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

申请号 CN201510040065.3 申请日 2015-01-27 公开(公告)号 CN104851747B 公开(公告)日 2017-10-13
申请人 欧姆龙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广瀬勇司; 篠原正幸; 田上靖宏; 宫本宽之; 大角吉正; 广田和英;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在由基体(12a)和壳体(12b)构成的 外壳 (12)的内部收纳有继电器主体(13)、动作显示灯(31)及光导(32)。基体(12a)由不透明 树脂 构成,继电器主体(13)位于其上。在壳体(12b)的 侧壁 (34)的内表面,一体地成形有由透明树脂构成的光导(32)。动作显示灯(31)与光导(32)的下表面(入光面(36))相对,在光导(32)的上表面(光出射面(37))设有由纹理状的粗糙面构成的扩散构造(38)。由此,从斜方向也能够容易地以目视来识别动作显示灯的点亮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外壳
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继电器主体、
内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继电器主体的动作连动而发光的光源
使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从第一端面入射并从第二端面向外部出射的光导、设置于从所述光导的第二端面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的扩散构造,
在所述光导的侧面设有凹槽状的减薄部,以使所述光导的厚度变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以最大的入射向所述光导的所述第一端面入射的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光导的界面反射两次以上,从所述第二端面出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光导的长度为L,设所述第一端面的最大宽度为W,设从所述光源向所述第一端面画垂线所交的点和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W/α,α为所述第一端面的最大宽度除以从所述光源向所述第一端面画垂线所交的点和位于距该点最远的位置的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值,设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为d,且用n表示所述光导的折射率时,满足下面的不等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光导的所述第一端面相对地配置所述光源,所述减薄部形成为未到达所述第一端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构造是雾度值为44.7%以上的粗糙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构造是表面粗糙度R_max为67μm以下的粗糙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导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导与所述外壳一体地成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顶板的至少一部分透明,
所述光导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光导的一侧面与所述外壳的侧壁外表面一致,
所述光导的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顶板的透明部分的上表面一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光源安装于配线基板,该配线基板收纳于所述外壳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光源收纳于所述外壳内,将供电用的配线线路与所述光源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构造形成于所述第二端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构造是附加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扩散片。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构造是分散于所述光导的内部的具有光扩散性的粒子。

