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申请号 CN200810008630.8 申请日 2008-02-01 公开(公告)号 CN101236283A 公开(公告)日 2008-08-06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才木淳; 山下修司;
摘要 本 发明 的操作装置包括旋转自如地保持变焦杆(20)的第1保持器(30)、形成在第1保持器(30)上并且对变焦杆(20)进行限制以使其能够在规定 角 度范围内旋转的抵接面(34a~34f),抵接面(34a~34f)在变焦杆(20)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于多个部位,并且形成为,在抵接面(34a~34f)的面方向上延伸的线段不通过旋转中心。根据该方案,能够将操作时作用在止动机构上的负荷分散,防止操作部或者止动机构的破损。
权利要求

1、一种操作装置,具备能够在规定度范围内旋转的旋转操作 部,
包括:
旋转自如地保持上述旋转操作部的第1保持器;
对上述旋转操作部向旋转方向施的弹性部件;以及
保持上述弹性部件并被保持在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第2保持器,
上述第1保持器在使上述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的同时对该弹性部件 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
上述弹性部件由螺旋弹簧构成,
上述第1保持器具备保持上述螺旋弹簧的线材端部的保持部,
上述螺旋弹簧设置在上述第2保持器上,使得螺旋部的中心轴与 上述旋转操作部的旋转中心轴大致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
上述保持部具备限制面,该限制面对上述线材的端部向上述螺旋 部的中心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
上述保持部在上述螺旋部的中心轴侧的端部上具备倾斜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
上述第1保持器具备第1抵接面,该第1抵接面对上述旋转操作 部进行限制,使得该旋转操作部能够在上述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
上述第1抵接面在上述旋转操作部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于多个部 位,并且,在该第1抵接面的面方向上延伸的线段不通过上述旋转操 作部的旋转中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操作装置,
上述旋转操作部具备能够与上述第1抵接面抵接的第2抵接面,
上述第1抵接面和上述第2抵接面由树脂形成。
7、一种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是组装操作装置并将该操作装置 安装到设备上的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操作装置包括:能在规 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旋转操作部、旋转自如地保持上述旋转操作部的 第1保持器、对上述旋转操作部向旋转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以及保 持上述弹性部件并被保持在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第2保持器,
该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上述第2保持器而制作预备品的工序;
将上述第1保持器安装到上述设备上的工序;
将上述旋转操作部安装到上述第1保持器上的工序;以及
将上述预备品安装到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工序,
在将上述预备品安装到上述旋转操作部上时,将上述弹性部件的 一部分安装到上述第1保持器上。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搭载在各种电子设备上的操作装置,特别是涉及伴随 着旋转或者转动动作的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迅速普及的数字静像照相机上,搭载有用于进行变焦 操作的操作装置。用于进行变焦操作的操作装置大体上有以下两种: 通过操作设置在照相机主体侧的旋转开关或滑动开关等来使变焦透 镜以电气方式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操作装置、以及通过转动同轴且转动 自如地设置在镜筒上的变焦杆或变焦环来使变焦透镜以机械方式向 光轴方向移动的操作装置。对于后者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 本特开平10-20178号公报)中已经公开。
例如,上述旋转开关被弹簧等施而始终有向中立位置复位的趋 势,并能够从中立位置向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进行旋转操作。当将旋 转开关向一个方向旋转操作时,能够使变焦状态向广侧变化,而当 向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时,能够使变焦状态向远望侧变化。而且, 旋转开关在向上述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旋转一定程度后(在旋转 端),其旋转由止动机构限制。
当用过度的力对上述旋转开关进行旋转操作而使得旋转开关到 达旋转端时,止动机构承受大的负荷,有可能导致旋转开关或者止动 机构破损。为了防止这样的破损发生,可以考虑在多个部位形成止动 机构来分散负荷的方案。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72165号公报)、专 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4-36710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多处形成对 变焦环(操作部)的旋转位置进行限制的止动机构的方案。
