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控制装置

申请号 CN201410039714.3 申请日 2014-01-27 公开(公告)号 CN104071020A 公开(公告)日 2014-10-01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稻垣昇; 向井达哉; 福尾尚纪; 中村新一; 秋冈贵生;
摘要 依据本 发明 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电 力 接收终端,其用于接收电力;电力供应终端,其用于供应电力;继电器,其配置成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与电力供应终端之间的电连接;控制回路,其配置成控制继电器;供电回路,其配置成用经由电力接收终端接收的电力向控制回路供电;以及印刷线路板。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安装在印刷线路板上。
权利要求

1.一种供电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终端,其用于接收电力;
电力供应终端,其用于供应电力;
继电器,其配置成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与电力供应终端之间的电连接;
控制回路,其配置成控制继电器;
供电回路,其配置成用经由电力接收终端接收的电力向控制回路供电;以及印刷线路板,
其中,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安装在印刷线路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还包括:
电路,其将电力接收终端和电力供应终端电连接;以及
框架部,其保持电力接收终端、电力供应终端、继电器、印刷线路板、以及所述电路,其中:
继电器配置成借助于断开和闭合所述电路而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与电力供应终端之间的电连接;
框架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二者相应地沿第一方向限定相反两端;以及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二者相应地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限定相反两端;
电力接收终端和电力供应终端分别定位在第一端部处和第二端部处;
所述电路定位成比起第四端部更靠近第三端部,从而使得一回路容置空间形成为比起第四端部更靠近第三端部;以及
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定位在回路容置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中:
框架部具有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二者相应地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每个垂直的第三方向限定相反两端;
印刷线路板具有安装表面,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被安装在所述安装表面上;并且印刷线路板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更靠近第六端部,从而使得安装表面面向第五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中:
框架部包括继电器容置空间,继电器被定位在所述继电器容置空间中;以及继电器容置空间定位成比起第三端部更靠近第四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中:
框架部包括支撑继电器的支撑构件;
支撑构件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更靠近第六端部,并且限定继电器容置空间的底部;以及
所述电路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支撑构件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中:
框架部包括间隔部;以及
间隔部夹在回路容置空间和继电器容置空间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中:
框架部包括限定第一端部的第一侧壁、限定第二端部的第二侧壁、限定第三端部的第三侧壁、以及限定第四端部的第四侧壁;
回路容置空间被限定为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间隔部包围的空间;以及
继电器容置空间限定为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四侧壁、以及间隔部包围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中
电力接收终端和电力供应终端定位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控制装置,其中:
电力接收终端电连接至外部电源;并且
电力供应终端电连接至用于将汽车电池充电的充电回路。

说明书全文

