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用弹簧触指

申请号 CN200910219563.9 申请日 2009-12-18 公开(公告)号 CN101763957B 公开(公告)日 2013-11-27
申请人 张正周; 发明人 张正周;
摘要 本 发明 提出了一种导电用 弹簧 触指,该导电用弹簧触指每环截面的两个导电 接触 边中的任一导电接触边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接触点,另一导电接触边为一个或多个接触点或线接触。本发明提供的弹簧触指在每环截面两个导电接触边的任一边保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接触点,达到了成倍提升通流量的目的,将每环截面由过去的正环形改为占用面积比正环形小的其他形状,节约材料,同时减小了弹簧触指在安装中所占用的 工作空间 ,可以满足小型化的需求。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电用弹簧触指,用于电连接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所述第一导体或第二导体具有用于设置导电用弹簧触指的沟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用弹簧触指为圈簧结构,其每环截面的两个导电接触边中的一导电接触边为内弧形,另一导电接触边为内弧形或外弧形,两个导电接触边中的一导电接触边具有两个接触点与第一导体接触,另一导电接触边具有两个接触点与第二导体接触,从而在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之间形成具有相同过流面积的两条电流路径。
2.一种含有导电用弹簧触指的连接器,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用于电连接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的导电用弹簧触指,所述导电用弹簧触指设置在第一导体或第二导体的沟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形状为矩形、梯形、半六边形、带槽矩形;其中,所述导电用弹簧触指为圈簧结构,其每环截面的两个导电接触边中的一导电接触边为内弧形,另一导电接触边为内弧形或外弧形,两个导电接触边中的一导电接触边具有两个接触点与第一导体接触,另一导电接触边具有两个接触点与第二导体接触,从而在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之间形成具有相同过流面积的两条电流路径。

说明书全文

一种导电用弹簧触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器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用弹簧触指。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弹簧触指应用于电系统和高压开关领域,主要在输变电线路中起导电连接作用。电力系统和高压开关设备中点接触的具体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在操作过程中接触处是否存在相对运动分为三大类:滑动连接、静连接和插拔连接。滑动连接中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能做相对滑动,但不相互分离。静连接中动触头与静触头在工作时间内固定接触在一起,不做相对运动,也不相互分离,两个或几个导体连接处用螺钉、螺纹铆钉固件压紧的机械方法固定。插拔连接中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可随时分离或闭合,通常用于接通和断开空载、正常负载或短路状态下的电路。上述三种连接方式通常由导电回路、可分触头、灭弧装置、传动机构、操动机构等几部分组成。导电回路用来承载电流;灭弧装置用来迅速的熄灭电弧使电路最终断开,高压隔离开关通常不设置专的灭弧装置;可分触头上装有弹簧触指,高压开关在合闸正确位置时,完全靠弹簧触指的压紧或拉紧作用来保证与触头有足够的接触压力。
[0003] 现在普遍使用的一种插拔式高压开关触头结构,由静触头100、动触头101、弹簧触指102三个部分构成,弹簧触指102通常设置在静触头100的环形槽内(少数是套在动触头101的槽内),动触头101可在静触头100内上下移动直至脱落。参见图1,此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动触头101与静触头100依靠弹簧触指102的弹性形变使两者紧密接触于A、B两点,C点只用于限定弹簧触指的位置,无接触压力,因此电流从弹簧触指A点流经C点至B点,从而实现电流的流通。此结构的关键是弹簧触指,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弹性性能和合理的结构以保障稳定的接触、均匀的电流、合理的温升。滑动连接和静连接的原理同上。
[0004]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是:
[0005] 1、弹簧触指与动触头和静触头分别只有一个接触点,只有一条半圆弧形通经,通流能力有限;
[0006] 2、弹簧触指的单环截面是圆形,占用空间大;
[0007] 3、安装用沟槽设计不合理,电流通流路径较长,单点电阻较大,不是最优形式;
[0008] 4、通流能力有限,圆形截面的面积较大,安装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其无法满足小型化、简单化的需要,目前只有在高压开关领域有应用。

