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申请号 CN201480009113.6 申请日 2014-02-14 公开(公告)号 CN104995803A 公开(公告)日 2015-10-21
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森吉刚; 加藤元; 远峰和洋; 宫岛贵晃;
摘要 该 端子 连接结构装备有:第一端子(5),其具有第一延伸部(52),该第一延伸部(52)从第一连接部(51)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电线(1)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一端子部件(110);和第二端子(6),其具有第二延伸部(62),该第二延伸部(62)从第二连接部(61)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电线(1)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二端子部件(120)。其中,第一延伸部(52)和第二延伸部(62)沿着相同的轴线 定位 ,从而彼此面对并且形成大致筒状。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电线中的内部导体和外部导体,所述电线包括:所述内部导体,所述内部导体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和所述外部导体,所述外部导体与所述内部导体同轴设置以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所述外部导体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到已经剥除了所述第一绝缘被覆而使得所述内部导体露出的部分;和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连接于所述电线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一端子部件;和第二端子,包括: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连接到已经剥除了所述第二绝缘被覆而使得所述外部导体露出的部分;和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连接于所述电线的所述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二端子部件,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同轴地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弹簧部,该第一弹簧部具有大致半筒状,并且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一端子部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件;和
第二弹簧部,该第二弹簧部具有大致半筒状,并且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延伸部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部与所述第二弹簧部同轴地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
绝缘部,该绝缘部安置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和
壳体部件,该壳体部件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被同轴地收纳为互相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在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弯曲的弯曲方向上同轴地安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
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从外部密封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
其中,所述密封部件包括被构造成在所述弯曲方向上分开的底部和盖部,并且所述底部与所述盖部被组装并且一体化。

说明书全文

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地,已经广泛地使用同轴电线作为用于布设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部分(例如,安装在汽车上的电气部件中)处的电线(参见专利文献1)。同轴电线具有这样的构造:一个以上的内部导体(芯线)由第一绝缘被覆(内部绝缘体)覆盖,并且设置在内部绝缘体的外周上的外部导体由第二绝缘被覆(外部绝缘体)覆盖。另外,还已知另一种构造:
其中,屏蔽导体设置在外部绝缘体的外周上,并且屏蔽导体由第三绝缘被覆(保护护套)覆盖。这些导体的末端部分别连接到同轴电线侧上的连接端子,并且导体也经由连接端子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的连接端子、电路、电线等,从而将同轴电线电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JP-A-2009-16126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在同轴电线侧上的连接端子连接到同轴电线的多个导体,并且同轴电线经由连接端子连接到例如配合连接装置的连接端子的情况下,多个连接端子安置在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两个内部导体平行地引出并且连接到同轴电线侧上的连接端子从而面对例如配合连接装置的连接端子的情况下,两个连接端子平行安置在同轴电线侧上的端子连接部处。因此,同轴电线侧上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变为大的,并且这引起了节省同轴电线的连接结构的空间的问题。此外,由于连接端子平行地安置,所以同轴电线侧上的端子连接部具有扁平状;因此,在安装诸如橡胶塞这样的防部件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单独地设置用于停止橡胶塞的旋转的结构来确保橡胶塞的防水性。另外,与在同轴电线侧上的端子连接部的情况一样,配合连接装置侧上的端子连接部尺寸也变为大的;因此,为了节省具有上述构造的同轴电线的连接结构的空间,需要考虑配合连接装置侧上的端子连接结构。
[0008]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已经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能够使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小型化。
[0009] 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 通过在下面的条目(1)至(5)中描述的构造来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0011] (1)一种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电线中的内部导体和外部导体,所述电线包括:内部导体,其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和外部导体,其与所述内部导体同轴设置以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所述外部导体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连接到已经剥除所述第一绝缘被覆而使得所述内部导体露出的部分;和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连接于所述电线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一端子部件;和第二端子,包括: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连接到已经剥除所述第二绝缘被覆而使得所述外部导体露出的部分;和第二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连接于所述电线的所述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二端子部件,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同轴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
[0012] 利用在上述条目(1)中描述的构造,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同轴安置以互相分离。另外,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形成为大致半筒状,并且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安置成使得延伸部互相面对面放置以形成大致筒状,从而简化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构造并且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0013] (2)如在上述条目(1)中所述地构造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弹簧部,其具有大致半筒状,并且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一端子部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件;和第二弹簧部,其具有大致半筒状,并且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件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延伸部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部件,其中,所述第一弹簧部与所述第二弹簧部同轴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
[0014] (3)如在上述条目(1)或(2)中所述地构造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绝缘部,其安置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和壳体部件,其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被同轴收纳从而互相分离。
[0015] (4)如在上述条目(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地构造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在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弯曲的弯曲方向上同轴安置。
[0016] (5)如在上述条目(4)中描述地构造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密封部件,其从外部密封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其中,所述密封部件包括构造成在所述弯曲方向上分开的底部和盖部,并且所述底部与所述盖部组装并且一体化。
[0017] 利用在上述条目(1)至(5)中描述的构造,能够使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小型化。附图说明
[0018] 图1(a)和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的视图;图1(a)是示出其部件分解的端子连接结构的透视图,并且图1(b)是示出图1(a)所示的其部件组装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透视图;
[0019]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截面图;
[0020]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的构造的透视图;
[0021]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的构造的透视图;
