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开关及其线路设置方法

申请号 CN201510988481.6 申请日 2015-12-24 公开(公告)号 CN106373817A 公开(公告)日 2017-02-01
申请人 祯信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郑旭峰;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 薄膜 开关 及其线路设置方法。所述薄膜开关包括二薄膜、触控 电路 以及软扁平 电缆 ,其中二薄膜具有相对应的二内表面;触控电路,形成于薄膜的相对应的内表面,触控电路具有多个触控部以及出线端,且两个相对应的触控部接收按压而导通,以传输 信号 至出线端。软扁平电缆具有接合部,接合部与出线端电性连接,以形成出线头,其中对应位于薄膜处的触控电路不设置有跳线,而跳线设置于软扁平电缆。本发明不仅使薄膜的设计简单化且更可以相同的薄膜设计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权利要求

1.一种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设置方法包括:
提供二薄膜,具有相对应的二内表面;
于所述薄膜的相对应的所述内表面形成触控电路,所述触控电路具有多个触控部以及出线端,且所述触控部的二个对应接收按压而导通,以传输信号至所述出线端;以及提供软扁平电缆,所述软扁平电缆具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以形成出线头,
其中对应位于所述薄膜处的所述触控电路不设置有跳线,而所述跳线设置于所述软扁平电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扁平电缆为自所述薄膜可拆卸地与所述薄膜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扁平电缆经由转接器或机构件以与所述薄膜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扁平电缆藉由热压胶带黏合以与所述薄膜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所述薄膜之间设置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具有多个开孔,分别对应于所述触控部的二个。
6.一种薄膜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薄膜,具有相对应的二内表面;
触控电路,具有多个触控部以及出线端,所述触控电路配置于所述薄膜的相对应的所述内表面,且所述触控部的二个对应接收按压而导通,以传输信号至所述出线端;以及软扁平电缆,具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出线端连接,以形成出线头,其中对应位于所述薄膜处的所述触控电路无跳线设置,而所述软扁平电缆设置有所述跳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接器或机构件,所述接合部经由所述转接器或所述机构件而自所述出线端可拆卸地与所述出线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扁平电缆为薄膜扁平电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出线端藉由胶带黏合或热压的方式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层,配置于所述薄膜之间,所述绝缘层具有多个开孔,其分别对应于所述触控部的二个。

说明书全文

薄膜开关及其线路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及线路设置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薄膜开关及其线路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薄膜开关(Membrane Switch)是利用分别位于两相对薄膜(thin film)内表面上的多个触控部(touch portion)在经过外挤压后,令两相对应的触控部互相接触而使电路形成导通,进而达成预期的开关作用以产生信号。将数组薄膜开关组合并经由电路连接后即可成为一组输入设备,常见于笔记本电脑(Notebook PC)键盘(keyboard)所使用的软性印刷电路板
[0003] 图1为已知一种运用于笔记本电脑键盘中具出线头的薄膜开关的示意图。一般来说,如图1所示的已知具出线头的薄膜开关10a于设计制造时,除了薄膜开关主体20a之外,通常还包含一组出线头30a用来连接其他硬件主板(motherboard)等,但因为各家厂商所设计的按键或触控部22a位置与数量、薄膜开关主体20a的规格、出线端24a的位置与出线头30a的方向、长度及位置、以及电路信号传递的设计等都不尽相同,致使薄膜开关10a的供货商因应客制化而需要个别设计及制造。
[0004] 在目前的设计中,因应电路信号传递的设计,薄膜开关主体20a处会设置多个跳线。这造成薄膜开关主体20a处的线路设计复杂。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其线路设置方式与已用的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式不同。
[0006]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开关,其在薄膜开关主体处无跳线设置。
