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申请号 CN201410482393.4 申请日 2014-09-19 公开(公告)号 CN104466462B 公开(公告)日 2017-08-25
申请人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根彻;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能够使线缆等线状导体可靠地与触点部导通 接触 的线状导体连接用 端子 。在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的壳体(4)上设有向壳体(4)的内侧开口并由金属板制成的具有凹部(6b)的第一触点部(6)。该凹部(6b)供从插入口(12a)插入到壳体(4)的线状导体(2a)插通。另外,在壳体(4)上还设有对线状导体(2a)与第一触点部(6)的接触进行 支撑 的第二触点部(7)。通过这样做,能够使线状导体(2a)可靠地与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导通接触。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具备具有线状导体的插入口且固定于基板的由金属板形成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前面部,其具有沿着所述线状导体的外周面的形状的所述插入口;
与所述基板平行地延伸的顶面部及底面部;
第一触点部,其具有从所述顶面部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的凹部,该凹部将从所述插入口插入的所述线状导体与所述基板平行地向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后方引导;和第二触点部,其与从所述插入口插通的所述线状导体接触支撑所述线状导体与所述第一触点部的接触,
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触点部或所述第二触点部的至少任一方、和在隔着沿所述线状导体的插入方向设置的间隔而与该任一方离开的位置所设置的所述插入口,来保持所述线状导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是将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所述金属板弯折成凹状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形成为成为壳体的顶面部或底面部的金属板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具有弹簧弹性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将所述凹部与壳体呈悬臂梁状相连,该连结部形成为与壳体和凹部一体的金属板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形成于壳体的一面,从供线状导体插通的一端侧到另一端朝向壳体的内部倾斜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隔着插入壳体的线状导体的中心轴而相对,形成为从线状导体的插入侧以接近该中心轴的方式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形成为与插入壳体的线状导体抵接而弹性移位的弹性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具有通过金属板的部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
所述第二触点部具有通过金属板的角部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
第一触点部的触点缘部和第二触点部的触点缘部咬入地与线状导体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的触点缘部和第二触点部的触点缘部相对地配置以夹持线状导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凹部具有:
横壁部,其具有由所述金属板的角部形成并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和纵壁部,其在横壁部的侧端沿着线状导体的插入方向设置,
横壁部和纵壁部在壳体中向里侧引导从插入口插入的线状导体,
由所述金属板的角部形成的所述触点缘部咬入地与线状导体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壳体具备杆,该杆使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方朝离开线状导体的方向移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杆是将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杆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的宽度比插入到壳体的线状导体的外径宽。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为将形成杆的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切开而形成的弹性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线状导体具有电绝缘性的包覆件,
插入口以线状导体可插通但包覆件无法插通的大小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所述线状导体具有电绝缘性的包覆件,
插入口以线状导体可插通但包覆件无法插通的大小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顶面部的高度位置与线状导体所具有的包覆件的上端相同或接近,
