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

申请号 CN201510404080.1 申请日 2015-07-10 公开(公告)号 CN105261524A 公开(公告)日 2016-01-20
申请人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明人 佐佐木知明; 今井崇文;
摘要 一种继电器包括固定触点、可动 接触 构件和电磁装置。电磁装置包括线圈架、线圈、可动 铁 芯、第一电枢、第二电枢和铁磁构件。第一电枢具有第一孔,可动铁芯的第一端部被插入配合到第一孔。第二电枢具有第二孔,可动铁芯的第二端部被插入配合到第二孔。线圈架具有在一对第一侧片的面对表面中的每个上形成的第一肋和在一对第二侧片的面对表面中的每个上形成的第二肋。第一电枢置于一对第一侧片的第一肋之间,并且第二电枢置于一对第二侧片的第二肋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继电器,包括:
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构件;和
电磁装置,
其中所述可动接触构件响应于所述电磁装置的操作而在接触所述固定触点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电磁装置包括线圈架、线圈、可动芯、第一电枢、第二电枢和铁磁构件,其中所述线圈架包括:
管体,所述线圈围绕所述管体缠绕,所述可动铁芯穿过所述管体;
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从所述管体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向外突出;
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从所述管体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向外突出;
一对第一侧片,所述一对第一侧片从所述第一凸缘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与所述管体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其中所述第一凸缘的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和
一对第二侧片,所述一对第二侧片从所述第二凸缘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与所述管体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其中所述第二凸缘的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
其中所述可动铁芯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并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垂直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中间部的垂直于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的横截面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电枢具有第一孔,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第一端部被插入配合到所述第一孔,
其中所述第二电枢具有第二孔,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第二端部被插入配合到所述第二孔,
其中所述铁磁构件具有:包围所述线圈架、所述线圈、所述第一电枢和所述第二电枢的矩形框架形状;第一插入孔,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第一端部的突出过所述第一电枢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所述可动铁芯的所述第二端部的突出过所述第二电枢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插入孔,
其中所述线圈架具有在所述一对第一侧片的面对表面中的每个上沿着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一肋以及在所述一对第二侧片的面对表面中的每个上沿着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二肋,
其中所述第一电枢置于所述一对第一侧片的所述第一肋之间,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电枢置于所述一对第二侧片的所述第二肋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肋中的每个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一圆部,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肋中的每个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二圆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两个第一肋在所述一对第一侧片中的每个处形成,同时在与所述一对第一侧片的面对方向和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分离,以及
其中两个第二肋在所述一对第二侧片中的每个处形成,同时在与所述一对第二侧片的面对方向和所述管体的所述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枢具有在其侧表面处形成的第一凹部以对应于所述第一肋中的每个,所述第一肋中的每个被插入对应的第一凹部,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电枢具有在其侧表面处形成的第二凹部以对应于所述第二肋中的每个,所述第二肋中的每个被插入对应的第二凹部。

说明书全文

继电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并且更特别地涉及包括电磁装置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0002] 关于这种继电器,已知例如远程控制继电器(见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11-249137号)。
[0003]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11-249137号中公开的远程控制继电器中,存在容纳在外壳中的电磁装置,所述电磁装置具有通过对线圈的供电而往复移动的柱塞和用于响应于柱塞的往复移动而切换接触部的通/断的打开/关闭机构。
[0004] 电磁装置包括线圈、线圈线圈架、柱塞、两个电枢、轭、残余板、两个永磁体以及两个附加轭。
[0005] 线圈线圈架具有线圈围绕其缠绕的柱形管体,设置在管体的轴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板形凸缘,以及在与管体相反的方向上从凸缘中的每个的两个边缘突出的侧片。
[0006]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11-249137号中公开的远程控制继电器在以下方面是不利的,即,由于两个侧片和沿着所述线圈线圈架的轴向方向移动的所述电枢之间的大摩擦,设置在从线圈线圈架的凸缘在相同的方向上突出的两个侧片之间的电枢难以平稳地移动。

