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拍合式继电器

申请号 CN201610618012.X 申请日 2016-08-01 公开(公告)号 CN106098478A 公开(公告)日 2016-11-09
申请人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郭晓滨; 黄海燕; 杜德进;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拍合式继电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侧设有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所述静触点组件包括静触点,动静触点的上侧设有上绝缘挡弧片,所述底座和上绝缘挡弧片均由陶瓷材料制成;所述动触点包括左动触点和右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包括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所述上绝缘挡弧片位于所述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上侧,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长度大于左动触点外缘与右动触点外缘间最的大距离或大于左静触点外缘与右静触点外缘间的最大距离,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宽度大于动静触点间距离。
权利要求

1.一种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侧设有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所述静触点组件包括静触点,动静触点的上侧设有上绝缘挡弧片,所述底座和上绝缘挡弧片均由陶瓷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包括左动触点和右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包括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所述上绝缘挡弧片位于所述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上侧,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长度大于左动触点外缘与右动触点外缘间最的大距离或大于左静触点外缘与右静触点外缘间的最大距离,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宽度大于动静触点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方设有,所述动触点固定在动簧片上,所述衔铁和动簧片分别固定于绝缘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所述动簧片的下端延伸至绝缘块的下侧,且所述动触点固定于动簧片的下端,所述上绝缘挡弧片固定于绝缘块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挡弧片与绝缘块插槽配合,所述绝缘块下部形成有一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向下贯穿所述绝缘块,所述绝缘块相对于第一缺口上侧的位置设有用于容纳部分或全部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第二定位卡槽,所述第二定位卡槽与所述第一缺口相通,所述动静触点的结合处位于所述第一缺口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侧固定有线圈架和轭铁,所述线圈架通过线圈引出脚与底座相固定,所述线圈引出脚的上部与线圈架相固定,所述静触点与负载引出脚的上部相固定,所述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穿过所述底座以延伸至底座下侧,且所述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与底座卡合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形成有供负载引出脚的中部和下部通过的第一固定孔、供线圈引出脚的中部和下部通过的第二固定孔,所述负载引出脚的下部和线圈引出脚的下部均延伸至底座下侧,所述负载引出脚的中部配合固定在所述底座的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线圈引出脚的中部配合固定在所述底座的第二固定孔内,所述负载引出脚的中部的左右两侧由上至下均设有第一上限位凸起、至少一个呈倒钩型的第一弹性凸起和第一下限位凸起,所述第一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为平面以用于与底座上端面相抵,所述第一下限位凸起向下延伸,且所述负载引出脚相对于第一下限位凸起的内侧形成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下限位凸起用于弯折以与底座下端面相抵;
所述线圈引出脚的中部的左右两侧由上至下均设有第二上限位凸起、至少一个呈倒钩型的第二弹性凸起和第二下限位凸起,所述第二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为平面以用于与底座上端面相抵,所述第二下限位凸起向下延伸,且所述线圈引出脚相对于第二下限位凸起的内侧形成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二下限位凸起用于弯折以与底座下端面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引出脚中部的前后两侧的至少一侧设有向外侧凸起的凸苞,所述凸苞相对位于第一下限位凸起或第二下限位凸起的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固定有动簧片的一侧设有若干定位柱和若干第一铆接孔,所述动簧片的上端形成与所述若干定位柱配合的若干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一铆接孔相配合的第二铆接孔,所述动簧片被限制在限位块与绝缘块之间,所述限位块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铆接孔相配合的第三铆接孔,铆钉穿过第三铆接孔、第二铆接孔、第一铆接孔进行铆接以实现绝缘块、动簧片、限位块三者的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形成有与所述定位柱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绝缘块、动簧片、限位块三者配合并使定位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定位孔上下间隔设置。

