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装置

申请号 CN200710201464.9 申请日 2007-08-24 公开(公告)号 CN100592447C 公开(公告)日 2010-02-24
申请人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宗钦; 马丰阳;
摘要 一种按键装置,包括键体、键盖和内座,键体位于内座和键盖之间,键体包括本体、设于本体上用于触压电性触点的两触压部和便于拨动的操作部。键盖上开设有供操作部穿过的通孔。内座包括中空的主体以及连接该主体上两内侧边并可 变形 的回弹部。回弹部位于两触压部之间。回弹部包括分别与本体上两触压部所在边缘相对且呈弯曲形状的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该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的形状分别为反向设置的U形,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在操作部被拨动时分别抵压两触压部所在的两边缘。该按键装置是通过内座上的回弹部抵压触压部所在边缘,使该键体回复到未被拨动的状态,因此,该按键装置减少了零件数目,减少了组装工序。
权利要求

1.一种按键装置,包括键体和键盖,该键体包括本体,设于该本体上 用于触压电性触点的两触压部和便于拨动的操作部,该键盖上开设 有供操作部穿过的通孔,其特征在于:该按键装置还包括内座,该 键体位于该内座和键盖之间,该内座包括中空的主体以及连接该主 体上相对两内侧边并可变形的回弹部,其位于两触压部之间,该回 弹部包括分别与该本体上两触压部所在边缘相对且呈弯曲形状的 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该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的形状分别 为反向设置的U形,该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可在该操作部被拨 动时分别抵压该两触压部所在的两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回弹部呈弯折或者 弯曲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触压部穿过该主 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回弹部还包括位于 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之间的连接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键体两端各设有一 转轴,该键盖设有转轴固定座,该内座上设有与该转轴固定座位置 相对的凹槽,该转轴可转动地设于该转轴固定座与该凹槽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键盖包括可止挡于转 轴两端防止转轴在轴向方向上滑动的两挡止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键盖包括多个用以 收容内座的定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键盖固定在该内座 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孔在操作部被拨 动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该操作部的尺寸。