[0022] 图5(a)至5(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端子)的构造的视图;图5(a)是示出整体构造的透视图,图5(b)是示出要连接到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和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的连接端子(第一端子部件和第二端子部件)的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5(c)是示出其中收纳连接端子的壳体部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0023] 图6是示出图5(a)所示的端子块处于连接到电线的状态下的构造的透视图;
[0024]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在其部件分解情况下的透视图;
[0025] 图8(a)和8(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的透视图,图8(a)是示出从端子侧观看的图7所示的部件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8(b)是示出从与图8(a)所示的侧相反的一侧观看的部件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
[0026] 图9是示出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固定于配合连接装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0027] 图10是示出从图9中的箭头A9的方向观看由该箭头表示的部分的垂直截面的视图;
[0028]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端子块)在其部件组装情况下的透视图;以及
[0029] 图12(a)和12(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端子块)的整体的透视图;图12(a)是示出从端子侧观看的图11所示的部件组装状态下的透视图,并且图12(b)是示出从与图12(a)所示的侧相反的一侧观看的图11所示的部件组装的状态下的透视图。
[0030] 参考标记列表
[0031] 1 电线
[0032] 2 内部导体
[0033] 3 外部导体
[0034] 5 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
[0035] 6 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
[0036] 7 绝缘部(内部保持器)
[0037] 21 第一绝缘被覆(内部绝缘体)
[0038] 31 第二绝缘被覆(外部绝缘体)
[0039] 51 第一连接部(内部端子连接部)
[0040] 52 第一延伸部(内部端子延伸部)
[0041] 61 第二连接部(外部端子连接部)
[0042] 62 第二延伸部(外部端子延伸部)
[0043] 110 第一端子部件(端子块内部端子)
[0044] 120 第二端子部件(端子块外部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在下文中简称为连接结构)。本发明涉及端子分别连接到电线中的内部导体和外部导体的连接结构,该电线装配有:所述内部导体,其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和所述外部导体,其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并且与内部导体同轴地设置,从而包围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电线,例如,可以假设是同轴电线,用于布设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部分(例如,安装在汽车上的电气部件)处。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电线的用途不限于上述。
[0046] (第一实施例)
[0047] 图1和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图1(a)和1(b)是示出该连接结构的整体的透视图;图1(a)是示出其部件分解的连接结构的透视图,并且图1(b)是示出图1(a)所示的其部件组装的连接结构的整体透视图。图2是示出连接结构的整体的截面图。
[0048] 如图1(a)至2(a)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线装备有:内部导体2,其由第一绝缘被覆(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绝缘体)21覆盖;和外部导体3,其由第二绝缘被覆(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绝缘体)31覆盖,并且与内部导体2同轴地设置从而包围内部绝缘体21的外周。此外,电线1装备有屏蔽导体4,其由第三绝缘被覆(在下文中称为保护护套)41覆盖并且与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同轴地设置,从而包围外部绝缘体31的外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导体2、外部导体3和屏蔽导体4能够具有任意给定形状;例如,能够假设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均是绞合线并且屏蔽导体4是编织线或箔。而且,内部绝缘体21、外部绝缘体
31和保护护套41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氯乙烯或这样的树脂)形成。换句话说,电线1被构造成在例如需要屏蔽电磁波的部分中适用的所谓的同轴电线(三层同轴电线)。在该第一实施例中,作为一个实例,假设电线1被构造成两极电线1,该两极电线1装备有具有正电位(正极)的内部导体2和具有负电位(负极)的外部导体3,或者装备有具有负电位(负极)的内部导体2和具有正电位(正极)的外部导体3,并且假设将电线1用于直流电路。然而,例如,还能够假设电线装备有多个内部导体并且被构造成用于三相交流电路或单相三线电路的三极电线。
[0049]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装备有第一端子(在下文中称为内部导体端子)5和第二端子(在下文中称为外部导体端子)6。另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装备有:绝缘部(在下文中称为内部保持器)7,其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和壳体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壳体)8,其包围内部导体端子5的外周并且包围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周,并且其中,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被同轴地收纳为互相分离。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对于电线1的延伸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连接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一侧(图2中的左侧)称为末端侧,并且相反侧(图2中的右侧)称为基端侧。
[0050] 图3是示出内部导体端子5的构造的透视图。内部导体端子5具有:第一连接部(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端子连接部)51,其连接到剥除了内部绝缘体21从而内部导体2露出的部分;和第一延伸部(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端子延伸部)52,其从内部端子连接部51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与电线1相连的配合连接装置(例如,安装在汽车上的电气部件)的第一端子部件(将在稍后描述的端子块100的端子块内部端子110)。
[0051] 内部端子连接部51形成为沿着内部绝缘体21被从其剥除的内部导体2的末端部22延伸的平板状。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端子连接部51具有平板状,该平板状具有沿着末端部22的接触面形成的平面,并且使该平面与末端部22的接触面接触,从而内部端子连接部
51连接至内部导体2。内部端子连接部51可以仅被构造成具有与末端部22的形态相对应的形态。例如,在末端部22的接触面是凸曲面的情况下,内部端子连接部51可以仅形成为具有沿着凸曲面形成的凹曲面的半筒状。
[0052] 内部端子延伸部52经由内部端子连续部53从内部端子连接部51延伸,该内部端子连续部53被设置成与内部端子连接部51的一端(末端侧上的端部)连续同时以大致直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端子延伸部52装备有第一弹簧部52a,该第一弹簧部52a与第一端子部件(端子块内部端子110)进行接触,使得内部端子延伸部52能够电连接到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第一弹簧部52a是这样的部件:当弯曲且弹性变形时产生预定的弹性(推动力),从而利用该推动力维持第一弹簧部52a与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之间的接触状态,使得能够在其间建立电连接。例如,第一弹簧部52a可以仅被构造成使得:在筒状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轴向上形成多个狭缝,从而弹簧片设置在狭缝之间;并且弹簧片在直径缩小方向上被弯曲成凹曲面状,使得弹簧片能够弯曲并且弹性变形。因此,第一弹簧部52a被构造成使得弹簧片朝着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内径侧突出。只要第一弹簧部被构造成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端子块内部端子110进行接触,使得能够在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与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之间建立电连接,则第一弹簧部可以被构造成设置在第一端子部件(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上而不是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上。此外,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内部端子延伸部52被构造成与第一弹簧部52a一体地设置,但是该第一弹簧部可以被构造成与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一体化或者可以被构造成(作为单独的部件)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分离。
[0053] 图4是示出外部导体端子6的构造的透视图。外部导体端子6具有:第二连接部(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端子连接部)61,其连接到剥除了外部绝缘体31从而外部导体3露出的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端子延伸部)62,其从外部端子连接部61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与电线1连接的配合连接装置(例如,安装在汽车上的电气部件)的第二端子部件(将在稍后描述的端子块100的端子块外部端子120)。
[0054] 外部端子连接部61形成为内径比将在稍后描述的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的外径大的大致筒状,并且用于覆盖电线1。此外,外部端子连接部61在被保持于剥除了外部绝缘体31的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与稍后描述的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之间的同时,与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进行接触,从而连接到外部导体3。
