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用连接器

申请号 CN200810133691.7 申请日 2008-07-18 公开(公告)号 CN101350460B 公开(公告)日 2010-11-10
申请人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西冈彻; 佐藤一树; 我妻透;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卡用连接器,其目的在于实现连接器自身的低高度化,同时,将第一卡在不与比该第一卡小型化的第二卡用触点 接触 的情况下装配。卡用连接器具备:与第一卡(卡B)连接的第一触点;配置于比第一触点靠向卡的插入口侧处,且与所述第二卡(卡C)连接的第二触点;保护第二触点,使所述第二触点不与第一卡接触的保护板(217)。在有选择地装配第一、第二卡的壳体(2)形成引导第一卡的下表面的引导片(223),另一方面,在保护板(217)形成配置于比引导片(223)靠向插入口侧且上方侧的 位置 ,且引导第一卡的下表面的 支撑 面(217c),以前端部比后端部靠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插入第一卡。
权利要求

1.一种卡用连接器,其具备:壳体,其具有至少能够有选择地装配第一卡及第二卡的卡装配空间;卡的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一端;第一触点,其与所述第一卡的接触部连接;第二触点,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触点更靠向所述插入口侧,且与所述第二卡的接触部连接;保护板,其保护所述第二触点,使所述第二触点不与所述第一卡接触,所述卡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第一下表面引导部,该第一下表面引导部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下表面,另一方面,在所述保护板上形成有第二下表面引导部,该第二下表面引导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下表面引导部更靠向所述插入口侧且上方侧的位置,且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下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一卡的前端部比后端部靠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下插入所述第一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用连接器还具备卡引导部件,该卡引导部件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第一侧面引导部,该第一侧面引导部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一方的侧面,另一方面,在所述卡引导部件上形成有第二侧面引导部,该第二侧面引导部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另一方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用连接器还具备隔板,该隔板分隔所述卡装配空间,
在所述卡引导部件上形成有第一上表面引导部,该第一上表面引导部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另一方面,在所述隔板上形成有第二上表面引导部,该第二上表面引导部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板中的比所述第二触点更靠向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形成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在所述第一卡向与所述第一卡对应的所述卡装配空间以外的空间插入时,与该第一卡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用连接器还具备施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隔板施力,所述第一卡经由所述隔板受到所述施力部件的施与力而与所述第一触点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板上形成有传递部,该传递部将所述施力部件的施与力向所述第二卡传递。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卡用连接器,尤其涉及能够应对多种卡的卡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能够有选择地装配长边方向的进深大致相同,且宽度及厚度不同的SD卡、和存储棒DUO(注册商标)卡的卡用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卡用连接器中,在与这些卡对应的各触点之间配置滑动部件的隔板,一方的卡在隔板的上方侧与对应的触点接触,另一方的卡在隔板的下方侧与对应的触点接触。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0696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卡用连接器中,在低高度化的基础上,进而设计为与小型化的卡即xD-Picture(注册商标)卡对应的情况下,认为存储棒DUO卡与xD-Picture卡用触点接触。尤其,向存储棒DUO卡的变换适配器使用在壳体的表面表露的金属板,在该金属板与xD-Picture卡用触点接触的情况下,认为短路破坏外部电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连接器自身的低高度化,同时,能够将第一卡在不与比该第一卡小型化的第二卡用触点接触的情况下装配的卡用连接器。
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具备:壳体,其至少具有能够有选择地装配第一卡及第二卡的卡装配空间;卡的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一端;第一触点,其与所述第一卡的接触部连接;第二触点,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触点靠向所述插入口侧处,且与所述第二卡的接触部连接;保护板,其保护所述第二触点,使所述第二触点不与所述第一卡接触,所述卡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下表面引导部,其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下表面,另一方面,在所述保护板形成有第二下表面引导部,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下表面引导部靠向所述插入口侧且上方侧的位置,且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下表面,以所述第一卡的前端部比后端部靠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插入所述第一卡。
根据上述卡用连接器可知,以前端部比后端部靠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插入第一卡,因此,能够在第一卡的后端部的下方侧形成空间,故通过在该空间配置第二卡,能够实现连接器自身的低高度化,同时,能够将第一卡在不与比该第一卡小型化的第二卡用触点(第二触点)接触的情况下装配。
