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申请号 CN201180039125.X 申请日 2011-10-14 公开(公告)号 CN103069521A 公开(公告)日 2013-04-24
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池田智洋; 逸见文俊; 元重佑一;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一种电源 电路 切断装置,其具有: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脱离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设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能通过旋转使嵌合 力 和脱离力作用于两连接器壳体(10、20)之间的控制杆(30);和分别设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控制杆(30),通过控制杆(30)的旋转,实现 接触 /脱离接触的两 信号 端子 (16、40),其中,一信号端子(16)具有一对板簧触头(16a),该板簧触头(16a)的两前端侧均被折叠,在两折叠部位之间,形成有入口侧较宽、内侧较窄的开口(16c),开口(16c)的两侧开放,另一信号端子(40)具有被插入开口(16c)的薄片状触头(40a)。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连接器壳体;
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和脱离的第二连接器壳体;
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能够旋转,并通过旋转使嵌合和脱离力作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之间的控制杆;和
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和所述控制杆,通过所述控制杆的旋转来实现接触/脱离接触的一对端子
所述一对端子中的一侧端子具有一对板簧触头,所述一对板簧触头的两前端侧均被折叠,在两折叠部位之间,形成有入口侧宽度较宽、而内侧宽度较窄的开口,并且,所述开口的两侧开放,
所述一对端子中的另一侧端子具有被插入所述开口的薄片状触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状触头的冲裁面经过削面加工。

说明书全文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通过带控制杆的连接器壳体间的嵌合/脱离来进行电源电路的连接/断开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动车、混合动车中,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维修等的作业安全性,搭载有能够断开电源部与负载间的通电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service plug:维修插头)。作为这种以往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有日本特开2008-17696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0003] 如图1和图2所示,该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00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01;能够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1嵌合和脱离的第二连接器壳体110;和设于第二连接器壳体110,能够旋转,并且能够通过旋转将嵌合力或脱离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壳体110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1之间的控制杆120。
[0004] 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1的两侧表面,突设有一对偏心销102。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1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器壳体侧主端子(未图示)和第一连接器壳体侧信号端子103。该主端子(未图示)配置于连接器嵌合室内。该信号端子103配置于外罩104内。
[0005] 在第二连接器壳体110的两侧表面,突设有一对旋转轴111。在第二连接器壳体110上,设有第二连接器壳体侧主端子(未图示)。
[0006] 在控制杆120的两侧表面,形成有一对旋转插槽121。第二连接器壳体110的一对旋转轴111由这一对旋转插槽121支承。由此,控制杆120被支承于第二连接器壳体110,并能够自由旋转。在控制杆120的两侧表面,设有一对凸轮槽122。第一连接器壳体101的偏心销102插入这一对凸轮槽122。在控制杆120的侧面,配置有收容了第二连接器壳体侧信号端子123的连接器104。第二连接器壳体侧信号端子123配置于罩部件124内。
[0007] 由上述两侧主端子(未图示)构成主电路开关(未图示)。由上述两侧信号端子103、123构成信号电路开关SW2。
[0008]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中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的电源导通动作。将使得控制杆120变成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二连接器壳体110插入第一连接器壳体101的连接器嵌合室(未图示),并将偏心销102插入控制杆120的凸轮槽122的入口。两个连接器壳体101、110之间形成连接器临时嵌合状态。
