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

申请号 CN201410562729.8 申请日 2014-10-21 公开(公告)号 CN104576135A 公开(公告)日 2015-04-29
申请人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武田广范; 河野健二;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能够可靠地回复到初始状态的 开关 装置。开关装置具有:具备固定触点部的 基板 ;滑动件;具备倾斜部,能够在第一假想轴线上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一移动构件;第一施 力 构件;具备与倾斜部滑动 接触 的抵接部,能够在与第一假想轴线交叉的第二假想轴线上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二移动构件;以及对第二移动构件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第一移动构件和第二移动构件被支承为在使倾斜部与抵接部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分别能够进行往复运动,伴随着第一移动构件的往复运动,滑动件与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其中,第一移动构件具备第一卡合部,第二移动构件具备第二卡合部,第一移动构件和第二移动构件能够往复运动地通过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来连结。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装置,具有:
基板,其具备固定触点部;
滑动件,其能够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
第一移动构件,其具备相对于所述基板倾斜的倾斜部,能够在与所述基板平行的第一假想轴线上进行往复运动;
第一施构件,其对所述第一移动构件施力;
第二移动构件,其具有与所述倾斜部滑动接触的抵接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假想轴线交叉的第二假想轴线上进行往复运动;以及
第二施力构件,其对所述第二移动构件施力,
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一移动构件施力,以使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向靠近所述第一假想轴线与所述第二假想轴线的交点的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二移动构件施力,以使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向离开所述交点的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构件被支承为在使所述倾斜部与所述抵接部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分别能够进行往复运动,
所述滑动件保持于所述第一移动构件,
伴随着所述第一移动构件的往复运动,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所述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具备第一卡合部,
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具备第二卡合部,
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彼此能够往复运动地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来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棒状或者环状,
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棒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为环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环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为棒状,
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通过将形成为棒状的一方以不与形成为环状的另一方接触的方式穿过该形成为环状的另一方而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经由按压构件对所述第二移动构件施力,
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在不与所述第二假想轴线交叉的侧面具有与所述按压构件抵接的凸轮部,
所述凸轮部由连续的多个倾斜面构成,且构成为越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假想轴线与所述凸轮部的距离越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部以隔着所述第二假想轴线呈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在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个所述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装置用于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

说明书全文

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开关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可靠地回复到初始状态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机动车的变速装置,大多采用操纵杆式或拨片式的操作方法的变速装置,现今,按钮式的操作方法的变速装置开始增加。在作为按钮式的操作方法的变速装置的按钮而使用的开关装置中,大多采用从相对于设置在内部的基板垂直的方向对按钮进行按压操作,从而能够切换电连接的开关装置。通过切换开关装置的电连接而能进行变速。但是,若按压按钮的相对于基板垂直地施加,则基板会发生挠曲,可能会产生设置在周围的结构部件脱落或者配置位置错动等不良情况。因此,多使用如下的结构:在沿相对于基板垂直的方向对按钮进行按压时,使不同于按钮的其他结构部件向沿着基板面的方向移动并且进行电连接的切换。对于这样的开关装置,大多使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的方向变换机构。
