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装置和使用其的电磁接触

申请号 CN201710167614.2 申请日 2017-03-15 公开(公告)号 CN107507738A 公开(公告)日 2017-12-22
申请人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田嶋友树; 高谷幸悦; 足立日出央; 中康弘; 樱井裕也; 小西弘纯;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触点装置和使用其的电磁 接触 器,能够防止至少施加于主触点机构的 电压 施加给电磁 铁 装置。触点装置包括:主触点机构(4),其具有彼此分开的固定触头(21a、21b)和配置成被弹性支承于可动轴(50)而能够与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22);辅助触点机构(5),其配置在与主触点机构不同的 位置 ,具有彼此分开的固定触点(37a~37d)和以能够与固定触点可接触分离地配置于与可动轴连结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可动触点(32a、32b);和收纳主、辅助触点机构的触点收纳部(6),可动轴具有被分割开的用于支承可动触头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支承辅助触点支承件的辅助触点支承部(52),经由辅助触点支承件将主触点支承部和辅助触点支承部连结。
权利要求

1.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触点机构,其具有彼此分开的一对固定触头和配置成被弹性支承于可动轴而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
辅助触点机构,其配置在与所述主触点机构不同的位置,具有彼此分开的一对固定触点和以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的方式配置于与所述可动轴连结且具有绝缘性的辅助触点支承件的可动触点;和
收纳所述主触点机构和所述辅助触点机构的触点收纳部,
所述可动轴具有被分割开的用于支承所述可动触头的主触点支承部和支承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的辅助触点支承部,经由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将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和所述辅助触点支承部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支承部由绝缘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和所述辅助触点支承部由金属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和所述辅助触点支承部以及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由嵌件成形品构成。
5.根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具有用粘接剂将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和所述辅助触点支承部固定的粘结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在相对的外表面具有分别与形成于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和所述辅助触点支承部的螺纹部螺合的螺纹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具有调整所述主触点机构的触点滑动量的滑动量调整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包括:
触压弹簧,其一端与所述可动触头的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侧相反一侧的面接触,来对该可动触头施加向着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侧的
承接该触压弹簧的另一端的弹簧座;和
固定所述可动触头的与触压弹簧相反一侧的轴向位置的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量调整部由形成于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和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的连结部的阳螺纹部和与该阳螺纹部螺合的阴螺纹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量调整部由安装所述触压弹簧的阳螺纹部和与该阳螺纹部螺合的作为所述固定部的螺母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量调整部由插入所述触压弹簧的另一端和所述弹簧座之间的垫片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触点支承部具有与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连结的支承轴和安装在该支承轴的外侧的可动触头支承件,
所述可动触头支承件包括:
触压弹簧,其一端与所述可动触头的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侧相反一侧的面接触,来对该可动触头施加向着所述一对固定触头侧的力;
承接该触压弹簧的另一端的弹簧座;和
固定所述可动触头的与触压弹簧相反一侧的轴向位置的固定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量调整部由形成于所述支承轴的阳螺纹部和形成于所述可动触头支承件的内表面的阴螺纹部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量调整部由供所述支承轴插通并插入到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与所述可动触头支承件之间的调整环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量调整部由供所述支承轴插通并插入到所述辅助触点支承件与所述可动触头支承件之间的调整环和与形成于所述支承轴的阳螺纹螺合的作为所述固定部的螺母构成。
16.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所述可动轴与可动芯连结,具有可使该可动铁芯移动的电磁铁单元。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单元具有与可动铁芯相对的固定铁芯、卷绕在该固定铁芯的周围的控制线圈和包围该控制线圈的外周侧的磁轭,
与所述可动轴连结的可动铁芯配置在形成于形成所述磁轭的上部磁轭的中央部的贯通孔内,该可动铁芯的周围被密封盖覆盖

说明书全文

触点装置和使用其的电磁接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触点装置和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进行电流路的开闭的触点装置,目前,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触点装置。
[0003]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触点装置具有将主触点机构和辅助触点机构串联配置,且将主触点机构的可动触头和辅助触点机构的可动触头支承于与电磁装置的可动铁芯连结的连结轴的结构。通常,连结轴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可动铁芯由铁芯构成。
[0004] 该触点装置中,例如在主触点机构产生了熔敷的情况下,通过辅助触点机构检测该熔敷。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73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触点装置中,在主触点机构中,可动触头与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由此进行电流路的形成和遮断。在向该电流路供给的电为数百V且数十A的情况或其以上的情况下,对可动触头施加的电压通过连结轴到达可动铁芯。因此,收纳主触点机构的主触点收纳部自不必说,收纳电磁铁装置的电磁铁收纳部也需要提高绝缘性能,存在包含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整体的结构大型化的课题。
