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保护元件

申请号 CN201510320745.0 申请日 2015-06-11 公开(公告)号 CN105206479A 公开(公告)日 2015-12-30
申请人 斯玛特电子公司; 发明人 姜斗园; 金铉昌; 金桄范; 尹生守; 权赫帝;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复合保护元件。该复合保护元件可用于保护 电路 及安装在电路中用于防止电路过流或过压的电路元件。热量从设置于可熔性元件两侧或位于可熔性元件正下方的 薄膜 式印刷 电阻 元件上产生。由此,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改善了产品的热工性能,实现了产品的小型化的结构设计,并简化了制造工艺。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设置在上述基板上表面的一对熔线端子,第一、第二电阻端子,以及连接第一、第二电阻端子的第一、第二连接终端;
绝缘层,形成在第一、第二连接终端上;
可熔性元件,形成于绝缘层上,用于连接熔线端子;
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分别连接第一、第二电阻端子;以及
开关元件,在施加过电压时,开关元件控制电流流向第一、第二电阻元件;
其中,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设置于可熔性元件的两侧,并与可熔性元件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阻端子,设置在基板下表面;以及
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与第三电阻端子连接,并位于可熔性元件的正下方,由此,基板插入到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和可熔性元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
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用于与可熔性元件连接的共同连接部;
共同连接部的一侧设置于可熔性元件的中央区域的正下方;以及
在可熔性元件处产生的电流通过共同连接部以分流的方式流向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由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共同连接部传递至可熔性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三连接终端,设置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之间,第三连接终端具有可连接到可熔性元件的自由端和连接到第一电阻端子或第二电阻端子的固定端;
第三连接终端的自由端设置于可熔性元件的中央区域的正下方;以及
在可熔性元件处产生的电流通过第三连接终端以分流的方式流向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由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三连接终端传递至可熔性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熔线端子的接触面构造成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可熔性元件包括板型合金部分和容纳于合金部分内部的通量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护膜形成于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电阻接收槽形成于基板的下表面,用于容纳第三电阻端子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以实现第三电阻端子和第三印刷型的安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容纳在电阻接收槽内的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上形成有保护膜,保护膜覆盖基板中的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在可熔性元件正下方形成有传热孔,从而将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很容易地传递到可熔性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在可溶性元件正下方的通孔,每个第三电阻端子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连接端子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熔断引导部,设置在可熔性元件的中央区域的正下方,用于在电阻元件发热时使热量集中到可熔性元件;
其中,所述熔断引导部构造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在熔融可熔性元件的过程中,允许熔融的可熔性元件向熔断引导部的中心方向凝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上设有共同连接部,共同连接部配置在熔断引导部的正下方;以及
在熔断引导部和第一、第二连接端子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绝缘层中央形成有孔,所述孔用于将熔断引导部和共同连接部通过焊接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包括共同连接部和一对连接部,所述一对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到共同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到对应的第一电阻端子或第二电阻端子;