但是,在专利文献1至3公开的方案中,由于操作部以及止动机 构的尺寸精度的偏差,在将操作部操作到旋转端时,不一定在所有止 动机构上作用均等的负荷。如果操作部以及止动机构的尺寸精度存在 偏差,则会在多个止动机构中的一处止动机构上集中作用负荷,从而 有可能导致操作部或者止动机构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操作时作用在止动机构上的 负荷分散从而防止操作部或者止动机构发生破损的操作装置。另外,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于制造这种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是具备能够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旋转操 作部的操作装置,包括旋转自如地保持上述旋转操作部的第1保持 器、对上述旋转操作部向旋转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以及保持上述弹 性部件并被保持在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第2保持器,上述第1保持器 在使上述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的同时对该弹性部件进行支承。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是组装操作装置并将该操作装置 安装到设备上的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操作装置包括:能在规 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旋转操作部、旋转自如地保持上述旋转操作部的 第1保持器、对上述旋转操作部向旋转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以及保 持上述弹性部件并被保持在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第2保持器,该操作 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上述第2保持器而制作 预备品的工序、将上述第1保持器安装到上述设备上的工序、将上述 旋转操作部安装到上述第1保持器上的工序、以及将上述预备品安装 到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工序,在将上述预备品安装到上述旋转操作部 上时,将上述弹性部件的一部分安装到上述第1保持器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操作时作用在抵接面上的负荷分散到多个抵 接面上,防止旋转操作部和第1保持器的破损或脱离。
而且,由于能够将弹性部件容易地安装到旋转操作部上,所以能 够提高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数字静像照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数字静像照相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盖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盖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上盖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变焦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变焦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1保持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1保持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释放按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2保持器以及复位弹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预备品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变焦杆以及第1保持器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 图。
图15是表示释放按钮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6是表示预备品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7是表示预备品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复位弹簧的变位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上盖以及电路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上盖以及电路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操作装置的背面侧结构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2是表示操作装置的背面侧结构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另一结构的操作装置的背面侧结构的主要部分俯视 图。