[0010] 因此,本发明着眼于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例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触点装置和使用其的电磁接触器,可以防止至少施加于主触点机构的电压施加给电磁铁装置。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2]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触点机构,其具有彼此分开的一对固定触头和配置成被弹性支承于可动轴而能够与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动触头;辅助触点机构,其配置在与主触点机构不同的位置,具有彼此分开的一对固定触点和以能够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和分离的方式配置于与可动轴连结的可动触点;和收纳主触点机构和辅助触点机构的触点收纳部,可动轴具有被分割开的用于支承可动触头的主触点支承部和支承辅助触点支承件的辅助触点支承部,经由辅助触点支承件将主触点支承部和辅助触点支承部连结。
[0013] 另外,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触点装置,可动轴与可动铁芯连结,具有可使该可动铁芯移动的电磁铁单元。
[0014] 发明效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一个方面,将支承构成可动轴的主触点机构的主触点支承部和支承辅助触点的辅助触点支承部经由辅助触点支承件连结。因此,将主触点支承部和辅助触点支承部绝缘而能够防止对辅助触点支承部施加高电压。
[0016] 另外,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方面能够提供以简单的结构防止对电磁铁单元施加高电压,能够使整体的结构小型化的电磁接触器。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拆下了触点收纳盒的状态切去触点收纳部和电磁铁收纳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18]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触点机构的固定触头位置的剖视图。
[0020]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触点机构的辅助触点支承件位置的剖视图。
[0021]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轴的立体图。
[0022] 图6是图4的可动轴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7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24]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轴的分解立体图。
[0025] 图9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26] 图10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27] 图1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五实施方式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28] 图1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六实施方式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29] 图13是图12的触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14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七实施方式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31] 图15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32] 图16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同的剖视图。
[0033] 图17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可动轴的分解立体图。
[0034] 图18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可动轴的分解状态的剖视图。
[0035] 图19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36] 图2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37] 图21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可动轴的分解立体图。
[0038] 图22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39] 图2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0040] 图24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同的剖视图。
[0041] 图25是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其次,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附图是示意性图,应留意厚度和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的厚度或尺寸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另外,附图彼此之间当然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0043] 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示例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及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是将构成零件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特定为如下所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要求保护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0044] 以下,对包含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5] 〔第一实施方式〕
[0046] 如图1~图3所示,电磁接触器1具备触点装置2和驱动触点装置2的电磁铁单元3。
[0047] 触点装置2具备收纳主触点机构4及辅助触点机构5的触点收纳部6。该触点收纳部6通过开放两端的高度较高且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外侧方筒体7、封闭该外侧方筒体7的一开放端的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盖体8、配置于外侧方筒体7的内周侧的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内侧方筒体9构成。
[0048] 外侧方筒体7形成为俯视时为长方形,在与盖体8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外突形状的突缘部7a。
[0049] 盖体8形成为比外侧方筒体7的外形尺寸大的长方形状。在该盖体8上,沿长度方向保持规定间隔形成有个别地支承后述的主触点机构4的一对固定触头的贯通孔8a、8b。另外,在盖体8上,沿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供后述的辅助触点机构5的4个外部连接端子每两个独立地向外部露出的贯通孔(未图示)。
[0050] 内侧方筒体9将收纳主触点机构4的主触点收纳部10和收纳辅助触点机构5的高度低于主触点收纳部10的辅助触点收纳部11沿轴向串联配置。
