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

申请号 CN201410677459.5 申请日 2014-11-21 公开(公告)号 CN104701114A 公开(公告)日 2015-06-10
申请人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发明人 前田一志;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在动作特性上 波动 少且薄型的 开关 。该开关具有: 电路 基板 (30),容纳在壳体内,且在该电路基板的表面和背面分别露出有固定触点部(31a~35a);按钮(40),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表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31a、32a)滑动 接触 的可动接触片(42);滑钮(60),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背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33a、34a、35a)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路基板,容纳在壳体内,且在该电路基板的表面和背面分别露出有至少一对固定触点部;
至少一个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至少一个其他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第二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操作构件在与所述壳体的表面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第二操作构件沿着所述壳体的表面进行往复移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操作构件都在与所述壳体的表面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操作构件都沿着所述壳体的表面进行往复移动。

说明书全文

开关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开关,尤其涉及通过3方向的操作来切换触点的开关。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通过3方向的操作来切换触点的开关,例如有在将汽车从自动运转切换为手动运转后用于进行齿轮变速(gear change)的车载用开关。
[0003] 作为上述那样的车载用开关,例如有一种开关单元,该开关单元对检测对象物向第一方向的移动以及向与该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移动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移动体,与所述检测对象物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连动地向该第一方向移动;第一基板,具有对所述第一移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部;第二移动体,与所述检测对象物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移动连动地向该第二方向移动;第二基板,具有对所述第二移动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第二检测部(参照专利文献1)。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59603号公报
[0007] 但是,在上述的开关中,如专利文献1的图4、5所示,为了检测2轴方向的输出,而在各轴分别需要独立的成形板231和成形板331。特别是,需要在嵌件成形后对固定端子242进行弯折以使所述成形板231和所述成形板331大致垂直,从而难以得到高的定位精度,且在动作特性上容易产生波动
[0008] 另外,在上述的开关中,由于对固定端子242进行弯折以使所述成形板231和所述成形板331大致垂直,所以存在开关的体积增大且难以实现开关的薄型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动作特性上波动少且薄型的开关。
[001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开关具有:
[0011] 电路基板,容纳在壳体内,且在该电路基板的表面和背面分别露出有至少一对固定触点部;
[0012] 至少一个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0013] 至少一个其他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0014] 特别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开关可以具有:
[0015] 第一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0016] 第二操作构件,能够往复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具有能够与从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面露出的所述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可动接触片。
[0017] 发明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电路基板的表面和背面分别露出至少一对固定触点部,所以得到一种开关,无需如以往例那样在成形后弯折固定端子,在固定触点部得到高的定位精度且在动作特性上没有波动。
[0019]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是无需如以往例那样弯折的电路基板,所以能够得到不使开关的体积增大且薄型的开关。
[0020] 作为本发明的不同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操作构件在与所述壳体的表面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第二操作构件沿着所述壳体的表面进行往复移动。
[0021]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能够应对复杂的3方向的操作的开关。
[0022]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第二操作构件都可以在与所述壳体的表面交叉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0023] 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仅通过按压操作就能够操作的开关。