发明内容

[0009]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导电用弹簧触指,在每环截面两个导电接触边的任一边保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接触点,达到了成倍提升通流量的目的。
[0010]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导电用弹簧触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用弹簧触指每环截面的两个导电接触边中的任一导电接触边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接触点,另一导电接触边为一个或多个接触点或线接触。
[0011] 上述导电用弹簧触指每环截面的任一导电接触边为两个或三个接触点,另一导电接触边为一个或两个接触点。
[0012] 上述截面的导电接触边是弧形、折线形或波浪形。
[0013] 上述截面的任一导电接触边为内弧形,所述另一导电接触边为内弧形、外弧形或线性。
[0014] 上述导电用弹簧触指为圈簧结构。
[0015] 一种含有导电用弹簧触指的连接器,包括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用于电连接第一导体、第二导体的导电用弹簧触指,所述导电用弹簧触指设置在第一导体或第二导体的沟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形状为矩形、单边梯形、梯形、半六边形、带槽矩形。
[0016] 本发明的优点是:
[0017] 1、本发明提供的弹簧触指由以前的每环两个接触点增加为每环四个接触点,且电流路径由过去的单条路径变为两条较短的路径;过流面积成倍增加,从而实现通流量的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一倍以上。
[0018] 2、本发明提出的弹簧触指,将每环截面由过去的正环形改为占用面积比正环形小的其他形状,节约材料,同时减小了弹簧触指在安装中所占用的工作空间,可以满足小型化的需求。
[0019] 3、本发明所提出的含有导电用弹簧触指的连接器中,第一导体或第二导体上用于安装弹簧触指的沟槽,在原有的矩形的基础上,增加了单边梯形、梯形、半六边形、带槽矩形等结构,提供了更多优化的装配方案,缩短了电流通流路径,减小了线阻,从而改善了连接器的导电性能。
[0020] 4、基于导电性能的成倍提高、工作空间的减小,使得本发明提出的弹簧触指能够广泛应用于对载流能力要求更高、装配空间更小的各种领域的连接器当中。附图说明
[0021] 图1(a)是现有技术的弹簧触指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1(b)是现有技术的弹簧触指与静触头和动触头的接触形式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的弹簧触指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弹簧触指截面B-B剖视图;
[0025]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接触形式图;
[0026] 图3(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另一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27]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弹簧触指截面B-B剖视图;
[0028] 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接触形式图;
[0029] 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另一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30] 图5(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弹簧触指截面B-B剖视图;
[0031]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接触形式图;
[0032]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另一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33] 图6(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弹簧触指截面B-B剖视图;
[0034] 图6(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接触形式图;
[0035] 图6(c)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另一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36] 图7(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弹簧触指截面B-B剖视图;
[0037] 图7(b)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接触形式图;
[0038] 图7(c)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另一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39] 图8(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弹簧触指截面B-B剖视图;
[0040] 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接触形式图;
[0041] 图8(c)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另一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42] 图9(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七的弹簧触指截面B-B剖视图;
[0043] 图9(b)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接触形式图;
[0044] 图9(c)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第2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45] 图9(d)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第3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46] 图9(e)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第4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47] 图9(f)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第5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0048] 图9(g)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弹簧触指与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第6种接触形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参见图2,本发明的弹簧触指整体为圈簧形状。