[0055] 外部端子延伸部62经由外部端子连续部63从外部端子连接部61延伸,该外部端子连续部63被设置成与外部端子连接部61的一端(末端侧上的端部)连续同时以大致直角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端子延伸部62装备有第二弹簧部62a,该第二弹簧部62a与第二端子部件(端子块外部端子120)进行接触,使得该外部端子延伸部能够电连接到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第二弹簧部62a是这样的部件:当其弯曲且弹性变形时产生预定的弹性力(推动力),从而利用该推动力维持该第二弹簧部62a与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之间的接触状态,使得能够在其间建立电连接。例如,第二弹簧部62a可以仅被构造成使得:在筒状的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轴向上形成多个狭缝,从而弹簧片设置在狭缝之间,并且弹簧片在直径缩小方向上被弯曲成凹曲面状,使得弹簧片能够弯曲并且弹性变形。因此,第二弹簧部62a被构造成使得弹簧片朝着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内径侧突出。只要第二弹簧部被构造成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进行接触,使得在外部端子延伸部62与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之间建立电连接,则第二弹簧部可以被构造成设置在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上而不是外部端子延伸部62上。此外,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端子延伸部62被构造成与第二弹簧部62a一体地设置,但是第二弹簧部可以被构造成与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一体化或者可以被构造成(作为单独的部件)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弹簧部和第一弹簧部用作具有相同形态的通用部件,从而由于部件数量的减少而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0056] 根据第一实施例,在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中,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同轴安置,从而互相面对面地设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形成为具有相同曲率的大致半筒状,并且同轴安置为一组,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因此,不要求将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分别形成为筒状。另外,由于不要求将外部导体端子6定位在内部导体端子5的外侧上,所以不要求导体端子具有比电连接所需的尺寸大的尺寸(截面积)。结果,简化了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构造,从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0057]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对内部端子延伸部52设置第一弹簧部52a,并且对外部端子延伸部62设置第二弹簧部62a。因此,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以大致筒状互相面对面地放置,从而将第一弹簧部52a和第二弹簧部62a同轴安置成以大致筒状互相对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第一弹簧部52a和第二弹簧部62a形成为具有相同曲率的大致半筒状,并且同轴安置为一组,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由于该原因,第一弹簧部52a和第二弹簧部62a不安置成在径向上互相重叠。因此,当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与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互相进行接触,使得能够在其间建立电连接时,能够减小当将内部导体端子5插入到端子块100内时施加的插入载荷(插入力)。相似地,当外部端子延伸部62与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互相进行接触,使得能够在其间建立电连接时,能够减小当将外部导体端子6插入到端子块100内时施加的插入载荷(插入力)。结果,能够提高电线1中端子连接的可操作性。
[0058] 内部保持器7由非导电部件形成,并且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从而使这些端子互相绝缘,并且使内部导体2的末端部22与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互相绝缘,并且防止端子之间以及导体之间的短路。内部保持器7具有: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其形成为内径比内部绝缘体21的外径稍大的大致筒状;内部端子包围部72,其从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延伸成大致半筒状,从而包围内部导体端子5的内部端子连接部51的外周;和外部端子包围部73,其从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延伸成大致半筒状,从而包围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内周,并从而与内部端子包围部72对置。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覆盖内部导体2的基端侧上的内部绝缘体21的外周部而不是该内部导体2的末端部22的外周部。内部端子包围部72经由内部保持器内部连续部74从内部保持器连接部
71延伸,该内部保持器内部连续部74在直径增大方向上弯曲并且与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的一端侧的上部(图2中的末端侧的上端部)连续。而且,外部端子包围部73经由内部保持器外部连续部75从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延伸,该内部保持器外部连续部75在直径增大方向上弯曲并且与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的一端侧的下部(图2中的末端侧的下端部)连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端子包围部72和外部端子包围部73形成为具有相同曲率的大致半筒状,并且同轴安置为一组,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具有大致筒状。
[0059] 可以仅将内部保持器7的长度(在筒状的轴向上的尺寸)设定为这样的长度:该长度能够确保内部导体2与外部导体3之间的导体爬电绝缘距离,并且还能够确保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的端子爬电绝缘距离。作为一个实例,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内部保持器7的长度设定为使得:内部导体端子5与内部导体2之间的连接部(内部端子连接部51与末端部22之间的连接部)绝缘,并且使得外部导体端子6与外部导体3之间的连接部(外部端子连接部61与末端部32之间的连接部)绝缘。
[0060]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根据下面的步骤来进行与电线1的端子连接。首先,将外部导体端子6从其外部端子连接部61侧嵌合到电线1的内部导体2的基端侧上的内部绝缘体21的外周部上,而不是该内部导体2的末端部22上,以覆盖该外周部。在这种状态下,将内部保持器7从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侧嵌合到电线1的末端侧(例如,图2中的左侧),并且内部保持器7与外部导体3的末端侧上的周缘干涉(进行接触),从而由内部绝缘体21的外周定位。在内部保持器7如上所述地定位的状态下,内部保持器外部连续部75与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部端子连续部63干涉。然后,将已经剥除外部绝缘体31的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放置在外部端子连接部61的外周上。因此,内部绝缘体21、内部保持器连接部71、外部端子连接部61和末端部32在电线1的径向上从其内侧到外侧重叠(参见图2)。此外,环状部件(在下文中称为外部导体压接环)33覆盖该重叠部(放置于外部端子连接部61的外周上的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的外周)。外部导体压接环33具与电线
1(保护护套41)的直径相等的直径(更具体地,比重叠部(末端部32)的直径大的内径),并且当围绕整个外周压接该外部导体压接环33外周部时,该外部导体压接环33能够在直径减小方向上容易地变形。例如,能够将金属环用作外部导体压接环33。当压接覆盖重叠部的外部导体压接环33时,外部端子连接部61压接于末端部32。因此,外部导体端子6被设置于连接于外部导体3的状态。接着,将内部导体端子5从内部端子连接部51侧插入到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端子包围部72内部的空间内,并且与内部导体2的末端部22进行接触。内部导体2面对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端子包围部72内的空间,并且设置于能够与内部端子连接部51的平面相接触的状态,并且与末端部22进行接触的内部导体端子5可以只是通过声波焊接等连接到末端部22。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端子连续部53与内部端子包围部72的末端侧上的周缘干涉(进行接触),从而相对于末端部22定位内部导体端子5。因此,将内部导体端子5设置于连接于内部导体2的状态。
[0061] 端子壳体8具有双筒结构,其中,筒状部(在下文中称为内侧筒状部)81与筒状部(在下文中称为外侧筒状部)82同轴安置;该内侧筒状部81具有比内部导体端子5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内径小的外径,这些端子延伸部同轴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具有大致筒状;该外侧筒状部82具有大致等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外径的内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内侧筒状部81形成为筒状,其具有比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端子包围部72和外部端子包围部73的内径小的外径,这些包围部同轴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具有大致筒状,并且外侧筒状部82形成为内径大致与内部端子包围部72和外部端子包围部73的外径相等的筒状。因此,端子壳体8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外侧筒状部82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外周进行紧密接触的同时,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周分别被包围。此外,在端子壳体8中,能够将内侧筒状部81安置于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在这些端子的内周侧上),并且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在同轴安置的同时通过内侧筒状部81互相分离,并且被收纳在外侧筒状部82中。端子壳体8设置有分隔部83,内侧筒状部81利用该分隔部83而在筒状的轴向上被分隔。当内部导体端子5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时,分隔部83与内部端子连续部53进行接触,并且将内部端子连续部53夹在分隔部83与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端子包围部72之间,从而保持内部导体端子5。