底面部的高度位置与该包覆件的下端相同或接近。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中,
顶面部的高度位置与线状导体所具有的包覆件的上端相同或接近,
底面部的高度位置与该包覆件的下端相同或接近。

说明书全文

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使基板与线缆等线状导体导通连接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将基板与线缆等线状导体导通连接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使用如下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具有壳体、供线状导体向壳体内插入的插入口以及与线状导体导通连接的端子。并且,作为该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已知有在端子上具有保持线状导体的槽并且在同一端子上在离开槽的里侧具有触点部的类型(例如专利文献1)。该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使线状导体通过在端子设置的槽的内侧,在与支撑缓和杆之间保持该线状导体,使得实现线状导体与端子的牢固的导通连接。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2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 但是,例如用于LED照明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非常小,有时通过操作者的手进行的细线状导体的接线操作变得困难。具体而言,在从插入口向壳体内插入线状导体、并插入到里侧为止时,有时会朝向与触点部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插入线状导体。这种情况下,由于在离开槽的里侧设有触点部,因此即使欲通过槽将线状导体引导至触点部,若不将线状导体朝向触点部笔直地插入,则线状导体有可能无法到达触点部。
[0008]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线缆等线状导体可靠地到达触点部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以下这样构成。
[0011] 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具备具有线状导体的插入口且固定于基板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触点部,其具有向壳体的内侧开口的由金属板形成的凹部,该凹部供从插入口插入壳体的线状导体插通;和第二触点部,其与插通于所述凹部的线状导体接触以支撑线状导体与第一触点部的接触。
[0012] 壳体通过具有向壳体的内侧开口的由金属板构成的凹部,能够使从插入口插入壳体的线状导体插通凹部,并沿着线状导体的中心轴向壳体的里侧引导该线状导体。因此,即使是例如细且易于弯折的线状导体,通过使其通过凹部也能够使其可靠地向壳体的里侧插入。另外,通过第一触点部具有上述那样的凹部,能够使线状导体停留在凹部的内侧而难以离开第一触点部,能够使第一触点部与线状导体可靠地导通连接。
[0013] 另外,壳体具备与插通于凹部的线状导体接触以支撑线状导体与第一触点部的接触的第二触点部。因此,线状导体不会从凹部脱离,能够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可靠地导通连接。
[0014]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能够通过使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所述金属板弯折成凹状而形成。通过将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所述金属板弯折成凹状来形成第一触点部,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0015]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能够形成为成为壳体的顶面部或底面部的金属板的一部分。通过这样做,与将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设为与壳体的顶面部和/或底面部不同的单独零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0016]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能够具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具有弹簧弹性并沿着所述插入方向将所述凹部和壳体呈悬臂梁状相连,该连结部形成为与壳体和凹部一体的金属板的一部分。通过这样做,利用连结部的弹簧弹性能够使凹部可靠地与线状导体弹性接触。另外,通过将连结部形成为与壳体和凹部一体的金属板的一部分,与将其设为单独零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0017]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能够形成在壳体的一面,形成为从供线状导体插通的一端侧到另一端朝向壳体的内部倾斜。通过这样做,从插入口插入壳体内的线状导体朝向壳体的外侧而接近设置有第一触点部的一面侧,线状导体也会沿着第一触点部的倾斜而被引导至壳体的内部,从而能够实现与第二触点部正确的连接。
[0018]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能够隔着插入壳体的线状导体的中心轴相对,形成为从线状导体的插入侧起以接近该中心轴的方式倾斜。通过这样做,能够通过相对的倾斜面使线状导体的插通路径缩窄,因此各倾斜面能够将线状导体的前端向壳体的里侧引导而使其可靠地笔直地插入。
