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

申请号 CN201310400207.3 申请日 2013-09-05 公开(公告)号 CN103682829A 公开(公告)日 2014-03-26
申请人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发明人 水谷嘉宏; 平野慎士; 北村圭史; 畑隆雄;
摘要 一种连接器,防止突片 变形 。至少在隔着多个突片(20、21)的高度方向两侧分别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三个以上的进入限制部(30、31、32)突出地配置在盖部(10)内。在隔着突片(20、21)相邻配置的多个进入限制部(30、31、32)的内侧沿宽度方向连续地形成有多个凹陷空间(3A~3E)。在从前方插入盖部10内的球面体(201)的球面与多个进入限制部(30、31、32)的前端抵接、球面体(201)的中 心轴 上的 顶点 (202)进入凹陷空间(3A~3E)内的情况下,在多个凹陷空间(3A~3E)的任一个中,突片(20、21)配置于在俯视视 角 下与顶点(202)不同的 位置 。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周壁从内壁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盖部;
多个突片,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安装于所述内壁并配置为在所述盖部内向前方突出;

多个进入限制部,在所述盖部内,至少在隔着所述多个突片的高度方向两侧分别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三个以上,并且前端与所述突片的前端相比位于前方,在所述盖部内,在隔着所述突片相邻配置的多个所述进入限制部的内侧形成有凹陷空间,在宽度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多个所述凹陷空间,
在球面体下落,使得所述球面体从前方插入所述盖部内、所述球面体的球面与所述多个所述进入限制部的前端抵接且所述球面体的中心轴上的顶点进入所述凹陷空间内的情况下,在所述多个凹陷空间的任一个中,所述突片配置于在俯视视下与所述顶点不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两侧配置的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分别在宽度方向上隔开大致相同间距配置的整列区域,还具有位于在所述高度方向两侧配置的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之间的所述多个突片分别在宽度方向上隔开大致相同间距配置的整列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重叠区域,配置为:配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分别与位于配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之间的所述多个突片在宽度方向上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叠区域包括同相位区域,其中,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心与所述多个突片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心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重叠区域中,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各自具有与所述多个突片相同的宽度尺寸,或具有与该突片相比更大的宽度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入限制部的前端构成为朝向所述凹陷空间侧而向前方突出的倒圆锥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配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与所述周壁的内表面一体连接,在所述周壁的外表面,在分别与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相对的相反侧的位置上,以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收缩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周壁的外表面以凹陷的方式形成有排部,所述排水部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多个收缩部连通,并且所述排水部的延伸方向两端开放。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配置在所述高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与所述周壁的内表面一体连接,其中,至少一个进入限制部具有与所述周壁的内表面连接的宽度窄的基端部、和与所述凹陷空间相对的与所述基端部相比宽度宽的前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进入限制部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配置为从所述周壁分离。

说明书全文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具有能够与对方连接器嵌合的筒状的盖部。盖部由内壁和从该内壁的周缘部向前方突出的周壁构成。在内壁安装有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突片。各突片配置为在盖部内向前方突出。
[0003] 并且,多个肋部突出地形成在盖部内,在对方连接器的壳体中,形成有支撑各肋部的多个肋部支撑槽。通过使各肋部嵌合在各肋部支撑槽内,使两个壳体的嵌合动作顺畅地进行,但是在两个壳体为与标准不同的不正确的嵌合姿势的情况下,各肋部的前端与对方连接器的壁面发生干扰,从而限制两个壳体的嵌合动作。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0327号公报