发明内容

[0007] 鉴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磁装置的操作稳定性的继电器。
[000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有一种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固定触点;可动接触构件;和电磁装置。可动接触构件响应于电磁装置的操作而在接触固定触点的第一位置和与固定触点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电磁装置包括线圈架、线圈、可动芯、第一电枢、第二电枢和铁磁构件。线圈架包括:线圈围绕其缠绕的管体、穿过管体的可动铁芯;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从管体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向外突出;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从管体的在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向外突出;一对第一侧片,所述一对第一侧片从第一凸缘的垂直于管体的轴向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与管体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和一对第二侧片,所述一对第二侧片从所述第二凸缘的垂直于管体的轴向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与管体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可动铁芯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在二者之间的中间部,并且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垂直于管体的轴向方向的横截面面积小于中间部的垂直于管体的轴向方向的横截面面积。第一电枢具有第一孔,可动铁芯的第一端部插入配合到所述第一孔。第二电枢具有第二孔,可动铁芯的第二端部插入配合到所述第二孔。铁磁构件具有包围线圈架、线圈、第一电枢和第二电枢的矩形框架形状,所述铁磁构件具有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可动铁芯的第一端部的突出过第一电枢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插入孔,可动铁芯的第二端部的突出过第二电枢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插入孔。线圈架具有在所述一对第一侧片的面对表面中的每个上沿着管体的轴向方向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一肋以及在所述一对第二侧片的面对表面中的每个上沿着管体的轴向方向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二肋。第一电枢置于所述一对第一侧片的第一肋之间,并且第二电枢置于所述一对第二侧片的第二肋之间。
[0009] 通过这种构造,能够提高电磁装置的操作稳定性。附图说明
[0010] 附图仅仅通过示例的方式而不是通过限制的方式描绘根据本教导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0011]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0012] 图2是在盖被移除的状态下,当可动接触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继电器的示意性前视图。
[0013] 图3是在盖被移除的状态下,当可动接触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继电器的示意性前视图。
[0014]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示意性分解透视图。
[0015] 图5和图6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0016] 图7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线圈架的示意性透视图。
[0017] 图8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
[0018] 图9A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左侧视图。
[0019] 图9B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右侧视图。
[0020] 图10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0021] 图11是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透视图。
[0022] 图12A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第一变体的左侧视图。
[0023] 图12B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第一变体的右侧视图。
[0024] 图13A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第二变体的左侧视图。
[0025] 图13B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第二变体的右侧视图。
[0026] 图14A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第三变体的左侧视图。
[0027] 图14B是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电磁装置的第三变体的右侧视图。
[0028] 图15是包括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的负载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0029] 图16是用于说明包括根据该实施例的继电器的负载控制系统的传输信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图8、图9A、图9B和图10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继电器1。
[0031] 继电器1包括固定触点2、可动接触构件3和电磁装置4。响应于电磁装置4的操作,可动接触构件3在接触固定触点2的第一位置(见图2)和与固定触点2分离的第二位置(见图3)之间移动。如图4至图6所示,电磁装置4具有线圈架41、线圈42、可动铁芯43、第一电枢44a、第二电枢44b和铁磁构件45。线圈架41具有管体41a,线圈42围绕所述管体41a缠绕并且可动铁芯43穿过所述管体41a。而且,线圈架41具有第一凸缘41b和第二凸缘41c,所述第一凸缘41b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41aa向外突出,所述第二凸缘41c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41ab向外突出。