供电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供电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配置有供电控制装置,其控制电从外部电源供应至汽车。外部电源例如是商用100V AC电源。汽车包括电池和用于将电池充电的充电回路、能够借助于由来自电池的电力驱动的电机而运行、并且特别是一种插电式混合电力车辆或电动车辆。供电控制装置被用于将电力供应至充电回路。
[0003] 这种类型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继电器,其插入从外部电源到负载部(充电回路)的供电路径中;控制回路,其控制继电器的闭合/断开;以及供电回路,其用于为控制回路产生电力。控制回路例如根据来自外部的信号输入或在检测到异常情况(诸如漏电)时控制继电器断开。
[0004] 照惯例,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安装在不同的印刷线路板上(参见专利文献1[JP2011-135653A])。
[0005] 然而,如上所述,在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安装在不同的印刷线路板上的情况下,必需的是提供下述导电体(诸如销或电缆),其将安装有控制回路的印刷线路板连接至安装有供电回路的印刷线路板。在提供这种导电体时,可能的是与印刷线路板的不良或有害连接将发生在导电体的两端处,且从而这种不良连接作为整体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已考虑到以上描述的问题而做出,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电控制装置,不良连接几乎不会发生在所述供电控制装置中。
[0007] 依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力接收终端,其用于接收电力;电力供应终端,其用于供应电力;继电器,其配置成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与电力供应终端之间的电连接;控制回路,其配置成控制继电器;供电回路,其配置成用经由电力接收终端接收的电力向控制回路供电;以及印刷线路板。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安装在印刷线路板上。
[0008]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第一方面之外,供电控制装置还包括电路和框架部。所述电路将电力接收终端与电力供应终端电连接。框架部保持电力接收终端、电力供应终端、继电器、印刷线路板、以及所述电路。继电器配置成借助于断开和闭合所述电路而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与电力供应终端之间的电连接。框架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二者相应地沿第一方向限定相反两端;以及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二者相应地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限定相反两端。电力接收终端和电力供应终端分别定位在第一端部处和第二端部处。所述电路定位成比起第四端部更靠近第三端部,从而使得一回路容置空间形成为比起第四端部更靠近第三端部。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定位在回路容置空间中。
[0009]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了第二方面之外,框架部还具有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二者相应地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每个垂直的第三方向限定相反两端。印刷线路板具有安装表面,控制回路和供电回路被安装在所述安装表面上。印刷线路板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更靠近第六端部,从而使得安装表面面向第五端部。
[0010]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了第三方面之外,框架部还包括一继电器容置空间,继电器被定位在所述继电器容置空间中。继电器容置空间定位成比起第三端部更靠近第四端部。
[0011]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了第四方面之外,框架部还包括支撑继电器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更靠近第六端部,并且限定继电器容置空间的底部。所述电路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支撑构件中。
[0012]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了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之外,框架部还包括间隔部。所述间隔部夹在回路容置空间和继电器容置空间之间。
