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断路器

申请号 CN200910252031.5 申请日 2009-12-04 公开(公告)号 CN101908446A 公开(公告)日 2010-12-08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千种真一;
摘要 本 发明 得到一种 电路 断路器 ,其不改变过 电流 跳闸元件的体积,使该过电流跳闸元件靠近电源侧。该电路断路器具有: 手柄 ,其固定在手柄臂上,具有从框体凸出的捏持部;以及滑动板,其具有使上述捏持部插入的孔部,具有与该手柄所具备的凸缘部大致相同的圆弧形状,在该滑动板上,在形成上述孔部的开口缘中与该滑动板的转动方向 正交 侧设置凸部,并且,在该滑动板上形成用于收容上述凸缘部的卡合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路断路器,其具有:
可动接触件,其至少在一端具有可动触点;固定接触件,其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固定触点;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可动接触件;下连杆,其驱动该保持部件;杠杆,其与过电流跳闸装置的弹键卡合,在该电路断路器跳闸时进行转动;上连杆,其轴支撑在该杠杆上,经由弹簧销与所述下连杆结合而与该下连杆一起构成肘杆;主弹簧,其从动侧与所述弹簧销结合;大致U字形的手柄臂,其与该主弹簧的驱动侧结合,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撑在固定于该电路断路器的框体上的框架上;手柄,其固定在该手柄臂上,具有从所述框体凸出的捏持部;以及滑动板,其具有使所述捏持部插入的孔部,该滑动板具有与该手柄所具备的凸缘部大致相同的圆弧形状,
该电路断路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动板上,在形成所述孔部的开口缘中与该滑动板的转动方向正交侧设置凸部,并且,在所述滑动板上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凸缘部的卡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凸缘部在接通以及跳闸状态下,没有由卡合部收容,在断开状态下由卡合部收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在滑动板上形成用于把握该电路断路器的状态的标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断路器,其特征在于,
在手柄及滑动板上形成用于把握该电路断路器的状态的标示。

说明书全文

电路断路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线用断路器或漏电断路器等电路断路器,详细地说,涉及手柄的形状及结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 电路断路器具有切断电路以防止由过电流的流过引起电线或负载设备烧毁的作用,并且兼有通过对该电路断路器所具有的手柄进行操作而使电路断开/接通即所谓开关的功能。因此,通常其捏持部从框体凸出,以使手柄容易进行断开/接通即OFF操作及ON操作,并且,通常手柄在跳闸动作的情况下位于通过OFF操作到达的OFF位置和通过ON操作到达的ON位置的大致中间,以使得从外部可以判明是否进行了上述电路的切断即所谓跳闸动作。此外,在对跳闸动作后的电路断路器再次进行ON操作时,必须先将手柄移动至OFF位置(将其称为复位操作),但是,即使假设是设置在不需要进行断开/接通的电路中的电路断路器,手柄也成为必须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在这里,对于手柄、即手柄臂的动作行程,在鉴于通过其动作使主弹簧进行动作这一点的情况下,设定为较大以确保其操作余量,从该专利文献1(特别是图1及图2)中也明确可知,必然使从OFF位置至ON位置为止的转动范围变大。已知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该转动范围较大,所以以在OFF位置即如图2所示手柄的凸缘部不与过电流跳闸元件发生干涉的方式,配置该过电流跳闸元件。另外,已知在其它的文献中,考虑到由于该电路断路器的外形的限制、或者具有漏电时进行跳闸所必要且不可缺少的零相序变流器等而无法避免干涉的情况,实施降低过电流跳闸元件的高度,或者增加手柄臂的高度的任意一项措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0-65956号公报(第4页第4行~第6行,图1~图3)[0005] 专利文献2:WO 2003/044818号公报(第3页第46行~第47行,图2)发明内容
