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

申请号 CN200610082564.X 申请日 2006-05-17 公开(公告)号 CN1937129A 公开(公告)日 2007-03-28
申请人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发明人 角野英世; 小山克也; 砥川真一;
摘要 一种 开关 装置,该开关装置通过对一个操作钮的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作来分别实现不同的开关动作,其操作性优良、结构简单。其包括:壳体(1);操作轴(3),其上端从壳体内突出,并在中央设置有凸缘(3a);撞击件(5、6),其以可使操作轴(3)摆动和转动的方式支承凸缘;操作钮(4); 基板 (7),其安装有按钮开关(11),按键开关内置有接点,通过对操作钮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操作轴移动,使得内撞击件(6)移动,从而接点被切换,基板(7)还形成有固定接点,通过对操作钮进行转动操作以使操作轴转动,使得滑 块 (9)转动,并且通过在该转动状态下对操作钮进行摆动操作以使操作轴(3)摆动,使得滑块移动,从而固定接点被切换。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操作轴,其一端从所述壳体内部朝向外部突出,并且在该操作轴的 中央设置有凸缘;
支承部件,其以可使所述操作轴摆动且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凸缘;
操作钮,其安装于所述操作轴的一端;
第一接点,通过对所述操作钮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所述操作轴移动, 使得所述支承部件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接点被切换;
第二接点,其通过对所述操作钮进行转动操作以使所述操作轴转动, 来进行切换;
第三接点,其通过对所述操作钮进行摆动操作以使所述操作轴摆动, 来进行切换,以及
基板,其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接点、第二接点、第三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侧设置有所述第一接点,在另一面侧设置有所 述第二接点、第三接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点是设置于按钮开关内部的接点,所述按钮开关安装在 所述基板的所述操作钮侧的面上,并具有可按入的致动器,通过由所述 支承部件按压所述致动器,来切换所述第一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操作钮的相反侧设置具有可动接点,在与基板接 触的状态下,所述可动接点能够跟随所述操作轴转动,而且能够与所述 基板平行地移动,所述第二接点、第三接点是形成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操作钮的相反侧 的面上的固定接点,
通过使所述操作轴转动,使得所述可动接点转动,从而可切换所述 第二接点,通过使所述操作轴摆动,使得所述可动接点与所述基板平行 地移动,从而可切换所述第三接点。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开关装置,其具有可进行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 作的操作钮。

背景技术

汽车驾驶座的座席扶手或前仪表板等上配设有开关装置,该开关 装置用于电动进行左右后视镜的视调节、以及立起或倒伏的电动反 射镜装置。对于该开关装置,要求其能够进行下述动作:用于使外后视 镜立起或倒伏的开关动作(接点的电连接状态的切换动作);用于选择左 右外后视镜中的任一个的开关动作;以及用于对所选择的外后视镜进行 视角调节的开关动作。
在现有的上述开关装置中,有分别单独设置下述操作钮的开关装置: 用于进行切换外后视镜立起或倒伏用接点的操作的操作钮;用于进行切 换外后视镜选择用接点的操作的操作钮;和用于进行切换外后视镜视角 调节用接点的操作的操作钮。
此外,例如,如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那样,也有的开关装置设置 一个操作钮,其进行用于切换外后视镜选择用接点的转动操作,以及用 于切换外后视镜视角调节用接点的摆动操作。在专利文献1、2的开关装 置中,具有用于对操作钮的转动操作和摆动操作赋予喀呖感(操作触觉) 的结构。
