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断点接触

申请号 CN201510224939.0 申请日 2015-05-05 公开(公告)号 CN104779120B 公开(公告)日 2016-09-28
申请人 首瑞(北京)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南寅; 汪从礼; 张明亮; 孟令乾;
摘要 本 发明 是一种单断点 接触 器,其中,动触头、静触头位于触头支持的空腔中,当动触头在触头支持的导向槽内运动,从而减小接触器体积,与传统单断点接触器和双断点接触器相比体积更小,减少了制造成本。动、静触头闭合时,与传统接触器相比,其接触 位置 更加接近理论设计的接触中心区域,减小动、静触头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 电阻 ,降低使用过程中接触温升,节省 电能 损耗。本发明为确保动触头3、静触头10分断时产生的方向不确定 电弧 能快速、有效的进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采用了双侧引弧片、双侧灭弧室的结构。相比传统单侧灭弧方案,减少对动触头、静触头,及动接线 端子 、静接线端子的烧损,从而增加接触器电气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单断点接触器,该接触器内置动心(16)、静铁心(13)和触头支持(12),所述触头支持(12)与动铁心(16)相连,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器的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位于触头支持(12)的中间空腔中,所述空腔随着触头支持(12)移动; 所述触头支持(12)左右两侧设置引弧结构和灭弧结构,与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对应;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动触头引弧片(5)和静触头引弧片(11);所述灭弧结构包括左灭弧室(2)和右灭弧室(9); 所述动触头(3 )包括动触头接触板(8 ),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 )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 )上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所述静触头(10)包括静触头接线端子(1),所述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I)上与静触头(1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断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位于动触头(3)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动触头引弧片(5)在靠近触头两侧留有缺口;所述静触头引弧片(11)位于静触头(10)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静触头引弧片(11)在靠近触头两侧留有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的单断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支持(12)内部空腔有导向槽,使动触头(3 )能沿导向槽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断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的两侧设置有突起,该突起与所述触头支持(12 )的导向槽配合,使得动触头(3 )能沿导向槽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断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3)与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一起,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与触头支持(12)空腔中的导向槽滑动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断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10)与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一起,位于触头支持(12)的活动空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断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灭弧室(2)和右灭弧室(9)均设置有与动触头引弧片(5)、静触头引弧片(11)对应的引弧结构,该引弧结构形成一包围状结构,一侧设置排气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断点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3)通过软连接线(6)与动触头接线端子(7)连接一起,其中软连接线从右灭弧室(9)的上方通过。

