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复位型开关

申请号 CN200710140373.9 申请日 2007-08-10 公开(公告)号 CN101123149A 公开(公告)日 2008-02-13
申请人 东洋电装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中村隆; 中田裕和;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自动复位型 开关 ,其不具有咬合机构,但在将操作旋钮操作到第二操作 位置 时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咬合感。将操作旋钮(4)通过第一枢轴(15) 支撑 在开关座(3)上,并将保持可动触点(72、72)的可动触点保持件(6)通过第二枢轴(16)支撑在开关座上,在该可动触点保持件上形成横跨该第一和第二臂部(6a、6b)的滑动面(28),在该滑动面上滑动的控制 柱塞 (31)滑动自如地嵌合在操作旋钮中,并由复位 弹簧 (32)对其在与滑动面抵接的方向上施 力 ,控制柱塞配置成:当操作旋钮向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A、B)摆动时,控制柱塞以将第一和第二枢轴的两轴线间连接而成的平面(P)为界在其左右两侧的滑动面上移动,并且 复位弹簧 的反作用力始终对操作旋钮向第一操作位置(A)侧施力。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复位型开关,该自动复位型开关具有:
开关座(3);
固定触点(52、52),其固定在该开关座(3)上;
操作旋钮(4),其能够在第一操作位置(A)和第二操作位置(B) 之间移动地安装在开关座(3)上;
可动触点保持件(6),其与该操作旋钮(4)向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 (A、B)的移动联动地在第一和第二动作位置(C、D)之间移动;
可动触点(72、72),其支撑在该可动触点保持件(6)上,通过可 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二动作位置(D)的移动而与固定触点(52、52) 接触;以及
复位施装置(33),其设置在操作旋钮(4)和开关座(3)之间, 对操作旋钮(4)向第一操作位置(A)侧施力,
所述自动复位型开关的特征在于,
将操作旋钮(4)通过第一枢轴(15)支撑在开关座(3)上,使得 该操作旋钮(4)在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A、B)之间摆动,将保持可动 触点(72、72)的可动触点保持件(6)通过与第一枢轴(15)大体平行 的第二枢轴(16)支撑在开关座(3)上,使得该可动触点保持件(6) 在第一和第二动作位置(C、D)之间摆动,并且,
在该可动触点保持件(6)上形成第一和第二臂部(6a、6b),该第 一和第二臂部(6a、6b)之间隔着第二枢轴(16)朝彼此相反的方向突 出,横跨这些第一和第二臂部(6a、6b)形成有滑动面(28),
所述复位施力装置(33)由控制柱塞(31)和复位弹簧(32)构成, 该控制柱塞(31)可滑动地嵌合于操作旋钮(4)并随操作旋钮(4)的 摆动而使前端部(31a)在所述滑动面(28)上滑动,复位弹簧(32)对 该控制柱塞(31)在与所述滑动面(28)抵接的方向上施力,
控制柱塞(31)被配置成,当操作旋钮(4)向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 (A、B)摆动时,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以将第一和第二枢轴 (15、16)的两轴线间连接而成的平面(P)为界在其左右两侧的滑动面 (28)上移动,并且复位弹簧(32)的反作用力始终对操作旋钮(4)向 第一操作位置(A)侧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复位型开关,其特征在于,