所述共同连接部构造成圆形或椭圆形,共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连接部的宽度;以及在共同连接部和可熔性元件之间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形成有孔,所述孔用于将共同连接部和可熔性元件通过焊接连接。

说明书全文

复合保护元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保护元件,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保护电路和设置在电路中的电路元件的复合保护元件,从而防止电路和电路元件发生过流和过压。通过利用安装于可熔性元件相对侧或设置在可熔性元件正下方的薄膜式印刷电阻元件产生热量,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改进了热工特性,获得了超小型的产品设计并简化了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非复原型保护元件在感应到受保护的设备上因过电流而过度发热或较高的周围温度而做出反应,为了保护设备安全,在规定的反应温度下动作而切断电路。例如,其中的一种保护元件,它通过用于检测设备上产生的异常的信号电流,使得电阻发热,通过电阻发热而使熔线元件动作。
[0003] 公开号为10-2001-0006916的韩国专利文件中公开了如下的保护元件:在该保护元件的基板上设置有低熔点金属电极和发热体,在这些低熔点金属电极和发热体上直接形成有低熔点金属体,在低熔点金属体上设置由固体型助熔剂构成的内侧密封部以防止其表面化,在其外侧设置了外侧密封部或盖体以防止在低熔点金属体熔断时熔融物流出到元件外。
[0004] 与此同时,注册号为10-1388354的韩国专利文件中公开了如下的复合保护元件。该复合保护元件包括:可溶性元件,与形成于电路上的第一、第二端子连接,在向上述主电路施加过电流时熔断;电阻元件,与连接到上述可熔性元件的电阻端子连接;开关元件,在施加超过基准电压的电压时,控制电流流向上述电阻端子;上述第一、第二端子及电阻端子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分开并列设置,上述可熔性元件在施加超过基准电压的电压时被由上述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熔断。
[0005] 与印刷型电阻元件相比,上述专利文件中公开的电阻元件(芯片类的电阻元件)具有安装和制造费用高的缺点。此外,当电阻元件发热而导致可熔性元件熔断时,可熔性元件在其中央区域没有充分凝聚的状态下熔断,或者中央区域没有完全与前端区域(shearing region)或后端区域分开。由于不能将电流截止,从而该保护元件不能实现保护电路及设在电路上的电路元件的作用。
[0006]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复合保护元件,该复合保护元件具有当可熔性元件熔断时在中央区域形成高效凝聚的结构,以可靠地切断电流。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保护元件。在该复合保护元件中,直接在基板S上印刷形成的薄膜形态(thin film)的电阻元件。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应用自动化工序来制造该电阻元件。与具有芯片类电阻元件的保护设备相比,减少了制造成本,同时实现了小型化的设计结构。
[0008]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保护元件。在该复合保护元件中,设置在可熔性元件两侧并位于可熔性元件正下方的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热量。由此,改善了产品的热工性能。
[0009]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保护元件。在该复合保护元件中,至少两个印刷型电阻元件可将其产生的总热量在多个电阻元件中分配,从而可增加产品的使用年限。因此,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可适用于大功率产品中。
[0010]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保护元件。其中,可熔性元件的凝聚可由圆形或椭圆形的熔线端子引导。由此,提高了熔断和凝聚的效率。
[0011] 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可由本发明提供的复合保护元件实现。该复合保护元件包括:基板;设置在上述基板上表面的一对熔线端子,第一、第二电阻端子,以及连接第一、第二电阻端子的第一、第二连接终端;绝缘层,形成在第一、第二连接终端上;可熔性元件,形成于绝缘层上,用于连接熔线端子;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分别连接第一、第二电阻端子;以及开关元件,在施加过电压时,开关元件控制电流流向第一、第二电阻元件;其中,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设置于可熔性元件的两侧,并与可熔性元件间隔开。
[0012] 进一步,所述复合保护元件还包括:第三电阻端子,设置在基板下表面;以及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与第三电阻端子连接,并位于可熔性元件的正下方,由此,基板插入到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和可熔性元件之间。
[0013] 进一步,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具有用于与可熔性元件连接的共同连接部;共同连接部的一侧设置于可熔性元件的中央区域的正下方;以及在可熔性元件处产生的电流通过共同连接部以分流的方式流向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由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共同连接部传递至可熔性元件。
