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

申请号 CN201110205072.6 申请日 2011-07-21 公开(公告)号 CN102347167A 公开(公告)日 2012-02-08
申请人 西门子公司; 发明人 J.内斯特勒;
摘要 本 发明 的 实施例 涉及一种电 开关 ,其具有:至少一个能控制的触发磁体(10),所述触发磁体具有 衔 铁 (20);与所述衔铁有效连接的能摆动的卡扣轴(30),所述卡扣轴与后置的能摆动的触发轴(40)共同作用并且在接通的开关中与所述触发轴衔接,其中在激活触发磁体时使所述衔铁移位并且使所述卡扣轴摆动,由此取消在触发轴和卡扣轴之间的衔接,并且所述触发轴间接地或直接地断开所述开关;用于接通和断开所述开关的 手柄 (70);以能在摆动面中围绕旋转点(90)摆动的方式支承的复位杆(80),所述复位杆与所述手柄和所述触发轴共同作用并且在断开所述开关时借助所述手柄由手柄进行摆动,并且在此所述触发轴摆动到与所述卡扣轴衔接的 位置 中。
权利要求

1.电开关,具有:
- 至少一个能控制的触发磁体(10),所述触发磁体具有(20),
- 与所述衔铁有效连接的能摆动的卡扣轴(30),所述卡扣轴与后置的能摆动的触发轴(40)共同作用并且在接通的开关中与所述触发轴衔接,其中在激活所述触发磁体时使所述衔铁移位并且使所述卡扣轴摆动,由此取消在触发轴和卡扣轴之间的衔接,并且所述触发轴间接地或直接地断开所述开关,
- 用于接通和断开所述开关的手柄(70),以及
- 以能在摆动面中围绕旋转点(90)摆动的方式支承的复位杆(80),所述复位杆与所述手柄和所述触发轴共同作用并且在断开所述开关时借助所述手柄由该手柄进行摆动,并且在此所述触发轴摆动到与所述卡扣轴衔接的位置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杆具有在所述摆动面中从所述旋转点离开地延伸的突出部(100),所述突出部与手柄共同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凸状部段(160)和凹状部段(17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段和凹状部段以下述方式布置,即,所述手柄在朝向所述开关的断开位置摆动时首先压靠到凸状部段上,并且接着在复位杆摆动期间滑动到所述凹状部段中。
5.根据权利要求3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段和凹状部段彼此邻接。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 垂直于摆动面来看 – 具有至少近似S形的轮廓(15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S形的轮廓的轮廓部段形成所述突出部的凸状部段,并且所述S形的轮廓的、邻接于所述轮廓部段的另一轮廓部段形成凹状部段。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杆具有垂直于摆动面离开地延伸的突出部(110),所述突出部与所述触发轴共同作用,并且在复位杆摆动时,所述触发轴摆动到与所述卡扣轴衔接的位置中。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扭转弹簧对所述复位杆产生作用,所述扭转弹簧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将旋转转矩朝手柄的方向施加到所述复位杆上。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轴以下述方式进行弹簧加载,即,所述卡扣轴在所述触发轴摆动时通过复位杆自动地摆动到与所述触发轴衔接的位置中。

说明书全文

开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能控制的触发磁体的电开关,该触发磁体具有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电开关由SUSOL公司以产品名称SUSOL250A来销售。在预先已知的开关中,为了使开关复位或者说“恢复”,开关的扣机构的旋转运动被转换成线性运动。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开关,该电开关具有少量的部件并且能简单且成本经济地进行制造。
[0004] 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电开关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0005] 因此根据本发明设置一种电开关,其具有:至少一个能控制的触发磁体,所述触发磁体具有衔铁;与衔铁有效连接的能摆动的卡扣轴,所述卡扣轴与后置的能摆动的触发轴共同作用并且在接通的开关中与所述触发轴卡合,其中在激活所述触发磁体时使所述衔铁移位并且使所述卡扣轴摆动,由此取消在触发轴和卡扣轴之间的卡合,并且所述触发轴间接地或直接地断开所述开关;用于接通和断开所述开关的手柄;以及以能在摆动面中围绕旋转点摆动的方式支承的复位杆,所述复位杆与手柄和触发轴共同作用并且在断开所述开关时借助所述手柄由手柄进行摆动,并且在此所述触发轴摆动到与卡扣轴卡合的位置中。