另外,例如,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那样,也有的开关装置设置一 个操作钮,其进行以下操作:用于切换外后视镜立起或倒伏用接点的按 压操作;用于切换外后视镜选择用接点的转动操作;以及用于切换外后 视镜视角调节用接点的摆动操作。在专利文献3的开关装置中,具有用 于对操作钮的转动操作和摆动操作赋予喀呖感的结构。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那样,在车载用音响系统所使用 的开关装置中(操纵杆装置),有的开关装置设置一个操作杆,该操作杆 用于进行切换对应于音响系统的多种功能的接点的按压、转动、以及摆 动操作。在专利文献4的开关装置中,具有用于对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和 摆动操作赋予喀呖感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5-44582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4-134239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1-291456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特许第3033205号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设置有多个操作钮的开关装置中,由于必须根 据需要来改换要操作的操作钮,因此操作麻烦,操作性不好。此外,在 专利文献1、2的开关装置中,对操作钮的按压操作并未加以任何考虑, 也没有设置通过操作钮的按压操作来进行切换的接点等。另外,在专利 文献3、4的开关装置中,由于将多个接点分开设置在多个部件上,因此, 部件个数多,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该开关 装置通过一个操作钮的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作来分别实现不同的开关 动作,是操作性优良、结构简单的开关装置。
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包括:壳体;操作轴,其一端从壳体内部朝向外 部突出,并且在该操作轴的中央设置有凸缘;支承部件,其以可使操作 轴摆动且转动的方式支承凸缘;操作钮,其安装于操作轴的一端;第一 接点,通过对操作钮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操作轴移动,使得支承部件移动, 从而使所述第一接点被切换;第二接点,其通过对操作钮进行转动操作 以使操作轴转动,来进行切换;以及第三接点,其通过对操作钮进行摆 动操作以使操作轴摆动,来进行切换,以及基板,其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接 点、第二接点、第三接点。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接点通过对操作钮进行按压操作来进行切 换,第二接点通过对操作钮进行转动操作来进行切换,第三接点通过对 操作钮进行摆动操作来进行切换,因此,通过对一个操作钮进行按压、 转动、以及摆动操作,可以分别实现不同的开关动作,与设有进行不同 操作的多个操作钮的现有开关装置相比,能够显著提高操作性。此外, 由于将第一接点、第二接点、第三接点设置在同一基板上,因此,与将 多个接点分开设置在多个部件上的如专利文献3、4所公开的那样的开关 装置相比,部件个数减少,可以简化结构,并且还可使开关装置在高度 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基板的一面侧设置有第一接 点,在另一面侧设置有第二接点、第三接点。
根据上述结构,与在基板的上表面侧设置所有接点的专利文献3、4 所公开的那样的开关装置相比,各接点在基板上的配置更加容易,可以 使基板小型化,进而,可以使开关装置在宽度方向上小型化。此外,在 基板的一个面侧设置用于使部件沿高度方向移动的空间即可,其中所述 部件是用于切换第一接点的部件,在作为上述一面侧的相反侧的另一面 侧设置用于使部件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空间即可,其中所述部件是用于切 换第二接点、第三接点的部件,因此,与在基板的上表面侧设置用于切 换接点的所有部件的移动空间的专利文献4所公开那样的开关装置相比, 容易确保上述各移动空间,可以进一步使开关装置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 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接点是设置于按钮开关内 部的接点,该按钮开关安装在基板的操作钮侧的面上,并具有可按入的 致动器,通过由支承部件按压致动器,来切换所述第一接点。