当操作旋钮(4)向第二操作位置(B)侧摆动时,控制柱塞(31) 的前端部(31a)从所述平面(P)移动到第二臂部(6b)侧的距离被设 定为,比操作旋钮(4)摆动到第一操作位置(A)侧时,控制柱塞(31) 的前端部(31a)从所述平面(P)移动到第一臂部(6a)侧的距离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复位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触点(52、52)上连接有使发动机用起动机(42)动作 的起动电路(44),在开关座(3)上固定设置有与使头灯(35)点亮的 照明电路(38)连接的其他固定触点(51、51),并且,在可动触点保持 件(6)上安装有通过向所述第一动作位置(C)复位而与所述其他固定 触点(51、51)接触的其他可动触点(71)。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自动复位型开关的改良,所述自动复位型开关具有:开 关座;固定触点,其固定在该开关座上;操作旋钮,其能够在第一操作 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在开关座上;可动触点保持件,其 与该操作旋钮向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的移动联动地在第一和第二动作位 置之间移动;可动触点,其支撑在该可动触点保持件上,通过可动触点 保持件向第二动作位置的移动而与固定触点接触;以及复位施装置, 其设置在操作旋钮和开关座之间,对操作旋钮向第一操作位置侧施力。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所述开关已被公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23682号公报
在以往的自动复位型开关中,可动触点保持件是滑动式的,并在开 关座和可动触点保持件之间设有咬合(click)机构,在使用者将操作旋 钮向第二操作位置操作时,该咬合机构让使用者感知到可动触点保持件 移动到了第二动作位置的咬合感,但是这使得开关的零件数量增多,难 以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所 述自动复位型开关:使操作旋钮的复位施力装置具有咬合功能,从而不 依赖于特别的咬合机构就能够在将操作旋钮操作到第二操作位置时让使 用者感知到可动触点保持件移动到了第二动作位置,零件数量少且结构 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一种自动复位型开关,该自动复位型 开关具有:开关座;固定触点,其固定在该开关座上;操作旋钮,其能 够在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地安装在开关座上;可动触 点保持件,其与该操作旋钮向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的移动联动地在第一 和第二动作位置之间移动;可动触点,其支撑在该可动触点保持件上, 通过可动触点保持件向第二动作位置的移动而与固定触点接触;以及复 位施力装置,其设置在操作旋钮和开关座之间,对操作旋钮向第一操作 位置侧施力,所述自动复位型开关的特征在于,将操作旋钮通过第一枢 轴支撑在开关座上,使得该操作旋钮在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摆动, 将保持可动触点的可动触点保持件通过与第一枢轴大体平行的第二枢轴 支撑在开关座上,使得该可动触点保持件在第一和第二动作位置之间摆 动,并且,在该可动触点保持件上形成第一和第二臂部,该第一和第二 臂部之间隔着第二枢轴朝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横跨这些第一和第二臂 部形成有滑动面,所述复位施力装置由控制柱塞和复位弹簧构成,该控 制柱塞可滑动地嵌合于操作旋钮并随操作旋钮的摆动而使前端部在所述 滑动面上滑动,复位弹簧对该控制柱塞在与所述滑动面抵接的方向上施 力,控制柱塞被配置成,当操作旋钮向第一和第二操作位置摆动时,控 制柱塞的前端部以将第一和第二枢轴的两轴线间连接而成的平面为界在 其左右两侧的滑动面上移动,并且复位弹簧的反作用力始终对操作旋钮 向第一操作位置侧施力。
此外,本发明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当操作旋钮 向第二操作位置侧摆动时,控制柱塞的前端部从所述平面移动到第二臂 部侧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操作旋钮摆动到第一操作位置侧时,控制柱塞 的前端部从所述平面移动到第一臂部侧的距离小。