[0006] 这样,可以指出下述弊端,即,由于手柄的转动范围较大,而不得不避免与凸缘部的干涉,除此之外,由于电路断路器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小型化的限制,或者过电流跳闸元件的体积的制约,而难以实现例如额定电流的扩充或长时限跳闸特性的稳定化等。特别地,随着电路断路器的最近的技术革新,通常将可动接触件和过电流跳闸元件之间以所谓无分流(shuntless)方法连接,即,无论如何推进包含该无分流方法在内的开关机构部的小型化,从专利文献1的图1明确可知,由于确保为OFF操作下的凸缘部的移动预留出的“死区”,所以难以将过电流跳闸元件移向电源侧(在图1的纸面上为右方向)。此外,如果为了消除该死区,而除去纸面上的左侧的凸缘部,则必然会在ON位置上,使框体的手柄开口部处产生间隙。
[0007]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不改变过电流跳闸元件的体积,而使该过电流跳闸元件靠近电源侧的电流断路器。
[0008]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具有:可动接触件,其至少在一端具有可动触点;固定接触件,其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固定触点;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可动接触件;下连杆,其驱动该保持部件;杠杆,其与过电流跳闸装置的弹键卡合,在该电路断路器跳闸时进行转动;上连杆,其轴支撑在该杠杆上,经由弹簧销与所述下连杆结合而与该下连杆一起构成肘杆;主弹簧,其从动侧与所述弹簧销结合;大致U字形的手柄臂,其与该主弹簧的驱动侧结合,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撑在固定于该电路断路器的框体上的框架上;手柄,其固定在该手柄臂上,具有从所述框体凸出的捏持部;以及滑动板,其具有使所述捏持部插入的孔部,该滑动板具有与该手柄所具备的凸缘部大致相同的圆弧形状,在所述滑动板上,在形成所述孔部的开口缘中与该滑动板的转动方向正交侧设置凸部,并且,在所述滑动板上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凸缘部的卡合部。
[0009] 发明的效果
[0010] 如上述说明所示,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有助于小型化的电路断路器。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路断路器的外观斜视图。
[0012] 图2是图1中的开关机构部的分解斜视图。
[0013] 图3是图1的侧视剖面图。
[0014]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从罩体背侧观察的斜视图。
[0015]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手柄及滑动板的斜视图。
[0016] 图6是图5的包含罩体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0017]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手柄及滑动板的斜视图。
[0018] 图8是图7的包含罩体的正视图及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实施方式1
[0020] 图1至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路断路器的图,详细地说,图1是跳闸状态的斜视图,(a)表示外观,(b)表示针对(a)图而拆下罩体的图,(c)表示针对(b)图而拔出开关机构部的状态。另外,图2是针对图1(c)中所示的开关机构部而仅示出主要部件的分解斜视图,图3是该开关机构部的(沿图1中标注的线A-A)侧视剖面图。此外,在图3中,(a)表示该跳闸状态,下面的(b)、(c)分别表示接通(ON)状态、断开(OFF)状态。
[0021] 在图1中,3极用的电路断路器101的绝缘框体由罩体1及基座2构成,其中,在基座2上配置具有手柄3的开关机构部51、与极数相应(在此情况下,为3个)的消弧单元52、以及过电流跳闸装置53。以下两点分别与众所周知的技术相同,即,手柄3通过从罩体1的手柄用窗孔1a凸出,可以向ON或OFF方向进行操作、以及根据消弧单元52和过电流跳闸装置53的位置关系,4为电源侧端子、5为负载侧端子。