专利文献3中所公开的开关装置在不同的部件上分别设置固定接点 和可动接点作为通过对操作钮进行按压操作来进行切换的接点,根据上 述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专利文献3中所公开的开关装置相比,第一接 点的设置更加容易,用于切换第一接点的部件个数减少,可以进一步简 化开关装置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基板的与操作钮相反的一侧, 具有可动接点,在与基板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可动接点能跟随操作轴转 动、并且能够与基板平行地移动,第二接点、第三接点是形成在基板的 与操作钮相反的一侧的面上的固定接点,通过使操作轴转动,使得可动 接点转动,从而使第二接点被切换,通过使操作轴摆动,使得可动接点 与基板平行地移动,从而使第三接点被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第二、第三接点通过同一可动接点进行切换,而专 利文献1、2中所公开的开关装置中,由不同的可动接点对通过操作钮的 转动操作进行切换的接点和通过摆动操作进行切换的接点进行切换,因 此,与上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开关装置相比,用于切换第二、第三 接点的部件个数减少,可以进一步简化开关装置的结构。此外,由于将 可动接点和第二接点、第三接点设置在基板的同一面侧,因此,与在基 板的下表面侧设置可动接点、在上表面侧设置固定接点的专利文献1~3 中所公开的开关装置相比,可以使第二、第三接点的切换结构更加简单。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对操作钮进行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作, 来对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接点、第二接点、和第三接点分别进行切换, 因此,可通过对一个操作钮进行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作来分别实现 不同的开关动作,能够提高操作性,并且,可以简化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述开关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上述开关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开关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开关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开关装置的基板和滑的图。
图7A是上述开关装置的沿图2中的Z-Z线的剖视图。
图7B是上述开关装置的沿图2中的Z-Z线的剖视图。
图7C是上述开关装置的沿图2中的Z-Z线的剖视图。
图7D是上述开关装置的沿图2中的Z-Z线的剖视图。
图8是上述开关装置的沿图2中的Y-Y线的剖视图。
图9是上述开关装置的沿图2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上述开关装置的滑块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壳体;3:操作轴;3a:凸缘;4:操作钮;5:外撞击件(striker); 6:内撞击件;7:基板;7pc、7pl、7pr、7pu、7pd:固定接点;7qc、 7ql、7qr、7qu、7qd:固定接点;11:按钮开关;11a:致动器;13a: 可动接点;100:开关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本开关装 置100,是用于汽车的电动反射镜装置的开关装置,所述电动反射镜装置 电动进行左右外后视镜的视角调节和立起或倒伏,如图1所示,开关装 置100主要包括:壳体1、盖体2、操作轴3、操作钮4、外撞击件(striker) 5、内撞击件6、基板7、推杆(plunger)8、以及滑块9。