图24是表示又一结构的操作装置的背面侧结构的主要部分俯视 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1.搭载有操作装置的设备的结构)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的操作装置的设备的外观的立体 图,是从设备的前面侧观察所得的图。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 设备所得的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搭载有操作装置的 设备的一个例子,例举了摄像装置(数字静像照相机),但也可以搭 载在其他设备上。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照相机主体1在前表面上设置有透镜部2。 透镜部2在其内部以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至少设置有变焦透 镜。另外,在覆盖照相机主体1的上表面的上盖10上设置有变焦杆 20和释放按钮40。
变焦杆20(旋转操作部)形成为具有开口部的大致环形,设置成 能够向箭头A或者B所示方向旋转。通过旋转操作变焦杆20,进行 光学变焦,使设置在透镜部2内的变焦透镜向光轴方向移动而进行光 学图像的放大或者缩小,或进行电子变焦,在摄像元件(未图示)中 进行信号处理来放大或缩小所摄得的电气图像。例如,如果向箭头B 所示方向旋转操作杆20,则能够放大图像(远望),而如果向箭头A 所示方向旋转,则能够缩小图像(广角)。
释放按钮40设置在变焦杆20的开口部内,能够向箭头C所示的 方向进行按压操作。通过对释放按钮40进行按压操作,能够取入由 摄像元件摄得的图像,并作为图像数据保存到存储卡等信息介质中。
(2.操作装置的结构)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操作装置包括变焦杆20、第1保持器30、释放按 钮40、弹簧50、第2保持器60以及复位弹簧70。上述结构的操作 装置被设置在上盖10上。在上盖10的下部设置有电路组件80。
(2-1.电路组件80的结构)
如图3所示,电路组件80包括印制基板81、变焦开关82以及释 放开关83。印制基板81上安装着变焦开关82以及释放开关83,并 且还安装着其他电气部件。
变焦开关82由中点自动复位型的三触点开关构成,具备能够从 中立位置向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转动的操作杆82a。操作杆82a位于 中央(中立位置)时,变焦操作处于关闭状态,操作杆82a向一方倾 倒时,为输入有进行远望动作的命令的状态,操作杆82a向另一方倾 倒时,为输入有进行广角动作的命令的状态。操作杆82a被嵌合到变 焦杆20上,通过向箭头A或B(参照图2)所示方向旋转操作变焦 杆20,能够进行远望操作或者广角操作。
释放开关83由按钮型开关构成,通过按压操作释放按钮40而被 切换到开启状态。
(2-2.上盖10的结构)
图4和图6是表示上盖1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以能够看到 上盖10的表面的角度进行描绘的。图6是用能够看到上盖10的背面 的角度进行描绘的。图5是图4的开口部11周边的放大图。
如图4至图6所示,上盖10包括开口部11、支承部件12、突起 部13a~13c以及滑动面14。开口部11形成为大致圆形,内置操作装 置。
支承部件12通过将设置在上盖10的背面的金属板的一部分弯曲 而形成,对基板81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保持。在支承部件12的与开 口部11大致同心的位置上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部。
突起部13a~13c在开口部11的内侧朝向开口部11的中心突出地 设置。在将第1保持器30安装到上盖10上时,突起部13a~13c分别 与形成在第1保持器30上的凹部33a~33c嵌合,进行第1保持器30 的定位
滑动面14形成在开口部11的周围,在旋转操作变焦杆20(后述) 时,滑动面26a在滑动面14上滑动。
(2-3.变焦杆20的结构)
图7是表示变焦杆2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变 焦杆20的图。如图7和图8所示,变焦杆20包括操作部21、开口 部22、支承部23a~23c、开口部24a~24c、卡合部25a~25c、滑动面 26a、限制面26b、抵接面27a~27f、凹部28以及环状部件29。另外, 对于环状部件29,将变焦杆20配置在上盖10的表面上时该环状部 件29的与上盖10的表面对置的面定义为“背面”。而将背面的相反 面定义为“表面”。
操作部21突出地形成在环状部件29的表面的一部分上。在使用 者对变焦杆20向箭头A或者B所示方向(参照图2)进行旋转操作 时,通过用食指等勾住,能够良好地对操作部21进行旋转操作。
开口部22形成在环状部件29的大致中央。开口部22能够将释 放按钮40内置于其中。
支承部23a~23c向大致垂直于背面的方向突出地形成在环状部件 29的背面上的三个部位。支承部23a~23c形成有开口部24a~24c、卡 合部25a~25c、以及抵接面27a~27f。
开口部24a~24c贯通各支承部23a~23c地形成。开口部24a~24c 分别与形成在第2保持器60(后述)上的突起部66a~66c(后述)嵌 合。另外,开口部24a~24c不必贯通地形成,只要在支承部23a~23c 上至少在开口部22侧的面上开口即可。
卡合部25a~25c分别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各支承部23a~23c上, 具有与环状部件29的背面对置的卡合面。将对焦杆20保持到第1保 持器30上时,将其卡合面设置成能够与第1保持器30的滑动面 35a~35c(后述)对置和抵接。由此,能够将对焦杆20以向箭头A 或者B(参照图2)所示方向旋转自如的方式保持到第1保持器30 上。
如图8所示,滑动面26a相当于设置在环状部件29的背面的线状 肋的表面。另外,限制面26b是在环状部件29的背面下陷成一个台 阶地设置的面。滑动面26a与设置在上盖10上的滑动面14(参照图 5)对置配置,在旋转操作对焦杆20时,能够相对于设置在上盖10 上的滑动面14滑动。另外,限制面26b与释放按钮40的凸缘44(参 照图11)对置配置,对释放按钮40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定位。
