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申请号 CN201010116158.7 申请日 2010-02-09 公开(公告)号 CN101800388A 公开(公告)日 2010-08-11
申请人 星电株式会社; 发明人 近藤快人; 三吉利治;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连接器,其是能够在不使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下实现触点的阻抗匹配的两种规格对应型的新颖的连接器。具有:具有绝缘性的器身(100);在器身(100)内相同高度的 位置 大致平行地设置的TX+ 信号 用触点(210)和TX-信号用触点(220);以及配置在器身(100)内的与上述高度位置不同的高度位置的Vbus用触点(310)。TX+信号用触点(210)和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11a、221a)之间的间距比后端部(211b、221b)之间的间距宽。Vbus用触点(310)能够通过弹性 变形 而使得前端部(313a)靠近前端部(211a、221a)并插入到前端部(211a、221a)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有:
具有绝缘性的器身;以及
第1、第2触点,它们被配置在器身内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且任意一方均能弹性变形,第1触点具有失配部,该失配部的阻抗比该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的阻抗高,第2触点具有调整部,该调整部随第1或第2触点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而接近失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连接器具有差动信号用的一对第1触点,第2触点在平面位置上被配置在上述第1触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1或第2触点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失配部与调整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与第2触点的其它部分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一对第1触点的失配部之间的间距大于一对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的间距,在第1或第2触点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调整部被插入到一对第1触点的失配部之间,且与该失配部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
在器身内设置有卡定部,该卡定部通过在预载状态下与第1或第2触点的前端部抵接,来防止第1或第2触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器身中设有引导孔,第1或第2触点的前端部在该第1或第2触点的弹性变形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入到该引导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器身中设有引导孔,第1触点的前端部或第2触点的前端部在该第1或第2触点的弹性变形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入到该引导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调整部是第2触点的前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调整部是第2触点的前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第2触点被配置成偏向一对第1触点中的任意一方,
第2触点具有第1重叠部和第2重叠部,该第1重叠部在平面位置上与一方的上述第
1触点重叠,该第2重叠部在平面位置上与另一方的上述第1触点重叠,根据该第1触点的阻抗差来调整该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上述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第2重叠部是第2触点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该第1、第2重叠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宽度方向上被扩展。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第2触点是能弹性变形的触点,
第2触点设有弹抑制单元,该弹力抑制单元抑制因第1、第2重叠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引起的该第2触点的弹力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力抑制单元是设置在第2触点的第1、第2重叠部之间的中间部上的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第2触点还具有将前端侧的上述第1重叠部与基端侧的上述第2重叠部连接起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相对于第1、第2重叠部垂直或倾斜。
15.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具有:
具有绝缘性的器身;以及
第1、第2触点,它们被配置在器身内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且任意一方均能弹性变形,第1触点具有失配部,该失配部的阻抗比该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的阻抗低,第2触点具有调整部,该调整部随第1或第2触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而远离失配部。

说明书全文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主要用于高速数字信号传送并适合进行良好的阻抗匹配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这种连接器,有的连接器具有与新的规格对应的一对差动对用触点以及与现有规格对应的触点。当使差动对用触点对应新的规格时,差动对用触点的接点部附近部分之间的间距(pitch间隔)及宽度尺寸与该差动对用触点的其它部分不同。因此,在接点部附近的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产生阻抗差。
[0003] 在此情况下,如果在接点部附近部分的旁边配置GND用触点,则能够调节差动对用触点的接点部附近的部分与其它部分之间的阻抗(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505826号公报
[0005] 但是,当在差动对触点的接点部附近部分的旁边配置GND用触点时,部件数量增加,整体结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使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下实现触点的阻抗匹配的两种规格对应型的新颖的连接器。
[0007]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具有绝缘性的器身(body);以及第1、第2触点,它们被配置在器身内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且任意一方均能弹性变形,第1触点具有失配部,该失配部的阻抗比该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的阻抗高,第2触点具有调整部,该调整部随第1或第2触点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而接近失配部。
[0008] 对于这种连接器,通过使对应于第1规格的第1触点或对应于第2规格的第2触点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来使第2触点的调整部接近第1触点的失配部,因此,该失配部的静电容量增加,阻抗降低。由此,无需像现有例那样采用GND用触点,即可抑制第1触点的失配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阻抗失配,因此,能够在不使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低成本。
[0009] 在上述连接器具有差动信号用的一对第1触点的情况下,第2触点在平面位置上被配置在上述第1触点之间。