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也可以还具备:卡引导部件,其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在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侧面引导部,其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一侧面,另一方面,在所述卡引导部件形成有第二侧面引导部,其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另一侧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壳体的第一侧面引导部、和卡引导部件的第二侧面引导部,引导第一卡的侧面,由此能够使第一卡的接触部不向侧面方向偏离,能够与第一触点可靠地连接。
另外,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也可以还具备:隔板,其分隔所述卡装配空间,在所述卡引导部件形成有第一上表面引导部,其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另一方面,在所述隔板形成有第二上表面引导部,其引导插入时的所述第一卡的上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卡引导部件的第一上表面引导部、和隔板的第二上表面引导部,引导第一卡的上表面,由此能够实现第一卡的接触部和第一触点的连接稳定性
进而,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也可以在所述隔板中的比所述第二触点靠向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形成有抵接部,其在将所述第一卡向与所述第一卡对应的所述卡装配空间以外的空间中插入时,与该第一卡抵接。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将卡插入错误的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卡也不插入至连接器的里侧,因此,能够防止与第一触点接触而破损的情况。
进而,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也可以还具备:施部件,其对所述隔板施力,所述第一卡经由所述隔板受到所述施力部件的施与力,并与所述第一触点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施力部件的施与力,提高第一卡的接触部和第一触点的接触压。
进而,在上述卡用连接器中,也可以在所述隔板形成有传递部,其将所述施力部件的施与力向所述第二卡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将施力部件的施与力经由传递部向第二卡传递,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卡的接触部和第二触点的接触压。
根据本发明可知,以前端部比后端部靠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插入第一卡,因此,能够在第一卡的后端部的下方侧形成空间,因此,通过在该空间配置第二触点,能够实现连接器自身的低高度化,同时,能够将第一卡在不与比该第一卡小型化的第二卡用触点(第二触点)接触的情况下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从前方侧表示的图2及图3所示的卡用连接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内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从上方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隔板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隔板的俯视图。
图11是从下方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隔板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开闭器机构的开闭器部件的立体图(a)、主视图(b)及俯视图(c)。
图1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开闭器机构的促动器部件的立体图(a、d)、俯视图(b)及仰视图(c)。
图14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开闭器机构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5是上述实施方式卡用连接器具有的保护板的立体图(a)、俯视图(b)。
图16是从上方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排出机构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7是从下方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排出机构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排出机构的俯视图及仰视图。
图19是从上方侧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具有的排出机构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0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插入卡A的情况下的主视图。
图21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插入卡A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23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装配卡A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检测机构中检测卡A的写入防止功能的状态的情况下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的检测机构中检测卡A的写入防止功能的状态的情况下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7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插入卡B的情况下的主视图。
图28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插入卡B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30是图27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装配卡B的情况下的主视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32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插入卡C的情况下的主视图。
图33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插入卡C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3所示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35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装配卡C的情况下的主视图。
