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垫装接结构和衬垫

申请号 CN201380024549.8 申请日 2013-04-30 公开(公告)号 CN104303374A 公开(公告)日 2015-01-21
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王锋; 河村旭;
摘要 在 衬垫 附接结构中,衬垫容纳凹槽包括环形本体和接合部,该接合部在凸缘部的前面的平面上并在该前面的同一平面方向上从本体突出。衬垫包括环形本体和即将结合部,该即将结合部从本体突出。衬垫的本体按顺序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的本体中,而衬垫的即将结合部与衬垫容纳凹槽的接合部相接合。
权利要求

1.一种衬垫装接结构,包括:
装接构件,该装接构件抵接到配合构件的对接面上,该装接构件具有:凸缘部;和衬垫容纳凹槽,该衬垫容纳凹槽形成在所述凸缘部的前面上;以及
衬垫,该衬垫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以密封所述配合构件与所述凸缘部之间的边界,该衬垫由弹性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衬垫容纳凹槽包括环状本体和接合部,该接合部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前面的平面上从所述本体突出,并还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前面的同一平面方向上从所述本体突出,
所述衬垫包括环状本体和待结合部,该待接合部从所述本体突出,并且当所述衬垫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时,所述衬垫的所述本体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的所述本体中,同时所述衬垫的所述待接合部配合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的所述接合部内并且然后与所述接合部相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垫装接结构,其中,当所述衬垫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时,防止所述衬垫的所述待接合部的基端侧部分从所述凸缘部向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垫装接结构,其中,所述衬垫容纳凹槽的所述接合部的基端部分具有一宽度,该宽度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的深点处较宽、并且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的浅点处较窄。
4.一种衬垫,包括:
本体,该本体形成为环状;和
多个待接合部,该多个待接合部从所述本体突出,
其中,每个所述待接合部都包括基端侧部分和先端侧部分,所述先端侧部分的截面大于所述基端侧部分的截面,
所述各个待接合部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互相隔开,并且
所述各个待接合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侧,并且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开口面的平面上。

说明书全文

衬垫装接结构和衬垫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衬垫装接结构和衬垫,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构造成使得衬垫的待结合部与装接构件的接合部相接合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地,如图1和2所示,电机连接器(连接器)300包括:强电路的导电部的端子302;衬垫(衬垫)304,该衬垫304用于建立对壳体(即,未示出的电机壳体)的防功能;外壳306,该外壳306具有绝缘功能;外罩308,该外罩308具有屏蔽构件的功能;橡胶塞312,该橡胶塞312用于在电线310与外壳306之间提供防水功能;屏蔽环314,该屏蔽环314用于压接电线310的编织线和外罩308以形成屏蔽电路;后保持器316,该后保持器316具有防止橡胶塞312脱落的功能;隐藏板318,该隐藏板318用于覆盖装接至壳体的螺栓;以及辅助螺栓320,该辅助螺栓320在插入或取出连接器时使用。
[0003] 在传统的衬垫装接结构322中,通过使用安装在外壳306上的衬垫304,将上述壳体和外壳306的各个结合面互相密封。即,环状衬垫304在其内侧是防水的。
[0004] 注意,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布No.2007-207681)被列举为关于传统衬垫装接结构的现有技术文献。
[0005] 引用列表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布No.2007-207681

发明内容

[0008] 技术问题
[0009] 同时,在用于EV(电动车辆)、HEV(混合电动车辆)等的连接器中,防水性能是必需要求的(即,需要防水功能)。然而,由于用于实现防水功能的诸如衬垫的橡胶制品在连接器的运输或组装操作期间已经分离或外翻,所以存在橡胶产品未停留在正常位置的可能。结果,存在在这样的连接器中不能确保防水功能的情况。
[0010] 然后,如图3和4所示,凸起326设置在衬垫304的环状本体(即,实现密封功能的本体)324中,并且另外,通孔328形成在凸起326中。同时,在外壳306中,凸起332设置在用于容纳衬垫304的凹槽330中。
[0011] 由此,上述结构构造成在该衬垫304置于外壳306中的状态下以凸起332穿过通孔328的布置而防止上述衬垫304的分离或外翻。
[0012] 在传统衬垫装接结构332中,构造成使得衬垫304难以在图3的箭头A3a、A3b示出的方向上从外壳306脱开。另一方面,由于凸起332和通孔328一起成形为柱形,所以衬垫304容易地在图4的箭头A4示出的方向上从外壳306中脱离。
[0013] 即,传统的衬垫装接结构332面临衬垫可能在连接器的运输或组装操作期间,由通过操作者的手指等的外部,而从外壳中脱离的问题。