[0010] 在第1或第2触点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失配部与调整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与第2触点的其它部分之间的距离。此时,相比于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与第2触点的其它部分之间的距离,调整部更靠近失配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失配部的阻抗,能够实现失配部与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之间的阻抗匹配。
[0011] 在一对第1触点的失配部之间的间距大于一对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之间的间距的情况下,在第1或第2触点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调整部被插入到一对第1触点的失配部之间且与该失配部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在器身内设置有卡定部,该卡定部通过与第1或第2触点的前端部抵接在预载状态,来防止第1或第2触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
[0012] 这样,在因失配部之间的间距大于其它部分之间的间距而导致失配部的阻抗大于其它部分的阻抗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调整部插入到一对第1触点的失配部之间且使其与该失配部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来分别实现一对第1触点的失配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阻抗匹配。而且,因为第1触点的失配部之间的间距大于其它部分之间的间距,所以将调整部插入到失配部之间的状态下,能够防止与该失配部产生干涉。
[0013] 优选的是,在器身中设有引导孔,第1或第2触点的前端部在该第1或第2触点的弹性变形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插入到该引导孔中。在该情况下,利用引导孔来引导第1或第2触点的前端部,因此能够使该第1或第2触点准确地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
[0014] 上述调整部可以是第2触点的前端部。
[0015] 在第2触点被配置成偏向一对第1触点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下,第2触点具有第1重叠部和第2重叠部,该第1重叠部在平面位置上与一方的上述第1触点重叠,该第2重叠部在平面位置上与另一方的上述第1触点重叠,根据该第1触点的阻抗差来调整该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上述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
[0016] 在该情况下,根据该第1触点的阻抗差来调整第2触点的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一对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所以能够实现第1触点之间的阻抗匹配。即,使用第2规格用的第2触点,不仅能够实现第1触点的失配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阻抗匹配,还能够实现第1触点之间的阻抗匹配,所以能够在不使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低成本。
[0017] 优选的是,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所以第1触点的静电容量大致相同,能够实现第1触点之间的阻抗匹配。
[0018] 在上述第1、第2重叠部是第2触点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情况下,可以使该第1、第2重叠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宽度方向上进行扩展。此时,能够通过使第1、第2重叠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宽度方向上进行扩展来使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第1触点的重合面积大致相同。即,仅需改变第2触点的宽度尺寸,即可简单地实现第1触点之间的阻抗匹配。
[0019] 在第2触点是能够弹性变形的端子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第2触点设有弹抑制单元,该弹力抑制单元抑制因第1、第2重叠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引起的该第2触点的弹力增大。此时,能够利用弹力抑制单元来抑制因第1、第2重叠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宽度方向上的扩展引起的该第2触点的弹力增大。由此,能够抑制随着第2触点的弹力增大而引起的该第2触点的接点压力上升。
[0020] 上述弹力抑制单元可以是设置在上述第2触点的第1、第2重叠部之间的中间部上的开口。此时,由于在第2触点的第1、第2重叠部之间的中间部上设有开口,所以能够抑制因第1、第2重叠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宽度方向上扩展引起的第2触点的弹力增大,能够抑制与此相伴的接点压力上升。由此,能够使第2触点以规定的接点压力与对方侧触点接触。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开口的形状和/或大小来调整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从而能够简单地进行第1触点之间的阻抗调整。而且,通过在第2触点的中间部设置开口部,能够减小第2触点的第1、第2重叠部相对于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其结果,能够减小第1触点之间的阻抗。
[0021] 或者,第2触点还可以具有将前端侧的上述第1重叠部与基端侧的上述第2重叠部连接起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可以形成为相对于第1、第2重叠部垂直或倾斜的形状。此时,只需用连接部将与相对于第1触点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的前端侧的上述第1重叠部与基端侧的上述第2重叠部连接起来,即可简单地实现第1触点之间的阻抗匹配。
[0022] 本发明的另一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具有绝缘性的器身;以及第1、第2触点,它们被配置在器身内不同高度的位置上,且任意一方均能弹性变形,第1触点具有失配部,该失配部的阻抗比该第1触点的其它部分的阻抗低,第2触点具有调整部,该调整部随第1或第2触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而远离失配部。
[0023] 对于这种连接器,通过使对应于第1规格的第1触点或对应于第2规格的第2触点朝彼此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来使第2触点的调整部远离第1触点的失配部,因此,该失配部的静电容量降低,阻抗上升。由此,无需像现有例那样采用GND用触点,即可抑制第1触点的失配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阻抗失配,因此,能够在不使结构变得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低成本。附图说明
[0024]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概略剖视图。
[0025] 图2是该连接器的透视出卸下外壳后的状态的内部的概略俯视图。
[0026] 图3是图2的示意性的3-3部分剖视图。
[0027] 图4是图2的示意性的4-4部分剖视图,(a)是示出弹性变形前的Vbus用触点的主体部的后端部的图,(b)是示出弹性变形后的Vbus用触点的主体部的后端部的图。
[0028] 图5是图2的示意性的5-5部分剖视图,(a)是示出弹性变形前的Vbus用触点的主体部的前端部的图,(b)是示出弹性变形后的Vbus用触点的主体部的前端部的图。
[0029] 图6是该连接器的器身的概略立体图。
[0030] 图7是该连接器的透视出器身内部的概略底视图。
[0031] 图8是该连接器的隔离部(spacer)的概略立体图。
[0032] 图9是示出该连接器的触点的配置关系的概略底视图。
[0033] 图10是该连接器的TX+信号用触点、TX-信号用触点以及Vbus用触点的概略立体图。
[0034] 图11(a)是该连接器的TX+信号用触点的概略立体图,(b)是TX-信号用触点的概略立体图。
[0035] 图12是该连接器的Vbus用触点的概略立体图。
[0036] 图13是示出该连接器的TX+信号用触点、TX-信号用触点以及Vbus用触点的设计变更例的示意图,(a)是底视图,(b)是剖视图。
[0037] 图14是示出该连接器的TX+信号用触点、TX-信号用触点以及Vbus用触点的另一设计变更例的示意图,(a)是底视图,(b)是剖视图。
