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连接线缆与插座的连接器组合

申请号 CN201310306453.2 申请日 2013-07-19 公开(公告)号 CN104300334A 公开(公告)日 2015-01-21
申请人 中国探针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信杰; 陈威助; 沈元祥; 刘晓薇; 郑育旻; 游辉哲; 蔡伯晨;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一种用来连接一线缆与一插座的连接器组合,其包含有一第一连接器、一第二连接器、一连接插座以及一转动机构。该第一连接器用来可拆卸地插接于该插座,该第二连接器的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线缆。该连接插座耦接于该第一连接器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该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器与该线缆之间及/或该连接插座与该第一连接器之间,该转动机构用来使该线缆相对该连接插座转动。
权利要求

1.一种用来连接一线缆与一插座的连接器组合,其包含有:
第一连接器,其用来可拆卸地插接于该插座;
第二连接器,其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线缆;以及
连接插座,其耦接于该第一连接器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以及转动机构,其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器与该线缆之间及/或该连接插座与该第一连接器之间,该转动机构用来使该线缆相对该连接插座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转动机构包含有:
轴对称端子,其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第一端,该轴对称端子用来耦接于该线缆;以及
插座端子组,其耦接于该连接插座,该插座端子组于该连接插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时抵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的表面,以使该第一连接器耦接于该第二连接器,且使该第二连接器沿该轴对称端子的一对称轴相对该连接插座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轴对称端子为一柱形端子,该连接插座上形成有对应该柱形端子的一筒状腔室,且该插座端子组间隔地设置于该筒状腔室的内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轴对称端子为一柱形端子,且该连接插座另包含有:
固定基板,其用来固定该插座端子组,其中该插座端子组的各插座端子以平行于该对称轴的方向排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插座端子组的各插座端子包含有:
套筒,其固设于该固定基板上;
顶针,其可滑动地套设于该套筒内;以及
弹性件,其设置于该套筒内且抵接于该顶针,该弹性件用来于该连接插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时,驱动该顶针抵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的表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插座端子组的各插座端子分别为一簧片,且该簧片包含有:
下压部;
固定部,其固设于该固定基板;以及
弹性连接部,其连接于该下压部与该固定部,该弹性连接部用来驱动该下压部下压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转动机构另包含有:
轴连组件,其用来使该线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相对该第一端的一第二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轴连组件包含有:
第一轴连件,其固设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第二端,该第一轴连件具有一第一端板与一第二端板;以及
第二轴连件,其固设于该线缆的一端,该第二轴连件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分别用来枢接于该第一端板与该第二端板,以使该线缆沿通过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的一旋转轴线相对该第二连接器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轴连件的该第一端板与该第二端板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缺口,该第二轴连件可转动地容置于该容置缺口内,且该第二轴连件的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之间形成有一通道,该线缆的一蕊线经由该通道电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
10.如权利要求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另包含有:
第一外壳;以及
第二外壳,其安装于该第一外壳上,该第二外壳与该第一外壳共同用来包覆该第二连接器与该连接插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外壳形成有一第一转动部,该第二外壳形成有一第二转动部,该第二连接器的相对该第一端的一第二端形成有一转动端部,该第一转动部与该第二转动部共同用来于该第二外壳安装于该第一外壳上时枢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转动端部,以使该第二连接器沿该轴对称端子的该对称轴相对该连接插座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二连接器另包含有:
第一止挡结构,其连接于该转动端部靠近该连接插座的一端,该第一止挡结构用来于该连接插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且该第二外壳安装于该第一外壳上时,抵接于该第二外壳与该第一外壳的内侧壁面,用于防止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脱离于该连接插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二连接器另包含有:
第二止挡结构,其连接于该转动端部远离该连接插座的一端,该第二止挡结构用来于该连接插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且该第二外壳安装于该第一外壳上时,抵接于该第二外壳与该第一外壳的外侧壁面,用于限位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与该连接插座。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连接器包含有:
连接器端子组,其耦接于该插座端子组,该连接器端子组用来于该第一连接器插接于该插座时电连接于该插座的一主机端子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另包含有:
电路板,其连接于该连接插座,该电路板用来电连接该第一连接器的该连接器端子组与该插座端子组。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连接器的该连接器端子组焊接于该插座端子组。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连接器另包含有:
壳体;以及
绝缘底座,其安装于该壳体内且包覆该连接器端子组,该绝缘底座用来定位且绝缘该连接器端子组。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转动机构包含有:
轴连组件,其用来使该线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相对该第一端的一第二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轴连组件包含有:
第一轴连件,其固设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第二端,该第一轴连件具有一第一端板与一第二端板;以及
第二轴连件,其固设于该线缆的一端,该第二轴连件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分别用来枢接于该第一端板与该第二端板,以使该线缆沿通过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的一旋转轴线相对该第二连接器转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第一轴连件的该第一端板与该第二端板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缺口,该第二轴连件可转动地容置于该容置缺口内,且该第二轴连件的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之间形成有一通道,该线缆的一蕊线经由该通道电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

说明书全文

用来连接线缆与插座的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相对旋转的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0002] 近来,耦接于一线缆的电源插头已逐渐采用弹针(pogo pin)式连接器的机构设计,电源插头可用来插接于固设于笔记型电脑的机壳上的电源插座。当耦接于线缆的电源插头插接上笔记型电脑上的电源插座时,即可对笔记型电脑的电池进行充电,或直接于笔记型电脑使用时,供应电源以供使用者对其进行打字、播放多媒体等的操作。
[0003] 然而,上述的采用弹针式连接器的插头因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间无法旋转,故当使用者需以某些特定度使用笔记型电脑时,常需将连接电源插头的线缆弯折以改变线缆的走向,以使笔记型电脑可在上述某些使用角度下使用,因而导致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再者,当连接电源插头的线缆受外弯折时,线缆容易因弯折而损坏,迫使使用者需更换线缆等零件而不利于提升产品于市场上的竞争力。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相对旋转的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一种用来连接一线缆与一插座的连接器组合,其包含有一第一连接器、一第二连接器、一连接插座以及一转动机构。该第一连接器用来可拆卸地插接于该插座,该第二连接器的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线缆。该连接插座耦接于该第一连接器且可拆卸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该转动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器与该线缆之间及/或该连接插座与该第一连接器之间,该转动机构用来使该线缆相对该连接插座转动。
[0006]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发明另公开该转动机构包含有一轴对称端子以及一插座端子组。该轴对称端子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第一端,且该插座端子组耦接于该连接插座。该轴对称端子用来耦接于该线缆,且该插座端子组于该连接插座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时抵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轴对称端子的表面,以使该第一连接器耦接于该第二连接器,且使该第二连接器沿该轴对称端子的一对称轴相对该连接插座转动。
[0007]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发明另公开该转动机构包含有一轴连组件,其用来使该线缆可转动地连接于该第二连接器的另一端,该轴连组件包含有一第一轴连件以及一第二轴连件。该第一轴连件固设于该第二连接器的该另一端,该第一轴连件具有一第一端板与一第二端板。该第二轴连件,其固设于该线缆的一端,该第二轴连件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分别用来枢接于该第一端板与该第二端板,以使该线缆通过该第一枢接部与该第二枢接部相对该第二连接器转动。