[0014] 在上述问题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衬垫装接结构和一种衬垫,尽管在连接器的运输或组装操作期间衬垫装接结构或衬垫承受通过操作者的手指等的外部力,这两者也都能够防止衬垫从外壳中脱离。
[0015] 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衬垫装接结构,包括:装接构件,该装接构件抵接到配合构件的对接面上,该装接构件具有凸缘部和衬垫容纳凹槽,该衬垫容纳凹槽形成在所述凸缘部的前面上;和衬垫,该衬垫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以密封所述配合构件与凸缘部之间的边界,所述衬垫由弹性材料制成,其中,所述衬垫容纳凹槽包括环状本体和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前面的面上从所述本体突出,并还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前面的同一平面方向上从所述本体突出,所述衬垫包括环状本体和待接合部,该待接合部从所述本体突出,并且当所述衬垫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时,所述衬垫的所述本体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的所述本体中,同时所述衬垫的所述待接合部配合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的所述接合部内,然后与所述接合部相接合。
[0017] 在所述衬垫容纳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的状态下,所述衬垫装接结构可以构造成使得防止所述衬垫的所述待接合部的基端侧部分从所述凸缘部向前移动。
[0018] 在所述衬垫装接结构中,所述衬垫容纳凹槽的所述接合部的基端部分可以具有一宽度,该宽度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的深点处较宽、并且在所述衬垫容纳凹槽中的浅点处较窄。
[0019]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衬垫,包括:本体,该本体形成为环状;和多个待接合部,该多个待接合部从所述本体突出,其中,每个所述待接合部都包括基端侧部分和先端侧部分,所述先端侧部分的截面大于所述基端侧部分的截面,所述各个待接合部在所述本体的纵向方向上互相隔开,并且所述各个待接合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侧,并且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开口面的平面上。
[0020] 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1]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实现了尽管衬垫装接结构或衬垫在连接器的运输或组装操作期间受到通过操作者的手指等的外部力,也使衬垫装接结构和衬垫两者都能够防止衬垫从外壳中分离的配置成为可能的效果。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采用传统的衬垫装接结构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0023] 图2是采用传统的安装结构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0024] 图3是连接器的在图1的箭头F3的方向上的视图;
[0025] 图4是沿图3的线F4-F4截取的剖视图。然而注意,衬垫是从凸缘部脱离的;
[0026] 图5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衬垫装接结构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0027] 图6是示出采用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衬垫装接结构的连接器从电机壳体脱离的状态(a)和连接器装接到壳体的状态(b)的透视图;
[0028] 图7是采用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衬垫装接结构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0029] 图8是连接器的在图5的箭头F8方向上的视图;
[0030] 图9是图8的F9部分的放大视图;
[0031] 图10是示出沿图9的线F10-F10截取的截面的视图;
[0032] 图11是示出沿图9的线F11-F11截取的截面的视图;
[0033] 图12是示出在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衬垫装接结构中采用的衬垫的构造原理的透视图;
[0034] 图13是图12的F13部分的放大视图;
[0035] 图14是衬垫的在图13的箭头F14的方向上的视图;
[0036] 图15是衬垫的在图13的箭头F15-F15的方向上的视图;
[0037] 图16是图12的F16部分的放大视图;
[0038] 图17是对应于图10的、与修改例相关的衬垫置于衬垫容纳凹槽中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如图5、6和7所示,采用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关的用于安装衬垫的结构(衬垫装接结构)1的连接器(例如电机连接器)3包括LA端子5、衬垫(垫圈)7、外壳9、外罩11、屏蔽环13和后保持器15。
[0040] LA端子5布置在电缆21的导线上,用作强电路的导体部。衬垫(第一衬垫)7构造成在外罩11布置在图6的壳体(例如,电机壳体)23上的状态下在外罩11与壳体23之间实现防水功能。
[0041] 外壳9是具有绝缘功能的构件,而外罩11是具有作为屏蔽构件的功能的构件。衬垫(第二衬垫)17是用于确保外壳9与外罩11之间的屏蔽功能的构件,而橡胶塞19是用于确保电缆21与外壳9之间的屏蔽功能的各个构件。
[0042] 屏蔽环13是用于压接电缆21的编织线和外罩11以形成屏蔽电路的构件,而后保持器15是用于防止橡胶塞19从电缆脱落的构件。通过使用穿过形成在外罩11的凸缘部25中的通孔27的螺栓29,将连接器3一体地装接于壳体23(见图5和6)。
