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

申请号 CN201510259742.0 申请日 2015-05-20 公开(公告)号 CN104882318A 公开(公告)日 2015-09-02
申请人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侯柏均; 杨淞富;
摘要 本 发明 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其包含键帽、平衡杆、 底板 及缓冲片,其中键帽具有结合部与下表面,结合部自下表面突出,当键帽被按压时,键帽会向下移动到下降 位置 ;平衡杆连接于结合部,当键帽位于下降位置时,结合部下端点低于平衡杆;底板设置于键帽下方,底板具有凹陷空间对应结合部;缓冲片设置于底板上,缓冲片 覆盖 凹陷空间且具有可 变形 部对应凹陷空间,当键帽朝底板移动到较低位置时,结合部下端点压抵可变形部,而使可变形部延伸进入凹陷空间中。本发明藉由按键结构的缓冲设计,于按键操作时可提供缓冲弹性,避免或降低键帽直接碰撞底板产生的噪音,并藉由 薄膜 开关 的多层结构形成缓冲设计,在不增加材料成本下可有效达到减噪的功效。
权利要求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键帽,具有结合部与下表面,该结合部自该下表面突出;
平衡杆,连接于该结合部,且该结合部的下端点低于该平衡杆与该结合部的连接部分;
底板,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底板具有凹陷空间,该凹陷空间对应该结合部;以及缓冲片,设置于该底板上,该缓冲片覆盖该凹陷空间且该缓冲片具有可变形部,该可变形部对应该凹陷空间,
其中当该键帽被按压时,该键帽朝该底板移动到下降位置,该结合部的该下端点抵压该可变形部,而使该可变形部延伸进入该凹陷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陷空间为形成于该底板的破孔或凹槽所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缓冲片为薄膜开关,该薄膜开关具有多层结构,该薄膜开关中的至少一层对应该凹陷空间形成至少一薄膜开口,且该薄膜开关中的至少另一层覆盖该至少一薄膜开口以构成该可变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部包含薄膜凹槽,该薄膜凹槽由该薄膜开口及覆盖该薄膜开口的部分所构成,该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该键帽或朝向该底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可变形部包含两个薄膜凹槽,且该两个薄膜凹槽的槽口分别朝向该键帽及该底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薄膜开关中覆盖该至少一薄膜开口的该至少另一层的总厚度不大于0.07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缓冲片包含薄膜开关及膜片,该薄膜开关具有通孔,该通孔对应该结合部,
该膜片覆盖于该通孔的下方而作为该可变形部,当该键帽朝该底板移动时,该结合部穿过该通孔朝该凹陷空间压抵该膜片,使该膜片延伸入该凹陷空间;
或者,该膜片覆盖于该通孔的上方而作为该可变形部,当该键帽朝该底板移动时,该结合部朝该凹陷空间压抵该膜片通过该通孔,使该膜片延伸入该凹陷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膜片为聚酯片或橡胶片,且该膜片的厚度小于该薄膜开关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平衡杆包含第一平衡杆及第二平衡杆,该结合部包含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连接该第一平衡杆,该第二结合部连接该第二平衡杆,该第二平衡杆设置于该第一平衡杆的外侧且该第二平衡杆分别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其中该第一结合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二结合部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平衡杆具有中间段及自该中间段两端延伸的两端部段,该两端部段及该中间段构成U形剖面,且连接于该中间段的该第一结合部的长度大于连接于该端部段的该第一结合部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位于该下降位置时,该结合部的该下端点低于该平衡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位于该下降位置时,该结合部的该下端点低于该平衡杆,且该平衡杆分别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