[0013]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了第六方面之外,框架部还包括限定第一端部的第一侧壁、限定第二端部的第二侧壁、限定第三端部的第三侧壁、以及限定第四端部的第四侧壁。回路容置空间被限定为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间隔部包围的空间。继电器容置空间被限定为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四侧壁、以及间隔部包围的空间。
[0014]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了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电力接收终端和电力供应终端还定位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上。
[0015] 根据依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供电控制装置,除了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个之外,电力接收终端还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电力供应终端电连接至用于将汽车的电池充电的充电回路。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框图,其展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
[0017] 图2是分解立体图,其展示上述供电控制装置的主要部分;
[0018] 图3是立体图,其展示导电体,所述导电体通过嵌入成型的方式嵌入上述供电控制装置的第一框架部中;
[0019] 图4是立体图,其展示印刷线路板与主要部分脱离的状态;
[0020] 图5是立体图,其展示所述主要部分;
[0021] 图6是立体图,其展示导电体,所述导电体通过嵌入成型的方式嵌入上述供电控制装置的第二框架部中;
[0022] 图7是分解立体图,其展示上述供电控制装置;以及
[0023] 图8是平面图,其展示上述供电控制装置;
[0024] 图9是前视图,其展示上述供电控制装置;以及
[0025] 图10是底视图,其展示上述供电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如图1所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一组电力接收导电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对电力接收导电体)21,其电连接至外部电源(未示出);以及一组供电导电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对供电导电体)22,其电连接至汽车充电回路(未示出),所述充电回路包括电池和将电池充电的充电回路。所述电力接收导电体21和所述供电导电体22都分别配置有火线(L)和中性线(N)。
[0027] 总体上,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接收电力的一组(两个)电力接收导电体21和用于供应电力的一组(两个)供电导电体22。在下文的解释中,在需要的情况下,缩写“L”附在与火线(L)有关的部件旁,并且缩写“N”附在与中性线(N)有关的部件旁。
[0028] 如图3所示,所述一组电力接收导电体21中的每个包括电力接收终端211、连接终端(第一连接终端)212、以及将电力接收终端211和连接终端212电互连的互连部分213。
[0029] 电力接收终端211用于接收电力。例如,电力接收终端211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电力接收终端211具有允许与预定插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供电侧线缆7的装置侧插头71)的接触终端711机械连接的形状。第一连接终端212电连接至所述一组供电导电体22中的相对应的一个。
[0030] 如图3所示,所述一组供电导电体22中的每个包括电力供应终端221、连接终端(第二连接终端)222、以及将电力供应终端221和连接终端222电互连的互连部分223。
[0031] 电力供应终端221用于供应电力。例如,电力供应终端221电连接至用于将汽车的电池充电的充电回路。电力供应终端221具有允许与预定插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负载侧线缆8的装置侧插头81)的接触终端811机械连接的形状。第二连接终端222电连接至所述一组电力接收导电体21中的相对应的一个。
[0032]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继电器11,每种极性分别配备一个继电器,用以断开和闭合电力接收导电体21与供电导电体22之间相应的电连接。简言之,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一组继电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对继电器)11。所述一组(两个)继电器11、11分别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211和电力供应终端221之间的电连接。例如,继电器11中的每个由已知的电磁继电器构成。
[0033]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回路12,其配置成控制继电器11;以及供电回路13,其配置成产生用于控制回路12的运行电力。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安装在同一印刷线路板50上(参见图2)。