[0051] 主触点收纳部10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由相较于轴向的中央部形成于与盖体8相反侧的内周面的间隔壁12分割。在该间隔壁12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延伸且向开放端侧突出的截面コ字状的凹部12a。在该凹部12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插通后述的可动轴的贯通孔12b。此外,主触点收纳部10和辅助触点收纳部11通过卡扣13而一体化。
[0052] 主触点机构4由彼此分开的一对固定触头21a及21b、和与这些一对固定触头21a及21b可接触分离地支承的可动触头22构成。
[0053] 固定触头21a及21b插通保持于盖体8的贯通孔8a及8b,形成于一端的触点部21c及21d突出到主触点收纳部10内。
[0054] 可动触头22由沿主触点收纳部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状的板体构成,从相对于固定触头21a及21b的触点部21c及21d与盖体8相反一侧可接触分离地支承于后述的可动轴50。
[0055] 辅助触点机构5具备将后述的可动轴一体化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支承于该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彼此分开的一对可动触点32a及32b、与可动触点32a及32b对置并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内彼此分开地固定的2组固定触点33a及33b。
[0056] 如图6所示,辅助触点支承件31具备彼此分开的上下一对板部31a及31b、由中央部连结这些板部31a及31b之间的长度短的圆柱状连结部31c、形成于该圆柱状连结部31c的外侧的触点保持部31d及31e。板部31a及31b彼此平行且在与可动触头2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触点保持部31d及31e分别通过连结板部31a及31b间的彼此分开的两张连结板31f及31g形成为与可动触头22的轴向平行的方筒状。在这些触点保持部31d及31e内,如图5所示,配置有可动触点32a及32b,且可动触点32a及32b个别地被触压弹簧34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按压。
在此,如图5所示,被触点保持部31d保持的可动触点32a被向上方按压,被触点保持部31e保持的可动触点32b被向下方按压。
[0057]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所示,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在与可动触点32a及32b的两端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固定触点保持部36a及36b。在该固定触点保持部36a及36b保持具有与可动触点32a及32b的触点部对置的触点的一对固定触点37a、37b及37c、37d。在此,由可动触点32a和固定触点37a、37b构成常闭触点(动断触点),由可动触点32b和固定触点37c、37d构成常开触点(动合触点)。
[0058] 这些固定触点37a~37d分别如图2所示,通过形成有触点的触点板部38、从该触点板部38的外方端折回的折回部39、从该折回部39的顶端与触点板部38平行地向内方延伸的弹性连结板部40形成为俯视时大致U字状。
[0059] 在此,就折回部39而言,内周缘的间隔被设定为与形成后述的触点收纳部的侧壁36c嵌合的长度。
[0060] 而且,固定于盖体8的外部连接端子41a~41d的下端与各固定触点37a~37d的弹性连结板部40分别接触。
[0061] 另外,支承主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22的可动轴50与辅助触点机构5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形成为一体。如图6所示,该可动轴50被分割成支承主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连结辅助触点支承件31及后述的电磁铁单元3的可动铁芯64的辅助触点支承部52。这些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经由辅助触点支承件31连结而一体化。
[0062] 主触点支承部51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为棒状,在一端沿半径方向突出形成有被埋入辅助触点支承件31内的突缘部51a,在从该突缘部51a向另一端侧离开的位置沿半径方向突出形成有比突缘部51a直径大的弹簧座51b。
[0063] 在主触点支承部51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插入形成于主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22的贯通孔22a内且沿轴向自如支承可动触头22的支承棒部51c,在该支承棒部52c的另一端侧形成有比支承棒部51c直径小的阳螺纹部51d。
[0064] 如图2~图5所示,在该主触点支承部51可动自如地支承可动触头22。就该可动触头22的支承而言,首先,将主触点支承部51从阳螺纹部51d侧插入触压弹簧53内,由此,使触压弹簧53的下端与弹簧座51b抵接。成为在该状态下从阳螺纹部51d侧插入可动触头22的贯通孔22a内,从上方按压可动触头22,使触压弹簧53收缩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阳螺纹部51d侧安装垫片54,接着在阳螺纹部51d螺合螺母55进行紧固。由此,可动触头22在被触压弹簧53确保规定的接触压的状态下可沿轴向滑动地被支承。
[0065] 如图6所示,辅助触点支承部52例如利用金属材料形成为棒状,在一端形成有被埋入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突缘部52a,在另一端侧形成有阳螺纹部52b。
[0066] 而且,使阳螺纹部52b与后述的电磁铁单元3的可动铁芯64的阴螺纹部螺合,与可动铁芯64连结。
[0067] 然后,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经由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一体化,形成可动轴50。
[0068] 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可动轴50时,在对辅助触点支承件31进行树脂成形的模型内安装主触点支承部51的突缘部51a及弹簧座51b、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突缘部52a,将突缘部51a及52a在彼此分开的状态下固定,在该状态下,通过向模型内高压注入熔融树脂并使其固化的所谓的嵌件成型,如图5所示,将可动轴50与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一体成形,作为嵌件成型品构成。
[0069] 因此,如图3及图4所示,主触点支承部51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上,在圆柱状连结部31c埋设突缘部51a,同时,以使上表面与板部31a的上表面齐平的关系接合弹簧座51b。另外,辅助触点支承部52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上,在圆柱状连结部31c埋设突缘部52a,同时,将与突缘部52a连结的支承棒部52c以埋入突出形成于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下表面的圆筒状延伸部35的中心部的关系接合。
[0070] 如图3所示,电磁铁单元3具有从侧面观察开放了一端的U字形状的下部磁轭61、和将该下部磁轭61的开放端连结的平板状的上部磁轭62。在上部磁轭62上,在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62a,在该贯通孔62a的底面侧固定配置有圆筒状的固定铁芯63。在该固定铁芯63的与上部磁轭62的相反侧配置有圆筒状的可动铁芯64。该可动铁芯64通过介设于与固定铁芯63之间的复位弹簧65施加向离开固定铁芯63的方向的力。
[0071] 而且,将固定铁芯63及可动铁芯64用与上部磁轭62的下表面以气密状态接合的盖66覆盖
[0072] 另外,通过将上述的外侧方筒体7的突缘部7a以气密状态与上部磁轭62的上表面接合,形成触点收纳部6及盖66经由上部磁轭62的可动铁芯贯通孔62a连通的密封了的触点装置2。在被密封的触点收纳部6及盖66内封入有例如氢等消弧用气体。