说明书全文

一种拍合式继电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拍合式继电器。

背景技术

[0002] 拍合式继电器包括塑料材质的底座、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包括动簧片和位于动簧片与衔铁之间的塑料绝缘,动簧片随衔铁运动而运作,底座固定有负载引出脚,负载引出脚的上部位于底座上侧并固定有静触点,动触点位于动簧片下端,动静触点的结合处位于塑料绝缘块的下侧。现有的拍合式继电器的底座和塑料绝缘块容易被动静触点分断所产生的电弧引燃,只能做到450V左右,使得现有的拍合式继电器使用场合受限,不能用于高压领域(直流电压高于450V),使用在新能源车、大巴车上的拍合式继电器具有被烧毁的险。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对动静触点分断所产生的电弧进行挡弧的一种拍合式继电器。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拍合式继电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侧设有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所述静触点组件包括静触点,动静触点的上侧设有上绝缘挡弧片,所述底座和上绝缘挡弧片均由陶瓷材料制成。
[0005] 本发明通过在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隔弧绝缘材料以进行挡弧,避免电弧打在塑料材质的底座上或其它塑料材料的部位,以避免拍合式继电器被烧坏,避免火灾爆炸事故的产生,使得本发明的拍合式继电器可选择更高的电压(450V以上),以适用于新能源车、大巴车上。且使用大电压可使动静触点分断更为迅速,使本发明的拍合式继电器响应更为敏捷。其中,上绝缘挡弧片可与线圈架相固定,也可与衔铁动簧片间的绝缘块相固定。
[0006] 作为优选,所述动触点包括左动触点和右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包括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所述上绝缘挡弧片位于所述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上侧,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长度大于左动触点外缘与右动触点外缘间最的大距离或大于左静触点外缘与右静触点外缘间的最大距离,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宽度大于动静触点间距离。其中,根据需要选择上绝缘挡弧片和下绝缘挡弧的宽度和长度。
[0007]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方设有衔铁,所述动触点固定在动簧片上,所述衔铁和动簧片分别固定于绝缘块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所述动簧片的下端延伸至绝缘块的下侧,且所述动触点固定于动簧片的下端,所述上绝缘挡弧片固定于绝缘块的下部。本发明的上绝缘挡弧片由陶瓷材质制成,陶瓷材料绝缘且温度较低,挡弧效果更好。
[0008] 作为优选,所述上绝缘挡弧片与绝缘块插槽配合,所述绝缘块下部形成有一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向下贯穿所述绝缘块,所述绝缘块相对于第一缺口上侧的位置设有用于容纳部分或全部所述上绝缘挡弧片的第二定位卡槽,所述第二定位卡槽与所述第一缺口相通,所述动静触点的结合处位于所述第一缺口的正下方。本发明的上绝缘挡弧片插槽配合在绝缘块下部,使本发明的装配更为简单;其中,第一缺口的设置便于动静触点分断产生的电弧与上绝缘挡弧片接触
[0009]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侧固定有线圈架和轭铁,所述线圈架通过线圈引出脚与底座相固定,所述线圈引出脚的上部与线圈架相固定,所述静触点与负载引出脚的上部相固定,所述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穿过所述底座以延伸至底座下侧,且所述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与底座卡合固定。本发明采用卡合结构进行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与底座的固定,使得本发明的装配更为简单。
[0010]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形成有供负载引出脚的中部和下部通过的第一固定孔、供线圈引出脚的中部和下部通过的第二固定孔,所述负载引出脚的下部和线圈引出脚的下部均延伸至底座下侧,所述负载引出脚的中部配合固定在所述底座的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线圈引出脚的中部配合固定在所述底座的第二固定孔内,所述负载引出脚的中部的左右两侧由上至下均设有第一上限位凸起、至少一个呈倒钩型的第一弹性凸起和第一下限位凸起,所述第一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为平面以用于与底座上端面相抵,所述第一下限位凸起向下延伸,且所述负载引出脚相对于第一下限位凸起的内侧形成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下限位凸起用于弯折以与底座下端面相抵;所述线圈引出脚的中部的左右两侧由上至下均设有第二上限位凸起、至少一个呈倒钩型的第二弹性凸起和第二下限位凸起,所述第二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为平面以用于与底座上端面相抵,所述第二下限位凸起向下延伸,且所述线圈引出脚相对于第二下限位凸起的内侧形成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二下限位凸起用于弯折以与底座下端面相抵。