[0024]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第二操作构件都可以沿着所述壳体的表面进行往复移动。
[0025]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得到仅通过滑动操作就能够操作的开关的效果。附图说明
[0026] 图1A、图1B是从不同的度观察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立体图。
[0027] 图2A、图2B分别是图1B所示的开关的局部剖切立体图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0028] 图3是图1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29] 图4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1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5A、图5B分别是图3、图4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图以及电路基板的主视图。
[0031] 图6A、图6B是表示图1A、图1B所示的开关的动作前后的纵剖视图。
[0032] 图7A、图7B是表示图1A、图1B所示的开关的动作前后的俯视剖视图。
[0033] 图8是表示图1A、图1B所示的开关的其他动作后的俯视剖视图。
[0034] 图9A、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前后的整体立体图。
[0035] 图10是图9A、图9B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36] 图11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9A、图9B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37] 图12A、图12B分别是图10、图11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图以及电路基板的主视图。
[0038] 图13A、图13B分别是图9A、图9B所示的开关的俯视剖视图以及纵剖视图。
[0039] 图14A、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开关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动作前后的整体立体图。
[0040] 图15是图14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41] 图16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14A所示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0042] 图17A、图17B分别是图15、图16所示的基座的立体图以及电路基板的主视图。
[0043] 图18A、图18B是表示图15、图16所示的开关的动作前后的俯视剖视图。
[0044]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5] 10 基座
[0046] 11 容纳槽
[0047] 12、20 嵌合凹部
[0048] 13、22 滑动槽
[0049] 15 端子容纳凹部
[0050] 30 电路基板
[0051] 30a 带状肋
[0052] 31~35 固定触点端子
[0053] 31a~35a 固定触点部
[0054] 31b~35b 端子部
[0055] 37 支撑
[0056] 40、45 按钮
[0057] 41、46 操作突部
[0058] 42、47 可动接触片
[0059] 42a、47a 弹性触点部
[0060] 50、51 螺旋弹簧
[0061] 60、65 滑钮
[0062] 61、66 容纳槽
[0063] 61a、61b、67a、67b 引导狭缝
[0064] 62、67 可动接触片
[0065] 62a、67a 弹性触点部
[0066] 70、71 螺旋弹簧
[0067] 80 罩
[0068] 81、84 操作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根据图1A至图18B对本发明的开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A至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包括:基座10;电路基板30;作为第一操作构件的按钮40;第一螺旋弹簧50,用于使所述按钮40复位;作为第二操作构件的滑钮60;第二螺旋弹簧70,用于使所述滑钮复位;罩80。
[0070] 如图5A所示,在所述基座10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纳后述的电路基板30的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与在其一侧设置的嵌合凹部12相连通,并且与在其另一侧设置的滑动槽13相连通。所述嵌合凹部12在其底面突出设置有定位突部12a。另外,所述滑动槽13经由在其外方侧设置的切缺部13a与外部相连通,并且,在所述切缺部13a的外侧缘部设置有截面呈大致H字形状的保护肋14。并且,所述滑动槽13的一端部经由切缺槽11a与端子容纳凹部15相连通。在所述端子容纳凹部15的底面设置有一对定位突起15a、15a。进而,在所述基座10的相向的侧面角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安装用弹性爪部16、16,另一方面,在相向的其他侧面分别设置有一对卡合突起17、17。在所述其他侧面的外周缘部设置有保护肋18。并且,所述基座10从位于所述端子容纳凹部15的正下方的底面突出设置有大致环状方形的连接器接受部19(参照图3、图4)。
[0071] 如图5B所示,电路基板30是将5根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固定触点部31a~35a嵌件成形在一个面上的截面呈大致L字形的成形品。所述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31、
32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两面露出,另一方面,第三、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3、34、35的第三、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3a、34a、35a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一面露出。另外,在第三、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3a、34a、35a露出的面上,呈同一直线状且平地突出设置有一对引导肋36a、36b。并且,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上端缘部向一侧侧方延伸的带状肋30a具有覆盖所述基座10的滑动槽13的平面形状。进而,第一至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端子部31b~35b以按规定的间距排列的方式由支撑板37支撑。所述支撑板37在同一边上并排设置有一对卡止爪37a、37a(参照图4)。