图36是图35所示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中:1-卡用连接器(连接器);2-壳体;201-基底部;202-侧壁部;203-卡合片;204-孔;205-凹部;206-第一引导部;207-第二引导部;208-收容部;209-保持片;210-卡止孔;211-触点单元;212-卡A用触点;213-突出片;214、215-卡B用触点;216-卡C用触点;217-保护板;218-槽部;219-突出片;220-突出片;221-支撑片;222-固定接点部;223-引导片;3-罩部件;301-槽口部;302-施力片;303-开口部;304-卡合片;4-卡插入口;5-开闭器机构;501-开闭器部件;501a-开闭器主体部;501b、501c-槽口部;501d-支撑部;501e-壁部;501f-突出片;502-促动器部件;502a-促动器主体部;502b-转动轴;502c-抵接面;502d-凹部;503-轴;504-螺旋弹簧;505-螺旋弹簧;6-隔板;601-臂部;602-凹部;603-开口部;604-突出片;605-开口部;606-突出片;607-抵接片;7-排出机构;701-滑动部件;702-压缩弹簧;703-卡止部件;704-第一抵接部;705-第二抵接部;706-第三抵接部;707-平面部;708-突出片;709-槽部;710-卡止片;710a-凸部;711-引导槽;712-心形凸轮;713-第一引导槽;714-第二引导槽;715-卡止部;716-凹槽;717-直线状引导槽;718-卡止片;718a-凸部;719-凹部;720-保持片;721-槽部;722-可动接点部;8-检测机构;801-板状部;802-抵接部;803-接点部;803a-固定接点部;803b-可动接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还有,本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以下,简称为“连接器”)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同时,能够有选择地装配多种卡。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能够装配SD(secure digital)卡、MMC(Multi Media Card)卡、存储棒DUO(注册商标)卡、存储棒PRO-HG DUO卡、及xD-Picture(注册商标)卡这五种卡。
在此,MMC卡除了其厚度稍微薄这一点之外,具有与SD卡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以相同的方式装配。另外,存储棒DUO卡、和存储棒PRO-HG DUO卡除了与连接器接触的接触垫的结构之外,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同的方式装配。在以下中,将SD卡及MMC卡适当称为“卡A”,将存储棒DUO卡及存储棒PRO-HG DUO卡适当称为“卡B”,将xD-Picture适当称为“卡C”。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还有,以下,将图1所示的纸面下方侧适当称为“连接器1的前方侧”或简称为“前方侧”,将图1所示的纸面上方侧适当称为“连接器1的后方侧”或简称为“后方侧”。另外,将图1所示的纸面右方侧称为“连接器1的右方侧”或简称为“右方侧”,将图1所示的纸面左方侧称为“连接器1的左方侧”或简称为“左方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将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成型而形成的壳体2、和对金属薄板材料实施冲裁加工及折曲加工等而形成的罩部件3。壳体2具有大致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具有向其上方侧及前方侧开口的空间。罩部件3具有与壳体2的上方侧的开口部对应的形状,从壳体2的上方侧覆盖。通过组合这些,连接器1形成为仅向前方侧开口的形状,并在该开口部构成卡插入口4。还有,罩部件3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成型而形成也可。
在罩部件3的前方侧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经由卡插入口4容易拔出装配的卡的槽口部301。另外,在罩部件3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施力片302。这些施力片302稍许向下方侧折曲,从上方侧压紧配置于连接器1的内部的后述隔板6、及滑动部件7的卡止部件703。进而,在罩部件3的侧面形成有与后述壳体2的卡合片203卡合的多个开口部303。进而,在罩部件3的前方侧形成有与后述壳体2的凹部205卡合的一对卡合片304。这些卡合片304与壳体2的凹部205卡合,另一方面,壳体2的卡合片203与多个开口部303卡合,由此罩部件3相对于壳体2固定。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图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从前方侧表示的图2及图3所示的连接器1的图。还有,在图2、图3及图4中,示出了从图1所示的状态拆除了罩部件3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有一定的空间,由该空间的一部分构成能够装配多种卡的空间(以下,适当称为“卡装配空间”)。在该空间配设有:与多种卡对应的连接器、遮蔽卡装配空间中的卡的插入路径的开闭器机构5、分隔卡装配空间的隔板6、进行多种卡的排出的排出机构7、及检测特定的卡的装配的有无等的检测机构8。
在壳体2内的空间中,开闭器机构5配设于卡插入口4的稍许内部侧(后方侧)位置。另外,隔板6配设于该开闭器机构5的更向内部侧(后方侧)的位置。还有,在该隔板6的右方侧的位置配设排出机构7,在隔板6的左方侧位置配设检测机构8的一部分。还有,检测机构8的一部分的详细情况如后所述,也配设于排出机构7的下方侧的位置。与多种卡对应的触点适当配设于从卡插入口4插入卡的插入路径上。
壳体2具有:构成连接器1的底面部的基底部201;在连接器1的侧端部从该基底部201向上方侧垂直竖立设置的侧壁部202。基底部201的详细情况如后所述,设置有与多种卡对应的触点,并且,形成有用于保护这些触点的结构。
在侧壁部202的外侧面形成有与罩部件3的开口部303卡合的多个卡合片203。另外,在连接器1的前方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支撑后述开闭器机构5的轴503的孔204。进而,在侧壁部202的前面部形成有收容罩部件3的卡合片304的凹部205。侧壁部202的前面部的内侧面限制卡插入口4的一部分,主要形成有引导卡A的插入的第一引导部206、和引导卡C的插入的第二引导部207。
如图4所示,第一引导部206形成于侧壁部202的上端侧,在插入时引导卡A的侧面及下表面。另外,第一引导部206的一部分同时具有与卡B的左方侧的侧面抵接,并引导卡B的插入的功能。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部207形成于第一引导部206的更下方侧,并引导插入时的卡C的上表面、侧面及下表面。
左方侧的侧壁部202具有前方侧的一部分向左方侧突出的形状,在该突出的部分的内部空间中收容开闭器机构5及隔板6的一部分。另外,在左方侧的侧壁部202形成有收容检测机构8的两个收容部208,所述检测机构8检测卡A的插入及防止写入功能的状态。收容部208沿连接器1中的卡的插入方向片列配设,以使检测机构8的一部分向内部侧露出的状态收容检测机构8。
在右方侧的侧壁部202中的后面部的内侧面形成有保持构成排出机构7的一部分的压缩弹簧的一端的保持片209。还有,在图2及图3中,省略了该压缩弹簧。保持片209具有大致圆柱形状,朝向连接器1的前方侧延伸一定长度。另外,在后面部形成有卡止构成排出机构7的一部分的卡止部件703的一端的卡止孔210。该卡止孔210以卡止部件703的一端从上方侧插入的方式构成。
在基底部201的后方侧端部配设有构成壳体2的后壁部的触点单元211。触点单元211例如粘接固定于基底部201。在触点单元211的前面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排列而设置有多个卡A用触点(以下,适当称为“卡A用触点”)212。
卡A用触点212的基端部固定于单元主体,另一方面,前端部在连接器1的前方侧向上方侧稍许延伸,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可沿上下方向摆动。最右侧的卡A用触点212配置为向前方侧稍许突出。卡A用触点212的前端部向下方侧折曲,在该折曲部附近以与卡A的接触垫接触的方式构成。详细情况如后所述,卡A用触点212的前端部(排除最右侧的部分)配置在收容于隔板6形成的开口部603的位置。还有,这些卡A用触点212从触点单元211的后方侧向连接器1的外部导出,能够输入输出对卡A的信号