抵接面27a以及27b(第2抵接面)形成在支承部23a上的卡合 部25a的长度方向两端。抵接面27c以及27d形成在支承部23b上的 卡合部25b的长度方向两端。抵接面27e以及27f形成在支承部23c 上的卡合部25c的长度方向两端。抵接面27a~27f不包含变焦杆20 的旋转轴。即,相对于圆形开口部22的半径方向倾斜地构成。抵接 面27a、27d、27e分别平行于第1保持器30上形成的抵接面34b、34f、 34d(后述)地形成,在变焦杆20被旋转操作到一个方向的旋转端时, 两者形成面接触。由此,进行变焦杆20的旋转端处的位置限制。另 外,抵接面27b、27c、27f分别平行于第1保持器30上形成的抵接 面34c、34a、34e(后述)地形成,在变焦杆20被旋转操作到另一个 方向的旋转端时,两者形成面接触。由此,进行变焦杆20的旋转端 处的位置限制。
凹部28形成在支承部23a的下端,供变焦开关82的操作杆82a (参照图3)嵌合。由此,当向箭头A或者B所示方向旋转操作变焦 杆20时,能够使操作杆82a向一个方向或者另一方向切换。
(2-4.第1保持器30的结构)
图9是表示第1保持器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从背面侧观 察第1保持器30的立体图。在图9和图10中,第1保持器30包括 开口部31、卡合部32、凹部33a~33c、抵接面34a~34f、滑动面35a~35c、 以及环状部件36。对于环状部件36,将与上盖10的背面对置的面定 义为“表面”,而将表面的相反面定义为“背面”(参照图3)。
开口部31形成在环状部件36的大致中央,并设置有变焦杆20 和释放按钮40等。
卡合部32突出地形成在环状部件36的表面上,并向开口部31 的中心突出。
凹部33a~33c形成在环状部件36的表面上。突起部13a(参照图 4)嵌合在凹部33a中,突起部13b(参照图4)嵌合在凹部33b中, 突起部13c(参照图4)嵌合在凹部33c中,由此能将第1保持器30 定位在支承部件12(参照图4)上。
抵接面34a~34f(第1抵接面)形成在环状部件36的背面侧。当 将变焦杆20旋转操作到一个方向的旋转端时,形成在变焦杆20上的 抵接面27a、27d、27e分别抵接在抵接面34b、34f、34d上。另外, 当将变焦杆20旋转操作到另一个方向的旋转端时,形成在变焦杆20 上的抵接面27b、27c、27f分别抵接在抵接面34c、34a、34e上。从 抵接面34a~34f的面朝向开口部31的中心所作的线段不包含变焦杆 20的旋转轴。即,相对于圆形开口部31的半径方向倾斜地构成。
滑动面35a~35c形成在环状部件36的背面。滑动面35a~35c抵接 在形成于变焦杆20的卡合部25a~25c(参照图7)上,将变焦杆20 向箭头A或者B(参照图2)所示方向旋转操作时,该滑动面35a~35c 是供卡合部25a~25c滑动的面。
(2-5.释放按钮40以及弹簧50的结构)
图11是表示在释放按钮40上安装有弹簧50的状态的立体图。 另外,图11描绘成能够观察到释放按钮40的背面侧的结构。如图 11所示,释放按钮40包括突起部41、突起部42、操作面43、凸缘 44、以及操作部件46。另外,对于操作部件46,与操作面43相反侧 的面被定义为“背面”。而且,操作部件46形成为大致圆盘形。
突起部41形成为大致圆通形,立设在操作部件46的背面的大致 中央。在将释放按钮40向箭头C(参照图2)所示方向按压操作时, 突起部41能够利用其前端来按压释放开关83(参照图3)。在没有对 释放按钮40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下,释放按钮40借助弹簧50的作 用而处于复位位置,突起部41位于不按压释放开关83的位置。
突起部42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在操作部件46的背面上形成在突 起部41的周围的三个部位。当向箭头C(参照图2)所示方向按压 操作释放按钮40时,突起部42能够限制释放按钮40向按压方向的 移动,并且能够保持操作部件46的姿势。
操作面43是将释放按钮40配置到上盖10上时露出到外部的面。
凸缘44向背面的面方向突出地形成在操作部件46的背面的外周 缘部。凸缘44的位于操作面43侧的面与变焦杆20的限制面26b(后 述)抵接,而防止释放按钮40从操作装置掉落下来。
弹簧50由螺旋弹簧构成,设置在操作部件46的背面。而且,弹 簧50设置在与突起部41大致同心的位置上。在向箭头C(参照图2) 所示方向对释放按钮40进行按压操作后,为了使释放按钮40复位到 原来的位置,弹簧50向释放按钮40施加与箭头C相反方向的作用 力。
(2-6.第2保持器60以及复位弹簧70的结构)
图12是表示第2保持器60以及复位弹簧70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结合了第2保持器60以及复位弹簧70的预备品90的结 构的立体图。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2保持器60包括卡合部 61~63、孔部64、65、突起部66a~66c、以及保持器部件67。保持器 部件67形成为大致圆盘形。对于保持器部件67,将与上盖10的背 面对置的面定义为“表面”,将表面的相反面定义为“背面”,将除表 面和背面以外的面定义为“侧面”(参照图3)。
卡合部61以及62形成在保持器部件67的侧面上。复位弹簧70 的端部71卡合在卡合部61上。复位弹簧70的端部72卡合在卡合部 62上。
卡合部63形成在保持器部件67的表面上。在卡合部63上卡合 复位弹簧70的螺旋部73的一部分。卡合部63相对于保持器部件67 的基座部分形成为图示的悬垂物的形状,因此复位弹簧70不会从图 13所示安装了复位弹簧70的状态容易地脱离于表面侧。
孔部64在保持器部件67的大致中央贯通地形成。在孔部64中 插通地配置有形成在释放按钮40上的突起部41(参照图3、图11)。
孔部65贯通地形成在保持器部件67上的孔部64周围的三个部 位。在孔部65中插通地配置有形成在释放按钮40上的三个突起部 42(参照图11)。
突起部66a~66c突出地形成在保持器部件67的侧面。突起部 66a~66c通过搭扣配合嵌合在形成于变焦杆20的开口部24a~24c(参 照图7)中(在后面详述)。通过将突起部66a~66c嵌合在开口部 24a~24c中,能够将第2保持器60和变焦杆20结合。
(3.操作装置的组装方法)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操作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 式的操作装置按照下述顺序进行组装:
(1)制作预备品90,
(2)将第1保持器30安装到上盖10上,
(3)将变焦杆20安装到上盖10上,
(4)将释放按钮40、弹簧50、预备品90安装到上盖10上,
(5)将电路组件80安装到上盖10上。