[0019]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能够形成为与插入壳体的线状导体抵接而弹性移位的弹性片。通过这样做,能够利用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的弹簧弹性可靠地夹持线状导体。
[0020] 本发明的凹部能够形成为,具有:横壁部,其具有由所述金属板的部形成并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和纵壁部,其在横壁部的侧端沿着线状导体的插入方向设置,横壁部和纵壁部在壳体中向里侧引导从插入口插入的线状导体,由所述金属板的角部形成的所述触点缘部咬入地与线状导体接触。
[0021] 通过凹部具有横壁部,能够使例如线状导体沿着横壁部并限制线状导体的向横壁部侧的移动。由此,能够在壳体中顺利地向里侧引导线状导体。另外,凹部同时具有沿着线状导体的插入方向设置的纵壁部,从而也能够使线状导体沿着纵壁部。这样,也能够限制向线状导体的插入方向以外的移动。通过像这样凹部至少具有沿着不同的两个方向的壁部,易于对线状导体的向预想外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能够在壳体中更可靠地向里侧引导线状导体。
[0022] 能够在本发明的壳体设置杆,该杆使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朝离开线状导体的方向移位。通过对该杆进行操作,能够使线状导体离开第一触点部或第二触点部,能够容易地将线状导体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拔去。
[0023] 本发明的杆可以通过将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金属板弯折来设置。通过将金属板弯折来设置杆,能够例如使该杆成为能够弹性移位的板簧状的杆,能够容易地进行保持线状导体、解除保持等的操作。另外,通过将杆和壳体的一部分作为一体形成,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0024] 本发明的杆可以具有宽度比插入到壳体的线状导体的外径宽的操作部。通过这样做,例如即使杆和线状导体局部重叠,也能够使操作部从线状导体的宽度方向的端侧露出,因此,能够利用该露出的部分对杆进行操作。
[0025]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可以形成为将形成杆的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切开并拉起而形成的弹性片。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与杆联动而使其向离开线状导体的方向移位。另外,通过将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为弹性片,能够使触点部与插入壳体内的线状导体弹性接触。
[0026]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能够具有通过金属板的角部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由此,例如能够使触点缘部与插入壳体内的线状导体接触,因此,能够使第一触点部咬入地与线状导体接触以提高线状导体的保持力。另外,即使对线状导体施加拔去方向的力,也因为触点缘部将线状导体卡定而能够容易地抑制线状导体脱落。
[0027] 本发明的第二触点部能够具有通过金属板的角部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由此,例如能够使触点缘部与插入壳体内的线状导体接触,因此能够使第二触点部咬入地与线状导体接触以提高线状导体的保持力。另外,即使对线状导体施加拔去方向的力,也因为触点缘部将线状导体卡定而能够容易地抑制线状导体脱落。
[0028] 本发明能够设为,第一触点部具有通过金属板的角部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第二触点部具有通过金属板的角部与线状导体接触的触点缘部,第一触点部的触点缘部和第二触点部的触点缘部咬入地与线状导体接触。通过这样做,能够可靠地保持线状导体,能够稳定地进行导通接触。
[0029] 本发明的第一触点部及第二触点部能够设为,分别具有触点缘部,触点缘部彼此相对配置以夹持线状导体。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持线状导体。另外,在对线状导体施加有拔去方向的力时,能够可靠地卡定,因此能够使得难以容易地将其从第一触点部及第二触点部脱离。
[0030] 本发明的插入口,在线状导体具有电绝缘性的包覆件的情况下,能够以线状导体可插通但包覆件无法插通的大小形成。由此,即使线状导体具有电绝缘性的包覆件,也能够抑制包覆件插通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包覆件与第一触点部和/或第二触点部接触,能够使线状导体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可靠地导通连接。
[0031] 本发明的壳体能够设为,具有顶面部和底面部,顶面部的高度位置与线状导体所具有的包覆件的上端相同或接近,底面部的高度位置与该包覆件的下端相同或接近。通过使顶面部的高度位置与线状导体所具有的包覆件的上端相同或接近,能够使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整体高度低,使其难以比基板上的其他安装零件突出。另外,通过使底面部的高度位置与该包覆件的下端相同或接近,能够易于使线状导体与基板分离。
[0032] 发明的效果
[0033]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其能够使线缆等线状导体可靠地到达触点部。另外,能够实现易于维持与线状导体导通连接的状态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附图说明
[0034]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立体图。