[0022] 在该图1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要部的手柄3及滑动板6,但除此之外,即,除了手柄3及滑动板6以外的开关机构部51、消弧单元52、以及过电流跳闸装置53也为众所周知的技术。即,固定接触件8和可动接触件10之间反复进行接触/分离,在该接触/分离中,特别是在分离时,利用消弧单元52将固定触点7和可动触点9之间产生的电弧消除,其中,该固定接触件8从电源侧端子4延伸设置,在一端具有固定触点7(均参照图3),该可动接触件10经由过电流跳闸装置53与负载侧端子5连接,在一端具有可动触点9,并由横杆11保持,该横杆11是构成开关机构部51的一个部件,是例如树脂成型品。此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持部件”,在这里是指横杆11。
[0023] 下面,说明开关机构部51的结构。如图2所示,开关机构部51通过大致U字形的手柄臂13和固定在该手柄臂13上的手柄3而进行所谓单元化,该手柄臂13可自由转动地轴支撑在由相对的一对框架板12A·12B形成的框架12上。框架12其(纸面上)下部具有沿横杆11的转动范围的形状,该横杆11以形成在基座2上的U形槽2a(参照图1)为轴进行转动,该框架12固定在该基座2上。在这里,横杆11如图1所示,在内部设置以滑动接触件14的未图示的轴支撑部为转动中心的可动接触件10,并且,利用压接弹簧15将该可动接触件10向图3纸面上顺时针方向(以下,在记为“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时,其方向以“纸面上”为基准,因此省略该记载)预紧。因此,在图3(b)所示的ON状态下,固定触点7和可动触点9之间通过适当的接触电阻而保持该电气连接。
[0024] 根据以上的说明明确可知,通过手柄3的操作来控制可动接触件10的断开/接通是开关机构部51的作用,但对于该“机构”,在这里仍然采用众所周知的肘杆机构。在这里,参照图2及图3,该肘杆机构由下述各部件构成,即:上连杆17和下连杆18,它们通过弹簧销16可自由转动地彼此连结;手柄臂13、杠杆19以及弹键20,它们均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框架12上;跳闸杆21,其阻止该弹键20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弹键弹簧22(参照图1),其将该跳闸杆21向顺时针方向预紧;以及主弹簧23(在图3中为了方便而以点划线表示),其架设在弹簧销16和手柄臂13之间。
[0025] 对于手柄臂13,利用主弹簧23的,将其两个腕部即U字形的侧面的形成为圆弧状的端部13a,向设置在框架12上的圆弧状凹部12a按压,并且,该手柄臂13以使其转动轨迹与框架板12A(12B)的外表面或者内表面大致共面的方式,如上述所示形成为大致U字状。另一方面,杠杆19也形成为大致U字形,以使其两个腕部可以在框架板12A·12B之间转动,该转动是通过将第一轴部19a轴支撑在设置于框架12上的轴孔12b中而进行的,该第一轴部19a与相当于U字形的底面的部位大致平行地向外侧延伸设置。
[0026] 上连杆17通过使第一圆弧状凹部17a与从杠杆19的侧面凸出设置的第二轴部19b嵌合连接,由此在框架12和杠杆19之间产生的间隙内进行转动,但该间隙相当于轴孔
12b通过所谓翻边加工而得到的凸设部12b1的宽度。此外,在ON状态下,利用主弹簧23的力将第二圆弧状凹部17b向该凸设部12b1按压。该上连杆17还具有第三圆弧状凹部17c,通过使该第三圆弧状凹部17c和下连杆18的第一孔部18a分别与弹簧销16嵌合连接、轴连接,由此使上述上连杆17和下连杆18作为所谓肘杆机构的骨骼,如上述所示,经由弹簧销16连结,随后,通过使第二孔部18b与设置在横杆11内的横杆销24轴连接,由此将下连杆18和横杆11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连杆17与手柄臂13及杠杆19相同地形成为大致U字形,下连杆18与框架12相同地形成为相对的一对的板状,但它们当然并不限定于该形状。
[0027] 下面,说明作为本发明的要部的手柄3以及滑动板6的形状。手柄3与现有技术相同地,具有捏持部3a和凸缘部3b,与罩体1和基座2相同是树脂成型品,与该捏持部3a及凸缘部3b的形状对应地,在罩体1上设置与捏持部3a的从电路断路器101的ON位置至OFF位置(以及其反向)的转动范围对应的大致长方形的手柄用窗孔1a,并且,该手柄用窗孔1a的开关机构部51侧的周缘内壁部(容易理解地说,是从开关机构部51侧观察的罩体1的顶壁)1b为与凸缘部3b、手柄臂13的旋转中心(详细地说,是上述的端部13a和圆弧状凹部12a的卡合部)同心的圆弧状,这一点也与现有技术相同。在这里,在凸缘部3b和周缘内壁部1b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间隙较大,在该间隙中配置同样具有同心的圆弧状的作为树脂成型品的滑动板6。此外,这些树脂成型品(罩体1、基座2、手柄3、滑动板6)的材料当然不必相同。