[0073] 在盖66的外周配置有线轴67。如图3及图4所示,该线轴67具备插通盖66的中央圆筒部67a、从中央圆筒部67a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下突缘部67b、从中央圆筒部67a的上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突缘部67c。而且,在由线轴67的中央圆筒部67a、下突缘部67b、及上突缘部67c构成的收纳空间卷绕有控制线圈68。
[0074]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5] 首先,固定触头21a例如与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连接,将固定触头21b与负载连接。
[0076] 此时,电磁铁单元3中的控制线圈68处于非励磁状态,成为通过电磁铁单元3不产生使可动铁芯64上升的励磁力的释放状态。
[0077] 在该释放状态下,可动铁芯64通过复位弹簧65被施加向远离固定铁芯63的下方向的力。
[0078] 因此,经由可动轴50与可动铁芯64连结的构成主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22相对于固定触头21a及21b向下方离开规定距离。因此,固定触头21a及21b之间的电流路成为闭合状态,主触点机构4成为释放状态。
[0079] 另一方面,在辅助触点机构5,可动铁芯64通过复位弹簧65而向下方移动,因此,与该可动铁芯64连结的可动轴50也向下方移动。因此,与可动轴50连结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如图3及图4所示向下方移动。因此,在辅助触点机构5,可动触点32a成为以触压弹簧33的接触压与固定触点37a及37b接触的状态,成为固定触点37a及37b之间导通的常闭状态。相反,可动触点32b成为向上方离开固定触点37c及37d的状态,成为固定触点37c及37d之间被遮断的常开状态。
[0080] 因此,辅助触点机构5的固定触点37a及37b的弹性连结板部40与外部连接端子41a及41b弹性接触。因此,通过在外部连接端子41a及41b的上端连接检测主触点机构4的连接状态的动作检测电路,能够检测可动触点32a为断开状态(闭极状态),即主触点机构4处于闭合状态(开极状态)。
[0081] 同样,固定触点37c及37d的弹性连结板部40与外部连接端子41c及41d的顶端弹性接触。因此,通过在外部连接端子41c及41d的上端连接检测主触点机构4的连接状态的连接检测电路,能够检测可动触点32b为闭合状态,即主触点机构4处于闭合状态。
[0082] 如果从该释放状态对电磁铁单元3的控制线圈68通电,则通过该电磁铁单元3产生励磁力,对抗复位弹簧65的弹力将可动铁芯64向上方推起。该可动铁芯64的上升通过可动铁芯64的上表面抵接固定铁芯63的下表面而停止。
[0083] 这样,通过可动铁芯64上升,经由可动轴50与可动铁芯64连结的主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22也上升,以触压弹簧53的接触压与固定触头21a及21b分别接触。
[0084] 因此,成为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触头21a、可动触头22、固定触头21b向负载供给的断开状态。
[0085] 在该主触点机构4的断开状态下,辅助触点机构5的可动触点32a离开固定触点37a及37b,成为闭合状态。因此,外部连接端子41a及41b间成为遮断状态,通过连接于外部连接端子41a及41b之间的检测装置能够检测主触点机构4的断开状态。同样,辅助触点机构5的可动触点32b与固定触点37c及37d接触,成为断开状态。因此,外部连接端子41c及41d之间成为导通状态,利用连接于外部连接端子41c及41d之间的检测装置可以检测主触点机构4的断开状态。
[0086] 此时,与主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22连结的可动轴50经由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将保持可动触头22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保持辅助触点机构5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辅助触点支承部52接合。因此,即使在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由彼此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在两者间介设辅助触点支承件31,也能够确保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之间的绝缘。
[0087] 因此,仅在触点装置2内收纳被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在电磁铁单元3侧不需要实施使用树脂的浇注处理等的特别的绝缘对策,能够制成简单的结构。另外,能够缩短可动铁芯64和磁轭61、62与控制线圈68之间的绝缘距离,能够将电磁铁单元3小型化,将电磁接触器1的整体小型化。
[0088] 而且,因为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接合能够通过辅助触点支承件31进行,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接合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接合部件,可以将整体的结构简化。
[0089] 进而,因为通过嵌件成形一体形成可动轴50,实现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和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接合,因此,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具备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可动轴50。
[0090] 另外,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嵌件形成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但是,因为主触点支承部51的突缘部51a埋设于圆柱状连结部31c内,且面积比突缘部51a大的弹簧座51b也被埋入板部31a的表面部,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主触点支承部51相对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倾斜,能够充分胜任长期的使用。
[0091] 另外,因为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上形成有覆盖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圆筒状延伸部35,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辅助触点支承部52相对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倾斜,能够充分胜任长期的使用。
[0092] 〔第二实施方式〕
[0093] 接着,使用图7及图8说明具有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二实施方式。
[0094]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剂将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和辅助触点支承件31接合。
[0095] 即,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7及图8所示,省略构成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的突缘部51a而设为小径突出部51e,并且,省略形成于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支承棒部52c的突缘部52a。相应地,在辅助触点机构5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板部31a形成收纳弹簧座51b的凹部31h,并且,在板部31a及圆柱状连结部31c形成与凹部31h连通的小径凹部31i。另外,在板部31b及圆柱状连结部31c形成与嵌合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支承棒部52c的圆筒状延伸部35连通的嵌合凹部31j。
