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开关

申请号 CN201210074664.3 申请日 2012-03-20 公开(公告)号 CN102693852A 公开(公告)日 2012-09-26
申请人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石龟晃; 屋内康典;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按压 开关 ,该按压开关具有第一触点板、第二触点板、间隔件、可动触点、盖体。第一触点板在中央具有凸部且在端部具有第一 端子 。第二触点板与第一触点板的凸部所突出的一侧的面相对置,其在中央具有开口部,在端部具有第二端子。间隔件存在于第一触点板与第二触点板之间,并将第一触点板和第二触点板粘接。可动触点为圆顶状,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且与第二触点板的上表面抵接,并且突起部隔着开口部空出规定间隔地与第一触点板的凸部相对置。盖体保持可动触点并安装在第二触点板的上表面上。所述按压开关配置成当可动触点被按压操作而可动触点向下方翻转时,突起部与凸部抵接。
权利要求

1.一种按压开关,其中,具备:
第一触点板,其在中央具有凸部且在端部具有第一端子
第二触点板,其与所述第一触点板的所述凸部所突出的一侧的面相对置,并在中央具有开口部,在端部具有第二端子;
间隔件,其存在于所述第一触点板与所述第二触点板之间,且将所述第一触点板和所述第二触点板粘接;
圆顶状的可动触点,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与所述第二触点板的上表面抵接,并且所述突起部隔着所述开口部空出规定间隔地与所述第一触点板的所述凸部相对置;
盖体,其保持所述可动触点且安装在所述第二触点板的上表面上,
所述按压开关配置成当所述可动触点被按压操作而所述可动触点向下方翻转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凸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是设置在所述可动触点上的多个突起部中的一个,所述多个突起部沿着假想圆设置,所述第一触点板的所述凸部为具有比所述假想圆的直径大的直径的上表面的大致圆锥台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开关配置成当所述可动触点被按压操作而所述可动触点向下方翻转时,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凸部的上表面的外周部附近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所述可动触点内与外部连通的通空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空路由形成于所述第二触点板上的狭缝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点板的所述凸部为环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为液晶聚合物,所述第一触点板和所述第二触点板通过锚定效应而利用所述间隔件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触点板和所述第二触点板所重叠的部分的整体上。

说明书全文

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部中的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在各种电子设备中,伴随着小型化、轻量化以及薄型化的进程,多功能化也正在发展。伴随于此,对于用在电子设备的操作部中的按压开关而言,强烈期望实现其小型化·薄型化。
[0003] 关于以往的按压开关,使用图8~图10进行说明。图8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图9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按压操作时的剖视图。壳体1为合成树脂制,在上表面具有开口,在凹部内底面设置有金属制的中央固定触点2,在夹着中央固定触点2的点对称位置的两个部位设置有金属制的外侧固定触点3。与中央固定触点2连接的端子2A及与外侧固定触点3连接的端子3A向壳体1的外方被导出。
[0004] 可动触点4由弹性金属薄板制成,其形成为上方凸形的圆顶状,在下表面实施了优良导电性表面处理。可动触点4收容在壳体1的凹部内,外周下端载置在外侧固定触点3上。另外,可动触点4的中央部下表面隔开间隔地与中央固定触点2的上表面对置。
[0005] 保护片5通过在绝缘膜的下表面涂敷粘合剂(未图示)而形成。保护片5以覆盖壳体1的凹部上表面的方式通过下表面的粘合剂固定在壳体1上。
[0006] 以往的按压开关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从保护片5的上方对可动触点4的圆顶状的中央部分施加按压,如图9所示,在该按压力超过规定的力时,可动触点4的中央部分伴随着喀哒感而向下方凸形弹性翻转。如此,可动触点4的中央部下表面与下方的中央固定触点2接触。由此,外侧固定触点3与中央固定触点2经由可动触点4导通,对应的端子2A、3A间成为开关接通状态。
[0007] 此外,当解除按压力时,可动触点4的中央部分伴随着喀哒感而弹性回复成原来的上方凸形,可动触点4的中央部下表面从中央固定触点2分离。由此,对应的端子2A、3A间成为开关断开状态。
[0008]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与本申请的发明关联的在先技术文献信息,例如已知有日本特开2003-29717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63823号公报。
[0009] 在上述以往的按压开关中,将中央固定触点2和外侧固定触点3以及对应的端子2A和端子3A镶嵌成形而形成壳体1。因此,若壳体1的厚度薄,则在合成树脂的薄壁部分容易产生充填不足。因此,难以实现壳体1的进一步小型化·薄型化。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将相当于壳体的构件形成为新的结构,从而提供一种与薄型化相适应且在开关操作时具有优良的接触稳定性的小型的按压开关。