[0007] 本发明的一种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提供二薄膜,具有相对应的二内表面;于所述薄膜的相对应的所述内表面形成触控电路,所述触控电路具有多个触控部以及出线端,且所述触控部的二个对应接收按压而导通,以传输信号至所述出线端;以及提供软扁平电缆,所述软扁平电缆具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出线端电性连接,以形成出线头,其中对应位于所述薄膜处的所述触控电路不设置有跳线,而所述跳线设置于所述软扁平电缆。
[0008]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软扁平电缆为自所述薄膜可拆卸地与所述薄膜连接,且上述的软扁平电缆经由转接器以与所述薄膜可拆卸地连接。
[0009]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软扁平电缆藉由热压胶带黏合或机构件固定方式以与所述薄膜连接。
[0010]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于所述薄膜之间设置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具有多个开孔,分别对应于所述触控部的二个。
[0011] 本发明的一种薄膜开关,包括二薄膜、触控电路以及软扁平电缆。薄膜具有相对应的内表面,而触控电路具有多个触控部以及出线端,所述触控电路配置于所述薄膜的相对应的所述内表面,且所述触控部的二个对应接收按压而导通,以传输信号至该出线端。软扁平电缆具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出线端连接,以形成出线头,其中对应位于所述薄膜处的所述触控电路无跳线设置,而所述软扁平电缆设置有所述跳线。
[001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包括转接器,而所述接合部经由所述转接器而自所述出线端可拆卸地与所述出线端连接。
[0013]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软扁平电缆为薄膜扁平电缆。
[0014]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接合部与所述出线端藉由胶带黏合、热压或机构件固定的方式连接。
[001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层,配置于所述薄膜之间,所述绝缘层具有多个开孔,其分别对应于所述触控部的二个。
[0016]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一种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提供了与已用的薄膜开关不同的线路设置方法,而经由此方式制作出来的薄膜开关在薄膜处的触控电路并没有设置跳线,因此不仅让薄膜的设计简单化且更可以相同的薄膜设计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
[0017]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已知一种运用于笔记本电脑键盘中具出线头的薄膜开关的示意图;
[0019] 图2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制作薄膜开关的步骤流程图
[0020] 图3A为软扁平电缆与其中一片薄膜一体成型的示意图;
[0021] 图3B为薄膜开关的局部剖面图;
[0022] 图4A及图4B为软扁平电缆以热压的方式与薄膜连接的两种方式的示意图;
[0023] 图4C为再使用机构件以更进一步确保及防护软扁平电缆与出线端的压合处的示意图;
[0024] 图5A为软扁平电缆以胶带黏合的方式与薄膜连接的示意图;
[0025] 图5B为利用机构件以将出线端与软扁平电缆接合在一起的示意图;
[0026] 图5C为机构件利用端口代替的示意图;
[0027] 图6为薄膜藉由转接器以与软扁平电缆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
[0028] 图7为图3A的薄膜开关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图2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薄膜开关的线路设置方法制作薄膜开关的步骤流程图。图3A为软扁平电缆与其中一片薄膜一体成型的示意图,而图3B为薄膜开关的局部剖面图。请同时参考图2、图3A及图3B,薄膜开关100的线路设置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如步骤S110,提供二薄膜130a、130b,具有相对应的二内表面;如步骤S120,于薄膜130a、
130b的相对应的内表面132a、132b形成触控电路,触控电路具有多个触控部142以及出线端136,且触控部142的二个对应接收按压而导通,以传输信号至出线端136;以及如步骤S130,提供软扁平电缆120,软扁平电缆120具有接合部124,接合部124与出线端136电性连接,以形成出线头30a。特别的是,在本发明的薄膜开关中对应位于薄膜130a、130b处的触控电路不设置有跳线,而跳线设置于软扁平电缆120。为了让薄膜130a、130b之间有良好的绝缘效果以避免薄膜130a、130b之间的线路互相接触而短路,如步骤S140,更包括于薄膜130a、130b之间设置绝缘层134,其中绝缘层134具有多个开孔136,分别对应于触控部142的二个以使在位于开孔136的两端的触控部142接受按压的时候,触控部142彼此接触才会电性导通。
[0030] 上述的软扁平电缆120可以是和薄膜130a、130b的其中一片(例如为薄膜130a)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利用转接器、热压或是胶带黏合的方式与薄膜130a、130b连接,依照实际的需求选用。
