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开关装置及带开关的显示装置

申请号 CN95192505.9 申请日 1995-12-25 公开(公告)号 CN1051634C 公开(公告)日 2000-04-19
申请人 和泉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藤田俊弘; 冈本炳人; 迁义孝;
摘要 在显示装置(2)之上设置 触摸板 (4)和操作部(30)。在压钮(32)上安装永磁 铁 (52),在 支架 (36)上安装 磁性 金属板(58)。在将压钮(32)开始向触摸板(4)压下后,压钮(32)就反抗永 磁铁 (52)和磁性金属板(58)之间的磁性引 力 而向触摸板(4)移动,而操作端部(46)对触摸 开关 进行操作。由于此移动产生行程感。另外在这一移动的初期,上述磁性引力急剧减小,操作人员可得到 击键 感。由于在压钮(32)的操作中可产生行程感和击键感,在产生触摸板(4)为薄型的这一优点的同时也改善了操作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进行信号切换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此装置
具有借助以近于零的行程触摸将前述信号进行切换的触摸开关 (4a)的透光性触摸板(4)、及
操作部(80),该操作部(80)具有设在前述触摸开关(4a)上、并且 对前述触摸开关(4a)进行操作的至少一个操作装置(30)、
其中各操作装置(30)具有
设置在上述触摸开关上的支架(36)、借助上述支架(36)支持于上述 触摸开关(4a)上的基准位置、并通过从上述基准位置向前述触摸开关 (4a)压下而对上述触摸开关(4a)进行操作的透光体按钮(32),以及从上述触摸开关(4a)使上述按钮(32)向前述基准位置施加复位 的复位装置(50)。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位装置(50)具有
在上述压钮(32)上安装的第1磁性装置(52)、
在上述支架(36)上安装的第2磁性装置(54),
由前述第1磁性装置(52)和前述第2磁性装置(54)的磁性相互 作用产生前述复位力。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压钮(32)沿前述支架(36)从前述基准位置向前述触摸开关 (4a)方向滑动而对前述触摸开关(4a)进行操作。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压钮(32)从前述基准位置向前述触摸开关(4a)的移动范 围中包含使前述复位力减小的区间。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磁性装置(52)包含第1永磁(52)、
前述第2磁性装置(54)包含第2永磁铁(54)。
6.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位力是由前述第1永磁铁(52)和前述第2永磁铁(54)之 间的磁性引力而产生。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上表面上排列有N极和S极、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下表面上无磁极、
前述第2永磁铁(54)的下表面上排列有N极和S极、
前述第2永磁铁(54)的上表面上无磁极、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前述N极与前述第2永磁铁(54)的前 述S极相对、并且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前述S极与前述第2永磁铁(54)的前述 N极相对。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和第2永磁铁(52,54)分别为在树脂中混入磁粉而形 成的磁性树脂。
9.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磁性装置(52)包含永磁铁(52)、
前述第2磁性装置(54)包含在前述支架(36)上在比前述第1磁 性装置(52)更靠上的位置安装的磁性金属构件(58)。
10.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永磁铁(52)的上表面上排列有S极与N极、
前述永磁铁(52)的下表面上无磁极、
前述永磁铁(52)的前述上表面与前述磁性金属构件(58)相对。
11.如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永磁铁(52)为在树脂中混入磁粉而形成的磁性树脂。
12.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压钮(3)为
绕所定的支点转动对前述触摸开关(4a)进行操作的。
13.如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压钮(32)从前述基准位置向前述触摸开关(4a)的转动范 围中包含使前述复位力减小的区间。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磁性(52)包含第1永磁铁、
前述第2磁性装置(54)包含第2永磁铁。
15.如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位力是由前述第1永磁铁(52)和前述第2永磁铁(54)之 间的磁性引力而产生。
16.如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上表面上排列有N极和S极、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下表面上无磁极、
前述第2永磁铁(54)的下表面上排列有N极和S极、
前述第2永磁铁(54)的上表面上无磁极、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前述N极与前述第2永磁铁(54)的前 述S极相对、并且
前述第1永磁铁(52)的前述S极与前述第2永磁铁(54)的前述 N极相对。
17.如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和第2永磁铁(52,54)分别为在树脂中混入磁粉而形 成的磁性树脂。
18.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磁性装置(52)包含永磁铁(52)、
前述第2磁性装置(54)包括在前述支架(36)上比前述第1磁性 装置(52)更靠上的位置安装的磁性金属构件(58)。
19.如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永磁铁(52)的上表面上排列有S极与N极、
前述永磁铁(52)的下表面上无磁极、
前述永磁铁(52)的前述上表面与前述磁性金属构件(58)相对。
20.如权利要求19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永磁铁(52)为在树脂中混入磁粉而成的磁性树脂。
21.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钮(32)包含透镜(70,SF)。
22.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80)具有
在上述触摸板(4)上排列的多个操作装置(30)。
23.如权利要求2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钮(32)位于上述基准位置时,上述压钮(32)的上表面 高于上述支架(36)的上表面、
上述多个操作装置(30)的各个压钮(32)的上表面互相邻接。
24.如权利要求2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操作装置(30)的上表面覆盖有挠性薄片(74)。
2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复位装置(50)
具有插于上述触摸开关(4a)和上述压钮(32)之间的弹簧(60, 62)。
26.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为电信号
上述触摸开关(4a)具有互相分开而相对的可通过由上述压钮 (32)的触摸而接触的多个电极层(8,18)。
27.如权利要求26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触摸开关(4a)上还设置有垫片(56)、
上述压钮(32)通过上述垫片(56)而操作上述触摸开关(4a)。
28.如权利要求26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钮(32)具有
压钮本体和
上述压钮本体之下形成的支脚(42)。
29.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为光信号(86)、
上述触摸开关(4a)具有上述光信号(86)的路径(88)、压下上述 按钮(32)就变化上述路径(88)上的上述光信号的透过状态。
30.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为超声信号(US)、
上述触摸开关(4a)具有上述超声信号(US)的线路(302)、
压下上述压钮(32),上述路线(302)上传播的上述超声信号 (US)的传播被切断。
31.一种带开关的显示装置,通过操作显示所定事项的开关进 行信号的切换,其特征在于:该装置
包括
具有能显示所定事项的显示面的显示装置(2)、
具有可借助以近于零的行程的触摸对上述信号进行切换的触摸 开关(4a)、并在上述显示面上设置的具有透光性的触摸板(4)、
设置于上述触摸开关(4a)之上、并且具有用于操作上述触摸开 关(4a)的至少一个操作装置(30)的操作部(80),
其中各操作装置(30)具有
在上述触摸开关(4a)上设置的支架(36)、
由上述支架(36)支持于上述触摸开关(4a)上的基准位置、并通 过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触摸开关(4a)压下而对上述触摸开关(4a) 进行操作的透光压钮(32)及
对上述压钮(32)从上述触摸开关(4a)向上述基准位置施加复位 力的复位装置(50)。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位装置(50)具有
在上述压钮(32)上安装的第1磁性装置(52)、
在上述支架(36)上安装的第2磁性装置(54),
并由上述第1磁性装置(52)和上述第2磁性装置(54)的磁性相 互作用产生上述复位力。
33.如权利要求32中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压钮(32)从上述基准位置向上述触摸开关(4a)的移动范 围中包含使述复位力减小的区间。
34.如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复位装置(50)具有
在上述压钮(32)上安装的第1永磁铁(52)、
在上述显装置下安装的第2永磁铁(54)、
并由上述第1永磁铁(52)和上述第2永磁铁(54)的磁性排斥力 产生上述复位力。
35.如权利要求31中所述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80)具有
在上述触摸板(4)上排列的操作装置(30)的排列、
上述显示装置(2)具有
与上述操作装置(30)的排列对应的显示区域(2a)的排列。
36.如权利要求35中所述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装置(2)可改变所要显示的上述所定事项。
37.如权利要求36中所述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装置(2)可将上述所定事项横跨多个显示区(4a)显示。

说明书全文

发明涉及例如用于工厂自动化仪器(FA仪器)、自动售货机、 自动售票机、信息设备、家用电器、医疗操作仪器等方面的薄型开关 装置,以及使用薄型开关装置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

触摸板为典型薄型开关。触摸板,简而言之,是一种具有至少一 个开关部并且能在此开关部的压下行程几乎为零下进行操作的板状 开关,或者是具有至少一个经轻触按压就可操作的开关部的板状开 关。

触摸板有以下各种:1.电阻膜式(这种也称为透明电极式,下 同),是在两透明薄板间设置间隔很小的两个相对的透明电极而形 成、2.光电式,是将由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在进入光检测元件前用手 指等遮断或衰减、3.声波式,是将由超声振荡元件发出的超声波 在进入振动检测元件前用手指等遮断或衰减等。

图1所示的触摸板4为电阻膜式,简言之,是在透明薄板之间设 置有至少一个从外边轻轻(即行程几乎为零)一压即可接通的开关 部。详言之,此触摸板4的构成如下:在透明薄板6上面放置有一透 明电极8,在其上叠放一具有多个开口部12的透明薄板,最上面为 下面带有透明电极18的透明薄板16。透明电极8与18可以是多个 互相垂直的条状电极;或者一方的电极,如透明电极18,是多个电 极;而另一个的电极,如透明电极8是公用电极。两透明薄板6及 16,因为很薄,故具有挠性。但是,下面的透明薄板6不具挠性也可。

在各开口部12处形成开关部4a,在此例中,当从透明薄板16一 侧轻压所要求的开口部12时,受压部分的透明薄板16及透明电极 18发生挠曲,透明电极18通过开口部12与下面的透明电极8接触 而形成电连。但是,各开关部4a的大小、形状、数目等均为任意的, 另外,有时也将多个小开关部4a在电气上并联而作为集成开关使 用。

这种触摸板4,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通过将其叠置于具有信息 显示功能的显示板2之上而构成带开关的显示板。这种带有开关的 显示板,例如已在日本专利实用新型61,723号(1986)中公开。显示 板2通常是用液晶显示。

显示板2,一般如图3所示,在触摸板4的开关部4a的下边近处 形成一个显示区2a,其中显示利用该开关部4a的操作可选择的内 容,如FA仪器的控制内容、自动售票机的目的地等。这就便于选择 和操作所要的开关部4a。

上述触摸板4具有总厚度充其量只有1mm的极薄的优点,但反 过来,由于压下开关4a的行程极小几乎为零(具体说大约为0.1~ 0.2mm),人的指感无法察觉其位移,从而产生无从得到操作开关部 4a的所谓“行程感”的问题。行程感又称“操作感”。

如得不到行程感,操作人员会由于得不到操作开关部4a的所谓 于感而不安,尽管开关部4a已经接通,还会多次没必要地硬压开关。 尤其是带着手套时就完全得不到行程感。

在上述光是式及超声式触摸板的情况下,由于其操作仅是将手 指与其表面接触一下(即压下行程为零),完全得不到行程感。

为解决触摸板的这种缺乏行程感的问题,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 带开关的显示板。这一技术,例如,已在日本专利申请JP-A-644, 857号(1994)中公开。

这种带开关的显示板,在上述那种显示板2的各显示区2a之上 分别设置有开关单元20。

各开关单元20包括外壳22,透明压钮24,用此压钮操作的开关 机构26,以及图像波导28。开关机构26具有电气接点及使此电气 接点及压钮24复位的复位弹簧(图中均省略未示出)。图像波导28 为多根光纤集束成的一体化元件,通过它可将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 显示于各该图像波导28的上表面。之所以要设置图像波导28是因 为开关机构26的设置不可避免地加大显示板2的表面与压钮24之 间的距离,需要避免此前在显示板2上的显示内容在压钮24下方深 处显示而不便观察的缺点。

这种带开关的显示板,虽然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压钮24 的压下行程而得到行程感,但由于采用机械开关机构26而加大了开 关单元20的厚度,由于上述的理由故必需有图像波导28,但与此同 时却产生下面的问题。即如前述,图像波导28是由多根光纤集束形 成,但由于光纤的根数的增加是有限度的,所以图质粗糙,难于显示 极细微的部分。并且,从构成图像波导28的光纤的上端面发出的 光,其发射的范围仅为正上方70°左右,从斜向方向难以看清显示板 2的显示内容。此外,由于这种图像波导28的造价高,带开关的显 示板整体造价也就高。

下面说明在操纵台中使用这种现有的带开关的显示板(操纵板) 时的状况。

工厂中所用的操作台上汇集有用于对由机械和设备构成的系统 由人员来进行操作、运行、识别、监视、维护等所必需的信息,操作台 作为人和机械之间的人机界面占据重要的位置

因此之故,为了使系统可靠、高效并且安全地运转,希望操作台 是一个对人友好,并且从人机工程度考虑可提供操作便利的人机 界面。

就FA仪器系统的操作台而言,是由熟练的操作人员对工厂内 的系统操作和运行,但是比如就火车站内的自动售票机这种系统而 言,当然是由普通人作为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的装置,所以要做到使用 容易和操作性好就非常重要。另外,此处将自动售票机当作广义的 操纵台。

在上述系统的操作台中,从作为操作人员的人来看,其必要而不 可缺少的人机界面功能有两个:一个是人能够识别该机械的状态,另 一个是人可对其进行操作。

即,系统所处的状态应由操作台上的显示器显示,对所显示的信 息可由人进行识别和判断,人对该机械的操作设备进行的操作则为 基本动作。

因此,所谓提高操作台的易用性,换言之,重要的是提高人对它 的操作性和识别,即提高显示性。

然而,操作台上所显示的信息包括显示内容固定的固定信息和 显示内容可自由改变的可变信息,下面参照图5及图6对现在使用 的此类信息显示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5为具有可变信息显示装置的示例,所示为当前通常所用的 操作台CP1的台面