[0043] 这里,现在通过参考附图8详细描述衬垫装接结构(例如,防水衬垫的安装结构)1。为便于说明,可提供定义:将衬垫装接结构1中的一个指定的方向定义为“横向方向”;将与横向垂直的另一个指定的方向定义为“竖直方向”;并且将与横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0044] 在衬垫装接结构1中,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衬垫收纳凹槽33形成在装接构件(例如,金属外罩)11的凸缘部25的前面31中,该装接构件11抵接在配合构件(例如,金属电机壳体)23的对接面上。利用该布置,衬垫
7密封配合构件23与凸缘部25之间的边界。
[0045] 配合构件23的对接面和装接构件11的前面31在横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方向上延伸。在前后方向上,装接构件11定位在配合构件23后方,而衬垫容纳凹槽33从凸缘部25的前面31向后凹进。
[0046] 衬垫容纳凹槽33包括:环状本体35;和接合部37,该接合部37形成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上,并且该接合部37还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的方向上从环状本体35稍微突出,如图8等所示。接合部37的突出方向对应于前面31的延伸方向(例如,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
[0047] 例如,凸缘部25的前面31成形为矩形平面的形状。由此,当从凸缘部25的前侧向后侧观察(在前后方向上观察)凸缘部25时,衬垫容纳凹槽33定位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的内侧上,远离凸缘部25的前面31的外周。注意,通孔27定位于衬垫容纳凹槽33的外侧。
[0048] 如图8和12所示,衬垫7包括环状本体35,和从环状本体35稍微突出的待接合部41。
[0049] 然后,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即,安装状态:衬垫容纳状态)下,衬垫7的本体30容纳在容纳凹槽33的本体35中。衬垫7的待接合部41嵌合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内并且接合在接合部37中,使得待接合部41与凸缘25一体化。
[0050] 为进一步说明,在外罩11未装接到壳体23的同时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即,连接器3独立存在的状态,如图6(a)所示)下,衬垫7的本体39部分地从凸缘部25稍微向前突出(见图11)。
[0051] 当外罩11装接到壳体23时,外罩11的凸缘部25的平坦的前面31与壳体23的平坦的对接面进行面接触。由此,衬垫7的本体39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本体35的底面与壳体23的对接面之间的压力下箍缩成弹性变形,由此密封壳体23与凸缘部25(外罩11)之间的边界。
[0052] 注意,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下,衬垫7的待接合部41大致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中,而不论外罩11是否装接至壳体23。然后,与衬垫7的本体39不同,待接合部41不从凸缘部25的前面31向前突出(见图10和11)。
[0053] 此外,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与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接合的状态下,衬垫装接结构构造成防止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移向前侧(朝着凸缘部25移动),并且还防止衬垫7的待接合部41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的同一平面方向上移动(朝着凸缘部25移动)。
[0054] 例如,如图8所示,设置多个接合部37和多个待接合部41。待接合部41按顺序分别接合在接合部37中。
[0055] 衬垫容纳凹槽33的各个接合部37以预定的间隔布置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环状本体35的纵向方向上(环状的延伸方向)。类似地,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与衬垫7的待接合部41也以预定的间隔布置在衬垫7的环状本体39的纵向方向上(见图12)。
即,由于细长绳状构件的两个纵向的端部之间的相互连接,衬垫7的环状本体39成形为环状的形状。由此,衬垫7的待接合部41以预定的间隔布置在上述绳状构件的纵向方向上。
[0056] 此外,例如,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衬垫7的待接合部41)布置为在环状本体35(39)中互相相反。即,一个或一组接合部37(待接合部41)布置在本体35(39)的中心的一侧上,而另一个或另一组接合部37(待接合部41)布置在本体35(39)的中心的另一侧上。
[0057] 在衬垫7中,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并且然后外罩11置于壳体11中的状态下,采用本体39以实现防水功能。由此,衬垫7形成为使环状本体39的内侧防水。
[0058] 衬垫装接结构1构造成使得当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时,防止基端侧上的待接合部41的部分43(即,衬垫待接合部基端侧部分)移动到凸缘部25前方(从衬垫容纳凹槽33中脱离)。
[0059] 具体地说,如图9等所示,衬垫7的待接合部41包括基端侧上的部分43和先端侧上的部分(例如,衬垫待接合部先端部分)45。基短侧部分43与先端侧部分45之间的界限存在于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突出方向(图9的竖直方向)上的待接合部41的中间部分处。基端侧部分43存在于衬垫7的本体39与待接合部41的边界与上述中间部分之间。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中,先端侧部分45存在于先端侧上(图9的下侧)而不是上述中间部分上。