[0009] 使控制杆120从第一操作位置向第二操作位置侧旋转。于是,偏心销102在凸轮槽122内移动,嵌合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壳体110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1之间,第二连接器壳体110逐渐插入第一连接器壳体101的连接器嵌合室。当控制杆120旋转到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时,第一连接器壳体101与第二连接器壳体110之间变成完全嵌合状态。在直至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为止的过程中,两侧主端子(未图示)之间逐渐接触,在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变成接触状态。由此,主电路开关(未图示)在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成为导通状态。
[0010] 当使控制杆120从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进一步旋转时,两侧信号端子103、123之间逐渐接触,在控制杆120的第二操作位置变成接触状态。由此,信号电路开关SW2在控制杆120的操作结束位置成为导通状态。
[0011] 此外,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的电源断开动作能够通过对控制杆120执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来进行。
[0012]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通过使主电路开关(未图示)和信号电路开关SW2均导通,才使得电源电路(未图示)成为导通状态。即,仅在控制杆120处于第二操作位置的情况下,电源电路成为导通状态,在除此以外的操作位置,电源电路呈非导通状态。
[0013] 由此,防止作业人员因未将控制杆120置于第二操作位置,而误以为电源电路呈非导通状态所导致的事态。
[0014] 另外,上述以往例的两侧信号端子103、123如下所述构成。如图3(a)所示,第一连接器壳体101这一侧的一对信号端子103为隔着绝缘壁105配置的一对板状薄片(tab)端子。控制杆120这一侧的一对信号端子123为配置于罩部件124内的一对板状线夹端子。一对信号端子123的上端侧支承于罩部件124,下端侧支承于罩部件124的内表面侧,且均能够弹性移位。
[0015] 如图3(b)所示,将控制杆120这一侧的信号端子123以从外侧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01侧的一对信号端子103夹入其中的方式被插入。然后,如图3(c)所示,通过各信号端子123的弹性变形力,使控制杆120这一侧的一对信号端子123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1这一侧的一对信号端子103之间密合。
[0016] 这样,通过使两组信号端子103、123均制成板状,即使斜向移动接触,也能够确保使它们接触。
[0017] 在先技术文献
[0018] 专利文献
[001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769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2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21] 然而,如果如以往例所示将信号电路开关SW2的两组信号端子103、123均制成板状,则产生下述问题。即,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1侧的信号端子103因沿绝缘壁105绽开等而发生移位,即使该移位量很小,两侧信号端子103、123的前端面之间也将发生互相碰撞,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有可能导致接触不良。此外,当两侧信号端子103、123处于接触状态时,一旦控制杆120发生左右扭曲,两侧信号端子103、123之间的接触力将减弱,最严重时,将有可能变成不接触。
[0022] 这样,在上述以往例中,一旦两侧信号端子103、123的位置相对于正常位置发生某种程度的错位,就有可能变成接触不良,或者接触变得不稳定,而有可能无法实现期望的接触状态。
[0023] 为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在两侧端子间因斜向移动而变成接触/脱离接触时,即使两侧端子位置相对于正常位置发生某种程度的移位,也能够可靠地接触,而且能够确保规定的接触力。
[0024]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5]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相对于上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和脱离的第二连接器壳体;设于上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且能够旋转,并且通过旋转使嵌合力和脱离力作用于上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与上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之间的控制杆;和分别设于上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和上述控制杆,通过上述控制杆的旋转操作来实现接触/脱离接触的一对端子,上述一对端子中的一侧端子具有一对板簧触头,一对板簧触头的两前端侧均被折叠,在两个板簧触头的折叠部位之间,形成有入口侧宽度较宽、而内侧宽度较窄的开口,并且,开口的两侧开放,上述一对端子中的另一侧端子具有插入上述开口的薄片状触头。
[0026] 上述薄片状触头可以是冲裁面经过削面加工的触头。
[0027] 发明的效果
[0028]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由于上述一对端子中的一侧端子的开口两侧开放,因此,即使两组端子间以斜向移动执行接触/脱离接触时,也能够使两组端子间可靠接触。此外,只要另一侧端子的移动位置在上述一侧端子的入口侧的开口的范围内,两组端子间就能够可靠接触。此外,即使两组端子的接触位置相对于正常位置发生某种程度的移位,使得其中一个板簧触头施加的接触压力变小,但相反也会使另一板簧触头施加的接触压力变大,因此,能够确保规定的接触力。由此,即使一对端子间以斜向移动来实现接触/脱离接触的情况下,两组端子的位置相对于正常位置发生某种程度的移位时,也能够可靠地接触,而且能够确保规定的接触力。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以往例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0030] 图2是以往例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0031] 图3表示以往例的两侧信号端子,图3(a)为两侧信号端子接触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b)为两侧信号端子的接触开始状态的剖视图,图3(c)为两侧信号端子的接触结束状态的剖视图。