[0050] 参见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参见图3(a),弹簧触指3的截面有两个与导体的接触边,分别是接触边4和5,接触边4是内弧形,接触边5是外弧形,参见图3(b),弹簧触指3与第一导体1通过接触边4实现两点接触,分别是C、D两点;第二导体2上选用半六边形的沟槽,弹簧触指3的接触边5与第二导体2接触于A、B两点,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参见图3(c),第一导体1上选用半六边形的沟槽,接触边5与第一导体1通过A、B两点接触,接触边4与第二导体2通过C、D实现两点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
[0051] 参见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参见图4(a),弹簧触指3的截面有两个与导体的接触边,分别是接触边6和7,接触边6是直线形,接触边7是内弧形,参见图4(b),弹簧触指3与第一导体1通过接触边7实现两点接触,分别是A、B两点;第二导体2上选用矩形的沟槽,弹簧触指3的接触边6与第二导体2是线接触,接触点是C、D两点,电流经过A到C、B到D形成双向流通。参见图4(c),第一导体1上选用矩形的沟槽,接触边6与第一导体1形成线接触,接触点是C、D两点,接触边7与第二导体2通过A、B实现两点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形成双向流通。
[0052] 参见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参见图5(a),弹簧触指3的截面有两个与导体的接触边,分别是接触边8和9,接触边8和9都是内弧形,参见图5(b),弹簧触指3与第一导体1通过接触边9实现两点接触,分别是A、B两点;第二导体2上选用矩形的沟槽,弹簧触指3的接触边8与第二导体2接触于C、D两点,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参见图5(c),第一导体1上选用矩形的沟槽,接触边9与第一导体1通过A、B两点接触,接触边8与第二导体2通过C、D实现两点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
[0053] 参见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参见图6(a),弹簧触指3的截面有两个与导体的接触边,分别是接触边10和11,接触边10是直线形,接触边11是内弧形,参见图6(b),弹簧触指3与第一导体1通过接触边11实现两点接触,分别是A、B两点;第二导体2上选用带槽的矩形沟槽,弹簧触指3的接触边10与第二导体2是线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参见图6(c),第一导体1上选用带槽的矩形沟槽,接触边10与第一导体1形成线接触,接触边11与第二导体2通过A、B实现两点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带槽的矩形矩形沟槽在上下两边设置有槽,弹簧触指3的截面不与导体接触的两边是折线形,与槽适配,可以更好的固定弹簧触指3。
[0054] 参见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五,参见图7(a),弹簧触指3的截面有两个与导体的接触边,分别是接触边12和13,接触边12和13都是内弧形,参见图7(b),弹簧触指3与第一导体1通过接触边13实现两点接触,分别是A、B两点;第二导体2上选用带槽的矩形沟槽,弹簧触指3的接触边12与第二导体2接触于C、D两点,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参见图7(c),第一导体1上选用矩形的沟槽,接触边13与第一导体1通过A、B两点接触,接触边12与第二导体2通过C、D实现两点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
[0055] 参见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六,参见图8(a),弹簧触指3的截面有两个与导体的接触边,分别是接触边14和15,接触边14和15都是内弧形,参见图8(b),弹簧触指3与第一导体1通过接触边15实现两点接触,分别是A、B两点;第二导体2上选用矩形的沟槽,沟槽适应截面形状,在这里类似于正方形,弹簧触指3的接触边14与第二导体2接触于C、D两点,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参见图8(c),第一导体1上选用矩形的沟槽,接触边15与第一导体1通过A、B两点接触,接触边14与第二导体2通过C、D实现两点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
[0056] 参见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七,参见图9(a),弹簧触指3的截面有两个与导体的接触边,分别是接触边16和17,接触边16是内弧形,接触边17是外弧形,参见图9(b),弹簧触指3与第一导体1通过接触边16实现两点接触,分别是C、D两点;第二导体2上选用矩形的沟槽,弹簧触指3的接触边17与第二导体2接触于A、B两点,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参见图9(c),第一导体1上选用矩形的沟槽,接触边17与第一导体1通过A、B两点接触,接触边16与第二导体2通过C、D实现两点接触;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参见图9(d)到图9(g),分别是第一导体1或第二导体2上的沟槽分别选用单边梯形和梯形,以上方式均是两接触边都是以两点形式与导体接触,都能实现电流经过A到C、B到D实现双向流通。对于同样的截面,用不同的沟槽形状与之适配,可以实现多种的装配方式,形成多种的装配方案。
[0057] 本发明的弹簧触指的接触边还可以采用折线形或波浪形,这两种接触边可以使弹簧触指和导体的接触点更多,一般采用的接触点是2~4个。弹簧触指不与导体接触进行导电的两边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弧形、直线形、折线形等多种形状。
[0058] 本发明提供的导电用弹簧触指,对于滑动连接、静连接和插拔连接都同样适用。本发明提供的弹簧触指每环有四个接触点,电流路径由过去的单条路径变为相同过流面积下的两条较短的路径,通流量提高了一倍以上,并且每环截面的面积减小,因此可以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