[0032] 线圈架41具有一对第一侧片41d,所述一对第一侧片41d从第一凸缘41b的在垂直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宽度方向(图9A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与管体41a相反的方向上突出。而且,线圈架41具有一对第二侧片41e,所述一对第二侧片41e从第二凸缘41c的在垂直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宽度方向(图9B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个边缘在与管体41a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0033] 在可动铁芯43中,第一端部43a和第二端部43b在垂直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小于中间部43的在垂直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
[0034] 第一电枢44a具有第一孔44aa,可动铁芯43的第一端部43a压配合到所述第一孔44aa。第二电枢44b具有第二孔44bb,可动铁芯43的第二端部43b压配合到所述第二孔44bb。
[0035] 铁磁构件45具有包围线圈架41、线圈42、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的矩形框架形状。铁磁构件45具有第一插入孔455(见图5),可动铁芯43的第一端部43a的突出过第一电枢44a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一插入孔455。而且,铁磁构件45具有第二插入孔456(见图5),可动铁芯43的第二端部43b的突出过第二电枢44b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插入孔456。线圈架41具有:第一肋41f,所述第一肋在所述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表面上形成以沿着管体41a的轴向方向延伸;和第二肋41g,所述第二肋41g在所述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表面上形成以沿着管体41a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一电枢44a置于一对第一侧片41d的第一肋41f之间。第二电枢44b置于一对第二侧片41e的第二肋41g之间。因此,继电器1能够提高电磁装置4的操作稳定性。
[0036] 继电器1优选包括用于容纳固定触点2、可动接触构件3、电磁装置4等的外壳10。继电器1优选还包括第一端子5、第二端子6和一对第三端子7。固定触点2电连接到第一端子5。可动接触构件3电连接到第二端子6。在继电器1中,例如,负载305(见图10)和商用电源306(见图10)的串联电路能够连接在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6之间。在继电器
1中,线圈42电连接在一对第三端子7之间。因此,继电器1能够控制负载305的通/断。
[0037] 现在将详细描述继电器1的部件中的每个。
[0038] 继电器1是单绕式双稳态继电器(闭继电器)。双稳态继电器是这样的电磁继电器,即,当激励输入施加到线圈42时,所述电磁继电器被正向或反向操作并且即使在激励输入去除之后仍维持所述电磁继电器的状态。而且,继电器1是通过线圈42的激励输入具有极性的极性继电器。因此,继电器1需要使得对线圈42的供电的方向反向以使得可动铁芯43往复移动。继电器1是远程控制继电器。继电器1优选满足如JIS C 8360标准化的远程控制继电器的标准。
[0039] 外壳10优选设置为具有协议式断路器的尺寸以在例如JIS C 8201-2-1的Annex XC中规定的配电板中使用。
[0040] 外壳10通过将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本体11与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盖12组合而形成。对于本体11和盖12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在外壳10中,本体11和盖12优选由相同的材料制成。本体11形成为在其一侧处具有开口11a的盒状。盖12具有覆盖本体11的开口11a的扁平板状。外壳10通过利用四个带头销15将本体11和盖12组合而形成。本体11具有四个第一通孔11b,带头销15穿过所述四个第一通孔11b。盖12具有四个第二通孔12b,带头销15穿过所述四个第二通孔12b。外壳10通过将本体11和盖12插入配合、允许带头销15穿过盖12的第二通孔12b和本体11的第一通孔11b、并且通过在带头销15的前端部上进行塑性变形而将本体11与盖12耦连而装配。
[0041] 本体11具有形成为一个单元的两个平行的间隔壁11c和11d。两个间隔壁11c和11d从本体11的面向盖12的表面朝向盖12突出。两个间隔壁11c和11d在外壳10的纵向方向上彼此分离。容纳在外壳10中的电磁装置4被设置以使得管体41a的轴向方向平行于外壳10的纵向方向。在继电器1中,板簧16优选设置在电磁装置4与间隔壁11d之间。板簧16具有基本上U形的形状以使得所述板簧不干涉可动铁芯43。例如,板簧16具有基本上U形的形状以使得所述板簧不被带至接触沿着外壳10的纵向方向移动的可动铁芯43。在继电器1中,能够减小由于板簧16的存在而由可动铁芯43的移动产生的冲击。
[0042] 在继电器1中,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被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外壳10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处。而且,在继电器1中,一对第三端子7被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布置在外壳10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处。
[0043] 第一端子5包括第一端子板51、第一垫圈52和导电的第一端子螺钉53。第一端子螺钉53的第一轴部53b被插入通过第一垫圈52并且配合到第一端子板51的第一螺孔51b。第一端子板51部分地暴露到外壳10的外侧并且部分地容纳在外壳10中。第一端子板51是导电板,诸如金属板等。第一端子5的第一端子板51通过第一端子螺钉53附接到本体11。
[0044] 第二端子6具有第二端子板61、第二垫圈62和导电的第二端子螺钉63。第二端子螺钉63的第二轴部63b插入通过第二垫圈62并且配合到第二端子板61的第二螺孔61b。第二端子板61部分地暴露到外壳10的外侧并且部分地容纳在外壳10中。第二端子板61是导电板,诸如金属板等。第二端子6的第二端子板61通过第二端子螺钉63附接到本体
11。
[0045] 第三端子7具有第三端子板71、第三垫圈72和导电的第三端子螺钉73。第三端子螺钉73的第三轴部73b插入通过第三垫圈72并且配合到第三端子板71的第三螺孔71b。第三端子板71部分地暴露到外壳10的外侧并且部分地容纳在外壳10中。第三端子板71是导电板,诸如金属板等。
[0046] 在继电器1中,固定触点2电连接到第一端子5并且可动接触构件3电连接到第二端子6。因此,在继电器1中,当可动接触构件3接触固定触点2时,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经由固定触点2和可动接触构件3电连接到彼此。当可动接触构件3与固定触点2分离时,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6彼此电绝缘。