[0014] 进一步,所述复合保护元件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终端,设置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之间,第三连接终端具有可连接到可熔性元件的自由端和连接到第一电阻端子或第二电阻端子的固定端;第三连接终端的自由端设置于可熔性元件的中央区域的正下方;以及在可熔性元件处产生的电流通过第三连接终端以分流的方式流向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由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三连接终端传递至可熔性元件。
[0015] 进一步,熔线端子的接触面构造成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0016] 进一步,可熔性元件包括板型合金部分和容纳于合金部分内部的通量部分。
[0017] 进一步,由绝缘材料制成的保护膜形成于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上。
[0018] 进一步,电阻接收槽形成于基板的下表面,用于容纳第三电阻端子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以实现第三电阻端子和第三印刷型的安装。
[0019] 进一步,容纳在电阻接收槽内的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上形成有保护膜,保护膜覆盖基板中的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的表面。
[0020] 进一步,在可熔性元件正下方形成有传热孔,从而将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的热量很容易地传递到可熔性元件。
[0021] 进一步,通过设置在可溶性元件正下方的通孔,每个第三电阻端子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第二连接端子连接。
[0022] 进一步,所述复合保护元件还包括:熔断引导部,设置在可熔性元件的中央区域的正下方,用于在电阻元件发热时使热量集中到可熔性元件;其中,所述熔断引导部构造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在熔融可熔性元件的过程中,允许熔融的可熔性元件向熔断引导部的中心方向凝聚。
[0023]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上设有共同连接部,共同连接部配置在熔断引导部的正下方;以及在熔断引导部和第一、第二连接端子之间形成有绝缘层,绝缘层中央形成有孔,所述孔用于将熔断引导部和共同连接部通过焊接连接。
[0024]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或第二连接端子包括共同连接部和一对连接部,所述一对连接部的一端连接到共同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到对应的第一电阻端子或第二电阻端子;所述共同连接部构造成圆形或椭圆形,共同连接部的宽度大于连接部的宽度;以及在共同连接部和可熔性元件之间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形成有孔,所述孔用于将共同连接部和可熔性元件通过焊接连接。附图说明
[0025] 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将结合附图作以下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其中:
[0026]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使用状态的电路图;
[0027] 图2a和图2b分别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和俯视图;
[0028] 图3a和图3b分别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
[0029] 图4a和图4b分别是沿图2a的A-A线及B-B线的截面图;
[0030] 图4c是本发明的可熔性元件的剖面图;
[0031] 图5是示出主电路上施加过电流时可熔性元件熔断的状态的电路图;
[0032] 图6和图7分别是示出在主电路上施加过电压时可熔性元件熔断的状态的电路图及平面图;
[0033] 图8是形成于基板下表面的电阻接收槽的纵截面图;
[0034] 图9对应于图3b,示出了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中形成有第三连接终端;
[0035] 图10a和图10b对应于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
[0036] 图11a和图11b对应于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沿图2a的A-A线及B-B线的截面图;
[0037] 图12a和图12b对应于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分解立体图;
[0038] 图13a和图13b对应于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沿图2a的A-A线及B-B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40]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使用状态的电路图。参照图1,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通过熔断连接在主电路上的可熔性元件10,起到在非正常状态下保护连接在主电路上的电路及元件的作用。
[0041] 应用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的主电路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主电路可以是为电池充电的充电电路。