说明书全文

一种单断点接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尤其是涉及一种单断点接触器,专注于操作频率较低、操作次数较少的使用场所用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0002]接触器作为一种量大、面广的控制电器,主要用于在控制电路中,远距离接通、分断电路及控制电动机起动、停止、运转中分断等,并可与适当的热继电器或电子式保护装置组合成电动机起动器,保护可能发生过载的电路,广泛用于轻工、冶金、化工、矿、机械、起重、路、船舶、通信等行业。
[0003]目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大部分接触器的动触头结构普遍采用双断点(桥式)、直动式等方式,触头的闭合、断开通过动触头的上、下运动来完成,每个动、静触头距离触头支持有较大的距离,通常采用进出线端各设置一个引弧板、灭弧室的结构,即为:每极触头、灭弧系统设计成由两个动触头、两个静触头、两个引弧板、两个灭弧室组成的结构。此结构动作灵活,在操作频率高的情况下,具有可靠性高,接通、分断能高等优势。但同时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负面因素。
[0004]专利CN2091028U披露一种真空双断点接触器,其外部空腔结构作用是为触头提供真空环境,且为一固定空腔。
[0005]而本发明的空腔设置在触头支持中(内部),并随着触头支持运动,且单断点动、静触头放置在此空腔中,具有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的优点。
[0006]专利CN2342458Y披露了一种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其采用单断点直动式方式,触头的闭合、断开通过动触头与静触头相对运动来完成,由于每极只使用一对动、静触头,与双断点接触器相比节约成本。但其动、静触头系统偏向于触头支持的一侧,这就造成在动、静触头吸合、释放过程中,因受力不均,容易使动、静触头闭合后,接触位置不确定、且与理论设计的动、静触头中心偏差大,使得动静触头的接触电阻大,温升高,增加电能损耗,且这种结构只能设置一个引弧片、一个灭弧室,即为:每极触头、灭弧系统设计成由一个动触头、一个静触头、一个引弧片、一个灭弧室组成的结构。
[0007]本发明的动触头在触头支持的空腔内运动,其运动轨迹更加精确,动、静触头闭合时,其接触位置更加接近理论设计的接触中心区域,减小动、静触头闭合时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降低使用过程中接触温升,减少电能损耗。且采用双侧引弧双侧灭弧结构,增强灭弧效果,增加电气寿命。
[0008] 专利CN101017740A披露了一种继电器,其通过利用每一对动、静触头,采用一片引弧栅片熄灭电弧
[0009]本发明中单断点接触器采用左、右两片引弧片结构,能更快速熄灭电弧,减少触头烧损。其中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上,并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I上,并与静触头10形成一个整体,且引弧片结构上有突起、圆弧状结构及缺口,能起到导向和增强引弧效果的作用。
[0010]近年来,原材料成本提高,节能、环保概念在各行业深入,针对不同的使用类别,如何在满足不同使用场所或使用类别,在保证性能条件下减低生产成本,提高性价比,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明内容

[0011]鉴于上述背景,为解决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兼顾到保证接触器电气寿命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断点直动式接触器,其节约成本更多,电气寿命更长等特点。
[0012]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0013] —种单断点接触器,该接触器内置动铁心16、静铁心13和触头支持12,所述触头支持12与动铁心16相连,所述接触器的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位于触头支持12的中间空腔中,所述空腔随着触头支持12移动;
[0014]所述触头支持12左右两侧设置引弧结构和灭弧结构,与每一极的动触头3和静触头10对应;所述引弧结构包括动触头引弧片5和静触头引弧片11;所述灭弧结构包括左灭弧室2和右灭弧室9 ;