[0038] 图15是示出该连接器的Vbus用触点的设计变更例的示意性底视图,(a)是示出未设有开口的形状的图,(b)是示出弹性变形部的中间部呈弯折形状的图,(c)是示出在弹性变形部的两端设有半圆状的重叠部的状态的图。
[0039] 符号说明
[0040] 100器身
[0041] 210TX+信号用触点(第1触点)
[0042] 211a前端部(失配部)
[0043] 211b后端部(其它部分)
[0044] 220TX-信号用触点(第1触点)
[0045] 221a前端部(失配部)
[0046] 221b后端部(其它部分)
[0047] 240RX+信号用触点(第1触点)
[0048] 241a前端部(失配部)
[0049] 241b后端部(其它部分)
[0050] 250RX-信号用触点(第1触点)
[0051] 251a前端部(失配部)
[0052] 251b后端部(其它部分)
[0053] 310Vbus用触点(第2触点)
[0054] 312弹性变形部
[0055] 312a端部(第2重叠部)
[0056] 312b端部(第1重叠部)
[0057] 312c开口(弹力抑制单元)
[0058] 313可动接点部
[0059] 313a前端部(调整部)
[0060] 340GND用触点(第2触点)
[0061] 342弹性变形部
[0062] 342a端部(第2重叠部)
[0063] 342b端部(第1重叠部)
[0064] 342c开口(弹力抑制单元)
[0065] 343可动接点部
[0066] 343a前端部
[0067] 40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以下,参照图1~12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
[0069] 这里所示的连接器是插座连接器,其被安装在基板10上,且能够与未图示的USB3.0用插头以及USB2.0用插头连接。
[0070] 该插座连接器如图1~图3所示具有:器身100;USB3.0用触点组200;USB2.0用触点组300;覆盖器身100的外壳400;安装在器身100上的隔离部500。下面,详细说明各个部分。
[0071] 器身100是对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PPS(聚苯硫醚)等通用的绝缘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成的成型品。该器身100如图1~图7所示,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器身主体110和凸出设置在器身主体110的正面上侧的板状的凸部120。
[0072] 如图1~图3所示,在器身主体110以及凸部120的上侧部分,在器身10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嵌入地设有以下部分:USB3.0用触点组200的后述的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该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是与USB3.0用插头的USB3.0用插头触点的配置对应地配置的。
[0073] 如图1、图2以及图7所示,在器身主体110的正面中央部,与USB2.0用插头的USB2.0用插头触点的配置对应地设有近似矩形状的四个正面侧凹部111。在该器身主体110的正面侧凹部111的上方部位,设置有与正面侧凹部111分别连通的四个压入孔112。
[0074] 在该压入孔112中分别压入USB2.0用触点组300的后述的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压入部311、321、331、341。在该状态下,从正面侧凹部111分别导出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后述的弹性变形部312、322、332、342。
[0075] 在凸部120的下端部设有近似长方体状的四个凹部121。该凹部1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分别与正面侧凹部111连通。在凹部121中分别插入有USB2.0用触点组300的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分别从正面侧凹部111导出的弹性变形部312、322、332、342以及后述的可动接点部313、323、333、343。
[0076] 另外,如图1所示,在凹部12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引导孔121a。利用该引导孔121a来上下移动自如地插入并引导可动接点部313、323、333、343的前端部313a、323a、333a、343a。另外,引导孔121a的下侧缘部为卡定部121b,其与前端部313a、323a、333a、343a抵接,将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保持为预载状态。
[0077]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器身主体110的背面中央部,设有与四个压入孔112连通的背面侧凹部113。从背面侧凹部113向器身100外分别导出分别压入在压入孔112中的USB2.0用触点组300的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后述的导出部314、324、334、344、和嵌入设置在器身主体110及凸部120的上侧部分的USB3.0用触点组200的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后述的导出部213、223、233、243、235。另外,如图1所示,侧面呈大致L状的近似板状的隔离部500的垂直部510与背面侧凹部113嵌合。
[0078] 外壳400是金属制的方形筒状体。如图1所示,该外壳400具有外壳主体410以及与外壳主体410的后端的上侧部相接的盖420。
[0079] 外壳主体410覆盖器身100的外周。由此,在器身100的凸部120与外壳主体410下端部之间形成插头插入空间α。在该插头插入空间α中分别插入USB3.0用插头以及USB2.0用插头。另外,如图1所示,在外壳主体410的两端部设置有与基板10的地线连接的一对连接片411(图示出一个)。
[0080] 盖420相对于外壳主体410大致弯折成直,并覆盖被安装在器身100上的隔离部500的后端面。
[0081] 如图2及图8所示,隔离部500是对与器身100同样的通用的绝缘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成的剖面呈大致L状的成型品。该隔离部500具有垂直部510以及与该垂直部510成直角的基座部520。
[0082] 在垂直部510上设置有五个贯通孔511,在这五个贯通孔511中通过USB3.0用触点组200的各触点的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导出部213、223、233、243、253。基座部520是载置于基板10上的板状体。在该基座部520上设置有四个贯通孔521,在这四个贯通孔521中通过USB2.0用触点组300的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后述的连接部315、325、335、345。另外,在基座部520上设置有与器身100的两端部卡合的一对卡合臂。
[0083] 如图2、图3及图9所示,USB3.0用触点组200具有:TX+信号用触点210(差动信号用的一对第1触点中的一个);TX-信号用触点220(上述第1触点中的另一个);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差动信号用的一对第1触点中的一个);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上述第1触点中的另一个)。
[0084] 如图9、图10及图11(a)所示,TX+信号用触点210为剖面呈大致L状的导电端子。该TX+信号用触点21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211;与该主体部211的前端相接的接点部212;与主体部211的后端相接的大致L状的导出部213;以及与该导出部213的后端相接的板状连接部214。
[0085] 如图1所示,该主体部211通过嵌入成型而嵌入地设置在器身100的正面侧凹部111以及凹部121的上方部分中。主体部211具有:朝宽度方向弯折的前端部211a:以及后端部211b。
[0086] 接点部212是弯折成剖面呈大致U状的、宽度比主体部211宽的板状体。该接点部212通过嵌入成型而嵌入地设置在凸部120的前端部中。接点部212的下表面从设置在凸部120的前端部的下端部的切口露出,能够与USB3.0用插头触点接触。
[0087] 导出部213是从背面侧凹部113导出的剖面呈大致L状的部位。该导出部213的垂直部穿过隔离部500的垂直部510的贯通孔511。
[0088] 连接部214从隔离部500向下方突出,并通过焊等与基板10的规定信号线电连接。
[0089] 如图9、图10及图11(b)所示,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朝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的相反方向弯折,除此之外,TX-信号用触点220与TX+信号用触点210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前端部221a以外的说明。
