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

申请号 CN201610908745.7 申请日 2016-10-19 公开(公告)号 CN106373811A 公开(公告)日 2017-02-01
申请人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供电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发明人 王新新; 武志勇; 王利东; 唐劲辉; 王鹏; 蔡涌琛; 张磊;
摘要 本 发明 涉及室外隔离 开关 触头调整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 隔离开关 触头调整装置。隔离开关触头合闸不到位,施工人员需反复分合闸或利用绝缘杆敲击触头合入,造成触头损伤。本发明提供一种隔离开关合闸后调整触头的工具,技术方案包括夹持部及传动部;夹持部由 底板 、静 压板 、侧顶板组成槽型的夹持主体,槽内设有动压板,底板下部固定有第一连接头;传动部的螺旋顶杆通过 螺纹 与侧顶板配合,螺旋顶杆一端与动压板转动配合,另一端通过 转轴 A铰接连接 连杆 ,连杆另一端通过转轴B铰接连接第二连接头,转轴A与转轴B相互垂直。本发明的优点是,工作人员站在地面即可操作,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且动作轻缓,不会对触头造成损伤。
权利要求

1.一种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部及传动部;
夹持部包括夹持主体、动压板(4)及用于连接绝缘杆的第一连接头(10);夹持主体由底板(1)、静压板(2)、侧顶板(5)组成,静压板(2)及侧顶板(5)的下边缘分别与底板(1)的两对边连接形成槽口向上、两端开放的槽型结构;动压板(4)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内,与静压板(2)位置相对形成卡口;第一连接头(10)固定在夹持主体的底板(1)下部;
传动部包括一螺旋顶杆(3)、一连杆(7)及用于与绝缘杆连接的第二连接头(9);螺旋顶杆(3)穿过侧顶板(5),螺旋顶杆(3)中段通过螺纹与侧顶板(5)配合连接;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内的螺旋顶杆端部与动压板(4)可转动的配合连接,并带动动压板远离或靠近静压板移动;
连杆(7)的一端通过转轴A(6)与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外的螺旋顶杆端部铰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B(8)与第二连接头(9)上端铰接;
转轴A(6)与转轴B(8)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压板(2)及动压板(4)的长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压板(2)及动压板(4)的长度为25~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靠近静压板(2)一侧开有一观察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头(10)及第二连接头(9)下端均设有与绝缘杆连接的卡套,并设有固定螺栓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静压板(2)、侧顶板(5)为一体结构设计。