在台面上设有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FA仪器操纵内容等的信息 的显示板2。

液晶显示器可根据软件程序的设定而自由改变显示画面,这可 作为能显示可变信息的显示板的例子。

在显示板2上设置有触摸板4,在触摸板4之上安排的多个开 关4a分别与显示板2的显示区相对叠合而形成显示板2。

在这种现有的触摸板显示装置TPD中所采用的触摸板4,如上 所述,无法得到行程感。因此,操作人员会因为没有压键的手感而不 安,会发生开关4a尽管已经接通仍然多次进行按压的情况。

为了消除操作人员的这种不安感,在如图6所示的操作台CP2 的台面中,在采用显示可变信息的液晶显示器作为显示板DP的同 时,另外设置集中型操作开关,由位于液晶显示器周围处的具有名牌 的光照压钮开关ISW或在表面印有印刷标记的薄膜开关MSW等 构成。通过这些操作开关,可得到按压操作时的行程感。这些名牌 及印刷标记的功能就是充当固定信息的显示装置。

但是,在这种同时采用液晶显示器及集中型开关的装置中,在可 得到行程感的另一面则是由于在液晶显示器的周围另外设置了操作 开关组使台面变大,另外,在集中型操作开关中能够显示的固定信息 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显示多量的信息,必须与信息数量相应地增加 操作开关的数目,而装置就要大型化。

此外,由于在液晶显示器的周围另外设置集中型操作开关,必须 将显示画面与操作开关进行比较来操作,这就容易发生误操作,致操 作性极差。

再有,在操作台的规格发生改变时,必须与集中型操作开关数目 相应地改变台面,结果在增加工时数的同时也加大了造价。

如上所述,在图5示例中的触摸板显示装置,由于利用软件程序 的设定可以做到显示信息、操作信息的多样化显示。在小型台面操 作显示装置中有可能做到多种显示,但是由于操作人员没有操作感, 即操作性差,从人体工程学的观点来讲不得不说考虑不够周全。

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在可变信息显示装置之上 又配置了用于固定信息的集中型开关装置,利用这些开关可以大大 提高人员的操作性,可以使人在操作时得到操作感。然而,这就要在 可变信息显示装置的周围配置非常多的开关,操纵台面积必需很大 而造成大型化,难于做到小型化。

如前所述,作为操作台上所显示的信息,只有可变信息或只有固 定信息的情况很少见,多半是可变信息与固定信息同时并存的情况, 各种机器配置的情况大体都像图6例示的操作台面。

但是,从台面整体来看,如图6所示,由于用来显示可变信息的 仪器及用于固定信息的显示操作的仪器在配置平面设计上受到一定 的制约,另外,在设计等方面也全然不同,很难使人感到整洁,给人一 种杂乱的印象,在人机工程学上不能说是成功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具有触摸板极薄的特点又具有敲击 行程感的薄型开关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由于采用了上述薄型开关装置而 不再需用图像波导且能够得到敲击行程感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得到行程感(stroke)的同时 可以有“卡嗒”(click)感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导致操作显示面大型化的 带开关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对象为对规定信号进行切换的开关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具有一个触摸板,该触摸板具有通过行 程几乎为零的轻触对信号进行切换的触摸开关,本开关装置还包括 备有至少一个操作装置的操作部,用于进行触摸开关操作并设置于 该触摸开关之上。

为此,各操作装置包括有一个设置于触摸开关上的支架、利用此 支架固定于触摸开关上的基准位置上并可通过压向触摸开关使之脱 离基准位置而对上述触摸开关进行操作的压钮、以及产生使压钮由 触摸开关向基准位置复位的复位作用的复位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压下操作部的压钮时,该压钮移动而操作触摸开 关。在本发明中,由于保证在压下压钮时可以得到压下行程,从而可 以获得使触摸板做到极薄的特点,并且同时可以得到明确的行程感。

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由于地须在压钮和触摸板之间设置机械开 关机构,故可以使压钮和触摸板靠得很近。于是可以将显示板的显 示内容在距离很近的压钮上显示,而不需要图像波导。

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中,利用磁性器件组合式复位装置。磁 性器件的组合可以全用永磁,也可以采用永磁铁与磁性金属的组 合。

但是,本发明中的“磁性器件”(或者“磁性体”)是能产生磁性相 互作用的构件的总称,包括永磁铁及磁性金属、以及磁性树脂(树脂 磁性体)等等。另外,“磁性金属”是虽然具有通过磁性响应而产生磁 性相互作用的性质,但其自身并不带有实质性自发磁化的金属材料、 即不具有剩余磁化的金属、金属化合物(包含金属化物)及合金的 总称。

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中,可以使用2在树脂中混入磁粉的磁 性树脂作为永磁铁。

在本发明的一种形式中,压钮可沿架体滑动。此外,在本发明的 其他形式中压钮可以转动。

最好是在上述基准位置到压钮向着触摸开关的移动范围中设置 复位力减小的区间。在这种情况下,当操作人员从基准位置压下压 钮时,由复位力产生的反作用力在半途中会减小。由此可以产生一 种击键感。本发明中的“击键感”不一定要伴有咯哒声,在通过减少 上述的反作用力做到。

本发明还提供使用上述薄型开关装置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这 种场合的压钮采用具有透明性的材料。但是,所谓“具有透明性”乃 “透明”及“半透明”的总称。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及特征由以下的说明可以明了。

图1为电阻膜式触摸板的分解剖面图。

图2及图3为表示显示装置和触摸板的组合的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5及图6为使用带开关的显示装置的现有的操作台的外观 图。

图7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中压钮移动的局部剖面图。

图10为图9结构中复位力变化情况的示意图。

图11至图14为表示压钮另一示例的剖面图。

图15为本发明另一最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16为图15结构中复位力变化情况的示意图。

图17及图18为本发明其他最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19为图18构造中复位力变化情况的示意图。

图20至图22为本发明其他最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23为图22结构的平面图。

图24至图28为本发明其他最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29及图30为压钮开关的平面图。

图31为示出压钮开关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32至图46为本发明其他最佳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图47为压钮的透视图。

图48为多个压钮排列示意图。

图49为操作单元透视图。

图50A至图50D为显示示例图。

图51及图52为采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的操作台的外观图。

图53至图59为操作单元组装说明图。

图60至图74为采用光电式触摸开关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最佳 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75至图84为采用超声式触摸开关构成的本发明的其他最佳 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85A及图85B为显示文字的说明图。

图86为利用非面内磁化的永磁体的示例说明图。

图87至图94为利用面内磁化的永磁体的本发明其他最佳实施 例的说明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本发明可以多种实施例的形式构成。其主要形式为利用压钮和 引导此压钮的架体间的磁耦合的形式。另外,如果依压钮压下形式 对本发明进行分类,可分为平动式及转动式。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形 成能产生击键感的薄型开关装置。

下面按分类对最佳实施例进行说明。 <有行程感的开关:利用磁耦合复位>

<1-1平动式>

           <1-1A.伴有击键感的开关>

                  <第一实施例>

图7为采用了触摸板为电阻膜式、压钮为平动式并且能产生行 程及击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 图。图8为图7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平面图。图9为表示图7中带 开关的显示板的压钮压下状态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及下面说明的实施例中带开关的显示板的结构,都是 具有信息显示功能的显示板2之上的叠置一薄型开关80。

显示板2的典型形式为具有由软件程序控制的可变显示功能的 液晶显示,但也可以是EL(电致发光)显示、等离子体显示、CRT、 LED阵列,以及显示信息名牌及液晶开关与为其照明的发光体和反 射板的组合等,重要的是最好具有信息显示功能。在这种场合,当采 用磁铁来作后述的复位装置50时,最好使用不受其磁场影响的显示 装置,如液晶显示、EL显示、等离子体显示等,但在采用弹簧作复位 装置50时,如后述所例示,则无上述担心之必要,即使采用CRT也 不会有任何问题。

在本实施例的显示板2中,于构成薄型开关80的触摸板4上开 关部4a的下部附近形成有显示区2a用于显示通过各开关部4a的 操作所选择的内容。于是,所要的开关部4a的选择和操作都很容 易。

薄型开关80包括电阻膜式触摸板4及至少一个操作部30,电 阻膜式触摸板4由叠置于显示板2之上并位于透明薄板之间的至少 一个透明开关部4a所构成,当从外面轻压时开关即可接通,而操作 部30设置于此触摸板4的开关部4a之上。其中的触摸板4为电阻 膜式,与图1所示者具有相同的结构。

各操作部30构成一个操作装置,具有一个透明压钮32。此压 钮32在压下方向上可移动一定的行程,在将其压下时,通过对触摸 板4中对应的开关部4a进行触摸来操作该开关部4a。更具体些讲, 在本实施例中如箭头A示向,压钮32整体在压下的方向上沿直线 经过一定的行程后退,压下与触摸板4对应的开关部4a而接通开 关。此外,各操作部30分别包括有设置于上述压钮32的边缘部附 近并产生加于压钮上的复位力的复位装置50、设置于压钮32的边 缘附近并在规定压钮32的位置的同时导引压钮32作上下直线运动 的支架36、以及防止压钮32脱出的配合部40。

显示板2的显示区2a、触摸板4的开关部4a及压钮32的平面 形状是任意的,但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显示板的显示区2a 为四边形,与其对应的触摸板4的开关部4a及显示区2a也都是差 不多大小的四边形。这与图3所示的形状相同。另外,相应地压钮 32及开关部4a也都是差不多大小的四边形(参见图8)。但是,触摸 板4的开关部4a不一定要处于显示板2的显示区2a上的全区或压 钮32下方的全区,最低限度,位于显示板2的显示区2a的上方附近 利用压钮32或与之相连的构件可进行操作的位置即可。在其他实 施例中同此。

在本实施例中配合部40的结构使压钮32的边部34及支架36 的伸出部38互相配合而防止压钮32脱出。

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利用了永磁铁之间的斥力与引力的组 合,在压钮32的边部34之内设置有磁极为上下安放的可动侧磁性 体52,在支架36的底座之内,对应于可动侧磁性体52处于压钮32 被压下时的位置,内外相对但上下仅部分相对地设置有固定侧磁性 体54,不过其磁极极性恰与可动侧磁性体52上下相反地安放。

下面详述两磁性本52及54的位置关系,两磁性体52及54其 平面上的位置如图8所示是内外完全相对的。但是,在上下方向上 则如图9所示,即使被压下压钮32两磁性体52及54也不完全正相 对,可动侧磁性体52在位于向上错开的位置停止而相对。这一点, 如下面所详述,是为了防止两磁性体52及54由于相互吸引而使压 钮32不能向上复位。

两磁性体52及54为永磁铁。其磁极也可以与图例所示完全相 反。另外,两磁性体52及54可如图8所示均安排不止一个(具体可 为2个或4个),如为环状也可均安排一个。环状磁铁可通过将磁粉 混入树脂内而成形等方法制造。另外,两磁性体52及54,可与图7 示例不同,也可各有一部分由压钮32及支架36中向外露出。这一 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同样如此。

在压钮32压下时使两磁性体在上下方向上部分相对的器件有 各种各样的,图7中所用的垫片56为其一例。其他例见下述。

在图7的实施例中,压钮32边部34的下方设有限制压钮32压 下量的环状垫片56。此垫片56兼充作触摸板4的对应开关部4a的 压下构件,可以上下移动。但虽说是可以上下移动,只要其可动程度 能使触摸板4的开关部4a通断即可。如前所述,触摸板4开关部4a 的操作行程几乎为零,触摸板4的整体厚度也只有1mm左右,所以 可动距离达到这种程度也就足够了。

下面说明图7中实施例的工作情况。通常,由于两磁性体52及 54为异性极相对,两极性体52及54会因斥力作用将压钮32压向 上方。但是,由于有配合部40存在,压钮32不会弹出。

如果对抗两磁性体52、54之间的斥力将压钮32压向下方,则整 个压钮32受支架36导引下压,由垫片56接住,通过此垫片56可将 触摸板4的对应开关部4a压下而使之接通。此时的状态如图9所 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压下压钮32,则在开始时,由于两磁性体 52、54之间的距离变小,斥力增大,但当压过某一范围(压下到某种 程度以上)时,参见图9就可了解,由于两磁性体52、54的异性磁极 接近,引力开始起作用,所以两磁性体52、54之间的斥力急剧减小而 使压下动作变轻乃至极容易。

这样,在压钮32压下时中间急剧变轻的动作或感觉就是瞬动感 或击键感,如存在这种感觉,就可以使操作人员有把握地得到开关操 作已经完成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改进开关的操作感。另外,压钮32 在压下时急剧变轻又可以使通过压钮32使触摸板4的开关部4a确 实完成操作。换言之,即压钮32在压下过程中不会中途停住,从而 使触摸板4的操作更为可靠。

但是,虽然压钮32压下到最下部,但由于设置有垫片56,两磁 性体52、54不会完全正好相对,两磁性体52、54之间还会残留有斥 力。这一斥力例如易通过改变垫片56的高度等方法,进行调整。

因此,如果停止下压压钮32,压钮32会因为受到两磁性体52、 54间的斥力作用而复位并由配合部40挡住。另外,触摸板4的开 关部4a由其本身力的作用复位并使开关断开。于是恢复到图7的 状态。