[0062] 当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时,在内部导体端子5连接到内部导体2并且外部导体端子6连接到外部导体3的状态下,将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朝着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移动。然后,将内侧筒状部81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在这些端子的内周侧上),并且将外侧筒状部82定位在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周侧上。此时,外侧筒状部82与内部导体端子5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外周进行接触,并且还与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部端子延伸部62进行接触。而且,分隔部83与内部端子连续部53进行接触,从而该内部端子连续部53被夹在分隔部
83与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端子包围部72之间并且保持在其间。
[0063] 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壳体8的外侧筒状部82具有:定部(在下文中称为壳体锁定部)84,其设置成在外侧筒状部82的内周面上突出;和槽部(在下文中称为壳体槽部)85,其用于使壳体锁定部84弹性弯曲并且变形。壳体锁定部84由以下构成:第一锁定部(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端子锁定部)84a,其能够与形成在内部导体端子5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中的开口部(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端子开口部)52b接合;和第二锁定部(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端子锁定部)84b,其能够与形成在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部端子延伸部62中的开口部(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端子开口部)62b接合。内部端子锁定部84a和外部端子锁定部84b被安置成互相对置(具有180°的相位差),同时外侧筒状部82的筒轴置于其间。另外,壳体槽部85由以下构成:第一槽部(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a,其用于使内部端子锁定部84a弹性弯曲并且变形;和第二槽部(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b,其用于使外部端子锁定部84b弹性弯曲并且变形。内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a和外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b分别安置在内部端子锁定部84a和外部端子锁定部84b的外侧上,从而互相对置(具有180°的相位差),同时外侧筒状部82的筒轴置于其间。
[0064] 在外侧筒状部82的内周面从基端侧向末端侧直径逐渐减小并且以锥状倾斜的同时,内部端子锁定部84a突出。也就是说,内部端子锁定部84a被构造成使得沿着内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a以悬臂状延伸的柔性臂具有锁定突起。另一方面,在内部端子开口部52b中,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设置有第一弹簧部52a的部分形成为从外周侧向内周侧凹进的凹部。因此,当将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向基端侧移动而使得内部导体端子5被收纳在该端子壳体8中时,内部端子锁定部84a在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外周面进行接触并且弹性弯曲且变形从而朝着内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a倾倒(toppled)的同时,沿着该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外周面向该内部端子开口部52b移动。当内部端子锁定部84a移动至内部端子开口部52b时,内部端子锁定部84a弹性弯曲且变形以恢复其初始形状,从而向内(在直径减小方向上)收缩,而后落入内部端子开口部52b内,从而该锁定部与内部端子开口部52b接合。结果,内部端子锁定部84a由内部端子开口部52b锁定,从而外侧筒状部82(更概括地,端子壳体8)处于相对于内部导体端子5定位的状态。
[0065] 在外侧筒状部82的内周面从基端侧向末端侧直径逐渐减小并且以锥状倾斜的同时,外部端子锁定部84b突出。也就是说,外部端子锁定部84b被构造成使得沿着外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b以悬臂状延伸的柔性臂具有锁定突起。另一方面,在内部端子开口部62b中,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设置有第二弹簧部62a的部分形成为从外周侧向内周侧凹进的凹部。因此,当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向基端侧移动使得外部导体端子6被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时,外部端子锁定部84b在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外周面进行接触并且弹性弯曲且变形从而朝着外部端子锁定部释放槽85b倾倒的同时,沿着该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外周面向该外部端子开口部62b移动。当外部端子锁定部84b移动至外部端子开口部62b时,外部端子锁定部84b弹性弯曲且变形以恢复其初始形状,从而向内(在直径减小方向上)收缩,而后落入外部端子开口部62b内,从而该锁定部与外部端子开口部62b接合。结果,外部端子锁定部84b由外部端子开口部62b锁定,从而外侧筒状部82(更概括地,端子壳体8)处于相对于外部导体端子6定位的状态。
[0066] 如上所述,当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向基端侧移动,使得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收纳在端子壳体8内时,分隔部83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进行接触,从而内部端子锁定部84a由内部端子开口部52b锁定并且外部端子锁定部84b由外部端子开口部62b锁定。因此,内侧筒状部81和外侧筒状部82(即,端子壳体8)相对于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定位。
[0067] 利用保持器部件(在下文中称为后保持器)9防止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从端子壳体8掉落。后保持器9装备有:底部(在下文中称为后保持器底部)91,其具有供电线1的外部绝缘体31插入的通孔91a;筒状壁部(在下文中称为后保持器壁部)92,其从后保持器底部91向末端侧延伸;和筒状部(在下文中称为后保持器圆筒部)93,其从后保持器底部91向末端侧延伸。通孔91a的孔径被设定成比外部绝缘体31的外径大。在后保持器壁部92中,形成用于锁定锁定部(在下文中称为后保持器锁定部)82a的开口部(在下文中称为后保持器开口部)92a,该保持器锁定部82a被设置成在端子壳体8的外侧筒状部82的外周面上突出。后保持器圆筒部93的内径被设定为稍大于外部导体压接环33的外径(即,在压接外部导体压接环33使得外部导体端子6连接到外部导体3之后的该外部导体压接环33的外径),并且其外径被设定为比端子壳体8的外侧筒状部82的内径稍小。因此,当后保持器圆筒部93从基端侧嵌入外部导体压接环33与外侧筒状部82之间,并且后保持器锁定部82a与后保持器开口部92a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壳体8和后保持器9相对于电线1定位并且固定,并且防止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从端子壳体8掉落。结果,在减少固定点的数量的同时,内部导体端子5、外部导体端子6和端子壳体8能够容易地组装和一体化。此外,在后保持器9相对于电线1定位并且固定的状态下,后保持器圆筒部93在其先端与内部保持器7的内部保持器内部连续部
74进行接触的状态下定位。
[0068] 在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连接到电线1的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之前,并且在将内部保持器7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之前,后保持器9可以仅处于后保持器底部91的通孔91a预先从末端侧嵌合在外部绝缘体31上的状态。在上述的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与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的连接操作期间,后保持器9回退到外部导体3的基端侧而不是该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然后,在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分别连接到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之后,并且在将内部保持器7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并且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之后,在后保持器底部91的通孔91a与外部绝缘体31进行接触的同时,后保持器9可以仅是沿着外部绝缘体31朝着末端侧移动,并且端子壳体8的后保持器锁定部82a可以仅是与后保持器开口部92a接合。因此,当后保持器9朝着末端侧移动时,为了使后保持器壁部92的周缘容易地抵接并且越过后保持器锁定部82a,使该后保持器壁部92的周缘与该后保持器锁定部82a的抵接面是倾斜的以便互相对齐。因此,已经抵接后保持器锁定部82a的后保持器壁部92弹性弯曲并且变形,从而向外变宽并且越过该后保持器锁定部82a,而后,当该后保持器锁定部82a进入后保持器开口部92a时,后保持器壁部92弹性弯曲并且变形以恢复其初始形状。结果,后保持器锁定部82a能够与后保持器开口部92a接合。
[0069] 此外,后保持器9装备有防水部件(例如,橡胶塞)10,以防止水浸入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内。橡胶塞10通过将弹性橡胶材料成型为环状而制成,并且装接于设置在后保持器底部91上的安装突起91b,从而与后保持器9一体化。因此,不需要单独地设置用于防止橡胶塞10旋转的结构,并且能够简化防止水浸入的结构。然而,橡胶塞10能够单独地构造,使得其能够与后保持器9分开。另外,在橡胶塞10与后保持器9一起相对于电线1定位且固定,并且后保持器9定位且固定的状态下,橡胶塞10被压嵌且紧固于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的前方的部分(外部绝缘体31的在基端侧上而在不是末端部32上的外周部)。外侧筒状部82嵌合在已经如上所述地压嵌且紧固在外部绝缘体31上的橡胶塞10的外周上。换句话说,外侧筒状部82处于相对于外部导体端子6定位的状态(外部端子锁定部84b与外部端子开口部62锁定),并且橡胶塞10处于嵌合在其内周的基端侧上的端部中的状态。也就是说,橡胶塞10安置在电线1的外部绝缘体
31与端子壳体8之间,并且基端侧上密封外部绝缘体31与端子壳体8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防止水浸入(例如,水沿着电线1的外部绝缘体31浸入)到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内。
[0070] 再者,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电线1处于剥除保护护套41并且露出屏蔽导体4的状态,并且设置了连接到屏蔽导体4的露出部(末端部42)的屏蔽部件(在下文中称为屏蔽罩)11。屏蔽罩11被构造成包围收纳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端子壳体8的外侧筒状部82的外周,并且被构造成充当用于屏蔽端子壳体8(即,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的壳体部件。