[0032] 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脱离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0033] 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控制杆位于第一操作位置,且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临时嵌合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0034] 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控制杆位于第一操作位置,且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临时嵌合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侧视图。
[0035] 图7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控制杆位于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且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完全嵌合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侧视图。
[0036] 图8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8(a)为控制杆位于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完全嵌合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剖视图,图8(b)为控制杆侧的信号端子倾斜插入第一连接器壳体侧的信号端子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视示意图,图8(c)为控制杆侧的信号端子以与图8(b)不同的方向,插入第一连接器壳体侧的信号端子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0037] 图9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控制杆位于第二操作位置,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完全嵌合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立体图。
[0038] 图10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控制杆位于第二操作位置,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完全嵌合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侧视图。
[0039] 图1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控制杆位于第二操作位置,第一连接器壳体与第二连接器壳体之间呈完全嵌合状态的电源电路切断装置的剖视图。
[0040] 图1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第一连接器壳体侧的一对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0041] 图13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控制杆侧的一对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3] 图4~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4~图11所示,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壳体2嵌合和脱离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和设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能够旋转,并且通过旋转使嵌合力和脱离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之间的控制杆30。
[0044] 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两侧表面,突设有一对偏心销11。第一连接器壳体10具有上表面开放的连接器嵌合室10a。在连接器嵌合室11内的两个部位,设有内部端子罩部件12。在各内部端子罩部件12内侧,分别配置有第一连接器壳体侧主端子13。各主端子13是凹型端子。
[0045] 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中,在连接器嵌合室10a的外侧,设有外部端子罩部件15。该端子罩部件15于上方开口。在外部端子罩部件15内,配置有两个作为第一连接器壳体侧端子的信号端子16。这两个信号端子16的详细结构如下所述。
[0046] 在外部端子罩部件15的侧壁,突设有一对第一被卡止部17。第一被卡止部17因外部端子罩部件15的侧壁的缝隙15a的而变得容易挠曲变形。