[0042] 在上述主电路上,电池(battery)和充电器(charger)与可熔性元件10相连。具体而言,在上述主电路上,可包括多个电阻元件20、20a、20b,以及连接到上述多个电阻元件20、20a、20b上的开关元件30。
[0043] 上述开关元件30包括:三极管31;二极管32;以及控制部33,在施加过电压时,施加导通(Turn-on)上述三极管31的控制信号,以使电流流向电阻元件20、20a、20b。
[0044] 首先,在向上述主电路施加过电流时,上述可熔性元件10通过该过电流的热熔断而保护电路及电路元件。
[0045] 其次,在向上述主电路施加过电压时,上述可熔性元件10通过电阻元件20、20a的热熔断而保护电路及电路元件。
[0046] 参照图2a至图4b,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复合保护元件包括基板S,在上述基板S上设有上述可熔性元件10和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20b。
[0047] 在上述基板S的上表面形成有:连接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熔线端子50、50a,连接第一印刷型电阻元件20的第一电阻端子60a、60b,连接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a的第二电阻端子60c、60d,连接上述第一、第二电阻端子60a、60b、60c、60d的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以及端子55、55a。
[0048] 连接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b的第三电阻端子60e、60f设置在基板S的下表面。基板S上设有一对通孔61,以分别垂直地将第三电阻端子60e、60f与第一、第二连接端子
70、70a连接。虽然图中未示,第三电阻端子60e、60f可通过形成于基板S上表面、侧面、下表面的电路图案,在通孔61的位置与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连接。
[0049] 端子孔H形成于基板S的相对侧端,以将复合保护元件与主电路电连接。
[0050]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70起到电连接第一电阻端子60a和第二电阻端子60c的作用。
[0051]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70a可包括:配置在中央与可熔性元件10连接的共同连接部71,以及形成于上述共同连接部71的两侧而连接第一电阻端子60b和第二电阻端子60d的一对连接部73。
[0052] 上述共同连接部71配置在可熔性元件10的正下方,起到将电阻元件20、20a上产生的一部分热量传递到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作用。
[0053] 在上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与可熔性元件1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41,以将可熔性元件10与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电性隔离。
[0054] 上述绝缘层41包括板型绝缘部42和沿中心位置穿过板型绝缘部42的孔43。
[0055] 上述绝缘部42起到防止可熔性元件10连接到上述连接端子70、70a的作用。孔43内部填充焊43a以将可熔性元件10与共同连接部71电连接。
[0056]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部42的两端42a、42b可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以与熔线端子50、50a的端部50’、50a’的外形相对应。
[0057] 参照图4c,可熔性元件10包括板型合金部分10a和容纳于合金部分10a内部的通量部分10b(flux portion)。
[0058] 合金部分10a由锡或熔点在120℃至300℃之间的锡合金制成。当加热时,合金部分10a被熔断从而断开电连接。
[0059] 通量部分10b可用于熔融的合金部分10a的凝聚。例如,通量部分10b可由氯化物、氟化物、树脂或者其他类似物制成。
[0060] 当可熔性元件10层叠在绝缘层41上时,可熔性元件10优选与熔线端子50、50a连接。此外,连接片51优选形成于可熔性元件10和熔线端子50、50a之间,从而消除了可熔性元件10和熔线端子50、50a之间分别形成的台阶差。
[0061] 第一电阻端子60a、60b和第二电阻端子60c、60d分别设置在对应熔线端子50、50a的两相对侧。分别位于可熔性元件10的两相对侧的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产生热量。
[0062] 第三电阻端子60e、60f分别设置于熔线端子50、50a的正下方,基板S插入其中。位于可熔性元件10下方的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b产生热量。
[0063] 由此,根据前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通过将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设置于可熔性元件10的两相对侧,将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b设置于可熔性元件10的正下方(基板S插入其中),从而可实现分隔电阻或热量。
[0064] 此外,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20b形成为在基板S上印刷的薄膜(thin film)形态,不需要引线而直接印刷到基板上。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应用自动化工序来制造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20b。而且,与表面安装型电阻相比能够将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20b小型化,并能减少制造成本。