[0034] 供电回路13经由电力接收导电体21接收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并且产生用于控制回路12的电力。供电回路13配置成用经由电力接收终端211接收的电力向控制回路12供电。例如,供电回路13将由外部电源(例如100V交流(AC)电)供应的电力转换为适用于控制回路12运行的电力(例如预定电压的直流(DC)电),并且向控制回路12供电。这种类型的供电回路13例如能够由已知的AC-DC转换器实现。
[0035] 控制回路12经由一对导电体(在下文中称为“驱动导电体”)41(41A和41B)电连接至继电器11的控制终端(即,电磁装置112的驱动继电器11的接触装置111的终端)。控制回路12借助于经由驱动导电体41输入继电器11的电信号驱动(控制)继电器11。
[0036] 导电体41(41A和41B)分别包括第一终端411(411A和411B)、第二终端412(412A和412B)、以及第三终端413(413A和413B)。
[0037] 如图4所示,继电器11L的电磁装置112连接在第一终端411A和411B之间。继电器11N的电磁装置112连接在第二终端412A和412B之间。
[0038] 注意到的是,第三终端413A和413B连接至控制回路12。
[0039]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用作保护性接地件(PE)的第一接地导电体31。
[0040] 如图3所示,第一接地导电体包括:第一接地终端311,其用于接收电力;第二接地终端312,其用于供应电力;以及第三接地终端313,其用于检测漏电。
[0041] 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电连接至第一接地导电体31。
[0042]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电连接至充电回路的导电体(还由图1中的“C”表示,在下文中称为“第一信号导电体”)42。
[0043] 控制回路12根据经由第一信号导电体42输入的电信号(又称为CPLT信号)控制继电器11。
[0044]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一对导电体(还由图1中的“TH1”和“TH2”表示,在下文中称为“第二信号导电体”)43,以接收给外部电源配置的电热调节器(未示出)的输出。
[0045] 控制回路12在经由第二信号导电体43接收到指示出异常高温的信号时将继电器11断开。
[0046] 导电体21、22、31、41、42、以及43如图3所示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如图2和4所示通过嵌入成型的方式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部(第一框架部)51容置(固定)。
[0047] 例如,所述一组电力接收导电体21中的每个嵌入第一框架部51中,从而使得电力接收终端211和第一连接终端212暴露。所述一组供电导电体22中的每个嵌入第一框架部51中,从而使得电力供应终端221和第二连接终端222暴露。第一接地导电体31嵌入第一框架部51中,从而使得第一接地终端311、第二接地终端312、以及第三接地终端313暴露。
[0048] 继电器11和印刷线路板50固定至第一框架部51。印刷线路板50定位成使得其安装表面50A面向第一框架部51,并且由绝缘材料(诸如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板53被插入印刷线路板50和第一框架部51之间。安装表面50A由这样的平面限定,即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的电子器件)被安装在所述平面上。
[0049] 在下文中,图2中的A、B、C、D、E、以及F方向分别称为供电控制装置的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以及向后方向。即,印刷线路板50被接附至第一框架部51的下侧,其中安装表面50A沿向上方向定向。
[0050]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框架部51整体上具有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例如,第一框架部51具有矩形框架形状。第一框架部51包括:第一侧壁51E和第二侧壁51F,二者沿第一方向(长度方向,其与平行于图2中的E和F方向的方向相同)面向彼此;以及第三侧壁51D和第四侧壁51C,二者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宽度方向,其与平行于图2中的C和D方向的方向相同)面向彼此。此外,第一框架部51包括第一开放端部51A和第二开放端部51B,二者相应地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每个垂直的第三方向(厚度方向,其与平行于图2中的A和B方向的方向相同)限定相反两端。
[0051] 总体上,第一框架部51具有:第一侧壁(第一端部)51E和第二侧壁(第二端部)51F,二者相应地沿第一方向(长度方向,其与平行于图2中的E和F方向的方向相同)限定相反两端;以及第三侧壁(第三端部)51D和第四侧壁(第四端部)51C,二者相应地沿第二方向(宽度方向,其与平行于图2中的C和D方向的方向相同)限定相反两端。此外,第一框架部具有第一开放端部(第五端部)51A和第二开放端部(第六端部)51B,二者相应地沿第三方向(厚度方向,其与平行于图2中的A和B方向的方向相同)限定相反两端。
