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触头组件

申请号 CN02106773.2 申请日 2002-03-07 公开(公告)号 CN1237558C 公开(公告)日 2006-01-18
申请人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发明人 帕特里克·西宗;
摘要 一种多极触头组件,用其突然断开可利用在 位置 开关 或按钮中。触头部件具有按照3个连接平面设置的连接区,可动元件具有两个桥式触头,位于与端部连接平面配合的后平面内,以及一个或两个另外的桥式触头,位于在与中间连接平面配合的另一前平面内,按这样一种方式能有与这一第三平面相关联的触头的NO或NC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在对推动移动敏感的开关中使用的多极触头组件,包括壳体(10),用于容纳固定触头部件(11-16),这些触头部件在一端具有连接区(28),在另一端带有固定触头(29)连同受到按钮以及弹簧系统作用的可动元件(17),该可动元件(17)以固定触头至少具有一个打开的极和一个闭合的极的方式装有至少两个桥式触头,其特征在于:连接区(28),按照至少3个不同的连接平面(P1-P3)布置,可动元件(17)具有至少3个桥式触头(45,46,48),所述桥式触头以在两个横向接触平面(P4,P5)中形成接触并且分别在两个前平面(PF,PR)内移动的方式排列;两个桥式触头(45,46),位于第一前平面(PR),与在两个连接平面(P1,P3)上伸出的固定触头部件(11,12;15,16)配合;第三桥式触头(48),位于第二前平面(PF),与在第三连接平面(P2)上伸出的固定触头部件(13,14)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触头组件是三极组件,以及可动元件(17)具有4个平衡对称布置的桥式触头(45,46,47,48),第四桥式触头(47)位于在第二前平面并不与固定触头部件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可动元件(17)具有一弹性或可动支持部件(51),与在第二前平面中的第三桥式触头(48)相对,以便与位于相同横向接触平面中的桥式触头(45)同时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三连接平面(P2)位于在两个第一连接平面(P1,P3)之间的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由单一压缩弹簧(50)作用在位于同一前平面中的不同平高度处的桥式触头(45,46;47,48),试图将所述桥式触头彼此分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可动元件(17)经过敞开的壳体后表面(33)安装在壳体中,并且基座(34)被安装到壳体上以覆盖壳体后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基座(34)具有凸(35),所述凸耳抵靠在各终止在后表面的固定触头部件(11,12,15,16),以有助于保持所述固定触头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隔离端子的盖(30)被安装到壳体的前表面上。

说明书全文

多极触头组件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三极触头组件(block),特别是在对推动移动敏感的开关尤其是位置开关、按钮或类似元件中的、可利用其突然断开和强制打开的三极触头组件。