[0060] 此外,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下,衬垫装接结构构造成防止衬垫7的所有待接合部41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的平面上的方向上移动。
[0061] 此外,如图10所示,在衬垫装接结构1中,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上的部分(衬垫容纳凹槽/接合部基端侧部分)47的宽度建立为比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深点47a(图10的下侧点)处宽,而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浅点47b(图10的上侧点)处窄。
[0062] 更详细地,类似于衬垫7的待接合部41,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也由基端侧部分47和先端侧部分(衬垫容纳凹槽/接合部先端侧部分)49形成。
[0063] 现在,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该结构时,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成形为(例如,T形轮廓)使得先端侧部分49的宽度(图9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横向方向上尺寸)比基端侧部分47的宽度宽,如图9所示。这里,基端侧部分47对应于T形轮廓的垂直线部,而T形轮廓的下端连接到衬垫容纳凹槽33的本体35,并且先端侧49对应于T形轮廓的水平部分。
[0064] 如图10所示,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中,基端侧部分47的宽度尺寸(图10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横向方向上的尺寸)在该深度方向上变化。例如,在基端侧部分47中,该宽度尺寸随着从前侧指向后侧而逐渐扩宽(随着图10的顶部指向底部)。结果,基端侧部分47成形为楔形槽状。
[0065] 另外,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中,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处的楔形槽的宽度(图10上端的楔形槽的宽度)比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的宽度窄,如图10所示。在底部的楔形槽的宽度(在图10的下端处的楔形槽的宽度)比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的宽度大。注意,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的宽度比接合部37的先端侧部分49的宽度窄。
[0066] 同时,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先端侧部分49中,部分的横向尺寸和部分的竖直尺寸在深度方向上是恒定的(在前后方向上)。
[0067] 此外,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下,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进入到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中,如图10所示。而且,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被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浅点47b处的基端侧部47的壁按压并弹性变形,如箭头P所示。从图9和10中可知,凸缘部25的壁抵着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突出。
[0068] 以这种方式,衬垫7构造成使得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不会从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中脱离(即,衬垫构造成使得相同的部分不能容易地移动到凸缘部25的前方)。
[0069] 此外,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下,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嵌合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先端侧部分49中。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形成为抵着前侧膨胀并且还接合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的浅点47b中。
[0070] 以这种方式,衬垫7构造成使得待接合部41更难以从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中脱离。
[0071] 更详细地,即使从图9的纸面指向其近侧的力施加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P1)上,基端侧部分43也如图10所示被收纳在楔形槽中,使得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抵接在接合部37的先端侧部分49的面S1上,而衬垫7的本体39抵接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本体35的面S2上。以这种方式,衬垫7构造成使得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不在从图9的纸面朝着近侧的方向上移动(即,衬垫构造成使得相同的部分不会从衬垫容纳凹槽33中脱离)。