此外,本发明在第一或第二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三特征在于,在所 述固定触点上连接有使发动机用起动机动作的起动电路,在开关座上固 定设置有与使头灯点亮的照明电路连接的其他固定触点,并且,在可动 触点保持件上安装有通过向所述第一动作位置复位而与所述其他固定触 点接触的其他可动触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当使操作旋钮向第二操作位置侧摆动时, 控制柱塞的前端部使滑动面朝着所述平面向上动,从而操作旋钮的操作 负载增加,而当该控制柱塞的前端部使所述平面横截第二臂部侧,从而 可动触点保持件倾斜移动到第二动作位置侧时,复位弹簧伸长,使得控 制柱塞追随滑动面,因此操作旋钮的操作负载剧减。这样地操作旋钮的 操作负载从增加到剧减的变化给操纵者的手指带来咬合感,从而能够让 使用者感知到可动触点保持件到达了第二动作位置。因此,复位施力装 置,即控制柱塞、复位弹簧以及滑动面具有咬合功能,因此不必设置特 别的咬合机构,从而由于零件数量的减少而实现结构的简化,进而有助 于成本的降低。
在可动触点保持件的第二动作位置,作用在控制柱塞上的复位弹簧 的反作用力,作为对操作旋钮向第一操作方向施力的复位力作用在该操 作旋钮上,因此,当从操作旋钮释放操作力时,操作旋钮在所述复位弹 簧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复位到初始的第一操作位置,随之可动触点保持 件也能够复位到初始的第一动作位置。
而且,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非接触状态下,在两触点之间只存 在空间,因此在两触点之间没有驻留雨等的水滴的余地,因此能够避 免由水滴引起的两触点之间的短路故障。而且,由于此,与可动触点滑 动式相比能够充分缩小两触点之间的非接触时的间隔,因此能够实现开 关的紧凑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可动触点保持件的第二动作位置,能够 将通过复位弹簧的施加力而实现的可动触点保持件向第二动作位置的摆 动力矩抑制得小,因此能够促使通过复位弹簧的反作用力而实现的操作 旋钮向第一动作位置的复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操作旋钮的非动作时,使头灯点亮,在 操作旋钮的操作时,使头灯熄灭,使发动机用起动机能够可靠地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起动开关的自动两轮车的转向把手装置的后视 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该开关的断开状态的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
图5是该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4的箭头6的向视图。
图7是沿图4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该开关的接通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9是与该开关连接的电路图。
标号说明
A:第一操作位置;
B:第二操作位置;
C:第一动作位置;
D:第二动作位置;
P:平面;
Y:控制柱塞的轴线;
2:开关(起动开关:starter switch);
3:开关座;
4:操作旋钮;
51:其他固定触点(第一固定触点);
52:固定触点(第二固定触点);
6:可动触点保持件;
71:其他可动触点(第一可动触点);
72:可动触点(第二可动触点);
15:第一枢轴;
16:第二枢轴;
28:滑动面;
30:导向孔;
31:控制柱塞;
32:复位弹簧;
33:复位施力装置;
35:头灯;
38:照明电路;
42:起动机(starter motor);
44:起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 式。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起动开关的自动两轮车的转向把手装置的后视 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 图;图4是示出该开关的断开状态的沿图2的4-4线的剖视图;图5是 该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4的箭头6的向视图;图7是沿图4的7 -7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该开关的接通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图;图9 是与该开关连接的电路图。