背景技术

通常,这些组件包括:一外壳,用于容纳固定触头部件,这些触头部件利用连接区在一端端接,在另一端带有一固定触头连同一可动元件,该可动元件以这样一种方式装有几个桥式触头,即固定触头至少具有一打开的极和一个闭合的极。在一侧可动元件受到按钮的作用;在另一侧可动元件受到弹簧系统的作用,整体装配以便形成强制打开、突然断开和闭合。
根据现有技术已知怎样在具有按钮的多极开关中实现触头组件,该按钮作用在带有几个重叠的桥式触头的触头承载构件(carrier)上,桥式触头以可逆方式安装,以便保证相应极的“常开”(NO)或“常闭”(NC)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最好使三极开关的其中一极具有NO或NC功能而不必改动触头承载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多极触头组件工作能从常开状态到常闭状态,或者相反,可切换至少一极,而不必改动触头承载构件的布置。
根据本发明,按照至少3个不同的连接平面来布置连接区,以及可动元件具有至少3个按这样一种方式分开的桥式触头,即与位于在两个横向接触平面中的固定触头配合以及在两个前平面中移动;位于在第一前平面中的两个桥式触头与在两个连接平面上伸出的固定触头部件配合,位于在第二前平面中的第三桥式触头与在第三连接平面上伸出的固定触头部件配合。特别是第三连接平面位于在两个第一连接平面之间的中间位置。
最好,触头组件为三极,可动元件则具有平衡对称配置的4个桥式触头,第四桥式触头位于第二前平面中,不与固定触头部件配合。
可以利用弹性的或可动支持部件替代在第四桥式触头处的可动元件,相对于位于这一平面中的第三桥式触头,该支持部件位于在第二前平面中,以便能与位于在同一横向平面中的桥式触头一样同时位移。
最好,由一个压缩弹簧作用于在同一前平面中位于不同平面的桥式触头,该弹簧试图将各桥式触头分开。
在一简化的组装实施例中,经过敞开的壳体的后面将可动元件插入安装在壳体中,并组装一基座,最好与壳体卡紧在一起以覆盖后表面。基座则可以具有凸或类似维持元件,它们靠在该终止在后表面的固定触头部件上,有助于以很简单的方式维持它们。可以装一用于隔离各端子的盖,特别是卡紧到壳体前表面。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介绍本发明的一非限定性实施例。
图1以透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触头组件;图2表示该组件的一部分的示意正视图;图3和4是该组件中的一部分按两种不同配置的示意侧视图,其中去掉可动元件;图5表示该组件中的可动元件的示意侧视图;图6以透视图仅表示的固定的导电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所示的三极触头组件包括:绝缘材料的壳体10,其容纳6个导电部件11、12、13、14、15、16,它们带有固定触头和一可动元件17,利用其强制打开和突然打开和闭合,该元件在这一壳体内导引并装设有与固定触头配合的动触头。
壳体10的形状为方形,并朝前具有在3个分别的连接平面P1、P2、P3上的分开的3组(每组)2个端子21、22、23、24、25、26。每个端子21-26包含用于固紧电缆的、与对应导电部件11-16中的连接区28配合的螺钉27(或一弹性固紧部件)。与位于端部连接平面P1、P3的端子21、22和25、26相关联的导电部件11、12和15、16最好相同;而与位于中间连接平面P2的中部端子23和24相关联的导电部件13和14不同于其它导电部件,并且最好彼此相同(见图6)。
在它们的与连接区28相反的端部,部件11-16以突起(pad)形状的固定触头29终止;部件11、12和15、16中的触头突起29位于偏后的前平面PR(平行于该基座和该组件前平面并垂直于面P1-P3),这些部件13、14位于一平行于PR的偏前的前平面PF。在高度方向上,部件11、12中的突起29位于P1和P2之间的中间平面P4上;这些部件15、16位于P2和P3之间的中间平面P5上;根据对于该组件所选择的配置,部件13和14中的突起位于平面P4或P5,下面将进行介绍。
组件中的壳体10装有一固定凸耳18,例如容纳在一位置开关本体内。壳体10前平面覆盖有可卡紧的盖30,以保证保护功能和端子螺钉的不透水性。盖30具有形成为组件前平面同时使得能通向螺钉的壁31,以及端子间绝缘间隔32和用于卡紧到组件前平面边缘的横向槽口。壳体10在其后部具有敞开的表面33,其使得能插入触头组件并且由一可卡紧的基座34关闭。基座34具有一形成有朝向组件的内部的凸耳35的平直的壁,以保证维护后面固定触头部件11、12、13、14。取代凸耳,可以形成台肩或其它类似形状以便维护。基座34还包括在壳体上的卡紧凸耳36。
可动元件17能够产生触头的强制打开。其包括一可以沿平行于平面PR、PF的Z方向位移的按钮40,其由于突然移动受到返回弹簧41以及触头承载构件42的作用,也可以沿Z移动。安装触头承载构件42,在按钮上前后运动,并受到返回部件43的作用。这一返回部件由于移动倒转杠杆,将按钮的下降移动转变为触头承载构件的上升移动。当通过死点位置时借助横向弹簧44突然引起触头承载构件42的上升移动。根据现有技术已经公知的所述机构不是本发明的主题。
4个桥式触头45、46、47和48以对称和平衡的方式,按这样一种方式即能沿Z相对后者位移的方式,布置在桥式触头42之中或之上。桥式触头的对称的平面与前平面PF和PR相同。按这样一种方式,即分别与导电部件11、12(桥式触头45)、15、16(桥式触头46)、13、14(桥式触头47或桥式触头48,根据部件13、14采用的组装确定)配合的方式,桥式触头45、46位于在平面PR和桥式触头47、48位于在平面PF,桥式触头45和47在一侧,桥式触头46和48在另一侧,位于在与P1-P3平行的不同的平面内。在中间的每个桥式触头具有一浇注模压的绝缘部件49,其便于将桥式触头导入触头承载构件。在一侧的桥式触头45、46和在另一侧的桥式触头47、48之间装有一个压缩弹簧50,其直接支持在桥式触头上并试图将它们彼此分开,以保证间隙补偿和特别是在切换瞬间的良好的接触压。作为一种变型方案,取代前部桥式触头47和48中之一,可以装设一弹性或移动支持部件51(见图4),例如一弹性叶片,由于将其取代,当可动元件17动作时,能模拟桥式触头的回程移动,并跟随位于在相同水平面的后部桥式触头的移动。
桥式触头45和47与对应的固定触头一起形成常开的极(NO),桥式触头46和48与对应的固定触头一起形成常闭的极(NC)。
按如下方式组装上述组件。将固定触头部件置于壳体10中,然后将可动元件从背面插入壳体,并将基座34卡紧到壳体。在图3和4中表示了组件的两种配置的可能性。在图3的变型方案中,将固定触头部件13、14利用它们的触头突起置于平面P4,以形成NO极。在图4的变型方案中,将固定触头部件13、14利用它们的触头突起置于平面P5,以形成NC极。此外,在图4的变型方案中,桥式触头47已由用于弹簧50的弹性支持部件取代。NO变型方案中的部件13、14可以与NC变型方案中的部件13、14相同,这样利用简单反转从一个变型方案过渡到另一个变型方案,它们也可以不同。按照相同的方式,触头组件的变型方案No-NO-NC的壳体10可以与该组件的变型方案No-NC-NC的壳体相同,也可以不同。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