的外柱10的部分抵接而限制在二次碰撞时的内柱11的移动范围(在图5中由标号CP表示)。
[0057] 上止动件30包括树脂注射成型品的导向部件31和金属制的止动件基部32而成,通过作为安装配件的、内六的阶式低头螺栓35和固着于内柱11的螺母板36而安装于内柱11。
[0058] 导向部件31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左右侧缘31a、31b与导向壁23、24的内壁25a、25b滑动接触。在导向部件31的下部,如图5和图7所示,形成有止动件基部32嵌入的凹部31c。
[0059] 止动件基部32如图5和图7所示,在中央穿设有被阶式低头螺栓35的螺纹轴35a嵌插的贯通孔32a。另外,止动件基部32的下表面形成为具有与内柱11的外周面的曲率相对应的曲率的曲面状,且如图7所示,在组装状态下内柱11紧贴。止动件基部32所接触的内柱11的部位,在施加树脂涂层时进行掩蔽处理,由此没有形成上述的树脂涂层,从而止动件基部32能够与内柱11的外周面直接接触而通电。
[0060] 螺母板36如图7所示,在上表面的中央具有嵌入形成于内柱11的贯通孔11a的凸台部36a,并且形成有从该凸台部36a的上端面贯通到下端的螺纹孔36c。另外,螺母板36的上表面36b形成为具有与内柱11的内周面的曲率相对应的曲率的曲面状,且如图7所示,与内柱11紧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凸台部36a嵌入贯通孔11a的状态下通过铆接将止动件基部32固着于内柱11后,由丝锥形成螺纹孔36c的螺纹槽。此外,也可以由盲孔铆钉代替螺母板36将上止动件30紧固于内柱11。
[0061] (通电板)
[0062] 如图4所示,在导向部件31与阶式低头螺栓35的上方阶梯部35b之间夹持有通电板40,该通电板40是在车辆前方侧的左右具有俯视时呈大致V字形状的接触片41、42的通电板
40。通电板40通过突出设置于导向部件31的上表面的四个卡止突起31d来定位和阻止转动。
通电板40是具有弹性的弹簧钢板的冲压成型品,作为通电板40的材料,除了弹簧钢板之外还可以使用磷等材料。
[0063] 接触片41、42分别从挡板部44的左右端延伸设置,所述挡板部44从圆形的板主体43的前端向下方悬垂,并且形成为弯折部位通过弹性变形而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导向壁
23、24的内壁25a、25b接触。根据这样的结构,该接触片能够跟随内壁25a、25b的稍微的起伏和/或内柱的稍微的旋转而总是与内壁25a、25b接触。为了确保与各接触片41、42的稳定的接触,导向壁23、24的内壁25a、25b通过磨削加工等而被加工得平滑。
[0064] (下止动件)
[0065] 如图5所示,在内柱11的顶端侧的下表面安装有与缝隙26间隙配合的铝合金压铸成型品的下止动件5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止动件50通过后述的缓冲53与缝隙26的前侧的外柱10的部分抵接,来规定内柱11的向前方的伸缩调整范围(在图5中由标号TAf表示)。
[0066] 下止动件50由前后一对树脂销51固定于内柱11,在二次碰撞时缓冲块53与缝隙26的前侧的外柱10的部分碰撞,由此树脂销51断裂而该下止动件50从内柱11脱落,因此允许内柱11向前方进一步移动。
[0067] 在下止动件50的前端朝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截面大致L字形状的缓冲保持部52,在该缓冲保持部52安装着橡胶制的缓冲块53。缓冲块53以在伸缩调整时即使与缝隙26的前侧的外柱10的部分碰撞树脂销51也不损坏的方式吸收该碰撞的冲击。此外,从下止动件50的左右两侧面分别延伸有用于卡合后述的摩擦板85的卡止臂54(在图3中图示)。
[0068] (转向轴)
[0069] 如图5所示,转向轴3为了能够伸缩调整而由在转向柱内进行键结合的前部转向轴61和后部转向轴62构成。转向轴3,如前所述,由嵌插于外柱10的前端的滚珠轴承27和嵌插于内柱11的后端的滚珠轴承29支承为旋转自如。
[0070] 前部转向轴61以钢圆棒为材料(坯料)通过滚压、拉削加工等而成形,在后半部的外周具有外键61a。另一方面,后部转向轴62以钢管为材料(坯料)通过拉深加工、拉削加工等而成形,在前半部的内周具有与前部转向轴61的外键61a键合的内键62a。
[0071] 在前部转向轴61的外键61a施加有树脂涂层以防止与后部转向轴62的内键62a的磕振。
[0072] 在前部转向轴61的顶端形成有外嵌未图示的万向接头的细齿61b,在后部转向轴62的后端,如在图5中虚线所示,形成有外嵌方向盘101的毂部101a的细齿62b。
[0073] (倾斜支架)
[0074] 如图3和图6所示,倾斜支架12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板71和焊接于该上板71的下表面的左右侧板72、73。上板71由穿过螺栓孔71a的螺栓74紧固于车体100。左右侧板72、73的间隔设定为在自由状态下比外柱1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稍大。在左右侧板72、73形成有倾斜调整用长孔72a、73a。倾斜调整用长孔72a、73a形成为以所述的枢轴凸台22为中心的圆弧状。