[0007] 上述各肋部的目的在于防止连接器误嵌合等,因此对于各肋部的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制,除了各肋部的个数少之外,对于各肋部和各突片的位置关系也没有进行特别地考虑。由此,如果偶然异物从前方插入盖部内,则存在如下可能性:异物挤过各肋部间而与突片发生干扰,突片发生变形。特别是,如果插入像手指那样的前端形成为半球面状的球面体,则球面体的顶点部分进入盖部内的里侧,因此存在肋部的前端与球面体的顶点部分容易发生干扰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目的在于防止突片发生变形。
[0009]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周壁从内壁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而构成的盖部;多个突片,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地安装于所述内壁并配置为在所述盖部内向前方突出;和多个进入限制部,在所述盖部内,至少在隔着所述多个突片的高度方向两侧分别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三个以上,并且前端与所述突片的前端相比位于前方。在所述盖部内,在隔着所述突片相邻配置的多个所述进入限制部的内侧形成有凹陷空间,在宽度方向上连续地配置多个所述凹陷空间。在球面体下落,使得所述球面体从前方插入所述盖部内、所述球面体的球面与所述多个所述进入限制部的前端抵接且所述球面体的中心轴上的顶点进入所述凹陷空间内的情况下,在所述多个凹陷空间的任一个中,所述突片配置于在俯视视下与所述顶点不同的位置。
[0010] 根据本发明,如果球面体从前方插入盖部内,则球面体的球面与相邻的多个进入限制部的前端抵接,球面体的中心轴上的顶点进入凹陷空间内,但是,此时突片配置于在俯视视角下与顶点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突片不与顶点发生干扰,能够防止由于球面体这样的异物而使突片发生变形。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12] 图2是球面体插入到盖部内的状态下的图1的A-A剖视图。
[0013] 图3同样是图1的B-B剖视图。
[0014] 图4同样是图1的C-C剖视图。
[0015] 图5同样是图1的D-D剖视图。
[0016] 图6同样是图1的E-E剖视图。
[0017] 图7同样是图1的F-F剖视图。
[0018] 图8是连接器的俯视图。
[0019] 图9是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0] 图10是对方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1] 图11是在标准嵌合状态下的两个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2] 图12是实施例2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3] 图13是球面体插入到盖部内的状态下的图12的G-G剖视图。
[0024] 图14是实施例3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5] 图15是实施例4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6] 图16是实施例5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7] 图17是实施例6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8] 图18是连接器的俯视图。
[0029] 图19是图18的H-H剖视图。
[0030] 图20是实施例7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0031] 图21是图20的I-I剖视图。
[0032] 图22是实施例8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0033] 图23是图22的J-J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表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0035] 具有在上述高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分别在宽度方向上隔开大致相同间距配置的整列区域,还具有位于在上述高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之间的上述多个突片分别在宽度方向上隔开大致相同间距配置的整列区域。由此,在整列区域中各凹陷空间的开口宽度也大致相同,因此不会产生部分开口宽度宽的凹陷空间,从而能够使球面体的顶点较深地进入开口宽度宽的凹陷空间内,避免突片与球面体发生干扰。
[0036] 具有以如下方式配置的重叠区域:在上述高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分别和位于在上述高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之间的上述多个突片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由此,在球面体的顶点进入凹陷空间内的情况下,突片位于与顶点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避免突片与球面体发生干扰。
[0037] 上述重叠区域包括同相位区域,其中,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心与上述多个突片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心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如果包括这样的同相位区域,则使突片和进入限制部的位置关系明确,能够确保突片和进入限制部的排列的规则性。
[0038] 在上述重叠区域中,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各自具有与上述多个突片相同的宽度尺寸,或具有与该突片相比更大的宽度尺寸。由此,突片被进入限制部保护而难以与异物发生干扰,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突片发生变形。