[0052] 如图4和5所示,第一框架部51在其下表面中配置有用于容置印刷线路板50的壳体凹部510。
[0053] 配置在壳体凹部510内部底面上的是多个(在附图中是两个)定位突起部511。印刷线路板50借助于将定位突起部511插入印刷线路板50中相应的定位孔501中而定位。
[0054] 此外,配置在靠近壳体凹部510内部底面的四个拐的是螺钉接收部512,所述螺钉接收部中的每个形成为筒形形状并且包括向下(在图4中是向上)开口的螺钉孔。
[0055] 印刷线路板50借助于分别经由印刷线路板50的螺钉穿过孔502将四个螺钉54螺固至螺钉接收部512中而固定至第一框架部51。
[0056] 再者,在印刷线路板50上,两个发光二极管(未示出)沿前后方向并排安装。两个发光二极管由控制回路12控制并且用于显示导通状态和通报异常情况。
[0057] 当继电器11即使受到控制被断开但仍检测到继电器11中的任一个导通时,控制回路12借助于点亮发光二极管中的一个通报异常情况(特别是在继电器11的接触焊接处)。
[0058] 第一框架部51具有两个窗孔514,所述两个窗孔允许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逐次穿过。
[0059]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光导引件55,所述光导引件由透光(透明或半透明)材料(诸如丙烯酸树脂)制成并且导引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
[0060] 光导引件55包括主体部551和腿部552。主体部551具有沿前后方向较长并且沿上下方向扁平的形状,并且主体部551放置在第一框架部51的上侧上。腿部552从主体部551向下突出并且分别插入第一框架部51的窗孔514中。
[0061] 再者,在第一框架部51的上表面上,向上突出的铆入式突起部515配置在这些位置处,在所述位置之间,两个窗孔514沿前后方向定位。
[0062] 光导引件55在沿前后方向的各个相反端部处配置有铆入孔553。借助于将铆入式突起部515插入相应的铆入孔553中并且继而对铆入式突起部515进行铆固,光导引件55固定至第一框架部51。
[0063]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零相变流器14,所述零相变流器借助于双面胶带57粘固在第一框架部51的上表面上(参见图2)。
[0064]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一组中间导电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一对中间导电体)23和第二接地导电体32。一对中间导电体23、36与相应的电力接收导电体21物理接触并且电接触。第二接地导电体32与第一接地导电体31物理接触并且电接触。
[0065] 所述一组(两个)中间导电体23中的每个包括连接终端(第三连接终端)231和连接终端(第四连接终端)232。所述一组中间导电体23的第三连接终端231分别电连接至所述一组电力接收导电体21的第一连接终端212。所述一组继电器11(接触装置111)分别夹在所述一组中间导电体23的第四连接终端232和所述一组供电导电体22的第二连接终端222之间。
[0066] 第二接地导电体32包括第四接地终端321和第五接地终端322。第四接地终端321电连接至第一接地导电体31的第三接地终端313。第五接地终端322电连接至控制回路12。
[0067] 如图6所示,中间导电体23和第二接地导电体32中的每个由带形金属板制成且整体上呈U形,中间导电体23和第二接地导电体32中的每个的中央部转向,从而使得其厚度方向与上后方向相同并且中间导电体23和第二接地导电体32中的每个的两个端部都向下弯折。
[0068] 中间导电体23和第二接地导电体32通过嵌入成型的方式嵌入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第二框架部52中,以便使得中间导电体和第二接地导电体被可靠地彼此绝缘并且集成。
[0069] 例如,所述一组中间导电体23中的每个嵌入第二框架部52中,从而使得第三连接终端231和第四连接终端232暴露。第二接地导电体32嵌入第二框架部52中,从而使得第四接地终端321和第五接地终端322暴露。
[0070] 第二框架部52例如借助于将第二框架部52和第一框架部51彼此接合而连接至第一框架部51,从而使得零相变流器14处于第一框架部51和第二框架部5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中,第一框架部51和第二框架部52构成本体框架部5。
[0071] 零相变流器14定位在第一框架部51和第二框架部52之间,以允许所述一组中间导电体23穿过零相变流器14的内部。此外,第二接地导电体32定位成穿过零相变流器14的内部。
[0072] 此外,由金属板制成的一组连接导电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连接导电体)24通过嵌入成型的方式固定至第一框架部51。连接导电体24中的每个具有:一个端部,其电连接至相对应的继电器11的触点;以及另一个端部,其与相对应的中间导电体23物理接触并且电接触。
[0073] 所述一组连接导电体24中的每个包括连接终端(第五连接终端)241和连接终端(第六连接终端)242。所述一组连接导电体24中的每个嵌入第一框架部51中,从而使得第五连接终端241和第六连接终端242暴露。所述一组中间导电体23的第四连接终端232分别电连接至所述一组连接导电体24的第五连接终端241。所述一组继电器11(所述一组继电器11的接触装置111)分别夹在所述一组连接导电体24的第六连接终端242和所述一组供电导电体22的第二连接终端222之间。