[0047] 固定触点2固定到从第一端子板51延伸的延伸件51c。延伸件51c具有基本上J形形状。固定触点2固定到延伸件51c的前端部。继电器1包括设置在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6之间的间隔壁18。间隔壁18具有电绝缘性质。间隔壁18由合成树脂制成。
[0048] 可动接触构件3包括为长的导电板的板簧31和可动触点32,所述可动触点固定到板簧31并且能够被带至接触固定触点2。导电板由金属材料制成。在可动接触构件3中,板簧31和可动触点32可以形成为一个单元。在继电器1中,可动接触构件3和固定触点2形成接触部分100。
[0049] 可动接触构件3在其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3a处具有可动触点32。可动接触构件3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3b通过柔性电线65电连接到第二端子6。电线65是通过将若干电线编织而形成的编织导体。
[0050] 在继电器1中,线圈架41具有一对支撑片41h,所述一对支撑片41h在与第一凸缘41b相反的方向上从一对第一侧片41d突出。一对支撑片41h具有支承孔41j,圆棒状第一轴销101穿过所述支承孔41j。第一轴销101沿着外壳10的宽度方向容纳在外壳10中并且由外壳10支撑。
[0051] 继电器1包括能够绕第一轴销101旋转的长杆8。杆8由具有电绝缘性质的合成树脂制成。杆8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具有第一支承孔81。第一支承孔81允许第一轴销101被可旋转地支撑。因此。杆8由线圈架41可旋转地支撑。
[0052] 杆8在其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8a处具有第二支承孔82。在杆8中,附接到可动铁芯43的第一端部43a的圆棒状第二轴销102穿过第二支承孔82。第二轴销102布置为平行于第一轴销101。因此,杆8能够通过可动铁芯43的移动而绕第一轴销101旋转。
[0053] 杆8具有弹簧接收部83,所述弹簧接收部83用于将螺旋弹簧9保持在弹簧接收部83与可动接触构件3之间,所述弹簧接收部83与杆8形成为一个单元。螺旋弹簧9向可动接触构件3施力以使得当可动接触构件3接触固定触点2时能够得到期望的接触压力。
[0054] 弹簧接收部83具有朝向可动接触构件3侧开口的基本上U形的形状。更具体地,弹簧接收单元83具有通过中央片83a和沿着中央片83a的厚度方向从中央片83a的两端突出的一对侧片83b形成的基本上U形的形状。在弹簧接收单元83的中央片83a处形成的是第一突起83d,螺旋弹簧9的一个端部配合到所述第一突起83d。在可动接触构件3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3c处形成的是第二突起(未示出),螺旋弹簧9的另一端部配合到所述第二突起。
[0055] 在可动接触构件3中,孔34在第二突起与第一端部3a之间形成,而与第二突起和第一端部3a分离。杆8具有将要插入可动接触构件3的孔34中的第三突起(未示出),第三突起与杆8形成为一个单元。而且,杆8在第一端部8a处具有枢转突起85,所述枢转突起85能够被带至接触可动接触构件3。
[0056] 面向在外壳10的前表面处形成的窗口的显示片86在杆8的纵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8b处形成。显示片86与杆8形成为一个单元。在继电器1中,当杆8由可动铁芯43的移动而旋转时,显示片86的显示表面上的暴露区域变化。“通”和“断”显示在显示片86的显示表面上。当可动接触构件3接触固定触点2时,在显示片86的显示表面上仅仅“通”通过窗口暴露。当可动接触构件3与固定触点2分离时,在显示片86的显示表面上仅仅“断”通过窗口暴露。在杆8中,沟槽86b沿着外壳10的宽度方向在显示片86的显示表面上形成。因此,在继电器1中,当用户将一字型驱动器等的前端部通过窗口插入沟槽86b中并且使得一字型驱动器移动时,杆8能够被旋转。
[0057] 线圈架41由具有电绝缘性质的合成树脂制成。管体41a具有正方管形状。第一凸缘41b和第二凸缘41c具有矩形形状。
[0058] 第一侧片41d具有矩形板形状。第一侧片41d在管体41a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电枢44a的厚度。第一侧片41d在垂直于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和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凸缘41b的在垂直于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和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第一肋41f在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表面上形成以沿着管体41a的轴向方向延伸。两个第一肋41f在第一侧片41d中的每个处形成。在第一侧片41d中的每个处形成的两个第一肋41f在垂直于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和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彼此分离。如图9A所示,在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上面对彼此的第一肋41f之间的距离H1设置为与第一电枢44a在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上的长度H12基本上相同。
[0059] 第二侧片41e具有矩形板形状。第二侧片41e在管体41a的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电枢44b的厚度。第二侧片41e在垂直于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方向和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凸缘41c在垂直于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方向和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第二肋41g在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表面上形成以沿着管体41a的轴向方向延伸。两个第二肋41g在第二侧片41e中的每个处形成。在第二侧片41e中的每个处形成的两个第二肋41g在垂直于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方向和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彼此分离。如图9B所示,在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方向上面对彼此的第二肋41g之间的距离H21设置为与第二电枢44b在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方向上的长度H22基本上相同。