[0003] 以下,使用图17以及图18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向变换机构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操纵杆装置中使用的方向变换机构900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8是示出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向变换机构900进行操作后的情况的结构的剖视图。
[0004]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具有工作缸906、操作旋钮908、点火开关907、回复弹簧922、定旋钮930以及施力弹簧9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中,使操作旋钮908与点火开关907卡合,通过操作点火开关907而能够使发动机起动。工作缸906具有形成为筒状的主体部906b、以及设置为从主体部906b朝向外方突出的收纳室906a。操作旋钮908与点火开关907以其间配置有回复弹簧922的状态收纳在主体部906b内,操作旋钮908和点火开关907被向分离的方向施力。锁定旋钮930收纳于收纳室906a并被施力弹簧929施力,向主体部906b的操作旋钮908与点火开关907之间突出。锁定旋钮930虽能够向克服施力弹簧929的作用力的方向移动,但通常因内置的电磁体933的磁力而被卡止。因此,即便为了使发动机起动而要使操作旋钮908向克服回复弹簧922的作用力的方向移动,操作旋钮908也会被锁定旋钮930阻止而无法进行起动。当解除向电磁体933进行的通电时,锁定旋钮930能够向克服施力弹簧929的作用力的方向移动。若在该状态下使操作旋钮908向克服回复弹簧922的作用力的方向移动,则操作旋钮908与设置于锁定旋钮930的倾斜面部930a抵接,锁定旋钮930向克服施力弹簧
929的作用力的方向移动。这样,锁定旋钮930移动,由此操作旋钮908与点火开关907卡合,能够对点火开关907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将如下机构设为方向变换机构900:使操作旋钮908移动而与设置于锁定旋钮930的倾斜面部930a抵接,使锁定旋钮930向与操作旋钮908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45680号公报
[0006] 通过在开关装置中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向变换机构900,由此消除了基板因按压按钮的力而挠曲、设置在周围的结构部件发生脱落或者配置位置错动等不良情况的顾虑。
[0007]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向变换机构900中,假定在解除操作旋钮908与点火开关907的卡合时,仅操作旋钮908回复到初始位置,锁定旋钮930因某些不良情况而无法回复到初始位置这样的情况。若在使用了方向变换机构900的开关装置中发生这样的现象,则虽然外观上位于初始位置,但即便操作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可能会导致操作者的混乱。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提供能够可靠地回复到初始状态的开关装置。
[0009]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开关装置具有:基板,其具备固定触点部;滑动件,其能够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第一移动构件,其具备相对于所述基板倾斜的倾斜部,能够在与所述基板平行的第一假想轴线上进行往复运动;第一施力构件,其对所述第一移动构件施力;第二移动构件,其具有与所述倾斜部滑动接触的抵接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假想轴线交叉的第二假想轴线上进行往复运动;以及第二施力构件,其对所述第二移动构件施力,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一移动构件施力,以使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向靠近所述第一假想轴线与所述第二假想轴线的交点的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二移动构件施力,以使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向离开所述交点的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并且,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构件被支承为在使所述倾斜部与所述抵接部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分别能够进行往复运动,所述滑动件保持于所述第一移动构件,伴随着所述第一移动构件的往复运动,所述滑动件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分离,所述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具备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具备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彼此能够往复运动地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来连结。
[0010]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棒状或者环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棒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为环状,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环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卡合部形成为棒状,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通过将形成为棒状的一方以不与形成为环状的另一方接触的方式穿过该形成为环状的另一方而连结。