[0047] 第二连接器壳体20包括:在内部收容有熔丝2的壳体主体21;和装配在该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的盖22。壳体主体21形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连接器嵌合室10a嵌合和脱离的尺寸及形状。在壳体主体21的下部,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器壳体侧主端子23。各主端子23为凸型端子。各主端子23从壳体主体21向下方突出。两个主端子23通过熔丝2连接。由第一连接器壳体10侧的两个主端子13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侧的两个主端子23构成主电路开关SW1。
[0048] 在壳体主体21的两侧面,突设有一对旋转支承轴24。在壳体主体21的两侧面,设有一对卡止突部25。各卡止突部25是高度较低的圆弧状突起。
[0049] 在壳体主体21上,突设有臂状的第二定部26。在第二锁定部26的后侧,形成有用于使第二锁定部26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用空间28。
[0050] 控制杆30包括一对臂板部31和在旋转前端侧将一对臂板部31之间分别连接的连接部32和操作部33。在一对臂板部31上,设有一对旋转插槽部34。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一对旋转支承轴24被轴支于这一对旋转插槽部34。由此,控制杆30被支承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并能够自由旋转。在一对臂板部31,形成有一对凸轮槽35。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偏心销11插入这一对凸轮槽35。
[0051] 如图7和图10所示,凸轮槽35包括:能够使偏心销11进入的进入直线部35a;与该进入直线部35a连通,且与旋转插槽部34的中心的距离逐渐变化的曲线部35b;和与曲线部35b连通,且与旋转插槽部34的中心的距离一定的圆弧部35c。
[0052] 控制杆30使得偏心销11在凸轮槽35内移动,并且在第一操作位置与经过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的第二操作位置之间旋转。在第一操作位置,偏心销11位于进入直线部35a。在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偏心销11位于曲线部35b与圆弧部35c的交界位置。在第二操作位置,偏心销11位于圆弧部35c的最内侧位置。
[0053] 即,在控制杆30的第一操作位置和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的旋转过程中,偏心销11沿曲线部35a移动,嵌合力或脱离力作用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之间,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之间向嵌合方向或脱离方向移动。在控制杆30的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的旋转过程中,偏心销11沿圆弧部35c移动,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之间并未作用有嵌合力或脱离力,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之间也没有沿嵌合方向或脱离方向的移动。
[0054] 在一对臂板部31的两个部位,设置有位置保持孔36。控制杆30在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将卡止突部25卡止于两位置保持孔36的任一孔之中。由此,通过位置保持力将控制杆30定位于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
[0055] 在一对臂板部31的旋转前端侧的下方位置,设有一对第一锁定部37。在连接部32,设有板状的锁定解除阻止部38。
[0056] 在操作部33的下部,设有罩部件39。罩部件39在下方设有开口。在罩部件39内,配置有两个作为第二连接器壳体侧端子的信号端子40。这两个信号端子40的详细结构如下所述。由第一连接器壳体10侧的两个信号端子16和控制杆30侧的两个信号端子40构成信号电路开关SW2。
[0057] 在操作部33,设有第二被卡止部41。第二被卡止部41呈沿连接部32侧延伸的臂状。
[0058] 接着,说明两信号端子16、40的结构。如图12具体所示,第一连接器壳体侧的各信号端子16分别包括一对板簧触头16a和与其连接成一体的电线紧固部16b。一对板簧触头16a的前端侧均向内侧折叠成字母R状,在这两个折叠部位之间,形成有入口侧较宽、内侧宽度较窄的开口16c。一对板簧触头16a的开口16c的两侧均开放。此外,符号W表示开口16c的宽度。
[0059] 如图13所示,控制杆侧的各信号端子40包括薄片状触头40a和与其连接成一体的支承部40b。一对信号端子40的支承部40b彼此之间由连结部40c相互连结。在薄片状触头40a的前端,且与第一连接器壳体侧信号端子16的顶端接触的部形成锥面40d。薄片状触头40a的冲裁面被实施了削面加工。即,对薄片状触头40a进行削面加工,使得薄片状触头40a形成为平面的板状。
[0060] 接着,对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的电源电路系统进行简单说明。在电源部(未图示)与负载部(未图示)之间,串联连接有主电路开关SW1和由信号电路开关SW2导通/断开的继电器(未图示)。因此,主电路开关SW1和信号电路开关SW2均成为导通状态,电源电路成为导通状态。在除此以外的开关状态下,电源电路为断开状态。
[0061] 说明上述结构中由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执行的电源电路导通动作。如图4所示,将使得控制杆30位于第一操作位置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位置对准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连接器嵌合室10a的位置。然后,如图5和图6所示,将第二连接器壳体20插入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连接器嵌合室10a,并将偏心销11插入控制杆30的凸轮槽35的进入直线部35a。两连接器壳体10、20之间成为连接器临时嵌合状态。
[0062] 接着,将控制杆30从第一操作位置向第二操作位置侧旋转。于是,偏心销11在凸轮槽35内移动,嵌合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之间,将第二连接器壳体20逐渐插入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连接器嵌合室10a。