[0011] 本发明的按压开关具有第一触点板、第二触点板、间隔件、可动触点、盖体。第一触点板在中央具有凸部,在端部具有第一端子。第二触点板与第一触点板的凸部所突出的一侧的面相对置,在中央具有开口部且在端部具有第二端子。间隔件存在于第一触点板与第二触点板之间,并将第一触点板和第二触点板粘接。可动触点为圆顶状,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并与第二触点板的上表面抵接,并且突起部隔着开口部空出规定间隔地与第一触点板的凸部相对置。盖体保持可动触点且安装在第二触点板的上表面上。所述按压开关配置成当可动触点被按压操作而可动触点向下方翻转时,突起部与凸部相抵接。
[0012]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相当于以往产品的壳体、外侧固定触点、中央固定触点的构件形成为利用间隔件将由导电性金属薄板构成的两片触点板之间固接的层叠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对应于两片触点板和间隔件的厚度的薄型化。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外观图。
[0014]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15]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0016]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包括狭缝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0017]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狭缝部的放大剖视图。
[0018]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按压操作时的剖视图。
[0019]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按压开关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0020] 图8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
[0021] 图9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22] 图10是以往的按压开关的按压操作时的剖视图。
[0023] 符号说明
[0024] 1 壳体
[0025] 2 中央固定触点
[0026] 2A 端子
[0027] 3 外侧固定触点
[0028] 3A 端子
[0029] 4 可动触点
[0030] 5 保护片
[0031] 11 第一触点板
[0032] 11A 第一端子
[0033] 11B 凸部
[0034] 12 第二触点板
[0035] 12A 第二端子
[0036] 12B 开口部
[0037] 12C 狭缝
[0038] 12D 切口部
[0039] 13 间隔件
[0040] 13A 开口部
[0041] 14 可动触点
[0042] 14A 突起部
[0043] 15 保护片
[0044] 16 粘合剂层
[0045] 100 按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使用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外观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包括狭缝部的位置处的剖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狭缝部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按压操作时的剖视图。
[0047] 按压开关100具有第一触点板11、第二触点板12、间隔件13、可动触点14、作为盖体的保护片15。第一触点板11在中央处具有凸部11B,在端部具有第一端子11A。第二触点板12与第一触点板11的凸部11B所突出的一侧的面相对置,在中央处具有开口部12B,在端部具有第二端子12A。间隔件13存在于第一触点板11与第二触点板12之间,并将第一触点板11和第二触点板12粘接。可动触点14为圆顶状,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14A并与第二触点板12的上表面抵接,并且,突起部14A隔着开口部12B空出规定间隔地与第一触点板11的凸部11B相对置。保护片15保持可动触点14且安装在第二触点板12的上表面上。并且配置成当可动触点14被实施按压操作而可动触点14向下方翻转时,突起部14A与凸部11B抵接。
[0048] 以下,对各构成要件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第一触点板11由对不锈板的两面实施处理而成的优良导电性金属薄板构成,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从第一触点板11的对置的两边呈线对称地分别向外方突出设置有第一端子11A各一个。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子11A设置在两个边的各自的端部。另外,在第一触点板11的中央处设置有朝向上方锻造形成的大致圆锥台状的凸部11B。
[0049] 第二触点板12由在不锈钢板的两面实施镀银处理而成的优良导电性金属薄板构成,其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第二触点板12与第一触点板11对置配置,在中央处具有比第一触点板11的凸部11B的上表面大的圆形的开口部12B。第二触点板12在与两个第一端子11A呈线对称的位置上向外方突出形成有两个第二端子12A。
[0050] 第一端子11A朝向第二触点板12从根部折弯。同样,第二端子12A朝向第一触点板11从根部折弯。