另外,上述(2)和(3)顺序可以颠倒来进行本装置的组装。下 面,对操作装置的组装顺序进行详细说明。
(3-1.预备品90的制作)
在图12中,首先,将复位弹簧70的螺旋部73的一部分(与端 部71以及72大致对置的部分)卡合到卡合部63上。
其次,使复位弹簧70的端部71以及72分别向箭头D所示的方 向变位,使复位弹簧70发生弹性变形,同时如箭头E所示那样分别 卡合到卡合部61以及62上。
如图13所示,在将端部71和72卡合到卡合部61和62上之后, 复位弹簧70从弹性变形了的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成为端部71和 72向棱线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由此,完成预备品90的制作。
以往,复位弹簧是在将变焦杆安装到上盖10上之后直接安装在 变焦杆的背面侧的,但这样的组装方法在作业性方面存在问题。也就 是说,复位弹簧这种部件本身比较小,必须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安装到 变焦杆的背面侧,所以作业性非常差。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批量生产操作装置或者具备该操作装置的 设备的情况下,当将复位弹簧70装入到变焦杆20时,首先将复位弹 簧70安装到第2保持器60上而制作图13所示的预备品90,接着再 将预备品90安装到变焦杆20上。即,不是将复位弹簧70直接安装 到变焦杆20上,而是先安装到容易向变焦杆20安装的第2保持器 60上,然后再安装到变焦杆20上,所以能够大幅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由于复位弹簧70能够容易地安装到第2保持器60上,所以预 备品90的制作也能容易地进行。
(3-2.第1保持器30的安装方法)
接着,将图9以及图10所示的第1保持器30安装到图4以及图 6所示的上盖10的支承部件12上。
具体而言,首先,将第1保持器30配置到上盖10的背面侧。此 时,配置成第1保持器30的背面与上盖10的表面相对置。然后,将 形成在第1保持器30上的凹部33a嵌合到突起部13a上,将凹部33b 嵌合到突起部13b上,将凹部33c嵌合到突起部13c上。由此,能够 将第1保持器30相对于上盖10在圆周方向上定位。
由此,能够将第1保持器30安装到上盖10上。
(3-3.变焦杆20的安装方法)
接着,将图7以及图8所示的变焦杆20安装到图9以及图10所 示的第1保持器30上。
具体而言,将变焦杆20从上盖10的表面侧插入到开口部11和 开口部31中。这时,由支承部23a~23c形成的最大外径大于开口部 31的内径,所以支承部23a~23c在开口部31的内表面上滑动。
当使变焦杆20移动到开口部31内的规定位置时,支承部23a~23c 从弹性变形了的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卡合部25a~25c卡合到滑动 面35a~35c上。这时,使卡合部25a与滑动面35a卡合,卡合部25b 与滑动面35b卡合,卡合部25c与滑动面35c卡合。由此能够将变焦 杆20的操作部21配置到图1所示的标准位置上。
以上,如图14所示,完成了变焦杆20与第1保持器30的安装。 变焦杆20在安装到第1保持器30上的状态下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 转。在变焦杆20上,支承部23a的移动范围被形成在滑动面35a的 长度方向两端的抵接面34b以及34c(参照图10)限制。而支承部 23b的移动范围被形成在滑动面35b的长度方向两端的抵接面34a以 及34f(参照图10)限制。另外,支承部23c的移动范围被形成在滑 动面35c的长度方向两端的抵接面34d以及34e(参照图10)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程是,将第1保持器30安装到上盖 10上之后,再安装变焦杆20,但也可以在将变焦杆20插入到上盖 10上之后,再将第1保持器30安装到上盖10上,按照这样的顺序 也能同样组装。
(3-4.释放按钮40、弹簧50、预备品90的安装方法)
接着,将图11所示的释放按钮40以及弹簧50插入到变焦杆20 上。具体而言,按照释放按钮40、弹簧50的顺序从变焦杆20的背 面侧插入到开口部22中。这时,在释放按钮40上形成有凸缘44, 在变焦杆20上形成有限制面26b,由此防止释放按钮40向变焦杆20 的表面侧脱离。另外,释放按钮40的操作面43如图1以及图2所示 从变焦杆20的开口部22向外部露出。图15表示在变焦杆20的背面 侧插入了释放按钮40的状态。
接着,将图13所示的预备品90插入到变焦杆20上。具体而言, 从图15所示的状态起,以预备品90的背面与释放按钮40的背面对 置的方式插入。这时,预备品90以突起部66a和开口部24b、突起 部66b和开口部24a、突起部66c和开口部24c分别在圆周方向上相 位一致的方式,擦入到变焦杆20上。而且,预备品90以突起部41 插通孔部64、突起部42插通孔部65的方式安装到变焦杆20上。另 外,预备品90在用其背面将弹簧50稍微按压而使其压缩变形的同时 安装到变焦杆20上,由此,能够确保释放按钮40向箭头C所示方 向(参照图2)的行程,同时能够抑制释放按钮40的松动。
当将预备品90移动到变焦杆20内的规定位置时,突起部66a碰 到图7所示开口部24b的下方的倾斜部上,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最 终嵌合到开口部24b中。突起部66b也同样嵌合到开口部24a中,突 起部66c同样嵌合到开口部24c中。
以上,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完成预备品90和变焦杆20的安 装。图16和图17表示完成了预备品90和变焦杆20之间的安装的状 态,各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绘。如图16和图17所示,突起部 41插通孔部64而位于突出位置。而且,突起部42插通孔部65而位 于突出位置。
(3-4-1.复位弹簧70的动作)