[0035] 图2是从杆侧示出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立体图。
[0036] 图3是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主视图。
[0037] 图4是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后视图。
[0038] 图5是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左视图。
[0039] 图6是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右视图。
[0040] 图7是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俯视图。
[0041] 图8是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仰视图。
[0042] 图9是沿着图3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箭头所示的IX-IX线的剖视图。
[0043] 图10是示出将线缆连接于图1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状态的说明图。
[0044] 图11是示出对图10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杆进行按压了的状态的说明图。
[0045] 附图标记说明
[0046] 1 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2 线缆        2a 线状导体[0047] 2b 包覆件             3 基板        4 壳体
[0048] 4a 收纳空间       5 杆          5a 弯折部
[0049] 5b 移位部            5c 操作部     5d 倾斜部
[0050] 6 第一触点部       6a 连结部        6b 凹部(第一触点部)[0051] 6c 横壁部         6d 纵壁部      6e 触点缘部(第一触点部)[0052] 7 第二触点部        7a 触点缘部(第二触点部)
[0053] 8 顶面部           8a 孔        8b 凹部(顶面部)[0054] 9 左侧面部         9a 腿部(左侧面部)     9b 连接部
[0055] 10 右侧面部       10a 腿部(右侧面部)    11 底面部
[0056] 11a 固定部        12 前面部             12a 插入口[0057] 12b 突部   13 插通路径    L 中心轴 S 间隔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以下,参照附图对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进行说明。此外,该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例如在LED灯泡中安装于设有LED的基板3,用于经由线缆2将该基板3连接于具备使LED点亮的点亮装置的电路基板(未图示)。
[0059] 实施方式〔图1~图11〕:
[0060] 本实施方式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例如是使具备线状导体2a和电气绝缘性的包覆件2b的线缆2与基板3导通连接的金属端子。如在图1、图2中所示,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具备壳体4、杆5、第一触点部6以及第二触点部7,通过对由冲压加工形成的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作为一体构成。
[0061] (壳体)
[0062] 如在图1~图8中所示,壳体4是在内部具有线状导体2a的收纳空间4a的大致长方体,具有顶面部8、左侧面部9、右侧面部10、底面部11以及前面部12。另外,在与前面部12相对的壳体4的里侧未设置板面而开口。
[0063] 此外,该壳体4自基板3起的高度为1.8mm,较短方向的长度为2.9mm,较长方向的长度为5mm,主要用于包含包覆件2b在内的直径为1.5mm的线缆2。
[0064] 顶面部8是与基板3平行的板面,如在图7中所示从大致中央切下而形成有第一触点部6。另外,在第一触点部6的周边设有跨顶面部8、左侧面部9、右侧面部10的镀孔8a,在对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进行镀敷时镀敷液易于进入到壳体4的内部。另外,在顶面部8中的前面部12侧的上端部设有凹部8b。
[0065] 如在图5、图6中所示,左侧面部9和右侧面部10分别从顶面部8的沿着较长方向的边向基板3侧垂直地折曲而相对地设置。另外,左侧面部9在下端具有2个腿部9a、9a,右侧面部10在下端具有2个腿部10a、10a。并且,通过该腿部9a、10a分别钎焊于基板3,壳体4固定于基板3。另外,在左侧面部9的前侧设有与底面部11连结的连接部9b。
[0066] 底面部11从在左侧面部9设置的连接部9b垂直地折曲而与顶面部8大致平行地设置。如在图8中所示,底面部11中的右侧面部10侧设有钎焊于基板3的固定部11a,底面部11由该固定部11a和连接部9b支撑。在底面部11的前侧,朝向顶面部8侧垂直地折曲而形成有前面部12。另外,在底面部11的后端,与底面部11一体地设有朝向壳体4的里侧呈悬臂梁状伸长的杆5。
[0067] 如在图3中所示,前面部12在大致中央具有成圆形的线状导体2a的插入口12a。前面部12中的顶面部8侧的端部设有突部12b,该突部12b收纳于顶面部8的凹部8b的内侧。
[0068] 另外,如在图10中所示,插入口12a在插入有线状导体2a的状态下,顶面部8的高度位置设为与线缆2的包覆件2b的上端相同或接近。通过这样做,能够抑制在安装于基板3的状态下壳体4比基板3上的其他安装零件突出而阻碍其他零件的安装。相对于此,底面部11的高度位置设为与线缆2的包覆件2b的下端相同或接近。由此,抑制了线缆2与基板3的接触。