说明书全文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静音设计的按键结构及具有此按键结构的键盘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键盘装置的倍数键(例如空格(Space)键、回车(Enter)键、大小写切换(Caps Lock)键、位移(Shift)键等)的键帽具有较大的长宽比,因此通常会加设平衡杆以提高键帽的结构强度。再者,藉由平衡杆的设置,当使用者即使按压在键帽的非中央位置,亦可使倍数键不会在按压过程中产生倾斜。平衡杆一般与自键帽下表面突出的结合部卡合而连接于键帽下方。当使用者按压键帽时,随着键帽的向下移动,通常键帽下方突出的结合部会与底板发生撞击而产生噪音,进而影响操作的顺畅度及舒适性。
[0003] 因此,如何有效消除因键帽撞击底板产生的噪音,实为按键结构设计的主要议题之一。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消除操作异音的按键结构。
[0005]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静音设计的按键结构,其于按键操作时提供缓冲弹性,避免或降低直接碰撞产生的噪音。
[0006]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冲设计的按键结构,其利用薄膜开关的多层结构形成缓冲设计,在不增加材料成本下有效达到减噪的功效。
[0007]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包含键帽、平衡杆、底板以及缓冲片,键帽具有结合部与下表面,该结合部自该下表面突出;平衡杆连接于该结合部,且该结合部的下端点低于该平衡杆与该结合部的连接部分;底板设置于该键帽下方,该底板具有凹陷空间,该凹陷空间对应该结合部;缓冲片设置于该底板上,该缓冲片覆盖该凹陷空间且该缓冲片具有可变形部,该可变形部对应该凹陷空间,其中当该键帽被按压时,该键帽朝该底板移动到下降位置,该结合部的该下端点抵压该可变形部,而使该可变形部延伸进入该凹陷空间中。
[0008]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凹陷空间为形成于该底板的破孔或凹槽所构成。
[0009]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缓冲片为薄膜开关,该薄膜开关具有多层结构,该薄膜开关中的至少一层对应该凹陷空间形成至少一薄膜开口,且该薄膜开关中的至少另一层覆盖该至少一薄膜开口以构成该可变形部。
[0010]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可变形部包含薄膜凹槽,该薄膜凹槽由该薄膜开口及覆盖该薄膜开口的部分所构成,该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该键帽或朝向该底板。
[0011]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可变形部包含两个薄膜凹槽,且该两个薄膜凹槽的槽口分别朝向该键帽及该底板。
[0012]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薄膜开关中覆盖该至少一薄膜开口的该至少另一层的总厚度不大于0.075mm。
[0013]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缓冲片包含薄膜开关及膜片,该薄膜开关具有通孔,该通孔对应该结合部,该膜片覆盖于该通孔的下方而作为该可变形部,当该键帽朝该底板移动时,该结合部穿过该通孔朝该凹陷空间压抵该膜片,使该膜片延伸入该凹陷空间;或者,该膜片覆盖于该通孔的上方而作为该可变形部,当该键帽朝该底板移动时,该结合部朝该凹陷空间压抵该膜片通过该通孔,使该膜片延伸入该凹陷空间。
[0014]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膜片为聚酯片或橡胶片,且该膜片的厚度小于该薄膜开关的厚度。
[0015]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平衡杆包含第一平衡杆及第二平衡杆,该结合部包含第一结合部及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连接该第一平衡杆,该第二结合部连接该第二平衡杆,该第二平衡杆设置于该第一平衡杆的外侧且该第二平衡杆分别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其中该第一结合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二结合部的长度。
[0016]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平衡杆具有中间段及自该中间段两端延伸的两端部段,该两端部段及该中间段构成U形剖面,且连接于该中间段的该第一结合部的长度大于连接于该端部段的该第一结合部的长度。
[0017]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位于该下降位置时,该结合部的该下端点低于该平衡杆。
[0018]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位于该下降位置时,该结合部的该下端点低于该平衡杆,且该平衡杆分别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
