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

申请号 CN201210233000.7 申请日 2012-07-06 公开(公告)号 CN103531923B 公开(公告)日 2016-06-08
申请人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荣发; 王前炯; 陈钧; 孟凡波;
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 绝缘本体 、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 端子 及具有若干第一 导线 的线缆,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导线具有若干条芯线,裁切至少其中一条所述芯线后,剩余所述第一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电性连接。通过减少 焊接 导电端子焊接部 位置 的导线的直径,减小线缆连接器组件阻抗突变,提高线缆连接器组件阻抗匹配效果,令线缆连接器组件 信号 传输性能得到提高。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及具有若干第一导线的线缆,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导线具有若干条芯线,其特征在于:裁切具有若干条芯线的每条第一导线的至少其中一条所述芯线后,剩余未被裁切的第一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缺槽,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固持部、自所述第一固持部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触部及位于第一固持部后端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外露于所述缺槽内,未被裁切的第一导线焊接于第一焊接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包括第二固持部、自所述第二固持部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触部、位于第二固持部后端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线缆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焊接的若干第二导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对接槽,若干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位于所述对接槽的上下表面,若干所述第二焊接部排列成一排。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由单根芯线或者多根芯线组成。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的安装板,所述第一焊接部收容于所述安装板内且暴露于所述安装板表面或所述安装板后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还包括一接地线,所述接地线单独焊接于其中一个第一端子上。
8.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一导线,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导线具有若干条芯线及包覆所述芯线的绝缘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露出所述绝缘皮的前端,若干条芯线被裁切,剩下未被裁切的芯线与对应的第一端子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裁切的芯线排列于未被裁切的外围,被裁切的芯线包围未被裁切的芯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未被裁切的芯线数量至少为7条。

