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

申请号 CN201280044413.9 申请日 2012-09-26 公开(公告)号 CN103797650A 公开(公告)日 2014-05-14
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加藤元;
摘要 母 端子 (1)包括供公端子插入的端子连接部(100)和与电连接至公端子的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0)。端子连接部(100)包括供公端子插入的公端子入口(115)和供穿过公端子入口(115)的公端子的顶端插入的公端子出口(116)。至少公端子入口(115)或公端子出口(116)的其中之一包括 支撑 部(117),其构造成与公端子 接触 从而支撑公端子。
权利要求

1.一种母端子,包括:
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用于供公端子插入;和
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用于与电连接至所述公端子的电线连接,其中,所述端子连接部包括:
公端子入口,该公端子入口用于供所述公端子插入,和
公端子出口,该公端子出口用于供穿过所述公端子入口的所述公端子的顶端插入,并且
其中,所述公端子入口或所述公端子出口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支撑部,该支撑部构造成与所述公端子接触从而支撑所述公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母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连接部具备沿所述公端子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表面,且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表面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母端子,其中
所述支撑部形成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两个相对表面的每个上。

说明书全文

端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至公端子的母端子。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和2提及的技术涉及电连接至公端子的母端子。
[0003] 这种类型的母端子包括盒式端子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公端子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电线连接部压接至电连接至公端子的电线。端子连接部包含可与公端子接触的弹性接触部件(弹性接触片)。
[0004] 引用列表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100430A
[0007]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1-44256A

