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连接器

申请号 CN201410030847.4 申请日 2014-01-23 公开(公告)号 CN104810699A 公开(公告)日 2015-07-29
申请人 恒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俊良; 张文祥; 林明傑; 郭融; 徐盟贵;
摘要 一种直流连接器,适用于连接至少两种具有不同内径的供电 端子 ,该直流连接器包含一个本体及一个导电端子单元。该导电端子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本体内的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具有一个第一导电部及一个第二导电部,该第一导电部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的轴线的一个第一导电环面,该第二导电部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的轴线的一个第二导电环面,该第一导电环面的外径小于该第二导电环面的外径。通过于同一个导电端子上设计有不同外径的第一导电部及第二导电部,可以分别连接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并可节省零件、空间及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直流连接器,适用于连接至少两种具有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并定义所述供电端子为一个第一供电端子及一个第二供电端子,且该第二供电端子的内径大于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径,该直流连接器包含:一个本体及一个导电端子单元;
该本体包括一个形成于该本体的导电端子槽;
该导电端子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导电端子槽的导电端子;
其特征在于:
该导电端子具有一个第一导电部及一个第二导电部,该第一导电部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的轴线的一个第一导电环面,该第二导电部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的轴线的一个第二导电环面,该第一导电环面的外径对应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径,该第二导电环面的外径对应该第二供电端子的内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能沿本身的轴线而相对于该本体于一个远离该导电端子槽的开口的第一位置及一个邻近该导电端子槽的开口的第二位置间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单元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导电端子及该本体间的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恒提供该导电端子一个回复至该第二位置的弹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时,该导电端子位于该第一位置并挤压该弹性元件,该第一导电部插设于该第一供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环面接触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环面;
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二供电端子时,该导电端子位于该第二位置,且该第二导电部插设于该第二供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环面接触该第二供电端子的内环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部与该第二导电部沿该导电端子本身的轴线由该导电端子槽的开口向内依次设置,且该导电端子还具有一个连接该第一导电部与该第二导电部的肩部;
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时,该肩部受该第一供电端子抵顶而使该导电端子位于该第一位置并挤压该弹性元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元件的弹性力大于该第一导电部的第一导电环面与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环面间的摩擦力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部套设于该第一导电部外围,且能沿该导电端子本身的轴线而相对于该本体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移动,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二导电部不覆盖该第一导电部的第一导电环面,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导电部覆盖该第一导电部的第一导电环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弹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导电部与该本体间,恒提供该第二导电部回复至该第二位置的该弹性力;
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时,该第二导电部受该第一供电端子抵顶而位于该第一位置并挤压该弹性元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直流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个簧片,设置于该导电端子槽的内环面,用于供所述供电端子能脱离地卡设于该导电端子槽的内环面与该导电端子间。