[0031] 在软扁平电缆120a与薄膜130a一体成型的例子中,可以是在薄膜130a的内表面132a上形成一部分的触控电路时一并形成软扁平电缆120a的线路,其中可将薄膜130a分成薄膜本体部130c及扁平电缆部130d,而一部分的触控电路即是形成在薄膜本体部130上而软扁平电缆120a的线路即是形成在扁平电缆部130d上。
[0032] 图4A及图4B为软扁平电缆以热压的方式与薄膜连接的两种方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4A及图4B,在软扁平电缆120b以热压的方式与薄膜130a、130b连接的例子中,例如是先将两个薄膜130a、130b先上下压合后,再对出线端136以及软扁平电缆120b进行热压,其中使出线端136及软扁平电缆120b能够电性连接的压合胶可以选用异方向性导电胶(ACF)。在另一未显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使软扁平电缆120b的上、下表面都设置有电性接点(未标示),且薄膜130a、130b的内表面132a、132b设置电性接点(未标示),且将软扁平电缆120b放置于两个薄膜130a、130b之间,并使电性接点彼此对应后进行热压。
[0033] 图4C为再使用机构件以更进一步确保及防护软扁平电缆120b与出线端136的压合处的示意图。如图4C所示,经由机构件140的设置,可更进一步确保出线端136与软扁平电缆120b经由压合胶的电性连接,且机构件140还可以防止接合处受到冲击或外力拉扯而损坏。此机构件140可以是由塑料制作而成的,且形状并不受图示中所示出的例子而限制,只要能够达成设置机构件140的目的及功效即可。
[0034] 图5A为软扁平电缆以胶带黏合的方式与薄膜连接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A,软扁平电缆120c也可以是利用胶带150以与薄膜130a的出线端136连接在一起,其中胶带150可以是由异方向性导电胶制作而成的,以使黏合在一起的软扁平电缆120c以及薄膜130a的出线端136能够电性连接。类似的概念,也可如图5B所示,在不使用胶带150或压合胶的情况下利用机构件140以将出线端136与软扁平电缆120c以如图5B示的方式接合在一起。当然,机构件140也可以是利用端口160代替,如图5C所示。
[0035] 为了图示简洁,上述图4B、图4C、图5B及图5C并未示出如图4A及图5A有示出的电性接点(未标示),但电性接点的设置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不再赘述。
[0036] 图6为薄膜藉由转接器以与软扁平电缆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请参考图6,可以于薄膜130a、130b的内表面132a、132b设置电性凸点132c、132d,而在软扁平电缆120的上、下表面各设置用于让电性凸点132c、132d对应插入的插槽124a、124b作为转接器,因此在电性凸点132c、132d对应插入转接器中,便可以达到让薄膜130a、130b与软扁平电缆120d电性连接的目的。
[0037] 由图4A至图6所举出的接合方式可知,薄膜可藉由多种方式与软扁平电缆电性接合在一起,上述所举出的例子并不用以限制发明的概念,该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的情况下,可实施依照需求加以选用或组合以实施相同的技术手段,且达到同样的目的或效果。
[0038] 图7为图3A的薄膜开关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A及图7,由于跳线的设置会影响到电路信号传递的设计,因此藉由使对应于薄膜130a、130b处的触控电路无跳线设置,可以简化薄膜130a、130b的内表面132a、132b的触控电路的线路设计,且同时将跳线于软扁平电缆上的设置方式及电路信号传递的设计同时加以考虑后以形成在软扁平电缆120上。
[0039] 详细而言,在软扁平电缆120上形成金属层M,且金属层M具有实体(physical)分离以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接点C1、第二接点C2以及导线170,其中部分的导线170延伸通过第一接点C1以及第二接点C2之间。而为了让第一接点C1以及第二接点C2可以电性导通以传递信号,因此在第一接点C1以及第二接点C2之间形成跳线J,其中跳线J横跨位于第一接点C1以及第二接点C2之间的导线170,跳线J可形成在导线170的上方或下方,依照需求而定。而为了避免跳线J与导线170导通,因此在跳线J与导线170之间设置绝缘层I。
[0040] 附带一提,图3A中所示的跳线的排列方式仅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而已,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依照需求而改变跳线的设置方式及连接关系。
[0041] 综上所述,于本发明的薄膜开关及其线路设置方法中,提供了一种与已用的薄膜开关不同的线路设置方式,其中已用的薄膜开关都是将跳线设置在薄膜处,与本发明的薄膜开关及其线路设置方法中是使薄膜处无跳线设置而软扁平电缆处有跳线设置的设置方式不同。
[0042] 再者,使薄膜处无跳线而软扁平电缆处有跳线的设置方式,便可以依照需求而将软扁平电缆与薄膜分离供应。简单来说,即是针对不同客户甚至不同机型的需求,所提供的薄膜及触控电路可以是相同的类型,仅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设计的软扁平电缆即可。
[0043] 将软扁平电缆与薄膜分开供应的情况下,可以将薄膜与软扁平电缆分别制作,因此膜片上的薄膜矩阵或是软扁平电缆矩阵的排列可以更为紧密,减少切割后的膜片空白处的废料。
[0044]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改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