[0011] 进行本发明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与底座的装配时,使负载引出脚向下穿过第一固定孔,使线圈引出脚向下穿过第二固定孔,由于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是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延展性,第一弹性凸起和第二弹性凸起会变形以被压扁,并使负载引出脚的相对两侧与第一固定孔内壁间的缝隙被填满、线圈引出脚的相对两侧与第二固定孔内壁间的缝隙被填满,使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向下移动以使第一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与底座上端面相抵、第二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与底座上端面相抵,随后通过工具将第一下限位凸起的下端和第二下限位凸起往外弯曲,以使第一下限位凸起与底座下端面相抵、第二下限位凸起与底座下端面相抵,从而完成本发明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和底座的装配。其中,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第一弹性凸起。第二弹性凸起。其中,第二缺口和第三缺口的设置便于装配人员使用工具进行第一下限位凸起、第二下限位凸起的变形。其中,为便于负载引出脚制造和装配,第一上限位凸起、第一弹性凸起和第一下限位凸起设置于负载引出脚左右两侧;为便于线圈引出脚制造和装配,第二上限位凸起、第二弹性凸起和第二下限位凸起设置于线圈引出脚左右两侧。
[0012] 作为优选,所述负载引出脚中部的前后两侧的至少一侧设有向外侧凸起的凸苞,所述凸苞相对位于第一下限位凸起或第二下限位凸起的上侧。凸苞的设置可保证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前后方向(厚度方向)的限位固定。其中,进行本发明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的装配时,凸苞受挤压被压扁,实现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厚度方向与底座的相抵。
[0013] 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块固定有动簧片的一侧设有若干定位柱和若干第一铆接孔,所述动簧片的上端形成与所述若干定位柱配合的若干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一铆接孔相配合的第二铆接孔,所述动簧片被限制在限位块与绝缘块之间,所述限位块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铆接孔相配合的第三铆接孔,铆钉穿过第三铆接孔、第二铆接孔、第一铆接孔进行铆接以实现绝缘块、动簧片、限位块三者的固定。定位柱和第一定位孔的用于便于动簧片的定位,便于动簧片后续的铆接固定。其中,铆钉可依次穿过第一铆接孔、第二铆接孔、第三铆接孔进行铆接以实现绝缘块、动簧片、限位块三者的固定,铆钉页可依次穿过第三铆接孔、第二铆接孔、第一铆接孔进行铆接。
[0014]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块形成有与所述定位柱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绝缘块、动簧片、限位块三者配合并使定位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所述若干第一定位孔上下间隔设置。定位柱和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的设置用于动簧片和限位块的定位,便于绝缘块、动簧片、限位块三者的固定。
[0015] 本发明可对动静触点分断所产生的电弧进行挡弧,以避免拍合式继电器被烧坏,避免火灾爆炸等事故的产生,使得本发明的拍合式继电器可选择更高的电压(450V以上),以适用于新能源车、大巴车上;且本发明具有动静触点分断更为迅速、响应更为敏捷、装配更为简单的优点。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上绝缘挡弧片与绝缘块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上绝缘挡弧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绝缘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绝缘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上绝缘挡弧片与绝缘块配合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负载引出脚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线圈引出脚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线圈引出脚的第一下限位凸起被弯曲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18] 由图1、图2、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拍合式继电器,包括陶瓷材料制成的底座1、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所述磁路部分包括线圈、衔铁4、铁芯和轭铁9;接触部分包括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线圈、铁芯和轭铁9相适配地装在一起构成线圈部件,线圈部件、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组件装在底座上侧,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点14,静触点组件包括静触点15,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上侧设有陶瓷材料制成的上绝缘挡弧片2,动触点14包括左动触点和右动触点,静触点15包括左静触点和右静触点,上绝缘挡弧片2的长度L1大于左动触点外缘与右动触点外缘间最的大距离,上绝缘挡弧片2的宽度L2大于动静触点间的距离(左动触点与左静触点间的距离、右动触点与右静触点间的距离)。