说明书全文

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与导电端子相连接的导线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3] 【背景技术】
[0004] 在常用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中,由于自身结构原因,线缆连接器组件将产生阻抗而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如何克服或减少阻抗带来的影响,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0005] 现有技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及具有导线的线缆。导电端子具有与对接连接器组件相对接的对接部、与导线相焊接的焊接部及对接部与焊接部之间的连接部。其中,一般导电端子的对接部、连接部与焊接部的厚度大致相同。当导线焊接于焊接部时,在焊接部处传导信号导体的最厚尺寸(A)为焊接部厚度、导线的直径及焊的厚度之和。当与线缆连接器组件与对接连接器组件相对接时,在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处传导信号导体的最厚尺寸(B)为两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对接部之和。此时,A尺寸与B尺寸远远大于连接部的厚度。从而,因为信号传输过程中,传导信号导体的厚度突然发生变化,在介电常数、导线的直径、导电端子的厚度等其他影响阻抗数据无法作出有效补偿时,在传输数据过程中,线缆连接器组件会存在较为明显阻抗突变现象,影响传输质量。
[0006]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0007]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信号传输性能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及具有若干第一导线的线缆,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导线具有若干条芯线,裁切至少其中一条所述芯线后,剩余所述第一导线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端子电性连接。
[001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一导线,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导线具有若干条芯线及包覆所述芯线的绝缘皮,所述芯线露出所述绝缘皮的前端,部分条芯线被裁切,剩下的芯线与对应的第一端子相连接。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减少焊接导电端子焊接部位置的导线的直径,减小线缆连接器组件阻抗突变,提高线缆连接器组件阻抗匹配效果,令线缆连接器组件信号传输性能得到提高。
[0012]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0014] 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5] 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0016] 图4为图3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0017] 图5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端子与第一线组的立体组装图。
[0018] 图6为图5所示第一端子与第一线组的组装侧视图。
[0019] 图7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00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电连接器10、安装于电连接器10后方的安装板20、包覆电连接器10的金属壳体30、与电连接器10相连的线缆40及包覆金属壳体30的绝缘外壳50。
[0022] 如图1至图4所示,电连接器10包括绝缘本体1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
[0023] 绝缘本体1具有主体部11、自主体部11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缺槽12、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对接槽13及位于缺槽12后方的平台14。自主体部11后表面向前凹陷分别形成若干第一端子槽15与第二端子槽16。第一端子槽15贯穿平台14且与缺槽12相通,第一端子槽15延伸至缺槽12的下表面。第二端子槽16贯穿主体部11的后表面且连通对接槽13,且外露于对接槽13的上下表面。绝缘本体1还包括自主体部11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部17,每个延伸部17的末端设置一朝内延伸的卡勾171,该对卡勾171相向排列。
[0024] 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第一端子21及若干第二端子22。第一端子21包括第一固持部212、自第一固持部212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触部211、位于其后端的第一焊接部213及位于第一固持部212与第一焊接部213之间的第一连接部214。第一接触部211呈弯曲状,若干第一端子21排列成一排。第二端子22包括第二固持部222、自第二固持部222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触部221、位于其后端的第二焊接部223及位于第二固持部222与第二焊接部223之间的第二连接部224。第二接触部221呈平直状。第二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1、第二固持部222排列成两排,两排第二连接部224分别自第二固持部222相向弯折延伸令第二焊接部223排列成一排。
[0025] 安装板20设有贯穿前后表面的第一通槽201及第二通槽202。第二通槽202暴露于安装板20的下表面。安装板20还具有自其两侧表面分别向内凹陷形成的收容槽203,收容槽203与绝缘本体的延伸部17相配合固定安装板20。安装板20还设有自后表面向前凹陷的卡接槽204,卡接槽204位于第一通槽201及第二通槽202之间。
[0026] 金属壳体30包括收容绝缘本体1的前壳体301及安装于前壳体301后方的后壳体302。
[0027] 线缆40包括分别与第一端子21相焊接的若干第一组线401及分别与第二端子22相焊接的若干第二组线402。第一组线401具有若条第一导线4011及包覆若干第一导线4011的绝缘皮4012。绝缘皮4012包覆的第一导线4011由N(N≥ 2)条芯线(未标示)组成,而位于绝缘皮4012前方的第一导线4011的数量至多有N-1条,也就是说,位于绝缘皮4012前端的部分芯线被裁切掉了。被裁切的芯线排列于外围,被裁切的芯线包围未被裁切的芯线。第一组线401还包括一接地线4013。第二组线402包括若干第二导线4021及包覆若干第二导线4021的绝缘皮4022。第二导线4021可以为单根芯线,也可为多根芯线组成。
[0028] 本实施例,具有24AWG的第一导线4011具有19条芯线,每条芯线的直径为0.127mm,当裁切12条芯线,剩下7条芯线(7根为美国线规标准的最少条数),达到标准的28AWG。或者,具有24AWG的第一导线4011具有28条芯线,每条芯线的直径为0.100mm,裁切17条芯线,剩下7条芯线(7根为美国线规标准的最少根数),达到标准的30AWG。当然,可以根据需要,第一导线4011裁切部分芯线后,剩下的芯线数量可以多于7条。通过此方式从而相当于将线材较粗的,导体裁切成较细的导体,从而实现导体异形方案。
[0029] 组装时,导电端子2分别收容绝缘本体1内,第一端子21分别收容于第一端子槽15内,第一接触部211的表面外露于缺槽12的表面,第一固持部212固持于平台14下方;第二端子22分别收容第二端子槽16内,第二接触部221分别位于对接槽13的上下表面,若干所述第二焊接部排列成一排第二固持部222固持于主体部11内。安装板20的收容槽203收容延伸部17,卡勾171卡接于卡接槽204内用于固定安装板20。第一焊接部213收容于第一通槽201,第一焊接部213外露于安装板20第一通槽201的表面或后方;第二焊接部223排列成一排,第二焊接部223收容于第二通槽202,第二焊接部223外露于第二通槽202的表面或后方。第二导线4021的芯线分别焊接于第二焊接部223上。第一导线4011中被裁减掉部分芯线后而剩下的芯线焊接于第一焊接部213上。接地线4013单独焊接于其中一个第一端子21上。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与导线的焊接方式可以使两者通过铆接的方式取代。
[0030] 电连接器10与安装板20收容于金属壳体的30前壳体301内,前壳体301的三个表面与缺槽12围设成一收容腔(未标示),后壳体302安装于前壳体301内的后方令前壳体301与后壳体302共同包覆安装板20。绝缘壳体50成型于金属外壳30与线缆40的表面而保护其不被损坏。
[0031] 由于第一导线4011前端裁减了部分芯线,从而减小了第一导线4011前端的直径,焊接处的第一导线4011与第一端子21的最厚尺寸相比现有技术(未减小第一导线4011的直径)的最厚尺寸减小,使焊接处与第一端子21的高度差变小。在数据、信号传输过程中,阻抗突变现象相对现有技术明显减弱,提高数据、信号的传输质量。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