[0096] 而且,在主触点支承部51的小径突出部51e的周围涂布了粘接剂70后,将小径突出部51e嵌合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凹部31i并使粘接剂70固化。由此,在小径突出部51e及凹部31i间形成粘接层,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上一体化主触点支承部51。
[0097] 同样,在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支承棒部52c及插入于圆筒状延伸部35的外周涂布粘接剂71后,将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粘接剂塗布部嵌合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圆筒状延伸部35及凹部31j,使粘接剂71固化。由此,在辅助触点支承部52和圆筒状延伸部35及凹部31j之间形成粘接层,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上一体化辅助触点支承部52。
[0098]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利用粘接剂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上粘接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构成可动轴50。因此,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在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两者由利用绝缘材料形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绝缘。因此,能够使被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不需要在电磁铁单元3上实施使用树脂的浇注处理等特别的绝缘对策,可以使结构简化。
[0099] 而且,因为将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经由辅助触点支承件31接合,所以能够获得与不需要另外的接合部件等的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00] 〔第三实施方式〕
[0101] 其次,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0102] 该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螺丝紧固而进行辅助触点支承件和主触点支承部及辅助触点支承部的接合。
[0103] 即,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将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主触点支承部51的小径突出部51e变更为阳螺纹部81,同时,将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形成于圆柱状连结部31c的嵌合凹部31i变更为阴螺纹部82。同样,将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棒状部及插入于圆筒状延伸部35内的部分变更为阳螺纹部83,同时,将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凹部31j及圆筒状延伸部35的内周面变更为阴螺纹部84。
[0104] 而且,要构成可动轴50,通过将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81螺合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阴螺纹部82进行紧固,而将辅助触点支承件31和主触点支承部51一体化。接着,或者在其之前,通过将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阳螺纹部83螺合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阴螺纹部84进行紧固,而将辅助触点支承件3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一体化。由此,可以将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利用辅助触点支承件31接合,能够构成可动轴50。
[0105]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将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以通过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彼此绝缘的状态接合。
因此,能够使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不需要在电磁铁单元3上实施使用树脂的浇注处理等特别的绝缘对策,能够使结构简化等,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06]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因为将辅助触点支承件3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螺丝接合,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两者的接合,能够缩短或省略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圆筒状延伸部35的长度。
[0107] 〔第四实施方式〕
[0108] 其次,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0109] 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将主触点支承部及辅助触点支承部用绝缘部件形成并一体化。
[0110] 即,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通过例如注射成形例如硬质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部件,将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一体化,构成可动轴50。相应地,将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圆柱状连结部31c变更为与圆筒状延伸部35连接的圆筒部86。而且,在可动轴50的插入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插入部的外周面涂布了粘接剂87后,将可动轴50从辅助触点支承部52侧穿过圆筒部86,且穿过圆筒状延伸部35并从圆筒状延伸部35突出阳螺纹部
52b,使弹簧座51b与形成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上表面的凹部31h卡合,在该状态下使粘接剂87固化,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和可动轴50之间形成粘接剂层而一体化。
[0111]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因为可动轴50自身由绝缘材料形成,所以支承可动触头22的可动轴50不成为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能够使充电部留在主触点机构4内,能够进一步降低充电对策区域。因此,能够使触点装置2及使用其的电磁接触器1的结构更小型化,并且能够轻量化。
[0112] 此外,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注射成形品构成可动轴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对棒状体进行切削而形成。
[0113] 〔第五实施方式〕
[0114] 其次,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0115] 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将可动轴和辅助触点支承件通过树脂成形一体化。