发明内容

[0008] 根据上述提及的母端子,然而,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的公端子由于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移动到端子连接部中。这降低了公端子和弹性接触部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0009]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母端子,其能够抑制公端子和弹性接触部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的降低。
[0010]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母端子,其包括:端子连接部,供公端子插入;和电线连接部,其与电连接至公端子的电线连接,其中端子连接部包括:公端子入口,供公端子插入,和公端子出口,供穿过公端子入口的公端子的顶端插入,且其中公端子入口和公端子出口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支撑部,其构造成与公端子接触从而支撑公端子。
[0011] 根据这一方面,公端子入口和公端子出口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支撑公端子的支撑部。这样可以防止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的公端子由于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而在端子连接部中移动。也就是说,公端子可以被保持在理想的姿态。这样能够抑制公端子和弹性接触部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的降低。
[0012] 端子连接部可具备沿公端子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表面,且支撑部可与之一体形成。
[0013] 根据这一构造,支撑部与端子连接部的表面一体形成。假设支撑部独立于端子连接部而形成的情况。与这种情况不同的是,将支撑部安装到端子连接部上的程序可以消除且能降低制造成本。
[0014] 支撑部可形成在端子连接部的两个相对表面的每个上。
[0015] 根据这种构造,支撑部形成在端子连接部的两个相对表面的每个上。支撑部从端子连接部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处支撑公端子。这样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公端子由于外部振动而在端子连接部中移动。
[0016] 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母端子,其能够抑制公端子和弹性接触部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的降低。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的透视图。
[0018] 图2(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的正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线A-A的剖视图。图2(c)是沿图2(a)中的线B-B的剖视图。
[0019] 图3(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从公端子看的正视图。图3(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从电线连接部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参考附图以下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具体地,将描述(1)母端子1的构造,(2)定位突起117的构造,(3)操作和效果,和(4)其它实施例。
[0021] 整个附图中,在一个以上的附图中出现的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以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进行指代。需要指出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且尺寸比率可能与实际值不同。
[0022] 因此,以下描述需要考虑到估算具体尺寸。尺寸关系和比率可能在不同的附图中不同。
[0023] (1)母端子1的构造
[0024]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母端子1的构造。附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母端子1的透视图。图2(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1的正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的线A-A的剖视图。图2(c)是沿图2(a)中的线B-B的剖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母端子1保持用于车辆电气系统的高压电源线。母端子1电连接至公端子(未示出)。
[0025] 如附图1和2所示,母端子1包括端子连接部100和电线连接部200。公端子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0中。电线连接部200与电连接至公端子的电线(未示出)连接。
[0026] 端子连接部100包括主体部110和弹性接触部件120。弹性接触部件120置于主体部110内且能够与公端子接触。
[0027] 主体部110成形为矩形盒,其被顶表面111,底表面112和沿着公端子的插入方向ID的侧表面113和114包围。主体部110设有公端子入口115和公端子出口116。公端子插入到公端子入口115中。公端子出口116设置在相对于公端子入口115的位置。公端子穿过公端子入口115后,公端子的顶端插入到公端子出口116中。
[0028] 公端子入口115和公端子出口116设有定位突起117(支撑部)。定位突起117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端子连接部100的顶表面111和底表面112均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部件120(参见附图2)。
[0029] 如图2所示,弹性接触部件120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接触片121,其在一个公端子插入方向ID上为悬臂。如果公端子插入到主体部110中,由于恢复,弹性接触片121弹性地变形以与公端子接触。公端子被夹在设置于顶表面111的弹性接触片121A和设置于底表面112的弹性接触片121B之间。因而弹性接触部件120与公端子接触。根据本实施例的弹性接触部件120与主体部110和电线连接部200一体形成。
[0030] 电线连接部200被压接用以固定电连接至公端子的电线(未示出)。电线连接部200可通过焊接来固定电线。
[0031] 电线连接部200包括底部210和压接部220。底部210定位电线的线芯(未示出)。压接部220与底部210是连续的。压接部220从底部210弯曲立起以压接电线线芯和覆层材料。压接部220弯曲并压接以抱住定位于底部210的电线。电线因而被固定在底部210。
[0032] (2)定位突起117的构造
[0033] 参照附图,将要说明定位突起117的构造。图3(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1从公端子看的正视图。图3(b)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母端子1从电线连接部200看的正视图。图3说明的是省略弹性接触部件120仅有主体部110。
[0034] 如图2和3所示,定位突起117形成在公端子入口115和公端子出口116处。定位突起117包括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入口侧支撑部118形成在公端子入口处。出口侧支撑部119形成在公端子出口116处。
[0035] 入口侧支撑部118当与公端子接触时支撑公端子。入口侧支撑部118形成在主体部110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113和114的每个上。入口侧支撑部118包括两个表面118A和118B,和两个表面118C和118D。表面118A和118B与侧表面113一体形成。表面118C和118D与侧表面114一体形成。表面118A-118D从侧表面113和114延伸并弯曲成与这些侧表面相垂直。公端子插入到表面118A-118D之间的间隙中。表面118A-118D的边缘支撑公端子。
[0036] 出口侧支撑部119与穿过公端子入口115的公端子的顶端接触从而支撑公端子。出口侧支撑部119形成在主体部110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113和114的每个上。出口侧支撑部119包括两个表面119A和119B,和两个表面119C和119D。表面119A和119B与侧表面113一体形成。表面119C和119D与侧表面114一体形成。表面119A-119D从侧表面
113和114延伸并弯曲成与这些侧表面相垂直。公端子的顶端穿过公端子入口115并插入到表面119A-119D之间的间隙中。表面119A-119D的边缘支撑公端子的顶端。
[0037] (3)操作和效果
[0038] 本实施例在公端子入口115和公端子出口116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定位突起117以支撑公端子。这样可防止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0中的公端子由于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而在端子连接部100中移动。也就是说,公端子可以被保持在理想的姿态。本实施例可以抑制公端子和弹性接触部件120之间,也就是公端子和母端子1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的降低。
[0039] 本实施例将定位突起117与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100的表面或者主体部110的侧表面113或114一体形成。假设将定位突起117独立于端子连接部100而形成的情况。与这种情况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消除了需要将定位突起117安装到主体部110上的程序。本实施例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0040] 本实施例将定位突起117形成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连接部10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的每个上或者是端子连接部100的侧表面113和114上。也就是说,定位突起117从端子连接部100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113和114支撑公端子。这样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公端子由于外部振动而在端子连接部100中移动。
[0041] (4)其它实施例
[0042] 虽然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但是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在本公开中的说明和附图。根据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各种替代实施方式,示例和操作技术。
[0043] 例如,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修改如下。虽然已经说明定位突起117包括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但并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定位突起117可以仅包括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处支撑部119中的一个。定位突起117可以形成在公端子入口115和公端子出口116中的至少一个上。
[0044] 虽然已经说明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形成在主体部110的两个相对的侧表面113和114的每个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可以形成在主体部11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顶表面111和底表面112上。
[0045] 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不是必需地形成在主体部11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可以形成在至少一个表面上。
[0046] 虽然已经说明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与主体部一体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入口侧支撑部118和出口侧支撑部119可以独立于端子连接部100而形成。
[0047] 虽然已经说明弹性接触部件120与主体部110和电线连接部200一体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弹性接触部件120可以独立于主体部110或者电线连接部200而形成。
[0048] 虽然参照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如上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零件的构造可以用具备相似功能的任意构造替代。
[0049] 申请日为2011年9月27日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210869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