[0075] 如图6所示,在倾斜支架1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转向柱2的倾斜调整和伸缩调整的倾斜·伸缩调整机构80。倾斜·伸缩调整机构80通过从左侧插入外柱10的紧固螺栓贯通孔28的紧固螺栓81,进行与使用者的操作相对应的紧固和紧固解除,由此进行倾斜·伸缩位置的固定与固定解除。
[0076] 如图6所示,在紧固螺栓81的头部与倾斜支架12的左侧板72之间外嵌有由驾驶者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杆82、与操作杆82一体地旋转的可动凸轮83、以及右端卡合于倾斜调整用长孔72a而不能旋转的固定凸轮84。在固定凸轮84与可动凸轮83的相对的端面形成有呈相辅(互补)的形状的倾斜凸轮面。固定凸轮84与可动凸轮83根据操作杆82的旋转,通过相互啮合而接近从而解除紧固螺栓81的紧固,通过相互排斥而远离从而使紧固螺栓81产生张力,进行紧固。
[0077] 如图6所示,在倾斜支架12的左右侧板72、73与外柱10之间,在紧固螺栓81上外嵌有中间摩擦板86和顶端接合于下止动件50的卡止臂54的左右各两片的摩擦板85,中间摩擦板86的左右端板部86a、86b在左右两侧分别被夹持于两片摩擦板85之间。摩擦板85如前所述与下止动件50接合,通过增加摩擦面来补强外柱10对内柱11的保持。
[0078]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摩擦板85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85a以允许与紧固螺栓81的相对移动,并且能够伸缩调整。中间摩擦板86如图6所示,呈由连结板部86c将在四边形板状的部件的中央形成有供紧固螺栓81穿过的圆孔的左右一对端板部86a、86b连结的形状。
[0079] 如图6所示,在右侧板73的外侧,推压板87与推力轴承88外嵌于紧固螺栓81,由与紧固螺栓81的外螺纹81a螺纹连接的螺母89将这些部件与其他部件一起紧固。
[0080] 如图2和图4所示,在外柱10的左右侧面分别设置有向平方向突出的钩部91、92,在穿通设置于倾斜支架12的上板71的左右的卡止孔71b、71c与这些钩部91、92之间分别悬挂架设有螺旋弹簧93。在倾斜调整时,螺旋弹簧93承担一部分转向柱、方向盘101等的重量,减轻使用者的倾斜调整的操作。
[0081] 如图3所示,在操作杆82与倾斜支架12之间也悬挂架设有螺旋弹簧95。螺旋弹簧95以使操作杆82向紧固侧旋转的方式施力,从而减轻使用者向紧固侧操作时的操作杆82的操作,另外,防止因汽车的颠簸等导致操作杆82违背驾驶者的意图而向解除侧旋转。
[0082] <实施方式的作用>
[0083] 如图6所示,在驾驶者使操作杆82向紧固侧转动时,可动凸轮83的倾斜凸轮面的凸角移动至固定凸轮84的倾斜凸轮面的凸角上,从而将紧固螺栓81向左侧拉,另一方面将固定凸轮84向右侧推压。由此,左右侧板72、73从左右紧固外柱10的下部,限制转向柱的倾斜方向的移动,与此同时,通过由外柱10紧固内柱11而产生的摩擦力与摩擦板85产生的摩擦力限制内柱11的轴向的移动。
[0084] 另一方面,在驾驶者使操作杆82向解除方向转动时,如上所述自由状态下的间隔比外柱10的宽度宽的倾斜支架12的左右侧板72、73分别弹性复位。由此,外柱10的倾斜方向的移动的限制与内柱11的轴向的移动的限制均被解除,从而使用者能够进行方向盘101的位置的调整。
[0085]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将倾斜·伸缩调整机构80对外柱10的紧固力设定为较大,因为在内柱11的外周面施加有低摩擦系数的树脂涂层,所以可确保由外柱10对内柱11的紧固而产生的摩擦力小。由此,即使在因汽车的碰撞而体重轻的驾驶者与方向盘101发生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内柱11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向前方移动,缓和二次碰撞的冲击。另外,通过上述低摩擦系数的树脂涂层,即使降低外柱10的保持筒孔13的加工精度也能够确保小的摩擦力,因此能够使加工成本降低。
[0086] 在内柱11因二次碰撞的冲击而向前方移动时,安装于下止动件50的缓冲块53与缝隙26的车辆前方侧的外柱10的部分碰撞。若内柱11从该状态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则树脂销51剪切破坏,从而内柱11能够从下止动件50脱离,且不受摩擦板85对移动的限制而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0087] (通电板的作用)
[0088]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中,如图5中波浪线箭头所示,也可确保从方向盘101经由后部转向轴62和滚珠轴承29而连续至内柱11的通电路径。但是,因为在内柱11的外周施加有树脂涂层,所以从支撑后部转向轴62的内柱11向外柱10的直接的通电路径被隔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2中,在前部转向轴61的外键61a施加有树脂涂层,因此从安装了方向盘101的后部转向轴62向前部转向轴61的通电路径也被隔断。