[0071] 屏蔽罩11具有:底部(在下文中称为屏蔽罩底部)111,其具有供电线1的外部绝缘体31贯穿的通孔111a;筒状壁部(在下文中称为屏蔽罩壁部)112,其从屏蔽罩底部111向末端侧延伸;和屏蔽罩固定部113,其以扁平状从屏蔽罩壁部112向外侧(直径增大侧)延伸。通孔111a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外部绝缘体31的外径大。屏蔽罩壁部112的内径被设定为比外侧筒状部82和后保持器壁部92的外径稍大。此外,用于锁定锁定部(在下文中称为屏蔽罩锁定部)82b的开口部(在下文中称为屏蔽罩开口部)112b形成在屏蔽罩壁部112中,该屏蔽罩锁定部82b设置成在端子壳体8的外侧筒状部82的外周面上突出。因此,当屏蔽罩壁部112从基端侧嵌合在后保持器壁部92和外侧筒状部82的外周上,并且屏蔽罩锁定部82b与屏蔽罩开口部112b的缘部接合时,屏蔽罩11相对于端子壳体8和后保持器9(更概括地,电线1)定位并且固定。另外,电线1经由屏蔽罩11固定于预定的配合连接装置(例如,安装在汽车上的电气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剥除了保护护套41的屏蔽导体4的露出部(末端部42)被安置成安装在屏蔽罩11的外周上,并且通过由安置成覆盖外周的环状部件114压接而连接到屏蔽罩11的外周面。此外,使用屏蔽罩固定部113将屏蔽罩11固定于配合连接装置,并且例如,能够通过经由配合连接装置使屏蔽导体4接地而屏蔽电线1。
[0072] 在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连接到电线1的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之前,并且在将内部保持器7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之前,屏蔽罩11可以仅是处于屏蔽罩底部111的通孔111a预先从末端侧嵌合在外部绝缘体31上的状态。在上述的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与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的连接操作期间,屏蔽罩11回退到外部导体3的基端侧而不是该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然后,在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分别连接到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之后,并且在将内部保持器7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并且收纳在端子壳体8内之后,并且在后保持器9相对于电线1定位并且固定(后保持器锁定部82a与后保持器开口部92a接合)之后,在屏蔽罩底部111的通孔111a与外部绝缘体31进行接触的同时,屏蔽罩11可以仅沿着外部绝缘体31朝着末端侧移动,并且端子壳体8的屏蔽罩锁定部82b可以仅与屏蔽罩开口部112b接合。因此,当屏蔽罩11朝着末端侧移动时,为了使屏蔽罩壁部112的周缘(屏蔽罩壁部112的与屏蔽罩固定部113连续的弯曲部)容易地抵接并且越过屏蔽罩锁定部82b,弯曲部具有所谓的圆形,并且屏蔽罩锁定部82b的抵接面倾斜以便与该圆形对齐。因此,已经抵接屏蔽罩锁定部82b的屏蔽罩壁部112弹性弯曲并且变形,从而向外变宽并且越过屏蔽罩锁定部82b,而后,当屏蔽罩锁定部82b进入屏蔽罩开口部112b时,屏蔽罩壁部112弹性弯曲并且变形从而恢复其初始形状。结果,屏蔽罩锁定部82b能够与屏蔽罩开口部112b接合。
[0073]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中的端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100,并且电线1经由端子块100电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图5(a)至5(c)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块100的构造的透视图;图5(a)是示出端子块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图5(b)是示出要连接到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连接端子的构造的透视图,并且图5(c)是示出用于容纳连接端子的壳体部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此外,图6是示出端子块100处于连接到电线1的状态下的构造的透视图。图2对应于示出从图6中的箭头A6的方向观看由该箭头表示的部分的竖直截面的视图。
[0074] 如图2以及图5(a)至5(c)所示,端子块100装备有:第一端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其要连接到内部导体端子5;第二端子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其要连接到外部导体端子6;和壳体部件(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壳体)130,其用于保持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
[0075] 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具有:内部端子部110a,其设置成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和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其设置成在直径增大方向上以平板状从内部端子部110a的一端突出。另外,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具有:外部端子部120a,其设置成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和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其设置成在直径增大方向上以平板状从外部端子部120a的一端突出。在内部端子部110a与外部端子部120a安置成互相面对面地放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的同时,将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收纳在端子块壳体130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内部端子部110a和外部端子部120a形成为具有相同曲率的大致半筒状,并且同轴安置为一组,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端子部110a和外部端子部
120a分别形成为具有一定曲率的大致半筒状,以使得通过将内部端子部110a与外部端子部120a同轴安置以互相对置而形成的筒状的外径,稍小于通过相似地将内部端子延伸部
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同轴安置以互相对置而形成的大致筒状的内径。
[0076] 用于锁定设置于将在稍后描述的端子块壳体130(端子保持部130a)上的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的开口部(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内部端子开口部)110c形成在内部端子部110a中。因此,当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与端子块内部端子开口部110c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并且防止了该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从端子块壳体130掉落。另外,在内部端子部110a逆着第一弹簧部52a的弹性力(推动力)从末端侧嵌合到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内周侧中之后,利用弹性力保持该内部端子部110a与该第一弹簧部52a之间的接触状态。结果,内部端子部110a经由第一弹簧部52a连接到内部端子延伸部52,并且能够在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与内部导体端子5之间建立电连接。在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与内部端子部110a一起保持在端子块壳体130上的状态下,该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从端子块壳体130露出于外部,从而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被构造成当充当将连接到内部导体端子5的内部端子部110a(更概括地,端子块内部端子110)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时的接口
[0077] 用于锁定设置于将在稍后描述的端子块壳体130(端子保持部130a)上的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的开口部(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外部端子开口部)120c形成在外部端子部120a中。因此,当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与端子块外部端子开口部120c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并且防止了该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从端子块壳体130掉落。另外,在外部端子部120a逆着第二弹簧部62a的弹性力(推动力)从末端侧嵌合到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内周侧中之后,利用弹性力保持该外部端子部120a与该第二弹簧部62a之间的接触状态。结果,外部端子部120a经由第二弹簧部62a连接到外部端子延伸部62,并且能够在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建立电连接。在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与外部端子部120a一起保持在端子块壳体130上的状态下,该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从端子块壳体130露出于外部,从而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被构造成充当当将连接到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部端子部120a(更概括地,端子块外部端子120)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时的接口。
[0078] 在第一实施例中,假设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被构造成具有相同形态的通用部件。利用该构造,能够通过减少部件数量来实现成本降低。另外,不要求将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形成为筒状。另外,由于不要求将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定位在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的外侧上,所以不要求该端子块外部端子110和该端子块内部端子120具有比电连接所需的尺寸大的尺寸(截面面积)。结果,能够简化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构造,并且能够降低加工成本。然而,也可以假设将端子块内部端子和端子块外部端子构造成具有不同形态的独立部件。
[0079] 端子块壳体130具有:端子保持部130a,其用于保持内部端子部110a和外部端子部120a;以及端子接触保持部130b,其用于保持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和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端子保持部130a由如下构成:两个第一端子保持部(在下文中称为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其沿着内部端子部110a的内周延伸以保持内部端子部110a;和两个第二端子保持部(在下文中称为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其沿着外部端子部120a的内周延伸以保持外部端子部120a。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和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安置成互相对置,同时在其间设置了具有比端子壳体8的内侧筒状部81的外径稍大的直径的空间。