[0072] 类似地,衬垫7构造成使得即使从图9的纸面指向近侧的力施加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P2)上,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也不会在从图9的纸面朝着近侧的方向上移动。另外,衬垫7构造成使得即使从图9的纸面指向近侧的力施加在衬垫7的本体39(P3)上,衬垫7的本体39也不在从图9的纸面朝着近侧的方向上移动。
[0073] 此外,如果在图9的竖直方向上的力(箭头A9a方向上的力)施加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P1)上,那么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抵接在接合部37的先端侧部分49的面S1上,而衬垫7的本体39抵接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本体35的面S2上。以这种方式,衬垫7构造成使得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不在图9的竖直方向上移动。
[0074] 类似地,衬垫7构造成使得即使在竖直方向上的力施加到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P2)或本体39(P3)上,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或本体39也不会在图9的竖直方向上移动。
[0075] 并且,即使在图9的纸面上的水平方向上的力(箭头A9b方向上的力)施加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P1)上,基端侧部分43也如图10示出收纳在楔形槽中,使得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抵接在接合部37的先端侧部分49的面S1上,而衬垫7的本体39抵接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本体35的面S2上。以这种方式,衬垫7构造成使得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不在图9的纸面上的水平方向上移动。
[0076] 类似地,衬垫7构造成使得即使在图9的水平方向上的力施加在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P2)或本体39(P3)上,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先端侧部分45或本体39也不会在图9的水平方向上移动。
[0077] 在上述描述中,虽然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成形为楔形槽状,但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也可以成形为T形槽状(见图17)或其它构造,诸如T形槽和楔形槽轮廓的结合。
[0078] 另外,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可以形成为具有诸如楔形槽这样的其它构造(即,基端侧部分47的宽度比先端侧部分49的宽度窄)来替代T形轮廓。
[0079] 接下来,下面将对于衬垫的另一实施例做出说明。如图12所示,衬垫7包括本体39、待接合部(第一待接合部)41和第二待接合部51。
[0080] 如上所述,由于细长绳形构件的两个纵向端之间相互连接,本体39成形为环形形状。上述绳形构件的截面(即,沿着与纵向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构造,如圆形轮廓。此外,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环状本体39形成为大致矩形。换言之,本体39(绳)形成为使得其中心轴沿着形成一个矩形的四边延伸。
[0081] 设置多个第一待接合部41。各个第一待接合部41从本体39短小地突出到本体39的外侧(或内侧)。
[0082] 并且,设置多个第二待接合部51。各个第二待接合部51也从本体39短小地突出到本体39的外侧(或内侧)。
[0083] 另外,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中,先端侧部分45的截面(即,沿着垂直于待接合部41的突出方向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大于基端侧部分43的截面(即,沿着与待接合部41的突出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多个待接合部41大致均匀地隔开而不集合地在纵向方向上布置在本体39的具体区域中。
[0084] 此外,每个第一待接合部41和每个第二待接合部51都在环状本体39的开口面53的展开方向上分别存在于本体39的外侧(或内侧,可替代地)。本体39的开口面53是在矩形的(框架状)本体39的内侧的长方形平面。开口面53在横向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方向上延伸。
[0085] 这里,现在更详细地描述衬垫容纳凹槽33等。
[0086] 如前所述,衬垫容纳凹槽33包括本体35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37。另外,衬垫容纳凹槽33设置有第二接合部55。
[0087] 如图8所示,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本体35是框架状的。本体35的截面(即沿着垂直于本体35的延伸方向的平面截取的截面)成形为矩形形状。
[0088] 在第一接合部37中,如图10所示,由于基端侧部分47形成为楔形槽,所以基端侧部分47的截面(即,沿着与第一接合部37的突出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截面)成形为等腰梯形形状。如图11所示,基端侧部分47的深度比本体35的深度稍浅。
[0089] 如图9所示,在第一接合部37中,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先端侧部分49成形为椭圆形形状。先端侧部分49的底面与基端侧部分47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如图11所示。