[0051] 间隔件13为薄膜的大致矩形平板状,由LCP树脂(液晶聚合物)等形成。间隔件13设置在第一触点板11与第二触点板12之间,在中央处具有与第二触点板12的开口部
12B为相同形状或比第二触点板12的开口部12B小的圆形的开口部13A。开口部13A具有比凸部11B的上表面的直径大的直径。间隔件13至少设置在第一触点板11与第二触点板
12的俯视下的重叠(overlap)部分的整体上,从而确保第一触点板11与第二触点板12的绝缘状态。间隔件13的上下的两面分别与第一触点板11和第二触点板12的相互面对的面粘接。即,如图3所示,以从下侧依次层叠第一触点板11、间隔件13、第二触点板12的层叠状态被一体化。
[0052] 另外,作为其制作方法,在通过第一触点板11和第二触点板12挟持间隔件13的状态下,从凸部11B形成后的第一触点板11的下方和第二触点板12的上方施加压力和热。通过以这种方式实施热压接,能够使LCP树脂制的间隔件13软化,并产生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从而间隔件13的表面与第一触点板11及第二触点板12的表面分别相互固接。由此,能够在不使用粘接剂等的情况下使第一触点板11、间隔件13、第二触点板12一体化。
[0053] 另外,第二触点板12在和第一触点板11一体化后与第一端子11A对置的部具有切口部12D。同样地,在第一触点板11的与两个第二端子12A对置的两个部位的角部也设置有切口部(未图示)。通过该切口部12D,在向印刷基板等进行钎焊安装时,能够防止第一端子11A和第二触点板12以及第二端子12A和第一触点板11发生短路。此外,热压接时软化了的间隔件13的LCP树脂进入这些切口部12D而固化
[0054] 进一步而言,在俯视下第一触点板11形成为比第二触点板12小的尺寸。通过该结构,与切口部12D同样地,热压接时软化的间隔件13的LCP树脂进入第一触点板11的外周端部而固化。由此,能够更加稳定地确保组装后的第一触点板11与第二触点板12的外周端部的绝缘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俯视下第一触点板11的尺寸比第二触点板12的尺寸小,但是若反之构成为第二触点板12的尺寸比第一触点板11的尺寸小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0055] 需要说明的是,间隔件13也可以使用LCP树脂以外的树脂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使用9T尼龙或PPS(聚苯硫醚)等热可塑性的树脂材料。
[0056] 可动触点14由在下表面实施了优良导电性的表面处理的弹性金属薄板构成,其形成为上方凸形的圆形圆顶状。在可动触点14的中央下表面,以沿着以中央位置为中心的假想圆的方式在间隔120°的三个部位向下方突出设置有大致球面状的突起部14A。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触点14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俯视圆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或大致矩形等多边形状。进一步而言,虽然对于突起部14A的形状、配置位置和数量等没有特殊限定,但是优选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多个突起部14A,从而在开关操作时获得以多点稳定地接触的接触状态。
[0057] 可动触点14抵接并载置于第二触点板12的上方。可动触点14的中央部下表面隔着第二触点板12的开口部12B及间隔件13的开口部13A空出规定间隔地与第一触点板11的上表面相面对。
[0058] 大致圆锥台状的凸部11B的上表面的直径形成为比可动触点14的设置有突起部14A的假想圆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由此,当使可动触点14弹性翻转时,突起部14A与凸部
11B的接近构成侧面部的倾斜面的上表面的外缘部位、即凸部11B的上表面的外周部附近抵接。
[0059] 需要说明的是,突起部14A与凸部11B抵接的抵接部位也可以是凸部11B的侧面部的倾斜面。根据这种结构,由于突起部14A被凸部11B的侧面部间接地支撑,所以即使被反复操作也能够不易产生凸部11B的陷入。另外,通过对凸部11B的高度和突起部14A的高度进行适当地设定,能够容易将触点间距离设定成适当的距离。
[0060] 保护片15由矩形形状的绝缘膜构成且在下表面整面具有粘合剂层16。保护片15通过粘合剂层16固定在第二触点板12的上表面,由此能够实现盖体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触点14也由粘合剂层16保持,由此能够实现可动触点14的定位。作为用于保护片15的绝缘膜,优选为聚酰亚胺树脂等具有耐热性的材料。作为用于粘合剂层16的粘接剂,优选丙烯系等具有耐热性的材料。另外,作为保护片15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为矩形形状,但是可以根据开关的形状·大小进行适当的设定。如此,若形成为使用了设置有粘合剂层16的保护片15的结构,则能够通过粘合剂层16容易地以密接状态将保护片15安装到第二触点板12上。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利用与间隔件13同样的LCP树脂制成保护片15,在不使用粘合剂层16的情况下通过热压接完成安装。
[0061] 进一步而言,如图2、图4、图5所示,优选形成将可动触点14内部和外部连通的通空路。具体而言,优选在第二触点板12上以从其外周端部朝向开口部12B的方式设置狭缝12C。狭缝12C为宽度0.15mm左右的直线形状,其前端形成为圆弧状。狭缝12C设置为比可动触点14的外周下端靠内侧且不会贯通到开口部12B的这种范围的长度。即,可动触点14的下表面所围成的空间内的空气能够从可动触点14的外周下端的内侧附近经由狭缝12C向外方流通。由此,对应于可动触点14的动作而成为压缩状态或负压状态的可动触点
14内的空气能够经由由狭缝12C形成的通空路而流出、流入,从而能够抑制喀哒触感的钝化
[0062] 需要说明的是,狭缝12C也可以贯通到开口部12B,但是若如该结构那样形成为不贯通到开口部12B的结构,则在制造时能够防止第二触点板12以狭缝12C部分为边界而产生扭曲等变形。因此,能够提高生产稳定性。