[0089] 通电板40是解决该问题的部件,如下所述,可确保从内柱11向车体100的连续的通电路径。即,如图5和图7中波浪线箭头所示,可确保按照从内柱11至螺母板36、阶式低头螺栓35、通电板40、外柱10的顺序连续的通电路径。可确保从外柱10经由倾斜支架12而连续至车体100的通电路径。此外,也能够经由枢轴凸台22向车体100通电,但有时为了低摩擦和消除空隙而插入树脂隔离物,从而通电路径被隔断。
[0090] <第1变形例>
[0091] 接着,参照图8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进行说明。第1变形例的导向壁23、24的高度、通电板40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但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2] 如图8所示,在第1变形例中,左右的导向壁23、24比实施方式的稍高,从通电板4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立起成倒U字形状的接触片41、42向内侧稍微弹性变形而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左右导向壁23、24接触。在这样的结构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093] <第2变形例>
[0094] 接着,参照图9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第2变形例的外柱及通电板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但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对应的部分标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0095] 在本第2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通电板40的接触片41、42和挡板部44配置于导向部件31的车辆后方侧。挡板部44配置为其车辆前方侧的面与导向部件31接触。
[0096] 另外,在本第2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导向槽25的后方侧的外柱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部25c。突部25c突出得比接触片41、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在其与内壁25a、25b之间形成有供各接触片41、42进入的空间。
[0097] 突部25c规定伸缩调整的后方侧的限度。即,在向车辆后方侧拉方向盘,挡板部44与突部25c抵接时,内柱无法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方向盘也无法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移动。
[0098]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第2变形例,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确保从内柱向车体的连续的通电路径。另外,通过将通电板40的接触片41、42和挡板部44配置于导向部件31的车辆后方侧,由此容易获得较长的用于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的内柱的移动距离。
[0099] <第3变形例>
[0100] 接着,参照图10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第3变形例的外柱及通电板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但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对应的部分标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0101] 本第3变形例的通电板40,除了配置于导向部件31的车辆前方侧的接触片41a、42a和挡板部44a之外,还具有配置于导向部件31的车辆后方侧的接触片41b、42b和挡板部44b。
[0102] 另外,在本第3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形成导向槽25的外柱的车辆后方侧部分形成有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突部25c。突部25c突出得比接触片41b、42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在其与内壁25a、25b之间形成有供各接触片41b、42b进入的空间。