[0080] 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设置有锁定部(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该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用于锁定从末端侧插入的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的内部端子部110a。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与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一体化,从而以悬臂状向该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的外侧延伸。因此,当具有所谓的弹簧结构的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与端子块内部端子开口部110c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并且防止了该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从该端子块壳体130掉落。
[0081] 此外,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设置有锁定部(在下文中称为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该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用于锁定从末端侧插入的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外部端子部120a。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与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一体化,从而以悬臂状向该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的外侧延伸。因此,当具有所谓的弹簧结构的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与端子块外部端子开口部120c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并且防止了该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从该端子块壳体130掉落。
[0082] 然后,与已经定位并且固定于端子块壳体130的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一起,端子保持部130a(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和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嵌合在端子壳体8的内侧筒状部81上。因此,内部端子部110a逆着第一弹簧部52a的弹性力(推动力)嵌合在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内周侧上,并且利用该弹性力使该内部端子部110a与该第一弹簧部52a进行接触。换句话说,内部端子部110a经由第一弹簧部52a连接到内部端子延伸部52,从而能够在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与内部导体端子5之间建立电连接。在这种状态下,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在其先端(基端侧上的端部(图2中的右端部))与端子壳体8的分隔部83进行接触的状态下得以定位。相似地,外部端子部120a逆着第二弹簧部62a的弹性力(推动力)嵌合到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内周侧上,并且利用该弹性力使该外部端子部120a与该第二弹簧部62a进行接触。换句话说,外部端子部120a经由第二弹簧部62a连接到外部端子延伸部62,从而能够在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与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建立电连接。在这种状态下,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在其先端(基端侧上的端部(图2中的右端部))与端子壳体8的分隔部83进行接触的状态下得以定位。
[0083] 结果,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与端子保持部130a(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和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一体地组装。在这种状态下,端子块壳体130处于如下状态:其中,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同轴安置且互相分离,并且由端子保持部130a保持。换句话说,在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由端子块壳体130保持的状态下,该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该端子块外部端子120被安置成以其间有恒定距离的状态互相分离。端子接触保持部130b被构造成具有接触面131b,该接触面131b从端子保持部130a的外周突出,利用该接触面131b使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与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进行接触,并且使该接触部保持在该接触面131b上。因此,在端子接触保持部130b中,在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一体地组装的状态下,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和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与接触面131b进行接触并且被保持在该接触面131b上。
[0084] 如上所述,端子块100连接到电线1,在该端子块100中,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组装在端子块壳体130上并且一体化。更具体地,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的内部端子部110a连接到内部导体端子5,并且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外部端子部120a连接到外部导体端子6。此时,电线1嵌合在端子块100中,使得端子保持部130a(内部端子保持部131a和外部端子保持部132a)的先端(基端侧上的端部(图2中的右端部))与端子壳体8的分隔部83进行接触,从而内部导体端子5和内部端子部110a能够在它们的连接状态下定位,并且外部导体端子6和外部端子部120a也能够在它们的连接状态下定位。此外,连接到内部导体端子5的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的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和连接到外部导体端子6的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从而能够在端子块100处将电线1电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使用诸如螺丝这样的固定部件13将连接到端子块100的电线1经由屏蔽罩11(屏蔽罩固定部113)固定于配合连接装置的保持部件12(参见图2)。
[0085] 利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同轴安置以互相分离,从而能够使由内部导体端子5、外部导体端子6、内部保持器7、端子壳体8等构成的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小型化。另外,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形成为大致半筒状,并且安置成互相对置以形成大致筒状。因此,简化了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构造,从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此外,由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安置成互相面对面地放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所以第一弹簧部52a和第二弹簧部62a安置成一组,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从而第一弹簧部52a和第二弹簧部62a没有安置成在径向上互相重叠。因此,减小了当将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插入到端子块100内时施加的插入载荷(插入力),从而能够提高电线1中的端子连接的可操作性。另外,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块100中,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同轴安置以互相分离。因此,通过使用用于连接在电线1与配合连接装置之间的端子块100,还能够使配合连接装置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小型化,结果,能够使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更加小型化。此外,如在内部导体端子5和外部导体端子6的情况中一样,简化了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构造,并且降低了加工成本。
[0086]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用作第一端子的内部导体端子5(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用作第二端子的外部导体端子6(外部端子延伸部62)在电线1的延伸方向上同轴安置;然而,即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在从电线1的延伸方向弯曲的方向上同轴安置,也能够实现相似的作用效果。下面将描述如上所述改进的构造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由于第二实施例的基本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基本构造相似,所以在图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下面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0087] (第二实施例)
[0088] 图7至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图7是示出其部件分解的连接结构的透视图。图8(a)和8(b)是示出连接结构的整体的透视图;图8(a)是示出从端子侧观看的图7所示的部件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8(b)是示出从与图8(a)所示的侧相反的一侧观看的部件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此外,图9是示出连接结构固定于配合连接装置的状态的平面图,并且图10是示出从图9中的箭头A9的方向观看由该箭头表示的部分的垂直截面图。
[0089] 虽然根据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和2)的连接结构是其中电线1与配合连接装置在该电线1的延伸方向上连接的直线型,但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可以是其中电线1与配合连接装置以大致直角连接的L型。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内部导体端子(第一端子)50与外部导体端子(第二端子)60在从电线1的延伸方向(图10中的竖直方向)以大致直角弯曲的方向(图10中的横向,在下文中称为连接方向)上同轴安置。