[0090] 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弯折,因此,前端部221a、211a之间的间距比后端部221b、211b之间的间距宽。因此,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的阻抗高于后端部211b的阻抗,在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211b之间产生阻抗失配,并且,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的阻抗高于后端部221b的阻抗,在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产生阻抗失配。结果,在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产生阻抗失配。即,前端部211a、221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失配部,后端部211b、221b相当于其它部分。
[0091] RX+信号用触点240除了其形状与TX-信号用触点220相对称之外,其余均与TX-信号用触点220大致相同。RX-信号用触点250除了其形状与TX+信号用触点210相对称之外,其余均与TX+信号用触点210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0092] 如图9所示,GND用触点230是主体部231未进行弯折的直线状板体,除此之外,GND用触点23与TX+信号用触点210等大致相同。因此,省略GND用触点230的说明。
[0093] 如图2、图3及图9所示,USB2.0用触点组300具有:Vbus用触点310(第2触点)、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和GND用触点340(第2触点)。
[0094] 如图9及图10所示,Vbus用触点310是比TX+信号用触点210等小的剖面呈大致L状的导电端子。如图9、图10及图12所示,该Vbus用触点310具有:压入部311、与该压入部311的前端相接的弹性变形部312、与该弹性变形部312的前端相接的可动接点部313、与压入部311的后端相接的导出部314、以及与该导出部314的后端相接的连接部315。
[0095] 在压入部3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一对凸起部。包含该凸起部的压入部311的宽度尺寸比器身100的压入孔112稍大。因此,能够将压入部311插入器身100的压入孔112中而保持在器身100上。当这样地将压入部311保持在器身100上时,如图2及图9所示,将Vbus用触点310配置在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下方位置,且偏向TX+信号用触点210侧,以对应于USB2.0规格。因此,在TX+信号用触点
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产生阻抗差。
[0096] 如图1、图9、图10及图12所示,可动接点部313为宽度比弹性变形部312窄的剖面呈大致V状的板状体。该可动接点部313的前端部313a呈舌状地延伸。
[0097] 弹性变形部312如图1所示为向下倾斜的近似长方形的板状体,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0098] 在将压入部311保持在器身100内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312被插入到器身100的正面侧凹部111以及凹部121内,可动接点部313被插入到器身100的凹部121内。在该状态下,可动接点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插入到凹部121的引导孔121a中,与该引导孔121a的卡定部121b抵接。当前端部313a与卡定部121b抵接时,弹性变形部312稍微向上方弹性变形。由此,Vbus用触点310与保持部121b卡合而处于预载状态,可动接点部313的顶部从凹部121向下方凸出。
[0099] 前端部313a随着弹性变形部312的弹性变形而被引导至引导孔121a中,并从图5(a)所示的抵接位置位移到图5(b)所示的插入位置。上述抵接位置是指前端部313a与卡定部121b抵接的位置。上述插入位置是指,前端部313a被插入到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之间的位置。插入位置处的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11a之间的距离比图4(b)所示的弹性变形部312的后述的端部312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后端部211b之间的距离近,插入位置处的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21a之间的距离比图4(b)所示的弹性变形部312的后述的端部312b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后端部221b之间的距离近。因此,当前端部313a从抵接位置向插入位置进行位移而插入到前端部211a、221a之间时,前端部
211a、221a的静电容量分别增加,该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分别降低。由此,实现了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211b之间的阻抗匹配,并且实现了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阻抗匹配。即,前端部313a发挥权利要求书中的调整部的作用。
[0100] 此外,插入位置处的前端部313a和前端部211a之间的距离与前端部313a和前端部221a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所以前端部211a、221a的静电容量相同地增加,该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相同地降低。另外,因为前端部211a、221a之间的间距比后端部211b、
221b之间的间距宽,所以在插入位置处,前端部313a不会与前端部221a、211a发生干涉。
[0101] 在弹性变形部312被插入到器身100的正面侧凹部111以及凹部121内的状态下,如图4、图9及图10所示,该弹性变形部312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312a、312b(权利要求书中的第1、第2重叠部)被配置成,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后端部211b、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后端部221b在平面位置上重叠。
[0102] 端部312a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后端部211b的重叠面积以及端部312b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后端部221b的重叠面积,根据该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差来进行调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端部312a、312b中的TX-信号用触点220侧的端部312b在宽度方向上扩展,使得端部312a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后端部211b的重叠面积与端部312b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后端部221b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即,以使TX+信号用触点210的阻抗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阻抗大致相同的方式来设定弹性变形部312的宽度形状。此外,压入部311以及导出部314的各个宽度也可以与弹性变形部312的宽度一并进行设定。
[0103] 因此,矫正了因Vbus用触点310偏向TX+信号用触点210侧引起的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失配。
[0104] 在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a、312b之间的中间部上开设有长孔状的开口312c(弹力抑制单元)。通过这样地设置开口312c,能够抑制因Vbus用触点310的端部312a的扩展而引起的该Vbus用触点310的弹力上升。结果,能够设定为这样的值,即:在该值下,能够抑制随着Vbus用触点310的弹力上升而引起的针对该Vbus用触点310的USB2.0用插头触点的接点压力上升,并能够实现与USB2.0用插头触点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