[0019] 本发明藉由按键结构的缓冲设计,于按键操作时可提供缓冲弹性,避免或降低键帽直接碰撞底板产生的噪音。
[0020]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21]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部分组合图;
[0022] 图1C及图1D分别为图1A的按键结构按压前及按压后的截面示意图;
[0023] 图2A及图2B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结合部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底板的示意图;
[0025] 图4A至图4E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薄膜开关作为缓冲片的示意图;
[0026] 图5A及图5B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缓冲片的示意图;
[0027] 图6A及图6B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部分组合图;
[0028] 图6C及图6D分别为图6A的按键结构按压前及按压后的截面示意图;
[0029] 图7A及图7B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部分组合图;
[0030] 图7C及图7D分别为图7A的按键结构按压前及按压后的截面示意图;
[0031] 图8A及图8B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结合部的示意图;以及
[0032]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静音设计的按键结构及具有此按键结构的键盘装置。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为电脑键盘的按键结构,但并不以此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为其他电子装置的按键、数字键等。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可为任何具有结合部的按键结构,尤其是具有与平衡杆连接的结合部的按键结构,例如倍数键,但不以此为限。于后以电脑键盘为例,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细节。
[0034] 如图1A及图6A所示,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0/200包含键帽110、平衡杆122/124、底板130及缓冲片140,其中键帽110设置于底板130上方,且可相对于底板130上/下移动。平衡杆122连接键帽110,平衡杆122/124一般具有两个作用:(1)如图
1A所示,加强键帽110的结构强度,或(2)如图6A所示,改善键帽110的带动性。如此当使用者只按压键帽右侧时,键帽左侧也能一起同时下降,避免键帽110呈现右侧较低,左侧较高的倾斜状态。缓冲片140设置于底板130上,以提供键帽110朝底板130向下移动时的撞击缓冲(如后详述)。在此需注意,图1A及图1B虽未绘示,但依据实际设计需求,按键结构100还可包含其他的部件,例如支撑键帽110相对于底板130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例如剪刀式升降机构、蝶式升降机构)、提供键帽110按压后回复到按压前位置的回复单元(例如弹性回复单元或磁性回复单元)等。
[0035] 于图1A实施例,平衡杆122仅连接于键帽110,以增加键帽110的强度。平衡杆122较佳为非封闭式框形杆,例如于两末端之间具有开口122a的矩形框平衡杆,以增加平衡杆122的变形弹性,进而提升平衡杆122与键帽110连接时的便利性。再者,平衡杆122较佳具有圆形杆身且可由金属线弯折制成,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据设计需求,平衡杆122可具有椭圆形、方形等形状的杆身,且可由任何合宜的材料制成以增进键帽110的强度。
[0036] 相应地,键帽110具有结合部112,以供连接平衡杆122。于此实施例,键帽110具有复数个结合部112,其中复数个结合部112对应平衡杆122的框形轮廓设置于键帽110的下表面110a,以分别连接平衡杆122的对应杆身部分。换言之,复数个结合部112以框形分布的方式设置于键帽110的下表面110a。再者,结合部112自键帽110的下表面110a突出。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键帽110由键顶111a及围绕连接键顶111a周边的键裙111b所构成,其中结合部112自键顶111a的下表面110a向下延伸超过键裙111b的底表面,而使得结合部112的下端点突出键裙111b的底表面。