[0090] 如图7至10所示,内部导体端子50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内部端子连接部51;和从内部端子连接部51的一端以大致半筒状延伸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外部导体端子60具有:形成为大致筒状的外部端子连接部61;和从外部端子连接部61的一端弯曲并且以大致半筒状延伸的外部端子延伸部62。此外,内部导体端子50与外部导体端子60在连接方向上同轴安置,使得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互相面对面地放置从而形成大致筒状。
[0091] 根据下面的步骤来进行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与电线1的连接。首先,将外部导体端子60的外部端子连接部61嵌合在电线1的内部绝缘体21的外周上,并且将外部导体3的末端部32安置成安装在外部端子连接部61的外周上。然后,通过被放置成覆盖末端部32的外周的套筒14而将外部端子连接部61压接到该末端部32,从而将外部导体端子60连接到外部导体3。接着,将内部导体2的末端部22插入到外部端子连接部61内,并且通过超声波焊接等将内部端子连接部51接合到从外部端子连接部61露出的末端部22,从而将内部导体端子50连接到内部导体2。在接合该内部端子连接部51与该末端部22之前或之后,使末端部22在连接方向上弯曲,使得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面对面地放置。结果,内部导体端子50与外部导体端子60在连接方向上同轴安置,使得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互相面对面地放置从而形成大致筒状。
[0092] 使用密封部件(在下文中称为密封圈)15从外侧密封如上所述安置的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密封圈15由诸如树脂这样的非导电部件形成,并且具有其中底部15a和盖部15b在连接方向上的两侧上组装并且一体化的分割结构。底部15a和盖部15b具有:支撑部151a和151b,其用于从连接方向上的两侧保持电线1同时支撑该电线1;
和容纳部152a和152b,其用于容纳分别在由支撑部151a和151b支撑的电线1与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之间的连接部(在下文中称为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已经组装的底部15a和盖部15b被构造成在末端侧(图10中的上部)上互相进行接触,并且在底部15a与盖部15b的组装状态下,支撑部151a和151b被构造成与电线1的内部绝缘体
21和外部绝缘体31进行接触。因此,当底部15a与盖部15b组装且一体化时,覆盖并且密封了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并且防止水浸入(例如,水沿着电线1的外部绝缘体31浸入)到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内。此外,密封圈15安置在内部导体端子50与外部导体端子60之间以使它们绝缘,从而还具有防止短路的功能。另外,密封圈开口部153在两侧上形成于底部15a中,同时与内部绝缘体21进行接触的支撑部151a保持在该开口(在下文中称为密封圈开口部)153之间。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分别插入到密封圈开口部153内,从而在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从已经与盖部
15b组装的所述底部15a向外部露出的状态下,所述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
62以互相面对面地布置的状态定位。而且,其中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如上所述地定位的所述底部15a与盖部15b组装,并且一体化成密封圈15。
[0093] 一体化的密封圈15由在连接方向的两侧上组装的端子壳体16和屏蔽罩17覆盖。在这种情况下,端子壳体16从连接方向上的一侧覆盖底部15a,并且屏蔽罩17从连接方向上的另一侧覆盖盖部15b,并且通过利用螺栓19a和螺母19b固定屏蔽保持器18a和18b而组装端子壳体16和屏蔽罩17。
[0094] 端子壳体16具有:壳体本体部161,其形成为覆盖底部15a的表面;端子保持部162,利用该端子保持部162,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以互相分离的状态同轴地保持;和插入板163,其通过插入成型而形成在壳体本体部161上。用于插入已经从底部15a露出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开口(在下文中称为壳体开口部)161a形成在壳体本体部161中,从而使已经插入到该壳体开口部161a中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从已经用于覆盖底部15a的壳体本体部161露出于外部。端子保持部162保持已经在其延伸方向上从壳体本体部161露出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结果,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被定位成能够连接于配合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端子块的端子块内部端子和端子块外部端子)。
[0095] 在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延伸方向上的先端部处,端子保持部162设置有定位突起162a,并且还在定位突起162a前方设置有锁定突起162b。定位突起162a和锁定突起162b设置成从沿着保持部释放槽162c以悬臂状延伸的柔性臂突出。当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收纳在端子壳体16中时,接合突起162b在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内周面进行接触并且弹性弯曲且变形从而朝着保持部释放槽162c倾倒的同时,沿着该内周面向形成在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中的开口部(内部端子开口部52b和外部端子开口部62b)移动。当锁定突起162b移动到内部端子开口部52b和外部端子开口部62b时,锁定突起162b弹性弯曲且变形以恢复其初始形状,从而向外(在直径增大方向上)变宽,而后与内部端子开口部52b和外部端子开口部62b接合。定位突起162a充当用于已经插入到壳体开口部161a内的所述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所述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定位止动件。因此,当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收纳在端子壳体16中时,在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沿着端子保持部
162滑动,直到它们与定位突起162a进行接触时,该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该外部端子延伸部62以从壳体本体部161适当露出的状态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在定位突起162a与锁定突起162b一起弹性弯曲且变形之后,定位突起162a与锁定突起162b同时处于已经弹性弯曲且变形而后恢复其初始形状的状态,该状态下的定位突起162a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进行接触,从而使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外部端子延伸部62相对于端子保持部162(更概括地,端子壳体8)定位。
[0096] 例如,插入板163是通过压制金属板形成的部件,并且具有安装部163a和固定部163b,安装部163a上安装屏蔽保持器18a,固定部163b用于将电线1固定于配合连接装置。
安装部163a沿着形成在壳体本体部161中并且其中安装屏蔽保持器18a的安装槽的底面露出,并且将来自安装在该安装槽中的该屏蔽保持器18a的紧固力施加到该安装部163a。
成对使用的固定部163b形成为从壳体本体部161突出,并且设置有固定孔163c,固定部件(例如,螺栓)插入到该固定孔163c内。
[0097] 屏蔽罩17具有:罩本体部171,其形成为覆盖盖部15b;和突出部172,其从罩本体部171突出。罩本体部171是形成为覆盖盖部15b的表面的壳体。当将电线1固定于配合连接装置时用作固定部的所述突出部172成对使用,并且从罩本体部171的周缘突出,从而能够与端子壳体16(插入板163)的固定部163b重叠,并且突出部172设置有固定孔172a,固定部件(例如,螺栓)插入到该固定孔172a内,使得固定孔172a能够与固定孔163c连通。
[0098] 插入板163和屏蔽罩17中的一个设置有接合部并且另一个设置有被接合部。此外,当接合部与被接合部互相接合时,端子壳体16与屏蔽罩17得以组装。在第二实施例中,钩状的接合部(在下文中称为钩部)163d设置在插入板163上,并且被接合部(在下文中称为孔部)173设置在屏蔽罩17中,该孔部173具有供钩部163d插入到其内从而与之接合的开口。
[0099] 在钩部163d与孔部173接合并且端子壳体16与屏蔽罩17得以组装的状态下,屏蔽导体4连接到插入板163的安装部163a和罩本体部171。在连接时,屏蔽保持器18a和18b被分别安置成使得屏蔽导体4的末端部42安装在安装部163a和罩本体部171的外周上,并且该屏蔽保持器18a和18b装接于末端部42的外周。屏蔽保持器18a和18b在其具有带状的一端侧上互相接合,并且使用螺栓19a和螺母19b在另一端侧互相固定,从而通过压接将屏蔽导体4的末端部42连接至安装部163a和罩本体部171的外周。
[0100] 而且,在端子壳体16与屏蔽罩17组装的状态下,插入板163的固定部163a与罩本体部171的突出部172重叠,从而固定孔163c与固定孔172a连通。结果,如图9所示,使用插入到固定孔163c和172a内的固定部件(例如,螺丝)13将电线1固定于配合连接装置的保持部件12。
[0101] 再者,其上安装密封部件(在下文中称为壳体密封圈)20的安装槽16a形成在端子壳体16中。例如,当将壳体密封圈20安装在该安装槽16a中并且使之与配合连接装置的前部(形成在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嵌合到其内的保持部件12中的嵌合入口)的周缘紧密接触时,防止水浸入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内。虽然壳体密封圈20仅构造成使得其能够从端子壳体16分离,但是该壳体密封圈可以构造成与端子壳体16一体化。
[0102] 内部导体端子50和外部导体端子60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的端子部件(端子块的端子块内部端子和端子块外部端子),并且电线1经由端子块电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实施例的端子块200的基本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块100(参见图5(a)至5(c))的基本构造相似,在图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其描述。由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在构造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不同,所以下面将描述这些弹簧部的构造。
[0103]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端子块200在其部件分解的情况下的透视图。图12(a)和12(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端子块200的整体的透视图;图12(a)是示出从端子侧观看的图11所示的部件被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12(b)是示出从与图12(a)所示的侧相反的一侧观看的图11所示的部件被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