[0011]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经由按压构件对所述第二移动构件施力,所述第二移动构件在不与所述第二假想轴线交叉的侧面具有与所述按压构件抵接的凸轮部,所述凸轮部由连续的多个倾斜面构成,且构成为越是朝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假想轴线与所述凸轮部的距离越大。
[0012]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凸轮部以隔着所述第二假想轴线呈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在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个所述侧面上。
[0013]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用于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
[0014] 发明效果
[0015] 根据技术方案1,采用了将第一移动构件和第二移动构件彼此在能够进行往复运动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来连结的结构。在使用开关装置时,假定停止向第二移动构件进行的按压操作之后想要返回到操作前的位置的第一移动构件因夹住小异物等理由而难以返回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移动构件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移动构件的第二卡合部卡合,因此,第一移动构件不仅被第一施力构件施力,还被第二施力构件向与第一施力构件相同的方向施力。因此,即使在以往的结构中因钩住异物而无法返回的状态下,第一移动构件也容易推开异物而返回到操作前的位置。由此,发挥出可提供能可靠地回复到初始状态的开关装置这样的效果。
[0016] 根据技术方案2,通过采用将第一卡合部以不与第二卡合部接触的方式穿过第二卡合部而连结、或者将第二卡合部以不与第一卡合部接触的方式穿过第一卡合部而连结的结构,由此发挥出能够在不阻碍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的往复运动的情况下将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连结这样的效果。
[0017] 根据技术方案3,采用了在第二移动构件的不与第二假想轴线交叉的侧面设置由连续的多个倾斜面构成的凸轮部,经由按压构件对凸轮部施力的结构。通过调整倾斜面相对于侧面的倾斜,由此能够任意调整操作时的喀哒感。另外,凸轮部构成为,越是朝向第二方向,第二假想轴线与凸轮部的距离越大,由此,在对第二移动构件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按压操作而之后解除了按压操作时,能够在第二施力构件的作用力下使第二移动构件向第二方向移动而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发挥出可提供操作触感的调整容易进行且能可靠地回复到初始位置的开关装置这样的效果。
[0018] 根据技术方案4,通过将凸轮部以隔着第二假想轴线呈对称形状的方式设置在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个侧面,由于第二移动构件被两个按压构件夹持着施力,因此难以向一方倾斜。因此,不易发生第二移动构件倾斜并钩住其他结构部件所导致的操作触感的恶化。由此,发挥出能够提供操作触感更好的开关装置的效果。
[0019] 根据技术方案5,通过将所述开关装置使用于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由此能够发挥出如下效果:能够进行更可靠的变速的切换,驾驶员能够在不会因切换不良状况而发生混乱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
[0020] 如上,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可靠地回复到初始状态的开关装置。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2]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3]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作为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用开关装置来使用的情况的外观例的立体图。
[0024]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件2的外观的立体图。
[0025]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构件3的图。
[0026]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移动构件5的图。
[0027]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移动构件5的图。
[0028]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施力单元60的图。
[0029]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结构的立体图。
[0030]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从X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开关装置100的侧视图。
[0031] 图11是示出图9所示的从Y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开关装置100的侧视图。
[0032]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卡合状态的图。
[0033] 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触点部1a与滑动件2的连接状态的图。