[0090] 在第一接合部37中,先端侧部分49的宽度(横向方向上的尺寸)比基端侧部分47的宽度(横向尺寸;底面宽度尺寸)大。结果,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第一接合部37为T形。
[0091] 第二接合部55同样从凸缘部25的前面向后凹进,并形成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中。
[0092] 第一接合部25从框架状的本体35的两个相反侧突出。注意,由于两个第一接合部37设置在一侧,两侧就共有四个第一接合部37。另外,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四个第一接合部37关于在横向方向上经过本体35的中心延伸的中心线和在竖直方向上经过本体35的中心延伸的中心线对称地布置。
[0093] 另外,半圆或拱形凹槽57形成在本体35内部,对应于每个第一接合部37。一旦置于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衬垫7从衬垫容纳凹槽33中分离,则该凹槽57将由操作者的手指使用。凹槽57形成为使得其深度随着指向图9的向下方向而逐渐增加。
[0094] 第二接合部55从框架状本体35的互相相反的另两侧突出。
[0095] 在衬垫7的第一待接合部41中,基端侧部分43和先端侧部分45成形为长方体,如图13至15等所示。基端侧部分43和先端侧部分45的各自的宽度(横向方向上尺寸)互相相等。先端侧部分45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高度)大于基端侧部分43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高度)。结果,先端侧部分45的截面大于基端侧部分43的截面。注意,先端侧部分45在高度方向上在一侧(前侧)上从基端侧部分43突出。另外,59形成在先端侧部分45的先端的脊上。
[0096] 衬垫7的第二待接合部51包括基端侧部分61和先端侧部分63。先端侧部分63形成有小径部65和大径部67。
[0097] 然后,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下,衬垫7的第一待接合部41与衬垫容纳凹槽33的第一接合部37相接合,而衬垫7的第二待接合部51与衬垫容纳凹槽33的第二接合部55相接合。接合部55的截面为如图17示出的T形。结果,衬垫7与外罩大致互相一体化。此外,衬垫7的待接合部41、51大致收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衬垫7的本体39部分地从凸缘部25的前面31稍微向前突出。
[0098] 在衬垫7的第一待接合部41与衬垫容纳凹槽33的第一接合部37相接合的状态下,如前所述并如图10所示,第一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弹性变形并与凸缘部25一体化。
[0099] 在衬垫7的第二待接合部51与衬垫容纳凹槽33的第二接合部55相接合的状态下,先端侧部分63的大径部67嵌合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第二接合部55中,使得第二待接合部51与凸缘部25一体化。
[0100] 当外罩11通过螺栓29安装在壳体23上时,如前所述,衬垫7的本体39被按压成弹性变形。结果,衬垫7的本体39的内侧(即LA端子5等)在外罩11的凸缘部25的结合面与壳体23的结合面之间被密封。
[0101] 根据衬垫装接结构1,该结构构造成: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下,衬垫7的待接合部41嵌合在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内,并与接合部37相接合。由此,即使该结构在连接器3的运输或组装期间受到通过操作者的手指等的外部力,也不存在衬垫7从外罩11脱离的可能性。可替换地,即使如此,衬垫也难以从外罩脱离。因此,通过连接器3的改善的性能和质量,能够赢得顾客的信赖。
[0102] 此外,根据衬垫装接结构1,该结构构造成使得衬垫容纳凹槽33包括环状本体35和接合部37,该接合部37在凸缘部25的前面31的同一平面方向上从本体35突出,并且整个衬垫容纳凹槽33形成在同一平面上。由此,与专利文献1示出的结构不同,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不横向地突出且不制造阻碍。另外,即使外罩11偶然地冲击某物或一些这样的意外发生,也变得难以由这些意外损坏衬垫容纳凹槽33和衬垫7。
[0103] 此外,根据衬垫装接结构1,由于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的宽度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深点处变宽,而且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浅点处变窄,所以防止了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向前移动,使得更加肯定衬垫7的本体39变得难以从衬垫容纳凹槽33中分离。
[0104] 即,即使衬垫7的本体39在衬垫7容纳在衬垫容纳凹槽33中的状态下试图向前移动,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也被防止向前移动。因此,不存在关于衬垫7的待接合部41产生力矩的可能性,使得衬垫7的本体39不向前移动。这里假设,防止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而不是先端侧部分45向前移动。在该情况下,如果衬垫
7的本体39试图向前移动,则关于衬垫7的待接合部41产生力矩,使得衬垫7的本体39可能向前移动。
[0105] 在衬垫装接结构1中,如上所述且如图17所示,衬垫容纳凹槽33的接合部37的基端侧部分47的截面可以形成为T形轮廓。在该情况下,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可以形成为具有T形截面,如图17(a)所示。或者,衬垫7的待接合部41的基端侧部分43可以形成为具有V形截面,如图17(b)所示。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