图2~图10是表示将开关装置100组装起来后的状态的图。详细地 讲,图2是开关装置100的外观图,(a)是俯视图,(b)是左视图,(c) 是后视图。图3和图4是开关装置100的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壳 体1的一部分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了壳体1和盖体2的图示。图5 是开关装置100的侧视图,省略了壳体1、盖体2、以及外撞击件5的图 示。图6是表示基板7和滑块9的图,图中示出了基板7的从下侧观察 到的状态。图7A~图7D是开关装置100沿图2中的Z-Z线的剖视图。图 8是开关装置100沿图2中的Y-Y线的剖视图。图9是开关装置100沿图 2中的X-X线的剖视图。图10是滑块9的剖视图,例如,图中示出了从 左方观察到的与图7B的截面正交的截面的状态。
如图7A等所示,壳体1的下方开口,其通过嵌入盖体2而被封闭。 在壳体1的上表面,与壳体1一体地设置有筒1a,该筒1a上下开口,并 与壳体1的内部连通。筒1a的内外径朝向上方阶梯式地减小。在壳体1 和筒1a的内部设置有操作轴3。操作轴3的上端从壳体1的内部贯穿筒 1a朝向外部突出,在该上端上以覆盖筒1a的上部开口的方式安装有操作 钮4。在该安装状态下,由于在操作钮4与筒1a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 如图2中的粗箭头所示,操作钮4可向下方D进行按压操作,并且可向 顺时针方向P和逆时针方向Q进行转动操作,而且,还可向前方F、后方 B、右方R、和左方L进行摆动操作。操作轴3可跟随操作钮4沿轴线(图 1中的单点划线)方向移动、绕轴线转动以及摆动。
如图7A等所示,在操作轴3的下端,安装有可沿操作轴3的轴线方 向移动的推杆8,该推杆8的末端形成为半球状。在操作轴3与推杆8之 间插入有螺旋弹簧10。螺旋弹簧10对操作轴3和推杆8,分别施加使它 们沿轴线方向相互排斥的弹。在推杆8的下方,与盖体2一体地设置 有导向台2a,该导向台2a通过与推杆8的末端接合,来在操作轴3摆动 时通过推杆8引导操作轴3的下端的移动。在导向台2a的上部的中央设 置有凹部2k。如图7A和图9等所示,在凹部2k的周围设置有倾斜面2f、 2b、2l、2r,所述倾斜面2f、2b、2l、2r从凹部2k朝向操作钮4和操 作轴3可以摆动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F、B、L、R逐渐上升。在各倾斜面 2f、2b、2l、2r的中途,设置有由钝角的阶梯构成的凸部2d。凹部2k 与凸部2d沿引导推杆8和操作轴3的下端的方向(操作轴3的摆动方向) 并列设置。推杆8被螺旋弹簧10向下方施力,从而压靠在导向台2a上, 操作轴3被螺旋弹簧10向上方施力,从而压靠在外撞击件5上。
如图1所示,在操作轴3的中央设置有多边形(八边形)的凸缘3a。 将操作轴3从下方插入到外撞击件5内,然后在使操作轴3贯穿内撞击 件6的同时从下方将内撞击件6插入到外撞击件5内,由此,如图7A等 所示,操作轴3的凸缘3a被支承为夹在外撞击件5和内撞击件6之间。 在该支承状态下,由于在操作轴3与撞击件5、6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 操作轴3可以跟随操作钮4摆动,而且也可以转动。由于容纳凸缘3a的 外撞击件5的空间5h形成为形状与凸缘3a相同、而且大小大致相同的 多边形(八边形),因此外撞击件5可以跟随操作轴3转动。如图1、图 4和图8所示,在内撞击件6的下端设置有按压部6a,该按压部6a贯穿 切口5k并突出,所述切口5k设置在外撞击件5的下端,在按压部6a上 设置有伸出部6b,该伸出部6b与外撞击件5隔开预定间隔地向上方延伸。 如图8所示,伸出部6b的上端由于嵌入保持在与壳体1设置为一体的两 个挡块1b之间,因此,内撞击件6不能转动。外撞击件5、6构成本发 明中的支承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7A等所示,从外撞击件5的中央到上端连续的阶梯状的外表面 (上端面、阶梯面和外周面),与筒1a内侧的从中央到下端连续的阶梯 状的内表面(阶梯面和内周面)接合。外撞击件5的下端由基板7支承。 基板7的侧面和下表面由壳体1和盖体2支承。因此,外撞击件5不能 跟随操作轴3向上下和侧方移动,基板7不能转动,不能向上下和侧方 移动。操作轴3贯穿于孔7h中,该孔7h形成于基板7的中央。由于孔 7h的直径比操作轴3的直径要大一定程度,因此,操作轴3能够独立于 基板7沿轴线方向移动、转动、和摆动。
如图3~图5和图7A等所示,内撞击件6的按压部6a放置支承在 按钮开关(面安装型轻触开关)11的致动器11a上,按钮开关11安装于 基板7的上表面。按钮开关11配置于在内撞击件6的下方的操作轴3的 附近,并且配置在外撞击件5的切口5k内。由于致动器11a可按入按钮 开关11的内部,因此,内撞击件6可以上下移动。在按钮开关11的内 部具有由弹簧等构成的公知机构和接点等,上述由弹簧构成的公知机构 对致动器11a向上方施力使其从内部突出,并且在按入致动器11a时产 生喀呖感(操作感),上述接点通过按入致动器11a而从OFF状态(断开、 非导通状态)切换到ON状态(连接、导通状态)。通过内撞击件6跟随 操作轴3向下方移动,按钮开关11的致动器11a被内撞击件6的按压部 6a按压,使得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按钮 开关11的上述内部接点,用于将使外后视镜立起或倒伏的指示信号,输 出给控制外后视镜的驱动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并构成本发明中的第一 接点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基板7的上表面,除按钮开关11之外,还安装有发光二极管12 等电子部件,并且还形成有由这些电子部件和未图示的布线图案构成的 电路发光二极管12用于从下方照射操作钮4。