[0074] 即,电力接收导电体21中的每个经由一个中间导电体23、一个连接导电体24、以及一个继电器11电连接至一个供电导电体22。
[0075] 总体上,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中,互连部分213L、第一连接终端212L、中间导电体23L、连接导电体24L、继电器11L(继电器11L的接触装置111)、第二连接终端222L、以及互连部分223L构成将电力接收终端211L与电力供应终端221L电连接的电路25(25L)。互连部分213N、第一连接终端212N、中间导电体23N、连接导电体24N、继电器11N(继电器11N的接触装置111)、第二连接终端222N、以及互连部分223N构成将电力接收终端211N与电力供应终端221N电连接的电路25(25N)。
[0076] 电力接收导电体21和供电导电体22之间的电连接借助于继电器11、根据连接导电体24和供电导电体22之间电连接的断开和闭合而断开和闭合。简言之,继电器11配置成借助于断开和闭合所述电路25而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211与电力供应终端221之间的电连接。
[0077] 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中,第一框架部51容置电力接收终端211、电力供应终端221、继电器11、印刷线路板50、以及电路25。
[0078] 如图2所示,电力接收终端211和电力供应终端221分别定位在第一侧壁(第一端部,其与图2中的前端部相同)51E处和第二侧壁(第二端部,其与后端部相同)51F处。特别地,电力接收终端211和电力供应终端221定位在沿第一方向(第一框架部51的长度方向,其平行于图2中的E和F方向的方向与相同)延伸的直线上。
[0079] 如图3和4所示,每个电路25定位成比起第四端部(第四侧壁)51C更靠近第三端部(第三侧壁)51D,从而使得回路容置空间517形成为比起第四端部(第四侧壁)51C更靠近第三端部(第三侧壁)51D。
[0080] 例如,每个电力接收导电体21形成为使得电力接收终端211定位在第一侧壁51E处,并且第一连接终端212定位成比起第三侧壁51D更靠近第四侧壁51C。每个供电导电体22形成为使得电力供应终端221定位在第二侧壁51F处,并且第二连接终端222定位成比起第三侧壁51D更靠近第四侧壁51C。第一接地导电体31形成为使得第一接地终端311和第二接地终端312分别定位在第一侧壁51E处和第二侧壁51F处,并且将第一接地终端311和第二接地终端312互连的部分定位成比起第三侧壁51D更靠近第四侧壁51C。每个中间导电体23、每个连接导电体24、以及第二接地导电体32定位成比起第三侧壁51D更靠近第四侧壁51C。因此,回路容置空间517形成为比起第四端部(第四侧壁)51C更靠近第三端部(第三侧壁)51D。
[0081] 回路容置空间517被限定为用于容置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的电子器件)的空间。印刷线路板50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第一开放端部)51A更靠近第六端部(第二开放端部)51B,从而使得安装表面50A面向第五端部(第一开放端部)51A。因此,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处于回路容置空间517中。
[0082] 如图2所示,第一框架部51包括一继电器容置空间518,继电器11被定位在所述继电器容置空间中。继电器容置空间518定位成比起第三端部(第三侧壁)51D更靠近第四端部(第四侧壁)51C。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中,所述一组继电器11容置在继电器容置空间518中以沿第一框架部5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0083] 此外,如图2和3所示,第一框架部51包括支撑构件58,所述支撑构件支撑继电器11。支撑构件58例如具有平板形状。支撑构件58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第一开放端部)51A更靠近第六端部(第二开放端部)51B,并且限定继电器容置空间518的底部。作为电路
25一部分的供电导电体22和连接导电体24部分地嵌入支撑构件58中。简言之,每个电路
25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支撑构件58中。
[0084] 再者,如图2和3所示,第一框架部51包括间隔部59。所述间隔部59夹在回路容置空间517和继电器容置空间518之间。简言之,间隔部59将第一框架部5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回路容置空间517和继电器容置空间518。例如,间隔部59具有平板形状。回路容置空间517限定为由第一侧壁51E、第二侧壁51F、第三侧壁51D、以及间隔部59包围的空间。继电器容置空间518限定为由第一侧壁51E、第二侧壁51F、第四侧壁51C、以及间隔部59包围的空间。
[0085] 零相变流器14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定向成使得其轴向方向与上下方向相同。中间导电体23和第二接地导电体32插入零相变流器14中。在漏电未发生的情况下,因为由相应的中间导电体23产生的磁场彼此抵消,所以感应电流不在零相变流器14中发生。在漏电发生时,两个磁场不能彼此抵消,并且从而感应电流在零相变流器14中发生。