[0105] 如图1、图10及图12所示,导出部314为剖面呈大致L状的板状体。该导出部314从器身100向后方突出。
[0106] 如图1、图10及图12所示,连接部315为直线状的板状体。该连接部315穿过隔离部500的基座部520的贯通孔521,并通过焊锡等与基板10的规定信号线电连接。
[0107] 关于GND用触点340,如图9所示,其形状与Vbus用触点310相对称,而且其宽度方向上的端部342a、342b与RX-信号用触点250、RX+信号用触点240在平面位置上重叠,除此之外,GND用触点340均与Vbus用触点310相同。因此,省略GND用触点340的说明。
[0108] 另外,如图9所示,Data-用触点320为剖面呈大致L状的导电触点。Data-用触点320具有:压入部321;与该压入部321的前端相接的弹性变形部322;与该弹性变形部322的前端相接的可动接点部323;与压入部321的后端相接的导出部324;以及与该导出部324的后端相接的连接部325。
[0109] 压入部321除了宽度尺寸比压入部311小之外,其余均与压入部311大致相同。通过将压入部321压入到器身100的压入孔112内,Data-用触点320被配置在GND用触点230下方的图9左侧。
[0110] 可动接点部323是与可动接点部313大致相同的剖面呈大致V状的板状体。弹性变形部322除了其宽度尺寸与可动接点部323相同且未设有开口312c之外,其余均与弹性变形部312相同。导出部324以及连接部325也是除了宽度尺寸与导出部314以及连接部315不同之外,其余均大致相同。
[0111] Data+用触点330是与Data-用触点320相同的触点。通过将压入部331压入到器身100的压入孔112内,Data+用触点330被配置在GND用触点230下方的图9右侧。除此以外的说明与Data-用触点32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0112] 以上结构的插座连接器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组装。首先,在外壳主体410上安装器身100。此时,盖420处于与外壳主体410的顶板平行的状态。
[0113] 然后,将Vbus用触点310的可动接点部313从器身100的背面侧插入到正面侧凹部111中。然后,使可动接点部313向器身100的前端侧移动,将Vbus用触点310的压入部311压入到器身100的压入孔112内。由此,Vbus用触点310的弹性变形部312被插入到器身100的正面侧凹部111以及凹部121内,可动接点部313被插入到器身100的凹部121内。此时,可动接点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插入到凹部121的引导孔121a内,与该引导孔121a的卡定部121b抵接而被卡合成预载状态。这样就将Vbus用触点310安装到器身100上。
[0114] 然后,与Vbus用触点310同样地,将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安装到器身100上。由此,Vbus用触点310在与TX+信号用触点210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不同的高度位置处,在平面位置上被配置在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将Data-用触点320以及Data+用触点330配置在GND用触点230的垂直位置的两侧。GND用触点340在与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不同的高度位置处,在平面位置上被配置在RX+信号用触点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之间。
[0115] 在该状态下,将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连接部214、224、234、244、254分别插入到隔离部500的贯通孔511中,并且将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连接部315、325、335、345分别插入到隔离部500的贯通孔521中。
[0116] 然后,将隔离部500插入到器身100的背面侧凹部113中。由此,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导出部213、223、233,243、253被插入到隔离部500的贯通孔511中,连接部214、224、234、
244、254从该贯通孔511向下方突出。与此同时,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连接部315、325、335、345的下端部从隔离部500的贯通孔521向下方突出。
[0117] 然后,将盖420弯折成大致直角。由此用盖420来覆盖隔离部500的背面。
[0118] 将这样组装起来的插座连接器安装到基板10上。即,将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连接部214、224、244、254分别与基板10的信号线连接,将GND用触点230的连接部234与基板10的地线连接。
与此同时,将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以及Data+用触点330的连接部315、325、
335分别与基板10的信号线连接,将GND用触点340的连接部345与基板10的地线连接。
而且,将外壳400的一对连接片411与基板10的地线连接。
[0119] 这样地安装在基板10上的插座连接器通过如下方式与USB3.0用插头以及USB2.0用插头连接。
[0120] 当将USB3.0用插头插入到插头插入空间α中时,USB3.0用插头的触点分别与USB3.0用触点组200的接点部212、222、232、242、252接触。与此同时,USB3.0用插头按压USB2.0用触点组300的可动接点部313、323、333、343的顶部,使可动接点部313、323、333、343以及弹性变形部312、322、332、342在器身100的正面侧凹部111以及凹部121内向上方弹性变形。
[0121] 此时,可动接点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引导至器身100的引导孔121a中,并且从图5(a)所示的抵接位置向图5(b)所示的插入位置位移。由此,前端部313a被插入到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之间,且靠近该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和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在该状态下,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11a之间的距离比图4(b)所示的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a与后端部211b之间的距离近,且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21a之间的距离比图4(b)所示的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b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距离近。因此,前端部211a、221a的静电容量增加,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降低。由此,实现了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211b之间的阻抗匹配,并且实现了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阻抗匹配。此外,在上述插入位置,前端部313a位于与前端部211a、221a距离相等的位置处,所以前端部211a的静电容量与前端部221a的静电容量相同地增加,前端部211a的阻抗与前端部221a的阻抗相同地降低。
[0122] 同样,将可动接点部343的前端部343a引导至器身100的引导孔121a内,并使其从上述抵接位置位移到上述插入位置。由此,前端部343a被插入到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与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之间。在该状态下,前端部343a与前端部241a之间的距离比弹性变形部342的端部342b与后端部241b之间的距离近。同样,前端部343a与前端部251a之间的距离比弹性变形部342的端部342a与后端部251b之间的距离近。因此,前端部241a、251a的静电容量增加,前端部241a、251a的阻抗降低。由此,实现了前端部241a与后端部241b之间的阻抗匹配,并且实现了前端部251a与后端部251b之间的阻抗匹配。此外,在上述插入位置,前端部343a位于与前端部241a、251a距离相等的位置处,所以前端部241a的静电容量与前端部251a的静电容量相同地增加,前端部241a的阻抗与前端部251a的阻抗相同地降低。
[0123] 与此同时,可动接点部323的前端部323a以及可动接点部333的前端部333a被引导至器身100的引导孔121a内,并且向上方进行位移。由此,可动接点部323、333以及弹性变形部322、332与GND用触点230的主体部231大致平行。