图10中对复位力的这种变化表示得更为详细。从压钮32未压 下的状态的图7的位置(“基准位置”或“待机位置”)开始压钮32的 移动距离D从零开始增加,复位力F顿然增加之后,在区间ΔD中减 小。压钮32的移动限界值T,在本实施例中由垫片56规定。由于 复位力F的变化包括这一区间ΔD,所以可以得到击键感。为了使 压钮32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能复位,复位力F在整个区间O~T为 正值。

由于在上述薄型开关80中可以确保压钮32的压下行程,触摸 板的极薄型化成为可能,在产生这一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明确击 键感。其结果为操作人员在压下开关部时可得到明确的手感与安 心。如上所述,此压钮32的行程(图10的限界距离T的大小),在本 实施例的场合,由压钮32下表面与垫片56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决 定,例如0.几mm到2.0mm左右就足以得到足够的行程感。

在本实施例的场合,如前所述,在行程感之外还可得到击键感, 从而在更加改善操作感的同时,开关的操作也更为可靠。

另外,上述的带开关的显示板是将采用触摸板4的上述的薄型 开关80叠置于显示板2之上而构成,由于在压钮32与显示板2之 间不像如图4所示的现有的例子中那样必须设置机械弹簧机构,压 钮32与显示板2的间距可以很小。例如,假设压钮32的行程大约 为0.5mm时,垫片56的高度为2mm,由于触摸板4的厚度极小只 有约1mm,所以压钮32的下表面与显示板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即 或在压钮32未压下的时候,也可很小,至多约为3.5mm。由于显示 板2的显示内容是显示距压钮32下部很近之处,所以不需要如图4 所示的现有的例子中那样设置图像波导。结果,显示板2的显示内 容不会变得粗糙,可以看到显示板2自身的优质图象。另外,因为没 有使用限制视野角度的图像波导,从斜向也可以清楚看到显示板2 的显示内容。另还由于不需要价昂的因图像波导,也就不再需要复 杂的开关机构,结构变得简单,从而可以降低带开关的显示板的造 价。除可以在操作压钮32时得到行程感外,而在本实施例中还可得 到击键感。

此外,在本实施例情况下,触摸板4及压钮32为了与显示板2 组合都如前所述取作为透明的,但是,依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等的不 同,也不一定非要透明的不可,半透明的也可以,主要的一点是只要 光能从显示板2透过就可以。即在这种情况下,压钮32应具有透明 性。在与显示板组合的其他实施例中也是如此。

另外,上述薄型开关80也可以不叠置于显示板2之上使用,例 如将薄型开关80和显示板2分别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仪器组合使用 也可,此时,因为不要求让下面显示板2发出的光透过,所以触摸板 3及压钮32没必要做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即使不透明也可。此时, 为了识别压钮32,可在压钮32的表面记上、刻上或贴上文字或记 号。其他实施例中同此。

但是,垫片56也可用透明薄板,如果如本实施例中这样做成环 状时,因为触摸板4的开关部4a只能压到显示板2的显示区2a边 缘不显眼的部分,所以即使偶然由于压下压钮32伤及触摸板4,因 为是不显眼之处,也可以防止由于长时间使用造成显示板2的显示 内容看不清楚。

也可以如图11中所例示,在压钮32的边部向下设置至少一个 突出的支脚42来代替上述的垫片56,该支脚42可以压在触摸板4 的对应开关部4a之上。这一支脚42也可以做成环状的支脚,或可 以在压钮32下表面上多个位置,比如说在四个角部,配置多个支脚。 因为多个支脚42可以用很小的力可靠地压到触摸板4的目标开关 部4a,开关操作的可靠性很高。

设置这样的支脚42也可以达到与垫片56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也即在将压钮32压下时,可动侧磁性体52与固定侧磁性体54在上 下方向上只是部分相对,可以防止压钮32不能向上方复位。此外, 也可以防止在触模板4不显眼处的伤痕造成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看 不清楚。而且,因为支脚42可与压钮形成一体,与设置垫片56的场 合相比较,零部件数目减少,与之相连系,组装更为简单,可以使成本 更加降低。

即使不设置上述的垫片56及支脚42,也可以通过不将可动侧 磁性体安放于靠近压钮32的下表面处,而是将其放在压钮32上方 处,来使压钮32压下时可动侧磁性体52和固定侧磁性体54在上下 方向上只是部分相对。

另外,在与显示板2组合的情况下,在压钮32的内部或下表面 处如图12所示例设置凸秀镜70也可。此时通常令显示板2的显示 区2位于此凸透镜70的焦距之内。如果设置这样的凸透镜70,凸 透镜70可以将其下方的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放大,换言之,可以使 之上浮显示,因此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更容易看清。

如果不是将凸透镜70安放于压钮32和显示板2之间的空间, 而是将其放在压钮32的内部或下表面上,则不会占据额外的空间, 即使设置凸透镜70,也可以防止带开关的显示板的整体厚度增大。

凸透镜70的下表面也可以如图14中示例做成为平面,但如做 成图12中所例示稍向内凹,由于只有压钮32的边部压到下边触摸 板4上,在触摸板4上的目标开关部4a上力量便可以集中而保证完 成压下操作,同时可以避免触摸板4不显眼处受伤。

当然,如果触摸板4受伤一事不会构成问题时,也可以如图13 中例示,例如将凸透镜70做成以其一部分从压钮32下表面向下突 出的形状。如此,由于这一凸透镜70承担了前述垫片56及支脚42 的作用,所以可以将它们省略。

具有上述这种凸透镜70的压钮32例如可以通过由折射率相对 小的透明树脂制成的压钮32与由折射率相对大的透明树脂制成的 凸透镜70采用双重模塑成形或嵌入的办法制成。

上述支脚42及凸透镜70也可适用于下面将要说明的其它实施 例,也能达到与前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凸透镜70也可以是具有凸 透镜作用的菲涅尔透镜。另外,在图11至图13的示例中,也有在压 钮32内安放可动侧磁性体52的情况,但在图示中将可动侧磁性体 52省略。

另外,对压钮32的表面最好进行消反射加工及抗菌涂层。这一 点,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也同样如此。

又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最好用挠性透明薄片74至少将压 钮32及其与周围压钮32之间的人隙72的上表面覆盖,更简单的办 法是将并行设置的多个操作部30的上表面全部予以覆盖。

如果这样处理,就可以防止珠与尘土从空隙72进入而附着于 触摸板4的表面、防止水珠在触摸板4和显示板2之间扩散,从而可 以避免显示板2的显示变得模糊不清。当然,因为电阻膜式触摸板 4通常具有防水功能,通常不会由于水珠造成功能故障。另外,如果 在工厂等尘土多的环境下使用,也容易清洁压钮32的表面。因此, 薄片74的设置可以很简单地实现防水及防尘结构。

上述薄片74的材料比如可以是透明橡胶或透明PET(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酯)。前者的挠性非常大,所以薄片74可以做成单纯 的平板形状。后者的挠性稍小,因此在压钮32上面的部分最好与压 钮32的行程相对应地堆厚,即进行凸胀处理以使压钮32这一部分 易于压下。

                <第2实施例>

下面说明其他实施例。不过,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部分的重复 说明予以省略,主要只说明与前面实施例的不同点。

图15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且能产生行程感 及击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 面图。

在图15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利用永磁铁和磁性金属板的磁性 引力,在支架36的上部设置磁性金属板58作为固定侧磁性体54, 在压钮的边部并且是在各该磁性金属板58的下侧部分有一可动侧 磁性体52与磁性金属板58互相吸引。磁性金属板由强磁性金属制 成,例如可为铁板。但是,磁性金属板58处于非自发磁化状态(即不 带剩磁)。由可动侧磁性体52的磁场使磁性金属板58产生感应磁 化时,则在可动侧磁性体52和磁性金属板58之间产生磁性相互作 用。

在本实施例中,可动侧磁性体52与磁性金属板58平时强烈吸 引,而在将压钮32压下时,开始时如果不用一定的力则压钮32无法 压下,但当压钮32稍微压下一些之后,可动侧磁性体52与磁性金属 板58之间的引力急剧变弱,因此压下迅速变得轻快,即在行程感之 外还可得到击键感。压下停止时,由于可动侧磁性体52和固定侧磁 性体58之间的引力的作用,压钮32复位。

不过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图7中的实施例的垫片56或后 述图11中支脚42一类部件,所以薄型开关80的厚度就可以相应减 小,同时压钮32的下表面与显示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变 小,因而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更易看清。另外,由于磁铁只使用可动 侧磁性体52即可,固定侧磁铁可用便宜的磁性金属板58,所以成本 就可相应地降低。

本实施例中的复位力的变化情况如图16所示,随着压钮32移 动距离D的增加由磁性吸力产生的复位力F呈非线性减小。在本 实施例的情况下,复位力F的O~T整个区间为减小区间,特别是在 移动距离的开始阶段复位力F急剧减小。但是,由于本实施例与图 7的实施例同样不采用垫片56,所以移动限界T就是压钮32到达触 摸板4时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例还有一个优点是由于磁性金属板58产生的磁路 为闭合的,所以由可动侧磁性体52产生的外部漏磁很弱。

                  <第3实施例>

图17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且能产生行程感 及击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图17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利用永磁铁间的引力,在支架 36内的上部,更具体说是在其伸出部38之内将磁极按上下排列安 放固定侧磁性体54,而在压钮32的边部内靠近固定侧磁性体54的 下侧安放与固定侧磁性体54极性相反互相吸引的可动侧磁性体 52。于是,当压钮32处于基准位置时,固定侧磁性体54位于可动侧 磁性体52的上方。但是,两磁性体52与54的磁极不是上下而是左 右安置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压钮32处于基准位置时,两磁性体 52与54可以处于同一水平,也可以使固定侧磁性体54比可动侧磁 性体52位置稍微靠上一些。

在本实施例中,平时可动侧磁性体52与固定侧磁性体54互相 强烈吸引,而在将压钮32压下时,开始时如果不用一定的力则压钮 无法压下,但稍一压下之后,两磁性体52与54间的相互吸力急剧减 弱,因此压下迅速变得轻快。即,在行程感之外还可得到击键感。压 下停止时,由于两磁性体52与54间引力的作用压钮32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固定侧与可动侧均使用磁铁,较之图15的 实施例可以得到更强的击键感和更大的复位力。

             <1-1B.不带击键感的开关>

图18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且能产生行程感 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图18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由安放在压钮32的边部内的 磁极为左右排列的可动侧磁性体52,和安放在支架36底部的磁极 左右排列、但其极性在压钮32压下时可动侧磁性体52与之恰好同 极性磁极内外相对并由之产生斥力的固定侧磁性体54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仅利用磁铁间的斥力而不能得到击键感,但 在压钮32压下过程中两磁性体52与54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强,所以 除行程感之外,还可以得到很大的手感。

此外,由于两磁性体52与54是横向放置,可以减小磁铁部分的 厚度,结果薄型开关80以及带开关的显示板的整体厚度都可减小。

本实施例中与压钮32的移动距离D相应的复位力F的变化如 图19中曲线所示。其中随移动距离D的增加复位力F增加,在整 个称动区间O~T复位力F取正值。

                  <第4实施例>

图20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且能产生行程感 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此图20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由安放在压钮32的边部内 的磁极为上下排列的可动侧磁性体52和安放在支架36底部的磁极 上下排列、但其极性在压钮32压下时可动侧磁性体52与之恰好同 极性磁板上下相对并由之产生斥力的固定侧磁性体54构成。在压 钮32的边部突出设置有用于按压触摸板4的开关部4a的支脚42。

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只利用磁铁间的斥力而不能得到击键感,但 在压钮压下过程中两磁性体52与54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强,所以除 行程感之外,还可以得到很大的手感。

另外,由于固定侧磁性体54可以不安置于支架36之内,支架 36的宽度可以减小,因而可以相应地提高操作部30的配置密度

                     <第5实施例>

图21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且能产生行程感 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此图21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由安放在压钮32边部内的 磁极为上下排列的可动侧磁性体52和安放在显示板2的内表面部 且在压钮32压下时可动侧磁性体52与之同极性磁极相对并由之产 生斥力的固定侧磁性体54构成。

固定侧磁性体54在本实施例中为与相邻操作部共用而制成长 横形,不然的话,也可以在各操作部30中分别设置固定侧磁性体 54。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仅利用磁铁间的斥力而不能得到击键感,但 在压钮32压下过程中两磁性体52与54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强,所以 除行程感之外,还可以得到很大的手感。另外,因为显示板2的厚度 通常很薄,例如液晶显示的最多不过约为3mm,所以使两磁性体52 与54中向夹着显示板2相对也可得到足够大的斥力。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固定侧磁性体54可安置于显示板2的 内表面上,这与将其安置于压钮32及触摸板4之间或发置在支架 36内相比,结构与组装都更为简单。

另外,由于无需将固定侧磁性体54安置于支架36之内,支架 36的宽度可以减小,从而可以实现操作部30的高密度配置。

<1-1C.有击键感的开关:支架不外露型>

图22至图27中的实施例为支架36位于压钮32边部34下侧 (换言之即藏于边部34之下方)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压钮32的 上表面较支架36上表面处于更高的位置,各压钮32的上表面互相 邻接而相连。