[0028] 由于该滑动板6如上述所示配置在凸缘部3b和周缘内壁部1b之间,所以在该滑动板6上设置用于插入捏持部3a的孔部6a,并且,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用于收容凸缘部3b的卡合部6b设置在负载侧方向(在纸面上为左侧),并且,在形成孔部6a的开口缘6a1~6a4中与该滑动板6的转动方向正交侧(6a1·6a2)分别具有凸部6c1·6c2。
[0029] 下面,与电路断路器101的一系列的动作一起说明上述卡合部6b以及凸部6c1·6c2的作用。如果从图3(c)所示的OFF状态使手柄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该转动一起主弹簧23的驱动侧23a也随之转动,但此时,在该主弹簧23的作用线越过上连杆17的瞬间,更详细地说,在将驱动侧23a和从动侧23b(弹簧销16)连结而成的线,越过将第一圆弧状凹部17a和第三圆弧状凹部17c(弹簧销16)连结而成的线的瞬间,弹簧销16向图
3(b)所示的位置移动,其结果是,通过使在此之前位置为“く”字状的两个连杆17·18如该(b)所示进行伸展,由此使横杆1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如上述所示,开始使两个触点7、9之间电气接触,即向ON状态转移。此外,对该伸展的阻止是通过使第二圆弧状凹部17b与凸设部12b1抵接而进行的。
[0030] 如果越过作用线(在技术人员中也称为越过死点),则通过主弹簧23的弹力,将手柄臂13以端部13a为转动中心向顺时针方向预紧,同时,通过由框架12阻止该手柄臂13的由该预紧引起的转动((b)中的B点),从而使捏持部3a静止在所谓ON位置上。此外,在这里,相同地通过主弹簧23的弹力经由弹簧销16及上连杆17向顺时针方向预紧的杠杆19,通过该预紧将弹键20向逆时针方向预紧,但由于弹键20自身与跳闸杆21卡合而阻止了其转动,所以必然地,杠杆19的转动也被阻止。但是,包含跳闸杆21在内,杠杆19以及弹键20的位置在该(b)中的ON状态和(c)中的OFF状态下保持不变。
[0031] 该ON状态下的滑动板6的位置,换言之,约束状态如下述所示。首先,通过使卡合部6b和凸缘部3b的负载侧前端3b1抵接,而阻止继续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相反地,通过使凸部6c2和捏持部3a抵接,而阻止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在这里,应注意的是,对于该手柄3的左右的凸缘部3b的以端部13a为圆弧中心的周方向的长度,与电源方向(在纸面上为右侧)的长度相比负载方向(在纸面上为左侧)的长度较短。因此,在负载侧前端3b1和手柄用窗孔1a的负载侧开口缘1a1之间产生间隙C,但由于该间隙C被滑动板6的从开口缘6a1延伸出的延长部分即标示面6d1封闭,所以当然不会存在异物等侵入电路断路器101的内部的情况。
[0032] 下面,说明在该ON状态下由于电路中流过过电流而使过电流跳闸装置53相应地动作,其结果,向跳闸状态转移为止的动作。该ON→跳闸的转移所涉及的构成开关机构部51的部件的位置变化是众所周知的,上述的OFF→ON的动作是通过跳闸杆21使处于约束状态的杠杆19以及弹键20进行转动而实现的。即,在图3(b)中,通过随着过电流大小的不同,使构成过电流跳闸装置53的双金属片53a弯曲或者使可动心53b(均参照图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跳闸杆2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解除与弹键20的卡合,弹键20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如上述所示,向顺时针方向预紧的杠杆19,由于阻止其预紧的原因即与弹键20的卡合解除,所以向顺时针方向,更具体地说,以第一轴部19a为转动中心借助主弹簧23如图3(a)所示,转动至与将框架板12A·12B之间连结的框架销25抵接(图中的D点)。此外,由于过电流跳闸装置53自身不是本发明的要部,所以省略更详细的说明。
[0033] 杠杆19转动意味着与其相同地,第二轴部19b也进行转动,另一方面,通过作用线移动,从而使在此之前伸展的两个连杆17·18,其弯折点即弹簧销16向该(a)所示的位置移动,两个连杆17·18弯曲成“く”字状,并且通过横杆1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使两个触点7、9之间分离。此时,手柄臂13通过主弹簧23的弹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通过使该手柄臂13的弯曲部13b与杠杆19抵接,由此使捏持部3a静止在所谓跳闸位置上。