[0065] 参照图3b和图4a,施加到可熔性元件10的电流流经共同连接部71,接着以分流的形式通过连接部73,从共同连接部71流向第一电阻端子60a、60b,第二电阻端子60c、60d以及第三电阻端子60e、60f,最终以汇流的形式流向端子55。
[0066] 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在可熔性元件10的两侧发热。该热量以辐射热的方式和通过共同连接部71以热传导的方式对可熔性元件10进行加热。由此,熔断可熔性元件10。
[0067] 参照图1和图5,当在上述主电路上瞬间施加浪涌电流(surge current)或持续施加过电流时,可熔性元件10因自身发热而熔断。
[0068] 此时,可熔性元件10的熔断发生在可熔性元件10的前部区域11。由于可熔性元件10的熔断,流经主电路的电流被切断,从而防止电路及电路元件损伤或爆发(explosion)。
[0069] 参照图1、图6-7,在主电路上施加超过基准电压的过电压时,开关元件30执行控制操作,控制电流以允许其流过第一、第二、第三电阻元件20、20a、20b。
[0070] 可熔性元件10包括:与共同连接部71接触的中间部12,从中间部12向前和向后延伸形成的前端部11和后端部13。通过电流流入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20b而产生的热,在前端部11及后端部13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熔断。由此,可熔性元件
10保护了电路。
[0071] 换言之,在上述可熔性元件10通过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20b产生的热而被熔断的过程中,熔融状态下的可熔性元件10在对应熔线端子的表面张的作用下凝聚,前端部11,中间部12以及后端部13中的至少两者彼此相互分离。
[0072] 因此,靠近可熔性元件10的前端部11的熔线端子50的端部50’,以及靠近可熔性元件10的后端部13的熔线端子50a的端部50a’优选形成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当熔线端子50、50a的端部50’、50a’形成为半圆形或半椭圆形时,熔融状态下的前端部11或后端部13向对应熔线端子50、50a的中心方向作用均匀的分子力而凝聚力变大,从而将前端部11或后端部13从中间部12可靠地分离。
[0073] 参照图8,电阻接收槽65可形成于基板S的下表面。
[0074] 第三电阻端子60e、60f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b设置在电阻接收槽65中。由此,可减小复合保护元件的总厚度。
[0075] 与此同时,如图8所示,保护膜21(由具有较强抗潮湿性能的绝缘材料制成,例如高分子聚合物)优选形成于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b的表面。当暴露于潮湿环境中时,这种印刷型电阻元件可被氧化而由此可能不会表现出预期的功能,同时也可能减少其使用寿命。当印刷型电阻元件上覆盖有保护膜时,上述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当然,类似于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b的处理方式,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的表面也可形成有保护膜。
[0076] 因此,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可实现产品的微型化,由于基板S的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印刷型电阻元件,从而增加可熔性元件10的熔断和凝聚的效率。
[0077]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0078] 参照图9,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设置于基板S上表面处的两相对侧边,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b设置于基板S的下表面。
[0079]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点在于,第三连接终端70b设置于第一、第二连接终端70、70a之间,其取代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共同连接部71。绝缘层被划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绝缘部分41a、41b、41c。
[0080] 第三连接终端70b具有可连接到可熔性元件10的自由端,同时在另一端具有连接到第一电阻端子60b的固定端。
[0081] 第三连接终端70b的自由端呈椭圆形并设置于可熔性元件10的正下方。由此,第三连接终端70b不仅可用于连接可熔性元件10和电阻元件,也可用于引导可熔性元件10的熔断。
[0082] 由第一、第二、第三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20b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三连接终端70b传递到可熔性元件10。
[0083] 通过第三连接终端70b,施加到可熔性元件10的电流以分流的形式流向第一电阻端子60a、60b,第二电阻端子60c、60d以及第三电阻端子60e、60f;接着,以汇流的形式流向端子55。
[0084]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可设计出多种结构的连接终端和绝缘层。此外,通过将第三连接终端70b设置于可熔性元件10的正下方,从而可高效地引导可熔性元件10的熔断和凝聚。