[0037] 于一实施例,如图2A所示,结合部112为具有卡槽112a的卡勾结构,且卡槽112a于卡勾结构末端(即远离下表面110a的一端)具有卡槽开口112b,以供平衡杆122的杆身进入卡槽112a以与结合部112连接。当平衡杆122自卡槽开口112b进入卡槽112a并与卡槽112a卡合时,结合部112的下端点低于平衡杆122的下端点。换言之,于此实施例,卡槽112a的深度(即结合部末端到卡槽底部的距离)大于平衡杆122的杆径或厚度(由键帽110与底板130的连线方向所量测的维度,即垂直方向的维度),以使得平衡杆122的杆身实质完全容置于卡槽112a中。亦即,平衡杆122与结合部122连接的部分实质不突出卡槽112a,使得结合部112的下端点低于平衡杆122与结合部112的连接部分。于此实施例,卡槽开口112b的口径较佳为小于平衡杆122的杆径(即平方向的维度)。藉此,当平衡杆122进入卡槽122a连接结合部112时,可限制平衡杆122朝卡槽开口112b方向的移动,避免平衡杆122与结合部112脱离。再者,结合部112定义卡槽112a的侧壁较佳具有合宜的厚度以提供变形的弹性,增进平衡杆122与结合部112的连接便利性。换言之,当平衡杆122自卡槽开口112b进入卡槽112a时,结合部112定义卡槽112a的侧壁可向外弹性扩张,以利平衡杆122进入卡槽112a。
[0038] 在此需注意,图2A的实施例虽绘示平衡杆122为自结合部112的末端(即底面)进入卡槽112a以与结合部112连接,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如图2B所示,卡槽开口112b’可开设于结合部112’的侧面,而使得平衡杆122为自结合部112’的侧面进入卡槽112a’以与结合部112’连接。
[0039] 再者,底板130设置于键帽110下方,且底板130具有凹陷空间132对应键帽110的结合部112。于此实施例,凹陷空间132较佳为形成于底板130的破孔(如图1C所示)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如图3所示,凹陷空间132’可为形成于底板130的凹槽所构成。当键帽110朝底板130移动时,凹陷空间132作为结合部112的避让区,可容许结合部112伸入凹陷空间132。于此实施例,底板130为金属板,但不以此为限。
[0040] 如图1B及图1C所示,缓冲片140设置于底板130上,其中缓冲片140实质覆盖凹陷空间132,且缓冲片140具有可变形部142对应凹陷空间132。一般可藉由改变厚度,材料,或外形,提供较大变形量来形成缓冲片140上的可变形部142。例如:可变形部142可为(a)厚度相对较薄处,(b)射出或粘贴结合较柔软材料处,或(c)具有较易变形外形处,如:三边切断的活动舌片。
[0041] 具体而言,于较佳实施例中,缓冲片140的可变形部142为厚度相对较薄的部分,使得可变形部142相较于缓冲片140的其他部份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且可变形部142的设计可使得缓冲片140整体不因厚度太薄而破损,增加可制造性。于此实施例,可变形部142的厚度较佳不大于0.075mm,但不以此为限。缓冲片140的可变形部142较佳为覆盖于凹陷空间132,且缓冲片140的其余部分(即非可变形部的部分)覆盖于凹陷空间132周围的底板表面,使得可变形部142藉由弹性变形而提供键帽110的结合部112向下移动的缓冲机制,以达到减噪的功效。如图1D所示,当键帽110被按压时,键帽110会向下移动到较低位置(或称为下降位置,下同),即当键帽110朝底板130移动至较低位置时,结合部112的下端点低于平衡杆122,且结合部112的下端点朝凹陷空间132压抵可变形部142,进而使可变形部142延伸进入凹陷空间132中。具体而言,当键帽110朝底板130移动时,结合部112因突出于键帽110的键裙111b底表面而先撞击缓冲片140的可变形部142,进而使可变形部142向下变形而进入底板130的凹陷空间132。藉此,在不增加按键高度的条件下,不仅使得键帽110的结合部112具有足够的向下运动空间,同时让缓冲片140的可变形部142抵接结合部112作为缓冲弹性体而达到减噪的功效。
[0042] 于较佳实施例中,缓冲片140为薄膜开关,其中薄膜开关为部分挖空形成盲孔以作为可变形部142。具体而言,薄膜开关具有多层结构,其中薄膜开关中的至少一层对应凹陷空间132形成至少一薄膜开口且薄膜开关中的至少另一层实质覆盖至少一薄膜开口以作为可变形部142。换言之,薄膜开关中实质覆盖至少一薄膜开口的至少另一层(即可变形部)的总厚度较佳不大于0.075mm。
[0043] 举例而言,于一实施例,如图4A所示,薄膜开关140a为三层结构,其中第一层144及第三层148为电路层,且第二层146设置于第一层144及第三层148之间作为中介层,以分隔第一层144及第三层148的电路。当键帽110朝底板130移动致动薄膜开关140a时,第一层144与第三层148的电路接触导通,以输出致动信号。于此实施例,薄膜开关140a的第一层144及第二层146于对应凹陷空间132的部分形成薄膜开口144a、146a,其中薄膜开口144a、146a连通,且第三层148覆盖于薄膜开口146a的下方,以构成于可变形部142,其中可变形部142包含位于上侧的薄膜凹槽,其中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键帽110(即向下凹陷的形式)。换言之,第三层148的厚度为可变形部142的厚度,且第三层148对应薄膜开口144a、146a的部分为上述的可变形部142,以作为与结合部112接触的缓冲弹性体。
