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塞插头

申请号 CN201010513669.2 申请日 2010-10-08 公开(公告)号 CN102035139A 公开(公告)日 2011-04-27
申请人 安德烈亚斯.斯蒂尔两合公司; 发明人 M·施奈德; G·迈尔;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 火花塞 插头,具体而言,用于火花塞的火花塞插头具有弹性的基体和保持在基体中的 接触 元件。基体具有用于火花塞的火花塞容纳部。接触元件具有用于火花塞的联接接触部的接触部容纳部。火花塞插头可在火花塞的取下方向上取下。为了保证在简单的装配时火花塞插头的可靠的保持,设置成,在布置在火花塞处的火花塞插头的未加载的状态下,在火花塞插头的取下方向上观察,接触部容纳部的区段从后部接合火花塞的联接接触部。接触部容纳部的纵向 中轴 线相对于火花塞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倾斜。可逆着基体的固有弹 力 如此调节接触元件,即,使得接触部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和火花塞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之间的 角 度(γ)减小。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火花塞的火花塞插头,其中,火花塞插头(4)具有弹性的基体(7)和保持在所述基体(7)中的接触元件(8,28),其中,所述基体(7)具有用于火花塞(6)的火花塞容纳部(14),并且其中,所述接触元件(8,28)具有用于所述火花塞(6)的联接接触部(12)的接触部容纳部(11),其中,可在取下方向(22)上将所述火花塞插头(4)从所述火花塞(6)上取下,其中,在布置在所述火花塞(6)处的火花塞插头(4)的未加载的状态下,在所述火花塞插头(4)的取下方向(22)上观察,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的区段从后部接合所述火花塞(6)的联接接触部(12),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的纵向中轴线(19)相对于所述火花塞容纳部(14)的纵向中轴线(20)倾斜,并且可逆着所述基体(7)的固有弹如此调节所述接触元件(8,28),即,使得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的纵向中轴线(19)和所述火花塞容纳部(14)的纵向中轴线(20)之间的度(γ)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下方向(22)在所述火花塞容纳部(14)的纵向中轴线(20)的方向上伸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的自由直径(a)至少与所述联接接触部(12)的最大的直径(b)相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的纵向中轴线(19)和所述火花塞容纳部(14)的纵向中轴线(20)之间的角度(γ)在10°至3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接触部(12)构造成桶形,并且具有最大截面(13),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将所述截面(13)从后部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构造成圆柱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8,28)具有基于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的纵向中轴线(19)向外伸出的支腿(9,2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具有缆线容纳部(15),所述支腿(9,29)伸入所述缆线容纳部(15)中并且所述支腿(9,29)支撑在所述缆线容纳部(15)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9,29)具有端部(10),所述端部(10)电接触布置在所述缆线容纳部(15)中的点火缆线(5)。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在与所述火花塞(6)背离的侧边上远离所述支腿(9,29)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在取下和套上所述火花塞插头(4)时作用的力下所述接触部容纳部(11)是形状稳定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8,28)由弹簧金属丝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花塞插头(4)的基体(7)由橡胶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花塞插头(4)的基体(7)由树脂制成。

说明书全文

火花塞插头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花塞插头(Zündkerzenstecker)。

背景技术

[0002] 从文件DE 195 15 623 A1中已知一种火花塞插头,其接触元件由卷绕的金属丝(Draht)形成。已证实,当火花塞的联接接触部和接触元件的不合适的公差同时发生(aufeinandertreffen)时,在这种火花塞插头中装配可为困难的。同样可能出现的是,当在接触元件和联接接触部之间由于公差而存在间隙时,火花塞插头在首次装配后未卡住(festsitzen)。由于公差必须选择为很窄或必须找出相匹配的公差对,因此这在制造时导致增加的消耗。