下面,对将预备品90安装到变焦杆20上时复位弹簧70的动作 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将预备品90安装到变焦杆20上时的端部71以及72 (图13)的移动轨迹的剖视图。图18表示在图16中用穿过保持部 37以及38和端部71以及72的直线剖开的剖面。在图18中,保持 部37上形成有倾斜面37a、平坦面37b、保持面37c以及限制面37d。 在保持部38上形成有倾斜面38a、平坦面38b、保持面38c以及限制 面38d。另外,平坦面37b和38b不是必需的,也可以从倾斜面37a 和38a连续地形成限制面37d和38d。另外,限制面37d以及38d相 对于保持面37c和38c大致垂直地形成,但也可以倾斜地形成。
尺寸d1是将复位弹簧70组装到第2保持器上的状态下的端部71 和72之间的间隔。尺寸d3是端部71和72与平坦面37b和38b抵接 时的端部71和72之间的间隔。尺寸d2是端部71和72与保持面37c 和38c抵接时的端部71和72之间的间隔。各尺寸的关系为:
d3<d2<d1......(式1)
如图18所示,当使复位弹簧70从第1保持器30的背面侧向箭 头G所示方向移动时,首先,端部71和72抵接到倾斜面37a以及 38a上(位置70a)。当复位弹簧70从处于位置70a的状态向箭头G 所示方向移动时,端部71和72在倾斜面37a和38a上滑动,复位弹 簧70发生弹性变形,彼此间的间隔逐渐变窄。
当如位置70b所示那样,移动到端部71和72与平坦面37b和38b 抵接的位置时,端部71和72之间的间隔由于复位弹簧70的弹性变 形而缩窄到尺寸d3。
当使复位弹簧70从位置70b进一步向箭头G方向移动时,将移 动到位置70c。此时,端部71和72通过限制面37d和38d而移动到 与保持面37c和38c抵接的位置。端部71和72彼此间的间隔从尺寸 d3扩展到尺寸d2。当复位弹簧70处于位置70c时,为第2保持器 60安装到变焦杆20上的状态。并且,当复位弹簧70位于位置70c 时,端部71和72向箭头G的反方向(脱离方向)的移动被限制面 37d以及38d限制。从而能够防止端部71和72从保持部37和38脱 离。
这样,将预备品90安装到变焦杆20上时,复位弹簧70的端部 71和72被形成于保持部37和38的倾斜面37a和38a引导,通过设 计成这种结构,能够在不损害预备品90与变焦杆20的组装性的情况 下将端部71和72保持到第1保持器30上。
另外,由于端部71和72保持于保持面37c和38c时的间隔d2 满足上面的式1所示的关系,所以复位弹簧70在位于位置70c时将 发生弹性变形。由于该复位弹簧70的弹性变形,复位弹簧70对变焦 杆20施加预张紧,能够消除变焦杆20和第1保持器30之间的松动。 因此,当变焦杆20处于中立位置时,能够抑制变焦杆20向旋转方向 的松动,从而提高变焦杆20的操作性,并防止由于变焦杆20与第1 保持器30接触而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形成限制面37d和38d,能够使得一次安装的端部71 和72不容易脱离。
(3-5.电路组件80的安装方法)
如图19所示,使上盖10向箭头F所示的方向移动并与电路组件 80结合。这时,使变焦开关82的操作杆82a嵌合到形成于变焦杆20 的凹部28中。由此,在将变焦杆20向箭头A或者B(参照图2)所 示方向旋转操作时,支承部23a按压操作杆82a,能够进行变焦开关 82的变焦。另外,将形成于释放按钮40上的突起部41与释放开关 83的操作面对置配置。由此,在将释放按钮40向箭头C(参照图2) 所示方向按压操作时,突起部41能够按压释放开关83的操作面。
图20表示上盖10与电路组件80结合后的状态。
以上组装得到的操作装置被装入到数字静像相机等设备中。
(4.操作装置的动作)
(4-1.变焦操作时的动作)
图21和图22是表示从上盖10的背面侧观察时的操作装置的结 构的图。图21表示变焦杆20处于中立位置时的状态。图22表示变 焦杆20旋转到箭头H(相当于图2的箭头B所示方向)所示方向的 旋转端的状态。
在图21所示的状态下,变焦杆20借助复位弹簧70(参照图13 等)的作用力而被施力从而保持中立位置。具体而言,通过复位弹簧 70,第2保持器60被向中立位置施力,与第2保持器60结合的变焦 杆20被向中立位置施力。此时,支承部23a~23c与抵接面34a~34f 的任一个都不抵接。而且,变焦开关82处于中立位置,变焦动作处 于关闭状态。
当从图21所示的状态向箭头H所示方向旋转操作变焦杆20时, 变焦杆20和第2保持器60克服复位弹簧70的作用力而向箭头H方 向旋转。这里,在变焦杆20以及第2保持器60处于图21所示的位 置时,弹簧端部71挂在保持部37以及卡合部61上,弹簧端部72挂 在保持部38以及卡合部62上。通过变焦杆20以及第2保持器60从 图21所示的状态向箭头H所示的方向旋转,弹簧端部71变成仅挂 在保持部37上的状态,而弹簧端部72变成仅挂在卡合部62上的状 态。由此,复位弹簧70弹性变形,相对于变焦杆20和第2保持器 60产生向箭头H的反方向的旋转转矩。另外,通过变焦杆20和第2 保持器60从图21所示的状态向箭头H的反方向旋转,弹簧端部71 变成仅挂在卡合部61上的状态,而弹簧端部72变成仅挂在保持部 38上的状态。由此,复位弹簧70弹性变形,相对于变焦杆20以及 第2保持器60产生向箭头H方向的旋转转矩。
当变焦杆20和第2保持器60旋转时,支承部23a使变焦开关82 的操作杆82a转动,将变焦动作设为开启状态。本实施方式的变焦开 关82根据操作杆82a的转动量而输出能够控制变焦速度的信号。而 且,由于释放按钮40被保持在变焦杆20和第2保持器60之间,所 以伴随着变焦杆20以及第2保持器60的旋转而向相同方向旋转。
当使变焦杆20旋转到箭头H所示方向的旋转端时,变成图22所 示的状态。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抵接面27c抵接在抵接面34a上, 抵接面27b抵接在抵接面34c上,抵接面27e抵接在抵接面34e上。 由此,能够限制变焦杆20向箭头H方向的进一步旋转。
(4-1-1.作用在抵接面上的负荷的分散化)
这里,由于第1保持器30或者变焦杆20的尺寸精度和安装精度 的偏差,不一定能在抵接面27b、27c、27e和抵接面34a、34c、34e 上均等地作用抵接负荷。例如,抵接负荷有可能集中在一个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面27b、27c、27e和抵接面34a、34c、34e 分别稍微倾斜地形成。具体而言,上述各抵接面倾斜地形成,使得从 上述各抵接面延长并朝向变焦杆20的旋转中心延伸的线段不会通过 变焦杆20的旋转中心。由此,即使从抵接面27b、27c、27e和抵接 面34a、34c、34e分别抵接的状态向箭头H所示方向进一步旋转操作 变焦杆20,或利用强的旋转操作力旋转操作变焦杆20而使得抵接面 27b、27c、27e和抵接面34a、34c、34e分别抵接,作用于各抵接部 分上的负荷也不会产生偏置。