说明书全文

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室外隔离开关触头调整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隔离开关俗称刀闸,是电系统中用量较大的电力设备,如10kv隔离刀闸开关,其触头本体结构如图3所示,动、静触头合入方式为平插入式,动触头13在刀闸下部操作机构控制水平旋入静触头12,利用静触头弹簧压片压紧动触头片实现电流导通;合闸后动、静触头(两导电臂或连接板)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但实际操作中经常由于刀闸的合闸力量不足,导致触头合入不到位,刀闸的触头单侧接触使触指倾斜,接触面积大幅减小导致运行中触点发热、烧灼;且触指弹簧两侧受力不平衡,长时间运行加快了弹簧疲劳老化,缩短使用寿命。
[0003] 为确保触头良好通导,施工人员经常需反复进行分合闸操作,并利用绝缘杆等工具顶压、敲击使两导电臂成一直线。反复分合闸、敲击动作间接加重了支臂及触头的形变、偏移,甚至损坏隔离开关的支持绝缘子;特别是静触头弹簧压片的夹持力完全来自弹簧的压力,分合闸次数的增加,造成弹簧老化、触头形变、夹口磨损等物理缺陷,导致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不良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隐患。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室外隔离开关动静触头合入后的调整,以解决目前室外隔离开关动静触头合入面积不足的问题。
[0005]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装置,包括夹持部及传动部;
夹持部包括夹持主体、动压板及用于连接绝缘杆的第一连接头;夹持主体由底板、静压板、侧顶板组成,静压板及侧顶板的下边缘分别与底板的两对边连接形成槽口向上、两端开放的槽型结构;动压板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内,与静压板位置相对形成卡口,并可远离或靠近静压板移动;第一连接头固定在夹持主体的底板下部;
传动部包括一螺旋顶杆、一连杆及用于与绝缘杆连接的第二连接头;螺旋顶杆穿过侧顶板,螺旋顶中段通过螺纹与侧顶板配合连接;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内的螺旋顶杆端部与动压板可转动的配合连接;
连杆的一端通过转轴A与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外的螺旋顶杆端部铰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B与第二连接头上端铰接;
转轴A与转轴B相互垂直。
[0006] 进一步,所述的静压板及动压板的长度相同。
[0007] 进一步,所述的静压板及动压板的长度为25~30cm。
[0008] 进一步,所述底板靠近的静压板一侧开有一观察口。
[0009]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接头及第二连接头下端均设有与绝缘杆连接的卡套,并设有固定螺栓扣。
[0010] 进一步,所述的底板、静压板、侧顶板为一体结构设计。
[001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低,易于携带,用于隔离开关合闸操作后,工作人员站在地面即可进行刀闸动静触头(导电臂)的直线度调整,现场带电作业安全可靠。使用时将本装置连接在绝缘杆顶端,对触头合闸不到位的隔离开关,利用动静压板将动触头缓慢的完全压入静触头弹簧压片内,使两导电臂保持同一直线,确保其接触良好。本装置推顶触头入位动作轻柔,方便快捷,避免了反复合闸或用绝缘杆等工具大力敲击触头(将动触头砸入静触头压片)造成刀闸的隐性损伤,大幅度提高安全作业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通用性。
[001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动作D1);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动作D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夹持部的俯视图;
图4为隔离开关的动、静触头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图中:1、底板,2、静压板,3、螺旋顶杆,4、动压板,5、侧顶板,6、转轴A,7、连杆,8、转轴B,9、第二连接头,10、第一连接头,11、观察口,12、静触头,13、动触头。
[0015] 实施例1从图1~图2可知,本发明包括夹持部及传动部;
夹持部包括夹持主体、动压板4及用于连接绝缘杆的第一连接头10;夹持主体由底板1、静压板2、侧顶板5组成,静压板2及侧顶板5的下边缘分别与底板1的两对边连接形成槽口向上、两端开放的槽型结构;动压板4位于夹持主体的槽口内,与静压板2位置相对形成卡口;
第一连接头10固定在夹持主体的底板1下部。
[0016] 所述的底板1、静压板2、侧顶板5为一体结构。
[0017] 传动部包括一螺旋顶杆3、一连杆7及用于与绝缘杆连接的第二连接头9;螺旋顶杆3穿过侧顶板5,螺旋顶杆3中段通过螺纹与侧顶板5配合连接;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内的螺旋顶杆端部与动压板4通过一转盘座可转动的配合连接,在螺旋顶杆3带动下动压板4可远离或靠近静压板运动;
连杆7的一端通过转轴A6与位于夹持主体槽口外的螺旋顶杆端部铰接连接,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B8与第二连接头9上端铰接连接;
所述的转轴A6与转轴B8相互垂直。
[0018] 所述的静压板2及动压板4长度L相同,均为25~30cm,确保动静触头在两压板的夹持下成一直线;本实施例优选为25cm。
[0019] 所述的第一连接头10及第二连接头9下端均设有与绝缘杆连接的卡套,并设有固定螺栓及锁扣。
[0020] 本装置使用时配合两条绝缘杆,将夹持部通过第一连接头10安装固定在用以支承的第一绝缘杆顶端,传动部通过第二连接头9固定在第二绝缘杆端部用于操作连杆。
[0021] 下面以右旋的螺旋顶杆为例,结合附图1~2说明本装置工作状态;利用第一绝缘杆托举夹持部,由待调整隔离开关的两支持绝缘子之间、动静触头(导电臂)下方,将合闸不到位的触头卡入动、静压板形成的卡口内;操作第二绝缘杆使连杆7位于右侧水平位置并垂直于螺旋顶杆,拉动第二绝缘杆带动连杆7在铅垂面内摆动180°(向下-左)至左侧水平位置,即图1中动作 D1,螺旋顶杆作旋转(旋入)半周推顶动压板前行,连杆由图1运动至图2状态;操作第二绝缘杆带动连杆7在水平面内摆动180°,即图2中的动作 D2,使连杆7回到右侧水平的初始位置(虚线)。重复动作D1、D2,则螺旋顶杆推动动压板4向静压板2运动,将合闸不到位的动触头压入静触头弹簧压片内,两压板夹持确保两导电臂成一直线。
[0022] 利用本装置进行隔离开关触头调整,工作人员站在地面即可带电操作,安全高效,方便快捷,且动作轻缓,不会对触头造成损伤。
[0023]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底板1靠近静压板2一侧开有一观察口11,见图3,隔离开关触头调整过程中,工作人员位于其下方通过观察口11可随时观测动静触头的合入情况。所述的动、静压板的长度均为30cm;螺旋顶杆位于夹持主体槽内的端部设有轴肩,该轴肩与动压板上的卡座转动配合。
[0024] 本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0025]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