[0008]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转动机构的轴对称端子为柱形结构且连接插座的筒状腔室为筒形结构,故当轴对称端子插接于连接插座的筒状腔室内时,第二连接器便可沿轴对称端子的对称轴相对连接插座转动。换句话说,第二连接器可通过轴对称端子的柱形的结构设计以及筒状腔室的筒形的结构设计而相对连接插座转动。因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线缆便可通过第二连接器相对连接插座转动,进而改变线缆的走向,以利使用者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亦即通过第二连接器可相对连接插座转动的结构设计,线缆便无需利用弯折的方式来改变线缆的走向以符合使用者可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的需求。如此一来,本发明不仅可以符合使用者可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的需求,更可防止线缆因弯折而损坏。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附图说明

[0009]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外观示意图;
[0010]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0011]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元件剖面示意图;
[0012]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元件示意图;
[0013]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0014]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元件示意图;
[0015]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元件剖面示意图;
[0016] 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插座端子的元件剖面示意图;
[0017]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元件剖面示意图。
[0018] 符号说明
[0019] 30、130、 连接器组合 32 线缆
[0020] 230、330
[0021] 321 芯线 34 电脑装置
[0022] 341 插座 343 主机端子组
[0023] 345 壳体 36 第一连接器
[0024] 38 第二连接器 381 转动端部
[0025] 383 第一止挡结构 385 第二止挡结构
[0026] 39、139 转动机构 40 轴对称端子
[0027] 401 对称轴 42、42' 连接插座
[0028] 44、44'、 插座端子组 441、441' 插座端子
[0029] 44''
[0030] 442 下压部 443 套筒
[0031] 444 固定部 445 顶针
[0032] 446 弹性连接部 447 弹性件
[0033] 46 筒状腔室 48 连接器端子组
[0034] 50 电路板 52 第一外壳
[0035] 521 第一转动部 54 第二外壳
[0036] 541 第二转动部 56 壳体
[0037] 58 绝缘底座 60 轴连组件
[0038] 62 第一轴连件 621 第一端板
[0039] 623 第二端板 625 容置缺口
[0040] 64 第二轴连件 641 第一枢接部
[0041] 643 第二枢接部 645 通道
[0042] 647 旋转轴线 66 固定基板
[0043] P1 第一端 P2 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连接器组合30的外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合30用来连接一线缆32与固设于一电脑装置34上的一插座341,且连接器组合30包含有一第一连接器36以及一第二连接器38,其中第一连接器36用来可拆卸地插接于电脑装置34上的插座341,且第二连接器38的一第一端P1用来连接线缆32。
[0045] 于此实施例中,电脑装置34可为一笔记型电脑,插座341可为该笔记型电脑的一电源插座,且连接器组合30可为用来插接该电源插座的一电源插头组合,但电脑装置34的应用可不局限于此实施例所述,例如电脑装置34也可为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或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另外,线缆32的另一端具有一插头(未显示),其用以连接一外接电源,如此当连接器组合30的第一连接器36插接于电脑装置34上的插座341时,外接电源便可对电脑装置34的电池进行充电;或是外接电源也可于电脑装置34使用时直接供应电源至电脑装置34,以供使用者对电脑装置34进行打字、播放多媒体等的操作。
[0046] 请参阅图1至图3,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组合30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连接器组合30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器组合30另包含有一转动机构39以及一连接插座42,转动机构39设置于第二连接器38与线缆32之间及/或连接插座42与第一连接器36之间,转动机构39可用来使线缆32相对连接插座42转动,连接插座42耦接于第一连接器36且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进一步地,转动机构39包含有一轴对称端子40以及一插座端子组44,轴对称端子40具有一对称轴401且耦接于线缆32。于此实施例中,轴对称端子40可为一柱形端子,连接插座42上形成有对应该柱形端子(即轴对称端子40)的一筒状腔室46,且插座端子组44间隔地设置于筒状腔室46的内表面。当连接插座42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时,第二连接器38的该柱形端子(即轴对称端子40)插接于连接插座42的筒状腔室46内,此时间隔地设置于筒状腔室46的内表面的插座端子组44便可抵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的表面,以使连接插座42的插座端子组44通过接触而电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于实务上,该柱形端子(即轴对称端子40)可为一音源端子(audio jack)。