[0069] (杆)
[0070] 杆5由悬臂梁状的板簧构成,如在图9中所示,具有弯折部5a、移位部5b和操作部5c。弯折部5a与底面部11侧相连地设置,朝向壳体4的内部倾斜。移位部5b在弯折部5a的后侧与顶面部8大致平行地设置。另外,在移位部5b的大致中央,将板面切开并拉起而形成有朝向壳体4的内部的第二触点部7。
[0071] 通过在底面部11设置的固定部11a和使左侧面部9与底面部11连结的连接部9b,在杆5的前方设置的底面部11以离开基板3的状态被支撑。由此,能够使杆5成为能够以底面部11侧为支点在壳体4的内外方向上移位的自由状态,通过朝向基板3按压操作部5c而能够使其弹性移位。另外,操作部5c能够设为宽度比线状导体2a的外径宽。通过这样做,即使从插入口12a插入到壳体4的收纳空间4a的线状导体2a与操作部5c重叠,操作部5c从线状导体2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漏出,所以未图示的操作者通过与该漏出的部分接触而能够容易地操作操作部5c。进而,杆5从插入口12a的一侧沿着线状导体2a的插入方向伸长,从而能够实现如下的杆5,其在宽度方向上紧凑不从壳体4突出、同时为了发生弹性移位而确保有足够的长度。
[0072] (第一触点部)
[0073] 如在图4~图7、图9所示,第一触点部6作为与壳体4的顶面部8一体的弹性片而设置,具有与顶面部8相连的连结部6a和在连结部6a的前端侧设置的凹部6b。在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的至少任一方与插入口12a之间,如在图9中所示,沿着线状导体2a的插入方向设有间隔S。通过这样做,通过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的至少任一方与设于隔着间隔S而离开的位置的插入口12a,能够保持线状导体2a。因此,与在沿着插入方向接近的多个位置进行保持的情况相比较,易于将线状导体2a相对于顶面部8和/或底面部11平行地保持。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线状导体2a从壳体4的内部与顶面部8和/或底面部11接触、或极大的负荷仅施加于插入口12a、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中的某一个,导致在线状导体2a和/或壳体4产生平破损和/或变形。凹部6b通过使连结部6a延长、前端侧向壳体4的内部弯折而形成。另外,凹部6b具有与连结部6a相连的横壁部6c、以及在横壁部6c的两侧端分别设置的朝向壳体4的内部弯折并突出的纵壁部6d、6d。通过使连结部6a弯折而一体地设置凹部
6b,从而能够减少零件件数。另外,同样地,通过与壳体4一体地设置具有该凹部6b的第一触点部6,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0074] 连结部6a及凹部6b直到前端侧都朝向壳体4的内部倾斜,凹部6b配置在壳体4的收纳空间4a的内部。连结部6a具有弹簧弹性,使凹部6b与壳体呈悬臂梁状相连,使凹部6b与从插入口12a插入的线状导体2a弹性接触。另外,凹部6b的横壁部6c的底面部11侧的角部作为触点缘部6e与线状导体2a导通连接。
[0075] (第二触点部)
[0076] 如在图9中所示,第二触点部7从基部到壳体4的里侧朝向壳体4的内部倾斜地设置。并且,通过操作杆5并使其向基板3侧移位,第二触点部7也与杆5联动地向相同方向弹性移位。另外,第二触点部7形成为从杆5的中央附近切开并拉起而设置的弹性片,与线状导体2a弹性接触。第二触点部7的顶面部8侧的角部作为触点缘部7a与从插入口12a插入到收纳空间4a的线状导体2a导通连接。第二触点部7的触点缘部7a沿着壳体4的上下方向与第一触点部6的触点缘部6e相对地设置。因此,第二触点部7在与第一触点部6之间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的上下方向的两侧夹着并保持线状导体2a。另外,线状导体2a插通从由凹部6b的横壁部6c、纵壁部6d、6d、第二触点部7包围四周而成的插通路径13,因此能够限制线状导体2a向插通方向以外移动。通过与杆5一体地形成第二触点部7,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0077] (线状导体的连接方法)
[0078] 首先,将线状导体2a插入到插入口12a中,保持该状态使其进入壳体4的里侧。如在图3、图4、图9、图10中所示,所述插通路径13设置在通过了插入口12a的线状导体2a的中心轴L的延长线上。另外,如在图10中所示,第一触点部6与第二触点部7隔着中心轴L相对,分别形成为以从线状导体2a的插入口12a的一侧朝向插入方向里侧接近该中心轴L的方式倾斜。因此,第一触点部6与第二触点部7之间的间隔形成为沿着线状导体2a的插入方向而变窄,因此,插通路径13形成为越向线状导体2a的里侧越窄。由此,第一触点部6的触点缘部6e与第二触点部7的触点缘部7a的间隔形成为比线状导体2a的外径窄。因此,线状导体2a的前端不久就与凹部6b的横壁部6c或第二触点部7接触。横壁部6c从顶面部8侧朝向底面部11侧倾斜,第二触点部7相反地从底面部11侧朝向顶面部8侧倾斜,因此,与横壁部6c或第二触点部7接触的线状导体2a沿着它们的倾斜而被引导至凹部6b。并且,线状导体2a保持该状态插通凹部6b并被引导至壳体4的里侧。即使倾斜地插入线状导体2a、插入方向与壳体4的宽度方向错开,或线状导体2a的前端弯折而难以笔直地向壳体4的里侧进入,也通过凹部6b的2个纵壁部6d、6d对线状导体2a向宽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能够将其向壳体4的里侧引导。
[0079] 此外,横壁部6c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线状导体2a的外径大,线状导体2a插通纵壁部6d、6d之间并容易与横壁部6c接触。
[0080] 如上述那样,第一触点部6的触点缘部6e与第二触点部7的触点缘部7a的间隔形成为比线状导体2a的外径窄。第一触点部6的连结部6a及第二触点部7具有弹簧弹性,能够通过碰撞线状导体2a的前端而发生弹性移位。另外,第二触点部7与杆5设为一体,当线状导体2a的前端部按压第二触点部7时,能够使杆5的弯折部5a向基板3侧发生弹性移位(参照图