这样一来,如图23的平面图所示,支架36的表面不外露,表面 整洁,外观良好。

并且,由于压钮32可以做得较大,所以不会按错目标压钮32, 从而使按压压钮更容易,操作性得以提高。

或者,只要支架不碍事,各操作部30可以配置得尽可能互相靠 近,因而可实现高密度配置。

下面主要对各个实施例中与前面实施例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第6实施例>

图22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及 击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此图22的实施例中,采用与图15实施例相同的原理的复位 装置50。但是,构成这一复位装置50的可动侧磁性体52是设置于 由压钮32向下方突出的支脚42的下部之内,而磁性金属板58设置 在位于压钮32的底下的支架36的上部。支架42压下触摸板4的 对应开关部4a就可使开关接通。这一复位装置50的作用效果与图 15所示实施例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由压钮32的边部向下方突 出一个钩形部44与支架36上部的伸出部38互相配合而形成防止 压钮32脱出的配合部40。当然,在图22的实施例中,压钮32的支 脚42和磁性金属58可兼充防止压钮32脱出的配合部,所以不设置 上述的配合部40也可。在图25至图27中的实施例中设置有上述 的配合部40。此钩形部44与上述支脚42,即配合部40与复位装置 50,设置于互不干涉的位置。例如,配合部40分别设置于压钮32的 边部四角,而复位装置50分别设置在压钮32除去四角以外的四边 中央附近。

在图22、图25至图27的实施例中,也可在压钮32的内部或其 下表面上设置凸透镜部,那样就可以得到如前所述的效果。其一例 示于图14。但是,凸透镜70如图12所示稍微向内凹也好,如图13 所示向外突出也可。

                     <第7实施例>

图25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的 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此图25的实施例中,采用与图20实施例相同原理的复位装 置50。但是,构成这一复位装置50的可动侧磁性体52是设置于支 脚42的底部。利用支脚42压于触摸板4的相应开关部4a就可使 开关接通。这一复位装置50的作用效果与图20所示实施例相同。

                    <第8实施例>

图26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的 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在图26的 实施例中,采用与图21实施例相同原理的复位装置50。但是,构成 这一复位装置50的可动侧磁性体52是设置于支脚42的下部。利 用支脚42压于触摸板4的相应开关部4a就可使开关接通。这一复 位装置50的作用效果与图21所示实施例相同。

                 <第9实施例>

图27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及 击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图27的实施例中,采用与图7实施例相同原理的复位装置 50。但是,构成这一复位装置50的可动侧磁性体52是设置于支脚 42的底部。利用支脚42压于触摸板4的相应开关部4a就可使开关 接通。这一复位装置50的作用效果产7所示实施例相同。将支脚 42如本实施例中这样向下方延伸时,则与图7的实施例不同,可以 不要垫片56。

               <1-2.行程感:转动式>

             <1-2A.伴有击键感的装置>

                  <第10实施例>

图28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 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29为图28中的压钮的平面图。

本实施例中的薄型开关80的构成包括由叠置于显示板2之上 并由设置于透明薄板间从外部轻压即可接通的至少一个透明的开关 部4a形成的上述那种电阻膜式的触摸板4及设置于此触摸板4的 开关部4a上的至少一个操作部30。

各操作部30的构成包括一个透明压钮32,在该压钮32的下表 面上有一个作支点用的突起45,以此突起45的端点为支点沿箭头B 所示方向可在施压方向转动一定的行程,利用与支点用突起45分开 的并位于下表面的操作端部46压于触摸板4的相应开关部4a就可 使开关接通;还包括位于下表面上与此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分 开的端部附近的对压钮32施加复位力并同时产生击键感的复位装 置50。另外,各操作部30,在此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设置于压钮32 端部外附近的支架36及由此支架36或与之相连的构件同压钮32 端部或之相连的构件相互配合防止压钮32脱落的配合部40。

在本实施例中于显示板2上压钮32下部附近,形成显示由压钮 32的操作所选择的内容的显示区2a。因而选择和操作所要的压钮 32很容易。

显示板2的显示区2a及压钮32的平面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在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示例,将显示板2的显示区2a定为四边形,与 之相应压钮32也是与显示区2a大致相同大小的四边形(参照图 29)。

支点用突起45,在本实施例中,从图28中也可以看到,是设置 在压钮32的一个端部附近,更具体地说是在同一压钮32一边的下 表面上,沿各该边呈细长条状,而在另一侧的端部附近,更具体说是 在支点用突起45的反对侧的一边的下表面上设有前述端部46。即 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的反对侧一边的下表面就是用来对触摸板 4的开关部4a施压使之接通的操作端部46。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此操作端部46上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 用于对触摸板4的开关部4a进行施压操作的操作用突起47。在本 实施例中,此操作用突起47为半球状,只有一个,但此操作用突起 47的形状与数目不受此限制。例如,可以将一个以上的操作用突起 47沿前述的一边排成一条直线,也可以排成三角形、四边形或圆形。 另外,操作用突起47的形状选用柱形也可以,比柱形宽度更宽的条 状也可以。这种操作用突起47也可以在前述的平动式开并实施例 中设置。

触摸板4的开关部4a可以设置在这种操作用突起47的下方, 如果不设置操作用突起47的话,就设置在上述操作端部46的下方。 这一点对下面将说明的其他实施例同样如此。

还有,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虽然通常安排在触摸板4上的 非开关部上,但如果该开关部不使用,也可安排在开关部上。这一不 使用的开关部和压钮32的操作对象的上述开关部4a当然是不相同 的。

虽然在压钮32的操作端部46上不是必须设置上述这种操作用 突起47,但如果设置,利用该操作用突起47,可以使用较小的力来可 靠地完成对触摸板4的目的开关部4a压下操作,所以可以提高可靠 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压钮32的上表面操作端部46的上部附近,设 置有作为压下操作的标记的一条标记用突起48。这一标记用突起 48虽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设置,则便于看清压钮32的可操作部 分,使压钮32的压下操作更容易。

另外,在图28以外的实施例中当然也可以设置上述这种操作用 突起47及标记用突起48。此外,在所有的实施例中,为便于图示, 压钮32的操作端部46在图上均示于左侧,实际使用中将操作端部 46置于下侧或操作者一侧来配置薄型开关80的方式可以改善操作 性。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设置于与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 相对一侧的端部附近,也即设置于和上述操作端部46同一侧的边部 附近。在本实施例中,这一复位装置50是利用永磁铁和磁性体间的 引力由设置于支架36上部作为固定侧磁性体54的磁性金属板58 及设置于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的相对一侧的端部和上述磁性金 属板58的下侧部分的吸引该磁性金属板58的可动侧磁性体52构 成。磁性金属板58由强磁性金属,例如铁板制成。

可动侧磁性体52例如可以是永磁铁。这一可动侧磁性体52, 也可以与图28所画出的示例不同,它的一部分由压钮32中露出。 后述的固定侧磁性体54也可有一部分从支架36中露出。这两点在 其他实施例中也同样如此。

图29中示出可动侧磁性体52平面配置的一例。这一可动侧磁 性体52可以设置于支点用突起45的相对侧的整个边部,也可以如 本例这样将其设置于边部中间部分,或者也可以设置于该边两侧端 部附近。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由该可动侧磁性体52和磁性金属 板58之间的必需吸力等来决定。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是在 该可动侧磁性体52的上方设置对象的磁性金属板58。

本实施例中配合部40的结构为压钮32的端部34和支架36的 伸出部38相互配合,防止压钮32脱出。但是,也可以不设伸出部 38而直接在支架36的上端设置磁性金属板58使之与压钮32的端 部34一起构成配合部40。

支架36的作用为支持上述磁性金属板58或后述的固定侧磁性 体54及形成配合部70等,它可以设置于压钮32周围,或压钮32的 相对两边,更具体说只设置在支点用突起45侧的边部及相对侧边部 的外侧也可以。

下面说明图28实施例的工作。平时,可动侧磁性体52因受磁 性金属板58的强力吸引,在该引力作用下压钮32的操作端部46一 侧抬起。但是,由于配合部40的存在,压钮32不会脱出(弹出)。

若反抗可动侧磁性体52的引力,压下压钮32,该压钮32将以 支点用突起45为支点按箭头B所示方向(更具体说是逆时钟方向) 转动一定的行程,其操作用突起47将压于触摸板4的开关部4a并 使开关接通。

在这种情况下,可动侧磁性体52受到磁性金属板58的强力吸 引,因此,在开始时如果压钮32来受到一定程度的强力压下,压钮 32不会发生转动,但当压钮32稍微转动,可动侧磁性体52对磁性 金属板58的引力便急剧减弱,从而可以得到击键感。

对压钮32停止压下之后,由于可动侧磁性体52对磁性金属板 58的引力作用,压钮32复位。另外,触摸板4的开关部4a也靠自力 复位而断开。得到行程感和击键感的效果与图7等的平动式开关装 置相同。随压钮32的移动复位力的变化情况与图16的图示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只是可动侧磁性体52使用磁性就可,固定 侧则可以使用比磁铁便宜的磁性金属板58,因此与固定侧也使用磁 铁的实施例相比成本可以降低。还有,其另一优点是由磁性金属板 58形成闭合磁路,可动侧磁性体52向外的漏磁场很弱。

支点用突起45做成图29所示的长条状之外的形状也可以。例 如,多个点状或短条状的支点用突起45也可排成一列。

另外,如图30所示,也可以在压钮32一个端部附近,更具体说 是在这个端部两侧附近,互相分开设置两个短条状的支点用突起 45、45使之处于一列,而在相对侧的端部附近的其两个支点用突起 45、45之间的位置处,也即该相对侧的端部中间附近设置前述操作 用突起47。

触摸板4的开关部4a通常如图30中剖面线所示是由互相正交 的透明电极8和18(参照图1)的交叉部形成,如支点用突起45及操 作用突起47的结构和配置如上述,则在并排设置多个相同结构的操 作部30时,由于一个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与其相邻的压钮32 的操作对象开关部4a之间的距离较之只采用一条支架用突起45的 场合为大,所以操作部30的集成密度即使很高,误使相邻开关部4a 接通的误动作可能性也要小得多。

另外,上述的支点用突起45也不一定非要设置压钮32的端部 不可,也可以设置在压钮32中央部分的两边。设在两边是为了避开 中央部分,公便使支点用突起45不会妨碍看清显示板2的显示。为 此,在压钮32的与该支点用突起45分开的端部附近有一个用来压 下触摸板4的开关部4a的前述操作端部46。复位装置50一般设在 与此操作端部46同侧端部附近,但设在此操作端部46的对侧端部 也可以。

另外,在与显示板2组合的时候,在压钮32的内部或下表面上, 例如如图31所示,设置一凸透镜70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将 显示板2的显示区2a放在此凸透镜的焦距之内。如果设置这种凸 透镜70,利用此凸透镜70可将其下方的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放大, 换言之即可使显示上浮,因而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可看得更清楚。

还由于凸透镜70不是设置在压钮32和显示板2之间的空间, 而是设置在压钮32的内部或下表面,不需要占据额外的空间,因此 即使设置凸透镜70,也不会使带开关的显示板的整体厚度增大。

凸透镜70的下表面,可如图31所例示做成稍向内凹,或可做成 平面形,或可由压钮32的下表面向外突出。

具有上述这种凸透镜70的压钮32,例如,可以通过由折射率相 对小的透明树脂制成的压钮32与由折射率相对大的透明树脂制成 的凸透镜70采用双重模塑成形或嵌入的办法制成。

上述这种凹透镜70当然也可以适用于下面将要说明的其他实 施例,达到与前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凸透镜70也可以是具有凸透 镜作用的菲涅尔透镜。

                  <第11实施例>

另外,如图32所示实施例那样,最好用挠性透明薄片74至少将 压钮32及其与周围压钮32之间的空隙的上表面覆盖,更简单的办 法是将并行设置的多个操作部30的上表面全部予以覆盖。此薄片 74的作用效果与图7所说明的相同。

               <第12实施例>

在图33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是利用永磁铁间的斥力和引 力的组合,在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的对侧的端部之内设有磁极 上下排列的可动侧磁性体52,而在支架36的底部设置有当压钮32 压压2下时与可动侧磁性体52内外相对但同时上下部分地相对并 且极性与可动侧磁性体52上下相反排列的固定侧磁性体54。固定 侧磁性体54例如可以是永磁铁。另外,可动侧磁性体52与固定侧 磁性体54的极性也可以与图中示例完全相反。这一点对其他实施 例也同样成立。

在本实施例中,平时由于两磁性体52及54是上下极性相反相 对,两磁性体52与54间的斥力使压钮32升起。如将压钮32压下, 则起初由于两磁性体52与54之间的距离缩小。斥力增大,但当越 过某一区域(压下一定程度时)之后,两磁性体52与54的异性磁极 距离接近而吸力开始作用,两磁性体52与54间的斥力急剧减小,压 下突然变轻。所以除行程感外,也可以得到击键感。本实施例中的 复位力的变化与图10的说明相同。

但是,即使最后将压钮压到底,由于有操作用突起47的存在,两 磁性体52与54不会完全相对,在两磁性体52与54之间保留有斥 力。这一斥力最低限度可使压钮32复位就可以。这一斥力的大小 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调整操作用突起47的高度或设置垫片等办法进 行调节。因而在压钮32压下停止之后,压钮32枳有靠两磁性体52 与54之间的斥力复位。

                  <第13实施例>

在图34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是利用永磁铁间的引力,在支 架36内的上部,更具体说是在其伸出部38内设置有磁极上下排列 的固定侧磁性体54,而在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的对侧端部内在 上述固定侧磁性体54的下边设置有其极性与固定侧磁性体54极性 相反相对并互相吸引的可动侧磁性体52。但是,两磁性体52与54 的磁极也可以不是上下而是左右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可动侧磁性体52与固定侧磁性体54平时互相 强烈吸引,在压下压钮32时,起初如不用力下压则压不下压钮32, 但稍微压下一些时,由于两磁性体52与54间吸力急剧减弱,压下动 作顿然变轻。即除行程感之外,还可以得到击键感。下压停止后,由 于两磁性体52与54间引力的作用,压钮32复位。