[0044] 在此需注意,当缓冲片为薄膜开关时,藉由薄膜开关的多层结构特性,可变形部142可有不同形式,不以图4A所示为限。于另一实施例,如图4B所示,薄膜开关140b的第一层144及第三层148于对应凹陷空间132的部分形成薄膜开口144a、148a,其中薄膜开口
144a、148a不连通并藉由第二层146分隔。换言之,第二层146覆盖于薄膜开口144a、148a的相向侧,以构成于可变形部142,其中可变形部142包含位于上/下两侧的两个薄膜凹槽,其中由第一层144的薄膜开口144a及第二层146的覆盖部分所构成的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键帽110(即向下凹陷的形式),而由第三层148的薄膜开口148a及第二层146的覆盖部分所构成的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底板130(即向上凹陷的形式)。于此实施例,第二层146的厚度为可变形部142的厚度,且第二层146对应薄膜开口144a、148a的部分为上述的可变形部142,以作为与结合部112接触的缓冲弹性体。
[0045]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4C所示,薄膜开关140c的第二层146及第三层148于对应凹陷空间132的部分形成薄膜开口146a、148a,其中薄膜开口146a、148a连通,且第一层144覆盖于薄膜开口146a的上方,以构成于可变形部142,其中可变形部142包含位于下侧的薄膜凹槽,其中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底板130。换言之,第一层144的厚度为可变形部142的厚度,且第一层144对应薄膜开口146a的部分为上述的可变形部142,以作为与结合部112接触的缓冲弹性体。
[0046]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4D所示,薄膜开关140d的第一层144于对应凹陷空间132的部分形成薄膜开口144a,且第二层146及第三层148覆盖于薄膜开口144a的下方,以构成于可变形部142,其中可变形部142包含位于上侧的薄膜凹槽,其中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键帽110。换言之,第二层146及第三层148的总厚度为可变形部142的厚度,较佳不大于0.075mm,且第二层146及第三层148对应薄膜开口144a的部分为上述的可变形部142,以作为与结合部112接触的缓冲弹性体。
[0047]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4E所示,薄膜开关140e的第三层148于对应凹陷空间132的部分形成薄膜开口148a,且第一层144及第二层146覆盖于薄膜开口148a的上方,以构成于可变形部142,其中可变形部142包含位于下侧的薄膜凹槽,其中薄膜凹槽的槽口朝向底板130。换言之,第一层144及第二层146的总厚度为可变形部142的厚度,较佳不大于0.075mm,且第一层144及第二层146对应薄膜开口148a的部分为上述的可变形部142,以作为与结合部112接触的缓冲弹性体。
[0048] 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缓冲片140包含薄膜开关140f及膜片141,其中薄膜开关140f具有通孔149对应结合部112,且膜片141覆盖于通孔149一侧作为可变形部142。藉此,当键帽110朝底板移动时,结合部112通过通孔149压抵膜片141,使膜片141延伸入凹陷空间132。具体而言,于图5A的实施例中,膜片141覆盖于通孔149下方作为可变形部142,如此当键帽110朝底板130移动时,结合部112穿过通孔149朝凹陷空间132压抵膜片141,使膜片141延伸入凹陷空间132(类似于图1D)。薄膜开关140f可具有类似上述的多层结构,其中于第一层144、第二层146及第三层148对应凹陷空间132分别形成薄膜开口144a、146a、148a,且薄膜开口144a、146a、148a连通形成通孔149。于图5A的实施例中,膜片141覆盖于通孔149下方(即覆盖于第三层148下方),膜片141覆盖于通孔149的部分(即对应通孔149的部分)为上述的可变形部142,以作为与结合部112接触的缓冲弹性体。于图5B的实施例中,膜片141覆盖于通孔149上方(即覆盖于第一层
144上方)作为可变形部142,如此膜片141上可供设置有键盘复数个键帽所需的复数个弹性体(rubber dome),以方便一次把所有复数个弹性体组装到底板上方。亦即,膜片141可为连接复数个弹性体的片体。于图5B的实施例中,当键帽110朝底板130移动时,结合部
112朝凹陷空间132压抵膜片141通过通孔149,使膜片141延伸入凹陷空间132。于一实施例,膜片141可为聚酯片或橡胶片,且膜片141的厚度较佳小于薄膜开关140f的厚度。举例而言,膜片141可为麦拉片(Mylar),且厚度较佳为小于0.075mm,但不以此为限。在此需注意,当可变形部142的材料本身具有较大变形弹性时,可变形部142的厚度可大于0.075mm且与结合部112碰撞仍可产生上述的弹性变形。