[0085]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0086] 参见图10a-11b,本实施例中的复合保护元件包括基板S。可熔性元件10和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安装在基板S上。
[0087] 在上述基板S上形成有:连接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熔线端子50、50a,连接第一印刷型电阻元件20的第一电阻端子60a、60b,连接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a的第二电阻端子60c、60d,连接上述第一、第二电阻端子60a、60b、60c、60d的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端子55、55a以及端子孔H。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上依次层叠绝缘层41、熔断引导部
45及可熔性元件10。上述端子孔H起到电连接主电路和复合保护元件的作用。
[0088] 连接片51优选形成在熔线端子50、50a上。这是因为上述可熔性元件10配置在上述绝缘层41及上述熔断引导部45上,上述可熔性元件10和熔线端子50、50a之间形成有台阶差。通过形成在熔线端子50、50a上的连接片51,上述可熔性元件10和熔线端子50、50a可在同一平面上连接。
[0089] 上述熔线端子50、50a、第一电阻端子60a、60b及第二电阻端子60c、60d在同一平面上彼此分开并列设置。
[0090]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70起到电连接第一电阻端子60a和第二电阻端子60c的作用。
[0091]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70a可包括:配置在中央用于连接可熔性元件10和电阻元件的圆形或椭圆形共同连接部71’,以及形成于上述共同连接部71’的两侧而连接第一电阻端子60b和第二电阻端子60d的一对连接部73。
[0092] 上述共同连接部71’配置在上述熔断引导部45正下方,起到将电阻元件20、20a产生的一部分热量传递到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作用。
[0093] 上述连接部73构成为从上述电阻端子60b、60d向上述共同连接部71’一侧弯折的结构,以允许在2个连接部73之间的空间配置熔线端子50a,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即,在熔线端子50、50a之间配置第一连接端子70和第二连接端子70a。一对连接部73配置成分别从电阻端子60b、60d向中央一侧弯折的形态,从而减小了熔线端子之间的间隔,能够实现小型化。由于在所述熔断引导部45正下方设置了共同连接部71’,该共同连接部71’具有与熔断引导部45对应的形状和面积,从而形成能够将电阻元件的发热有效传递到熔断引导部45的结构。
[0094] 上述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起到在施加过电压时发热而熔断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作用。因此,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优选配置到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两侧。
[0095] 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上依次层叠绝缘层41、熔断引导部45及可熔性元件10。
[0096] 上述绝缘层41可包括板型绝缘部42和第一挡膜44。
[0097] 上述绝缘部42起到防止上述可熔性元件10连接到上述连接端子70、70a的作用。上述绝缘部42上形成有孔43,该孔43用于上述熔断引导部45和共同连接部71’通过焊接连接。
[0098] 上述孔43配置在熔断引导部45正下方,并且孔43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在孔43内部填充焊锡43a以电连接上述熔断引导部45和共同连接部71’。
[0099] 每个第一挡膜44用于在焊接可熔性元件10时防止熔融的焊锡43a左右流动。可在绝缘部42的前端和后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成对的第一挡膜。
[0100] 与第一挡膜44同样,在熔线端子50、50a上可形成一对第二挡膜44a,用于防止焊接可熔性元件时熔融的焊锡43a流动。
[0101] 在焊接上述可熔性元件10时,若涂敷在熔线端子50上的焊锡43a熔融而移动,则设置在焊锡43a上的可熔性元件10也与焊锡43a一同移动,从而带来了缺陷。此时,通过将上述第一、第二挡膜44、44a设置在可熔性元件10的周边,阻止焊锡43a的移动,且将可熔性元件10保持在期望的位置。此外,虽然图未示,通过将第一、第二挡膜的位置构造成高于可熔性元件10的底面,从而能够将可熔性元件10固定,而不受焊锡43a是否移动的影响。
[0102] 与此同时,上述熔断引导部45优选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以便高效地引导可熔性元件10的熔融和凝聚,从而形成高效的熔断和凝聚。
[0103] 具体地,上述熔断引导部45配置在可熔性元件10和共同连接部71’之间,不仅起到电连接可熔性元件10和共同连接部71’的作用,而且还用于将通过共同连接部71’传递的热量传递到可熔性元件10。熔断引导部45可具有与可熔性元件10的宽度对应的长度(直径)。
[0104] 上述可熔性元件10连接到熔线端子50、50a。在将过电流施加到主电路时,可熔性元件10熔断,从而保护电路及电路元件。
[0105] 施加到可熔性元件10的电流通过熔断引导部45流经共同连接部71’,接着以分流的形式,从共同连接部71’流向第一电阻端子60a、60b和第二电阻端子60c、60d,最终以汇流的形式流向端子55。
[0106] 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在可熔性元件10的两侧发热。该热量不仅以辐射热的方式对可熔性元件10进行加热,而且通过共同连接部71’和熔断引导部45以热传导的方式对可熔性元件10进行加热。由此,熔断可熔性元件10。