在触点单元211的前面的上方侧设置有向连接器1的前方侧突出的多个突出片213。突出片213设置于卡A用触点212的上方侧,且不存在卡A用触点212的部分。这些突出片213起到限制隔板6的后方侧端部向一定位置以上的上方侧的移动的作用。
开闭器机构5包括:开闭器部件501、和促动器部件502。开闭器部件501在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贯穿而延伸,如图4所示,配设于面向卡插入口4的上方侧的区域的位置。还有,开闭器部件501构成卡引导部件。在开闭器部件501上形成有向连接器1的侧方侧延伸的轴503。通过将该轴503穿过壳体2的孔204,开闭器部件501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壳体2。开闭器部件501以轴503为转动支点,以上方侧部分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倒下的方式转动,开放卡A的插入路径。在配置于左方侧的轴503安装有赋予使开闭器部件501复位到图2~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的施与力的螺旋弹簧504。开闭器部件501以伴随卡A的插入,克服该螺旋弹簧504的施与力而转动的方式构成。
促动器部件502配设于比开闭器部件501靠向卡插入口4侧处(前方侧)。其侧面部的一部分以向卡A的插入路径上突出的状态配设。用卡A的插入路径上突出的部分与卡A抵接,并能够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转动。在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转动的状态下,形成为从卡A的插入路径退避的状态。在促动器部件502的转动轴安装有赋予使促动器部件502复位至图2~图4所示的初始位置的施与力的螺旋弹簧505(参照图4)。促动器部件502以伴随卡A的插入,克服该螺旋弹簧505的施与力而转动的方式构成。
隔板6根据插入连接器1的卡的种类,能够在卡装配空间内沿上下方向稍许摆动。隔板6具有大致平板形状,具有从开闭器机构5的后方侧附近到触点单元211的突出片213的下方侧区域对应的长度。另外,在隔板6中的前方侧的端部附近,具有向连接器1的侧方侧扩展的形状,且在前方侧端部具有贯穿壳体2的内部空间的大致整个区域的长度的臂部601。在臂部601的上表面载置罩部件3的施力片302,隔板6形成为被稍许向下方侧施力的状态。
排出机构7包括:滑动部件701、未图示的压缩弹簧702、和卡止部件703。滑动部件701大致具有沿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能够沿壳体2的右方侧的侧壁部20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详细情况如后所述,起到的作用为:根据使用人对卡进行的按压操作,使卡从连接器1中的规定的装配位置向排出位置移动。
如上所述,压缩弹簧702的后方侧的端部保持于壳体2的保持片209,前方侧的端部保持于滑动部件701的下方侧的未图示的保持片,赋予将滑动部件701向前方侧施力的施与力。卡止部件703具有在其前端部及后端部向下方侧折曲的形状。如上所述,后方侧的一端插入壳体2的卡止孔210中,前方侧的一端与在排出机构7的上表面形成的引导槽711卡合。卡止部件703起到克服压缩弹簧702引起的施与力,限制滑动部件701的向前方侧的移动的作用。在卡止部件703的上部载置罩部件3的施力片302,卡止部件703形成为以与引导槽711卡合的方式稍许向下方侧被施力的状态。
检测机构8包括:板状部801、抵接部802、和未图示的接点部803。板状部801收容于壳体2的收容部208。抵接部802设置于板状部801的内侧面,形成为其一部分露出在卡A的插入路径上的状态。接点部803的详细情况如后所述,包括:配设于板状部801的下方侧的固定接点部803a、和能够摆动地固定于板状部801的下面部的可动接点部803b。可动接点部803b由扭簧构成,根据卡A的插入、非插入状态等,使抵接部802变位,而使板状部801的度变化,由此切换与固定接点部803a间的导通状态、非导通状态。
图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的结构的俯视图。还有,在图5及图6中,示出了从图2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拆除隔板6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壳体2的基底部201的中央附近,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排列而设置有卡B用触点(以下,适当称为“卡B用触点”)214、215。卡B用触点214设置于卡A用触点212的下方侧。基端部固定于基底部201,另一方面,前端部在连接器1的前方侧稍许向上方侧延伸,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沿上下方向摆动。另外,卡B用触点214的前端部与卡A用触点212相同地向下方侧折曲,在该折曲部附近与卡B的接触垫接触。
这样,在卡装配空间中将卡A用触点212、卡B用触点214设置为上下两层,如图6所示,配置为俯视的情况下一部分重叠,由此有效应用连接器1内有限的卡装配空间。
另一方面,卡B用触点215设置于卡B用触点214的前方侧的位置。基端部设置于基底部201,另一方面,前端部在连接器1的后方侧向上方侧稍许延伸,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沿上下方向摆动。另外,卡B用触点215的前端部与卡A用触点212相同地,向下方侧折曲,在该折曲部附近与卡B的接触垫接触。还有,这些卡B用触点214、215的一端从基底部201的后方侧向连接器1的外部导出,能够对卡B输入输出信号
还有,例如,卡B用触点214是对应于存储部双重卡的触点,卡B用触点215是对应于存储棒PRO-HG DUO卡的触点。存储棒PRO-HGDUO卡与存储棒DUO卡不同,与触点的接触垫的一部分被分割,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中,另行设置卡B用触点215。
另外,在壳体2的基底部201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排列而设置有多个卡C用触点(以下,适当称为“卡C用触点”)216。卡止孔210设置于卡B用触点215的前方侧的、开闭器机构5的稍许后方侧的位置。基端部固定于基底部201,另一方面,前端部在连接器1的后方侧向上方侧稍许延伸,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沿上下方向摆动。另外,卡C用触点216的前端部与卡A用触点212相同地,向下方侧折曲,在该折曲部附近与卡C的接触垫接触。还有,这些卡C用触点216的一端从基底部201的前方侧向连接器1的外部导出,且能够输入输出对卡C的信号。
在卡C用触点216的附近配设有用于保护卡C用触点216的保护板217。保护板217大致由在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状板状部件构成,用其前方侧的端部保持于基底部201。另外,被配置于下方的支撑片推上,后方侧的前端部能够伴随卡C的插入,沿上下方向稍许摆动。在保护板217形成有收容多个卡C用触点216的槽部218。在卡C的非插入时,通过在该槽部218收容卡C用触点216,保护卡C用触点216。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还有,在图7及图8中,示出了从图5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拆除触点单元211、开闭器部件501、保护板217及排出机构7的情况。
如图7所示,在壳体2的基底部201,在卡B用触点214、和卡B用触点215之间,沿连接器1的左右方向排列而设置有用于保护卡B用触点214的多个突出片219。多个突出片219保护卡B用触点214,使其在卡B的插入时不被卡B压曲。
另外,在配置于最左侧的突出片219的上方侧设置有用于防止卡B中的相反方向上的插入的突出片220。突出片220在卡B以适当的方向插入的情况下,收容于在卡B的下表面形成的凹部。另一方面,在卡B以相反方向插入的情况下,抵接于卡B的前端部,由此防止卡B的相反方向上的插入。还有,在卡A插入连接器1的情况下,突出片220进入在隔板6形成的开口部605。从而,不会限制伴随卡A的插入的隔板6的向下方侧的移动。