[0124] 当将USB2.0用插头插入到插头插入空间α内时,USB2.0用触点组300的可动接点部313、323、333、343的顶部分别与USB2.0用插头触点接触而按压在USB2.0用插头触点上。由此,可动接点部313、323、333、343以及弹性变形部312、322、332、342在器身100的正面侧凹部111以及凹部121内向上方弹性变形。
[0125] 此时,可动接点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引导至器身100的引导孔121a内,并且从图5(a)所示的抵接位置位移到图5(b)所示的插入位置。由此,前端部313a被插入到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11a之间。
[0126] 同样,可动接点部343的前端部343a被引导至器身100的引导孔121a内,并且从上述抵接位置位移到上述插入位置。由此,前端部343a被插入到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与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之间。
[0127] 与此同时,可动接点部323的前端部323a以及可动接点部333的前端部333a被引导至器身100的引导孔121a内,并且向上方位移。由此,可动接点部323、333以及弹性变形部322、332与GND用触点230的主体部231大致平行。
[0128] 对于上述插座连接器而言,当将USB3.0用插头插入到插头插入空间α内时,Vbus用触点310的弹性变形部312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弹性变形部342向上方弹性变形。由此,Vbus用触点310的可动接点部313的前端部313a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可动接点部343的可动接点部343的前端部343a从上述抵接位置向插入位置移动。从而,前端部313a被插入到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之间,前端部343a被插入到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与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
251a之间。在上述插入位置处,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11a之间的距离比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后端部211b之间的距离近,该前端部
313a与前端部221a之间的距离也比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b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后端部221b之间的距离近。另外,前端部343a与前端部241a之间的距离也比弹性变形部342的端部342b与RX+信号用触点240的主体部241的后端部241b之间的距离近,该前端部343a与前端部251a之间的距离也比弹性变形部342的端部342a与RX-信号用触点250的后端部251b之间的距离近。因此,前端部211a、221a、241a、251a的静电容量分别增加,该前端部211a、221a、241a、251a的阻抗分别降低。这样,利用USB2.0规格用的Vbus用触点310来进行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
211b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阻抗匹配,并且,利用GND用触点340来进行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与后端部241b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与后端部251b之间的阻抗匹配,结果,能够进行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RX+信号用触点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的之间的阻抗匹配。
[0129] 而且,Vbus用触点310的端部312a、312b中的一个端部312b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端部312a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后端部211b的重叠面积与端部312b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后端部221b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同样,GND用触点340的端部342a、342b中的一个端部342b在宽度方向上扩展,端部342b相对于RX+信号用触点240的主体部241的后端部241b的重叠面积与端部342a相对于RX-信号用触点250的主体部251的后端部251b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因此,即使与USB2.0规格相应地被配置成Vbus用触点310偏向TX+信号用触点210侧、GND用触点340偏向RX-信号用触点250侧,也能够实现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RX+信号用触点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之间的阻抗匹配。在这一点下,还能够使用USB2.0规格用的Vbus用触点310以及GND用触点340来实现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RX+信号用触点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之间的阻抗匹配。
[0130] 即,能够使用USB2.0规格用的Vbus用触点310来分别进行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211b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阻抗匹配,并且能够实现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匹配;能够使用USB2.0规格用的GND用触点340来分别进行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与后端部241b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与后端部251b之间的阻抗匹配,并且能够实现RX+信号用触点
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之间的阻抗匹配。由此,结构简单,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能够防止一对差动信号用的TX+信号用触点210及TX-信号用触点220和另一对差动信号用的RX+信号用触点240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传送特性劣化。
[0131] 此外,Vbus用触点310在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a、312b之间的中间部设有开口312c,所以能够降低因端部312b的扩展而变高的Vbus用触点310的弹力。GND用触点340在弹性变形部342的端部342a、342b之间的中间部设有开口342c,所以能够降低因端部342b的扩展而变高的GND用触点340的弹力。结果,能够将Vbus用触点310以及GND用触点340针对USB2.0用插头触点的接点压力降低到规定的接点压力。
[0132] 另外,可以通过分别改变开口312c的大小和/或形状来调整端部312a、312b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10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重叠面积,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调整。同样,还可以通过分别改变开口342c的大小和/或形状来简单地进行RX+信号用触点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之间的阻抗调整。
[0133] 另外,通过在上述中间部设置开口312c,能够减小端部312a、312b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10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重叠面积。另外,通过在上述中间部设置开口342c,能够减小端部342b、342a相对于RX+信号用触点240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重叠面积。由此,能够减小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阻抗。