[0039] 上述进入限制部的前端构成为朝向上述凹陷空间侧而向前方突出的倒圆锥状。由此,能够将插入盖部内的异物引导至凹陷空间的外侧,从而更加切实地避免异物与突片发生干扰。
[0040] 配置在上述高度方向两侧的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与上述周壁的内表面一体连接,在上述周壁的外表面,在分别与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相对的相反侧的位置上,以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收缩部。通过这样的收缩部,能够防止在成形时在盖部的周壁发生缩痕。并且,由此,能够扩大进入限制部的基端部(与盖部的周壁连接的部分)的宽度尺寸。
[0041] 在上述周壁的外表面以凹陷的方式形成有排部,上述排水部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与上述多个收缩部连通,并且上述排水部的延伸方向两端开放。有在周壁的外表面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收缩部内容易蓄积水的情况,但是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浸入收缩部内的水通过排水部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在收缩部内发生积水。
[0042] 配置在上述高度方向两侧的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与上述周壁的内表面一体连接,其中,至少一个进入限制部具有与上述周壁的内表面连接的宽度窄的基端部、和与上述凹陷空间相对的与上述基端部相比宽度宽的前端部。通过使进入限制部的基端部为宽度窄的形态,能够防止在成形时在盖部的周壁发生缩痕,另一方面,通过使进入限制部的前端部为宽度宽的形态,能够确保较宽的可能与异物抵接的区域,从而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突片与异物发生干扰。
[0043] 上述多个进入限制部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配置为与上述周壁分离。由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在成形时在周壁发生缩痕或周壁倾倒。
[0044] <实施例1>
[0045] 根据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连接器和对方连接器的相互嵌合面侧设为前方。
[0046] 连接器具有合成树脂制的盖部10。如图1、图7及图9所示,盖部10具有:内壁11,沿着高度方向及宽度方向配置;和周壁12,从内壁1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如图11所示,对方连接器能够从前方嵌合到盖部10内。如图8所示,在周壁12的外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地形成一对凸轮从动件13。凸轮从动件13构成圆柱状,能够与形成于对方连接器的手柄80的凸轮槽81卡合。
[0047] 如图1及图9所示,在内壁11安装有多个突片20、21。突片20、21为导电金属制,为从内壁1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并在内壁11的前表面沿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多个突片20、21。如图1所示,各突片20、21中的、位于图示右侧的突片为沿着宽度方向构成扁平的板状的板状突片21,该板状突片21在盖部10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成对且横向并列配置。并且,各突片20、21中的、位于图示左侧的突片为在前后方向上构成细长的方形销状的销状突片20,该销状突片20在上下两层且沿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多个(三个以上)。具体地说,各销状突片20配置在隔着比盖部10的高度方向中央稍靠上方的高度位置的上下对称位置,并且配置为在高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分别隔开相同间距。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配置有各销状突片20的区域称为整列区域。
[0048] 并且,如图1所示,在盖部10内形成有与各突片20、21平行配置的多个进入限制部30、31、32。各进入限制部30、31、32为从内壁1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其中,除了后述的第三进入限制部32之外,各进入限制部30、31沿着前后方向与周壁12的内表面一体连接并在隔着各突片20、21的高度两侧分别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多个(三个以上)。各进入限制部30、31、32的前端与各突片20、21的前端相比位于前方,并分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上。
[0049] 各进入限制部30、31、32中的、位于图示右端的进入限制部为剖视大致T字形的第二进入限制部31,由与周壁12的内表面连接且宽度窄的基端部33和与盖部10内相对且宽度宽的前端部34构成,第二进入限制部31在隔着图示右端的板状突片21的高度两侧成对配置。
[0050] 并且,各进入限制部30、31、32中的、位于图示左侧的进入限制部为第一进入限制部30,具有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大致方形肋部状的形态,并且在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以相同宽度延伸,该第一进入限制部30配置为在与各销状突片20分别对应的位置上分别隔开大致相同间距。具体地说,除了图示左端的第一进入限制部30之外,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设为相互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配置在与各销状突片20分别上下相对并重叠的位置。更具体地说,各进入限制部30、31、32具有比各销状突片20更大的宽度尺寸,除了图示左端的第一进入限制部30之外,各进入限制部具有与各销状突片20的宽度方向中心在宽度方向上位置相同的宽度方向中心。