[0034] 另一方面,如上述所示,滑动板6在ON状态下通过卡合部6b和凸部6c2约束其动作,但这一点在该跳闸位置上也相同。即,本发明的第一特征为,在手柄3的从ON状态向跳闸状态的移动中,滑动板6也完全追随。
[0035] 下面,说明从该跳闸状态向OFF状态的转移。此外,该操作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那样,是用于再次向ON状态转移的作为前阶段的不可缺少的操作。如果从图3(a)所示的跳闸状态使手柄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通过由弯曲部13b使杠杆19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该杠杆19促使弹键20和跳闸杆21卡合,同时,自身与弹键20卡合,由此成为图3(c)所示的OFF状态,更详细地说,完成复位动作。此外,此时,通过伴随着杠杆19的转动,第二轴部19b也转动,由此弹簧销16的位置,根据(a)和(c)的不同点明确可知,在纸面上向下方移动,但由于由该弹簧销16的移动引起的下连杆18的移动没有向横杆11传递,所以仅是大致“く”字状的整体少量移动,横杆11不动,而且可动接触件10的位置也不变化。
[0036] 此外,如果着眼于这里的手柄3以及滑动板6的动作,则手柄3与现有技术相同地,静止在使手柄臂13从与框架12抵接的位置(E点(参照图2),此外,通常将该位置称为“复位位置”),通过主弹簧23的弹力向顺时针方向少量返回的、所谓(c)所示的OFF位置上。另一方面,滑动板6直至中途为止通过上述的卡合部6b和凸部6c2,追随手柄臂13的转动,但此时,通过另一侧的凸部即6c1与设置在将负载侧开口缘1a1和周缘内壁部1b连结的位置上的台阶部1c1抵接,从而阻止滑动板6继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0037] 在滑动板6的转动被阻止的时刻,手柄3还未到达OFF位置,但是,无论是否阻止滑动板6的转动,手柄3继续向OFF位置进行转动操作。这样,负载侧前端3b1将具有弹性的卡合部6b按下,收容在该卡合部6b中,与此同时,到达该(c)所示的OFF位置。即,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在手柄3的从跳闸状态向OFF状态的移动中,滑动板6通过从中途开始静止而不进行追随,由此相反地向与手柄3卡合的状态转移。
[0038] 到此为止,叙述了OFF→ON→跳闸→OFF的一系列动作,但对于不伴随跳闸的断开操作,即ON→OFF,在从图3(b)至图3(c)的中途过程中,在主弹簧23的作用线越过上连杆17的瞬间,与上述的OFF→ON相反地,在此之前伸展的两个连杆17·18如(c)所示成为“く”字状,该动作本身是众所周知的,另一方面,对于手柄3和滑动板6的位置关系,除了上述的跳闸位置以外,与此前的说明直接对应。因此,如果归纳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则为在向OFF状态的转移中,手柄3与滑动板6卡合。
[0039] 在OFF→ON的动作说明中,由于没有涉及与手柄3的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对应的滑动板6的动作,所以在这里重新说明该动作。首先,在OFF状态下,如上述所示,通过处于与手柄3卡合的状态,从图3(c)明确可知,滑动板6自身分别通过负载侧前端3b1或者台阶部1c1,阻止向顺时针方向或者向逆时针方向的进一步转动。如果在该状态下使捏持部3a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这次凸部6c2与设置在将电源侧开口缘1a2和周缘内壁部1b连结的位置上的台阶部1c2抵接。
[0040] 在抵接的时刻,捏持部3a还未到达ON位置,通过从这里开始继续使手柄3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将负载侧前端3b1从卡合部6b中拔出,手柄3和滑动板6均静止在图3(b)所示的位置上。即,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处于卡合状态的手柄3和滑动板6在向ON位置移动时,其卡合解除。
[0041] 以上,通过到此为止的说明明确可知,并不是简单地将滑动板6覆盖在捏持部3a上,而且对其孔部6a进行设计,具体地说,在OFF及ON操作的过程中,由于通过设置与手柄用窗孔1a的开口缘1a1·1a2的一部分抵接的凸部6c1·6c2,可以缩短纸面上的左右方向即电源侧、负载侧方向中负载侧方向的凸缘部3b的周方向的长度,所以从图3(c)可知,不需要考虑手柄3的OFF位置处的(在背景技术中记述的)死区。因此,可以使过电流跳闸装置53靠近电源侧,与该靠近相应地,例如可以容易地搭载漏电电流检测功能,并且,可以得到使电路断路器101的长度方向(与手柄3的转动平行的方向)缩短的更小型的电路断路器。