[0103] 突部25c规定伸缩调整的后方侧的限度。即,在向车辆后方侧拉方向盘,挡板部44b与突部25c抵接时,内柱无法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侧移动,方向盘也无法向车辆后方侧移动。
[0104]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第3变形例,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确保从内柱向车体的连续的通电路径。另外,根据本第3变形例,通电板40在4处与外柱接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通电路径。特别是,在外柱对内柱的紧固被解除的状态下,内柱与外柱之间产生松动,但在这种状态下也能够更可靠地确保通电路径。
[0105] 至此结束了具体的实施方式和一部分变形例的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定于此。
[0106]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齿条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但当然也能够应用于管柱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
[0107] 另外,对于转向柱、倾斜·伸缩调整机构、上止动件、通电板等具体的结构和/或形状,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例如,通电板不一定需要具有两个接触片,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另外,通电板40也可以构成为直接与内柱11接触。
[0108] 附图标记说明
[0109] 1    转向机构           2      转向装置
[0110] 3    转向轴             10      外柱
[0111] 11   内柱               11a    贯通孔
[0112] 12   倾斜支架           13     保持筒孔
[0113] 21   轴套               22     枢轴凸台
[0114] 22a  凸台孔             23、24    导向壁
[0115] 23a、24a  上表面         25     导向槽
[0116] 25a、25b  内壁           25c   突部
[0117] 26   缝隙部             27     滚珠轴承
[0118] 28   贯通孔             29    滚珠轴承
[0119] 30   上止动件           31    导向部件
[0120] 31a  左侧缘             31b   右侧缘
[0121] 31c  凹部               31d    卡止突起
[0122] 32   止动件基部         32a    贯通孔
[0123] 35   阶式低头螺栓       36     螺母板
[0124] 36a  凸台部             36b   上表面
[0125] 36c  螺纹孔             40      通电板
[0126] 41、42、41a、41b、42a、42b  接触片
[0127] 43   板主体             44、44a、44b  挡板部
[0128] 50   下止动件           51   树脂销
[0129] 52   缓冲保持部         53  缓冲块
[0130] 54   卡止臂             61   前部转向轴
[0131] 61a  外键               61b  细齿
[0132] 62   后部转向轴         62a  内键
[0133] 62b 细齿               71   上板
[0134] 72   左侧板             72a   倾斜调整用长孔
[0135] 73   右侧板             73a   倾斜调整用长孔
[0136] 80  倾斜·伸缩调整机构 81    紧固螺栓
[0137] 81a  外螺纹             82    操作杆
[0138] 83   可动凸轮           84    固定凸轮
[0139] 85   摩擦板             85a   长孔
[0140] 86   中间摩擦板         86a   左端板部
[0141] 86b  右端板部           86c   连结板部
[0142] 87   推压板             88    推力轴承
[0143] 89   螺母               91、92  钩部
[0144] 93   螺旋弹簧           95    螺旋弹簧
[0145] 100  车体               101   方向盘
[0146] 102  中间轴             103   转向齿轮
[0147] 104  电动辅助机构       105   横拉杆
[0148] 106  枢轴螺栓。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