[0134] 此外,上述连接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下面进行详细说明。图13是示出该连接器的TX+信号用触点、TX-信号用触点以及Vbus用触点的设计变更例的示意图,(a)是底视图,(b)是剖视图,图14是示出该连接器的TX+信号用触点、TX-信号用触点以及Vbus用触点的另一设计变更例的示意图,(a)是底视图,(b)是剖视图,图15是示出该连接器的Vbus用触点的设计变更例的示意性底视图,(a)是示出未设有开口的形状的图,(b)是示出弹性变形部的中间部弯折后形状的图,(c)是示出在弹性变形部的两端设有半圆状的重叠部的状态的图。
[0135] 关于器身100,可以对其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只要能够保持第1触点和配置在与该第1触点不同的高度位置上的第2触点即可。
[0136] 另外,USB3.0用触点组200的各触点的形状及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USB3.0用触点组200对应于USB3.0的规格,但不限于此,可将其任意地应用于其它规格。
[0137] 另外,上面是USB3.0用触点组200的各触点被嵌入设置在器身100中,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Vbus用触点310等同样地设置压入孔,并将USB3.0用触点组200的各触点压入到该压入孔中。
[013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端部313a被插入到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之间,前端部343a被插入到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与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之间,但只要前端部313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和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相接近、前端部343a与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和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相接近即可。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分别进行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211b之间的阻抗匹配、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阻抗匹配、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与后端部241b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与后端部251b之间的阻抗匹配。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关于前端部343a与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及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之间的关系的说明,而只叙述前端部313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之间的关系。其原因是后者的说明可直接用于前者的说明。
[013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插入位置处,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11a之间的距离比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后端部211b之间的距离近,且该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21a之间的距离比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b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后端部221b之间的距离近,但不限于此。有时根据前端部211a、221a之间的间距及形状等,在前端部313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接近的状态下,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11a之间的距离和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后端部211b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或比其更远,该前端部313a与前端部221a之间的距离和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b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后端部221b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或比其更远。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前端部313a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相接近,也能够实现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211b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阻抗匹配。
[014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插入位置处,前端部313a位于与前端部211a、221a距离相等的位置处,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前端部211a、221a的宽度尺寸等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在上述插入位置处,前端部313a和前端部211a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与前端部
313a和前端部221a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另外,如上所述,在前端部313a只是与前端部
211a、221a相接近的情况下,也是同样。
[014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11、221的前端部211a、221a与主体部211、221的后端部211b、221b构成产生阻抗差的失配部,但不限于此。例如图13(a)所示,在主体部211、221的中间部211c、221c的间距更宽的情况下,中间部211c、221c为失配部,主体部211、
221的中间部211c、221c以外的部分为其它部分。在该情况下,如图13(b)所示,Vbus用触点310的弹性变形部312的中间部的弯折部312d只要采用如下结构即可:随着该弹性变形部312的弹性变形而靠近中间部211c、221c。即,弯折部312d发挥调整部的作用。此外,权利要求书中的其它部分不限于主体部的失配部以外的部分。即,上述其它部分可根据与失配部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适当设定。
[014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因为前端部211a与前端部221a之间的间距比后端部211b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间距宽,所以将前端部211a、221a作为失配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出于前端部211a、221a的宽度尺寸或厚度尺寸等的形状与后端部211b、221b不同等原因,而将前端部211a、221a作为失配部。关于这一点,在上述将前端部211a、221a以外的部分作为失配部的情况下也是同样。