[0042] 实施方式2
[0043]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电路断路器的图,详细地说,是留下手柄及滑动板,从罩体的背侧观察的斜视图。此外,标记(a)、(b)、(c)用于表示手柄及滑动板的位移,并分别表示跳闸状态、ON状态、OFF状态。
[0044] 在实施方式1中,叙述了在从ON状态向OFF状态的转移、或者从跳闸状态向OFF状态的转移中,使滑动板与手柄卡合,在从该OFF状态向ON状态转移时,解除该卡合。换言之,在ON状态及跳闸状态中成为非卡合,在OFF状态中成为卡合,但此时,向跳闸状态的转移,除了从上述的(由于检测出过电流)ON状态开始以外,还存在实施方式1中没有详细叙述的从OFF状态开始的转移。通常,在电路断路器中具有如跳闸按钮这样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压动)而可以生成跳闸状态的装置,特别地,在内置于该电路断路器中的报警触点的顺序检查时等使用。假设该顺序检查在OFF状态下进行,但是,即使是该OFF→跳闸,也要求可靠地解除卡合,即,与维持ON→跳闸时的非卡合相同(容易理解地说,无论从ON开始还是从OFF开始,在跳闸状态下,必须处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3(a)的状态)。因此,作为本实施方式2,说明即使在OFF→跳闸时也能够可靠地解除卡合的技术。此外,各状态中的手柄及滑动板的位置与实施方式1相同,而且,对于ON状态及OFF状态中的滑动板的约束单元,即台阶部(1c1、1c2)以及凸部(6c1、6c2),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同样具有。
[0045] 如上述所示,在图4中示出使滑动板36沿罩体31的周缘内壁部31b转动的情况,其中,除了在罩体31上设置剖面为三形的凸状的止动器31d以及在手柄33上设置引导部33c以外,与实施方式1相比没有变化。即,滑动板36在(a)的跳闸状态以及(b)的ON状态下,与图3(b)相同地,通过捏持部33a和凸部36c2(在图4中均未标注)、以及负载侧前端33b1和卡合部36b,分别对其转动进行约束,换言之,在该跳闸以及ON状态下,止动器31d及引导部33c不对其转动进行任何干预。即,虽然止动器31d位于卡合部36b的转动范围内,但在(a)所示的跳闸状态下,卡合部36b没有到达止动器31d处,并且,手柄33和滑动板36依然处于非卡合状态,引导部33c也没有发挥其功能。
[0046] 止动器31d以及引导部33c在下面所述的向OFF转移以及从OFF转移时发挥作用。即,如上述所示,由于止动器31d位于卡合部36b的转动范围内,所以在从(a)向(c)转移时,首先,在卡合部36b越上止动器31d后,通过使凸部36c1与台阶部31c1(在图4中均未标注)抵接,从而滑动板36位于规定的位置,即处于OFF状态,然后,通过将负载侧前端33b1收容在卡合部36b中,由此如(c)所示,卡合部36b与引导部33c相邻。由此,在向该OFF状态转移时,卡合部36b越过止动器31d这一点,并且,在OFF状态下卡合部36b与引导部33c相邻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
[0047] 下面,说明从该OFF状态开始的转移。即使在(c)→(a)、或者(c)→(b)中,滑动板36也追随手柄33的转动直至卡合部36b与止动器31d抵接为止。在抵接后,与上述的跳闸→OFF(ON→OFF也相同)相同地,卡合部36B将要越上止动器31d,但此时,通过相邻的引导部33c将该“越上”暂时阻止。即,由于手柄33继续转动,另一方面,滑动板36的转动被阻止,所以在该时刻,手柄33和滑动板36的卡合解除。该“卡合解除”意味着卡合部36b和引导部33c不再相邻,但是,在此以后的手柄33的转动中,由捏持部33a按压凸部36c2(在图4中均未标注),由此在不与引导部33c相邻的基础上,卡合部36b越过止动器
31d。