10)。由此,第二触点部7能够与杆5联动而朝向基板3侧从箭头所示的B移位至箭头所示的C的位置,使第一触点部6的触点缘部6e与第二触点部7的触点缘部7a的间隔扩开,使线状导体2a插通。
[0081] 杆5如前述那样,被保持成能够以底面部11侧为支点在壳体4的内外方向上移位的自由状态,如在图9中所示,在线状导体2a的插入方向上,以与壳体4的顶面部8大致相同的长度形成。相对于此,第二触点部7从杆5切开并拉起而形成,设置为比杆5短。因此,第二触点部7比杆5硬而难以变形,难以弹性移位。因此,即使用线状导体2a按压第二触点部7而使其弹性移位,第二触点部7欲恢复原状的力较强,能够通过线状导体2a使触点缘部7a更强地陷入。
[0082] 插入口12a成为沿着线状导体2a的外周面的形状,以虽然能供线状导体2a插通但难以供包覆件2b插通的大小形成。当向壳体4的里侧插入线状导体2a时,不久包覆件2b的端面与插入口12a的周边部碰撞,线状导体2a向壳体4内的插入停止。因此,能够抑制包覆件2b向壳体4内插入而与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接触的情况,能够使线状导体2a与第一触点部6与第二触点部7可靠地导通连接。
[0083] 线状导体2a在停留于凹部6b的内侧的状态下由第一触点部6的触点缘部6e和第二触点部7的触点缘部7a夹持。如上述那样,将杆5的板面切开并拉起而形成了第二触点部7,第二触点部7及杆5由板簧状的弹性片构成。因此,通过线状导体2a按压第二触点部7,在第二触点部7和杆5这两方产生相对于线状导体2a的反力。由此,第二触点部7能够更强地将线状导体2a推压于第一触点部6以进行保持。第一触点部6具有凹部6b,该凹部6b具有横壁部6c和2个纵壁部6d、6d,因此通过凹部6b来限制线状导体2a向壳体4的外侧方向的移动,能够使其难以离开第一触点部。另外,通过第二触点部7从凹部6b的开口侧与线状导体2a接触,能够更可靠地使线状导体2a与第一触点部6及第二触点部7导通连接。此时,通过使触点缘部6e、7a以咬入的方式与线状导体2a接触,能够提高对线状导体2a的保持力。因此,即使向拔去方向(图10中,箭头所示的D方向)拉拽线缆2,由于触点缘部6e、7a卡定了线状导体2a,所以能够抑制容易地脱落,能够易于维持与线状导体2a的导通连接。
[0084] 如此,线状导体2a由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夹持,但此时,线状导体2a也被插入口12a的下端支撑。因此,包含包覆件2b的线缆2的载荷施加于设有插入口12a的前面部12一侧。虽然在壳体4设有软钎焊于基板3的腿部9a、10a,但还在接近前面部12的位置设置有固定部11a而利用固定部11a支承线缆2的载荷,从而抑制了应力集中于腿部9a、10a。
[0085] (线状导体的拔去方法)
[0086] 在线状导体2a与第一触点部6及第二触点部7接触的状态下,当如在图11中所示将杆5向基板3一侧(箭头所示的E方向)按压时,弯折部5a向基板3侧弹性移位。并且,在杆5设置的第二触点部7也朝向离开线状导体2a的方向即基板3侧移位。由此,第二触点部7的触点缘部7a离开线状导体2a,能够向拔去方向(图11中箭头所示的D方向)拔出线状导体2a。
[0087] 另外,操作部5c的基板3侧的面形成有朝向后方向离开基板3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5d(参照图11)。通过这样做,在将操作部5c向基板3侧(箭头所示的E方向)按压时,能够使操作部5c难以与基板3接触。因此,能够充分地按下操作部5c直到能够拔去线状导体2a。
[0088] (本实施方式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作用·效果)
[0089]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设有凹部6b,通过使线状导体2a通过该凹部6b,能够使线缆2可靠地到达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另外,通过利用第一触点部6和第二触点部7夹持线状导体2a,能够易于维持与线状导体2a的导通连接。
[0090] 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91] 在所述的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中,将具有凹部6b的第一触点部6设置于顶面部8,从杆5切开并拉起而设置有第二触点部7。但是,相反地,也可以在顶面部8设置第二触点部7,从杆5切开并拉起而设置具有凹部6b的第一触点部6。另外,也能够将具有该凹部6b的第一触点部6设置于顶面部8和杆5这两方。通过这样做,由两个第一触点部6夹持线状导体2a,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线状导体2a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的导通连接。
[0092] 另外,在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中,凹部6b具有2个纵壁部6d。相对于此,也可以仅具有1面纵壁部6d。这种情况下,插入到壳体4的收纳空间4a的线状导体,通过纵壁部6d、横壁部6c、壳体4的左侧面部9或右侧面部10的内侧的面而被向里侧引导。通过如此使用左侧面部9或右侧面部10的内面侧来代替纵壁部6d,能够减少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中使用的导电性的金属板的使用量。
[0093] 在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1中,将杆5、第一触点部6、第二触点部7与壳体4设为一体。但是,也可以将其中的某一个设为单独零件而组装于壳体4。通过这样做,在例如某部分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情况和/或想与各种直径的线缆2相应地局部产生变化的情况下等,能够仅更换该部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