[0086] 控制回路12基于感应电流确定漏电是否发生,并且在确定漏电已发生时(即,在漏电已检测到时)断开继电器11。简言之,控制回路12配置成在借助于零相变流器14检测到漏电时控制所述一组继电器11断开所述一组中间导电体23与所述一组供电导电体22之间的电连接。
[0087] 此外,如图1所示,控制回路12电连接至连接导电体24中的一个,以便使得能够借助于施加用于模拟漏电的电流而执行零相变流器14的操作测试。
[0088] 如图7至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壳体6,所述壳体配置成容置接附有印刷线路板50、继电器11、零相变流器14、第二框架部52、以及光导引件55的第一框架部51。
[0089] 壳体6包括本体61和盖部62。本体61在下表面中配置有用于容置第一框架部51的壳体凹部610。盖部62联接至本体61的下侧以覆盖壳体凹部610。
[0090] 本体61在定位在光导引件55的腿部552上方的相应的两个部分处配置有两个显示窗613,所述显示窗允许来自发光二极管的光穿过。显示窗613是例如由透光树脂填充的通孔。
[0091]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第一框架部51在相应的四个拐角中配置有螺钉插入孔513。螺钉插入孔513中的每个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允许螺钉63插入,以便借助于螺固方式将第一框架部51固定至本体61。
[0092] 第一框架部51固定至壳体6(本体61)。另一方面,第二框架部52固定至第一框架部51的与盖部62相反的表面。因而,第二框架部52固定至第一框架部51但不直接地固定至壳体6。另外,将第一框架部51固定至壳体6的方法不限于螺固。
[0093] 此外,夹在本体61的壳体凹部610的下外周和盖部62之间的是填料部64,所述填料部具有环形形状并且由软质材料(诸如弹性体)制成。
[0094] 将盖部62固定至本体61借助于经由盖部62的相应螺钉插入孔621将六个螺钉65螺固至本体61中而实现。
[0095] 并且,盖部62包括通气孔622,所述通气孔与本体61的壳体凹部610连通。
[0096] 此外,粘固在盖部62的下表面上的是覆盖通气孔622的内部压力调节板69和覆盖内部压力调节板69的内部压力调节板盖部66。内部压力调节板69由已知的多孔材料制成并且在具有透气性的同时确保防性和防尘性。
[0097] 此外,粘固在盖部62的下表面上的是标签部67和68,所述标签部描述各种类型的信息。
[0098] 本体61在其前端处配置有供电连接部611,所述供电连接部具有筒形形状并且将本体61的壳体凹部610的内侧与外侧连接。并且,本体61在其后端部处配置有负载连接部612,所述负载连接部具有筒形形状并且将本体61的壳体凹部610的内侧与外侧连接。
[0099] 电力接收导电体21、第一接地导电体31、以及第二信号导电体43中的每个具有前端部,所述前端部暴露在供电连接部611内,同时所述前端部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相同。
[0100] 第一框架部51在其前端(第一侧壁)51E处配置有突起部516,所述突起部具有环形形状并且插入供电连接部611。夹在所述突起部516的外周和本体61的内表面之间的是由软质材料(诸如弹性体)制成的O形圈56。
[010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与外部电源之间的电连接经由供电侧线缆7形成。供电侧线缆7在一个端部处配置有装配至供电连接部611中的装置侧插头71,并且在另一个端部处配置有供电侧插头72,所述供电侧插头插入并连接至外部电源的出口(未示出)。
[0102] 供电侧线缆7的装置侧插头71包括五个接触终端711,所述五个接触终端分别保持与电力接收导电体21、第一接地导电体31、以及第二信号导电体43的机械接触和电接触,同时装置侧插头71装配至供电连接部611中。
[0103] 接触终端711中的每个是夹具形状的金属板并且例如具有这些部分,所述部分被用于在其间沿厚度方向弹性地保持导电体21、31、以及43中的相对应的一个。
[0104] 供电侧线缆7具有电线(未示出),所述电线包括经由接触终端711分别电连接至电力接收导电体21的火线和中性线。
[0105] 供电侧线缆7的装置侧插头71配置有防止其与壳体6分离的闩机构(未示出)。在图7中绘制出释放钥匙718,所述释放钥匙用于释放由闩锁机构形成的闩锁。
[0106] 供电导电体22、第一接地导电体31、以及第一信号导电体42中的每个具有后端部,所述后端部暴露在负载连接部612的内部,同时所述后端部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相同。
[0107]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和汽车充电回路之间的电连接经由负载侧线缆8实现。负载侧线缆8在一个端部处配置有装配在负载连接部612中的装置侧插头81,并且在另一个端部处配置有负载侧插头82,所述负载侧插头插入并连接至汽车的插座(未示出)。
[0108] 负载侧线缆8的装置侧插头81包括四个接触终端811,所述四个接触终端分别保持与供电导电体22、第一接地导电体31、以及第一信号导电体42的物理接触和电接触,同时装置侧插头81装配至负载连接部612中。
[0109] 接触终端811中的每个是夹具形状的金属板并且例如具有这些部分,所述部分在其间沿厚度方向弹性地保持导电体22、31、以及42中的相对应的一个。
[0110] 负载侧线缆8具有电线(未示出),所述电线包括分别经由接触终端811电连接至供电导电体22的火线和中性线。