[0060] 例如,可动铁芯43具有长板形状。可动铁芯43具有均匀的厚度。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43a和第二端部43b的宽度小于中间部43c的宽度。因此,在可动铁芯43中,第一端部43a和第二端部43b的在垂直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小于中间部43c在垂直于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横截面面积。可动铁芯43具有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的矩形横截面。
[0061] 第一电枢44a具有矩形板形状。第一电枢44a的第一开口44aa在第一电枢44a的中央部处形成。第一开口44aa具有矩形形状。第一电枢44a是磁体。
[0062] 第二电枢44b具有矩形板形状。第二电枢44b的第二开口44bb在第二电枢44b的中央部处形成。第二开口44bb具有矩形形状。第二电枢44b是磁体。
[0063] 电磁装置4通过向线圈42供电而磁化以使得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的极性彼此不同。更具体地,电磁装置4能够通过使得流动通过线圈42的电流的方向反向而将其中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中的一个被磁化为N极并且另一个被磁化为S极的状态改变为其中所述一个被磁化为S极并且所述另一个被磁化为N极的状态。
[0064] 如图4至图6所示,电磁装置4优选在第一电枢44a的与设置第二电枢44a的那侧相反的一侧上具有非磁性板48。板48可以由例如奥氏体基不锈制成。对于奥氏体基不锈钢,能够采用例如SUS304等。
[0065] 板48具有矩形板形状。大于第一电枢44a的第一开口44aa的第三开口48a在板48的中央部处形成。板48优选固定到第一电枢44a。在包括板48的电磁装置4中,当第一电枢44a由可动铁芯43的移动而朝向铁磁构件45移动时,板48设置在第一电枢44a与铁磁构件45之间。板48优选比第一电枢44a更薄。
[0066] 铁磁构件45具有矩形框架形状,所述铁磁构件包围线圈架41、线圈42、第一电枢44a、第二电枢44b等。铁磁构件45被设置以使得铁磁构件45的轴向方向和线圈架41中的管体41a的轴向方向垂直于彼此。铁磁构件45的轴向方向平行于线圈架41的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
[0067] 铁磁构件45通过将分别具有基本上U形形状的一对轭450组合而形成。轭450(在下文中,称为“第一轭450”)中的每个具有通过中央片451和在中央片451的厚度方向上从中央片451的两端突出的一对侧片452形成的基本上U形的形状。一对第一轭450在垂直于线圈架41的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和线圈架41的管体41a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布置。在第一轭450中,一对侧片452之间的距离被设置为比第一电枢44a的面向与其靠近的侧片452的表面与第二电枢44b的面向与其靠近的侧片452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更长。
[0068] 第一轭450中的每个在靠近第一电枢44a的一对侧片452中一个的前边缘处具有第一凹部453,所述第一凹部453形成第一通孔455的大致一半。而且,第一轭450中的每个在靠近第二电枢44b的一对侧片452中另一个的前边缘处具有第二凹部454,所述第二凹部454形成第二通孔456的大致一半。
[0069] 在电磁装置4中,当电流被使得流动通过线圈42时能够产生电磁力,并且吸引力能够由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中的一个与铁磁构件45之间的电磁力产生。在继电器1中,当在电磁装置4中第一电枢44a靠近第一轭450时,可动接触构件3定位在接触固定触点2的第一位置处。而且,在继电器1中,当在电磁装置4中第二电枢44b靠近第一轭450时,可动接触构件3定位在与固定触点2分离的第二位置处。
[0070] 电磁装置4包括永磁体46。永磁体46具有矩形板形状。永磁体46中的每个被磁化以使得在其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461和第二表面462的极性彼此不同。永磁体46中的每个被磁化以使得第一表面为S极并且第二表面为N极。永磁体46中的每个被设置在第一轭450的中央片451的面向线圈42的表面侧处。永磁体46中的每个被设置以使得第一表面461定位在第一轭450的中央片451侧并且第二表面462定位在线圈42侧处。因此,在电磁装置4中,铁磁构件45被磁化为与永磁体46的第一表面461的极相同的极。更具体地,在电磁装置1中,形成铁磁构件45的一对第一轭450被磁化为S极。
[0071] 电磁装置4还包括比第一轭450小的一对第二轭47。第二轭47具有通过矩形板形状的主片471和在主片471的厚度方向上从主片471的一端突出的侧片472形成的基本上L形状。第二轭47设置在永磁体46与线圈架41之间。更具体地,第二轭47设置在永磁体46与线圈42之间以使得主片471面向永磁体46。在电磁装置4中,永磁体46的第二表面462面向第二轭47侧以使得第二轭47被磁化为与永磁体46的第二表面462的极相同的极。更具体地,在电磁装置4中,第二轭47被磁化为N极。因此,在电磁装置4中,第二轭47和第一轭450被磁化为不同的极性。
[0072] 第二轭47被设置以使得侧片472面向第二凸缘41c的面向第二电枢44b的表面。第二轭47的尺寸被设置以使得,当第一电枢44a靠近铁磁构件45时,侧片472和第二电枢
44b彼此靠近,并且当第二电枢44b靠近铁磁构件45时,主片47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枢44a彼此靠近。因此,在电磁装置4中,如果可动铁芯43移动直到第一电枢44a或第二电枢44b靠近铁磁构件45,即使当对线圈42的供电停止时,可动铁芯43的位置也能够由永磁体46的磁性力维持。因此,在继电器1中,即使在对线圈42的供电停止之后,也能够维持由固定触点2(在下文中称为“第一固定触点2”)和可动接触构件3(在下文中称为“第一可动接触构件3”)形成的接触部分100(在下文中称为“第一接触部分100”)的状态。
[0073] 在电磁装置4中,当第一电枢44a靠近铁磁构件45时,形成包括第一电枢44a、第一轭450、永磁体46、第二轭47和可动铁芯43的磁回路。而且,在电磁装置4中,当第二电枢44b靠近铁磁构件45时,形成包括第二电枢44b、第一轭450、永磁体46、第二轭47和可动铁芯43的磁回路。
[0074] 如上所述,继电器1是单绕组型双稳态继电器。继电器1包括用于切换对线圈42的供电方向以使得可动铁芯43往复移动的转换电路20(见图10)。转换电路20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二接触部分200、电容器C1和电阻器R1。
[0075] 在转换电路20中,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到一对第三端子7中的一个。第二接触部分200被构造以将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中的一个选择性地连接到线圈42的一端。线圈42的另一端连接到一对第三端子7的另一第三端子7。因此,在继电器1中,电流在其中线圈42与第一二极管D1的串联电路连接在一对第三端子7之间的情况与其中线圈42与第二二极管D2连接在一对第三端子7之间的情况之间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通过线圈42。