另外,在壳体2的基底部201设置有用于支撑保护板217的支撑片221。支撑片221设置于在最左方侧配置的卡止孔210的左方侧。另外,与卡C用触点216相同地,基端部固定于基底部201,另一方面,前端部在连接器1的后方侧向上方侧稍许延伸。还有,支撑片221由大于卡C用触点216的金属片构成,配置于卡C用触点216的稍许上方侧的位置。
进而,在排出机构7的下方侧设置有构成检测多种卡的装配状态的检测机构8的一部分的固定接点部222。具有固定接点部222的检测机构8根据基于与后述的滑动部件701的槽部721的接触状态的导通状态、非导通状态,检测多种卡的装配状态。
进而,在特定的卡B用触点215之间设置有插入的情况下、及装配的情况下引导卡B的下表面的多个引导片223。引导片223在伴随卡B的插入,将卡B用触点215向下方侧按压的情况下,与卡B的下表面抵接。还有,这些多个引导片223构成引导插入时的卡B的下表面的第一下表面引导部。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主要的构成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6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2~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开闭器机构5的结构的图。进而,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保护板217的结构的图。图16~图1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排出机构7的结构的图。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6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从上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6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6的俯视图。图11是从下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隔板6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如图9~图11,在隔板6的上表面部的后方侧端部,在与卡A用触点21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凹部602。凹部602能够收容于卡A用触点212的基端部附近。另外,在该凹部602的前方侧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开口部603。开口部603形成于与卡A用触点212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能够收容伴随卡B、C的装配而接近的该前端部。
进而,在特定的开口部603中的前方侧的位置形成有多个突出片604。突出片604在将卡A以错误的方向插入的情况下(以相反方向插入的情况)、或插入不同的卡的情况下,与卡的插入方向的前端部抵接,由此,保护卡A用触点212。这样,通过用设置于隔板6的突出片604包含卡A用触点212,不会由于设置其他部件而导致连接器1的大型化,可靠地保护卡A用触点。
进而,在配置于最左方侧的突出片604的前方侧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605。开口部605在隔板6向下方侧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收容在壳体2的基底部201形成的突出片220。
臂部601具有稍许向前方侧延伸的卡止片601a。卡止片601a在卡没有装配于连接器1的状态(以下,适当称为“初始状态”)下,载置于后述的开闭器部件501的支撑部501d。若伴随卡A的插入,转动开闭器部件501,则从该支撑部501d下降,向下方侧移动。另一方面,若排出卡A,则再次形成为载置于支撑部501d的状态。
另一方面,隔板6的下表面部构成引导卡B的上表面的第一上表面引导部。在隔板6的下表面部的前方侧端部,如图11所示,形成有向下方侧突出的一对突出片606。突出片606形成于臂部601的侧端部附近,沿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突出片606在插入卡C的情况下,与卡C抵接,使隔板6向上方侧移动,并且,发挥作为将罩部件3的施力片302引起的施与力向卡B传递的传递部的作用。还有,在该突出片606的前方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使卡C向隔板6的下方侧容易进入的锥面。
另外,在配置于右方侧的突出片606的连接器1的稍许左方侧的位置,形成有向下方侧突出的抵接片607。抵接片607发挥防止卡B插入错误的位置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卡B比适当的位置向右方侧偏离而插入的情况下,与卡B的前端部抵接,由此防止由于将卡B插入错误的位置而导致与卡B用触点214、215接触而破损的情况。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开闭器机构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1具有的开闭器机构5的开闭器部件501的立体图(图12(a))、主视图(图12(b))及俯视图(图12(c))。图1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器1具有的开闭器机构5的促动器部件502的立体图(图13(a)、(d))、俯视图(图13(b))及仰视图(图13(c))。
如图12所示,开闭器部件501具有:向连接器1的侧方侧延伸的开闭器主体部501a。还有,在该开闭器主体部501a的侧端部的下方侧且前方侧的位置设置有轴503。在开闭器主体部501a的下表面形成有槽口部501b,在开闭器部件501的前面形成有槽口部501c。槽口部501b的宽度设定为卡B的侧面的宽度,作为卡B的插入时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尤其,槽口部501c的下表面构成引导插入时的卡B的上表面的第一上表面引导部。另一方面,槽口部501c的宽度设定为卡A的侧面的宽度,作为卡A的插入时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在开闭器主体部501a的侧方侧设置有向后方侧稍许突出的支撑部501d。支撑部501d在初始状态下具有平的平面部,用该平面部的后方侧端部支撑隔板6的卡止片601a。在支撑部501d的前方侧设置有从平面部向上方侧延伸的壁部501e。配置于左方侧的壁部501e卡止在轴503安装的螺旋弹簧504的一端。另外,在配置于左方侧的壁部501e设置有向连接器1的前方侧及下方侧突出的突出片501f。突出片501f与后述促动器部件502的凹部502d卡合,限制开闭器部件501的转动。另外,在开闭器主体部501a形成有初始状态下向后方侧突出的卡合片501g。卡合片501g在开闭器主体部501a伴随卡A的插入而转动的情况下,与后述保护板217的开口部217b卡合。
如图13所示,促动器部件502具有:在下表面以偏心状态设置有转动轴502b的促动器主体部502a。在促动器主体部502a的侧面设置有与卡A的前端部抵接的抵接面502c。抵接面502c的前端部突出在卡A的插入路径上。在促动器主体部502a的下表面的、抵接面502c的后方侧的位置形成有凹部502d。凹部502d在促动器部件502及开闭器部件501伴随开闭器部件501的突出片501f转动的情况下,能够收容开闭器部件501的突出片501f。另外,在促动器主体部502a的下表面形成有卡止螺旋弹簧505的一端的卡止片502e。进而,在该卡止片502e和凹部502d之间设置有限制部502f,其与未插入卡的状态下的开闭器部件501的突出片501f对置,且限制开闭器部件501的转动。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开闭器机构5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开闭器机构5的动作的立体图。图14(a)表示向连接器1中未插入卡A的状态,图14(b)表示向连接器1插入了卡A的状态。