[0111]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力接收导电体21,其电连接至外部电源;供电导电体22,其电连接至汽车充电回路,所述汽车充电回路包括电池和用于将电池充电的充电回路;继电器11,其配置成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导电体21与供电导电体22之间的电连接;控制回路12,其配置成控制继电器11;供电回路13,其配置成经由电力接收导电体21接收来自外部电源的电力并且产生用于控制回路12的电力;以及印刷线路板50,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安装在所述印刷线路板上。
[0112] 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涉及下述第一特征。
[0113] 根据第一特征,供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力接收终端211,其用于接收电力;电力供应终端221,其用于供应电力;继电器11,其配置成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211与电力供应终端221之间的电连接;控制回路12,其配置成控制继电器11;供电回路13,其配置成用经由电力接收终端211接收的电力向控制回路12供电;以及(单一)印刷线路板50。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被安装在印刷线路板50上。
[0114] 附加地,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控制装置涉及下述第二至第九特征。注意到的是,第二至第九特征是可选的。
[0115] 根据第二特征,除了第一特征之外,供电控制装置还包括电路25和框架部(第一框架部)51。所述电路25将电力接收终端211与电力供应终端221电连接。框架部51容置电力接收终端211、电力供应终端221、继电器11、印刷线路板50、以及电路25。继电器11配置成借助于断开和闭合所述电路25而接通和切断电力接收终端211和电力供应终端
221之间的电连接。框架部51具有第一端部51E和第二端部51F,二者相应地沿第一方向(长度方向)限定相反两端;以及第三端部51D和第四端部51C,二者相应地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宽度方向)限定相反两端。电力接收终端211和电力供应终端221分别定位在第一端部51E处和第二端部51F处。电路25定位成比起第四端部51C更靠近第三端部
51D,从而使得回路容置空间517形成为比起第四端部51C更靠近第三端部51D。控制回路
12和供电回路13定位在回路容置空间517中。
[0116] 根据第三特征,除了第二特征之外,框架部51还具有第五端部51A和第六端部51B,二者相应地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每个垂直的第三方向(厚度方向)限定相反两端。印刷线路板50具有安装有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的安装表面50A。印刷线路板50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51A更靠近第六端部51B,从而使得安装表面50A面向第五端部
51A。
[0117] 根据第四特征,除了第三特征之外,框架部51还包括一继电器容置空间518,继电器11被定位在所述继电器容置空间中。继电器容置空间518定位成比起第三端部51D更靠近第四端部51C。
[0118] 根据第五特征,除了第四特征之外,框架部51还包括支撑继电器11的支撑构件58。支撑构件58定位成比起第五端部51A更靠近第六端部51B,并且限定继电器容置空间
518的底部。所述电路25中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支撑构件58中。
[0119] 根据第六特征,除了第四或第五特征之外,框架部51还包括间隔部59。所述间隔部59夹在回路容置空间517和继电器容置空间518之间。
[0120] 根据第七特征,除了第六特征之外,框架部51还包括限定第一端部的第一侧壁51E、限定第二端部的第二侧壁51F、限定第三端部的第三侧壁51D、以及限定第四端部的第四侧壁51C。回路容置空间517被限定为由第一侧壁51E、第二侧壁51F、第三侧壁51D、以及间隔部59包围的空间。继电器容置空间518被限定为由第一侧壁51E、第二侧壁51F、第四侧壁51C、以及间隔部59包围的空间。
[0121] 根据第八特征,除了第一至第七特征中的任一个之外,电力接收终端211和电力供应终端221还定位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上。
[0122] 根据第九特征,除了第一至第八特征中的任一个之外,电力接收终端211还电连接至外部电源。电力供应终端221电连接至用于将汽车的电池充电的充电回路。
[0123] 根据上述构造,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安装在同一印刷线路板50上。从而,与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安装在不同的印刷线路板上的情况相比,用于连接不同的印刷线路板的导电体是多余的,并且因此必要连接件的数量减少。结果是,不良连接几乎不会发生。
[0124] 并且,与控制回路12和供电回路13被安装在不同的印刷线路板上的情况相比,电路径的总体长度能够缩短并且因此辐射噪声的混入能够受到抑制。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