[0076]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接触部分200包括第二固定触点202、第三固定触点203、面向第二固定触点202的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和面向第三固定触点203的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继电器1包括用于支撑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和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的支撑板220。支撑板220是导电板,诸如金属板等。在第二接触部分200中,支撑板220经由线圈42电连接到一对第三端子7中的一个。而且,在第二接触部分200中,第二固定触点202和第三固定触点203分别经由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电连接到一对第三端子7中的另一个。
[0077] 支撑板220具有基本上U形形状。支撑板220具有通过中央片221和具有不同长度的一对侧片222形成的基本上U形形状。在第二接触部分200中,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由一对侧片222中的更长的一个支撑,并且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由一对侧片222中的更短的一个支撑。
[0078] 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包括是长导电板的板簧212a和固定到板簧212a并且能够被带至接触第二固定触点202的第二可动触点212b。板簧212a具有在将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带至接触第二固定触点202的方向上作用的弹簧力。在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中,第二可动触点212b和板簧212a可以形成为一个单元。
[0079] 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包括是长导电板的板簧213a和固定到板簧213a并且能够被带至接触第三固定触点203的第三可动触点213b。板簧213a具有在将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带至接触第三固定触点203的方向上作用的弹簧力。在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中,第三可动触点213b和板簧213a可以形成为一个单元。
[0080] 在继电器1中,杆8具有操纵单元87,所述操纵单元87与杆8形成为一个单元并且选择性地按压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和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操纵单元87从杆8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8b的比显示片86更靠近第一支承孔81的一部分突出。操纵单元87的前端部设置在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的前端部与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的前端部之间。操纵单元87与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和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中的一个分离并且按压另一个。当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不被操纵单元87按压时,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接触第二固定触点202,并且当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由操纵单元87按压时,所述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与第二固定触点202分离。当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不被操纵单元87按压时,所述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接触第三固定触点203,并且当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由操纵单元87按压时,所述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与第三固定触点203分离。
[0081] 在继电器1中,当第一电枢44a靠近铁磁构件45时,第一可动接触构件3被带至接触第一固定触点2;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被带至接触第二固定触点202;并且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2与第三固定触点203分离。而且,在继电器1中,当第二电枢44b靠近铁磁构件45时,第一可动接触构件3与第一固定触点2分离;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与第二固定触点202分离;并且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被带至接触第三固定触点203。因此,在继电器1中,电流在其中第一电枢44a靠近铁磁构件45的状态与其中第二电枢44b靠近铁磁构件
45的状态之间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通过线圈。在下文中,将简洁地描述继电器1的操作。
[0082] 如图3所示,在继电器1中,如果电流流动通过线圈42以使得在其中可动接触构件3与固定触点2分离的状态下改变可动铁芯43的磁化状态,则可动铁芯43移动以使得第一电枢44a靠近铁磁构件45。因此,在继电器1中,杆8绕作为旋转轴线的第一轴销101在图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在继电器1中,可动接触构件3通过杆8的顺时针旋转而如图2所示接触固定触点2。而且,在继电器1中,第三可动接触构件213通过杆8的顺时针旋转由操纵单元87按压以与第三固定触点203分离。因此,在继电器1中,即使对线圈42的供电停止,其中第一可动接触构件3被带至接触第一固定触点2的状态通过永磁体46的磁性力维持。
[0083] 在继电器1中,如果电流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通过线圈42,可动铁芯43移动以使得第二电枢44b靠近铁磁构件45。因此,在继电器1中,杆8绕作为旋转轴线的第一轴销101在图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在继电器1中,可动接触构件3通过杆8的逆时针旋转而如图3所示与固定触点2分离。而且,在继电器1中,第二可动接触构件212通过杆8的逆时针旋转由操纵单元87按压以与第二固定触点202分离。因此,在继电器1中,即使对线圈42的供电停止,其中第一可动接触构件3与第一固定触点2分离的状态也被维持。
[0084] 本发明人已经研发对比示例的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具有与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2011-249137号所公开的远程控制继电器相同的构造。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与继电器1的不同在于电磁装置4的线圈架41的形状。