[0116] 即,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通过注射成形例如硬质树脂材料,将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和辅助触点支承件31作为一体化的一体成形品构成。
[0117] 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因为辅助触点支承件31和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利用绝缘部件一体化,所以除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不需要将可动轴50和辅助触点支承件31接合的工序,能够削减该分触点装置2及使用其的电磁接触器1的组装工序数,并且也可以削减零件数量。
[0118] 〔第六实施方式〕
[0119] 其次,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0120] 该第六实施方式中,将辅助触点支承部和辅助触点支承件一体化,并且将辅助触点支承件和主触点支承部螺合,由此,可以调整对可动触头22赋予接触压的触压弹簧的滑动量。
[0121] 即,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2及图13所示,辅助触点支承件31和构成可动轴50的辅助触点支承部52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相对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嵌件成形辅助触点支承部52而一体化。
[0122] 另一方面,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突缘部51a,取而代之的是形成向弹簧座51b的更下侧突出的阳螺纹部88。
[0123] 进而,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板部31a及圆柱状连结部31c形成有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88螺合的阴螺纹部89。
[0124] 而且,通过在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阴螺纹部89螺合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88,辅助触点支承件31和主触点支承部51被一体化而构成可动轴50。进而,内侧方筒体9由形成主触点收纳部10的有底方筒部9a和形成辅助触点收纳部11的有底方筒部9b构成。
[0125] 根据该第六实施方式,将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经由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接合。因此,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在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将两者绝缘。因此,能够使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不需要在电磁铁单元3上实施使用树脂的浇注处理等特别的绝缘对策,能够使结构简化。
[0126] 在此基础上,因为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88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阴螺纹部89螺合,所以通过调整阳螺纹部88的拧入深度,能够调整主触点机构4的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在此,滑动量是指可动触头22开始接触一对固定触头21a及21b后完全成为“闭状态”的可动轴50的移动量。
[0127] 在电磁接触器1中,在可动轴50的行程缩短至2mm左右的情况下,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为1mm左右。如上述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及第五实施方式,在将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固定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情况下,不能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难以高精度地设定1mm左右的滑动量。
[0128] 与之相对,第六实施方式中,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相对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螺纹接合,因此,通过调整使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88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阴螺纹部89螺合的拧入深度,能够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
[0129] 而且,当滑动量的调整结束时,在弹簧座51b的下表面和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上表面之间注入粘接剂等使其固化,或者插入止转部件进行止转。
[0130] 在进行该滑动量的调整时,使主触点支承部51旋转。通过该主触点支承部51的旋转,在可动触头22的与一对固定触头21a及21b的对置位置关系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松开螺母55,使可动触头22返回原来的位置后,再次紧固螺母55。
[0131] 这样,根据第六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将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经由由绝缘材料形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接合,因此,能够将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不需要在电磁铁单元3上实施使用树脂的浇注处理等特别的绝缘对策,能够使结构简化小型化等,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32] 另外,因为将主触点支承部51可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地安装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所以可以容易且高精度地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
[0133] 〔第七实施方式〕
[0134] 其次,参照图14说明具备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七实施方式。
[0135] 该第七实施方式中,通过主触点支承部可调整可动触头的滑动量。
[0136] 即,第七实施方式中,省略了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的支承棒部51c,取而代之的是将阳螺纹部51d延伸至弹簧座51b附近,除此之外,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0137] 根据该第七实施方式,因为将主触点支承部51及辅助触点支承部52通过嵌件成形与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一体化而形成可动轴50,因此,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使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38] 另外,第七实施方式中,除上述效果外,因为将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51d延伸至弹簧座51b附近,所以通过调整螺母55的拧入量,能够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