[0019] 由图1、图2、图4、图5、图6、图7所示,动触点14固定在动簧片5上,衔铁4和动簧片5分别固定于绝缘块6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动簧片5的下端延伸至绝缘块6的下侧,且动触点固定于动簧片5的下端,上绝缘挡弧片2固定于绝缘块6的下部。
[0020] 上绝缘挡弧片2与绝缘块6插槽配合,绝缘块6下部形成有一第一缺口12,第一缺口12向下贯穿绝缘块6,绝缘块6相对于第一缺口12上侧的位置设有用于容纳部分上绝缘挡弧片2的第二定位卡槽13,第二定位卡槽13与第一缺口12相通,动静触点的结合处位于第一缺口12的正下方。绝缘块6固定动簧片的一侧的上侧、左右两侧均设有用于保护动簧片的挡边
28。
[0021] 绝缘块6固定有动簧片5的一侧设有两个定位柱21和两个第一铆接孔22,动簧片5的上部形成与定位柱21配合的第一定位孔、第一铆接孔22相配合的第二铆接孔。动簧片5呈“工”字形结构,两个第二铆接孔分别位于动簧片上部的左右两端的其中一端,两个第一定位孔位于两个第二铆接孔之间,且两个第一定位孔上下间隔设置。
[0022] 动簧片5被限制在限位块7与绝缘块6之间,限位块7形成有与第一铆接孔22相配合的第三铆接孔25、与定位柱21相配合的第二定位孔27,绝缘块6、动簧片5、限位块7三者固定前使定位柱21依次穿过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27,随后通过铆钉26进行三者的固定,铆钉26依次穿过第三铆接孔25、第二铆接孔、第一铆接孔22进行铆接以实现绝缘块6、动簧片5、限位块7三者的固定。
[0023] 由图1、图3、图8、图9、图10所示,线圈固定在线圈架8上,线圈架8通过两个线圈引出脚10与底座1相固定,线圈引出脚10的上部与线圈架8相固定,静触点15与负载引出脚20的上部相固定,负载引出脚20的上部弯折并与负载引出脚20的中部垂直设置,负载引出脚20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固定静触点的静触点固定孔。
[0024] 负载引出脚20和线圈引出脚10均穿过底座1以延伸至底座1下侧,且负载引出脚20和线圈引出脚10均与底座1卡合固定。底座1形成有供负载引出脚20的中部和下部通过的第一固定孔、供线圈引出脚10的中部和下部通过的第二固定孔18,负载引出脚20的下部和线圈引出脚10的下部均延伸至底座1下侧,负载引出脚20的中部配合固定在底座1的第一固定孔内,线圈引出脚10的中部配合固定在底座1的第二固定孔18内。
[0025] 负载引出脚20的中部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由上至下均设有一第一上限位凸起31、一个呈倒钩型的第一弹性凸起33和一第一下限位凸起32,第一上限位凸起31的下缘为平面以用于与底座1上端面相抵,第一下限位凸起32向下延伸,且负载引出脚20相对于第一下限位凸起32的内侧形成有第二缺口34,第一下限位凸起32用于弯折以与底座1下端面相抵;
线圈引出脚10的中部的左右两侧(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由上至下均设有一第二上限位凸起41、两个呈倒钩型的第二弹性凸起43和一第二下限位凸起42,第二上限位凸起41的下缘为平面以用于与底座1上端面相抵,第二下限位凸起42向下延伸,且线圈引出脚10相对于第二下限位凸起42的内侧形成有第三缺口44,第二下限位凸起42用于弯折以与底座1下端面。
[0026] 负载引出脚20的中部的前后两侧的其中一侧(厚度方向的一侧)及线圈引出脚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均设有向外侧凸起的凸苞19,凸苞19相对位于第一下限位凸起32或第二下限位凸起42的上侧。
[0027] 由于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底座为陶瓷材质,由于陶瓷底座不具有塑料底座所具有的弹性,需要装配人员通过工具将第一下限位凸起、第二下限位凸起弯折,才能使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与底座下端面相抵。
[0028] 进行本发明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与底座的装配时,使负载引出脚向下穿过第一固定孔,使线圈引出脚向下穿过第二固定孔,由于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是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延展性,第一弹性凸起和第二弹性凸起会变形以被压扁,并使负载引出脚的相对两侧与第一固定孔内壁间的缝隙被填满、线圈引出脚的相对两侧与第二固定孔内壁间的缝隙被填满,使负载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向下移动以使第一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与底座上端面相抵、第二上限位凸起的下缘与底座上端面相抵,随后通过工具将第一下限位凸起的下端和第二下限位凸起往外弯曲,以使第一下限位凸起与底座下端面相抵、第二下限位凸起与底座下端面相抵,从而完成本发明负载引出脚、线圈引出脚和底座的装配。其中,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第一弹性凸起。第二弹性凸起。其中,第二缺口和第三缺口的设置便于装配人员使用工具进行第一下限位凸起、第二下限位凸起的变形。其中,为便于负载引出脚制造和装配,第一上限位凸起、第一弹性凸起和第一下限位凸起设置于负载引出脚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为便于线圈引出脚制造和装配,第二上限位凸起、第二弹性凸起和第二下限位凸起设置于线圈引出脚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0029] 本发明通过在动静触点结合处的上下两侧均设置隔弧绝缘材料以进行挡弧,避免电弧打在塑料材质的底座上或其它塑料材料的部位,以避免拍合式继电器被烧坏,避免火灾爆炸事故的产生,使得本发明的拍合式继电器可选择更高的电压(450V以上),以适用于新能源车、大巴车上。且使用大电压可使动静触点分断更为迅速,使本发明的拍合式继电器响应更为敏捷。其中,上绝缘挡弧片可与线圈架相固定,也可与衔铁动簧片间的绝缘块相固定。本发明的上绝缘挡弧片插槽配合在绝缘块下部,使本发明的装配更为简单。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