[0085] 如图11所示,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中的线圈架41不包括继电器1中的线圈架41的第一肋41f和第二肋41g。在对比示例中,为了防止在可动铁芯43移动期间发生摇晃,第一电枢44a在线圈架41的一对第一侧片41d的面对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大致等于一对第一侧片41d之间的距离。以相同的方式,在对比示例中,第二电枢44b在线圈架41的一对第二侧片41e的面对方向上的长度设置为大致等于一对第二侧片41e之间的距离。
[0086] 然而,在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中,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不平稳地移动。本发明人认为这是由在第一电枢44a沿着一对第一侧片41d移动期间发生的大的摩擦力和在第二电枢44b沿着一对第二侧片41e移动期间发生的大的摩擦力所导致的。
[0087] 在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中,线圈架41的一对第一侧片41d易翘曲以至于一对第一侧片41d之间的尺寸局部减小,并且在装配电磁装置时,第一电枢44a不能够插入一对第一侧片41d之间。而且,在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中,线圈架41的一对第二侧片41e易翘曲以至于一对第二侧片41e之间的尺寸局部减小,并且在装配电磁装置时,第二电枢44b不能够插入一对第二侧片41e之间。本发明人已经发现,在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中,通过将线圈42围绕线圈架41的管体41a缠绕,一对第一侧片41d和一对第二侧片41e易翘曲以至于一对第一侧片41d之间的尺寸和一对第二侧片41e之间的尺寸局部增大。而且,在对比示例的继电器中,当可动铁芯43移动时,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摇晃,并且因此,吸引力特征可能变得不均匀。
[0088] 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的继电器1中,第一电枢44a置于一对第一侧片41d的第一肋41f之间并且第二电枢44b置于一对第二侧片41e的第二肋41g之间。因此,继电器1能够减小在第一电枢44a沿着一对第一侧片41d移动期间发生的摩擦力和在第二电枢44b沿着第二侧片41e移动期间发生的摩擦力。而且,继电器1能够减小在可动铁芯43移动期间所述可动铁芯43的摇晃。因此,在继电器1中,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能够更加平稳地移动,这使得能够提高电磁装置4的操作稳定性。而且,继电器1能够抑制吸引力特征的不均匀性。在继电器1中,面向彼此的第一肋41f具有引导第一电枢44a的功能。而且,在继电器1中,面向彼此的第二肋41g具有引导第二电枢44b的功能。
[0089] 在继电器1中,两个第一肋41f在第一侧片41d中的每个处形成。因此,与当一个第一肋41f在第一侧片41d中的每个处形成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电枢44a在垂直于可动铁芯43的纵向方向的平面中旋转。而且,在继电器1中,两个第二肋41g在第二侧片41e中的每个处形成。因此,与当一个第二肋41g在第二侧片41e中的每个处形成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电枢44b在垂直于可动铁芯43的纵向方向的平面中旋转。在继电器1中,由于两个第一肋41f在第一侧片41d中的每个处形成并且两个第二肋41g在第二侧片41e中的每个处形成,能够抑制一对第一侧片41d和一对第二侧片41e的翘曲。第一肋41f的数量和第二肋41g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然而,由于摩擦力倾向于在第一肋41f和第二肋41g的数量增大时增大,因此两个第一肋41f和两个第二肋41g比三个或更多个第一肋41f和三个或更多个第二肋41g更优选。
[0090] 如图9A所示,第一肋41f优选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一圆部41fa。以相同的方式,如图9B所示,第二肋41g优选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二圆部41ga。在电磁装置4中,当第一肋41f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一圆部41fa时,与如图12A所示当第一肋41f在其前端处具有矩形部时相比能够减小摩擦力,并且因此,能够提高操作稳定性。换言之,在电磁装置4中,与当第一肋41f和第一电枢44a的面向表面彼此大致平行时相比,能够减小摩擦力。在电磁装置4中,当第二肋41g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二圆部41g时,与如图12B所示当第二肋41g在其前端处具有矩形部时相比,能够减小摩擦力,并且,因此,能够提高操作稳定性。
[0091] 在电磁装置4中,当第一肋41f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一圆部41fa时,与如图13A所示当第一肋41f在其前端处具有三形部时相比,能够提高线圈架41的可成形性。以相同的方式,当第二肋41g在其前端处具有第二圆部41ga时,与如图13B所示当第二肋41g在其前端处具有三角形部相比,能够提高线圈架41的可成形性。
[0092] 只要第一圆部41fa和第二圆部41ga不具有至少直角部并且能够减小摩擦力,第一圆部41fa的形状和第二圆部41ga的形状不被限制。在第一肋41f和第二肋41g的纵向方向上看到的第一圆部41fa和第二圆部41ga的形状与第一肋41f和第二肋41g在垂直于管体41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当在第一肋41f和第二肋41g的纵向方向上观察时,第一圆部41fa和第二圆部41ga具有圆形的形状。然而,所述第一圆部41fa和第二圆部41ga的形状不局限于此并且可以是例如具有圆角的形状或者半椭球形状。
[0093] 在电磁装置4中,优选在第一电枢44a的侧面处形成第一肋41f插入其中的第一凹部44ac(见图14A)和在第二电枢44b的侧面处形成第二肋41g插入其中的第二凹部44bc(见图14B)。因此,继电器1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电枢44a和第二电枢44b在垂直于管体41a以及一对第一侧片41d和一对第二侧片41e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摇晃。因此,能够提高操作稳定性。
[0094]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5和图16描述包括继电器1的负载控制系统300的示例。
[0095] 负载控制系统300包括继电器1、用于控制继电器1的第一端子301、用于监视开关的操纵状态的第二端子302、传输控制单元303和变压器304。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经由两线信号线Ls电连接到传输控制单元303。在继电器1中,负载305和商用电源306的串联电路连接在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6之间。而且,在继电器1中,一对第三端子7中的一个连接到变压器304并且第三端子7中的另一个连接到第一端子301。就构成部件而言,负载控制系统300不包括负载305和商用电源306。然而,负载305可以被包括为负载控制系统300的构成部件。