说明书全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按键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拨动式按键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类电子设备功能的增加,电子设备上需要设置的按键数目也 就随着增多。另外,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越来越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需要将按键占用的面积尽量减小,然而缩小按键面积会让使用 者容易同时按下几个按键或者按错按键,导致错误操作,给使用者带 来极大的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业界通常采用一种拨动式按键,其通过单个 按键完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操作指令。使用时,通过向不同的方向 拨动按键,完成不同的操作指令。业界常用的拨动式按键通常包括键 盖、内座、可转动地固定在键盖和内座间的键体以及固定在键体上的 两弹簧。键体具有用于触压电性触电的第一触压柱和第二触压柱。组 装时:首先,将键体固定于键盖上并使键体受拨动时可相对于键盖转 动;其次,将内座固定在键盖上,使键体可转动地固定于内座和键盖 之间,第一触压板和第二触压柱穿过内座;最后,将两弹簧分别套设 第一触压柱和第二触压柱上,使用时:拨动键体,使键体向一侧偏移, 第一触压部或者第二触压部触压电性触点(图未示)。同时,弹簧会被 压缩,储积一弹。停止拨动后,弹簧释放其储积的弹力,键体在该 弹力的作用下复位。
然而,该拨动式按键除了包括键盖,内座和键体之外,还包括两 弹簧,因此,其零件数目较多,组装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零件数目较少,组装较为方便的按键 装置。
一种按键装置,包括键体、键盖和内座,键体位于内座和键盖之 间。键体包括本体、设于本体上用于触压电性触点的两触压部和便于 拨动的操作部。键盖上开设有供操作部穿过的通孔。内座包括中空的 主体以及连接该主体上相对两内侧边并可变形的回弹部。回弹部位于 两触压部之间。回弹部包括分别与本体上两触压部所在边缘相对且呈 弯曲形状的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该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的 形状分别为反向设置的U形,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在操作部被拨 动时分别抵压两触压部所在的两边缘。
该按键装置是通过内座上的回弹部抵压触压部所在边缘,使该键 体回复到未被拨动的状态,因此,该按键装置减少了零件数目,减少 了组装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较任实施方式按键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按键装置另一视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按键装置的分解图。
图4为图2中按键装置的分解图。
图5为按键装置上的键体被拨动到一侧时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一较佳实施方式按键装置100两个视角的 立体图。该按键装置100包括键体10、键盖20以及内座30。其中, 键体10设有长条形状的操作部13,键盖20开设有一通孔29,其形状 与操作部13相对应但尺寸略大于操作部13的尺寸。操作部13收容于 通孔29中,并可在外力作用下向操作部13长方向两侧小幅度偏移。 内座30与键盖20相配合,以使键体10固定于键盖20和内座30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键体10包括:本体11、操作部13,第一触 压部15、第二触压部17以及两转轴19。本体11呈平板状的椭圆结构, 其包括垂直的长轴OO′和短轴。本体11具有平整面111和与平整面 111相背的曲面112。平整面111平行于长轴OO′的两边缘分别设有 凸缘113和115。第一触压部15和第二触压部17为凸柱形状,其分 别位于凸缘115和113上。操作部13位于曲面112上,其长方向与本 体11的长轴OO′方向平行。转轴19位于本体11的长轴OO′两端。
键盖20包括一平板21,通孔29开设于平板21上。平板21上凸 设有两转轴固定座23,两转轴固定座23分别位于通孔29的相对两侧, 其自由端开设有半圆形的开口。平板21上还设有挡止部25,四个定 位28以及四个螺钉固定座27。挡止部25位于两转轴固定座23的 连线上并位于两转轴固定座23的外侧,内座30可收容于四个定位块 28之间,并且通过与螺钉或者螺栓等固定元件与螺钉固定座27的配 合将内座30和键盖20固定在一起。
内座30由塑胶材料制成,其包括设有长方形中空部311的环形状 主体31以及连接主体31上围成该中空部的相对两短边内侧并可变形 的回弹部33。主体31上与中空部311相邻的两长边的厚度大于其两 短边的厚度,主体31四角上设有四个定位孔313,四个定位孔313位 置与四个螺钉固定座27位置相对。主体31的两短边与键盖20相对的 面上设有半圆形的凹槽315,凹槽315的位置与转轴固定座23的位置 相对,并与转轴固定座23形成一转轴收容空间。回弹部33呈弯折或 者弯曲形状,并位于主体31的两短边之间将中空部311分割为两部分。 回弹部33包弯曲形状的第一作用部331和第二作用部333以及位于第 一作用部331和第二作用部333之间并呈直线形状的连接部335。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作用部331呈U形状,第二作用部333呈倒U形 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作用部331和第二作用部333还可分别 为V、W形等其他弯折或者弯曲的形状。
同时参阅图3、图4和图5,组装时:首先,将键体10的操作部 13穿过键盖20的通孔29,转轴19收容于键盖20的转轴固定座23 内,该两挡止部25止挡于转轴19的两端,防止键体10在转轴19方 向上滑动。其次,将内座30放置于四个定位块28之间,并将定位孔 313与键盖20上的螺钉固定座27相对,通过螺钉、螺栓等固定元件 将内座30和键盖20固定在一起、使键体10设于键盖20和内座30 之间。此时,第一触压部15和第二触压部17穿过中空部311,并且 回弹部33位于第一触压部15和第二触压部17之间。回弹部33上的 第一作用部331与凸缘115相对,第二作用部333与凸缘113相对。
使用时,对键体10施加一作用力向一侧拨动操作部13,键体10 绕长轴OO′所在的轴线转动,使第一触压部15触压电性触点(图未 示)。同时,键体10上的凸缘115会抵压回弹部33上的第一作用部 331,使其发生弹性变形,储积一作用力。当施加于键体10上的作用 力撤销后,第一作用部331释放其储积的弹力,抵压凸缘115使键体 10回复到未被拨动的状态,准备下一次的动作,同理,当对键体10 施加一作用力向另一侧拨动操作部13时,按键装置100的作动原理相 同。
按键装置100是通过内座30上的回弹部33抵压第一触压部15 和第二触压部17所在边缘,使该键体20回复到未被拨动的状态,因 此,该按键装置100减少了零件数目,从而减少组装工序。另外,因 凸缘115或113上受第一作用部331或者第二作用部333的作用点与 长轴OO′所在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较大,根据功等于力乘以力臂原理, 在做功相等的情况下,力臂较长时,则使用较小的力就可完成作动, 即,使用者轻轻地拨动操作部13时,便可产生一使键体10能够复位 的功,从而提高操作者的手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