[0143] 另外,还可以出于前端部211a与前端部221a之间的间距比后端部211b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间距小等原因,而将前端部211a、221a作为失配部。即,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比后端部211b、221b的阻抗低。此时,如图14所示,使TX+信号用触点210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向与Vbus用触点310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使该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和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向与Vbus用触点310的前端部313a分离的方向位移。由于该位移,前端部211a、221a的静电容量降低,阻抗上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利用USB2.0规格用的Vbus用触点310来进行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与后端部211b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与后端部221b之间的阻抗匹配。此外,也可以不针对TX+信号用触点210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而是使Vbus用触点310向与TX+信号用触点210以及TX-信号用触点220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使Vbus用触点310的前端部
313a向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前端部211a和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前端部221a分离的方向位移。这一点也同样适应于上述将前端部211a、221a以外的部分作为失配部的情况。
[014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为弹性变形的可动触点,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为嵌入设置在器身100中的固定触点,不过,也可以将Vbus用触点310、Data-用触点320、Data+用触点330以及GND用触点340作为固定触点,将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GND用触点23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作为可动触点。在此情况下,TX+信号用触点210、TX-信号用触点220、RX+信号用触点24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50由于插入插头等原因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前端部313a相对地接近TX+信号用触点210的前端部211a和TX-信号用触点220的前端部221a,前端部343a相对地接近RX+信号用触点240的前端部241a和RX-信号用触点250的前端部251a。
[014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以及RX+信号用触点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分别是一对差动信号用触点,不过,也可以是差动信号用触点以外的触点。即,在由于与相邻触点之间的关系或形状等原因而在一个触点(第1触点)的一部分(失配部)与其它部分之间产生阻抗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具体地说,通过让第1或第2触点发生弹性变形,能够使配置在与上述第1触点不同高度位置上的第2触点的一部分相对于上述失配部相对地接近或分离,能够进行上述第1触点的失配部与其它部分之间的阻抗匹配。
[0146] 另外,USB2.0用触点组300的各触点的形状及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任意地进行设计变更。即,虽然USB2.0用触点组300对应于USB2.0规格,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其任意应用于其它规格。
[014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述为:Vbus用触点310的端部312a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后端部211b的重叠面积与Vbus用触点310的端部312b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后端部221b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GND用触点340的端部
342b相对于RX+信号用触点240的主体部241的后端部241b相对的重叠面积与GND用触点340的端部342a相对于RX-信号用触点250的主体部251的后端部251b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但是,在Vbus用触点310未偏向TX+信号用触点210侧、GND用触点340未偏向RX-信号用触点250侧的情况下(即,将Vbus用触点310配置在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中间、将GND用触点340配置在RX+信号用触点240与RX-信号用触点250的中间的情况),Vbus用触点310的端部312a、312b可以不在平面位置上与TX+信号用触点210及TX-信号用触点220重叠,GND用触点340的端部342b、342a可以不在平面位置上与RX+信号用触点240及RX-信号用触点250重叠。
[0148] 另外,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Vbus用触点310以及GND用触点340有所偏向的情况下,端部312a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10的后端部211b的重叠面积与端部312b相对于TX-信号用触点220的后端部221b的重叠面积,只要根据该TX+信号用触点210与TX-信号用触点220之间的阻抗差来进行调整即可,不需要像上述那样使重叠面积彼此大致相同。
[0149]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变形部312的端部312a、312b与TX+信号用触点210的主体部211的后端部211b、TX-信号用触点220的主体部221的后端部221b在平面位置上重叠,弹性变形部342的端部342b、342a与RX+信号用触点240的主体部241的后端部241b、RX-信号用触点250的主体部251的后端部251b在平面位置上重叠,不过,Vbus用触点31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其它部分也可以在平面位置上重叠。
[0150] 例如,如图15(a)示出的Vbus用触点310’所示,可形成为如下形状:弹性变形部312’的两端部中的一方不进行扩展,一端部(第1重叠部)相对于第1差动信号用触点的重叠面积与另一端部(第2重叠部)相对于第2差动信号用触点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此外,图15(a)中的311’、313’是Vbus用触点310’的压入部、可动接点部。
[0151] 另外,如图15(b)示出的Vbus用触点310”所示,可形成为如下形状:设有将弹性变形部312”的前端部312a”(第1重叠部)与弹性变形部312”(第2重叠部分)的基端部312b”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312c”。连接部312c”与前端部312a”、基端部312b”垂直。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前端部312a”相对于第1差动用触点的重叠面积与基端部312b”相对于第2差动用触点的重叠面积大致相同,能够实现第1、第2差动用触点的阻抗匹配。此外,连接部312c”也可以相对于前端部312a”、基端部312b”有所倾斜。此外,图15(b)中的
311”、313”是Vbus用触点310”的压入部、可动接点部。
[0152] 而且,如图15(c)示出的Vbus用触点310”’所示,可以在弹性变形部312”’的中间部设置半圆状的重叠部312a”’、312b”’。重叠部312a”’、312b”’相对于第1、第2差动用触点的重叠面积也被设定为大致相同,所以,能够实现第1、第2差动用触点的阻抗匹配。此外,图15(c)中的311”’、313”’是Vbus用触点310”’的压入部、可动接点部。
[0153]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Vbus用触点310以及GND用触点340的弹性变形部312、342的中间部上,设置了作为弹力抑制单元的开口312c、342c,不过,是否设置上述弹力抑制单元是任意的。该弹力抑制单元不限于开口,可以进行任意的设计变更,只要能抑制为了阻抗匹配而展宽并由此变高的Vbus用触点310以及GND用触点340等的第2触点的弹力即可。例如,作为弹力抑制单元,有设置在弹性变形部312、342的基端部两端的切口、以及设置在弹性变形部312、342上的薄壁部等。
[0154] 此外,上面是将上述连接器对应于USB2.0以及USB3.0这两种规格来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任意应用于其它规格。另外,上面是将上述连接器作为插座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作为在触点上连接有电缆的插头连接器来进行应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