[0047]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器36包含有一连接器端子组48,其用来于电连接于电脑装置34上的插座341的一主机端子组343,如此线缆32便可利用连接器组合30供电于电脑装置34。此外,连接器组合30可另包含有一电路板50,其连接于连接插座42,电路板50用来电连接第一连接器36的连接器端子组48与连接插座42的插座端子组44,以使第一连接器
36的连接器端子组48耦接于连接插座42的插座端子组44,亦即连接器端子组48可利用电路板50耦接于插座端子组44。于此实施例中,电路板50为一可省略的元件,例如第一连接器36的连接器端子组48也可直接焊接于连接插座42的插座端子组44,用于节省连接器组合30的制造成本。至于采用上述何者设计,其端视实际需求而定。
[0048] 承上所述,由于连接插座42耦接于第一连接器36且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耦接于线缆32,故当第一连接器36插接于电脑装置34上的插座341且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插接于连接插座42的筒状腔室46内时,第一连接器36的连接器端子组48便可电连接于电脑装置34上的插座341的主机端子组
343;且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便可电连接于连接插座42的筒状腔室46内的插座端子组44。如此一来,外接电源便可经由线缆32、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插座端子组44、连接器端子组48与主机端子组343以对电脑装置34的电池进行充电或是直接供应电力至电脑装置34。
[0049] 除此之外,由于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为柱形结构且连接插座42的筒状腔室46为筒形结构,故当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插接于连接插座42的筒状腔室46内时,第二连接器38便可沿轴对称端子40的对称轴401相对连接插座42转动。换句话说,第二连接器38可通过轴对称端子40的柱形的结构设计以及筒状腔室46的筒形的结构设计而相对连接插座42转动。因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线缆32便可通过第二连接器38相对连接插座42转动,进而改变线缆32的走向,以利使用者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34。换句话说,通过第二连接器38可相对连接插座42转动的结构设计,线缆32便无需以弯折的方式来改变线缆32的走向来符合使用者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34的需求。如此一来,本发明不仅可以符合使用者可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34的需求,更可防止线缆32因弯折而损坏。
[0050] 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器组合30另包含有一第一外壳52以及一第二外壳54。第二外壳54与第一外壳52共同用来包覆第二连接器38与连接插座42,用于防止第二连接器38与连接插座42免受碰撞而损坏。此外,第一外壳52形成有一第一转动部521,第二外壳54形成有一第二转动部541,第二连接器38相对第一端P1的一第二端P2形成有一转动端部381。于组装时,先将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插接于连接插座42的筒状腔室46内,再将第二外壳54安装于第一外壳52上,此时第一转动部521与第二转动部541便可共同用来枢接第二连接器38的转动端部381。
[0051]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521与第二转动部541可分别为一弧形缺口。当第二外壳54安装于第一外壳52上时,该两弧形缺口(即第一转动部521与第二转动部541)便可结合而成为一轴孔。由此,第二连接器38的转动端部381便可于该轴孔内转动,亦即当第二连接器38的第一端P1的轴对称端子40(即该柱形端子)沿其对称轴401相对连接插座42转动时,第二连接器38的转动端部381可于该轴孔(即第一转动部521与第二转动部541)内转动,由此轴对称端子40便可不受第一外壳52与第二外壳54干涉而相对连接插座
42旋转。
[0052]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器38另包含有一第一止挡结构383,其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转动端部381靠近连接插座42的一端。当连接插座42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且第二外壳54安装于第一外壳52上后,第一止挡结构383可用来抵接于第二外壳54与第一外壳52的内侧壁面。如此一来,第一止挡结构383便可用来防止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脱离于连接插座42。另外,第二连接器38另包含有一第二止挡结构385,其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转动端部381远离连接插座42的一端,当连接插座42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且第二外壳54安装于第一外壳52上时,第二止挡结构385用来抵接于第二外壳54与第一外壳52的外侧壁面。如此一来,第二止挡结构385便可用来限位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与连接插座42,用于防止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过度插入连接插座42的状况。
[0053] 承上所述,第一止挡结构383与第二止挡结构385可共同用来限制第二连接器38的转动端部381脱离于第一外壳52与第二外壳54,以使第二外壳54可稳定地于该轴孔(即第一转动部521与第二转动部541)内转动。此外,第一连接器36另包含有一壳体56,于实务上,壳体56可由金属材质所制成,因此当第一连接器36插接于电脑装置34上的插座341时,金属材质制成的壳体56可用来将线缆32及/或第一连接器36上的静电导引至插座341的一壳体345,该静电再通过壳体345导引至电脑装置34的地端,用于防止该静电通过插座341而损坏电脑装置34的内部电子元件。此外,第一连接器36另包含有一绝缘底座58,其安装于壳体56内且包覆连接器端子组48,绝缘底座58可用来定位连接器端子组48,以使连接器端子组48于第一连接器36插接于电脑装置34上的插座341时对准插座