[0015]所述动触头3包括动触头接触板8,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上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所述静触头10包括静触头接线端子I,所述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I上与静触头1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0016]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位于动触头3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动触头引弧片5在靠近触头两侧留有缺口;所述静触头引弧片11位于静触头10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静触头引弧片11在靠近触头两侧留有缺口。
[0017]所述触头支持12内部空腔有导向槽,使动触头3能沿导向槽运动。
[0018]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的两侧设置有突起,该突起与所述触头支持12的导向槽配合,使得动触头3能沿导向槽运动。
[0019]所述动触头3与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一起,所述动触头引弧片5与触头支持12空腔中的导向槽滑动配合。
[0020]所述静触头10与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一起,位于触头支持12的活动空腔中。
[0021]所述左灭弧室2和右灭弧室9均设置有与动触头引弧片5、静触头引弧片11对应的引弧结构,该引弧结构形成一包围状结构,一侧设置排气开口。
[0022]所述动触头3通过软连接线6与动触头接线端子7连接一起,其中软连接线从右灭弧室9的上方通过。
[002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4] 1、动触头、静触头位于触头支持的空腔中,与传统单断点接触器和双断点接触器相比体积更小,节约材料,减少了制造成本。
[0025] 2、当动触头在触头支持的导向槽内运动,动、静触头闭合时,其接触位置更加接近理论设计的中心区域,减小动、静触头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降低使用过程中接触温升,节省电能损耗。
[0026] 3、为确保动触头、静触头分断时产生的方向不确定电弧的能量能快速、有效的进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采用了双侧引弧片(动触头引弧片、静触头引弧片)、双侧灭弧室(左灭弧室、右灭弧室)的结构。从而减轻触头烧损,增加接触器电气寿命。
[0027]本发明按照接触器执行的国家标准,进行功能、性能验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发明零部件组成示意图;
[0029]图2为本发明结构不意图;
[0030]图3为动触头引弧片的结构不意图;
[0031]图4为本发明动、静触头接触区域示意图;
[0032]图5为传统接触器动、静触头接触区域示意图;
[0033]图6为本发明动触头灭弧系统结构示意图;
[0034]图7为本发明动、静触头处于自然状态(分断)时示意图;
[0035]图8为本发明动、静触头接通(闭合)时示意图;
[0036]图9为本发明整体效果图。
[0037]图中,静触头接线端子1、左灭弧室2、动触头3、动触头弹簧4、动触头引弧片5、软连接线6、动触头接线端子7、动触头接触板8、右灭弧室9、静触头10、静触头引弧片11、触头支持12,静铁心13、线圈14、反力弹簧15、动铁心16。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9]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断点接触器,其具有节约成本更多,电气寿命更长等特点。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单断点动触头本体、静触头本体、触头支持、软连接线、双侧引弧片、双侧灭弧室等组成。其相互连接及运动关系为:
[0040] 1、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上,并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软连接线6将动触头接触板8和动触头接线端子7连接在一起。
[0041] 2、静触头引弧片11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I上,并与静触头10形成一个整体。
[0042] 3、动触头引弧片5位于动触头3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动触头引弧片5未将动触头完全环绕包围,即动触头引弧片5在靠近触头支持12两侧留有缺口;静触头引弧片11位于静触头10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静触头引弧片11没有将静触头完全环绕包围,即静触头引弧片11在靠近触头支持12两侧留有缺口。