假设形成为,从各抵接面延长并朝向变焦杆20的旋转中心延伸 的线段通过变焦杆20的旋转中心,则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1保持 器30或者变焦杆20的尺寸精度和安装精度的偏差,负荷不一定能均 等地作用在上述三个部位的抵接部分上。如果负荷集中作用在三个抵 接部分中的一个上,则有可能产生变焦杆20从第1保持器30脱离或 是变焦杆20和第1保持器30破损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倾斜地形成各抵接面,如果 在上述三个抵接部分中仅一个抵接部分发生抵接的状态下,向变焦杆 20进一步作用朝向箭头H所示方向的负荷,则在抵接部分(1处), 相对于变焦杆20侧的抵接面产生朝向旋转中心的方向的移动力。由 此,变焦杆20将向上盖10表面的面方向稍微移动。如果变焦杆20 移动,则能够利用抵接负荷低的其他抵接部分承受抵接负荷。从而能 够将由于变焦杆20的旋转而在抵接部分产生的抵接负荷分散到三个 抵接部分上,进而能够防止变焦杆20等的脱离和变焦杆20及第1保 持器30的破损等。
例如,在图22中,如果在负荷仅集中在抵接面27c和抵接面34a 所形成的抵接部分上的状态下,当对变焦杆20向箭头II所示方向作 用负荷,而抵接面27c和抵接面34a的延长线穿过图22中的旋转中 心的左侧时,则抵接面上相对于变焦杆20的摩擦力向下方作用,所 以将沿着倾斜的抵接面34a相对于抵接面27c向箭头K所示的方向产 生移动力。于是,变焦杆20向箭头K所示方向稍稍移动,从而抵接 负荷较低的抵接面27b与抵接面34c间的抵接部分、以及抵接面27e 与抵接面34e间的抵接部分处的抵接负荷将变大。因此,能够降低由 抵接面27c和抵接面34a形成的抵接部分处的抵接负荷,从而能够将 负荷分散到三个部位的抵接部分。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向箭头H的反方向旋转操作变焦杆20, 抵接面27a与抵接面34b、抵接面27d与抵接面34f、抵接面27f与抵 接面34d分别抵接时,也和上述情况同样,能够将负荷分散到各抵接 部分上。
(4-2.释放操作时的动作)
如果将图2所示的释放按钮40向箭头C所示的方向按压操作, 则如图11所示,形成在释放按钮40的背面的突起部41的前端将按 压图3所示的释放开关83的操作面。通过按压操作释放开关83,内 部的电触点变成接通状态,能够进行释放动作。
如果使用者在按压操作释放按钮40后将手指从释放按钮40拿 开,则释放按钮40借助弹簧50的作用力而向箭头C的反方向移动。 移动后的释放按钮40的凸缘44与形成在变焦杆20上的限制面26b (参照图8)相抵接,借助弹簧50的作用力而进行的移动受到限制。 由此,释放按钮40向原来的位置复位。
(5.变焦杆20的其他结构)
图23和图24表示变焦杆20的其他结构的例子。图23表示变焦 杆20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图24表示变焦杆20旋转到箭头H(相 当于图2的箭头B方向)所示方向的旋转端的状态。图23和图24 中,对与图21和图22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 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图23和图24中,与图21和图22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将 图21和图22中的支承部23c的长度方向长度缩短了。由此,当变焦 杆20旋转到旋转端时,变焦杆20的抵接面127e不与第1保持器30 的抵接面34e抵接,变焦杆20的抵接面127f不与第1保持器30的 抵接面34d抵接。
即,在变焦杆20从图23所示的状态向箭头H所示的方向旋转并 如图24所示达到旋转端的状态下,抵接面27c和抵接面34a抵接, 抵接面27b和抵接面34c抵接,但抵接面127e和抵接面34e并不抵 接。也就是说,抵接部分仅有两处。在这样的结构中,即便抵接负荷 集中在一个抵接部分,也能相对于变焦杆20产生箭头K所示方向上 的移动力。从而能够提高另一抵接部分上的抵接负荷,结果能够将负 荷分散到两个抵接部分上。
因此,能够得到与设置三个抵接部分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6.实施方式的效果及其他)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旋转操作变焦杆20时,变焦杆20与第1保 持器30间的抵接部分设置在三个部位,从而能够将作用在抵接面 27a~27f以及抵接面34a~34f上的负荷分散,从而能防止变焦杆20 和第1保持器30等部件的脱离和破损。
另外,将抵接面27a~27f和抵接面34a~34f倾斜地形成,使得 从其抵接面延长并朝向变焦杆20的旋转中心延伸的线段不通过变焦 杆20的旋转中心,从而能够在从抵接面彼此抵接的状态起进一步作 用负荷时使变焦杆20向上盖10表面的面方向变位。从而能够分散作 用在抵接面27a~27f和抵接面34a~34f上的负荷,能防止变焦杆20 和第1保持器30等部件的脱离和破损。
另外,在将预备品90安装到变焦杆20上时,复位弹簧70的端 部71和72被形成在保持部37和38上的倾斜面37a和38a引导,从 而能够在不损害预备品90与变焦杆20间的组装性的情况下将端部 71和72容易地保持到第1保持器30上。
另外,由于端部71和72保持在保持面37c和38c上时的间隔d3 满足上面的式1,所以复位弹簧70在位于位置70c时将发生弹性变 形。利用该复位弹簧70的弹性变形,复位弹簧70对变焦杆20施加 预张紧,能够消除变焦杆20与第1保持器30之间的松动。因此,在 变焦杆20位于中立位置时,能够抑制变焦杆20向旋转方向的松动, 能提高变焦杆20的操作性并防止因变焦杆20与第1保持器30之间 的接触而产生的噪音。
另外,通过形成限制面37d和38d,能够使得一次安装的端部71 和72不容易脱离。
另外,在批量生产操作装置或者具备该操作装置的设备时,通过 另外制作图13所示的预备品90,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也就是说, 由于在将复位弹簧70组装到变焦杆20上之前,通过简单的流程安装 到第2保持器60上而制作预备品90,再将该预备品90安装到变焦 杆20上,所以能够大幅提高组装作业性。另外,由于第2保持器60 的形状简单而且是能够容易地安装复位弹簧70的结构,所以预备品 90的制作也能容易地进行。