[0051] 另外,第一进入限制部30未形成在与各销状突片20中的图示右端的销状突片20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区域称为整列区域,将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和各销状突片20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区域称为重叠区域,进而,将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除了图示左端的第一进入限制部30之外)和各销状突片20这两方的宽度方向中心在宽度方向上聚集在相同位置的区域称为同相位区域。
[0052] 如图2及图6所示,各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30、31各自的前端为随着向内侧(盖部10的高度方向中央侧,后述的凹陷空间3A~3E侧)靠近而逐渐向前方突出的倒圆锥部35。各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30、31各自的内端通过倒圆锥部35而成为大致前端尖头的形态。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各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30、31中分别将倒圆锥部35的倾斜角设定为大致相同。
[0053] 进而,如图1所示,各进入限制部30、31、32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30、31之间的进入限制部为从内壁11的周壁12分离的第三进入限制部32,配置为包围两个板状突片21中的图示左侧的板状突片21的周围。具体地说,第三进入限制部32包括:板厚大的厚壁纵向壁36,挡在板状突片21和销状突片20之间;薄壁纵向壁37,与厚壁纵向壁36相比板厚小,挡在一对板状突片21之间;和横向壁38,连接厚壁纵向壁36及薄壁纵向壁37的两个上端。
[0054] 如图10所示,对方连接器具有壳体50、保持器60、前掩模70及手柄80。
[0055] 壳体50具有状的壳体主体51和包围壳体主体51的周围的筒状的嵌合筒部52。如图11所示,盖部10的周壁12从前方插入壳体主体51和嵌合筒部52之间。密封环55嵌合安装于壳体主体51的外表面,在嵌合时密封环55弹性压缩于周壁12和壳体主体51之间,从而能够实现两个连接器间的密封。
[0056] 并且,如图10所示,壳体主体51在与各突片20、2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腔室53。阴型端子配件90从后方插入各腔室53内,进而将压接于阴型端子配件90的橡胶塞95紧密贴合地插入各腔室53内。并且,各阴型端子配件90与电线100的末端部连接,从壳体主体51的后表面将各电线100拉出至后方。
[0057] 如图10所示,在壳体主体51的下表面以凹陷的方式形成有与全部腔室53连通的保持器安装部54。保持器60实现如下作用:插入保持器安装部54内并将各阴型端子配件90以防脱状态卡定。供保持器60通过的退避凹部56以开口的方式形成在嵌合筒部52的下壁。并且,手柄80能够转动地支撑于嵌合筒部52的两侧壁。在手柄80形成有一对凸轮槽81(在图11中图示一部分)。在两个连接器较浅地嵌合时,两个凸轮从动件13进入两个凸轮槽81,随着手柄80的转动操作,两个凸轮从动件13在两个凸轮槽81的槽面中滑动而发挥凸轮作用,由此,使得两个连接器能够以低操作实现嵌合。
[0058] 如图11所示,前掩模70具有覆盖壳体主体51的前表面的前板71、和从前板71的周缘向后方突出的周板72,能够插入销状突片20的多个突片插入孔73以开口的方式形成在前板71中与各腔室53对应的位置。并且,在前掩模70中形成有在嵌合时供各进入限制部30、31、32插入的多个进入限制支撑槽74。其中,如图10所示,被各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30、31贯通的进入限制支撑槽74为在前后方向上从前板71延伸到周板72的形态。而且,各进入限制支撑槽74在与各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30、31分别对应的位置沿宽度方向并列配置。另外,在周板72的下表面供保持器60的下壁插入的部分开口,多个进入限制支撑槽74也从周壁12侧连续地形成在保持器60的下壁。
[0059]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各进入限制支撑槽74形成在周壁12,因此,存在如下情况:为了确保周壁12的板厚,前掩模70在直径方向上扩张,与其扩张的量对应地,与前掩模70嵌合的盖部10的开口尺寸也变大。其结果是,存在手指等异物容易从前方进入盖部10内而由于该异物使各突片20、21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0060] 鉴于上述记载,为了不使上述异物与各突片20、21接触,考虑多个进入限制部30、31、32与各突片20、21的位置关系而决定多个进入限制部30、31、32的排列。详细地说,如图2所示,准备了圆柱部件200作为异物的模型,为了使圆柱部件200的前端部不与各突片
20、21接触,规定了各进入限制部30、31、32的位置。此时,圆柱部件200的前端部为具有半球面状的球面的球面体201,例如,模拟指尖或夹具的物体。球面体201的高度方向中途的平面剖视形状构成圆形,顶点202位于球面体201的球面的中心轴上。在球面体201插入盖部10内时,顶点202最大深度地进入盖部10的里侧(后述的凹陷空间3A~3E)。
[0061] 此处,如图2所示,在圆柱部件200从前方插入盖部10内时,在隔着突片20、21相邻配置的多个进入限制部30、31、32之间形成供球面体201落入的凹陷空间3A~3E。在盖部10内沿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多个凹陷空间3A~3E。由此,如图1所示,球面体201从盖部10内的宽度方向一端到另一端、按顺序落入各凹陷空间3A~3E内,能够前后移动并且能够沿宽度方向移动。
[0062] 如图1所示,在盖部10的图示左端中,在隔着左端的销状突片20而位于高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左端的第一进入限制部30(与其他第一进入限制部30相比宽度宽)和周壁12的内表面的左端之间形成凹陷空间3A。此时,如图1及图2所示,球面体201在球面支撑于上述一对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各前端(各倒圆锥部35的内端)并且球面体201与周壁12的内表面的左端抵接的状态下落入凹陷空间3A内。