[0063] 当使控制杆30旋转到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时,如图7和图8(a)所示,第二被卡止部41成为越过第二锁定部26的位置,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第二连接器壳体20之间成为完全嵌合状态。在从第一操作位置到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两壳体侧主端子13、23之间开始接触,在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完成接触。在控制杆30的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主电路开关SW1成为导通状态。
[0064] 当将控制杆30从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旋转到第二操作位置时,如图9~图11所示,锁定解除阻止部38进入弹性变形用空间28,并且第一锁定部37被锁定于第一被卡止部17。在控制杆30从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到第二操作位置的旋转过程中,两信号端子16、40之间开始接触,在第二操作位置完成接触。在控制杆30的第二操作位置,信号电路开关SW2成为导通状态。即,电源电路在控制杆30的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呈不导通状态,仅在控制杆30变至第二操作位置时才成为导通状态。
[0065] 接着,对由电源电路切断装置1执行的电源断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9~图11所示,在控制杆30位于第二操作位置的状态下,用力度强于第一锁定部37与第一被卡止部17之间的锁定力的旋转力使控制杆30向第一操作位置侧旋转。于是,第一锁定部37和第一被卡止部17之间的锁定被解除,容许控制杆30旋转。由此,如图7和图8(a)所示,使控制杆30旋转,直至达到连接器完全嵌合操作位置。当使控制杆30旋转到连接器完全嵌合操作位置时,控制杆30的第二被卡止部41被卡止于第二锁定部26。这样,就暂时阻止了控制杆30的旋转。在控制杆30从第二操作位置到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的旋转过程中,两信号端子16、40之间逐渐变得脱离接触,在控制杆30的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成为完全不接触。因此,在控制杆30的连接器完全嵌合操作位置,信号电路开关SW2成为断开状态。电源电路在控制杆30的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成为不导通状态。
[0066] 此外,通过控制杆30从第二操作位置到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的旋转,使得控制杆30的锁定解除阻止部38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弹性变形用空间28拔出。
[0067] 接着,利用弹性变形用空间28使第二锁定部26发生弹性变形,解除其与第二被卡止部41的锁定。这样,将容许控制杆30向第一操作位置侧旋转,直至控制杆30旋转到第一操作位置。在控制杆30从连接器嵌合位置向第一操作位置的旋转中,通过凸轮槽35和偏心销11,使脱离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和第一连接器壳体10之间,将第二连接器壳体20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连接器嵌合室10a逐渐拉出。
[0068]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控制杆30的第一操作位置,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之间成为临时嵌合状态。在从连接器嵌合操作位置到第一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两主端子13、23之间逐渐变得脱离接触,在第一操作位置,成为完全不接触状态。因此,在控制杆30的第一操作位置,主电路开关SW1成为断开状态。
[0069] 如上所述,形成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和脱离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设于第二连接器壳体20,能够旋转的控制杆30;和分别设于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控制杆30,并且通过控制杆30的旋转来实现接触和不接触的两组信号端子16、40,其中一组信号端子16具有一对板簧触头16a,这一对板簧触头16a的前端侧均进行折叠,在两折叠部位之间,形成有入口侧宽度较宽、且内侧宽度较窄的开口16c,并且开口
16c的两侧开放,另一组信号端子40具有被插入开口16c的薄片状触头40a。
[0070] 由于其中一组信号端子16的开口16a的两侧开放,因此,如图8(b)所示,即使两信号端子16、40之间在斜向移动中执行接触/脱离接触,两信号端子16、40之间也能够实现可靠接触。此外,如图8(c)所示,只要一侧的信号端子40的移动位置在另一侧的信号端子16的入口侧的开口16c的范围内,两组信号端子16、40之间就能够实现可靠接触。此外,即使两信号端子16、40的接触位置稍微偏离正常位置,尽管其中一个板簧触头16a所施加的接触压力变小,但相反,由另一个板簧触头16a所施加的接触压力变大,因此能够确保规定的接触力度。此外,在图8(b)中,符号θ表示信号端子40相对于信号端子16的倾角。此外,在图8(c)中,符号W表示开口16c的宽度。
[0071] 薄片状触头40a的冲裁面被实施了削面加工。因此,薄片状触头40a的冲裁面为平滑面,端子的易插入性提高。
[0072] 产业实用性
[0073]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源电路切断装置,其在两组端子之间通过斜向移动实现接触/脱离接触时,即使两组端子的位置稍微偏离正常位置,也能够实现可靠接触,而且能够确保规定的接触力度。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