首先,在图1中,自动两轮车的转向把手装置H结合在未图示的前 叉的上端,并由在左右两端部具有手柄Hg的车把Hb、和覆盖该车把Hb 的除手柄Hg以外的中间部分的把手罩Hc构成,该把手罩Hc被螺纹固 定在车把Hb的适当位置上。在该把手罩Hc的与驾驶者相面对的后壁上 安装有各种开关,特别是在右端部下方安装有应用了本发明的发动机用 起动开关2。而且,在把手罩Hc的上部安装有组合各种仪表而成的仪表 单元M。
在图2~图6中,起动开关2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开关座3;操作旋 钮4;左右各一对的第一及第二固定触点51、51、52、52;可动触点保 持件6;以及第一和第二可动触点71、72。
开关座3由合成树脂制成,形成为操纵者侧的后表面敞开的盒形, 在该开关座3的左右侧壁上一体地突出设置有支撑件8、8,该支撑件8、 8通过螺钉9、9固定在把手罩Hc的内壁上。在该开关座3的底壁3a上 左右隔开地固定设置有左右各一对第一固定触点51、51和第二固定触点 52、52。
如图3及图5所示,在开关座3的上下两侧壁3b、3c上,上下同轴 排列的一对第一轴承孔13、13设置在靠近开关座3的敞开面的部分上, 而且,在比这一对第一轴承孔13、13靠里的部分上,与第一轴承孔13、 13平行地设置有同轴排列的一对第二轴承孔14、14,在第一轴承孔13、 13中可旋转地嵌合有一对第一枢轴15、15,该一对第一枢轴15、15突 出设置在操作旋钮4的凸缘(hub)4h的上下两侧面上,而且,在第二轴 承孔14、14中可旋转地嵌合有一对第二枢轴16、16,该一对第二枢轴 16、16突出设置在可动触点保持件6的上下两侧面上。
如图3和图6所示,操作旋钮4能够绕第一枢轴15、15在第一操作 位置A和第二操作位置B之间摆动,该第一操作位置A和第二操作位置 B这样被限制:通过突出设置在操作旋钮4的凸缘4h的下端面上的第一 止动销18,与设置在开关座3的下侧壁上的第一限制开口19的内侧壁 19a、19a相互抵接,从而被限制。操作旋钮4具有在使其向第二动作位 置D摆动时使用的按压部4a。
此外,可动触点保持件6能够绕第二枢轴16、16在第一动作位置C (参照图4)和第二动作位置D(参照图8)之间摆动,该第一动作位置 C和第二动作位置D这样被限制:通过突出设置在可动触点保持件6的 下端面上的第二止动销20,与设置在开关座3的下侧壁上的第二限制孔 21的内侧壁21a、21b相互抵接,从而被限制。
如图4和图5所示,可动触点保持件6由具有第二枢轴16、16的凸 缘6h和从该凸缘6h的两侧部向彼此相反方向呈V字形突出的一对第一 和第二臂部6a、6b构成,在该第一臂部6a上安装有与第一固定触点51、 51相对应的第一可动触点71,并且在第二臂部6b上安装有与第二固定 触点52、52相对应的第二可动触点72。
第一和第二可动触点71、72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5和图7所示, 它们由上下一对弹性接片23、23和将这一对弹性接片23、23的中间部 彼此连结成一体的连结片24构成,在弹性接片23、23的前端形成有U 形的接触部23a、23a,并在后端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定位部23b、23b。 而且,连结片24卡合在可动触点保持件6的第一臂部6a的卡定槽25中, 并且定位部23b、23b与第一臂部6a的端面抵接,从而第一可动触点71 保持在第一臂部6a的预定位置上。该第一可动触点71构成为:在可动 触点保持件6位于第二动作位置D时,使接触部23a、23a从第一固定触 点51、51离开,当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一动作位置C侧摆动时,在可 动触点保持件6即将到达第一动作位置C时使接触部23a、23a与第一固 定触点51、51抵接。因此,若可动触点保持件6到达第一动作位置C, 则使接触部23a、23a与第一固定触点51、51抵接的弹性接片23、23已 弯曲。
此外,第二可动触点72以与第一可动触点71同样的结构保持在第 二臂部6b的预定位置上。而且,该第二可动触点72构成为:在可动触 点保持件6位于第一动作位置C时,使接触部23a、23a从第二固定触点 52、52离开,当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二动作位置D侧摆动时,在可动 触点保持件6即将到达第二动作位置D时使接触部23a、23a与第二固定 触点52、52抵接。因此,若可动触点保持件6到达第二动作位置D,则 使接触部23a、23a与第二固定触点52、52抵接的弹性接片23、23已弯 曲。
在可动触点保持件6上,与操作旋钮4相对的滑动面28从第一臂部 6a一直形成到第二臂部6b。