[0063] 并且,在重叠区域中,在隔着销状突片20的高度方向两侧相互相邻配置的四个第一进入限制部30之间形成多个凹陷空间3B。此时,如图1及图3所示,球面体201在球面支撑于上述四个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各前端的状态下落入凹陷空间3B内。
[0064] 并且,在盖部10的图示右侧的中央附近,在位于隔着右端的销状突片20的高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右端的第一进入限制部30、和第三进入限制部32的厚壁纵向壁36之间形成凹陷空间3C。此时,如图1及图4所示,球面体201在球面支撑于上述一对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各前端和厚壁纵向壁36的前端的状态下落入凹陷空间3C内。
[0065] 并且,在盖部10的图示右侧中,在位于隔着左侧的板状突片21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厚壁纵向壁36及薄壁纵向壁37、和周壁12的内表面的下端之间形成凹陷空间3D。此时,如图1、图5及图7所示,球面体201在球面支撑于上述厚壁纵向壁36及薄壁纵向壁37的各前端并且球面体201与周壁12的内表面的下端抵接的状态下落入凹陷空间3D内。
[0066] 进而,在盖部10的图示左端中,在位于隔着右侧的板状突片21的高度方向两侧的一对第二进入限制部31、和周壁12的内表面的右端之间形成凹陷空间3E。此时,如图1及图6所示,球面体201在球面支撑于上述一对第二进入限制部31的各前端并且球面体201与周壁12的内表面的右端抵接的状态下落入凹陷空间3E内。
[0067] 如上所述,球面体201中的顶点202能最大深度地进入凹陷空间3A~3E内,但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球面体201落入上述任一个凹陷空间3A~3E内,都能保证球面体201的顶点202不与突片20、21的前端接触。即,如图1所示,设定为,在球面体201落入各凹陷空间3A~3E内的情况下,球面体201的顶点202和各突片20、21的前端配置为在俯视视角下相互不同的位置。
[0068] 并且,在球面体201落入凹陷空间3A~3E内的情况下,确保各突片20、21不与包括顶点202的球面体201的球面的任何部分接触。此时,如图2所示,在凹陷空间3A等中,与球面体201的顶点202相比销状突片20位于更上方位置,即,也有时球面体201和销状突片20具有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
[0069]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如果将球面体201从前方插入盖部10内,则球面体201的球面与相邻的多个进入限制部30、31、32的前端抵接,球面体201的中心轴上的顶点202进入凹陷空间3A~3E内,但是,此时在多个凹陷空间3A~3E任一个中,突片20、21配置为与顶点202在俯视视角中位于不同位置,因此能够使突片20、21不与顶点202发生干扰,从而防止由于球面体201这样的异物而使突片20、21发生变形。
[0070] 并且,在盖部10内形成有整列地配置有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整列区域和整列地配置有各销状突片20的整列区域,因此在各自的整列区域内的各凹陷空间3B均为大致相同的开口宽度。其结果是,球面体201并不会落入部分开口宽度较宽的凹陷空间3B,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各销状突片20与球面体201发生干扰。
[0071] 并且,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和各销状突片2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重叠区域,因此在球面体201的顶点202进入凹陷空间3B内的情况下,突片20、21位于从顶点202分离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更加切实地避免突片20、21与球面体201发生干扰。并且,在重叠区域中还包括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心与各销状突片20各自的宽度方向中心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的同相位区域,从而使销状突片20和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位置关系明确,确保排列的规则性。
[0072] 进而,在重叠区域中,第一进入限制部30具有比销状突片20更大的宽度尺寸,因此销状突片20成为被第一进入限制部30保护的状态,从而更加切实地防止由异物引起的变形。
[0073] 并且,各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30、31各自的前端朝向凹陷空间3A~3E侧而向前方突出地形成倒圆锥部35,因此能够将插入盖部10内的球面体201等异物引导至凹陷空间3A~3E的外侧,从而更加切实地避免球面体201等异物与突片20、21发生干扰。并且,倒圆锥部35的内端构成大致前端尖头的形态,因此通过指尖与倒圆锥部35的内端发生干扰而感到痛觉,能够阻止手指进一步的插入动作。
[0074] 进而,在第二进入限制部31中,具有与周壁12的内表面连接的宽度窄的基端部33、和与凹陷空间3E相对的、与基端部33相比宽度宽的前端部34,通过使基端部33为宽度窄的形态,能够在成形时防止在盖部10的周壁12发生缩痕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使前端部34为宽度宽的形态,能够更宽地确保可能与异物发生干扰的区域,从而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板状突片21与异物发生干扰。
[0075] <实施例2>
[0076] 图12及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实施例2中,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及排列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在附图上,除了将盖部的标号设为10A之外,都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