如图7B和图8所示,在外撞击件5的上方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凸起 5e。外撞击件5设有与盒体1一体的两个挡块1e,当外撞击件5跟随操 作轴3向顺时针方向P或逆时针方向Q转过预定角度(45°)时,所述 挡块1e与凸起5e抵接。通过凸起5e与挡块1e的抵接,可限制外撞击 件5、操作轴3、以及操作钮4大于等于预定角度的过度转动。
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在外撞击件5的下方的外周面上设置有 接合部5a,该接合部5a由末端为圆弧状的凸起构成。在接合部5a的两 侧与壳体1一体地设置有导向壁1c,该导向壁1c通过与接合部5a接合, 来在操作轴3转动时引导外撞击件5的转动和接合部5a的移动。使各导 向壁1c向与外撞击件5相反的方向弯曲,并将接合部5a两侧的导向壁 1c配置成大致V字形,由此,在导向壁1c上沿引导接合部5a的方向(外 撞击件5的转动方向)并列设置有凸部1d和凹部1k。外撞击件5和导向 壁1c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8(a)、(b)所示,当接合部5a不与凸部 1d接触时,导向壁1c几乎不产生弹性变形,接合部5a与导向壁1c以较 小的压力接合,当接合部5a与凸部1d接触时,导向壁1c产生弹性变形, 接合部5a与导向壁1c以较大的压力接合。
如图5、图10、以及图7A所示,在基板7的下方(操作钮4的相反 侧)设置有滑块9。在滑块9的下表面的四角附近形成有腿部9b,所述 腿部9b由向下方突出的四个凸起构成,各腿部9b支承在与盖体2一体 设置的支承台2c上。在腿部9b之间安装有两个端子13,如图10所示, 各端子13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滑块9上。在各端子13的上表面形成向 上方突出的两个凸起状的可动接点13a。在各端子13与滑块9之间插入 有螺旋弹簧14。螺旋弹簧14对端子13向上方施力,从而将各可动接点 13a以预定的压力压靠在基板7的下表面上,并且,对滑块9向下方施力, 从而将各腿部9b以预定的压力压靠在支承台2c上。即,滑块9和端子 13夹在基板7和支承台2c之间,可动接点13a始终以预定的压力与基板 7的下表面接触。操作轴3贯穿孔9h,该孔9h形成于滑块9的中央。如 图1所示,由于操作轴3的贯穿孔9h的贯穿部3b是多边形(八边形), 孔9h形成为形状与贯穿部3b相同、并且大小大致相同的多边形(八边 形),因此,滑块9和端子13的可动接点13a可以跟随操作轴3转动, 并且可以与基板7平行地移动。支承台2c的大小形成为:在上述移动时, 可动接点13a不会从支承台2c上掉落。
如图6所示,在基板7的下表面,形成多个固定接点7pc、7pr、7pl、 7pu、7pd、7qc、7qr、7ql、7qu、7qd。固定接点7pc、7pr、7pl、7pu、 7pd用于向控制单元输出使右外后视镜向上下左右倾动的信号,固定接点 7qc、7qr、7ql、7qu、7qd用于向控制单元输出使左外后视镜向上下左右 倾动的信号。通过滑块9跟随操作轴3的转动,端子13的可动接点13a 向固定接点7pc、7pr、7pl、7pu、7pd的附近位置移动,或者向7qc、7qr、 7ql、7qu、7qd的附近位置移动。进而,通过滑块9跟随操作轴3与基板 7平行地向前后左右的任一方向的移动,可动接点13a与位于其移动方向 的固定接点7pc、7pr、7pl、7pu、7pd、7qc、7qr、7ql、7qu、7qd接触, 使得所述固定接点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固定接点7pc、7pr、7pl、 7pu、7pd、7qc、7qr、7ql、7qu、7qd构成本发明中的第二接点和第三接 点的一个实施方式。
除上述之外,在基板7的下表面,还安装有未图示的电子部件,并 形成有由这些电子部件和未图示的布线图案构成的电路。此外,在开关 装置100中,还设置有安装在基板7上的未图示的连接器或电线等连接 部件,它们用于向上述控制单元,输出固定接点7pc、7pr、7pl、7pu、 7pd、7qc、7qr、7ql、7qu、7qd和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的切换信号。