[0072] 此外,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31、32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未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两面露出,为了提高绝缘性,也可以以所述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一面露出的方式嵌件成形。
[0073]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按钮40具有能够与所述基座10的嵌合凹部12嵌合的平面形状,并且在其上端部具有操作突部41。另外,所述按钮40在其朝内面铆接固定有具有一对弹性触点部42a、42a的可动接触片42,并且在其底面设置有具有能够容纳第一螺旋弹簧50的凹部43。为了提高接触可靠性,所述弹性触点部42a为双触点结构。
[0074] 如图3所示,滑钮60具有经由所述基座10的切缺部13a能够与滑动槽13滑动地嵌合的平面形状。并且,如图4所示,在所述滑钮60的在其朝内面设置的容纳槽61内能够容纳所述第二螺旋弹簧70,并且,在所述容纳槽61的两侧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电路基板30的引导肋36a、36b嵌合的引导狭缝61a、61b。在所述引导狭缝61a、61b的下方侧铆接固定有具有一对弹性触点部62a、62a的可动接触片62。为了提高接触可靠性,所述弹性触点部62a为双触点结构。进而,所述滑钮60在其朝外面向侧方突出设置有操作肋63。
[0075] 罩80具有能够覆盖所述基座的平面形状,在其顶面设置有操作孔81,并且,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电路基板30的支撑板37脱落的截面呈 字形的支撑突起82。另外,所述罩80在其相向的边的缘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大致U字形的卡合爪83。
[0076] 对上述的构成部件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0077] 首先,在滑钮60的容纳槽61内嵌合第二螺旋弹簧70,并且,使所述滑钮60的引导狭缝61a、61b与电路基板30的引导肋36a、36b嵌合,在该状态下,将所述电路基板30定位于基座10的容纳槽11。与此同时,将在所述电路基板30上嵌件成形的第一至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第一至第五端子部31b~35b插入到所述基座10的端子容纳凹部15内,并将支撑板37的一对的卡止爪37a卡合定位于在所述端子容纳凹部15的底面设置的一对定位突起15a。由此,所述第一至第五端子部31b~35b向连接器接受部19内突出。
[0078] 然后,在所述基座10的嵌合凹部12的底面设置的定位突部12a上嵌合第一螺旋弹簧50,并且,将铆接固定有可动接触片42的按钮40嵌合于所述嵌合凹部12。由此,一对弹性触点部42a分别能够与在所述电路基板30上嵌件成形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接触或分离。由此,滑钮60的操作肋63能够在所述基座10的保护肋14内滑动。然后,从所述基座10的上方对罩80进行定位,使罩80的卡合爪83与所述基座10的卡合突起17卡合,由此防止脱落。此时,按钮40的操作突部41从罩80的操作孔81突出以便能够进行操作。另外,在所述罩80的顶面突出设置的支撑突起82按压在电路基板30上设置的支撑板37,以防止晃动。
[0079] 接着,对所述开关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操作例,例如能够举出如下情况:在通过操作变速杆将未图示的乘用车从自动运转切换为手动运转后,进行齿轮变速。
[0080] 首先,在操作前,如图6A所示,按钮40被第一螺旋弹簧50施而位于上方,弹性触点部42a压接在电路基板30上,但是不与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接触。另外,如图7A所示,在滑钮60上设置的弹性触点部62a也不与在电路基板30上设置的第三至第五固定触点部33a~35a接触。
[0081] 然后,当放倒乘用车的变速杆时,所述变速杆克服第一螺旋弹簧50的弹力而将所述按钮40的操作突部41按下,弹性触点部42a、42a与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接触,使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31、32导通,输出信号。由此,从自动运转切换为手动运转。
[0082] 接着,当在保持放倒所述变速杆的状态下,使所述变速杆向一侧转动时,与所述变速杆卡合的操作肋63克服第二螺旋弹簧70的弹力而向一侧滑移。因此,在滑钮60上安装的弹性触点部62a、62a与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4a、35a接触,使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4、35导通,输出信号,齿轮升速变换了一级。接着,当减少操作力时,变速杆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但再次使所述变速杆向与前述同一方向转动时,弹性触点部62a、62a同样地与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4a、35a接触,使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4、35导通,输出信号,齿轮又升速变换了一级。
[0083] 当减少操作力时,所述变速杆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然后,当使变速杠向与前述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弹性触点部62a、62a与第三、第五固定触点部33a、35a接触,使第三、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3、35导通,输出信号,齿轮降速变换了一级。并且,当减少操作力时,变速杆再次自动恢复到中立位置。
[0084] 接着,当使变速杆恢复到原始的位置时,解除对所述按钮40的按压,所述按钮40借助第一螺旋弹簧50的弹力被推起,弹性触点部42a、42a从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离开,从手动运转恢复到自动运转。
[0085] 如图9A至图13B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包括:基座10;电路基板30;第一、第二按钮40、45;第一、第二螺旋弹簧50、51,用于使所述第一、第二按钮40、45复位;罩80。