并且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侧及可动侧都使用磁性体,所以与 图28实施例相比,可以得到列强的击键感与复位力。

               <第14实施例>

下面说明压钮32转动支点的其他各例。

在图35的实施例中,与上述各实施例中在压钮32的下表面上 设置支点用突起45不同,是在压钮32一端面上设置支点用突起 45,将该支点用突起45嵌入与之相对的支架36上所设置的凹部37 并可以在其中转动。此支点用突起45及凹部37制成半圆柱形可 以,制成多个半球形也可以。复位装置50与图28实施例中的原理 相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以支点用突起45的中心为支 点,沿箭头B所示方向使压钮32在压下方向上转动一定行程而压于 触摸板4的开关部4a上,从而完成压钮操作。复位装置50的作用 效果与图28实施例中相同。

                  <第15实施例>

在图36的实施例中,压钮32为通过一厚度比其余部分为薄的 挠性转折部33b与支持部33a连为整体断面形状为L形的构件。支 持部33a通过粘接等方法固着于支架36。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需 要前述的压钮不会脱出的配合部40。复位装置50与图28的实施 例的原理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压钮32的表面与支架36 的上表面属同一平面,将磁性金属板58设置于支架36侧面内部,与 可动侧磁性体52相对竖立。

压下压钮32时,转折部33b弯曲并以它为支点压钮32按箭头 B所示沿压下方向转动一定的行程,通过操作用突起47可对触摸板 4的开关部4a完成压下操作。此时由于可动侧磁性体52与磁性金 属板58间引力的作用,与图28中实施例相同,除行程感之外还可得 到击键感。压钮32压下停止后,由于可动侧磁性体42与磁性金属 板58之间的引力以及转折部33b的复原力的作用,压钮32恢复原 始状态。

在图36的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前述的支点用突起45及配合 部40,操作部30的结构可相应地简化,同时组装也更为容易。

            <1-2B.不带击键感的装置>

                 <第16实施例>

在图37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包括设置于与压钮32的支点 用突起45相对侧的端部中且磁极为左右排列的可动侧磁性体52和 设置于支架36根部内的其磁极为左右排列的固定侧磁性体54,但 在压钮32压下时可动侧磁性体52与固定侧磁性体54同性磁极内 外相对从而产生斥力。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压钮32压下时两磁性体52与54之间的斥 力越来越强,除行程感之外,还可以得到很强的手感。

另外,由于两磁性体52与54的磁极为横向放置,磁性体部分的 厚度可以减小,结果薄型开关80,进而带开关的显示板整体都可更 进一步薄型化。

                    <第17实施例>

在图38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利用永磁铁间的斥力,在压钮 32的支点用突起45的对侧的端部内设置有磁极上下排列的可动侧 磁性体52,而在支架36的底部内设有其磁极也为上下排列的固定 侧磁性体54,在压钮32压下时两者的同性磁极上下相对而产生斥 力。在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的对侧的操作端部46上突出设置 有柱状操作用突起47,用于对触摸板4的开关部4a施压。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压钮压下时在两磁性体52与58之间的斥 力越来越强,除了行程感之外,也可得到很强的手感。

另外,因为固定侧磁性体54可以不设置在支架36内,支架36 的宽度可减小,相应地操作部30的配置密度可以提高。

               <第18实施例>

在图39的实施例中,与上述各实施例中在压钮32的下表面上 设置支点用突起45不同,是在压钮32一端面上设置支点用突起 45,将该支点用突起45嵌入与之相对的支架36上所设置的凹部37 可制成半圆柱形或多个半球形。复位装置50与图37中实施例中的 原理相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以支点用突起45的中心 为支点,沿箭头B示向使压钮32在压下方向上转动一定行程而压于 触摸板4的开关部4a上,从而完成压钮操作。复位装置50的作用 效果与图37中的实施例中相同。

                <第19实施例>

在图40的实施例中,压钮为通过一厚度比其余部分为薄的挠性 转折部33b与支持部33a连为整体断面形状为L形的构件。支持部 33a通地粘接等方法固着于支架36。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需要前 述的使压钮不会脱出的配合部40。复位装置50与图37的实施例 的思想相同。但是,转折部33b由于其弹性而具有复原力,所以可使 压钮32恢复其原始状态(即水平状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两磁性体 52与54可以不设置。此时,转折部33b兼用作转动支点及复位装 置。

压下压钮32时,转折部33b弯曲并以此为支点压钮32按箭头 B所示沿压下方向转动一定行程,通过操作用突起47可对触摸板4 的开关部4a完成压下操作。压钮37压下停止后,由于可动侧磁性 体52与固定侧磁性体54之间的斥力以及转折部33b的复原力的作 用,压钮32恢复原始状态。

在此图40的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前述的支点用突起45及配 合部40,操作部30的结构可相应地简化,同时组装也更为容易。

               <1-2C.支架不外露型>

图41~图43的实施例为支架36位于压钮32边部34下侧(换 言之即藏于边部34之下方)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平面图与图23 相同,支架36的表面不外露,表面整洁外观良好。

在此,由于压钮32可以做得较大,所以不会按错目标压钮32从 而使按压压钮更容易,操作性得以提高。

或者,只要支架不碍事,各操作部30可以配置得尽可能互相靠 近,因而可实现其高密度配置。

下面主要说明各个实施例与臆面的实施例的不同点。

                 <第20实施例>

图41的实施例具有与图28实施例中相同原理的复位装置50。 但是,构成此复位装置50的可动侧磁性体52设置于压钮32的支点 用突起45的对侧的端部向下伸出的操作用突起47的下部内,磁性 金属板58设置于位于压钮32的下边的支架36的上部。利用操作 用突起47对触摸板4的对应开关部4a施压可使开关接通。此复位 装置50的作用效果与图28的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平动式开关与图24所示的局部剖面图相 同,由压钮32的边部向下方突出一个钩形部44与支架36上部的伸 出部38互相配合而形成防止压钮32脱出的配合部40。当然,在图 41的实施例中,因为压钮32的操作用突起47和磁性金属板58可 兼作防止压钮32脱出的配合部,所以不设置上述的配合部40也可 以。

                <第21实施例>

在图42的实施例中设置有上述的配合部40。这里的钩形部44 和上述操作用突起47,即配合部40和复位装置50,设置于互不干涉 的位置。另外,此图42的实施例具有与图33实施例相同原理的复 位装置。但是,构成此复位装置50的可动侧磁性体52设置于操作 用突起47的底部。利用操作用突起47对触摸板4的对应开关部4a 施压可使开关接通。这一复位装置50的作用效果与图33的实施例 的情况相同。

                 <第22实施例>

图43的实施例具有与图38实施例相同原理的复位装置50。 但是,构成这一复位装置50的可动侧磁性体52设置于操作用突起 47的底部。利用操作用突起47对触摸板4的对应开关部4a施压可 使开关接通。这一复位装置50的作用效果与图38的实施例中的相 同。 <2.平动式与转动式的比较>

上面对平动式和转动式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两种方式各自的 特征如下。

首先,在压钮为平动式的场合,优点是即使压下部位离开压钮 32的中心,不管向哪个方向离开,都可以同样可靠地完成对触摸开 关的操作。即平动式压钮32的上表面全部都可作为均匀的操作区 而可以充分利用。另外,平动式的形状为中心对称,所以其制造简 单。

另一方面,转动式压钮32因为是借助于支点用突起45等支点 转动的结构,所以对触摸板4的开关部4a施压的操作端部56或在 其上设置操作用突起47的场合该操作用突起47的位置是确定了 的。因此,只要触摸板4的开关部4a位于各该操作端部46或操作 用突起47的下面即可,其面积不必太大,这是其优点。因此,即使在 并排设置多个操作部30的情况下,由于相邻各开关部4a之间的间 隔较大,不必担心会误接相邻的开关部4a,可以做到开关动作特别 准确。

另外,通常在压下压压钮时对开关的操作最好是通过一步动作 完成。即在将压钮压下时与经过多步动作完成开关操作的情况相比 一步动作在操作方面的操作感更高,并且对开关确实操作完成的信 心更强。使用转动式压钮32的上述各实施例可满足这一要求。即 在转动式压钮32中,由于是以支点用突起45等为支点转动,转动动 作为一步动作,所以操作感与信赖感特别高。

此外,在转动式中,因为是压钮32以其支点用突起45等为支点 转动,复位装置50可在与压钮32的转动支点分开的端部附近最低 限度一个地点设置即好。由此,一个操作部30的复位装置50的数 目可以很少,在结构可以简化的同时,可动侧磁性体52等的构件数 目及组装工时数都可减少,也可以降低薄型开关80及带开关的显示 板的成本。

另外,在沿着各压钮32的转动方向的各边(例如图29中的上边 和下边)没有必要设置复位装置50,因此在并排配置多个操作部30 的场合,在沿着各压钮32转动方向并与相邻的压钮32相接的各边 没必要一定要设置支架36,因而可以以更高的密度配置操作部30。 <3.利用弹簧复位>

                 <第23实施例>

图44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的 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此图44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为设置于压钮32的边部与 触模板4之间的多个螺旋弹簧60。这种压缩的螺旋弹簧60,例如可 设置于压钮32的边部的四角处。

在本实施例的场合,压缩螺旋弹簧60的下部可以用来压触模板 4的开关4a,当设置有其他装置,例如前述的支脚42等时,也可以用 来按压开关部4a。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仅仅利用了弹簧的弹性,无法得到击键感, 但由于可以把弹簧压下,所以可以得到行程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没有使用磁铁,完全不存在磁场对其他部分 的影响。

                   <第24实施例>

图45为采用电阻膜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的 薄型开关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图45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为设置于压钮32的边部和触 摸板4之间的多个山形板簧62。这一板簧62,例如,可以分别设置 于压钮32的边部中的两个相对的边或四个相对的边上。

在本实施例的场合,可用板簧62的下部按压触摸板4的开关部 4a,其他装置,例如前述的支脚42等被设置时,也可以用来按压开关 部4a。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仅仅利利了弹簧的弹性,无法得到击键感, 但由于可以把弹簧压下,所以可以得到行程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没有使用磁铁,完全不存在磁场对其他部分 的影响。

                 <第25实施例>

在图46的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利用了弹簧的弹性(斥力),由 设置于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对侧端部与触摸板4之间的至少一 个压缩螺旋弹簧60构成。这个压缩螺旋弹簧60可以使用一个,也 可以使用多个。

这一实施例的场合,压缩螺旋弹簧60的下部可用来压触摸开关 4的开关部4a,其他装置,例如前述操作用突起47等被设置时,也可 以用来压开关部4a。

在本实施例的场合,由于可以把弹簧压下,所以也可得到行程 感。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没有使用磁铁,完全不存在磁场对其他部分 的影响。

也不以不用此压缩螺旋弹簧60而代之以沿支点用突起45的对 侧端部设置的山形板簧(设置方向灰纸面向纸背)。这样,只用一个 板簧即可。 <4.集合型开关装置用操作单元>

              <4-1.操作台上的应用>

下面,对本发明用于集合型开关装置用的操作单元的例子及该 操作单元在操作台上的用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各实施例的薄型开关的任何一个都可用来构成集合型开 关装置用的操作单元,并用于操作台上,此处以图28所示的薄型开 关使用的场合为例。

图48为使用图28的薄型开关构成的薄型操作板100的透视 图。此操作板100由规定多个平行窗的架体116和窗中排列的多个 压钮32构成。其中压钮32的透视图如图47中所示,因为其详细情 况已经连系图28予以说明,此处不再详述。

架体116为由磁性材料(例如铁、磁性树脂)一体形成的多根带 状保持桥118和矩形外框架117构成,保持桥118横跨外框架117 相对的两边并平行排列,它相当于图28中结构内的磁性金属板58。 在此图47中未示出,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图28中的支架36从下面 垂直固定于保持桥118的下表面之上。

在相邻的两条保持桥118之间排列有多个压钮32,各压钮32 由保持桥118保持而不会向表面侧(图48的上方侧)脱出。关于在 各压钮32里边设置有利用永磁铁等的薄型复位装置已在图28等处 详述。

由图48可知,因为压钮32是在外架117和保持桥118之间及 邻接两条保持桥118之间没有分隔构件介于其间的状态下互相紧挨 着排列,所以即使使用邻接的多个压钮32作为一显示集合体来显 示显示板2的一连串显示内容,也可以将此一连串显示内容无中断 地显示。关于这一点将参照图49及图50A至图50D说明。

图49示出的是将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用于铁路车票的自动售票 机时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150,在操作板100的外框架117和上述 的保持桥118所分隔的各部分中由上向下分别为集合显示区D1、消 息显示区D2及个别显示区D3,集合显示区D1及个别显示区D3分 别由多个压钮32排列而成用于显示购票的信息。其中的消息显示 区D2不设压钮而是将一透明显示板122固定嵌入以与其他压钮32 齐平,显示板100可将各种可变显示的信息透过显示板122向外显 示。另外,集合显示区D1的各构成压钮32比个别操作区D3的压 钮32的表面积为大。

图50A至图50D示出图49的自动售票机用的带开关的显示装 置150的显示示例。

在图50A的显示中,在集合显示区D1中是由每两个压钮32构 成一个显示,在构成各显示块的压钮32之间没有将其分隔的构 件,互相紧接着排列。因此,各显示块的“短程(Local)”、“中程(Mid- dle-Distance)”、“本票(Coupon Ticket)”及“特快票(Ltd.Express Ticket)”一连串显示内容都是中间无分断地集合显示的。还有,在 各该显示块中无论压下其中哪一个压钮32都表示选择该显示块所 记载的内容。