在上述结构中,当没有操作操作钮4时,如图2、图3、图4(a)、 图5、图6(a)、图7A、图8(a)、图9所示,各部分处于初始状态。当 从该初始状态对操作钮4进行一次例如向图2中的下方D的按压操作时, 如图7D所示,操作轴3向下方移动,并通过凸缘3a下压内撞击件6。因 此,按钮开关11的致动器11a被内撞击件6的按压部6a按压,使得按 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此时,通过上述的按 钮开关11的内部机构,致动器11a对按压部6a的抗力急剧变化(暂时 变大后又变小),从而通过内撞击件6、操作轴3、以及操作钮4,产生喀 呖感(指令感)。因此,通过借助于该喀呖感来对操作钮4进行按压操作, 可以使操作轴3和内撞击件6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内撞击件6的按压部 6a使按钮开关11的致动器11a,向下方移动了相当于切换内部接点所需 行程的距离的位置)。如上所述,当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切换时,该 切换信号作为使外后视镜立起的信号,从开关装置100输出到控制单元, 接收到该信号的控制单元驱动电机电动机,使左右外后视镜立起。
当解除操作钮4的按压操作时,操作轴3被螺旋弹簧10向上方施力, 凸缘3a不再按压内撞击件6。因此,按钮开关11的致动器11a被内部机 构向上方施力,从而上推内撞击件6的按压部6a,使得按钮开关11的内 部接点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此外,如图7A和图9等所示,操作 轴3、操作钮4、以及内撞击件6恢复到原来位置。此后,当再一次对操 作钮4进行按压操作时,与上述一样,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从OFF状 态切换到ON状态,该切换信号此次作为使外后视镜倒伏的信号,从开关 装置100输出到控制单元,接收到该信号的控制单元驱动电动机,使左 右外后视镜倒伏。
此外,当从初始状态对操作钮4进行例如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Q 的转动操作时,操作轴3转动,并如图4(b)和图8(b)所示那样,通 过凸缘3a使外撞击件5转动。此时,通过使外撞击件5的接合部5a从 导向壁1c的凹部1k越过凸部1d,接合部5a与导向壁1c的接合力急剧 变化(暂时变大后又变小),从而通过外撞击件5、操作轴3、以及操作 钮4,产生喀呖感。因此,通过借助于该喀呖感对操作钮4进行转动操作, 可以使操作轴3和外撞击件5转动到适当的位置(外撞击件5的接合部 5a转动45°而越过了导向壁1c的凸部1d的位置)。另外,如前所述, 通过凸起5e与挡块1e的抵接,可限制外撞击件5的超过适当位置的过 度转动。与此同时,操作轴3通过贯穿部3b拉动滑块9,如图6(b)和 图7B所示,使滑块9和端子13向Q方向转动45°。因此,端子13的可 动接点13a移动到固定接点7qc、7qr、7ql、7qu、7qd的附近位置,从 而可以对左外后视镜进行视角调节(向上下左右倾动)。
并且,当从上述转动状态对操作钮4进行例如向图2中的前方F的 摆动操作时,如图7C所示,操作轴3摆动,并使推杆8沿导向台2a的 处于与操作钮4的操作方向F相反的方向B上的倾斜面2b向上方移动。 此时,通过使推杆8从导向台2a的凹部2k越过凸部2d,推杆8与导向 台2a之间的接合力急剧变化(变大后又变小),从而通过推杆8、操作轴 3、以及操作钮4,产生喀呖感。因此,通过借助于该喀呖感对操作钮4 进行摆动操作,可以使操作轴3摆动到适当的位置(推杆8越过了导向 台2a的凸部2d的位置)。并且,通过外撞击件5的空间5h的上表面和 侧面与凸缘3a的抵接,可限制操作轴3的超过适当位置的过度摆动。与 此同时,操作轴3通过贯穿部3b拉动滑块9,从而,如图7C和图6(c) 所示,使滑块9和端子13与基板7平行地向与操作钮4的操作方向F相 反的方向B移动。因此,各端子13的两个可动接点13a与位于其移动方 向B的两个固定接点7qc、7qu分别接触,上述固定接点7qc、7qu通过 端子13连接,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然后,上述切换信号作为使 左外后视镜向上倾动的信号,从开关装置100输出到控制单元,接收到 上述信号的控制单元驱动电动机,使左外后视镜向上倾动预定角度。
当解除操作钮4的摆动操作时,推杆8被螺旋弹簧10向下方施力, 从而沿导向台2a的倾斜面2b向下方移动,如图7A等所示,推杆8恢复 到嵌入凹部2k的摆动前的位置。此外,操作轴3被螺旋弹簧10向上方 施力,并且被推杆8拉动进行摆动以便与基板7垂直,如图7A等所示, 操作轴3和操作钮4恢复到摆动前的位置。与此同时,滑块9被操作轴3 的贯穿部3b拉动,从而与基板7平行地移动,如图7A和图6(b)所示, 滑块9和端子13恢复到摆动前的位置。因此,端子13的可动接点13a 位于固定接点7qc、7qr、7ql、7qu、7qd的中间,并且与固定接点7qc、 7qr、7ql、7qu、7qd中的任一个都不接触,固定接点7qc、7qu断开,从 而从ON状态切换到OFF状态。