341的主机端子组343;绝缘底座58另可用来绝缘连接器端子组48,以使连接器端子组48彼此间不导通,进而使连接器端子组48可稳定地耦接于插座341的主机端子组343。
[0054] 请参阅图4以及图5,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一连接器组合130的元件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连接器组合130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如图4以及图5所示,连接器组合130与上述的连接器组合3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器组合130的一转动机构139另包含有一轴连组件60,其用来使线缆3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第二端P2。进一步地,轴连组件60包含有一第一轴连件62以及一第二轴连件64,第一轴连件62固设于第二连接器38的第二端P2,第二轴连件64固设于线缆32的一端。第一轴连件62具有一第一端板621与一第二端板623,且第一轴连件62的第一端板621与第二端板623之间形成有一容置缺口625;第二轴连件64具有一第一枢接部641与一第二枢接部643,且第二轴连件64的第一枢接部641与第二枢接部643之间形成有一通道645。
[0055] 于组装时,可将第二轴连件64的第一枢接部641与第二枢接部643分别枢接于第一轴连件62的第一端板621与第二端板623,以使第二轴连件64可转动地容置于容置缺口625内,且使线缆32的一芯线321可经由通道645电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如此一来,固设于第二轴连件64的线缆32便可通过第一枢接部641与第二枢接部643相对第二连接器38转动,亦即通过第一枢接部641与第二枢接部643分别枢接于第一端板621与第二端板623的结构设计,线缆32可沿通过第一枢接部641与第二枢接部643的一旋转轴线647转动。于此实施例中,旋转轴线647可实质上垂直于轴对称端子40的对称轴401。
[0056] 换句话说,连接器组合130除了可利用轴对称端子40与连接插座42的筒状腔室46的结构配合,以使线缆32相对轴对称端子40的对称轴401旋转外,另可利用第一枢接部
641与第二枢接部643以及第一端板621与第二端板623的枢接配合,以使线缆32相对通过第一枢接部641与第二枢接部643的旋转轴线647旋转,亦即连接器组合130可提供线缆32两轴向的旋转作动以提供线缆32更大的旋转裕度,以使使用者能更便利地使用电脑装置34。
[0057]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一连接器组合230的元件示意图。如图6所示,连接器组合230与上述的连接器组合3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器组合230的一连接插座42'另包含有一固定基板66,其用来固定连接器组合230的一插座端子组44',其中插座端子组44'的各插座端子441以平行于轴对称端子40的对称轴401的方向排列。请参阅图6至图8,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连接器组合230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插座端子441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6至图8所示,插座端子组44'的各插座端子441包含有一套筒443、一顶针445以及一弹性件447,套筒443固设于固定基板66上,顶针445可滑动地套设于套筒443内,且弹性件447设置于套筒443内且抵接于顶针
445。
[0058] 当连接器组合230的连接插座42'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时,套筒443内的弹性件447可驱动顶针445抵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的表面。如此一来,当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沿对称轴401转动时,轴对称端子40便可电连接于插座端子组44'的各插座端子441,用于达到电性导通的目的。于此实施例中,插座端子组44'的各插座端子441可为一弹针式连接器(po go pin connector),且弹性件447可为一弹簧
[0059] 请参阅图9,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一连接器组合330的元件剖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连接器组合330的插座端子组44''的各插座端子441'分别为一簧片,且该簧片(即各插座端子441')包含有一下压部442、一固定部444以及一弹性连接部446,固定部444固设于固定基板66,且弹性连接部446连接于下压部442与固定部444。于此实施例中,固定部444可以热熔的方式固定于固定基板66上,但不受此限,例如固定部444也可以螺固或卡合的方式固定于固定基板66上。至于采用上述何者设计,其端视实际需求而定。当连接器组合330的连接插座42'连接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时,弹性连接部446可用来驱动下压部442下压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的表面。如此一来,当于第二连接器38的轴对称端子40沿对称轴401转动时,轴对称端子40便可电连接于44''的各插座端子441',用于达到电性导通的目的。
[0060]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转动机构的轴对称端子为柱形结构且连接插座的筒状腔室为筒形结构,故当轴对称端子插接于连接插座的筒状腔室内时,第二连接器便可沿轴对称端子的对称轴相对连接插座转动。换句话说,第二连接器可通过轴对称端子的柱形的结构设计以及筒状腔室的筒形的结构设计而相对连接插座转动。因此,连接于第二连接器的线缆便可通过第二连接器相对连接插座转动,进而改变线缆的走向,以利使用者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亦即通过第二连接器可相对连接插座转动的结构设计,线缆便无需利用弯折的方式来改变线缆的走向以符合使用者可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的需求。如此一来,本发明不仅可以符合使用者可以某些特定角度使用电脑装置的需求,更可防止线缆因弯折而损坏。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