[0077] 与实施例1相同地,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在周壁12的内表面的高度方向两侧分别沿宽度方向配置多个(三个以上),并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分别隔开一定间距。但是,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间的间距为实施例1中的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间的间距的大致两倍,相对于实施例1中的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大致减半。
[0078] 并且,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配置于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各销状突片20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并且,交错配置为在高度方向两侧分别沿宽度方向每隔一半间距错位。
[0079] 此时,如图13所示,凹陷空间3B形成于在隔着销状突片20的高度方向两侧相邻的三个第一进入限制部30所包围的内侧。由此,球面体201在球面支撑于上述相邻的三个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前端的状态下落入凹陷空间3B内。由此,如图13所示,球面体201的顶点202较深地进入凹陷空间3B内,但是包括顶点202的球面体201的球面并没有与各销状突片20接触。另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销状突片20配置于在俯视视角中与顶点202不同的位置。
[0080] 根据实施例2,在享有实施例1的优势的基础上还能够减少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
[0081] <实施例3>
[0082] 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在实施例3中,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及排列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在附图上,除了将盖部的标号设为10B之外,都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
[0083] 与实施例1相同地,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在周壁12的内表面的高度方向两侧分别沿宽度方向配置多个(三个以上),并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分别隔开一定间距。但是,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间的间距为实施例1中的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间的间距的大致两倍,相对于实施例1中的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大致减半。
[0084] 并且,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配置在与各销状突片20中的以隔一个销状突片的方式配置的各销状突片20在宽度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并且,交错配置为在高度方向两侧分别沿宽度方向每隔一半间距错位。
[0085] 在实施例3的情况下也与实施例2同样地,如果球面体201落入凹陷空间3B内,则球面体201的球面支撑于三个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前端,从而能够避免与各销状突片20发生干扰。
[0086] <实施例4>
[0087]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在实施例4中,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及排列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在附图上,除了将盖部的标号设为10C之外,都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
[0088] 与实施例1相同地,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在周壁12的内表面的高度方向两侧分别沿宽度方向配置多个(三个以上),并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分别隔开一定间距。但是,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间的间距为实施例1中的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间的间距的大致两倍,相对于实施例1中的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个数大致减半。
[0089] 并且,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配置在与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各销状突片20间相对的位置,并且,在高度方向两侧分别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0090] 此时,凹陷空间3B形成于在隔着销状突片20的高度方向两侧相邻的四个第一进入限制部30所包围的内侧。由此,球面体201在球面支撑于上述相邻的四个第一进入限制部30的前端的状态下落入凹陷空间3B内。在球面体201落入凹陷空间3B内时,各销状突片20和顶点202配置于在俯视视角中相互不同的位置,包括顶点202的球面整体并没有与各销状突片20接触。
[0091] <实施例5>
[0092] 图1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在实施例5中,第一进入限制部30D的形态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在附图上,除了将第一进入限制部的标号设为30D、将盖部的标号设为10D之外,都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