[0086] 如图12A所示,所述基座10在其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纳后述的电路基板30的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与在其一侧设置的第一嵌合凹部12相连通,并且与在其另一侧设置的第二嵌合凹部20相连通。所述第一嵌合凹部12在其底面突出设置有定位突部12a。其他结构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0087] 如图12B所示,电路基板30是将5根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固定触点部31a~35a嵌件成形在一个面上的板状的成形品。并且,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4、35的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4a、35a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两面露出,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端子31~33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触点部31a~33a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一面露出。另外,第一至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端子部31b~35b以按规定的间距排列的方式由支撑板支撑。所述支撑板37在同一边上设置有一对卡止爪37a、37a。
[0088] 此外,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4、35的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4a、35a未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两面露出,为了提高绝缘性,所述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也可以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一面露出。
[0089]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第一、第二按钮40、45具有分别能够与所述基座10的第一、第二嵌合凹部12、20嵌合的平面形状,并且,在上端部分别具有操作突部41、46。另外,所述第一、第二按钮40、45在其朝内面分别铆接固定有分别具有一对弹性触点部42a、47a的可动接触片42、47,并且,在其底面分别设置有能够容纳第一、第二螺旋弹簧50、51的凹部43、48。并且,为了提高接触可靠性,所述弹性触点部42a、47a分别为双触点结构。
[0090] 罩80具有能够覆盖所述基座10的平面形状,在其顶面设置有一对操作孔81、84,并且,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电路基板30的支撑板37脱落的截面呈 字形的支撑突起82。另外,所述罩80在其相向的边的缘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大致U字形的卡合爪83、83。
[0091] 对上述的构成部件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所述电路基板定位于基座10的容纳槽11。与此同时,将在所述电路基板30上嵌件成形的第一至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第一至第五端子部31b~35b插入到所述基座10内的端子容纳凹部15内,并将支撑板37的一对卡止爪37a分别卡合定位于在所述端子容纳凹部15的底面设置的一对定位突起15a。由此,所述第一至第五端子部31b~35b向连接器接受部19内突出。然后,在所述基座10的第一、第二嵌合凹部12、20嵌合第一、第二螺旋弹簧50、51,并且,将分别铆接固定有可动接触片42、47的第一、第二按钮40、45嵌合于所述嵌合凹部12、20。由此,第一按钮40的一对弹性触点部42a、42a能够与在所述电路基板30上嵌件成形的第三、第四固定触点部34a、35a接触或分离,并且,第二按钮45的一对弹性触点部47a、47a能够与共用固定触点部即第一固定触点部31a和、第二固定触点部32a或第三固定触点部33a接触或分离。然后,从所述基座10的上方对罩80进行定位,使罩80的卡合爪83与所述基座10的卡合突起17卡合,由此防止脱落。此时,第一、第二按钮40、45的操作突部41、46分别从罩
80的操作孔81、84突出以便能够进行操作。另外,在所述罩80的顶面突出设置的支撑突起
82按压在电路基板30上设置的支撑板37,以防止晃动。
[0092] 接着,对所述开关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0093] 首先,在操作前,如图13B所示,按钮40、45被第一、第二螺旋弹簧50、51施力而位于上方,弹性触点部42a以及弹性触点部47a压接在电路基板30上。并且,弹性触点部42a不与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4a、35a接触,但弹性触点部47a与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接触,而导通。
[0094] 然后,当克服第一螺旋弹簧50的弹力将第一按钮40的操作突部41按下时,弹性触点部42a与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4a、35a接触,使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导通,并输出信号。
[0095] 接着,在保持按下第一按钮40的状态下,当按下第二按钮45时,可动接触片47克服第二螺旋弹簧51的弹力下降,第二按钮45的一对弹性触点部47a与第一、第三固定触点部31a、33a接触,使第一、第三固定触点端子导通,输出信号。然后,当解除对第一、第二按钮40、45的按压力时,第一、第二按钮40、45借助第一、第二螺旋弹簧50、51的弹力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0096] 如图14A至图18B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包括:基座10;电路基板30;第一、第二滑钮60、65;第一、第二螺旋弹簧70、71,使第一、第二滑钮60、65复位;罩80。