如图14(a)所示,在向连接器1中未插入卡A的状态下,促动器部件502形成为抵接面502c的一部分突出在卡A的插入路径上的状态。此时,凹部502d朝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的稍许右方侧。另一方面,开闭器部件501形成为槽口部501c朝向卡插入口4侧的状态。此时,形成为开闭器部件501的突出片501f与促动器部件502的限制部502f对置,开闭器部件501限制转动的状态。
从图14(a)所示的状态可知,若插入卡A,则卡A的前端部与抵接面502c抵接,促动器主体部502a向图14所示的箭头方向转动。此时,凹部502d形成为朝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的状态。另外,限制部502f形成为从开闭器部件501的突出片501f的位置退避的状态,因此,开闭器部件501转动。另一方面,开闭器部件501形成为卡A的前端部与槽口部501c抵接,以轴503为支点向后方侧倒下地转动,槽口部501c朝向上方侧的状态。此时,开闭器部件501的突出片501f如图14(b)所示,形成为伴随开闭器部件501的转动向上方侧移动,与促动器部件502的凹部502d卡合的状态。
在装配卡A的情况下,形成为卡A载置于槽口部501c上的状态,因此,开闭器部件501维持图14(b)所示的状态。因此,突出片501f维持与凹部502d卡合的状态,只要不从连接器1排出卡A,开闭器部件501就不会恢复图14(a)所示的状态。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保护板21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5(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保护板217的立体图,图15(b)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保护板217的俯视图。
如图15所示,在保护板217的前方侧端部形成有向连接器1的侧方侧延伸的轴部217a。保护板217通过将轴部217a向在壳体2的侧壁部202形成的未图示的孔中插通,将其后方侧的端部支撑为能够稍许摆动。另外,在形成于保护板217的槽部218的前方侧形成有矩形状开口部217b。开口部217b配置于在开闭器主体部501a伴随卡A的插入而转动的情况下能够收容其形成的卡合片501g的位置。
保护板217在未插入卡的状态下,利用设置于壳体2的支撑片221,支撑为如图15(a)所示地倾斜的状态。在保护板217的上表面的后方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支撑面217c。支撑面217c在未插入卡的状态下,倾斜角度比保护板217的其他表面稍小。支撑面217c在卡B的插入过程中,起到作为引导卡B的下表面的第二下表面引导部的作用。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排出机构7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6是从上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排出机构7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7是从下方侧观察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排出机构7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排出机构7的俯视图及仰视图。图19是从上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的排出机构7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在图19中,示出了装配卡的情况下的排出机构7的状态。还有,在图16~图19中,省略了构成排出机构7的压缩弹簧702。
如图16~图18所示,在滑动部件701设置有与卡A的右方侧的前端部抵接的第一抵接部704、与卡B的右方侧的前端部抵接的第二抵接部705、和与卡C的右方侧的前端部抵接的第三抵接部706。第一抵接部704大致设置于滑动部件701的上方侧部分,第二抵接部705及第三抵接部706大致设置于滑动部件701的下方侧部分。
尤其,第一抵接部704配置于与卡A对应的卡装配空间,第二抵接部705及第三抵接部706配置于与卡B及卡C对应的卡装配空间。换而言之,滑动部件701横跨与卡A对应的卡装配空间、和与卡B及卡C对应的卡装配空间而配置,因此,能够用单个滑动部件701排出卡A、卡B及卡C。
第一抵接部704由对应于卡A的前端部的形状的倾斜面构成,第二抵接部705及第三抵接部706由与卡的插入方向垂直的平面构成。滑动部件701在这些第一抵接部704~第三抵接部706与卡A~卡C抵接,能够伴随使用人进行的各卡的插入动作,在连接器1的前后方向上滑动。
在第一抵接部704的前方侧设置有支撑卡A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平面部707。在平面部707的左方侧端部竖立设置有用于保护在触点单元211的最右方侧配置的卡A用触点的突出片708。另外,在平面部707的右方侧形成有向上方侧开口的槽部709。在槽部709装配用于卡止在连接器1插入的卡A的卡止片710。在卡止片710设置有在滑动部件701的前方侧部分向左方侧突出的凸部710a。凸部710a与在卡A的右方侧的侧面形成的凹部卡合,卡止插入于连接器1的卡A。由此,防止装配于连接器1的卡A脱落。
在滑动部件701的上表面且第一抵接部704的后方侧,形成有大致环状引导槽711。在引导槽711的中央设置有具有大致心形状的心形凸轮712。引导槽711如图18(a)所示,包括:配置于心形凸轮712的两侧的第一引导槽713、第二引导槽714、具有卡止部件703的卡止部715的凹槽716、及直线状引导槽717。卡止部件703根据卡的插入动作,使这样的引导槽711向一定方向前进。还有,在引导槽711中的卡止部件703的引导路径上形成有防止卡止部件703的向相反方向的前进的台阶部。
在这样的引导槽711中,未装配卡的情况下,卡止部件703如图18(a)所示,形成为配置于直线状引导槽717的后方侧端部的状态。若插入卡,则伴随滑动部件701的向后方侧的移动,卡止部件703经由直线状引导槽717向第一引导槽713前进。还有,若将卡压入至卡止部件703到达第一引导槽713的前方侧端部的位置,则卡止部件703如图19所示,向凹槽716前进后,形成为与卡止部715卡止的状态。
若从卡止部件703卡止于卡止部715的状态,将卡进而压入,则卡止部件703从凹槽716向第二引导槽714前进。还有,从第二引导槽714向直线状引导槽717前进,再次形成为卡止部件703配置于直线状引导槽717的状态。
另外,在第二抵接部705的下方侧安装有卡止插入连接器1的卡B的卡止片718。卡止片718由大致细长的板状部件形成。卡止片718的前方侧端部具有在连接器1的内侧向后方侧折返的形状。然后,在朝向所述后方侧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方侧稍许突出的凸部718a。凸部718a与在卡B的下表面形成的凹部卡合,卡止插入连接器1的卡B。由此,防止装配于连接器1的卡B脱落。
在滑动部件701的下表面,如图17所示,形成有收容压缩弹簧702的凹部719。在凹部719的前方侧设置有保持压缩弹簧702的一端的保持片720。保持片720具有大致圆柱形状,朝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延伸一定长度程度。另外,在滑动部件701的后方侧中凹部719的左方侧形成有槽部721。在槽部721装配有可动接点部722。可动接点部722由扭簧构成。扭簧的两端形成为从滑动部件701的下表面向下方侧稍许突出的状态。该突出的部分根据滑动部件701的位置,与设置于壳体2的固定接点部222接触。