[0006] 根据本发明的电开关的重要优点在于:确保了在复位功能和触发功能之间的退耦。通过所述退耦,确保了从手柄到触发轴上的更好的传递。此外还能省略用于力传递的中间部件。
[0007] 为了实现在手柄和复位杆之间的特别好的力传递,在下述情况时被认为是有利的:复位杆具有在摆动面中从旋转点离开地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手柄共同作用。
[0008] 特别优选地,突出部具有凸状部段和凹状部段。凸状部段和凹状部段优选以下述方式布置,即,手柄在朝向所述开关的断开位置方向摆动时首先压靠到凸状部段上,并且接着在复位杆摆动期间滑动到所述凹状部段中。通过这种滑动确保了特别有效地力传递。
[0009] 凸状部段和凹状部段优选彼此邻接,以便确保部件以较小的力进行摆动。
[0010] 在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规定:复位杆的突出部 – 垂直于摆动面来看- 具有至少近似S形的轮廓。
[0011] 在S形轮廓的情况下在下述情况时被认为是特别有利的:S形轮廓的轮廓部段形成突出部的凸状部段,并且S形轮廓的邻接到所述轮廓部段上的另一轮廓部段形成凹状部段。
[0012] 此外在下述情况时被认为是有利的:复位杆具有垂直于摆动面离开地延伸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触发轴共同作用,并且在复位杆摆动时,所述触发轴摆动到与卡扣轴卡合的位置中。因此在下述情况时被认为是有利的:复位杆具有两个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至少近似地彼此垂直延伸,其中一个突出部与摆动面垂直并且另一个突出部位于摆动面内。
[0013] 在垂直于摆动面离开地延伸的突出部和复位杆的旋转点之间的距离优选小于在旋转点和在复位杆的摆动面中从旋转点离开地延伸的突出部之间的距离。
[0014] 优选地,扭转弹簧对复位杆产生作用,所述扭转弹簧支承在开关的触发装置的壳体上或支承在开关壳体上,并且将旋转转矩朝手柄的方向施加到所述复位杆上。这种扭转弹簧确保了,占据了复位杆的向来确定的位置。
[0015] 为了在同时较小的重量时具有特别大的稳定性,在下述情况时被认为是有利的:复位杆在朝向触发轴的侧面上具有至少部分平坦的后壁并且在背离触发轴的侧面上具有肋状结构。
[0016] 而且在下述情况时被认为是有利的:卡扣轴以下述方式进行弹簧加载,即该卡扣轴在触发轴摆动时通过复位杆自动摆动到与触发轴卡合的位置中。
[0017] 触发轴优选具有复位部段,所述复位部段在释放触发轴与卡扣轴之间的卡合之后进行摆动并且压靠到卡扣轴上并且使其进行摆动,由此卡扣轴使衔铁回复到触发磁体中。替代地还可以设置:触发轴利用其复位部段直接地使衔铁移位并且将其本身推回到触发磁体中。
附图说明
[0018] 下面借助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发明;其中示例性示出了:图1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在接通位置中的电开关的实施例的构件,
图2示出了在触发磁体触发后的根据图1的开关,
图3示出了根据图1的在开关的手柄摆动到中间的开关位置(“跳闸位置”)中之后的开关,
图4以三维示图倾斜地从上方示出了根据图3的开关位置,
图5示出了在开关的手柄已进入到断开位置(“断开状态”)中之后的根据图1的电开关,
图6以三维示图从斜上方示出了根据图5的开关状态,
图7以另一个三维示图示出了根据图5的开关状态,并且
图8至图9示出了根据图1的电开关的部件的另一个三维示图。
[0019]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相同的附图标记总是被应用于相同的或可对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在图1中示例性示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电开关的实施例的构件。在图1中示出可控的触发磁体10,该触发磁体与衔铁20共同作用。在根据图1的示意图中,衔铁20被插入到触发磁体10中,从而仅可以看到衔铁20的右侧边缘。
[0021] 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与衔铁20有效连接的能摆动的卡扣轴(Klinkenwelle)30,该卡扣轴与后置的能摆动的触发轴40共同作用。可以看出,在电开关的图1中示出的接通状态下,卡扣轴30的部段50贴靠在触发轴40的所配置的部段60上,从而卡扣轴30在接通的开关中与触发轴40衔接(verklinken)。