[0139] 即,将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51d插通于触压弹簧53内,接着插通于可动触头22的贯通孔22a内,之后在阳螺纹部51d安装垫片54及螺母55。
[0140] 通过在该状态下拧入螺母55,可动触头22对抗触压弹簧53而向弹簧座51b侧移动,能够调整表示可动触头22开始与一对固定触头21a及21b接触后直至完全成为开状态为止的可动轴50的行程的滑动量。
[0141] 而且,滑动量的调整结束时,将主触点支承部51和螺母55通过粘接剂或焊接进行固定,防止滑动量的变化。
[0142] 根据该第七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将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利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接合,因此,能够使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能够使电磁铁单元3的绝缘对策简化,并且能够使电磁铁单元3小型。
[0143] 在此基础上,通过拧入与主触点支承部51的阳螺纹部51d螺合的螺母55,能够使可动触头22沿轴向进行移动,因此,获得能够自如并高精度地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的效果。
[0144] 〔第八实施方式〕
[0145] 接着,参照图15~图18说明具备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八实施方式。
[0146] 该第八实施方式中,不使可动触头的触压弹簧的压缩量变化而调整可动触头的滑动量。
[0147] 即,第八实施方式中,如图17及图18所示,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由支承轴90和沿轴向可移动地与该支承轴90接合的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构成。
[0148] 支承轴90具备下端形成有突缘部91的大径轴部92、和与该大径轴部92的突缘部91的相反侧连接的小径轴部93。在小径轴部93,在小径轴部93侧形成有阳螺纹部94。该支承轴90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嵌件成型将突缘部91埋入辅助触点支承件31并与辅助触点支承件31一体化。
[0149] 可动触头支承件100具备在下端外周面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形成有直径大的弹簧座101的大径圆筒部102、和与该大径圆筒部102的和弹簧座101相反的一侧连接的小径圆筒部
103。
[0150] 在大径圆筒部102的内周面形成有从弹簧座101侧的端面到达小径圆筒部103的大径孔部104,与该大径孔部104的和弹簧座101相反的一侧连接,形成有小径孔部105。
[0151] 在大径孔部104的与弹簧座101对应的内面形成有直径随着从端面朝向上方去而减小的圆锥内面106。另外,在大径孔部104的与圆锥内面106的连结部和与大径圆筒部102及小径圆筒部103的连结部之间形成有与支承轴90的阳螺纹部94螺合的阴螺纹部107。
[0152] 进而,在小径圆筒部103的与大径圆筒部10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外周面形成有横宽108,在比该横宽108直径大的圆筒部102侧形成有圆周槽109。
[0153] 而且,在可动触头支承件100,如下支承可动触头22。即,如图17及图18所示,从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横宽108侧插入触压弹簧53的内周面,将触压弹簧53安装于大径圆筒部102的外周面并使其与弹簧座101接触。在该状态下将小径圆筒部103从横宽108侧插入可动触头22的贯通孔22a内,在按压触压弹簧53直至圆周槽109从可动触头22的上表面侧露出的状态下将垫片110安装于小径圆筒部103,在圆周槽109安装作为固定部的E型环(固定环)
111。通过在该状态解除可动触头22进行的触压弹簧53的按压,可动触头22以规定接触压经由垫片110抵接于E型环111,并被沿轴向可移动地支承。
[0154] 而且,通过将可动触头支承件100螺合于支承轴90,构成可动轴50。即,在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未安装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状态下,将支承轴90的小径轴部93穿过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大径圆筒部102的圆锥内面106、大径孔部104插入于小径孔部105,通过将形成于大径轴部92的阳螺纹部94与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阴螺纹部107螺合,能够构成可动轴50。
[0155] 要将该可动轴50安装于电磁接触器1上,首先,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上部磁轭62的上表面上配置了辅助触点收纳部11的状态下在可动触头支承件100上安装可动触头22之前,使辅助触点支承部52穿过固定于上部磁轭62的固定铁芯63的中心孔突出到下方。在该状态下,将辅助触点支承件31配置在形成于辅助触点收纳部11的固定触点保持部36a及36b之间。
[0156] 而且,在辅助触点收纳部11上配置了主触点收纳部10的状态下,在主触点支承部51的可动触头支承件100如上述那样安装触压弹簧53及可动触头22,并利用E型环111固定轴向的上端位置。
[0157] 接着,在横宽108上安装工具,通过使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旋转,调整支承轴90的阳螺纹部94向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阴螺纹部107的拧入深度,由此,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当该滑动量的调整结束时,通过软钎焊、粘接等固定方案将支承轴90和可动触头支承件100固定。
[0158] 之后,使可动铁芯64旋转,调整辅助触点支承部52的轴向位置,由此,调整一对固定触头21a及21b和可动触头22之间的间隙,当调整结束时,通过软钎焊、粘接等固定方案将可动铁芯64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固定。
[0159] 之后,将电磁铁单元3的固定铁芯63及可动铁芯64用盖66覆盖,将该盖66以气密状态接合于上部磁轭62。在该盖66的外周安装了线轴67后,将磁轭61固定于上部磁轭62,完成磁铁单元3的组装。
[0160] 与此同时或其之前,安装触点装置2的安装有固定触头21a及21b的触点收纳部6,且将外侧方筒体7的突缘部7a以气密状态与上部磁轭62的上表面接合。由此,完成触点装置2的组装。
[0161] 这样,通过完成触点装置2及电磁铁单元3的组装,电磁接触器1的组装完成。
[0162] 根据该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可以利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将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接合,因此,可以将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能够使电磁铁单元3的绝缘对策简化,并且能够使电磁铁单元3小型。
[0163] 在此基础上,因为由支承轴90和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构成主触点支承部51,通过阳螺纹部94及阴螺纹部107将支承轴90和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接合,因此,通过使触头支承件100旋转,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系统,获得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的效果。
[0164] 而且,因为在可动触头支承件100上安装触压弹簧53及可动触头22,所以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的调整能够不伴随触压弹簧53的压缩量的变化而进行。
[0165] 此外,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对利用E型环111固定对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可动触头22的上端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图19所示,也可以使用垫片112及螺母113固定可动触头22的上端位置。