于是,依照消息显示区D2的指示在集合显示区D1中由两个压 钮32构成的“中程”的显示块中任何一方的操作构件15受到压下 时,就变成图50D的样子。在此图50B的显示中,在个别显示区D3 的一部分区域中也分别各用两个压钮32来构成一个显示块,并且与 前述相同,各显示块中的“北线(North)”、“南线(South)”、“东线 (East)”及“西线(West)”的一连串显示都是不中断地连贯显示。

其次,在图50B的显示中,依照消息显示区D2的指示,对个别 显示区D3中由两个压钮32构成的“西线”的显示块的任何一方的 压钮32进行压下时,则变为图50C所显示的样子。在此图50C的 显示中,依照消息显示区D2的指示,对个别显示区D3的“D”的车站 名进行压下操作,则出现图50D的显示。在此图50D的显示中,如 依照消息显示区D2的指示向自动售票机投入所需金额,在送出车 票的同时消息显示区D2显示出“您的客票已送出。谢谢。(Your ticket is now issued.Thank You)”之后,返回图50A的初始显示。

这些显示是由液晶显示构成的显示板2的软件程序设定的,很 容易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操作板100的两显示区D1,D3中各压钮 间未被任何分割构件分断,所以发生改变时可对应地发生改变。这 样一来,由于采用操作板30,在触摸板4(图28)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的同时,显示板2上所显示的可变信息可透过压钮32毫无障碍地向 外显示。

此外,由于操作板100整体厚度非常薄,操作人员在操作此带开 关的显示装置之际,从任何方向都很容易看清显示内容(能见度好), 这是其优点。即配置操作板100具有使操作人员在视觉方面毫无担 心的同时又可以改进操作性的优点。

在图51中示出应用了图28结构的另一种带开关的显示装置 151,特别是其消息显示区D2在操作板124平面构成中所占面积很 大,操作板124安装于显示板2的前面。在消息显示区D2,如相对 图49所说明的,不设压钮32而固定安装一透明显示板122,使显示 板2的显示内容可以透出。在显示板2的下边设置集合显示区D1 或是个别显示区D3。此外,在显示板2的右边设置个别显示区D3。

这样,就在各显示区分别相应地设置了压钮32,通过对这些具 有行程感的压钮32的压下操作,可以接通显示板151上面的触摸板 4的开关部4a(图28)。当然,各显示区的显示内容既可以是与开关 部4a对应的显示内容,也可以是其他显示内容。

这样,在此应用例中,由于采用了操作板124,可将显示板2上 所显示的可变信息透过压钮32毫无障碍地显示,并且在对触摸板4 以具有行程感的良好操作性进行操作的同时可将集合型操作开关设 置于同一显示画面上,因而可改善操作性,并且可防止误操作。

图52中所示出的是,在图51上所示出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 151上增加了比如由发光二极管和名牌组成的固定信息的个别显示 区D4(图中斜线部分)所形成的带开关显示装置152的平面布置图, 在该显示区对应位置配置了的压钮32的操作板126安装于显示板 152的前面。此显示区D4与作为可变信息显示区的显示区D1及 D3与单一的透明触摸板的各开关部相对应。即将单一的触摸板的 各部分适当地分配给这些可变信息显示区D1~D3和固定信息显示 区D4,并且通过适当地改变这种分配状况就可以将一个触摸板用来 显示各种信息。

在本应用例中,显示板2由液晶显示等构成的可变信息显示区 和由发光二极管及名牌等构成的固定信息显示区组合而成,操作板 126的压钮32等可相应于各业示区而自由划分。

在本应用例中,触摸板的操作性当然也很好,而且除液晶显示等 可变信息显示装置之外还可以同时设置利用发光二极管等的固定信 息显示装置(显示区D4部分),因此,在可以统一设计显示画面构成 的同时还可改善操作性和扩大应用范围。

                 <4-2.架体的组装>

现在对在图48的操作板100中包括的架体116的组装构成一 例参照图53予以说明。

图53中,在外框架131上相对的两个侧边上等距配置切口状的 凹口131a。另一方面,在外框架131相对两边上跨架的保持桥132 则包括导板132a和在其上端于垂直方向上有一配合片132b突出的 本体部分、在两个端部配合片132b各去掉一块而形成可插入上述凹 口132a的嵌合部132c、以及从此嵌合部132c的外侧沿垂直方向延 伸出的保持片132d。

另外,靠近外框架131的无凹口131a两个侧边安装的端部保持 桥133,它的导板133a的两个端部各有一个垂直延伸的保持片 133b。此外,保持桥132及端部保持桥133的各个导板132a、133a 上都设有用于供压钮32的钩搭键45插入配合的配合用凹口132e, 133c。

由于上述的结构,保持桥132选择相应于待安装的压钮32的尺 寸确定的间隔而配置的凹口131a,将嵌口部132c插入该凹口131a, 两侧的保持片132d夹住外框架131而将保持桥132固定。其中凹 口131a做成可使嵌合部132c压入配合的形状。端部保持桥133的 安装方法与保持桥132相同。此外,压钮32可选择保持桥132及端 部保持桥133中任意的配合用凹口132e,133c将钩搭键45插入搭 接,因而任意的配置或不同的尺寸都可任意安装。

压钮32在排列方向及与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都已备有各种 尺寸的现成品,可以根据需要作可替换的安装。

这样,通过对外框架131和保持桥132及端部保持桥133的组 配就可以构成各种架体161,在这一架体161上安装上尺寸不同的 压钮32可以得到各种各样布局的操作板。

         <4-3.带开关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法>

下面参照图54~图58对本发明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的组装法 的示例进行说明。

在图54中,首先将电阻膜式触摸板4及由液晶显示构成的显示 板2互相叠置装入壳体235之内。然后将固定螺钉237穿过在架体 210四角上设置的安装孔236拧入壳体235的螺钉孔中。如此就得 到本发明实施例的操作单元U。

通过这样的简单组装就可构成图55所示的可变信息显示终端 T1。此可变信息显示终端T1的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通过软件程序 的设定很容易改变。并且,操作单元U中构成外部显示表面的各压 钮32在图上横向上未设置分割而是紧密排列的,所以可以以这种形 式应付各种显示变化。此时,当显示板2的一串显示内容对应于不 止一个压钮32时,无论操作哪一个压钮32都可以选择所对应的同 一显示内容。

图56所示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操作单元U构成的光照式固 定信息显示操作终端T2的分解透视图。显示装置238由在基板 239上装配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构成的发光部240的发光板241 及与各发光部相对的名牌242构成。名牌242是由在透明或半透明 的彩色板上通过触摸板4的开关部4a的操作用来将所选择的内容 等进行显示的文字或符号而形成。此固定信息显示操作终端T2也 是将操作单元U、触摸板4及显示装置238互相叠置插入壳体235 之内后,将固定螺钉237通过安装孔236拧入壳体235的螺钉孔 235a组装而成。在此固定信息显示操作终端T2中仅更换名牌242 就可很容易地改变显示内容。

另外,显示装置238为发光显示型,压钮32不一定要透明,使用 半透明材料就可以了。

图57为可将可变信息和固定信息组合显示的信息显示操作终 端T3的分解透视图。显示装置243的构成包括由液晶显示组成的 作为可变信息显示器件的显示板2、用作固定信息显示器件的由在 基板239上装配由多个发光二极管排列构成的发光部240的发光板 241、及与各发光体240相对的名牌242。装配手续与上述相同,显 示装置243是将显示板2和发光板241及名牌242以规定的配置组 合插入壳体235内而构成。此信息显示操作终端T3需要改变可变 信息及固定信息时也按照与图54及图56的说明同样的方式进行。

图58是最简单的固定信息显示操作终端T4的分解透视图。 即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操作单元U和触摸板4组合装入壳体235 之中而成。在这种场合,压钮32由不透明且不透光的材料制成,同 时固定信息是显示于外表面之上。此固定信息显示操作终端T4,在 需要改变固定信息时,仅替换上显示所需信息的压钮32即可,因为 压钮32仅由其上安设的永磁铁52和由磁性金属构成的保持桥118 (图48)之间的引力所保持,从下边很容易拆装。另外,也可以用薄 膜开关代替触摸板。

             <4-3A.其他装配法>

在图54~图58中示出用固定螺钉237安装操作单元U的装 置,但用其他安装装置也可简单地进行安装。例如,如图59A所示, 在壳体244的两侧面上设有两个向内凹的配合口244a,同时在操作 单元U上在架体210上设有钩状体245,它由架体210向外突出,与 架体210整体形成或固定于其上,用于与配合口244a配合而从两侧 夹住机壳244。钩状体245由合成树脂制成有弹性的形状,因此可 以不使用任何工具将操作单元U自由拆装地安装于机壳244之上。

在图59B上机壳246和操作单元U在各个对应的地方分别安 上铁板等磁性金属板247及磁铁248,借助磁铁248对磁性金属板 247的引力可将操作单元U拆装自由地安装于机壳246之上。另 外,在图59C上,在机壳249的开口部的内周面上形成阶梯部249a, 同时在操作单元U的对应面上形成与阶梯部249a配合的突出面 250。于是,只要将操作单元U用突出面250从上方嵌入阶梯部 249a,就可以将它拆装自由地固定于机壳249之内。 <5.其他种类的触摸板>

             <5-1.光电式触摸板>

                <第26实施例>

触摸板,除上述的电阻膜式的触摸板外,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进 入光检测元件时受到阻挡或衰减的光电式触摸板或使超声振荡元件 发出的超声进入振荡检测元件时受到阻挡或衰减的超声式触摸板也 都可以用。下面对光电式触摸板或超声式触摸板的用例主要说明它 们与前述各实施的不同点。

           <5-1A.与平动式的组合>

图60为采用光电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及击 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此图60的实施例中的薄型开关80具有与图15实施例中同 样的操作部30和一光电式触摸板314。

触摸板314的构成。参照图61,包括发出光86的多个发光元 件84及接受该光86开将其变换为电信号的多个光检测元件90,这 些元件在基板82的边部纵横相对配置并在基板82的表面和压钮 32之间的空间平面上形成矩阵状光路88。两条光路88的交点附近 区域分别形成开关部314a。

在各支架36的底部分别设有使光86通过的孔或切口39。不 过该部分也可以使用透明树脂制作。

基板82例如为,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基板。但是,以构成显示 板2的基板等代替基板82时,基板82可省略。

各发光元件84例如为,LED、半导体激光器等。各光检测元件 90例如为,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等。

各发光元件84所发出的光86,如为红外光,人眼看不见,是很 理想的,当然可见光也可以。另外,各发光元件84的发光模式可以 是连续发光模式,也可以是利用微机等的轮番发光模式(这种顺次发 光模式也称扫描模式)。其中的微机等,例如也可以如下面所说明的 兼用于检测回路92。

在纵横方向上的各光检测元件90上,如本例中图61所示,连接 有检测回路92以便对发自各光检测元件90的信号进行响应,从而 检出光量降低的光路88的交点的位置(坐标),也即确定受操作的开 关部114a。但是,这种检测回路92也可以并不附属于此触摸板 114,而是利用所连接的仪器内设置的一个回路或是利用微机等。

从前在这种触摸板314的表面附近当有手指等接近时会将光遮 住而完成操作,但这样由于没有可动部分压下行程为零,所以得不到 行程感。另外,在手指不经意地接近触摸板314的表面附近时,或一 时弄不清在几个开关部中手指在它们中间比划(“指点操作”)等都会 造成误动作。

针对这一点,本实施例中的结构为当压钮32压下时是将光86 遮住或衰减。也即压一压钮32时压钮进入光路88。在压钮32为 不透明时,它可将光86完全遮住。在压钮32为透明或半透明时,虽 不能将光完全遮住,但由于在压钮32中的折射及衰减等会使光量降 低并使对应的光检测元件90所发出的输出信号电平降低,从而可检 出光路88中有压钮32进入。在压钮32为透明或半透明时为了加 强对光86的遮光或衰减的效果,可将位于光路88的压钮32的端面 涂黑使之不透明,也可将该端面进行暗光加工使光86散射或进行镜 面加工等使光86被反射。或者,因为可动侧磁性体52为不透明,将 它的位置安排于光路88上也可以。

这样,在这种薄型开关80中,因为可以保证压下压钮32的行程 感,与单独使用原来的光电式触摸板的场合不同,可得到明确的行程 感。并且在使用这种操作部30时,如前所述,还可得到击键感。

另外,在单独使用原来的光电式触摸板时,其表面要是有异物 (如虫、尘土等)落上,会出现由于其将光路遮住而发生误动作的问 题,而在使用这种薄型开关80时,当压钮32上落上虫、尘土等异物 也不会产生误动作,所以其可靠性高。

另外,在此实施例的带开关的显示板中,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 可以将压钮32与显示板2之间的距离减小(例如为1~2mm左右), 所以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可在距离压钮32很近处显示,即使不使用 可使显示上浮的图像波导,显示板2的显示内容也可一目了然。

此外,矩阵配置的操作部30及光路88的数目并不限于图61所 示的3×2,可为任意的m×n(m与n为大于1的整数),具体大小可 根据用途等确定。

               <第28实施例>

图62为采用光电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可产生行程感及击 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此图62中的实施例的薄型开关80是由与图22的实施例中 相同的操作部30和与图60的实施例中相同的光电式触摸板314组 合而成,可以达到前面对各该实施例所说明的同样的作用效果。但 是,对触摸板314的开关部314a的操作,即光86的遮断或衰减,是 利用压钮32上所设置的支脚42完成。