[0107]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将圆形或椭圆形的熔断引导部45设置于可熔性元件10的正下方,从而实现可熔性元件10的高效熔断和凝聚。
[0108]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
[0109] 参照图12a~图13b,本实施例的复合保护元件包括基板S。在上述基板S上设置可熔性元件10和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
[0110] 在上述基板S上形成有:连接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熔线端子50、50a,连接第一印刷型电阻元件20的第一电阻端子60a、60b,连接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a的第二电阻端子60c、60d,连接上述第一、第二电阻端子60a、60b、60c、60d的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端子55、55a及端子孔H。在上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上依次层叠绝缘层41及可熔性元件10。上述端子孔H具有电连接主电路和复合保护元件的作用。
[0111] 优选在上述熔线端子50、50a上形成连接片51。
[0112] 上述熔线端子50、50a、第一电阻端子60a、60b及第二电阻端子60c、60d在同一平面上分开并列设置。
[0113] 上述第一连接端子70起到电连接第一电阻端子60a和第二电阻端子60c的作用。
[0114] 上述第二连接端子70a可包括:配置在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共同连接部71”,以及形成在上述共同连接部71”的两侧而用于连接第一电阻端子60b和第二电阻端子60d的一对连接部73。
[0115] 上述共同连接部71”配置在可熔性元件10的中间部12和下文将要描述的孔43的正下方。共同连接部71”不仅起到对电阻元件20、20a产生的一部分热量的传递作用,而且可用于引导可熔性元件10的熔融和凝聚。为了实现高效的熔断及凝聚,共同连接部71”优选形成为圆形或椭圆形。
[0116] 上述连接部73构造成在电阻端子60b、60d向共同连接部71”侧弯折的结构,从而允许在2个连接部73之间的空间配置熔线端子50a。即,在熔线端子50、50a之间配置第一连接端子70和第二连接端子70a,一对连接部73配置成在各电阻端子60b、60d向中央侧弯折的形态。由此,减小了熔线端子之间的间隔,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0117] 上述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起到在施加过电压时发热而熔断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作用。因此,上述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优选配置到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两侧。
[0118] 在上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70、70a上依次层叠绝缘层41和可熔性元件10。
[0119] 上述绝缘层41可包括板型绝缘部42和第一挡膜44。
[0120] 上述绝缘部42起到防止上述可熔性元件10连接到上述连接端子70、70a的作用。绝缘部42上形成有孔43,该孔43使得上述可熔性元件10和共同连接部71”通过焊接连接。
[0121] 施加到可熔性元件10的电流流经共同连接部71”,接着从上述共同连接部71”经由连接部73分支成第一电阻端子60a、60b及第二电阻端子60c、60d,并最终在端子55形成汇流。
[0122] 第一、第二印刷型电阻元件20、20a在上述可熔性元件10的两侧发热。该热量不仅以辐射热的方式加热可熔性元件10,而且通过共同连接部71”以热传导的方式加热可熔性元件10,从而熔断上述可熔性元件10。
[0123] 因此,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通过将单个的共同连接部71”构造成圆形或椭圆形,从而引导可熔性元件10的熔断和凝聚。
[0124] 如前面所描述的,在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中,直接在基板S上印刷形成的薄膜形态(thin film)的电阻元件,因此能够很容易地应用自动化工序来制造该电阻元件。与具有芯片类电阻元件的保护设备相比,减少了制造成本,同时实现了小型化的设计结构。
[0125] 此外,在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中,设置于可熔性元件的两侧并位于可熔性元件正下方的印刷型电阻元件产生热量,从而可改善产品的热工性能。
[0126] 再次,在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中,至少两个印刷型电阻元件可将其产生的总热量在多个电阻元件中分配,从而可增加产品的使用年限。因此,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可适用于大功率产品中。
[0127] 此外,在本发明的复合保护元件中,可熔性元件的凝聚可由圆形或椭圆形的熔线端子引导。由此,提高了熔断和凝聚的效率。
[0128] 本发明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发明,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注意的是,凡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视为涵盖于本发明的范畴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内容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