发明内容

[0003]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这种类型的用于火花塞的火花塞插头,其即使在不合适的公差的情况下也可简单地装配,并且可靠地保持在火花塞上。
[0004] 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火花塞插头实现。
[0005] 通过接触部容纳部从后部接合(hintergreifen)联接接触部,提供火花塞插头的形状配合的固定。因此,即使在接触部容纳部和联接接触部之间的间隙配合的情况下也可保证火花塞插头的可靠的固定。通过以下方式得到一种简单的设计方案,即,接触部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相对于火花塞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倾斜。通过该倾斜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接触部容纳部的斜置实现从后部接合,从而得到简单的构造。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火花塞插头的简单的装配和拆卸:可逆着基体的固有弹 如此调节接触元件,即,接触部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和火花塞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之间的度减小。由此,如此调节接触部容纳部,即,不提供从后部接合或还只提供很小的从后部接合。由此,在装配和拆卸时接触元件不必进行弹性变形,而仅仅是总归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基体进行弹性变形。通过基体的固有弹力还保证了,火花塞插头在未被操纵的状态下可靠地保持在火花塞处,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提供了联接接触部的从后部接合。
[0006] 尤其地,取下方向在火花塞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的方向上伸延。接触部容纳部和联接接触部的公差可如此确定,即,不可产生压配合(Presspassung),以使得火花塞插头总是可简单地装配。然而,为了允许大的公差和由此简单的制造,也可允许压配合。
[0007] 纵向中轴线之间的角度尤其在约10°和约35°之间。有利地,该角度在约15°和约25°之间。约20°的角度已证实为尤其有利的。
[0008] 有利地,联接接触部构造成桶形,并且具有最大截面,接触部容纳部将该截面从后部接合。有利地,接触部容纳部构造成近似圆柱形。在此,不必设置接触部容纳部的光滑表面,而是也可提供具有一定结构的(strukturiert)表面,如例如在由卷绕的金属丝形成接触部容纳部时得到的那样。
[0009] 有利地,接触元件具有基于接触部容纳部的纵向中轴线向外伸出的支腿。有利地,基体具有缆线容纳部,支腿伸入该缆线容纳部中并且支腿支撑在该缆线容纳部处。在此,支腿可在其整个上侧上支撑在缆线容纳部处。然而也可设置成,支腿仅仅在单独的点处支撑在缆线容纳部处。通过在缆线容纳部处的支撑保证了接触部容纳部的限定的斜置。当支腿具有电接触布置在缆线容纳部中的点火缆线的端部时,得到简单的结构。
[0010] 有利地,接触部容纳部在与火花塞背离的侧边上远离支腿倾斜。在装配时,一般在缆线容纳部处向下推压。接触部容纳部通过在该区域中的推压而竖立(aufrichten),并且接触部容纳部的斜置减小,从而接触部容纳部可毫无疑问地被引导通过联接接触部。如果在火花塞插头的装配后松开缆线容纳部,则接触部容纳部由于基体的固有弹力而倾斜并且由此从后部接合联接接触部,从而实现了火花塞插头在火花塞上的形状配合的固定。
[0011] 有利地,在取下(Abziehen)和套上(Aufstecken)火花塞插头时作用的力下接触部容纳部是形状稳定的。由此,接触部容纳部可构造成足够稳定。由于接触部容纳部的固定不是以力配合的方式而是以形状配合的方式而实现,并且在火花塞插头的取下和套上时接触部容纳部放置为直的,所以接触部容纳部的变形是不必要的。
[0012] 当接触元件由弹簧金属丝制成时,得到简单的结构。尤其地,火花塞插头的基体由橡胶制成,优选地由树脂制成。附图说明
[0013] 下文将根据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0014] 图1显示了工作器械的透视图,
[0015] 图2显示了穿过在火花塞处的火花塞插头的实施例的截面,
[0016] 图3显示了图2中的联接接触部的部分的放大图示,
[0017] 图4显示了穿过在火花塞处的火花塞插头的实施例的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在图1中显示了手操纵式(handgeführt)机动锯作为用于工作器械1的实施例。然而,所提出的火花塞插头在其它应用中、尤其在其它手操纵式工作器械(如切断机、室外修剪机(Freischneider)、割草机或类似者)中同样为有利的。工作器械1具有壳体2,起动手柄3从壳体2中伸出。在后面的区域中显示壳体2为敞开的。在此,示出了在图1中未示出的内燃机的火花塞插头4。起动手柄3用作内燃机的启动。
