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

申请号 CN200910305406.X 申请日 2009-08-10 公开(公告)号 CN101997199A 公开(公告)日 2011-03-30
申请人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苏聘胜; 曹立松;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 绝缘本体 、位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 端子 及包围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其中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每一端子均包括 接触 部、固持部及 焊接 部,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部分高出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分布于收容空间的四壁内,所述第二端子中位于两侧的两根为附加端子,其中至少一根附加端子与其它第二端子中对应的端子一体成型而成且由连接部将彼此相连。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附加端子与其他对应第二端子一体成型而成,无需跳线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绝缘本体、位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包围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其中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每一端子均包括接触部、固持部及焊接部,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部分高出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分布于收容空间的四壁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中位于两侧的两根为附加端子,其中至少一根附加端子与其它第二端子中对应的端子一体成型而成且由连接部将彼此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附加端子中的一根为接地端子,另一根为电源端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中除附加端子外的四根端子为USB 2.0型连接器端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接地端子与USB 2.0型连接器端子中对应的一根由U形连接部相连。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电源端子与USB
2.0型连接器端子中对应的一根由L形连接部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弯折形成于附加端子和与其相连的第二端子的固持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端子沿竖直方向设置,除附加端子之外的第二端子沿平方向排布成上、下两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收容于绝缘本体后部的狭槽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具有若干导线的线缆,所述导线中的一根焊接于附加端子及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二端子其中之一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位于上侧的顶面及位于下方且具有两层平面的底面,所述第一端子部分收容于绝缘本体内,且后端突露于绝缘本体的顶面上,所述第二端子的焊接部分成两排位于底面的两层平面上。