[0043] 4、将前述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的动触头本体装入接触器中,并将动触头本体穿入触头支持12空腔中,接线端子7固定在接触器中。
[0044] 5、将前述静触头本体装入接触器中,并处于触头支持12空腔中,其接线端子I固定。并使动触头3位于静触头10上方,接触器分断时,存在一定距离(触头开距)。
[0045] 6、将左灭弧室2、右灭弧室9固定动、静触头两侧,与动引弧片5、静引弧片11保持一定间距,形成单断点双侧引弧、双侧灭弧结构。
[0046] 7、触头支持12与动铁心16连接在一起,当动铁心16运动时,便带动触头支持12运动,动触头3在触头支持12空腔的导向槽中相对静触头10运动,使得反力弹簧发15生弹性变形、弹性恢复,完成动触头3与静触头10的闭合、分断功能。
[004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0048]如图1所示,本图描述的是触头系统的零部件的构成。本发明结构由一个静触头接线端子1、一个左灭弧室2、一个动触头3、一个动触头弹簧4、一个动触头引弧片5、一个软连接线6、一个动触头接线端子7、一个动触头接触板8、一个右灭弧室9、一个静触头10、一个静触头引弧片11。
[0049]如图2所示,本图描述的是接触器结构组合。本发明结构的组合方式是将动触头3、动触头接触板8和动触头引弧片5叠放并固定在一起(如:铆接焊接、卡箍等);将静触头10、静触头引弧片11和静触头接线端子I置放并固定在一起(如:柳接、焊接、卡雜等);左灭弧室2、右灭弧室9分别固定在动触头引弧片5、静触头引弧片11的两侧。
[0050]为了保证动触头3与动触头接线端子7之间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且动触头3能随触头支持顺畅往复运动,用软连接线6作为电流流经通路,软连接线6—端焊接或铆接在动触头接触板8—端上,另一端焊接或铆接在动触头接线端子7上。[0051 ]动触头5放置在触头支持12空腔中,且空腔设置的导向槽能保障动触头5在触头支持12中运动。为使电弧能顺利进入左灭弧室2、右灭弧室9内,特设id种双向引弧片(动触头引弧片5、静触头引弧片11),通过动触头引弧片5、静触头引弧片11将动触头3、静触头10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引入左灭弧室2、右灭弧室9内进行灭弧。
[0052]如图3所示,本图描述的是动触头引弧片5结构,动触头引弧片5有一处折弯51,在平直部分有左右两个突起52和53,与触头支持12中导向槽配合,使动触头3沿导向槽运动。动触头引弧片5还设置有圆弧状结构54,将其动触头3放置在一起。
[0053]如图4所示,动触头灭弧系统结构,动触头引弧片5位于动触头3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动触头引弧片5未将动触头完全环绕包围,即引弧片在靠近触头支持两侧留有缺口。其中动触头引弧片5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8上,并与动触头3形成一个整体。此结构在动、静触头接触位置在如图3中①、②、③、④的任意区域时,都能利用安培力、电磁原理,电弧会向距离动触头引弧片5近(磁阻小)的方向运动,减少在动、静触头上停留时间,引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因动触头引弧片5采用了导磁性材料,动触头3与动触头引弧片5间磁阻比缺口处小的多,动、静触头分断时产生的电弧,在安培力的作用下,向磁阻小的动触头引弧片5运动,设置动触头引弧片5的缺口位置能有效避免电弧向触头支持12的引导,减轻对触头支持12的烧损,且双侧引弧结构对应双侧灭弧室(左灭弧室2、右灭弧室9)的结构,通过引弧片将电弧快速、有效的引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同理,静触头引弧片11也有类似结构。
[0054]如图5所示,本图描述的是当动触头如图2中放置在触头支持空腔中,随着触头支持在导向槽内运动,与传统的单断点接触器相比,动、静触头闭合时,其接触位置更加接近中心区域,即接触点多位于理论设计位置范围,减小动静触头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温升、功耗。
[0055]如图6所示,本图描述是传统接触器动、静触头闭合时,与附图3中比较其动、静触头接触区域发散,远离动、静触头中心位置,会导致动、静触头的中心偏差大,造成触头接触面积减小,使得接触接触电阻大,温升、功耗高。
[0056]如图7所示,本图描述的是动触头3、静触头10处于自然状态(分断)时的工作原理。接触器的动触头3、静触头10都放置在触头支持12的空腔中。当接触器控制线圈14未通电,在反力弹簧15作用下,触头支持12使动触头3与静触头10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此距离为接触器的触头开距。
[0057]如图8所示,本图描述的是接触器完成动触头3、静触头10的闭合、分断的工作原理。
[0058] 1、闭合(吸合)过程:当接触器的控制线圈14通电时,依据麦克斯韦电磁原理,在控制线圈14产生的激磁作用下,在动铁心16、静铁心13间产生电磁吸力,动铁心16克服反力弹簧15的反力向下运动,带动触头支持12下行,触头支持12带动动触头3向下运动,使动触头3与静触头10接触,触头支持12继续下行,动触头3在触头支持12空腔中沿导向槽特定轨道相对滑动,直到动铁心16、静铁心13完全闭合为止。