                <第29实施例>

图63为采用光电式触摸板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另一示例的剖 面图,图64为图63的带开关的显示板与检出回路同时示出的平面 图。另外,图65及图66为这些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本例中的光电开关450有多个透明导光体452,这些导光体452 在构成各操作部30的压钮32的垂直相交的两侧面的下部外边附近 处配置成矩阵状,中间与各压钮32相对应设有切口454。从各压钮 32的前述垂直相交的两侧面有两个突出部456向前述透明导光体 452突出,这些突出部456位于与各该压钮32相对应的导光体452 的切口454之内。多个发光元件462从各导光体452的一端向其中 分别射入光86。另外,多个光检测元件466分别接受自导光体452 另一端射出的光86并将之变换为电信号。

在本例中,各导光体452配置于将各操作部30纵横分割的前述 引导构件432的底部之内并且位于从显示板2向上提高一个距离等 于压钮32的行程的位置。这样配置导光体452时,例如可以在引导 构件432内对导光体452进行二次模塑成形等方法实现。在将导光 体452配置于引导构件432之内时,在引导构432上要在与切口454 相同的地点设置可容许突出部456进入并能上下移动的切口。

各导光体452例如可以由透明塑料制作。其剖面形状可以为四 边形,也可以为圆形。

对压钮32,如图65所示,都靠近配置纵横各一个导光体452。 在各纵横导光体452上对每一个压钮32各设置一个在该导光体 452上间断设置的切口454。

在各压钮32的靠近导光体452配置的两个垂直相交的侧面上 有两个突出部456突出并分别位于与该压钮32相对应的导光体 452上的两个切口454之内。

各突出部456,参见图66,在本例中其上部为不透明部458,下 部为透明部460。压钮32抬起时,即保持于通常状态时,透明部460 位于切口454之内,由于有此透明部,不仅容许而且还有助于通过导 光体452的光86通过切口454。压钮32压下时,不透明部458位于 切口454内,由于这个不透明部458,通过导光体452的光86在切口 454处被遮住而通不过。

另外,使可动侧磁性体52兼充突出部456的不透明部458也 可。这由图66可知,只要将可动侧磁性体52向突出部456一侧移 动或延长即可简单地实现。

各发光元件462例如为LED、半导体激光器等。各光检测元件 466例如为,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等。这两者分别连接于各导光 体452的两端。

各发光元件462发出的光86的波长及发光控制方式与图60的 场合相同。以扫描方式使用的微机等,例如也可兼用于构成下面说 明的检测回路468。

在纵横安排的各光检测元件466上,在本例中如图64所示,连 接有检测回路468以便对发自各光检测元件466的信号进行响应, 从而检出导光体452交点位置(坐标)被遮挡的所在,更具体说就是 确定压下的压钮32。但是,这种检测回路468也可以并不附属于该 带开关的显示板,而是利用该带开关的显示板所连接的仪器内设置 的一个回路或微机。

另外,在图65中可动侧磁性体52和导光体452在平面上是分 开的。因此,正确地说,可动侧磁性体52的剖面的图63中不应出现 导光体452及突出部456,只是为方便起见才将导光体452及突出 部456在图63中示出。另外,在图63中,中央的压钮32示出的是 受手指470压下的状态。

在此带开关的显示板中可以得到行程感和击键感的情况与前述 其他实施例相同。在开关动作中,当压下压钮32时,该压钮32的两 个突出部456将光86要通过的与该压钮32相对应的纵横两条导光 体452中的切口454遮断。更具体而言,如前所述,各突出部456的 不透明部458处于各切口454之内,此不透明部458将要通过该处 的光86遮断。因此,与光86被遮断的导光体452连接的两个光检 测元件466中没有光86射入,该两回路切断。根据这一组合就可以 确定哪个压钮32被压下。

当压钮32的按压停止时,可动侧磁性体52受固定侧磁性体54 引力作用使压钮32复位。压钮32复位后,该压钮32突出部456上 的透明部460位于导光体452切口454之内而使光86恢复通过该 处。因此,在上述两个光检测元件中有光86入射,该两回路恢复接 通。

此带开关的显示板的结构是使由发光元件462发出的光86不 是在空间传播进入光检测元件466,而是通过导光体452的内部对 光86进行引导并在途中利用突出部456对该光86进行遮挡使之断 续。当光86在空间传播的场合,在空间中光86的发散增大,能射到 光检测元件466的光86的衰减很大,因此,如不加大各发光元件 462的输出就有可能发生误动作。另外,由一个发光元件462发光 的光86也可能射入相邻的无关的光检测元件466而发生误动作。 与此相反,如本实施例这样设有导光体452时,因为光86是通过其 内部导入对应的光检测元件466,所以不存在射入相邻的其他光检 测元件466而发生误动作的可能性。另外,与在空间发散的场合相 比,射到光检测元件466的光86衰减很小,所以各发光元件462的 输出可以减小。

另外,在此带开关的显示板中,在导光体452的切口处并非单是 使不透明部458进出而将通过该处的86遮断使之发生断续,而且还 在使光86通过之时将透明部460放进切口454通过透明部460对 光86进行中继。在透明部460不进入切口454的场合,在切口454 处光86在空间会发散,因而再次进入导光体452内的光86的比率 会减小。也即在切口454光86的衰减量大。另外,也不能说在一个 切口454处发散的光86不会进入极近的另一切口454而产生误动 作。与此相反,如果加入透明部460,由于通过切口454的光86在 此透明部460内受到导引,在空间发散的比例就非常之小。也即在 切口454中光86的衰减量非常小。另外,也不再存在进入其他导光 体454产生误动作的可能性。

这样,由于采用导光体452及透明部460,除可从两方面消灭误 动作的可能性的同时,还具有可以减小各发光元件462的输出的效 果。

此外,由于在此带开关的显示板中采用了光电开关,与原有的电 阻膜式带开关的显示板不同,不存在接点寿命问题。

另外,与电阻膜式带开关的显示板中构成触摸板的透明电极并 非完全透明这一点不同,本实施例的带开关的显示板中的压钮32中 没有必要设置可使透明电极那样的光的透射率恶化的部件,所以显 示画面的目视性特佳。

                  <第30实施例>

图67为依照采用板簧的实施例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的纵剖面 图。在此例中也是通过支架36的切口39使光86通过,在压钮32 压下时,由压钮32将光86遮断。光86的光路设计避开板簧62。另 一条光88的情况与此相同。

然而,在采用光电式触摸板的各例中,多个操作部30不一定非 在显示板2上配置成矩阵状。例如,如图68中所示,多个操作部30 在一个方向(例如横向或纵向)上排列,与各操作部30分别对应设置 有包括导光体452、发光元件90及光检测元件84的光电开关450, 其中各个导光体452的切口454由其对应的压钮32的突出部465 分别使之通断也可以。另外,操作部30和光电开关450一个配一个 也可以。

如图68例所示,在一个导兆体452中设置一个操作部30的场 合,与前述实施例相反,只在压下压钮32之时光才通过导光体452 的切口454。在这种情况下,与前述实施例相反,可将透明部设于突 出部456,而将不透明部设于下部。这种变型也同样可用于以下的 转动式压钮的实施例。

           <5-1B.与转动式的组合>

图69为采用转动式压钮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局部剖面图。此 外,图70为图69中的压钮的局部平面图。

在此图69的实施例中的薄型开关80具有与图28实施例同样 的操作部30和光电式触摸板114。

同样参照图71,触摸板314在基板82的边部上纵横向对地配 置能输出光86的多个发光元件84及接受该光86并将之转换为电 信号的多个光检测元件90,并在基板82的表面和压钮32间的空间 中形成矩阵状的光路88。两条光路88的交点附近就成为各开关部 314a。

纵向(图70中的上下方向)光路88位于压钮32操作端部46的 上方。在本例中此操作端部46沿斜向切下一块,目的是为了使进入 纵向光路88的操作端部46的面积加大以便能确实地用操作端部 46这部分将纵向光路88遮断。必要时可以在此操作端部46部分 上安装上不透明的海绵橡胶等,这样可以更增大遮断纵向光路88的 面积。

在纵横各光检测元件90上,在本例中如图71所示,连接有检测 回路92以便对发自各光检测元件90的信号进行响应,从而检出光 量降低的光路88的交点的位置(坐标),也即确定受操作的开关部 314a。但是,这种检测回路92也可以不附属于此触摸板114,而是 利用所连接的仪器内设置的一个回路或微机等。

如压下压钮32,压钮32进入光路88,更具体说是其操作端部46 进入光路88。在压钮32为不透明时,光86被它完全遮断。当压钮 为透明或半透明时,虽然不能将光完全挡住,但由于在压钮32的操 作端部46中发生的折射、衰减等,光量会降低,由对应的光检则元件 90输出的信号电平也会降低,所以可检测出光路88中有压钮进入。 在压钮32为透明或半透明时,为了加强对光86的遮光或衰减的效 果,可将位于光路88的压钮32的端面涂黑使之不透明,也可将该端 面进行暗光加工使光86散射或进行镜面加工等使光86反射。或 者,因为可动侧磁性体52不为透明,将它的位置安排于光路上也可 以。另外,如前所述,也可在操作端部46上安装不透明的海绵橡胶 等。

                <第31实施例>

图72为采用光电式触摸板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 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此图72的实施例中的薄型开关80具有与图28相同的操作部 30及与图69同样的光电式触摸板314。因此由已有的说明可以理 解此图72的实施例的操作。

                <第32实施例>

图73具有与图41相同的压钮32和与图72相同的光电式触摸 板314。因此由已有的说明可以理解此图73的实施例的操作。

                <第33实施例>

图74为在转动式压钮32上形成与图65的平动式压钮32相同 的突出部456时的平面图。此图74的构成与动作都可由图65的说 明理解。

<5-2.超声式触摸板>

             <5-2A.与平动式的组合>

                  <第34实施例>

图75为采用超声式触摸板、平动式压钮、并且能产生行程感及 击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此图75的实施例中的薄型开关80具有超声式触摸板324和与 图15相同的操作部30。

此触摸板324例如与美国专利5,177,327号中记述的触摸板相 同。

参照图76此触摸板324的构成包括在基板94的边部上表面处 纵横相对配置的输出超声波US的多个振荡元件96及接收超声波 US并将之转换为电信号的多个振荡检测元件,以及在基板表面上 形成的矩阵状的超声路线302。两个超声线路302的交点附近就分 别成为开关部304a。在这种场合,因为超声波US的定向性极高,通 常不必担心经一条超声线路302传播的超声US会进入相邻的超声 线路302而造成干扰。

基板94,例如可以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基板。

超声波US在本例中为弹性表面波,由振荡元件96发出的超声 波US经过波导而导向基板94的表面,基板94表面的超声波US则 经过波导304导向振荡检测元件306。

各振荡元件96及各振荡检测元件306例如,是压电振子。

在纵横方向上的各振荡检测元件306上,在本例中如图76所 示,连接有检测回路308以便对发自各振荡元件306的信号进行响 应,从而检出超声波US衰减的超声线路302交点的位置(坐标)、即 确定受到操作的开关部324。但是,这种检测回路308也可以不属 于此触摸板324,而是利用所连接的仪器内设置的回路或微机等。

从前是用手指等接触构成这种触摸板324的基板94的表面来 吸收超声波使其衰减而进行操作,如就这种情形而言,由于没有可动 部分压入其行程为零,无法得到行程感。

与此相反,本实施例中是利用将压钮压下使超声US衰减。为 此目的在压钮32的下表面的边部设有超声吸收体310。超声吸收 体310为相当柔软的能很好吸收超声的物体,如硅橡胶、聚西安酯橡 胶等。这种超声吸收体310至少可在位于超声路线302的部分上设 置。但是,压钮32采用有弹性的树脂等形成也可以,在那种场合,由 于压钮32自身能吸收超声波使之衰减,可不再设置超声吸收体 310。

另外,支架36通常由硬树脂等制作,对超声波几乎不吸收,因此 它即使存在于超声线路302上也无不妥。假如不妥的话,可以在超 声线路302上的支架36的底部设置切口即好。

当压钮32压下时,超声吸收体310与基板94的表面的超声线 路302接触,超声波US被此超声吸收体310吸收而衰减,由于对应 的振荡检测元件306所产生的输出信号的电平降低而可以检出受到 操作的开关部324a。

这样,在这种薄型开关80中,由于可以保证压下压钮32的行程 感,所以与原来的超声式触摸板单独使用的场合不同,可以得到明确 的行程感。并且在此操作部30上,如前所述,也可得到击键感。

另外,原来的利用弹性表面波的超声波触摸板单独使用时,如其 表面附着有异物(例如虫、尘土、水滴、油膜等),由于超声会为之所吸 收有可能发生误动作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在这种薄型开关80中,即 使在压钮32有虫、尘土、水滴、油膜等异物附着,也不会因之产生误 动作。所以可靠性高。

其余的特征与采用电阻膜式或光电式触摸板的场合相同。

也可以不使用上述的表面弹性波作为超声波US,而代之以在 基板94内部传播的变形波,如图77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在基板 94的相对端面设置振荡元件96及振荡检测元件306。这种方式也 称内面波导型。

在这种场合下,在将压钮32压下使超声啄收体310接触超声波 US的线路上的基板表面时,更具体说当比利用表面弹性波的场合 多用点力压下时,内部传播的超声波US(变形波)衰减,就可检出有 压钮32压下。

                   <第35实施例>

图78为采用超声式触摸板、平动工压钮、并能产生行程感及击 键感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