[0034] 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未操作时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图。
[0035] 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后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图。
[0036] 图1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假设第一移动构件3难以向操作前的位置回复的情况下的、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卡合状态的图。
[0037] 图17是示出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操纵杆装置中使用的方向变换机构900的结构的剖视图。
[0038] 图18是示出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向变换机构900进行操作后的情况的结构的剖视图。
[0039] 符号说明
[0040] 1 基板
[0041] 1a 固定触点部
[0042] 1b 第一图案
[0043] 1c 第二图案
[0044] 2 滑动件
[0045] 2a 安装板部
[0046] 2b 连接部
[0047] 2c 滑动端部
[0048] 2d 滑动触点部
[0049] 2e 滑动构件
[0050] 3 第一移动构件
[0051] 3a 倾斜部
[0052] 3b 第一卡合部
[0053] 3c 基体部
[0054] 3d 舌片部
[0055] 3e 施力构件保持部
[0056] 3f 引导部
[0057] 3g 滑动件配置部
[0058] 4 第一施力构件
[0059] 5 第二移动构件
[0060] 5a 抵接部
[0061] 5b 第二卡合部
[0062] 5c 凸轮部
[0063] 5d 基台
[0064] 5e 插入凹部
[0065] 5f 桥接部
[0066] 5g 倒角
[0067] 6 第二施力构件
[0068] 7 按压构件
[0069] 7a 滑动部
[0070] 7b 接触凸部
[0071] 8 壳体构件
[0072] 8a 上壳体构件
[0073] 8b 下壳体构件
[0074] 8c 收纳空间
[0075] 8d 引导孔
[0076] 9 操作构件
[0077] 9a 操作按钮部
[0078] 9b 连结部
[0079] 60 施力单元
[0080] 60a 保持壳体
[0081] 60b 保持空间
[0082] 100 开关装置
[0083] DR1 第一方向
[0084] DR2 第二方向
[0085] VL1 第一假想轴线
[0086] VL2 第二假想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87] [第一实施方式]
[0088]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进行说明。
[0089] 首先,使用图1~图8、图12以及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作为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用开关装置来使用的情况的外观例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件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构件3的图,图5(a)是示出第一移动构件3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b)是示出图5(a)所示的从X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第一移动构件3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移动构件5的图,图6(a)是示出第二移动构件5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b)是示出图6(a)所示的从Y1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第二移动构件5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移动构件5的图,图7(a)是示出图6(a)所示的从Y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第二移动构件5的平面图,图7(b)是示出图6(a)所示的从X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第二移动构件5的侧视图。图
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施力单元60的图,图8(a)是示出施力单元6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b)是示出施力单元6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卡合部
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卡合状态的图,图12(a)是放大示出图9所示的A部的图,图12(b)是示出图12(a)所示的从X2方向观察时的状态的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触点部1a与滑动件2的连接状态的图,图13(a)是示出未操作时的固定触点部1a与滑动件2的连接状态的图,图13(b)是示出操作时的固定触点部1a与滑动件2的连接状态的图。
[0090] 如图1所示,开关装置100具备基板1、滑动件2、第一移动构件3、第一施力构件4、第二移动构件5、包括第二施力构件6以及按压构件7的施力单元60、壳体构件8以及操作构件9,如图2所示,开关装置100能够通过对从壳体构件8突出设置的操作构件9进行按压操作来进行输入操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用作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用开关装置,在用作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用开关装置的情况下,例如以图3所示的安装有外装件的状态搭载于车辆。