[0059]由于动触头弹簧4在动触头3、静触头10接通后发生弹性变形,使得动触头3、静触头10之间产生一定的压力(终压力)和超行程。
[0060]以上过程实现了接触器接通电路,使电气设备(如:电动机等)实现通电运转的功會K。
[0061] 2、分断(释放)过程:当控制线圈14失电时,依据麦克斯韦电磁原理,控制线圈14的激磁消失,动铁心16、静铁心13间的电磁吸力消失,动铁心16在反力弹簧15作用下,推动触头支持12向上运动,,动触头3在触头支持12空腔中沿导向槽特定轨道相对滑动,使得动触头3与静触头10分断向上运动一定距离(触头开距)后处于图4所示的分断限位的位置。
[0062]采用单断点双侧灭弧方式,动触头3、静触头10分断时,产生电弧,该电弧通过动触头引弧片5、静触头引弧片11分别快速引入左灭弧室2、右灭弧室9中,进行冷却、熄灭。
[0063] 灭弧效果比对验证:
[0064]针对此单断点接触器熄灭分断电弧的效果、电气寿命值,本发明研究了引弧片、灭弧室的结构组合的充分性,共进行6种灭弧方案验证,在额定电压、电流、功率因数、频率下,进行电气寿命验证,其电气寿命值、灭弧效果的结果如下:
[0065]①左右双侧引弧片双侧灭弧室,试验50万次以上,动触点3、静触点7表面轻微烧损。触头支持12轻微烧损,软连接线6、动触头接线端子7、静触头接线端子I无烧损。
[0066]②单侧引弧单侧弧室,试验6万次,动触点3、静触点7表面烧损严重,无超行程。触头支持12、软连接线6、动触头接线端子7烧损、静触头接线端子I无烧损,不可继续使用。
[0067]③双侧引弧单侧弧室,试验4万次,动触点3、静触点7表面烧损严重、粘连,无超行程。软连接线6严重烧损、触头支持12、动触头接线端子7有烧损、静触头接线端子I无烧损,不可继续使用。
[0068]④双侧引弧无灭弧室,试验I万次,动触点3、静触点7表面烧损严重、粘连,软连接线6烧损严重,触头支持12、动触头接线端子7、静触头接线端子I有烧损,不可继续使用。
[0069]⑤无引弧片双侧灭弧室,试验0.8万次,动触点3、静触点7表面烧损严重,磨损2/3以上,无超行程,触头支持12、软连接线6烧损严重,动触头接线端子7、静触头接线端子I无烧损,不可继续使用。
[0070]⑥无引弧片无灭弧室,试验0.5万次,动触点3、静触点7表面烧损严重、粘连,触头支持12、软连接线6烧损,动触头接线端子7、静触头接线端子I轻微烧损,不可继续使用。
[0071]从以上试验表明,对于此结构的单断点接触器灭弧方案,采用左右双侧引弧片双侧灭弧室在电气寿命、灭弧效果方面最为有效的,所以本发明采用此灭弧方案。
[0072]以上过程实现了接触器分断电路,使电气设备(如:电动机等)实现断电停止的功會K。[0073 ]如图9所示,为接触器整体外观图。
[0074]本单断点接触器的动触头、静触头位于触头支持的空腔中,空腔随触头支持运动。与传统单断点接触器和双断点接触器相比体积更小,节约材料,减少了制造成本。
[0075]当动触头在触头支持的空腔内运动,其运动轨迹更加精确,动、静触头闭合时,其接触位置更加接近理论设计的接触中心区域,减小动、静触头闭合时的中心偏差,保证最大触头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接触电阻,降低使用过程中接触温升,减少电能损耗。
[0076]由于传统接触器触头支持和基座设计成间隙配合、使用过程的磨损(不可避免),使得此间隙会随着动作次数的增加而变大,再加上重力及反力弹簧等因素影响,导致动、静触头闭合时,接触位置的不确定性,即动、静触头分断过程产生起始电弧的弧根位置、电弧运动方向的不确定。
[0077]为确保动触头、静触头分断时产生的方向不确定的电弧,其能量能快速、有效的进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采用了双侧引弧片(动触头引弧片、静触头引弧片),动触头引弧片位于动触头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动触头引弧片未将动触头完全环绕包围,即在靠近触头支持两侧留有缺口,动触头引弧片固定在动触头接触板上,并与动触头形成一个整体结构;静触头引弧片位于静触头左右两侧各一片,且两静触头引弧片未将静触头完全环绕包围,即在靠近触头支持两侧留有缺口,静触头引弧片固定在静触头接线端子上,并与静触头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0078]引弧片缺口(动触头引弧片、静触头引弧片)的作用:因引弧片采用了导磁性材料,动、静触头与引弧片间磁阻比缺口处小的多(相差3000倍以上),利用安培力、电磁原理,当动、静触头分断产生电弧时,在安培力的作用下,电弧向磁阻小的引弧片运动,将其引向引弧片方向,减少电弧在动、静触头上停留的时间,设置引弧片的缺口位置能有效避免电弧向触头支持的引导,减轻对触头支持烧损,且双侧引弧结构对应双侧灭弧室(左灭弧室、右灭弧室)的结构,通过引弧片将电弧快速、有效的引入灭弧室内冷却、熄灭。
[0079]综上所述,形成了一种单断点双侧引弧、双侧灭弧室的结构。相比传统单侧灭弧方案,减少对动触头、静触头,及动接线端子、静接线端子的烧损,从而增加接触器电气寿命。
[0080]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