[0166] 〔第九实施方式〕
[0167] 接着,使用图20及图21说明具备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九实施方式。
[0168] 该第九实施方式中,在将构成主触点支承部的支承轴及可动触头支承件一体化的状态下,使用调整片调整可动触头的滑动量。
[0169] 即,第九实施方式中,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支承轴90上安装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时,首先,在支承轴90上,在规定厚度的环状的调整片120的中心开口插通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突出的支承轴90的大径轴部92。
[0170] 在该状态下,使阳螺纹部94与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阴螺纹部107螺合,使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旋转,进行紧固,直至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下端抵接于调整片120的上表面。由此,通过调整片120的厚度,可以调整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轴向位置,能够调整可动触头
22的滑动量。
[0171] 在此,在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与基准值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更换为增加了与基准值的差的厚度的调整片120、或者增加与差相对应的厚度的新的调整片,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
[0172] 根据该第九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因为利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将构成可动轴50的主触点支承部51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接合,所以能够使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能够使电磁铁单元3的绝缘对策简化,并且能够使电磁铁单元3小型。
[0173] 另外,因为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的调整仅通过安装规定厚度的调整片120即可实现,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滑动量的调整。
[0174] 此外,在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中,对利用E型环111固定对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可动触头22的上端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图22所示,也可以使用垫片112及螺母113固定可动触头22的上端位置。
[0175] 〔第十实施方式〕
[0176] 接着,使用图23及图24说明具备本发明的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的第十实施方式。
[0177] 该第十实施方式中,将构成可动轴的主触点支承部的支承轴和辅助触点支承部利用绝缘材料形成为一体。
[0178] 即,第十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将主触点支承部51的支承轴90和辅助触点支承部52利用硬质合成树脂材料的绝缘部件形成为一体,构成由长的大径轴部131和与该大径轴部131的顶端连结的小径轴部132构成的支承轴133。该支承轴133例如由通过注射成形而制作的注射成形品构成。
[0179] 在该支承轴133上,在与小径轴部132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可动铁芯64的阴螺纹部64a螺合的阳螺纹部133a,在小径轴部132侧形成有与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阴螺纹部107螺合的阳螺纹部133b。
[0180] 因此,可动轴50由支承轴133和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构成。
[0181] 就可动触头支承件100和可动触头22的连结而言,与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相同,由可动触头22按压触压弹簧53,在安装了垫片110的状态下将E型环111安装于圆周槽109,由此,固定可动触头22的轴向的上端位置。
[0182] 而且,就支承轴133而言,将小径轴部132侧的大径轴部131插通在形成于辅助触点支承件31的圆柱状连结部31c的中心开口140内,通过粘接或熔敷等固定方案与辅助触点支承件一体地固定。
[0183] 另外,可动触头支承件100对支承轴133的安装与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即,在将从支承轴133的辅助触点支承件31向上方突出的大径轴部131插通于规定厚度的环状的调整片120的中心开口的状态下,将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阴螺纹部107和支承轴133的阳螺纹部133b螺合,旋转可动触头支承件100进行紧固。由此,能够通过调整片120的厚度调整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轴向位置,能够正确地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
[0184] 根据该第十实施方式,因为构成可动轴50的支承轴133由绝缘材料构成,所以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支承轴133不成为施加高电压的充电部,能够使充电部留在触点装置2内,能够进一步降低充电对策区域。因此,能够使触点装置2及使用其的电磁接触器1的结构更小型化,并且可以轻量化。
[0185] 而且,因为在支承轴133上螺合有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所以在安装规定厚度的调整片120后仅使可动触头支承件100旋转进行紧固,即可容易地进行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的调整。
[0186] 此外,上述第十实施方式中,对通过调整片120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能够省略调整片120,而通过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拧入量来调整可动触头22的滑动量。
[0187] 另外,上述第十实施方式中,对利用E型环111固定对可动触头支承件100的可动触头22的上端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图25所示,也可以使用垫片112及螺母113固定可动触头22的上端位置。
[0188] 另外,上述第一~第十实施方式中,对由动合触点及动断触点构成辅助触点机构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由两个动合触点或两个动断触点构成。
[0189] 附图标记说明
[0190] 1…电磁接触器、2…触点装置、3…电磁铁单元、4…主触点机构、5…辅助触点机构、6…触点收纳部、7…外侧方筒体、8…盖体、9…内侧方筒体、10…主触点收纳部、11…辅助触点收纳部、21a、21b…固定触头、22…可动触头、31…辅助触点支承件、31d、31e…触点保持部、32a、32b…可动触点、37a~37d…固定触点、50…可动轴、51…主触点支承部、52…辅助触点支承部、53…触压弹簧、54…垫片、55…螺母、61…下部磁轭、62…上部磁轭、63…固定铁芯、64…可动铁芯、65…复位弹簧、70、71…粘接剂、90…支承轴、100…可动触头支承件、110…垫片、111…E型环、112…垫片、113…螺母、120…调整片、133…支承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