[0091] 基板1例如由玻璃环基板这样的刚性基板构成,如图1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状,且在上表面(Z1方向侧的面)具备固定触点部1a。固定触点部1a中设置有三组以两个图案为一组的布线,这些图案设置成沿与基板1的长度方向(Y1-Y2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以两个图案为一组的布线包括第一图案1b和比第一图案1b长的第二图案1c这两个长度彼此不同的图案。
[0092] 滑动件2由金属薄板构成,如图4所示,通过将金属薄板弯折加工成U字状而成。滑动件2包括三个滑动构件2e,滑动构件2e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安装板部2a,在安装板部
2a的一端侧(Y1方向侧端侧)具有以朝向下方(Z2方向)二分岔并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连接部2b,在连接部2b的下方端部具有以朝向安装板部2a的另一端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滑动端部2c。滑动端部2c的延伸方向侧(Y2方向侧)二分岔,形成有滑动触点部2d。形成为悬臂梁状的滑动触点部2d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弹性。另外,两个滑动触点部2d以收在一个第一图案1b或者第二图案1c的宽度尺寸(X1-X2方向上的尺寸)内的方式设置。
[0093] 第一移动构件3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5所示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该第一移动构件3在装入到开关装置100时沿着第一假想轴线VL1进行直线移动。第一移动构件3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基体部3c。基体部3c在一端侧(Y2方向侧)具备倾斜部3a,该倾斜部3a形成为相对于基体部3c的底面(Z2方向侧的面)倾斜的平坦面。另外,第一移动构件3具有舌片部3d,该舌片部3d形成为从倾斜部3a的下端以与基体部3c的底面处于同一面的方式朝向Y2方向呈板状延伸。另外,第一移动构件3具有形成为棒状或者环状的第一卡合部3b,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述那样形成。第一移动构件3具备在俯视下舌片部3d的延伸方向端部的中央朝向上方(Z1方向)以与倾斜部3a平行的方式呈棒状突出而形成的第一卡合部3b。第一卡合部3b延伸至比基体部3c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另外,第一移动构件3具有:施力构件保持部3e,其形成为从基体部3c的另一端侧的面的X1-X2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呈大致圆锥状突出;以及引导部3f,其沿X1-X2方向将基体部3c的上表面二等分且呈板状突出而形成。另外,第一移动构件3具有能够供滑动件2配置在基体部3c的底面上的滑动件配置部3g。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假想轴线VL1是与形成为大致圆锥状的施力构件保持部3e的中心轴平行的线。
[0094] 如图1所示,第一施力构件4是螺旋弹簧。第一施力构件4的线圈内径形成为能够供第一移动构件3的施力构件保持部3e插入的大小。
[0095] 第二移动构件5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6以及图7所示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该第二移动构件5在装入到开关装置100时沿着第二假想轴线VL2进行直线移动。第二移动构件5具有形成为长方体状的基台部5d,第二假想轴线VL2与基台部5d的长度方向(Z1-Z2方向)上的中心轴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假想轴线VL2与基台部5d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轴一致。另外,第二移动构件5具备第二卡合部5b,第二卡合部5b在第一卡合部3b为棒状的情况下形成为环状,在第一卡合部3b为环状的情况下形成为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卡合部3b形成为棒状,因此第二卡合部5b形成为环状。第二卡合部5b从基台部5d的下端(Z2方向侧端部)朝向宽度方向的一方(X2方向)呈板状延伸配置,而且朝向厚度方向的一侧(Y1方向侧)延伸配置。第二卡合部5b的朝向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配置的部分形成为能够供第一移动构件3的第一卡合部3b穿过的大小的环状。此外,第二卡合部5b在延伸配置的前端侧具有桥接部5f,该桥接部5f形成为沿与第二假想轴线VL2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进行桥式连接。如图12所示,桥接部5f的剖面形状为大致圆形,在桥接部5f的Y2方向侧且面向Z1方向侧的部分形成有对整体进行倒角而成的倒角部5g。另外,第二移动构件5在基台部5d的上表面具有剖面为长方形的凹状形成的插入凹部5e。
另外,第二移动构件5具备抵接部5a,如图7(b)所示,抵接部5a从第二卡合部5b的前端的侧面(Y1方向侧的面)至下表面像圆柱的外周面那样形成。另外,如图7(a)所示,第二移动构件5在不与第二假想轴线VL2交叉的侧面(X1-X2方向的侧面)具有凸轮部5c,凸轮部5c由连续的多个倾斜面构成,且构成为越是朝向第二方向DR2(Z1方向),第二假想轴线VL2与凸轮部5c的距离越大(DS2>DS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部5c以隔着第二假想轴线VL2呈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在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个侧面(基台部5d的X1方向侧的面以及X2方向侧的面)。