[0096] 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具有其自身的地址。
[0097] 传输控制单元303被配置以经由信号线Ls在第一端子301与第二端子302之间传输包含地址数据的传输信号Vs(见图16)。
[0098] 第二端子302被配置以将描述开关312的操纵信息的监视数据经由信号线Ls传输到传输控制单元303。
[0099] 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当继电器1由第一端子301控制时,电力以脉冲的方式从远程控制变压器304供应到继电器1。变压器304连接到是商用电源的交流电源。变压器304被配置以将100V的交流电压变压并且将24V的交流电压供应到继电器1和第一端子
301中的每个。变压器304是用于将预定的电压(±24V的交流电压)供应到继电器1的远程控制变压器。
[0100] 第一端子301能够控制多达四个回路的继电器1并且因此具有用于识别每个继电器1的2位负载数。在下文中,第一端子301的通道和负载数将被称为地址。换言之,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每个继电器1具有其自身的地址。
[0101] 第一端子301控制具有与地址数据中的负载数相同的负载数的继电器1,从而控制对应于此的负载。
[0102] 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第二端子302的地址与继电器1的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传输控制单元303管理。因此,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多个回路的继电器1能够基于传输控制单元303中的多个回路的继电器1的地址与单个第二端子302的地址之间的关系数据由单个第二端子302控制。在该说明书中,这种控制被称为批量控制。特别地,其中多个负载305被控制到相同状态的批量控制被称为群控制,并且其中多个负载305被单独控制到预设状态的批量控制被称为模式控制。群控制或者模式控制在由继电器1控制的负载1是照明负载时是尤其有效的。当在其中布置多个照明负载的办公室等中,多个照明负载被同时开启/关闭时,能够使用群控制或者模式控制。
[0103] 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传输控制单元303、第一端子301、继电器1和变压器304优选设置在配电板(未示出)内侧。
[0104] 传输控制单元303将具有如图16A所示的格式(信号类型)的传输信号Vs传输到信号线Ls。传输信号Vs是双极(±24V)时分复用信号并且数据由脉冲宽度调制(见图16B)传输。传输信号Vs包含开始脉冲信号SY、模式数据MD、地址数据AD、控制数据CD、校验和数据CS以及信号返回阶段WT。开始脉冲信号SY表示信号传输开始。模式数据MD表示传输信号Vs的模式。地址数据AD单独调用第一端子301或第二端子302。控制数据CD控制继电器1或负载305。校验和数据检测传输错误。信号返回阶段WT是用于从第一端子
301或第二端子302接收返回信号的时隙。
[0105] 当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中的每个的地址与通过信号线Ls接收的传输信号Vs的地址数据AC一致时,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中的每个从传输信号Vs获取控制数据CD。而且,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中的每个在传输信号Vs的信号返回阶段WT中返回作为当前模式信号的监视数据。当前模式信号通过适当的低阻抗将信号线Ls短路而发送出。
[0106] 当数据传输到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中的期望的一个时,传输控制单元303将模式数据MD设置为控制模式并且将作为地址数据AD的具有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中的期望的一个的地址的传输信号Vs发送出。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具有与地址数据AD一致的地址的第一端子301或第二端子302接收控制数据CD并且在信号返回阶段WT中返回监视数据。传输控制单元303基于传输的控制数据CD与在信号返回阶段WT中接收的监视数据之间的关系而检验控制数据CD已经传输到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中的期望的一个。
[0107] 第一端子301基于接收的控制数据CD控制继电器1。第二端子302基于接收的控制数据CD控制显示单元313。
[0108] 在正常状态下,传输控制单元303在模式数据MD设置为虚设模式的状态下以规律的时间间隔发送出传输信号Vs(不断的正常轮询)。当存在将要传输到传输控制单元303的信息时,第二端子302与具有虚设模式的传输信号Vs的开始脉冲信号SY同步的产生如图16C所示的中断信号。此时,第二端子302设置中断标志以准备与传输控制单元303的信息交换。
[0109] 当接收到中断信号时,传输控制单元303将模式数据MD设置为中断轮询模式并且在按顺序增大地址数据AD的高阶半位(当地址数据AC具有8位时的高阶4位)的同时发送所述传输信号。当第二端子302的地址的高阶4位与具有中断轮询模式的传输信号Vs的地址数据AD的高阶4位相一致时,已经产生中断信号的第二端子302在信号返回阶段WT中将地址的低阶4位返回到传输控制单元303。因此,传输控制单元303能够识别已经产生中断信号的第二端子302。
[0110] 当获得已经产生中断信号的第二端子302的地址时,传输控制单元303将模式数据MD设置为监视模式并且将具有得到的地址的地址数据AD的传输信号Vs发送到信号线Ls。针对传输信号Vs,第二端子302在信号返回阶段WT中返回作为传输目标信息的监视数据。
[0111] 最后,传输控制单元303将指示中断复位的信号发送到已经产生中断信号的第二端子302并且释放第二端子302的中断标志。
[0112] 以此方式,通过四个信号传输(虚设模式、中断轮询模式、监视模式和中断复位)完成监视数据从第二端子302向传输控制单元303的传输。
[0113] 在传输控制单元303中,当监视数据通过一系列中断过程而被接收时,产生将要传输到第一端子301的之前被对应于第二端子302的控制数据CD。传输控制单元303通过利用传输信号Vs进行产生的控制数据CD以及第一端子301的地址AD的时分复用传输。由传输信号Vs访问的第一端子301通过基于控制数据CD的控制内容控制继电器1而控制对负载305的供电的通/断。换言之,在负载控制系统300中,第一端子301能够通过操纵与其对应的第二端子302的开关312而通过继电器1控制对负载305的供电的通/断。
[0114] 在图15中,示出了单个第一端子301和单个第二端子302。然而,可以提供多个第一端子和多个第二端子。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通过延伸的连接而连接到信号线Ls。
[0115] 描绘上述实施例的图是示意性的图并且各个部件的尺寸或厚度的比不必与实际的尺寸比相同。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材料、数字等仅仅是期望的示例并且不局限于此。而且,本发明能够被修改而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