[0049] 此外,图1A虽绘示平衡杆122仅连接于键帽110,但依据按键尺寸及/或设计需求,平衡杆可具有不同形式及数量。于另一实施例,如图6A至图6C所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200包含键帽110、平衡杆124、底板130及缓冲片140,其中键帽110、底板130及缓冲片140分别具有类似上述结合部、凹陷空间132、可变形部142的配置,且缓冲片140可实施为上述图4A至图4E的薄膜开关140a-140e,或图5的膜片141及薄膜开关140f。于后的说明着重于本实施例不同之处。具体而言,平衡杆124连接于键帽110及底板130之间,亦即平衡杆124一侧连接于键帽110,另一侧连接于底板130,以改善键帽110的带动性;如此当使用者只按压键帽右侧时,键帽左侧也能一起同时下降,避免键帽110呈现右侧较低,左侧较高的倾斜状态。于此实施例,平衡杆124为U形杆,且于U形两端具有朝U形开口弯折的延伸部124a,其中延伸部124a作为与底板130可滑动地卡合的卡勾。具体而言,底板130除上述的凹陷空间132外,还具有与平衡杆124的延伸部124a卡合的连接部134。于此实施例,连接部134为自底板130表面向上弯折的连接机构,其中连接部134具有滑槽134a。
在此需注意,缓冲片140具有相应的开口143,以容许连接部134自开口143伸出,以使平衡杆124的延伸部124a可滑动地插入滑槽134a中。当键帽110相对于底板130移动时,延伸部124a于滑槽134a中移动,以增进键帽110移动的平衡性。相应于平衡杆124的构形,键帽110具有对应的结合部114,以供连接平衡杆124。于此实施例,复数个结合部114对应平衡杆124设置于键帽110的下表面110a,以分别连接平衡杆124的对应杆身部分。类似于上述结合部112,结合部114自键帽110的下表面110a突出,且结合部114的下端点突出键裙的底表面。在此需注意,结合部114可具有类似于图2A或图2B的卡勾结构,而使得结合部114的下端点低于平衡杆124的下端点,于此不再赘述。如图6D所示,当键帽110朝底板130移动至较低位置(或称为下降位置,下同)时,结合部114的下端点低于平衡杆
124,且结合部114的下端点朝凹陷空间132压抵可变形部142,进而使可变形部142延伸进入凹陷空间132。藉此,使得键帽110的结合部114具有足够的向下运动空间,同时让缓冲片140的可变形部142抵接结合部114作为缓冲弹性体而达到减噪的功效。
[0050]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7A至图7C所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300包含键帽110、平衡杆122、124(或将平衡杆122称为第一平衡杆,平衡杆124称为第二平衡杆,下同)、底板130及缓冲片140。换言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300同时具有图1A的平衡杆122及图6A的平衡杆
124,且键帽110具有复数结合部112、114(或将结合部112称为第一结合部,结合部114称为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112连接第一平衡杆122,第二结合部114连接第二平衡杆124,下同)。于此实施例,平衡杆124较佳为设置于平衡杆122的外侧,以作为键帽110及底板
130之间的连杆。再者,底板130的凹陷空间132及缓冲片140的可变形部142可具有适当的尺寸及位置,而使得邻近的结合部112、114可压抵同一可变形部142的不同部分进而使可变形部142变形延伸进入同一凹陷空间132(如图7D所示),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底板130的凹陷空间132及缓冲片140的可变形部142可与结合部112、114形成个别的对应,以结合部112、114可压抵不同的可变形部142,进而使可变形部142变形延伸进入对应的凹陷空间132。
[0051] 此外,于一实施例,如图8A所示,平衡杆122较佳具有曲形剖面,使得平衡杆122的中间段122b低于两端部段122c。具体而言,平衡杆122具有中间段122b及自中间段122b两端延伸的两端部段122c,且两端部段122c及中间段122b构成U形剖面。相应于此,键帽110连接于中间段122b的结合部1121的长度大于连接于端部段122c的结合部1122的长度,其中结合部1121设置的位置较结合部1122接近键帽110中央。亦即,结合部1121自键帽110下表面至卡槽1121a的底部的距离大于结合部1122自键帽110下表面至卡槽
1122a的底部的距离,以使得平衡杆122保有U形剖面。
[0052] 再者,连接平衡杆122的结合部112(亦即第一结合部112)的长度较佳为大于(如图8B所示)或等于(如图7C所示)连接外侧平衡杆124的结合部114(亦即第二结合部114)的长度。亦即,设置于键帽110的下表面110a内侧的结合部(例如结合部112)具有大于或等于外侧的结合部(例如结合部114)的长度。
[0053] 于另一实施例,如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装置10,其包含上述的按键结构100、200及/或300。本发明的键盘装置10藉由按键结构100、200或300的缓冲设计,于按键操作时可提供缓冲弹性,避免或降低键帽直接碰撞底板产生的噪音。再者,本发明的键盘装置10藉由按键结构的薄膜开关的多层结构形成缓冲设计,在不增加材料成本下可有效达到减噪的功效。
[0054]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