[0096] 如图8所示,施力单元60包括第二施力构件6、按压构件7以及保持壳体60a。第二施力构件6是螺旋弹簧。按压构件7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滑动部7a,以从滑动部7a的一面(X2方向的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接触凸部7b。接触凸部7b的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的厚度尺寸随着朝向前端而减小,上下方向上的中点位置成为前端。保持壳体60a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形成为长方体状。保持壳体60a的一面敞开,在内部具有能够收纳第二施力构件6以及按压构件7的保持空间60b。按压构件7以接触凸部7b朝向外方突出的方式收纳在保持壳体60a的保持空间60b的内部,并且配置为能够沿着保持空间60b移动。另外,第二施力构件6以被按压构件7和保持壳体60a夹持的状态配置在保持空间60b的内部,对按压构件7向一侧(X2方向侧)施力。因此,在施力单元60中,按压构件7被第二施力构件6施力,并且按压构件7能够克服第二施力构件6的作用力而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个这样的施力单元60。
[0097] 操作构件9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1所示,具有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操作按钮部9a,并且,在操作按钮部9a的下表面(Z2方向侧的面)具有向下方突出形成的连结部9b。
连结部9b以剖面为长方形且棒状突出的方式形成,具有能够插入到第二移动构件5的插入凹部5e的大小。
[0098] 壳体构件8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上壳体构件8a与下壳体构件8b,通过将上壳体构件8a与下壳体构件8b的上部重叠配置并且进行卡止,由此形成壳体构件8。上壳体构件8a在下表面(Z2方向侧的面)敞开,内部具有能够收纳并保持其他结构部件的形成为中空状的收纳空间8c。另外,上壳体构件8a在上方侧具有与收纳空间8c连结的贯通孔即引导孔8d。引导孔8d的剖面为长方形状,形成为能够供操作构件9的连结部
9b以及第二移动构件5的基台部5d插入的大小。下壳体构件8b形成为板状,且形成为能够覆盖上壳体构件8a的收纳空间8c的形状。
[0099] 接下来,使用图9~图13对开关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从X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开关装置100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图9所示的从Y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开关装置100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图11中,没有记载上壳体构件8a或者仅记载了一部分。图12是示出图9所示的A部的图,图12(a)是放大示出图9所示的A部的立体图,图12(b)是示出图12(a)中的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卡合状态的示意图。
[0100] 如图9所示,基板1以使固定触点部1a(参照图1)朝向上方的方式重叠配置于下壳体构件8b。如图10所示,就滑动件2而言,使滑动端部2c(滑动触点部2d)向下方(Z2方向)突出,将安装板部2a(参照图4)保持于第一移动构件3的滑动件配置部3g(参照图5)。第一移动构件3以第一假想轴线VL1与基板1平行且能够使滑动件2的滑动触点部
2d分别与固定触点部1a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基板1上。另外,第一移动构件3的引导部3f由上壳体构件8a保持为能够滑动。这样配置的第一移动构件3能够在与基板1平行的第一假想轴线VL1上进行往复运动,倾斜部3a以相对于基板1带有倾斜度的方式配置。第一施力构件4的一端保持于第一移动构件3的施力构件保持部3e,并且使另一端与上壳体构件8a的一部分抵接,由第一移动构件3和上壳体构件8a对第一施力构件4进行压接夹持。
由此,向第一方向DR1(Y2方向)对第一移动构件3施力。第二移动构件5在使抵接部5a以能够滑动接触的方式与第一移动构件3的倾斜部3a接触,并且将基台部5d插入到壳体构件8的引导孔8d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在从侧方进行平面观察时,第二移动构件5能够在与第一假想轴线VL1交叉的第二假想轴线VL2上进行往复运动。另外,这样配置的第一移动构件3和第二移动构件5通过第一卡合部3b和第二卡合部5b而连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卡合部3b和第二卡合部5b采用使形成为棒状的一方以不与形成为环状的另一方接触的方式穿过该形成为环状的另一方而连结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将第一卡合部3b以不与第二卡合部5b接触的方式穿过该第二卡合部5b而连结。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卡合部5b的倒角部5g与第一卡合部3b平行地对置配置。这样连结的第一移动构件3和第二移动构件5被壳体构件8支承为在使倾斜部3a与抵接部5a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彼此分别能够进行往复运动。如图11所示,施力单元60的按压构件7(接触凸部7b)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设置的凸轮部5c抵接,施力单元60以夹持第二移动构件5的方式保持于壳体构件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施力构件6对按压构件7进行按压,按压构件7压接于凸轮部5c。即,第二施力构件6经由按压构件7对第二移动构件5施力,使第二移动构件5向成为施力单元60对隔着第二假想轴线VL2呈对称形状形成的凸轮部5c彼此的距离最窄的部位进行施力这样的状态的方向移动。这样,就被第一施力构件4(参照图10)施力的第一移动构件3和被第二施力构件6施力的第二移动构件5而言,处于施力单元60对第二移动构件5中凸轮部5c彼此的距离最窄的部位进行施力的状态,并且在抵接部5a(参照图10)与倾斜部3a(参照图10)抵接的状态下稳定。即,如图10所示,在从侧方进行平面观察时,第一施力构件4对第一移动构件3施力,以使第一移动构件3向靠近第一假想轴线VL1与第二假想轴线VL2的交点的方向即第一方向DR1移动,第二施力构件6对第二移动构件5施力,以使第二移动构件5向离开交点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R2移动,在它们的作用力相互平衡的位置,稳定地保持第一移动构件3以及第二移动构件5。另外,此时,如图13(a)所示,滑动件2的滑动端部2c成为不与固定触点部1a的第一图案1b接触而与第二图案1c接触的状态。通过这样而形成开关装置100。