[0019] 图2显示了火花塞插头4在火花塞6处的布置。带有导线23的点火缆线5从火花塞插头4中伸出,点火缆线5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相连接,并且通过点火缆线5给火花塞6输送点火能量。点火缆线5伸入火花塞插头4的缆线容纳部15中。该缆线容纳部15构造成在火花塞插头4的基体7中的孔。火花塞插头4的基体7由弹性的材料(如橡胶,尤其生橡胶(Kautschuk)或硅橡胶)制成。基体7构造成近似成直角的。在基体7的第二支腿(Schenkel)中构造有火花塞容纳部14,火花塞6保持在该火花塞容纳部14中。火花塞
6具有壳体17和伸入火花塞容纳部14中的绝缘体18。在绝缘体18的上端部处设置有联接接触部12,该联接接触部12构造成近似桶形。火花塞容纳部14具有纵向中轴线20,该纵向中轴线20与桶形的联接接触部12的对称轴线一致。
[0020] 在基体7中布置有由卷绕的金属丝(例如弹簧金属丝)制成的接触元件8。接触元件8具有用于火花塞6的联接接触部12的接触部容纳部11。接触部容纳部11由多个相互紧密卷绕的金属丝绕组(Drahtwindung)组成。接触部容纳部11基本上为圆柱形。构造成弯曲的支腿9从接触部容纳部11向外伸出。在根据图2的实施例中,支腿9在其与火花塞6背离的侧边处在其总长度上贴靠在火花塞插头4的基体7处,并且支撑在基体7处。接触元件8的接触部容纳部11布置在基体7的圆柱形容纳部24中。接触元件8没有注射(einspritzen)到基体7的材料中,然而,基体7在容纳部24的区域中且在支腿9处紧紧贴靠在接触元件8处。
[0021] 支腿9具有接触导线23的自由端部10。在此,点火缆线5保持在基体7的缆线容纳部15中,该缆线容纳部15伸至接触元件8的容纳部24处,并且支腿9布置在该缆线容纳部15中。
[0022] 如图3所显示的那样,接触部容纳部11具有纵向中轴线19,该纵向中轴线19与支腿9在基体7处的贴靠面 21包夹角度α。与联接接触部12的纵向中轴线一致的火花塞容纳部14的纵向中轴线20与贴靠面21包夹角度β,该角度β大于角度α。纵向中轴线19和20包夹角度γ,该角度γ可为约10°至约35°。尤其地,角度γ为约15°至约25°。约20°的角度γ已证实为尤其有利的。有利地,角度γ可相应于联接接触部12的桶形的外侧的倾角(Neigung)。联接接触部12具有最大的截面13,该截面13具有最大的直径b。接触部容纳部11具有自由直径(frei Durchmesser)a,有利地,自由直径a至少与联接接触部12的最大的直径b相符。由此,当接触元件8如此地摆动时(即,使得纵向中轴线19和20近似重合(deckungsgleich)时),接触部容纳部11可简单地被推到联接接触部12上以及简单地从联接接触部12上取下。
[0023] 火花塞插头4可在取下方向22上从火花塞6中取下。在未加载的状态下,接触部容纳部11在该方向上从后部接合联接接触部12的最大的截面13,以使得火花塞插头4形状配合地保持在火花塞6处。因此,为了能够将火花塞插头4装配到火花塞6上,接触元件8必须如此竖立,即,使纵向中轴线19和20之间的角度γ减小。如图2中通过箭头25指出的那样,这可通过作用到缆线容纳部15上的压力实现。因为支腿9伸入缆线容纳部15中,通过作用到缆线容纳部15上的压力在基体7发生弹性变形的情况下竖立接触元件8。
在图2中,火花塞插头4的弹性变形通过以虚线显示的轮廓16表明。在发生该变形的情况下,在基体7的容纳部24中的接触部容纳部11也竖立。由此,接触部容纳部11几乎不或尤其不再从后部接合联接接触部12,从而火花塞插头4可在脱出方向22上被取下。相应地,在装配火花塞插头4时基体7通过在箭头25的方向上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提供火花塞插头4在火花塞6上的简单的套上和取下。由于基体7的固有弹力,一旦不再在缆线容纳部15的区域中操纵基体7,缆线容纳部15就垂直于容纳部14的纵向中轴线20竖立。由此,保证了火花塞插头4的可靠的保持。
[0024] 图4显示了具有接触元件28的火花塞插头4的实施例。图4中的火花塞插头4基本上相应于图2和3中所显示的火花塞插头4。在此,相同的参考标识表示彼此相应的元件。接触元件28具有带有纵向中轴线19的接触部容纳部11,该纵向中轴线19相对于火花塞容纳部14的纵向中轴线20倾斜角度γ,该角度γ相应于在图3中所显示的角度γ。接触元件28具有支腿29,该支腿29同样从接触部容纳部11向外伸出,并且构造成弯曲的。支腿29未在其总长度上支撑在火花塞插头4的基体7处,而是支撑在第一接触点30处(该第一接触点30布置在接触部容纳部11的附近)和在第二接触点31处,接触元件28的端部10在第二接触点31的区域中为弯曲的。通过两个接触点30和31也可保证接触元件28的位置。通过作用到缆线容纳部15上的压力,火花塞插头4的基体7变形,并且接触元件28如此摆动,即,使得接触部容纳部11竖立,并且纵向中轴线19和20之间的角度γ变小。尤其地,角度γ接近0°,以使得接触部容纳部11平行于联接接触部12而取向,并且火花塞插头4可简单地推到火花塞6上或从其上取下。
[0025] 在实施例中,接触部容纳部11在与火花塞6背离的侧边上远离支腿9,29倾斜。然而,在相反方向上的倾斜也是有利的,从而可在以与箭头25(图2)的方向相反的方式拉动缆线容纳部15的情况下将接触元件8,28从联接接触部12上分开或将接触元件8,28推到联接接触部12上。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