与上述相对地,当从图6(b)的状态对操作钮4向图2中的后方B 进行摆动操作时,操作轴3摆动,使得推杆8沿导向台2a的处于与操作 方向B的相反的方向F上的倾斜面2f(如图7A等)移动,从而使滑块9 与基板7平行地向相反方向F移动,因此,各可动接点13a分别与移动 目的地的固定接点7qd、7qc接触,从而,上述固定接点7qd、7qc从OFF 状态切换到ON状态。此外,当对操作钮4向图2中的左方L进行摆动操 作时,操作轴3摆动,使得推杆8沿导向台2a的处于相反方向R上的倾 斜面2r(图9)移动,从而使滑块9与基板7平行地向相反方向R移动, 因此,各可动接点13a分别与移动目的地的固定接点7ql接触,使得该 固定接点7ql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另外,当对操作钮4向图2中 的右方R进行摆动操作时,操作轴3摆动,使得推杆8沿导向台2a的处 于相反方向L上的倾斜面21(图9)移动,从而使滑块9与基板7平行 地向相反方向L移动,因此,各可动接点13a分别与移动目的地的固定 接点7qr接触,使得该固定接点7qr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所述这 些切换信号作为使左外后视镜向下、向左、或向右倾动的信号,从开关 装置100输出到控制单元,接收到所述信号的控制单元驱动电动机,使 左外后视镜向下、向左、或向右倾动预定角度。
相反,当从初始状态对操作钮4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P进行转动 操作时,操作轴3、外撞击件5、滑块9等向顺时针方向P转动45°,可 动接点13a移动到固定接点7pc、7pr、7pl、7pu、7pd的附近位置,从 而可以对右外后视镜进行视角调节。进而,当从该转动状态对操作钮4 向前方F、后方B、左方L、以及右方R中的任一方进行摆动操作时,与 上述一样,操作轴3向该操作方向摆动,使得推杆8、滑块9、以及端子 13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此,可动接点13a与移动目的地的固定接点7pc、 7pr、7pl、7pu、7pd接触,使得所述固定接点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 然后,这样的切换信号作为使右外后视镜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倾 动的信号,从开关装置100输出到控制单元,接收到上述信号的控制单 元驱动电动机,使右外后视镜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倾动预定角度。
根据上文,通过对操作钮4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操作轴3向下方移动, 内撞击件6跟随操作轴3向下方移动,从而按压按钮开关11的致动器11a, 因此,可以将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此外, 通过对操作钮4进行转动操作以使操作轴3转动,滑块9跟随操作轴3 转动,从而能够将可能与滑块9上的可动接点13a接触的接点切换至基 板7的固定接点7pc、7pr、7pl、7pu、7pd,或者固定接点7qc、7qr、 7ql、7qu、7qd。另外,通过对操作钮4进行摆动操作以使操作轴3摆动, 滑块9跟随操作轴3与基板7平行地移动,可动接点13a与固定接点7pc、 7pr、7pl、7pu、7pd、7qc、7qr、7ql、7qu、7qd中的任一个接触,因此, 可以将所接触的上述固定接点从OFF状态切换到ON状态。从而,可通过 对一个操作钮4进行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作,可以分别实现不同的 开关动作,与设有进行不同操作的多个操作钮的现有开关装置相比,能 够使操作性显著提高。
此外,由于在同一基板7上设置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和固定接点 7pc、7pr、7pl、7pu、7pd、7qc、7qr、7ql、7qu、7qd,因此,与将多 个接点分开设置在多个部件上的专利文献3、4所公开那样的开关装置相 比,部件个数减少,可以简化结构,进而还可使开关装置100在高度方 向(上下方向U、D)上实现小型化。