其次,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各卡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0~图26是用于说明在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A时的动作的图。图27~图31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B时的动作的图。图32~图36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C时的动作的图。还有,在图20~图3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罩部件3。
首先,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A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0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插入卡A的情况下的主视图。图21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插入卡A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22是图21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剖面图。图23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A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24是图22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剖面图。还有,在卡A的插入前,连接器1形成为图2~图4所示的状态。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A的情况下,在将卡A的侧面及下表面与设置于壳体2的第一引导部206对齐的状态下,将卡A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在这样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的过程中,卡A的前端部与促动器部件502的抵接面502c、及开闭器部件501抵接。由此,促动器部件502向后方侧转动,并且,开闭器部件501向后方侧倒下地转动。此时,促动器部件502的抵接面502c如图21所示,形成为与卡A的左方侧的侧面对置的状态。
若这样压入卡A,则如图21及图22所示,卡A使隔板6的上侧向连接器1的后方侧前进。在这种情况下,隔板6向下方侧稍许移动,用其下表面将卡B用触点214、215稍许压下。这样,通过伴随卡A的插入,用隔板6的下表面将卡B用触点214、215稍许压下,有效地应用连接器1内的有限的空间。
另外,如图21所示,卡A的右方侧的前端部在隔板6的上方侧的位置与滑动部件7的第一抵接部704抵接,并且,滑动部件7的卡止片710的凸部710a与在卡A的右方侧的侧面形成的凹部卡合。通过凸部710a与卡A的凹部卡合,确定卡A的相对于滑动部件7的位置。之后,滑动部件7和卡A-同移动。还有,在卡A的前端部与第一抵接部704抵接的时刻,卡止部件703的前方侧的一端配置于引导槽711的直线状引导槽717的后方侧的端部附近。
若从图21及图22所示的状态进而压入卡A,则如图23及图24所示,卡A用触点212进入卡A的下表面,与在卡A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形成的接触垫接触。还有,在图23及图24中,示出了将卡A压入至连接器1的最后方侧位置,并放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卡止部件703的前方侧的一端形成为卡止于卡止部715的状态。
还有,在这样伴随卡A的插入,滑动部件7向后方侧移动时,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检测机构8中,用设置于滑动部件7的下方侧的检测机构8检测卡A的装配状态。具体来说,基于相对于在壳体2设置的固定接点部222的、在滑动部件7的下表面装配的可动接点部722的位置,检测卡A的装配。
在检测机构8中,在滑动部件7移动至图23及图24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可动接点部722和固定接点部222接触,形成为导通状态。另一方面,在到达图23及图24所示的位置之前,可动接点部722和固定接点部222不接触,形成为非导通状态。检测机构8根据这样的可动接点部722和固定接点部222的导通状态、非导通状态,检测卡A的装配状态。这样,通过设置于壳体2的固定接点部222、和设置于滑动部件701的可动接点部722构成检测机构8,因此,不增加部件件数,能够可靠地检测卡A的装配状态。还有,关于卡B及卡C的装配状态也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利用配设于隔板6的左方侧的检测机构8,检测卡A的装配的有无、及卡A的写入防止功能。在此,对这些检测机构8的检测动作中检测卡A的写入防止功能的状态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5及图26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检测机构8中检测卡A的写入防止功能的状态的情况下的动作的立体图。还有,在图25及图2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壳体2的一部分。图25表示图21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图26表示图23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另外,在图25及图26中,示出了卡A中的写入防止功能为打开状态(写入被定的状态)的情况。即,示出了写入防止开关SW切换到连接器1的前方侧的位置的情况。
卡A的写入防止功能的状态由配置于连接器1的前方侧的检测机构8检测。如图25所示,在写入防止开关SW未到达检测机构8的状态下,抵接部802与卡A的左方侧前端部抵接。还有,通过将抵接部802的后方侧端部压下,形成为板状部801的后方侧向下方倾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部803b的两端分别与前后配置的固定接点部803a接触,固定接点部803a和可动接点部803b形成为导通状态。在卡A位于规定的装配位置时,写入防止开关SW与抵接部802抵接,固定接点部803a和可动接点部803b这样形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认为写入防止功能为关闭状态。
若从该状态压入卡A,则如图26所示,写入防止开关SW到达检测机构8的位置,但不与抵接部802抵接。抵接部802未被压下,因此,板状部801通过可动接点部803b的施与力,向上方被施力而形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部803b的后方侧的一端从固定接点部803a远离,固定接点部803a和可动接点部803b形成为非导通状态。在卡A位于规定的装配位置时,写入防止开关SW不与抵接部802抵接,固定接点部803a和可动接点部803b这样形成为非导通状态的情况下,认为写入防止功能为打开状态。
还有,在卡A中的写入防止功能为关闭状态(写入未被锁定的状态)下,写入防止开关SW切换至连接器1的后方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向连接器1装配卡A的情况下,写入防止开关SW与抵接部802抵接,压下抵接部802,因此,可动接点部803b的两端分别与前后配置的固定接点部803a接触,固定接点部803a和可动接点部803b形成为导通状态。从而,在这种情况下,也认为写入防止功能为关闭状态。还有,关于卡A的装配的有无的检测,利用配置于连接器1的后方侧的检测机构8,利用卡A的前端部,以相同的要领来检测。