[0048] 通过该“越过”,无论在ON状态还是跳闸状态,如(a)及(c)所示,将手柄33和滑动板36维持“非卡合”状态。此外,通过到此为止的说明明确可知,在OFF→ON时,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手柄3与滑动板6卡合的状态下,使凸部6c2与台阶部1c2抵接,由此解除该卡合,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2中,通过具有止动器31d以及引导部33c,在使手柄33刚刚转动后,解除该卡合。由此,如上述所示,即使在OFF→跳闸时,也有助于可靠地解除该卡合。因此,例如即使在按压捏持部33a的同时,按压跳闸按钮26(参照图1)后,使捏持部33a(以手动方式)向跳闸位置转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毫无问题地实现图3(a)所示的状态,所以可以提供可靠性更高的电路断路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仅在一侧设置卡合部
36b,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配置在两侧(参照图2),在此情况下,当然止动器31d以及引导部33c也在两侧设置一对。
[0049] 实施方式3
[0050] 图5及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路断路器的图,详细地说,图5是手柄及滑动板的斜视图(相当于图2),图6是添加了罩体的正视图及侧视图的一部分。此外,图6中的标记(a)、(b)、(c)用于表示手柄及滑动板的位移,并分别表示跳闸状态、ON状态、OFF状态。
[0051] 如背景技术中记述的那样,众所周知,根据手柄的位置可知该电路断路器的状态,但从图6可知,与侧面相比从正面较难把握手柄(捏持部)的位置,并且,如果将电路断路器整体收容在配电盘内,则难以从侧面把握手柄的位置。因此,通常,电路断路器通过在手柄(凸缘部)上粘贴ON标牌及OFF标牌,由此,即使从正面也可以明确地判别该电路断路器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3中,基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手柄及滑动板,对ON标牌及OFF标牌进行说明,特别地,以其粘贴位置为中心进行说明。
[0052] 从图6(b)及(c)可知,在ON状态下,手柄用窗孔31a的纸面上的下半部分被滑动板36的标示面36d1覆盖,并且,在OFF状态下,上半部分被滑动板36的标示面36d2覆盖(也可参照图3(b)的6d1、图3(c)的6d2)。因此,通过在这些标示面36d1·36d2上,如图5所示,分别粘贴表示ON状态的红色的ON标牌27、以及表示OFF状态的绿色的OFF标牌28,由此,如图6(b)及(c)所示,可以通过手柄用窗孔31a,在ON状态下看到ON标牌27,在OFF状态下看到OFF标牌28。由此,即使是具有滑动板36的电路断路器,也可以明确地把握其状态。
[0053] 实施方式4
[0054] 与实施方式3相同地,将与ON标牌及OFF标牌的粘贴相关的其它实施例,作为本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此外,图7及图8是分别相当于实施方式3中的图5及图6的图。
[0055] 在实施方式3中,以ON及OFF状态为中心进行了叙述,但当然,对于电路断路器也存在跳闸状态。在该跳闸状态下,从图6(a)明确可知,由于捏持部33a位于手柄用窗孔31a的大致中间,所以可以看到ON标牌27和OFF标牌28这两者。另外,已知下述情况,即,虽然处于该“跳闸状态”,但在例如由不特定的多数人操作的家庭用小型电路断路器中,不具有跳闸状态,而是向过电流跳闸即OFF状态转移(也将其称为自动复位)。这种方式,也被称作是解决对于如背景技术和实施方式1中记述的那样,在从跳闸状态再次向ON状态转移时,暂时进行复位(向OFF状态转移)这一作法不太熟悉时的对策。
[0056] 另一方面,本发明所述的具有跳闸状态的电路断路器,原本将从事通电行为的人假设为使用者,因此,如上述所示,根据捏持部33a位于大致中间这一点,并且在该跳闸状态下标记于ON标牌27上的ON标示线27a被遮挡这一点,可以把握跳闸状态。虽说如此,但更优选避免例如在检查大量并列的电路断路器的状态时,在一台电路断路器上同时看到红色和绿色的标牌。因此,作为本实施方式4,说明在跳闸状态下使两个标牌均不被看到的方法。
[0057] 如图7所示,在将ON标牌29粘贴在标示面36d1上,将OFF标牌30粘贴在凸缘部33b上的情况下,相对于实施方式3,将OFF标牌30粘贴在手柄33侧,并且,对于两个标牌29、30,考虑到由罩体31或者滑动板36遮挡,而将其外形尺寸变小。由此,对于可以在图8(b)中看到的ON标牌29,在向跳闸状态转移的同时由周缘内壁部31b(参照图4(b))遮挡,另一方面,对于可以在图8(c)中看到的OFF标牌30,在向跳闸状态转移的同时由标示面36d2遮挡(参照图3(a)),因此,在图8(a)所示的跳闸状态中,两个标牌29、30均看不到。
因此,出现红色和绿色均看不到的状态,由此,如果处于该状态,则可以容易地知道是跳闸,即,配置该电路断路器的电路出现异常。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