此外,由于在基板7的上表面侧设置按钮开关11,在其相反的下表 面侧设置固定接点7pc、7pr、7pl、7pu、7pd、7qc、7qr、7ql、7qu、7qd, 因此,与在基板的上表面侧设置所有接点的专利文献3、4所公开那样的 开关装置相比,按钮开关11和固定接点7pc、7pr、7pl、7pu、7pd、7qc、 7qr、7ql、7qu、7qd在基板7上的配置更加容易,可以使基板7小型化, 进而可以使开关装置100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F、B和左右方向L、R) 上实现小型化。在此基础上,由于在基板7的上表面侧只要设置用于使 部件(内撞击件6)沿高度方向移动的空间即可,所述部件是用于切换按 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的部件,在下表面侧只要设置用于使部件(滑块9 和端子13)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空间即可,所述部件是用于切换固定接点 7pc、7pr、7pl、7pu、7pd、7qc、7qr、7ql、7qu、7qd的部件,因此, 与在基板的上表面侧设置用于切换接点的所有部件的移动空间的专利文 献4所公开那样的开关装置相比,更容易确保上述各移动空间,可以使 开关装置100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进一步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采用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作为通过对操作钮4进行 按压操作来进行切换的接点,并将按钮开关11安装在基板7的上表面, 而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开关装置将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分别设置在不同 的部件上与作为通过对操作钮进行按压操作来进行切换的接点,因此, 本发明与上述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开关装置相比,所述接点的设置更加 容易,用于切换所述接点的部件个数减少(操作轴3和内撞击件6共两 个),可以进一步简化开关装置100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通过同一可动接点13a来切换固定接点7pc、7pr、7pl、 7pu、7pd、7qc、7qr、7ql、7qu、7qd,而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开关 装置则用不同的可动接点来切换以下接点,即,通过操作钮4的转动操 作来进行切换的接点和通过摆动操作来进行切换的接点,因此,本发明 与上述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开关装置相比,用于切换固定接点7pc、 7pr、7pl、7pu、7pd、7qc、7qr、7ql、7qu、7qd的部件个数减少(操作 轴3、滑块9和端子13共三个),可以进一步简化开关装置100的结构。 此外,由于将固定接点7pc、7pr、7pl、7pu、7pd、7qc、7qr、7ql、7qu、 7qd和可动接点13a设置在基板7的同一面侧,因此,与在基板7的下表 面侧设置可动接点、在上表面侧设置固定接点的如专利文献1~3所公开 那样的开关装置相比,可以进一步简化固定接点7pc、7pr、7pl、7pu、 7pd、7qc、7qr、7ql、7qu、7qd的切换结构。
另外,通过设置按钮开关11,可以在对操作钮4进行按压操作时产 生喀呖感,通过设置外撞击件5和导向壁1c,可以在对操作钮4进行转 动操作时产生喀呖感,通过设置推杆8、螺旋弹簧10、以及导向台2a, 可以在对操作钮4进行摆动操作时产生喀呖感。因此,通过借助于这些 喀呖感对操作钮4进行适当的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作,能够正常地 切换按钮开关11的内部接点和基板7的固定接点7pc、7pr、7pl、7pu、 7pd、7qc、7qr、7ql、7qu、7qd,可以使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此外,由 于用于产生喀呖感的部件个数减少,因此,可以简化开关装置100的结 构。
在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汽车的电动反射 镜装置所使用的开关装置100中的示例,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其它用 途的可进行按压、转动、以及摆动操作的开关装置中。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