其次,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B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7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插入卡B的情况下的主视图。图28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插入卡B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29是图28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剖面图。图30是图27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B的情况下的主视图。图31是图30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剖面图。还有,在卡B的插入前,连接器1形成为图2~图4所示的状态。
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B的情况下,在卡B的上表面与设置于开闭器部件501的槽口部501b对齐的状态下,将卡B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与插入卡A的情况不同,卡B的前端部不会与促动器部件502的抵接面502c、及开闭器部件501抵接,因此,这些不会转动。还有,在插入卡B时,通过使卡B的左方侧的侧面与配置于左方侧的第一引导部206的端部抵接,能够容易将卡B与槽口部501b对齐。
配置于插入的卡B的左方侧的第一引导部206的端部构成引导卡B的侧面的第一侧面引导部,用开闭器部件501的槽口部501b的左方侧端部构成引导卡B的侧面的第二侧面引导部。通过这样的第一侧面引导部及第二侧面引导部引导卡B的侧面,因此,能够将卡B的接触垫在不向侧面方向偏离的情况下,可靠地连接于卡B用触点214、215。
若这样压入卡B,则如图28及图29所示,卡B使隔板6的下侧进入连接器1的后方侧。在这种情况下,隔板6向上方侧稍许移动,用开口部603的后方侧部分将卡A用触点212稍许推上。在这种情况下,卡A用触点212的前端部收容于隔板6的开口部603。通过这样用开口部603收容卡A用触点,防止卡A用触点212的前端部破损的情况。
另外,如图28所示,卡B的右方侧的前端部在隔板6的下方侧的位置与滑动部件7的第二抵接部705抵接,并且,设置于滑动部件7的下方侧的固定接点部222的凸部222a与在卡B的下表面形成的凹部卡合。通过凸部222a与卡B的凹部卡合,之后滑动部件7和卡B一同移动。还有,在卡B的前端部与第二抵接部705抵接的时刻,卡止部件703的前方侧的一端配置于引导槽711的直线状引导槽717的后方侧端部附近。
还有,在插入卡B时,如图29所示,其上表面被设置于开闭器部件501的槽口部501b的下表面及隔板6的下表面引导,并且,其下表面被设置于壳体2的保护板217的支撑面217c引导。进而,若将其下表面压入下方侧,则引导设置于壳体2的引导片223。这些位置关系构成为,将卡B的前端部支撑为向下方侧稍许倾斜的状态。因此,卡B以前端部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
若从图28及图29所示的状态进而压入卡B,则如图30及图31所示,卡B用触点214、215进入卡B的下表面,与形成于卡B的前端部的下表面的接触垫接触。此时,经由隔板6向卡B赋予罩部件3的施力片302的施与力,因此,能够增加卡B的接触垫和卡B用触点214、215的接触压。还有,在图30及图31中,示出了将卡B压入至连接器1的最后方侧的位置,放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卡止部件703的前方侧的一端形成为卡止卡止部71的状态。还有,在形成为这样装配的状态的情况下,卡B也与插入时相同地,被保持为前端部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在这样保持的状态下,也通过引导开闭器部件501的槽口部501b的下表面、和隔板6的下表面引导卡B的上表面,由此实现卡B的接触垫、和卡B用触点214、215的连接稳定性。
其次,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C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2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插入卡C的情况下的主视图。图33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插入卡C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34是图33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剖面图。图35是向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C的情况下的主视图。图36是图35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剖面图。还有,在卡C的插入前,连接器1形成为图2~图4所示的状态。
如图32所示,在向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装配卡C的情况下,在将卡C的侧面及下表面与设置于壳体2的第二引导部207对齐的状态下,将卡C压入连接器1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与插入卡A的情况不相同,卡C的前端部不会与促动器部件502的抵接面502c、及开闭器部件501抵接,因此,这些不会转动。
若这样压入卡C,则如图33所示,卡C的前端部进入设置于隔板6的一对突出片606的下方侧,抬起隔板6。还有,使隔板6的下方侧进入连接器1的后方侧。在这种情况下,与卡B的插入时相同地,隔板6向上方侧稍许移动,在开口部603的后方侧部分将卡A用触点212稍许推上。在这种情况下,卡A用触点212的前端部收容于隔板6的开口部603。通过这样用开口部603收容卡A用触点,与卡B的插入时相同地,防止卡A用触点212的前端部破损的情况。
另外,卡C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与设置于壳体2的保护板217接触,克服将其从下方侧支撑的支撑片221的施与力,将保护板217的后方侧端部稍许压下。由此,在保护板217形成的槽部218,使卡止孔210接近卡C。
进而,卡C的右方侧的前端部在隔板6的下方侧的位置与滑动部件701的第三抵接部706抵接。还有,在卡C的前端部与第三抵接部706抵接的时刻,卡止部件703的前方侧的一端配置于引导槽711的直线状引导槽717的后方侧端部附近。
若从图33及图34所示的状态进而压入卡C,则如图35及图36所示,卡C的下表面进而压下保护板217。由此,形成为卡C用触点216从保护板217的槽部218露出的状态。还有,这样露出的卡C用触点216进入卡C的下表面,与在卡C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形成的接触垫接触。此时,经由隔板6的突出片606,向卡C赋予罩部件3的施力片302的施与力,因此,能够提高卡C的接触垫、和卡C用触点216的接触压。还有,在图35及图36中,示出了将卡C压入至连接器1的最后方侧的位置,放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卡止部件703的前方侧的一端形成为卡止于卡止部715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在壳体2形成引导插入时的卡B的下表面的第一下表面引导部,另一方面,在保护板217形成第二下表面引导部,其配置于第一下表面引导部的卡插入口4侧且上方侧的位置,且引导插入时的卡B的下表面,以卡B的前端部比前端部靠向下方侧倾斜的状态插入卡B。这样,以前端部比后端部靠向下方侧倾斜状态插入卡B,因此,能够在卡B的后端部的下方侧形成空间,因此,通过该空间形成卡C用触点216,能够实现连接器自身的低高度化,同时,能够将卡B在不接触卡A用触点的情况下装配。
还有,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所示的大小或形状等不限于此,可以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就可以适当变更而实施。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