[0093] 与第二进入限制部31同样地,第一进入限制部30D具有与周壁12的内表面连接的宽度窄的基端部33D、和与凹陷空间3B侧相对的、与基端部33D相比宽度更宽的前端部34D。但是,与第二进入限制部31不同地,第一进入限制部30D为从前端部34D到基端部33D逐渐缩小宽度尺寸的剖视楔形(剖视鸠尾状)的形态。根据实施例5,与第二进入限制部
31同样地,通过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D,能够在成形时防止在盖部10的周壁12发生缩痕的情况,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销状突片20与异物发生干扰。
[0094] <实施例6>
[0095] 图17~图1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6。在实施例6中,第一进入限制部30E的形态及周壁12E的外表面侧的形态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在附图上,在将盖部的标号设为10E的基础上,除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之外,都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
[0096] 如图1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5相反地,第一进入限制部30E为从与周壁12的内表面连接的基端侧到与凹陷空间3B侧相对的前端侧逐渐缩小宽度尺寸的主视大致梯形的形态,详细地说为等腰梯形的形态。
[0097] 并且,在周壁12的外表面,在与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E相对的、成为相反侧的位置的背对齐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收缩部39。如图18所示,各收缩部39为在周壁12的大致后半部以沿着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E的方式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如图19所示,各收缩部39构成剖视大致V字形,并构成为具有深入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E的内部的深度。由此,在各收缩部39及各第一进入限制部30E的形成区域中,配置为周壁12的厚度尺寸在宽度方向上不发生大的变化而连续。
[0098] 因此,根据实施例6,通过各收缩部39,能够在成形时防止在盖部10的周壁12发生缩痕的情况。并且,能够增大第一进入限制部30E的基端部的宽度尺寸。
[0099] <实施例7>
[0100] 图20及图2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7。在实施例7中,除了周壁12的外表面侧的一部分之外,为与实施例6大致相同的结构。由此,在附图上,在将盖部的标号设为10F的基础上,除了与实施例6不同的部分之外,都标注与实施例6相同的标号。
[0101] 如图20所示,在周壁12的后端部的外表面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而向宽度方向两端开口的一条排水部40。排水部40为在其延伸中途与各收缩部39的后部成大致直角交叉地连通的形态。如图21所示,排水部40具有与各收缩部39大致相同的深度并配置为大致沿着宽度方向。
[0102] 在实施例6的情况下,在周壁12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收缩部39,因此存在水蓄积在各收缩部39中的可能性。关于此点,根据实施例7,在周壁12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排水部40,因此能够将浸入各收缩部39内的水通过排水部40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防止在收缩部39内发生积水。
[0103] <实施例8>
[0104] 图22及图2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8。在实施例8中,第一进入限制部30G的形态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由此,在附图上,除了将第一进入限制部的标号设为30G、将盖部的标号设为10G之外,都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标号。
[0105] 第一进入限制部30G为从内壁11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棒状,详细地说为大致棱柱状的形态,配置为不与周壁12的内表面连接而从该内表面分离。第一进入限制部30G的排列与实施例1相同,具有倒圆锥部35这一点也与第一进入限制部30等相同。
[0106] 根据实施例8,与实施例1~7不同地,第一进入限制部30G不与周壁12的内表面连接,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防止在成形时在周壁12发生缩痕或周壁12倾倒。另外,第三进入限制部32也不与周壁12的内表面连接,因此与第一进入限制部30G同样地,不会成为在周壁12发生缩痕的原因。
[0107] <其他实施例>
[0108] 本发明并不限于根据上述记载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这样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0109] (1)各第一进入限制部间的间距也可以不相同。
[0110] (2)各销状突片间的间距也可以不相同。
[0111] (3)也可以是各第一进入限制部的宽度方向中心和各销状突片的宽度方向中心不包括在相同区域内的结构。
[0112] (4)也可以是各第一进入限制部具有与各销状突片相同的宽度尺寸。
[0113] (5)第一、第二进入限制部的前端也可以是沿着高度方向的铅直面状的形态。
[0114] (6)也可以只形成一个构成基端部宽度窄并且前端部宽度宽的形态的进入限制部(实施例5的第一进入限制部及第二进入限制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