[0022] 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电开关的手柄70,该手柄在图1中的接通的开关中向右摆动进而占据其“接通位置”。
[0023] 此外,图1示出了复位杆80,然而该复位杆在图1中示出的视中基本上不仅被触发磁体10遮盖而且被触发轴40遮盖。
[0024] 在图2中示出了在衔铁20从可控的触发磁体10向右移位并且压靠到卡扣轴30上之后的电开关的开关状态。通过卡扣轴30的摆动,卡扣轴30的部段50从触发轴40的部段60摆动离开,从而弹簧加载的触发轴40现在能沿顺时针方向、沿着箭头方向P1摆动。
[0025] 在图3中示出了在触发轴40沿着箭头方向P1摆动之后的开关部件的位置。通过触发轴40的摆动,通过触发轴40的切换凸轮间接地或直接地分断所述开关的在图3中未详细示出的开关触点,并且断开所述开关。此外通过断开所述开关,手柄70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即沿着箭头方向P2摆动。手柄70现在占据其下面被称为“跳闸位置”的中间开关位置。
[0026] 此外在图3中可以看出:通过触发轴40的摆动还使卡扣轴30摆动。为了实现这种摆动,触发轴40设置有复位部段,该复位部段在释放所述两个部段50和60(参见图1和图2)之间的衔接之后进行摆动并且压靠到卡扣轴30上,从而卡扣轴30朝向衔铁20摆动并且由此将衔铁20推回到触发磁体10中。图3示出了在触发轴40已经使卡扣轴30进行摆动之后并且卡扣轴30已经将衔铁20推回之后的开关情况。
[0027] 在图4中再次以三维示图示出了根据图3的开关状态。可以看到:压靠到衔铁上的卡扣轴30以及触发轴40和手柄70。此外,在图4中可以更详细地看到复位杆80。复位杆80可围绕旋转点90摆动地支承并且具有第一突出部100,该第一突出部在摆动面中从旋转点90离开地延伸并且与手柄70共同作用。
[0028] 此外在图4中可以看到第二突出部110,该第二突出部垂直地 – 至少近似垂直地 – 从摆动面离开地延伸并且与触发轴40共同作用。当复位杆在图4中向下摆动时,第二突出部110向下对于所述触发轴40的杆臂部段120施压,进而使得所述触发轴摆动到在图1中示出的并且与卡扣轴30衔接的位置中;这一点还将在下面进一步详细阐述。
[0029] 此外在图4中可以看出:在垂直于摆动面离开地延伸的第二突出部110与旋转点90之间的距离小于在旋转点90与在摆动面中从旋转点离开地延伸的第一突出部100之间的距离。
[0030] 优选地,复位杆80与扭转弹簧连接,该扭转弹簧支承在开关的触发装置的壳体上并且将摆动转矩朝向手柄70的方向 – 即在图4中向上 – 地施加到复位杆80上。
[0031] 此外,图4示出了:复位杆80在其朝向触发轴40或触发磁体10的侧面上具有至少局部平坦的后壁130。在背离触发轴40或触发磁体10的侧面上,复位杆80具有例如能在图8中清晰地看出的肋状结构140。
[0032] 此外,图8还再次进一步详细示出了旋转点90以及第一突出部100。从而在图8中可以看出:第一突出部100 – 垂直于摆动面来看 – 具有至少近似S形的轮廓150。S形轮廓150的轮廓部段形成第一突出部100的凸状部段160,并且S形轮廓150的与所述轮廓部段相邻接的其它轮廓部段形成了所述突出部100的凹状部段170。
[0033] 此外如在图8可以看出:突出部100的凸状部段160和凹状部段170以下述方式布置,即,手柄70在朝向开关的断开位置摆动时首先压靠到凸状部段160上,然后才在复位杆80的摆动期间滑动到凹状部段170中。
[0034] 在图5中示出了在手柄70沿逆时针方向 – 沿着箭头方向P2 – 摆动并且摆动到“断开位置”中之后的电开关。可以看出,通过手柄70的摆动,在图5中向下对复位杆80施压,并且由此触发轴40再次已摆动到在图1中示出的位置中。触发轴40的摆动通过根据图4的第二突出部110实现,该第二突出部在对复位杆80进行向下按压时压靠到触发轴40的杆部段120上。
[0035] 通过触发轴40的摆动,弹簧加载的卡扣轴30能重新摆动到在图1中示出的初始位置中,并且以下述方式与触发轴40衔接,即卡扣轴30的部段50与触发轴40的部段60衔接。
[0036] 在图6和图7中再次以三维示图示出了手柄70摆动到在图5中示出的“断开位置”中的摆动。可以看出,如手柄70的部段200首先压靠到复位杆80的凸状部段160上并且随后压靠到凹状部段170上并且使该复位杆摆动,由此所述触发轴40的相应的旋转借助复位杆80的第二突出部110来触发。
[0037] 在图9中再次以另一个三维示图示出了触发磁体10、复位杆80、触发轴40以及手柄70,以便更好的理解。
[0038] 附图标记列表10 触发磁体
20 衔铁
30 卡扣轴
40 触发轴
50 部段
60 部段
70 手柄
80 复位杆
90 旋转点
100 突出部
110 突出部
120 杆臂部段
130 后壁
140 肋状结构
150 S形轮廓
160 凸状部段
170 凹状部段
200 部段
P1 箭头方向
P2 箭头方向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