另一方面,在操作旋钮4的凸缘4h上设置有向所述滑动面28开口 的有底导向孔30,在该导向孔30中嵌入安装有可自由滑动的控制柱塞 31,该控制柱塞31使前端部31a在所述滑动面28上滑动,并且在该导 向孔30中收纳有对该控制柱塞31向与滑动面28抵接的方向施力的复位 弹簧32。控制柱塞31的上述前端部31a形成为顶部呈半球形的圆锥形。
上述控制柱塞31以其轴线Y经过第一枢轴15、15的轴线的操作旋 钮4的按压部4a侧的方式配置。由此,作用在控制柱塞31上的复位弹 簧32的反作用力,作为始终对操作旋钮4向第一操作方向施力的复位力 作用在操作旋钮4上。而且,控制柱塞31被配置为,在操作旋钮4向第 一和第二操作位置A、B摆动时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以连结第一和 第二枢轴15、16的两轴线间而成的平面P为界,在其左右两侧的滑动面 28上移动。
此时,优选操作旋钮4向第二操作位置B侧摆动时,控制柱塞31 的前端部31a从所述平面P移动到第二臂部6b侧的距离被设定得,比操 作旋钮4向第一操作位置A侧摆动时,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从所述 平面P移动到第一臂部6a侧的距离足够小。这样,由于能够通过复位弹 簧32的施力将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二动作位置D的摆动力矩抑制得 小,所以,能够通过复位弹簧32的反作用力促使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 一动作位置C复位。
而且,上述控制柱塞31和复位弹簧32构成复位施力装置33,该复 位施力装置33与滑动面28协动地对操作旋钮4向第一操作位置A侧施 力,并同时对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一动作位置C侧施力。
如图9所示,在一方的第一固定触点51上连接有与电池34相连的 第一供电电路36,在另一方的第一固定触点51上连接有与头灯35相连 的第一负载电路37,这些第一供电电路36和第一负载电路37构成照明 电路38。因此,当第一可动触点71与两第一固定触点51、51相接,就 能够将头灯35点亮。
此外,在一方的第二固定触点52上连接有与电池34相连的第二供 电电路39,在另一方的固定触点52上连接有具备继电器线圈40a的继电 器电路41。此外,在所述第二供电电路39上通过继电器触点40b连接有 与发动机用起动机42相连的第二负载电路43,这些第二供电电路39、 继电器电路41以及第二负载电路43构成起动电路44。因此,当第二可 动触点72与两第二固定触点52、52连接,就能够通过继电器线圈40a 的励磁作用使继电器触点40b成为接通状态,从而能够使起动机42动作。 另外,标号45表示主开关。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
如图4所示,在操作旋钮4处于第一操作位置A的非操作状态下, 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通过将第一和第二枢轴15、16之间连接而成 的平面P而与可动触点保持件6的第一臂部6a侧的滑动面28抵接,并 且通过复位弹簧32的施力按压该滑动面28,因此,可动触点保持件6被 保持在第一动作位置C上,使第一可动触点71与第一固定触点51、51 接触。因此,在图9中,若接通主开关45,则能够将头灯35点亮。而且, 由于所述复位弹簧32的反作用力对操作旋钮4向该第一操作位置A侧施 力,所以操作旋钮4也能够保持在第一操作位置A上。
现在,为了起动自动两轮车的发动机,按压按压部4a以使操作旋钮 4向第二操作位置B侧摆动,于是控制柱塞26的前端部26a随该动作而 朝着第二臂部6b在可动触点保持件6的活动面28上滑动。此时,由于 初始时,随着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靠近将第一和第二枢轴15、16 的两轴线间连接而成的平面P,控制柱塞31抬升滑动面28,从而一边压 缩复位弹簧32一边向导向孔30后退,因此通过复位弹簧32的反作用力 的增加,操作旋钮4的操作负载(按压部4a的按压阻力)增加。但是, 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是否使所述平面P横截第二臂部6b侧,如图8 所示,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二动作位置D侧倾斜移动,从而使第二可 动触点72与第二固定触点52、52接触,因此如前所述,能够使起动机 42动作,从而能够起动自动两轮车的发动机。