[0063] 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以如上方式构成,接下来,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0064] 首先,当通过使用者利用手指进行按压等动作从上方向保护片15的中央施加按压力时,下方的可动触点14的圆顶状顶点部被施加有按压力。若该按压力超过规定的力,则如图6所示,可动触点14的圆顶状中央部伴随着喀哒感弹性翻转成下方凸形。于是,设置在可动触点14的中央部的突起部14A与在下方面对的第一触点板11的凸部11B上表面接触。由此,第二触点板12和第一触点板11经由可动触点14电导通,在第二端子12A和第一端子11A之间成为开关接通状态。此时,因按压而被压缩的可动触点14内的空间的空气从可动触点14的外周下端的内侧附近经由狭缝12C向外方流出。即,因可动触点14的翻转动作而被压缩的空气向外方流出,所以,可动触点14的翻转动作能够在不因压缩空气而受阻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喀哒触感。
[0065] 然后,当通过使用者进行使手指离开开关等动作而解除按压力时,可动触点14在自身回复力的作用下伴随着喀哒感而弹性恢复为原来的上方凸形的圆顶状。于是,第二端子12A和第一端子11A之间成为开关断开状态。此时,通过翻转回复动作使可动触点14内的体积扩大,从而内部成为负压状态。由此,开关的外方的空气经由狭缝12C从可动触点14的外周下端向可动触点14内流入。
[0066]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将相当于以往的壳体的构件形成为使第一触点板11、间隔件13、第二触点板12一体化而成的简易的层叠结构。因此,通过使第一触点板11、间隔件13及第二触点板12的各自厚度形成得薄,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薄型化。
[0067] 进一步而言,在以往为了形成壳体1的凹部,需要壳体1的外壁部分,但是在本结构中,由于形成为使可动触点14配置在第二触点板12上的结构,因此无需形成外壁部分,相应地能够实现小型化。
[0068] 另外,通过设置狭缝12C,能够形成将可动触点14内与外侧相连的通空路。由此,能够使对应于可动触点14的动作而成为压缩状态或负压状态的可动触点14内的空气经由通空路而流出、流入。因此,能够降低空气的影响而获得良好的喀哒触感。
[0069]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通空路,也可以不像狭缝12C那样通过对第二触点板12进行切口而形成,而通过在第二触点板12上沿厚度方向形成凹形状的槽而构成。另外,还可以在间隔件13上形成与第二触点板12同样的狭缝而构成通空路。无论为哪种结构,对应于可动触点14的动作而成为压缩状态或负压状态的可动触点14内的空气都能够经由通空路而流出、流入,从而获得良好的喀哒触感。
[0070] 另外,若如该结构那样形成为狭缝12C不贯通到开口部12B的结构,则与贯通到开口部的情况相比,可期待能够抑制尘埃等向可动触点14内侵入的效果,因此优选。需要说明的是,狭缝12C的形成图案可以从直线状变化为弯曲的形状或曲线状。
[0071] 进一步而言,虽然没有进行图示,但是也可以在与可动触点14的圆顶状的中央部分对应的保护片15的上表面位置设置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等绝缘树脂构成的大致圆柱状的按压用突起。按压用突起可以构成为通过热固化性或紫外线固化性的粘接剂等固定在保护片15上表面上,也可以与保护片15一体形成。若形成为这种结构,在按键开关装配在携带式电话等电子设备上使用时,即使电子设备的操作按钮与该按键开关的中心位置稍偏离,由于能够经由按压用突起按压可动触点14的中心,从而能够始终获得良好的喀哒触感。
[0072]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触点板11的凸部11B设置成大致圆锥台状,则在向上方锻造钣金原材料而形成所述凸部11B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因此优选。然而,在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或俯视多边形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如图7所示,作为凸部11C的形状,可以为中心凹入的形状,即俯视下成为环状的形状。通过形成为该形状,与突起部14A抵接的部位成为不仅从外侧面部被支承而且从内侧面部也间接地被支承的结构,因此凸部11C的强度得到进一步增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因反复操作造成凸部11C的陷落,能够长期维持在按压操作时稳定的接触状态。
[007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点板11及第二触点板12不局限于在不锈钢板上实施镀银处理而成的部件,也可以通过银包层材料等形成,只要是被实施了表面处理以具有良好导电性且具有钎焊性优良的表面的材料即可。另外,该表面处理也可以不在整个面都实施,在第一端子11A和第二端子12A的表面部分实施钎焊性优良的表面处理,且在第一触点板11和第二触点板12的各中央部分的开关的触点功能部分实施导电性优良的表面处理即可。另外,第一端子11A和第二端子12A也可以形成为J弯头(bent)形状等。
[0074]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表示上下左右等方向的描述仅用于规定构成要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非规定绝对的位置。
[0075] 本发明的按压开关100适应薄型化·小型化且在开关操作时具有良好的接触稳定性,因此主要能够有效用于对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部等。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