说明书全文

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能够兼容USB2.0标准连接器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0002] 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IBM、微软、NEC、Northern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司联合成立了USB协会(USB-IF),初步设立USB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发布了1.0、1.1及2.0等版本。
[0003] 上述USB 1.0、1.1、2.0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1)低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为12兆比特每秒;(3)高速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
[0004] 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USB 2.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工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1G至2G每秒(1G=1000兆比特)。为适应较高的传输速率,USB 3.0介面规格随之问世。
[0005]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如中国台湾专利第TW M357092号所示,其揭示了一种具有较高传输速率的USB型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五根用于传输高速信号的第一端子、四根USB 2.0型连接器端子及两根附加端子以增加额外的电源供给,该对附加端子可以直接给连接到该装置的外围设备提供电源,而不需要额外的电源。为实现电流在同一电源线的分流时,需要将附加端子与四根USB 2.0型连接器端子中的对应电源端子短路连接,此短路连接可借助于跳线连接或其它外加元件来实现,如此需要增加焊接次数或制造其它外加元件并与附加端子及USB 2.0型连接器端子相连接,给制造及组装带来不便。
[0006] 因此,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端子结构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有效实现端子自身的端路连接。
[0008]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绝缘本体、位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及包围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其中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每一端子均包括接触部、固持部及焊接部,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部分高出绝缘本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分布于收容空间的四壁内,所述第二端子中位于两侧的两根为附加端子,其中至少一根附加端子与其它第二端子中对应的端子一体成型而成且由连接部将彼此相连。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附加端子与其他对应第二端子一体成型而成,无需跳线连接。【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0011] 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将包覆体移开后的组装图。
[0012] 图3是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0013] 图4是图3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的视图。
[0014] 图5是图3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0015] 图6是图5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
[0016] 图7是图3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端子与线缆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7]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第一端子2、若干第二端子3、组装于绝缘本体1的隔板4、电性连接于端子后端的线缆5、包围于绝缘本体1外部的遮蔽壳体6及包覆于遮蔽壳体6后部和线缆5前部的绝缘包覆体7。第一端子2用以传输高速信号,第二端子3用以与USB 2.0型对接插座对接,所以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可兼容现有技术中的USB插座连接器。
[0018] 请参照图4至图7所示,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向后延伸的支撑部12,所述主体部11具有一上表面110,该上表面110向下凹设形成5个收容槽112。所述主体部11的后端设有一高出上表面110的凸台部113,凸台部113内设有5个分别与对应收容槽112连通的通孔114。主体部11前端为前表面115,自前表面115向后凹设形成收容空间1150,该收容空间1150的四壁内设有若干收容通道1151,收容通道1151靠近主体部11的前表面115处设有挡1152,主体部11设有若干连通对应收容通道1151的贯穿孔1153。支撑部12的顶面121向下凹设有5个凹槽1211,其底面123为呈阶梯状的上、下层。
[0019] 第一端子2包括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一根接地端子。所述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中其中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输出高速信号,而另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用于接收高速信号。接地端子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用以降低差分信号端子在传输高速信号时产生的串扰。第一端子2包括第一固持部21、自第一固持部21向前延伸的弯曲状第一接触部22及自第一固持部21向后延伸的第一焊接部23,第一焊接部23上凹陷形成有方便焊的凹陷231。第一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1中,第一接触部21收容于对应的收容槽112中且部分高出主体部11的上表面110以便于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端子接触以传输电源或信号,第一焊接部23排布于支撑部12的顶面121上,且第一焊接部23收容于顶面121上的对应凹槽1211内。
[0020] 第二端子3包括六根端子,第一根至第六根端子分别标号为31至36,每一根第二端子3包括第二固持部301、平板状的第二接触部302及自第二固持部301向后延伸的第二焊接部303,第二接触部302的前端设有一斜端部3021,第二焊接部303上均设有凹陷3031以方便焊接线缆。第二根端子32至第五根端子35的结构和排列均符合USB 2.0型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其中第二根端子32为接地端子,第三根端子33为正信号端子,第四根端子34为负信号端子,第五根端子35为电源端子。第一根端子31与第六根端子36为附加端子,其中第一根端子31与第二根端子32一体成型且由弯折的U形第一连接部304相连;第六根端子36与第五根端子35一体成型而成且由弯折的形第二连接部305相连,第五根端子35与第六根端子36具有共同的第二焊接部303。第二至第五根端子32、33、34、35均沿平方向设置,而第一根端子31与第六根端子36沿竖直方向设置于其他第二端子3的两侧。
[0021] 隔板4包括基部40及自基部40的前端面向前突出形成若干凸块41。所述凸块41两侧凸伸出若干凸点412,如此凸块41可干涉的插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通孔114中。基部40的底部设有可供第一端子2穿过的5个凹槽42。
[0022] 线缆5包括若干电性连接对应端子的导线51。
[0023] 遮蔽壳体6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包括沿上下方向组装的第一、第二遮蔽壳体61、62。第一遮蔽壳体61前端为管状基部610,后端为开口朝上的U形延伸部612。延伸部612的两侧壁靠近基部610处朝内凸伸出一对弹片6121,且延伸部612的两侧壁靠后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若干卡扣孔6123。
[0024] 第二遮蔽壳体62为开口朝下的U形结构,若干卡持片621分别设置于第二遮蔽壳体62的侧壁上。第二遮蔽壳体62前端中间处设有一向内延伸出的弹片622,该弹片622在第二遮蔽壳体62卡扣于第一遮蔽壳体61上后抵接绝缘本体1的主体部11的后表面。第二遮蔽壳体62的后端还设有一卷压部623,该卷压部623可卷压于线缆外围以将线缆和金属遮蔽壳体6固持在一起
[0025] 组装时,首先将第一端子2沿从后向前的方向装入绝缘本体1中,第一端子2的第一焊接部23排布于支撑部12的顶面121上且收容于凹槽1211内。然后将第二端子3自后向前装入绝缘本体1中,第二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02分布于收容空间1150四壁的收容通道1151内,第二端子3的第二焊接部303突露于绝缘本体1的主体部11后侧,其中第四根端子34与第五根端子35的第二焊接部303排布于支撑部12的底面123的上层,第二根端子32及第三根端子33的第二焊接部303排布于支撑部12底面123的下层。第一根端子31与第六根端子36的第二接触部302位于收容空间1150两侧的收容通道1151内,其第二固持部301收容于贯穿孔1153内,第一连接部304卡扣或干涉收容于主体部11后部的狭槽1154内。
[0026] 然后将线缆5中的导线51分别与对应的端子的焊接部相焊接,其中,第二端子3中的第一根端子31与第二根端子32以二对一的方式连接于同一根导线51,即该根导线51仅焊接于第二根端子32的第二焊接部303上,通过第一连接部304将第一根端子31与第二根端子32实现短路连接并同时接地,而无需借助于其它附加元件将两者短路连接。第五根端子35与第六根端子具有共同的第二焊接部303,导线51焊接于该第二焊接部303即可实现两个电源端子同时传输电源,可减少焊接次数及导线根数。然后,将隔板4组装于绝缘本体1的主体部11的后部;将绝缘本体1组装于第一遮蔽壳体61中;第二遮蔽壳体62卡扣于第一遮蔽壳体61上;将第二遮蔽壳体62后端的卷压部623卷压于线缆5外围以将线缆与遮蔽壳体6固持在一起。
[0027] 最后,包覆体7包围于遮蔽壳体6外侧,至此,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完成。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