说明书全文

直流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流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连接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的直流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参阅图1,现有一种多功能连接器11,如中国台湾专利编号第547977号所示,是直接将多种不同规格的接头111进行整合以提供转换,虽然方便使用者使用,但却会大幅增加零件、成本及组装程序。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连接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的直流连接器。
[0004] 本发明直流连接器,适用于连接至少两种具有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并定义所述供电端子为一个第一供电端子及一个第二供电端子,且该第二供电端子的内径大于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径,该直流连接器包含:一个本体及一个导电端子单元。
[0005] 该本体包括一个形成于该本体的导电端子槽。
[0006] 该导电端子单元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导电端子槽的导电端子。
[0007] 该导电端子具有一个第一导电部及一个第二导电部,该第一导电部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的轴线的一个第一导电环面,该第二导电部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的轴线的一个第二导电环面,该第一导电环面的外径对应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径,该第二导电环面的外径对应该第二供电端子的内径。
[0008]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该导电端子能沿本身的轴线而相对于该本体于一个远离该导电端子槽的开口的第一位置及一个邻近该导电端子槽的开口的第二位置间移动。
[0009]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该导电端子单元还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导电端子及该本体间的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恒提供该导电端子一个回复至该第二位置的弹性
[0010]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时,该导电端子位于该第一位置并挤压该弹性元件,该第一导电部插设于该第一供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环面接触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环面。
[0011] 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二供电端子时,该导电端子位于该第二位置,且该第二导电部插设于该第二供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环面接触该第二供电端子的内环面。
[0012]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该第一导电部与该第二导电部沿该导电端子本身的轴线由该导电端子槽的开口向内依次设置,且该导电端子还具有一个连接该第一导电部与该第二导电部的肩部。
[0013] 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时,该肩部受该第一供电端子抵顶而使该导电端子位于该第一位置并挤压该弹性元件。
[0014]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该弹性力大于该第一导电环面与该第一供电端子的内环面间的摩擦力
[0015]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该第二导电部套设于该第一导电部外围,且能沿该导电端子本身的轴线而相对于该本体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移动,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二导电部不覆盖该第一导电部的第一导电环面,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导电部覆盖该第一导电部的第一导电环面。
[0016]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该弹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导电部与该本体间,恒提供该第二导电部回复至该第二位置的该弹性力。
[0017] 于该直流连接器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时,该第二导电部受该第一供电端子抵顶而位于该第一位置并挤压该弹性元件。
[0018] 本发明所述的直流连接器,该直流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个簧片,设置于该导电端子槽的内环面,用于供所述供电端子能脱离地卡设于该导电端子槽的内环面与该导电端子间。
[00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于同一个导电端子上设计有不同外径的第一导电部及第二导电部,可以分别连接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并可节省零件、空间及成本。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现有一种多功能连接器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发明直流连接器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2] 图3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连接一个第一供电端子;
[0023] 图4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连接一个第二供电端子;
[0024] 图5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个样态;
[0025] 图6是本发明直流连接器的一个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26] 图7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连接一个第一供电端子;及[0027] 图8是一个剖面示意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连接一个第二供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29] 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发明直流连接器的第一较佳实施例适用于连接两种具有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9,并定义所述供电端子9为一个第一供电端子91及一个第二供电端子92,且该第二供电端子92的内径大于该第一供电端子91的内径,该直流连接器包含一个本体2、一个导电端子单元3,及两个簧片4。
[0030]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簧片4的数量为两个,但可依实际需求而有不同数量,并不限于此。
[0031] 该本体2包括一个形成于该本体2的导电端子槽21。
[0032] 该导电端子单元3包括一个设置于该导电端子槽21的导电端子31,及一个设置于该导电端子31及该本体2间的弹性元件32,于本实施例的图式中,以弹簧符号来说明该弹性元件32,但也能依实际需求而使用不同元件设计,并不限于此。
[0033] 该导电端子31能沿本身的轴线X而相对于该本体2于一个远离该导电端子槽21的开口的第一位置及一个邻近该导电端子槽21的开口的第二位置间移动,且具有一个第一导电部311、一个第二导电部312,及一个连接该第一导电部311与该第二导电部312的肩部313,该第一导电部311与该第二导电部312沿该导电端子31本身的轴线X由该导电端子槽21的开口向内依次设置,且该第一导电部311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31的轴线X的一个第一导电环面314,该第二导电部312具有环绕该导电端子31的轴线X的一个第二导电环面315,如图3所示,该第一导电环面314的外径对应该第一供电端子91的内径,如图4所示,该第二导电环面315的外径对应该第二供电端子92的内径。
[0034] 该弹性元件32恒提供该导电端子31一个回复至该第二位置的弹性力。
[0035] 所述簧片4设置于该导电端子槽21的内环面,用于供所述供电端子9能脱离地卡设于该导电端子槽21的内环面与该导电端子31间。
[0036] 如图3所示,于本实施例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91时,该肩部313受该第一供电端子91抵顶而使该导电端子31位于该第一位置并挤压该弹性元件32,该第一导电部311插设于该第一供电端子91,该第一导电环面314接触该第一供电端子91的内环面,所述簧片4供该第一供电端子91能脱离地卡设于该导电端子槽21的内环面与该导电端子31间。
[0037] 值得一提的是,于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元件32所提供的弹性力需大于该第一导电环面314与该第一供电端子91的内环面间的摩擦力,以避免因为摩擦力过大推挤该导电端子31后缩而使该第一导电部311无法插设入该第一供电端子91。
[0038] 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连接该第二供电端子92时,该导电端子31位于该第二位置,且该第二导电部312插设于该第二供电端子92,该第二导电环面315接触该第二供电端子92的内环面,所述簧片4供该第二供电端子92能脱离地卡设于该导电端子槽21的内环面与该导电端子31间。
[0039] 值得一提的是,于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力也需大于该第二导电环面315与该第二供电端子92的内环面间的摩擦力,以避免因为摩擦力过大推挤该导电端子31后缩而使该第二导电部312无法插设入该第二供电端子92。
[0040] 参阅图5,为本实施例的另一个样态,该样态中,该导电端子31由外而内具有三种不同外径,搭配该弹性元件32可以分别适用于连接三种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9(见图4),实际应用时,可依使用需求而设计该导电端子31所具有的外径规格及数量,并不以此为限。
[0041]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本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0042] 一、通过于该导电端子单元3中设计有不同外径的第一导电部311及第二导电部312,适用于连接各种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9,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
[0043] 二、通过将所述不同外径的第一导电部311及第二导电部312皆整合于同一个导电端子31上,可以节省零件、空间及成本。
[0044] 参阅图6、图7及图8,为本发明直流连接器的一个第二较佳实施例,该第二较佳实施例是类似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异在于:
[0045] 该第二导电部312套设于该第一导电部311外围,且能沿该导电端子31本身的轴线X而相对于该本体2于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间移动,于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二导电部312不覆盖该第一导电部311的第一导电环面314,于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二导电部312覆盖该第一导电部311的第一导电环面314。
[0046] 该弹性元件32设置于该第二导电部312与该本体2间,恒提供该第二导电部312回复至该第二位置的该弹性力。
[0047] 如图7所示,于本实施例连接该第一供电端子91时,该第二导电部312受该第一供电端子91抵顶而位于该第一位置、不覆盖该第一导电部311的第一导电环面314并挤压该弹性元件32,该第一导电部311插设于该第一供电端子91,该第一导电环面314接触该第一供电端子91的内环面。
[0048] 如图8所示,于本实施例连接该第二供电端子92时,该第二导电部312位于该第二位置且覆盖该第一导电部311的第一导电环面314,该第二导电部312插设于该第二供电端子92,该第二导电环面315接触该第二供电端子92的内环面。
[0049] 值得一提的是,于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力、该第一导电部311与该第二导电部312间的摩擦力,及该第二导电部312与该第二供电端子92内环面的摩擦力皆要设计地较低,以方便使用者在插拔所述供电端子9时,可以有较滑顺的使用感。
[0050] 如此,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也可达到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的目的与功效。
[0051] 综上所述,本发明不仅可以连接不同内径的供电端子9,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且可以节省零件、空间及成本,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