[0104] 第一弹簧部520a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端子块内部端子110进行接触以在其间建立电连接,并且被构造成为与该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该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分离的部件(单独部件)。此外,第二弹簧部620a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进行接触以在其间建立电连接,并且被构造成为与该外部端子延伸部62和该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分离的部件(单独部件)。
[0105] 第一弹簧部520a沿着分别具有大致半筒状的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的内部端子部110a的曲面形成为大致半筒状。另外,第二弹簧部620a沿着分别具有大致半筒状的外部端子延伸部62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外部端子部120a的曲面形成为大致半筒状。第一弹簧部520a和第二弹簧部620a在弯曲且弹性变形时产生预定的弹性力(推动力),从而利用该推动力维持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与内部端子部110a之间的接触状态以及外部端子延伸部62与外部端子部120a之间的接触状态,使得能够在其间建立电连接。只要能够建立如上所述的电连接状态,则第一弹簧部520a和第二弹簧部620a中的每个弹簧部的构造都不受特别限制;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选取了这样的构造作为实例:其中,在其筒状的轴向上形成多个狭缝以在狭缝之间设置弹簧片521a和621a,并且弹簧片
521a和621a在直径减小方向上形成为凹曲面状,使得各弹性片能够弯曲和弹性变形。而且,用于锁定端子块壳体130的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或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的弹簧开口部522a和622a形成在第一弹簧部520a和第二弹簧部620a中(参见图10)。
[0106] 在端子块200的端子块壳体130中,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的内部端子部110a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外部端子部120a从连接方向上的一侧(图10中的左侧)插入到端子块壳体130的端子保持部130a内。然后,将第一弹簧部520a和第二弹簧部620a从连接方向上的一侧插入到内部端子部110a和外部端子部120a的内部。因此,端子块内部端子锁定部130c与开口部521a的缘部接合,从而将第一弹簧部520a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此外,内部端子部110a保持在第一弹簧部520a与端子保持部130a之间,从而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相似地,端子块外部端子锁定部130d与开口部621a的缘部接合,从而将第二弹簧部620a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而且,外部端子部120a保持在第二弹簧部620a与端子保持部130a之间,从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结果,将端子块壳体130设置在如下状态:其中,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端子块外部端子120同轴安置且互相分离,并且由端子保持部130a保持。
[0107] 然后,将端子块壳体130的端子保持部130a嵌合在端子壳体16的端子保持部162上。因此,第一弹簧部520a逆着其弹性力(推动力)嵌合在内部端子延伸部52的外周侧上,并且利用该弹性力使内部端子部110a与内部端子延伸部52进行接触。换句话说,内部端子部110a经由第一弹簧部520a连接到内部端子延伸部52,并且能够在端子块内部端子110与内部导体端子50之间建立电连接。相似地,第二弹簧部620a逆着其弹性力(推动力)嵌合在外部端子延伸部62的外周侧上,并且利用该弹性力使外部端子部120a与外部端子延伸部62进行接触。换句话说,外部端子部120a经由第二弹簧部620a连接到外部端子延伸部62,并且能够在端子块外部端子120与外部导体端子60之间建立电连接。在该状态下,端子保持部130a在其先端部(图10中的右端部)与端子壳体16的先端部(图10中的左端部)进行接触的状态下被定位。在这种情况下,端子保持部130a的先端部与端子壳体16的先端部形成为互相交替地突出并且互相啮合
[0108] 因此,其中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第一弹簧部520a和第二弹簧部620a与端子块壳体130组装并且一体化的端子块200被连接到电线1。此外,使用螺栓23将连接到内部导体端子50的端子块内部端子110的内部端子接触部110b和连接到外部导体端子60的端子块外部端子120的外部端子接触部120b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从而使电线1处于在端子块200处能够电连接到配合连接装置的状态。
[0109] 利用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中一样,能够使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电线1中的端子连接的可操作性。另外,还能够使配合连接装置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小型化,从而能够使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更加小型化。
[0110]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修改或改进。另外,如果能够实现本发明,则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布置位置等可以是任意的,并且不受限制。
[0111] 将在下面的条目[1]至[5]中简要概括并且列出根据本发明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上述实施例的特性。
[0112] 1]一种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电线1中的内部导体2和外部导体3,电线1包括:内部导体2,其由第一绝缘被覆(内部绝缘体)21覆盖;和外部导体3,其由第二绝缘被覆(外部绝缘体)31覆盖,并且与所述内部导体2同轴设置从而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内部绝缘体)21的外周,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
[0113] 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5,包括:第一连接部(内部端子连接部)51,该第一连接部连接到已经剥除了所述第一绝缘被覆(内部绝缘体)21而使得所述内部导体2露出的部分;和第一延伸部(内部端子延伸部)52,该第一延伸部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部端子连接部)51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连接于所述电线1的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一端子部件(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
[0114] 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6,包括:第二连接部(外部端子连接部)61,该第二连接部连接到已经剥除了所述第二绝缘被覆(外部绝缘体)31而使得所述外部导体3露出的部分;和第二延伸部(外部端子延伸部)62,该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外部端子连接部)61以大致半筒状延伸,并且连接到要连接于所述电线1的所述配合连接装置的第二端子部件(端子块外部端子)120,
[0115]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5的所述第一延伸部(内部端子延伸部)52与所述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6的所述第二延伸部(外部端子延伸部)62同轴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
[0116] [2]如在上述条目[1]中所述地构造的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还装备有:
[0117] 第一弹簧部52a,其具有大致半筒状,并且与所述第一延伸部(内部端子延伸部)52和所述第一端子部件(端子块内部端子)110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延伸部(内部端子延伸部)52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件(端子块内部端子)110;和
[0118] 第二弹簧部62a,其具有大致半筒状,并且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外部端子延伸部)62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件(端子块外部端子)120接触,使得所述第二延伸部(外部端子延伸部)62电连接到所述第二端子部件(端子块外部端子)120,
[0119]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部52a与所述第二弹簧部62a同轴安置,从而互相对置并且形成大致筒状。
[0120] [3]如在上述条目[1]或[2]中所述地构造的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
[0121] 绝缘部(内部保持器)7,其安置在所述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5与所述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6之间;和
[0122] 壳体部件(端子壳体)8,其包围所述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5的外周和所述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6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5和所述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6被同轴收纳为互相分离。
[0123] [4]如在上述条目[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地构造的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50与所述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60在从所述电线1的延伸方向弯曲的弯曲方向上同轴安置。
[0124] [5]如在上述条目[4]中所述地构造的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
[0125] 密封部件(密封圈)15,其从外部密封所述第一端子(内部导体端子)50和所述第二端子(外部导体端子)60,
[0126] 其中,所述密封部件(密封圈)15包括在所述弯曲方向上分开的底部15a和盖部15b,并且所述底部15a与所述盖部15b组装并且一体化。
[0127] 另外,本申请基于2013年2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2013-027789)和2013年4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2013-094675),这两个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0129]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能够使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小型化。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