[0097] 如图17A所示,所述基座10在其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纳后述的电路基板30的容纳槽11。所述容纳槽11与在其一侧设置的第一滑动槽13相连通,并且与在其另一侧设置的第二滑动槽22相连通。所述第一滑动槽13经由在其外方设置的切缺部13a与外部相连通。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滑动槽22经由在其外方侧设置的切缺部22a与外部相连通,并且,在所述切缺部22a的外侧缘部设置有保护肋14。并且,所述第一滑动槽13的一端部经由切缺槽11a与端子容纳凹部15相连通。在所述端子容纳凹部15的底面设置有一对定位突起15a、15a。其他结构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0098] 如图17B所示,电路基板30是将5根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固定触点部31a~35a嵌件成形在一个面上的截面呈大致T字形的成形品,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31、32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两面露出,另一方面,第三、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3~35的第三、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3a~35a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背面露出。另外,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上端缘部向两侧侧方延伸的带状肋30a具有覆盖所述基座10的滑动槽13、22的平面形状。并且,所述电路基板30在其背面上呈同一直线状且水平地分别突出设置有一对引导肋36a、36b,另一方面,在其表面上呈同一直线状且水平地分别突出设置有一对引导肋38a、38b。进而,第一至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1~35的端子部
31b~35b以按规定的间距排列的方式由支撑板37支撑。在所述支撑板37的同一边设置有一对卡止爪37a、37a。
[0099] 此外,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31、32的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未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两面露出,为了提高绝缘性,所述第一、第二固定触点部31a、32a也可以仅从所述电路基板30的一面露出。
[0100] 如图15、图16所示,第一滑钮60具有能够经由所述基座10的切缺部13a与第一滑动槽13嵌合的平面形状,在其朝内面设置的容纳槽61内能够容纳所述第一螺旋弹簧70,并且,在所述容纳槽61的两侧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电路基板30的引导肋36a、36b嵌合的引导狭缝61a、61b。在所述引导狭缝61a、61b的下方侧铆接固定有具有一对弹性触点部62a、62a的第一可动接触片62。为了提高接触可靠性,所述弹性触点部62a为双触点结构。另外,所述第一滑钮60在其朝外面突出设置有操作肋63。
[0101] 第二滑钮65具有能够经由所述基座10的切缺部22a与第二滑动槽22嵌合的平面形状,在其朝内面设置的容纳槽66内能够容纳所述第二螺旋弹簧71,并且,在所述容纳槽66的两侧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电路基板30的引导肋38a、38b嵌合的引导狭缝66a、66b。在所述引导狭缝66a、66b的下方侧铆接固定有具有一对弹性触点部67a、67a的第二可动接触片67。为了提高接触可靠性,所述弹性触点部67a为双触点结构。另外,所述第二滑钮65在其朝外面突出设置有操作肋68。
[0102] 罩80具有能够覆盖所述基座10的平面形状,在其顶面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电路基板30的支撑板37脱落的截面呈 字形的支撑突起82。另外,所述罩80在其相向的边的缘部分别设置有一对大致U字形的卡合爪83。
[0103] 对上述的构件部件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0104] 首先,在第一、第二滑钮60、65的容纳槽61、66分别嵌合第一、第二螺旋弹簧70、71。然后,在保持将所述第一、第二滑钮60、65的引导狭缝61a、61b以及66a、66b分别与电路基板30的引导肋36a、36b以及38a、38b嵌合的状态下,将所述电路基板30定位于基座
10的容纳槽11。与此同时,将在所述电路基板30上嵌件成形的第一至第五固定触点端子
31~35的第一至第五端子部31b~35b插入到所述基座10内的端子容纳凹部15内,并将支撑板37的一对卡止爪37a、37a分别卡合定位于在所述端子容纳凹部15的底面设置的一对定位突起15a、15a。由此,所述第一至第五端子部31b~35b向连接器接受部19内突出。由此,第一、第二滑钮60、65的操作肋63、68能够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基座10上。并且,在第一、第二滑钮60、65上分别设置的第一、第二可动接触片62、67的一对弹性触点部62a、
67a能够与在所述电路基板30上嵌件成形的第一至第五固定触点部31a~35a接触或分离。接着,从所述基座10的上方对罩80进行定位,使罩80的卡合爪83与所述基座10的卡合突起17卡合,由此防止脱落。此时,在所述罩80的顶面突出设置的支撑突起82按压在电路基板30设置的支撑板37,以防止晃动。
[0105] 接着,对所述开关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0106] 首先,在操作前,如图18A所示,在第一滑钮60设置的弹性触点部62a不与在电路基板30设置的固定触点部32a接触,并且,在第二滑钮65设置的弹性触点部67a不与在电路基板30设置的固定触点部33a、34a接触。
[0107] 然后,当克服第二螺旋弹簧71的弹力使第二滑钮65滑动时,弹性触点部67a与第二固定触点部32a接触,使第一、第二固定触点端子31、32导通,输出信号。
[0108] 接着,在保持使所述第二滑钮65滑动的状态下,当使第一滑钮60滑移时(图18B),弹性触点部62a与第四、第五固定触点部34a、35a接触,使第四、第五固定触点端子
34、35导通,输出信号。同样,当使所述第一滑钮60向相反方向滑移时,弹性触点部62a与第三、第五固定触点部33a、35a接触,使第三、第五固定触点端子33、35导通,输出信号。
[0109]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同时使用两个按钮40、45以及滑钮60、6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未必总是同时使用,当然可以根据需要仅使用一侧的按钮或滑钮。
[0110] 另外,当然可以在所述电路基板30的表面和背面分别配置多个操作构件即按钮或滑钮。
[011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2]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开关,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开关。另外,本发明的开关并不限于乘用车,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设备。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