在图78的实施例中的薄型开关80是由与图22实施例相同的 操作部30及与图75的实施例相同的超声式触摸板324组合而成, 可达到对各该实施例先前所说明的效果。但是,触摸板324的开关 部324a的操作,即超声波US的衰减是利用压钮32支脚42的下表 面上所设置的超声吸收体310完成。

             <5-2B.与转动式的组合>

                <第36实施例>

图79为采用超声式触摸板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 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80为图79中的压钮的平面图。还有,图 81为触摸板整体的概念平面图。

在图79的实施例的薄型开关80中将与图28的实施例中类似 的压钮32上安装了超声吸收体310的构件应用于与图75相同的超 声式触摸板324的操作。所以,各部分的构造及工作由对图28及图 75~图77所做的说明可以理解。由图81可以了妥超声线路302不 是在压钮32的中央而是在图79的可动侧磁性体52的正下方交叉。 另外,与压钮32为转动式这一点相对应,操作端面做成斜面,在该斜 面上安装有超声吸收体310。

                <第37实施例>

图82为采用超声式触摸板的薄型开关80的带开关的显示板的 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在此图82的实施例中的薄型开关80是 将图41的压钮32用于与图75相同的超声式触摸板324的操作。 所以,各部分的结构及动作可由对图41及图75所做的说明理解。

            <5-3.光电式及超声式追记>

在采用上述光电式触摸板314及超声式触摸板324的场合,当 然也可采用与前面图33、图34或图42所示的相同原理的复位装置 50。另外,图35或图36中所示的压钮32也可以使用。此时,假如 固定侧磁性体58妨碍光86或超声波US的传播,则可如图83(平动 式)或图84(转动式)所示那样将它们安排在离开光路88或超声通 路302的位置。 <6.各施实例的特征>

                   <6-1.一般特征>

从上述各实施例的带开关的显示板来看,与在显示板上安设开 关单元的原来的带开关的显示板来比较时可得到如下的效果。也 即,如图85A或图85B中的例示,在显示板2的一个大的显示区2a 上安排有汇集在一起的多个单元操作部30及与之对应的开关部 4a,换言之,可在互相连接的多个单元操作部30及与之相对的开关 部4a之下,设置一个(共用的)显示区2a用来显示通过它们所选择 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可简单地将显示板2的显示区及其内容选择所 用之操作部实质上大型化。结果例如也可以显示连续文字、大型图 形、条形图等。另外,通过改变各单元操作部30及与之对应的开关 部4a,并且进一步改变与之对应的显示区域2a的形状及大小,可以 自由地安排在一个带开关的显示板上的操作部及显示区。

            <6-2.转动式固有的特征>

连系到电阻膜式触摸板所提到的采用转动式压钮32的实施例 的优点也体现于采用光电式触摸板314或超声式触摸板324的场 合。

也即,假如压钮32为平动式,如前所述,因为压钮是倾斜压下, 并且怎样倾斜是所压下的部位决定而并无一定。所以,与之相应地 要对触摸板114、124的开关部314a、324a的位置选择下功夫或将开 关部面积加大。反之在转动式各实施例中,因为压钮32仅转动,对 触摸板的开关部进行操作的操作端部46的位置是确定的。所以在 触摸板314、324上设置的开关部314a、324a的位置也是确定的。也 即触摸板314、324的开关部314a、324a最低限度为在各操作端部46 或操作用突出47之下即可,没必要将其面积做得过大。 <7.其他例子>

                 <7-1.面内磁化>

在前述各实施例的复位装置内所使用的永磁铁中,是在该永磁 铁的相对的两面上形成N极及S极。例如在与图15实施例的对应 的图86中可动侧磁性体52的永磁铁的上端表面为N极,下端表面 为S极。在这种结构的场合,永磁铁的四周有磁力线MG漏出,有 关对这一点进行改善的实施例下面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例是“面 内磁化”,即把在面对磁性金属的面上形成S极和N极,而在另一面 上不形成磁极的思想具体化。

<7-1A.平动式中永磁铁的面内磁化>

                 <第38实施例>

图87为在复位装置中采用面内磁化的永磁铁的带开关的显示 板的一例的局部剖面图。对与图86的实施例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采 用同样的符号,下面主要对与图86的实施例不同点予以说明。

图87的实施例的带开关的显示板采用下面的复位装置50A作 为与图86的实施例的复位装置50相当的复位装置。

即在此例中复位装置50A的构成包括在作为引导构件使用的 支架36的上部设置的将压钮32包住的固定侧磁性体54及位于压 钮32的边部并处于上述固定侧磁性体54的下方对着固定侧磁性体 而设置的可动侧磁性体52。固定侧磁性体54与图86的实施例相 同是由磁性金属形成。

另一方面,可动侧磁性体52是一个在与其对方磁性金属54相 对的一个面(即上表面内)上有N极及S极存在,而在其反对一面 (即下表面内)无磁极存在的面内磁化的永磁铁。

图88示出此种可动侧磁性体52之一例。此例中的可动侧磁性 体52为四边环形在其上周面方向上交替形成N极及S极。下表面 上无磁极形成。

图89同时示出可动侧磁性体52沿图88中线a-a方向的剖面 及固定侧磁性体54,同时示出磁力线MG的分布。

可动侧磁性体52面内磁化的方法也可如图90所示,使可动侧 磁性体52的上表面N极与S极为同心状。

另外,代替上述环状可动侧磁性体52可使用如图91A或图91B 例示的面内磁化的棒状可动侧磁性体52,将之设置于压钮32各边 上即可。此时,当此磁性体至少设置在一个边上设置即可工作。

利用上述复位装置50A,因为作为永磁铁的可动侧磁性体52可 对对方固定侧磁性体54产生引力,与图86的实施例的复位装置50 的情况相同,可以对压钮32施加复位力。

并且,在这一复位手段50A中,作为永磁铁的可动侧磁性体52 的N极与S极只存在于与对方固定侧磁性体54相对的上表面内, 在下表面内不存在磁极,因此由可动侧磁性体52的N极发出的磁 力线MG,如图89中所示,返回与其在同一面内相邻的S极,或者通 过相对的固定侧磁性体54内部返回同一面内的S极,这样就形成小 的闭环,因而与采用在厚度方向磁化的图86的可动侧磁性体52的 实施例的情况不同,可将磁力线MG在空间中的扩散减低到最小。

特别是在由永磁铁构成的可动侧磁性体52吸引对方固定侧磁 性体54之时,由于借助被吸引的固定侧磁性体54形成几乎完全闭 合的磁路,磁力线几乎完全不向空间漏出。所以,在图87中,与图 86的实施例不同,图上不可能示出可动侧磁性体52中出入的磁力 线。

另外,如上所述,磁力线在空间扩散非常之小,结果可动侧磁性 全52对对方固定侧磁性体54的吸力就很大,所以可以相应地减小 可动侧磁性体52的磁化强度(剩磁),与此相联系当然可以减小从可 动侧磁性体52的漏泄磁场,这也有助于减小漏泄磁场。

借助上述的作用,可以将操作部30的漏泄磁场减小到非常小。 所以,对于这种带开关的显示板来说,即使将磁卡等磁记录媒体拿近 它,也不必担心会将该磁记录媒体的记录搞乱。

并且,在这种复位装置50A中,固定侧磁性体54的厚度没必要 做得特大,因此带开关的显示板整体的厚度可以不大。

<7-1B.转动式中的永磁铁的面内磁化>

                  <第39实施例>

图92中所示的实施例为在与前述图28的转动式的实施例类似 的转动式的带开关的显示装置中,在压钮32中采用面内磁化的永久 磁铁的实施例。另外,图93为图92中的压钮的平面图。下面,以与 图28的实施例及图87的实施例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2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复位装置50A是设置于压钮32的支 点用突出45的对侧的端部附近,即与上述操作端部46同侧的边部 附近。这一复位装置50A包括设置于支架36的上部的固定侧磁性 体54和位于压钮32的支点用突起45的对侧的端部且处于此固定 侧磁性体54的下方并与固定侧磁性体54相对设置的可动侧磁性体 54。

可动侧磁性体52是一个在与其对方固定侧磁性体54相对的一 个面(即上表面内)上有N极与S极存在,而在其反对侧一面(即下 表面内)上无磁极存在的面内磁化的永久磁铁。此可动侧磁性体52 的面内磁化与图91A或图91B示例相同。

图93示出可动侧磁性体52的平面配置的一个例子。此可动侧 磁性体52可如本例所示,设置于支点用突起45的对侧的整个边部 上,也可以设置于该边靠近中央的一部分上,或者可以设置于该边部 的两端处。采用哪种方式要取决于该可动侧磁性体52与固定值磁 性体54之间的引力等来决定。但是,无论在哪种场合,都是在该可 动侧磁性52的上方设置其对方固定侧磁性体54。

在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50A的构造也几乎与图87的实施例的 相同,所以与图87的实施例的场合相同,操作部30的漏磁场可减到 非常小,并且可以达到使带开关的显示板的整体厚度较小的效果。

         <7-1C.使用面内磁化场合的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当固定侧磁性体54也是利用永磁铁生产的 场合,要求在该固定侧磁性体54上下两面中与可动侧磁性体52相 对的一面(即下表面)上进行N极与S极交替存在的面内磁化,而在 其另一面(即上表面)内磁极不存在。在这种场合,面内磁化的可动 侧磁性体52的各个磁极的排列与固定侧磁性体54的极性相反的磁 极正好相对。例如,在可动侧磁性体52的上表面沿周长方向呈N, S,N…式的面内磁化时,则固定侧磁性体54的下表面沿周长方向呈 S,N,S′…式的面内磁化。在图94中示出图91A的可动侧磁性体52 和与之对应的面内磁化的固定侧磁性体54的组合。

这样,如果固定侧磁性体54及可动侧磁性体52两方面都是互 相极性相反的面内磁化的永磁铁时,其引力要比有一方为单纯的(即 未磁化的)磁性体的场合高,所以复位装置50A的复位力,换言之按 压压钮32使触摸板4的开关部4a接通时所需要的按压力,也会提 高。并且,在引力不高也可以时,就可以减小固定侧磁性体54及可 动侧磁性体52的磁化强度(剩磁),与此相关当然两磁性体54、52的 漏泄磁场也会减小,操作部30的漏泄磁场也可进一步减小。

                <7-2.磁粉利用>

                 <第40实施例>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使用的都是将块状的磁性材料磁化而成的永 磁铁。例如,在图86的示例中,作为固定侧磁性体54使用的是铁 板,而作为可动侧磁性体52使用的是块状的永磁铁44。于是,在停 止压下压钮32后压钮复位之时,即在可动侧磁性体52吸引固定侧 磁性体54的金属板52两者直接接触时会发出较大的一声“喀”。有 很多用途中即使有这种声音发出也无任何关系,但也有不希望发生 这种声音的场合,如广播电台演播室内所用的机器等。

为了减小复位时的声音,也考虑到在固定侧磁性体54和可动侧 磁性体52之间隔以橡胶这样的中介弹性材料,但是那将会增加零件 数目和装配工时而提高成本。

于是为了减小压钮复位时的声音,最好将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固 定侧磁性体54及可动侧磁性体52用在树脂中混入磁粉的树脂磁性 体制作。这种树脂的典型例是各种尼龙。磁粉最好用强磁性金属制 作,如各种铁酸盐。这种树脂磁性体可在制作时成形,加工性好。另 外,制作后,如图88、图89、图90、图91A、图91B、图94各例所示很 容易进行面内磁化。

这样,两方的磁性体52及54如都用树脂磁性体,则在压钮32 复位时两磁性体54及52相互吸引而直接接触时,构成它们的树脂 可将冲击吸收,所以复位的声音可以降低。因此,在广播电台演播室 等那样对发生声音条件严格的用途中这种带开关的显示板也可以毫 无问题地使用。并且由于与增加橡胶这样的中介弹性材料的情况不 同,零件数目组装工时都不会增加,不存在成本提高的问题。

另外,在使用树脂磁性体制造固定侧磁性体54的场合,可以将 它与支架36都用树脂磁性体一体化制得。在这种场合,如将固定侧 磁性体54进行面内磁化使之成为永磁铁,只要在可动侧磁性体52 上的必要位置进行磁化即可。这种将固定侧磁性体54与支架36一 体化制造的方法与两者分别制作再组装成固定侧磁性体的场合相 比,操作部30以及带开关的显示板的组装会更为简单。

另外,在如图86实施例那样使用铁板充作固定侧磁性体54时, 其表面即使经过电或涂漆,但其上不可避免存在有针孔,所以随着 时间铁板会生锈易使电镀和涂漆层剥落,这样一来就可能会使该带 开关的显示板的外观恶化品质下降。

与此相反,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固定侧磁性体54如果以树脂磁性 体制作并且用铁酸盐作磁粉时,可以避免固定侧磁性体生锈,其结果 则可以抑制固定侧磁性体54的表面的涂漆剥落,因此可以长期保持 良好的外观。其原因是铁酸盐为以MFe2O4(M为2价金属)这样的 构造式代表的氧化物磁性体,原本为氧化稳定状态,很难再氧化,即 难以锈蚀。

这种铁酸盐的典型例为铁酸镍、铁酸镍钴、铁酸锰镁等,但并不 止这些。

在用树脂磁性体构成可动侧磁性体的场合,该磁粉是否用铁酸 盐可以随便,但是固定侧磁性体54及可动侧磁性体52用同一材料 的树脂磁性体构成比较经济。

               <7-3.触摸板的其他例子>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触摸板而加以说明的有电阻膜式、光电 式及超声式,触摸板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如静电电容式或压电薄膜 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 述实施例,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规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