[0101] 接下来,使用图13~图15对开关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未操作时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4(a)是示出未操作时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14(b)是示出图14(a)所示的从Y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后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5(a)是示出未操作时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图15(b)是示出图15(a)所示的从Y2方向侧观察时的状态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以及图15中,仅图示了壳体构件8的一部分。另外,在图14(b)以及图15(b)中,没有图示出施力单元60的保持壳体
60a。
[0102] 如图14所示,开关装置100在未操作时保持为如下状态:由施力单元60从两侧对第二移动构件5中对称配设的凸轮部5c之间的距离最短的部分进行施力。此时,就固定触点部1a和滑动件2而言,如图13(a)所示,滑动件2的滑动端部2c位于固定触点部1a的一端侧(Y2方向侧),与第二图案1c接触,但不与第一图案1b接触,第一图案1b与第二图案1c没有电连接。
[0103] 就开关装置100而言,当对操作构件9进行按压操作时,如图15所示,与操作构件9连结的第二移动构件5向下方(Z2方向)沿着第二假想轴线VL2移动。此时,按压构件
7借助凸轮部5c克服第二施力构件6的作用力,而向按压构件7彼此的距离增大的方向移动。另外,就第二移动构件5的抵接部5a和第一移动构件3的倾斜部3a而言,由于抵接部
5a能够沿着倾斜部3a与之滑动接触,因此,当第二移动构件5向下方移动时,倾斜部3a被抵接部5a向下方按压。在被向下方按压了的倾斜部3a上施加Y1方向的分力,使得第一移动构件3被向Y1方向按压。被向Y1方向按压了的第一移动构件3克服第一施力构件4的作用力,而沿着第一假想轴线VL1向Y1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动构件3以及第二移动构件5在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不接触的情况下连动地移动。第一移动构件3朝向Y1方向移动,由此保持于第一移动构件3的滑动件2也在固定触点部1a上朝向Y1方向滑动,如图13(b)所示,滑动件2的滑动端部2c向固定触点部1a的另一端侧(Y1方向侧)移动,与第一图案1b以及第二图案1c接触。成对的第一图案1b与第二图案1c经由滑动构件2e而电连接。
[0104] 另外,当解除向操作构件9进行的按压时,由于第二施力构件6经由按压构件7而按压凸轮部5c,因此,按压构件7以将第二移动构件5的在宽度方向(X1-X2方向)的两侧呈对称形状形成的凸轮部5c夹入的方式,沿着凸轮部5c移动至凸轮部5c彼此的距离最短的位置。即,第二移动构件5在第二施力构件6的作用力下向上方移动。另外,通过第二移动构件5向上方移动,由此克服第一施力构件4的作用力的方向上的力减弱,第一移动构件3在第一施力构件4的作用力下被向Y2方向施力,回复到图14所示的未操作时的状态。另外,就固定触点部1a和滑动件2而言,如图13(a)所示,第一图案1b与第二图案1c的电连接被解除。这样,伴随着第一移动构件3的往复运动,滑动件2与固定触点部1a接触、分离,由此伴随着对操作构件9进行的按压操作来切换固定触点部1a的电连接状态,操作者能够使用开关装置100进行输入操作。
[0105]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假设第一移动构件3难以向操作前的位置回复的情况下的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卡合状态的图,图16(a)是示出假设第一移动构件3难以向操作前的位置回复的情况下的第一移动构件3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6(b)是示出假设第一移动构件3难以向操作前的位置回复的情况下的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卡合状态的示意图。
[0106]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1a的基板1;能够与固定触点部1a接触、分离的滑动件2;具备相对于基板1倾斜的倾斜部3a,能够在与基板1平行的第一假想轴线VL1上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一移动构件3;对第一移动构件3施力的第一施力构件4;具备与倾斜部3a滑动接触的抵接部5a,能够在与第一假想轴线VL1交叉的第二假想轴线VL2上进行往复运动的第二移动构件5;以及对第二移动构件5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6,第一施力构件4对第一移动构件3施力,以使第一移动构件3向靠近第一假想轴线VL1与第二假想轴线VL2的交点的方向即第一方向DR1移动,第二施力构件6对第二移动构件
5施力,以使第二移动构件5向离开交点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R2移动,并且,第一移动构件3和第二移动构件5被支承为在使倾斜部3a与抵接部5a滑动接触的状态下分别能够进行往复运动,滑动件2保持于第一移动构件3,滑动件2伴随着第一移动构件3的往复运动而与固定触点部1a接触、分离,该开关装置中,第一移动构件3具备第一卡合部3b,第二移动构件5具备第二卡合部5b,第一移动构件3和第二移动构件5彼此能够往复运动地通过第一卡合部3b和第二卡合部5b来连结。
[0107] 由此,构成为将第一移动构件3和第二移动构件5彼此在能够进行往复运动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卡合部3b和第二卡合部5b来连结的结构。在使用开关装置时,假定停止向第二移动构件5进行的按压操作之后想要返回操作前的位置的第一移动构件3因夹住小异物等理由而难以返回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移动构件3的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移动构件5的第二卡合部5b卡合,因此,第一移动构件3不仅被第一施力构件4施力,还被第二施力构件6向与第一施力构件4相同的方向施力。因此,即使在以往的结构中因钩住异物而无法返回的状态下,第一移动构件3也容易推开异物而返回到操作前的位置。由此,起到了可提供能可靠地回复到初始状态的开关装置这样的效果。