另一方面,第一可动触点71由于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二动作位置 D侧倾斜移动而从第一固定触点51、51离开,因此头灯35灯灭。由此, 使电池34的电力集中于起动机42,从而能够确保起动机42的强力的动 作。
另外,通过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使所述平面P横截第二臂部 6b侧,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二动作位置D侧倾斜移动,于是控制柱塞 31在复位弹簧32的施力的作用下,以追随活动面28的方式使从导向孔 30突出的突出量增加,因此,通过复位弹簧32的伸长而使得操作旋钮4 的操作力、即按压部4a的按压负载剧减。这样,在按压部4a上的按压负 载从增加到剧减的变化能够给按压按压部4a的操纵者的手指带来咬合 感,从而使操纵者感知到可动触点保持件6到达了第二动作位置D。因 此,在对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一动作位置C侧施力的同时,对操作旋 钮4向第一操作位置A侧施力的复位施力装置33、即控制柱塞31、复位 弹簧32以及滑动面28具有咬合功能,因此不必设置特别的咬合机构, 从而由于部件数量的削减而实现结构的简单化,进而能够有助于降低成 本。
此外,控制柱塞31的前端部31a使所述平面P横截第二臂部6b侧, 由此可动触点保持件6向第二动作位置D侧倾斜移动的速度极快,并且 第二可动触点72在与第二固定触点52、52接触的状态下弯曲,因此给 第二可动触点72和第二固定触点52、52的接触部带来强的冲击和摩擦, 从而能够从该接触部上有效地除去化膜、尘埃等的介入物,并且能够 尽量地抑制火花的产生。并且,在通过对按压部4a按压的按压力将可动 触点保持件6保持在第二动作位置C的状态下,第二可动触点72在与第 二固定触点52、52接触的状态下弯曲,这些触点52、72相互的接触压 力不是由对按压部4a按压的按压力确定,而是由第二可动触点72的弯 曲所带来的反作用力确定,从而能够防止该接触压力过大,有助于提高 两触点52、72的耐久性。
在这样的可动触点保持件6的第二动作位置D上,如前所述,作用 在控制柱塞31上的复位弹簧32的反作用力,作为对操作旋钮4向第一 操作位置A方向施力的复位力作用在该操作旋钮4上,因此,当发动机 起动后从操作旋钮4的按压部4a释放按压力时,操作旋钮4在所述复位 弹簧32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复位到初始的第一操作位置A,控制柱塞31 的前端部31a随之使所述平面P移动到第一臂部6a侧,从而可动触点保 持件6也能够复位到初始的第一动作位置C。因此,由于第二可动触点 72从第二固定触点52、52离开,使起动机42的动作停止,而第一可动 触点71与第一固定触点51、51接触,使头灯35点亮,所以能够防止在 自动两轮车的行驶中忘记打开头灯35。
这样,通过可动触点保持件6从第二动作位置D向第一动作位置C 改变倾斜移动方向,能够在第一可动触点71即将接触第一固定触点51、 51的同时使其弯曲,因此能够给第一可动触点71和第一固定触点51、 51的接触部带来强的冲击与摩擦,从而能够从该接触部上有效地除去氧 化膜、尘埃等的介入物,并且能够尽量地抑制火花的产生。而且,在控 制柱塞31通过复位弹簧32将可动触点保持件6保持在第一动作位置C 的状态下,第一可动触点71以与第一固定触点51、51接触的状态弯曲, 因此这些触点51、71相互的接触压力由伴随第一可动触点71的弯曲而 产生的反作用力决定,能够防止其接触压力过大,从而有助于提高两触 点51、71的耐久性。
而且,在固定触点51、52和可动触点71、72的非接触状态下,在 两触点51、71之间和两触点52、72之间只存在空间,因此在两触点51、 71之间和两触点52、72之间没有驻留雨水等的水滴的余地,因此能够避 免由水滴引起的两触点51、71之间和两触点52、72之间的短路故障。 而且,由于此,与可动触点滑动式相比能够充分缩小两触点51、71之间 的非接触时的间隔,因此能够实现起动开关2的紧凑化。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 各种设计变更。例如,操作旋钮4的操作方向不仅可以设定在前后,还 可以设定在左右、上下的任何方向上。而且,本发明的开关不限于上述 起动开关2,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自动复位型开关。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