另外,通过分别用树脂形成抵接面27a~27f和抵接面34a~34f, 能够确保两者的抵接面积较大,在作用抵接负荷时能将该负荷向面方 向分散。
另外,释放按钮40不是必需的,即便是仅具备能够进行旋转操 作的操作部(本实施方式中的变焦杆20),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通 过省略释放按钮40,弹簧50和形成在第2保持器60上的孔部65等 就不再需要了。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例如对于便携式电话终端或数字静像相机等 便携式电子设备来说是有用的,至少对于搭载有能旋转操作的操作部 的设备是有用的。
(附记1)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是具备能够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旋转操 作部的操作装置,包括旋转自如地保持上述旋转操作部的第1保持 器、对上述旋转操作部向旋转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以及保持上述弹 性部件并被保持在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第2保持器,上述第1保持器 在使上述弹性部件弹性变形的同时进行支承。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操作时作用在抵接面上的负荷分散到多个抵 接面上,能防止旋转操作部和第1保持器的破损和脱离。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保持器30是本发明的第1保持器的 一个例子,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保持器60是本发明中的第2保 持器的一个例子。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变焦杆20是本发明中的旋 转操作部的一个例子。而本实施方式中的复位弹簧70是本发明中的 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
(附记2)
在本发明的操作装置中,可以设计成,上述弹性部件由螺旋弹簧 构成,上述第1保持器具备保持上述螺旋弹簧的线材端部的保持部, 上述螺旋弹簧设置在上述第2保持器上,使得螺旋部的中心轴与上述 旋转操作部的旋转中心轴大致平行。通过设计成这样的结构,在将保 持着螺旋弹簧的第2保持器保持到第1保持器上时,通过将螺旋弹簧 的线材的端部保持在第1保持器所具备的保持部上,能够提高第1保 持器和第2保持器间的结合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复位弹簧70是本发明中的螺旋弹簧的一 个例子。而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37、38是本发明中的保持部的一 个例子。
(附记3)
并且,可以设计成,上述保持部具备限制面,该限制面对上述线 材的端部向上述螺旋部的中心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根据该方案, 能够防止安装在保持部上的螺旋弹簧从保持部脱离,从而能可靠地进 行安装。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限制面37d、38d是本发明中的限制面的 一个例子。
(附记4)
并且,可以设计成,上述保持部在上述螺旋部的中心轴侧的端部 上具备倾斜面。根据该方案,在将保持着螺旋弹簧的第2保持器安装 到旋转操作部上时,螺旋弹簧的一部分被倾斜面引导,能够伴随着弹 性变形安装到保持部上。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安装。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面37a、38a是本发明中的倾斜面的一 个例子。
(附记5)
并且,可以设计成,上述第1保持器具备第1抵接面,该第1抵 接面对上述旋转操作部进行限制,使得上述旋转操作部能够在上述规 定角度范围内旋转,上述第1抵接面在上述旋转操作部的旋转方向上 形成于多个部位,并且,在该第1抵接面的面方向上延伸的线段不通 过上述旋转操作部的旋转中心。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旋转操作时作 用在抵接面上的负荷分散,能防止旋转操作部和第1保持器等部件的 脱离或是破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抵接面34a、34b、34c、34d、34e、34f是 本发明中的第1抵接面的一个例子。
(附记6)
并且,可以设计成,上述旋转操作部具备能够与上述第1抵接面 抵接的第2抵接面,上述第1抵接面和上述第2抵接面由树脂形成。 根据该方案,能够确保抵接面积较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抵接面27a、27b、27c、27d、27e、27f是 本发明中的第2抵接面的一个例子。
(附记7)
本发明的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是组装操作装置并将该操作装置 安装到设备上的操作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操作装置包括能在规定 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旋转操作部、旋转自如地保持上述旋转操作部的第 1保持器、对上述旋转操作部向旋转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以及保持 上述弹性部件并被保持在上述旋转操作部上的第2保持器,该方法包 括:将上述弹性部件保持于上述第2保持器而制作预备品的工序、将 上述第1保持器安装到上述设备上的工序、将上述旋转操作部安装到 上述第1保持器上的工序、以及将上述预备品安装到上述旋转操作部 上的工序,在将上述预备品安装到上述旋转操作部上时,将上述弹性 部件的一部分安装到上述第1保持器上。
并且,由于能够将弹性部件容易地组装到旋转操作部上,所以能 够提高组装性。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