[010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中,构成为,第一卡合部3b形成为棒状,第二卡合部5b形成为环状,第一卡合部3b和第二卡合部5b通过将第一卡合部3b以不与第二卡合部5b接触的方式穿过该第二卡合部5b而连结。
[0109] 由此,通过采用将第一卡合部3b以不与第二卡合部5b接触的方式穿过该第二卡合部5b而连结的结构,由此发挥出能够在不阻碍第一卡合部3b以及第二卡合部5b的往复运动的情况下将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连结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由于采用形成为棒状的第一卡合部3b相对于倾斜部3a平行地延伸配置,并且设置在第二卡合部5b的前端的抵接部5a在倾斜部3a上滑动的结构,因此,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分离距离保持为一定。假设在发生了想要返回到操作前的位置的第一移动构件3因夹住小异物等理由而难以返回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仅第二移动构件5如常那样向上方移动,因此,如图16(a)所示,抵接部5a与倾斜部3a分离,如图16(b)所示,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的桥接部5f(倒角部5g)接触。由于第二卡合部5b被向上方施力,因此,朝向横向(Y2方向)的作用力FH施加到第一卡合部3b上。因此,第一卡合部3b与第二卡合部5b通常是分离的,不会阻碍彼此的往复运动,但在发生了第一移动构件3难以返回操作前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二施力构件6的作用力也施加到第一移动构件3上。
[0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中,构成为,第二施力构件6经由按压构件7对第二移动构件5施力,第二移动构件5在不与第二假想轴线VL2交叉的侧面具有与按压构件7抵接的凸轮部5c,凸轮部5c由连续的多个倾斜面构成,且构成为越是朝向第二方向DR2,第二假想轴线VL2与凸轮部5c的距离越大。
[0111] 由此,构成为在第二移动构件5的不与第二假想轴线VL2交叉的侧面设置由连续的多个倾斜面构成的凸轮部5c,经由按压构件7对凸轮部5c施力。通过调整倾斜面相对于侧面的倾斜角,由此能够任意调整操作时的喀哒感。另外,凸轮部5c构成为,越是朝向第二方向DR2,第二假想轴线VL2与凸轮部5c的距离越大,由此,在对第二移动构件5向与第二方向DR2相反的方向进行按压操作而之后解除按压操作时,能够在第二施力构件6的作用力下使第二移动构件5向第二方向DR2移动而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发挥出可提供操作触感的调整容易进行且能可靠地回复到初始位置的开关装置这样的效果。
[01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中,构成为,凸轮部5c以隔着第二假想轴线VL2呈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在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个侧面。
[0113] 由此,通过将凸轮部5c以隔着第二假想轴线VL2呈对称形状的方式设置在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个侧面,由此第二移动构件5被两个按压构件7夹持着施力,因此不易向一方倾斜。因此,不易产生第二移动构件5倾斜并钩住其他结构部件所导致的操作触感的恶化。由此,发挥出可提供操作触感更好的开关装置的效果。
[011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用于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
[0115] 由此,通过在车辆用变速装置的操作中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由此发挥出如下效果:能够进行更可靠的变速的切换,驾驶员能够在不会因切换不良状况而发生混乱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
[0116] 如上,具体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后实施。例如,能够如下变形后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117] [变形例1]
[0118]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凸轮部5c以隔着第二假想轴线VL2呈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在第二移动构件5的朝向相反方向的两个侧面,但也可以采用仅形成于一个侧面的结构。
[0119] [变形例2]
[012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倾斜面来形成凸轮部5c,但也可以利用曲面来形成凸轮部5c。
[0121] [变形例3]
[012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经由按压构件7以及凸轮部5c来改变第二施力构件6的作用力的方向的结构,但也可以不使用改变作用力的方向的机构而进行施力。
[0123] [变形例4]
[0124]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卡合部3b形成为棒状,第二卡合部5b形成为环状,第一卡合部3b和第二卡合部5b通过将第一卡合部3b以不与第二卡合部5b接触的方式穿过该第二卡合部5b而连结。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一卡合部3b形成为环状,将第二卡合部5b形成为棒状,第一卡合部3b和第二卡合部5b通过将第二卡合部5b以不与第一卡合部3b接触的方式穿过该第一卡合部3b而连结。
[0125] [变形例5]
[0126]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假想轴线VL1与第二假想轴线VL2配置为在从侧方观察时大致正交,但也可以采用不正交的配置。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