说明书全文

继电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具有发光动作显示功能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的继电器中,为了使工作人员容易地进行继电器的动作确认,在内部设有动作显示灯。动作显示灯与继电器的开闭动作连动地熄灭或点亮。通常,为了容易地从外部辨识动作显示灯的点亮状态,希望能在外壳上表面侧看到动作显示灯的光,所述外壳上表面是与继电器的安装面即下表面相反的一侧,。
[0003]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继电器中,将沿外壳(框体)的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光导设在外壳的外部。光导的上表面与外壳的上表面位于同一高度,成为光导的显示面。从设于外壳内部的光源(照明装置)射出的光从光导的下端部入射到光导内,在光导内导光,从光导上表面的显示面出射。结果,当光源点亮时,光导的显示面在继电器的上表面发光。
[0004]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继电器中,从显示面出射的光的均匀性较差,另外,从显示面出射的光的指向狭窄。因此,当光源点亮而显示面发光时,从斜方向(相对于垂直于继电器的上表面的方向倾斜的方向)观察继电器时的识别性不好。特别是,在控制板上安装有多个继电器的情况下,为了确认各继电器的点亮状态,必须从垂直于上表面的方向观察每一个继电器,要随着继电器的排列而使头部的位置依次移动,非常麻烦。
[0005] 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继电器中,在上述显示面的周围,对外壳的上表面进行粗加工而设有漫反射面。该漫反射面通过使从显示面的周围漏出的光散射,来提高显示面的识别性。但是,因为该漫反射面设置于从显示面出射的光的光路偏离的位置,还因为从光导的侧面漏出的光极少,所以只不过是在从正面看显示面时能够强调显示面的状态的程度。利用这种漫反射面,在从斜方向看时就不能清楚地识别光源的点亮状态。
[0006]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继电器,在继电器内设有光导(光导出体),将光源与光导的下端面相对配置,在光导的上端面设置透镜。但是,该透镜不是扩散用的透镜,而是聚光用的透镜。因此,利用专利文献2记载的继电器,从垂直于上表面的方向能够容易识别光源发光,但从斜方向识别光源发光就非常困难。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报专利第4319973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2:日本国实用新型公报实公昭54-183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2]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斜方向也能够容易识别光源(动作显示灯)点亮的继电器。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最优化用于引导光源的光的光导长度。
[0013]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4]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特征为,具有: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继电器主体、内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继电器主体的动作连动而发光的光源、使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从第一端面入射并从第二端面向外部出射的光导、设置于从所述光导的第二端面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的扩散构造。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0016] 图2是将图1所示的继电器的局部剖切后的侧视图;
[0017]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继电器的光导附近的构造的局部剖切示意立体图;
[0018] 图4(A)是光导的纵剖视图,图4(B)是光导的平剖视图;
[0019] 图5是表示以不同的观察角度看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和两个现有例时的光强变化的图;
[0020] 图6(A)及(B)是用于说明光导的最佳长度确定方法的说明图;
[0021] 图7是表示光导的入光面的最大宽度的图,也是说明光源偏离入光面的中心时的W/α的确定方法的图;
[0022]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0023]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继电器的光导附近的构造的局部剖切示意立体图;
[0024] 图10(A)是从侧面看图9的立体图的图,图10(B)是图10(A)的X-X线剖视图。图10(C)是图10(B)的Y-Y线剖视图;
[0025] 图11(A)是从正面看产生了中空部的光导的照片,图11(B)是从侧面看产生了中空部的光导的照片。图11(C)是表示穿过产生了中空部的光导而发光的光出射面的照片;
[0026] 图12(A)是表示无减薄部的光导的体积收缩率的分布的图。图12(B)是表示设有减薄部的光导的体积收缩率的分布的图;
[0027]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0028] 图14(A)及(B)是表示另一变形例的光导构造的立体图及侧视图;
[0029] 图15是表示再另一变形例的继电器的局部的图;
[0030] 图16是表示再另一变形例的光导的立体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1、51  继电器
[0033] 12    外壳
[0034] 12a   基体
[0035] 12b   壳体
[0036] 13    继电器主体
[0037] 20    常闭触点弹簧
[0038] 21    可动触点弹簧
[0039] 22    常开触点弹簧
[0040] 23    常闭触点
[0041] 24    可动触点
[0042] 25    常开触点
[0043] 30    配线基板
[0044] 31    动作显示灯
[0045] 32    光导
[0046] 34    侧壁
[0047] 35    顶板
[0048] 36    入光面
[0049] 37    光出射面
[0050] 38    扩散构造
[0051] 52    减薄部
[0052] 55    引导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种种设计变更。
[0054] (实施方式1)
[0055] 下面,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继电器的基本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继电器11的立体图。图2是在不经过光导32的位置剖断壳体12b后的继电器11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继电器11的光导附近的构造的局部剖断示意立体图。图4的(A)及(B)是光导的纵剖视图及水平剖视图。
[0056] 继电器11在外壳12的内部安装有继电器主体13和动作显示灯31(光源)。外壳12由不透明树脂制成的基体12a和透明树脂或半透明树脂制成的壳体12b构成。其中,由于希望透过壳体12b能够确认内部的继电器主体13的动作状态,因此壳体12b优选是像聚酸酯树脂那样折射率高的透明树脂的成形品。壳体12b也可以是半透明树脂或有色透明树脂的成形品,但为了能够确认继电器11的内部,半透明树脂优选透明度高的树脂,有色透明树脂优选浅色的树脂。
[0057] 在基体12a的上面,构成有如图2所示的构造的继电器主体13。在基体12a的上面,以直立的状态固定有线圈单元14(电磁)。在线圈单元14的旁边固定有磁扼16。衔铁17由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吸附片17a和大致纵向延伸的摆动片17b构成,吸附片17a和摆动片17b之间的弯曲部分在磁扼16的上端部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吸附片17a与线圈单元14的铁芯15的上端面相对。衔铁17的弯曲部分被弹簧18按压。
[0058] 在摆动片17b的前方,配置有多条常闭触点弹簧20、多条可动触点弹簧21和多条常开触点弹簧22,各触点弹簧20、21及22的下端固定于基体12a。多条可动触点弹簧21在图2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排列。常闭触点弹簧20和常开触点弹簧22也是同样的。可动触点弹簧21位于常闭触点弹簧20和常开触点弹簧22之间,在其上端部两面,分别具有可动触点24。在各常闭端子26的上端部,与一方的可动触点24相对地设有常闭触点23。在各常开端子28的上端部,与另一方的可动触点24相对地设有常开触点25。
[0059] 在摆动片17b的前面,固定有合成树脂制的支承部19。支承部19不与常闭触点弹簧20接触而穿过常闭触点弹簧20,支承部19的前端与可动触点24结合。
[0060] 常闭端子26、公共端子27、常开端子28从基体12a的下表面突出。常闭端子26与常闭触点弹簧20导通,公共端子27与可动触点弹簧21导通,常开端子28与常开触点弹簧22导通。另外,在基体12a的下表面突出的线圈端子29向线圈单元14供给电流,线圈单元14进行励磁。
[0061] 在基体12a的侧面上部突出有卡合部39,在壳体12b的侧面开设有被卡合孔40。将壳体12b重叠于基体12a上,使壳体12b覆盖继电器主体13,通过使卡合部39嵌入被卡合孔40,壳体12b被安装在基体12a。
[0062] 向线圈单元14通电,线圈单元14进行励磁(继电器为接通的状态),衔铁17的吸附片17a就会被铁芯15吸附而向下方下降,摆动片17b向常闭触点弹簧20的方向摆动。继而,支承部19向常闭触点弹簧20的方向突出,可动触点弹簧21向常开触点弹簧22的方向被推动。其结果是,可动触点24离开常闭触点23,常闭端子26和公共端子27之间断开,同时,可动触点24与常开触点25接触,公共端子27和常开端子28之间闭合。
[0063] 当线圈单元14消磁(继电器为断开的状态)时,衔铁17的吸附片17a就离开铁芯15,通过弹簧18的弹,摆动片17b向与常闭触点弹簧20相反的方向摆动。继而,支承部19向与常闭触点弹簧20相反的方向退入,可动触点弹簧21向与常开触点弹簧22相反的方向被推动。其结果是,可动触点24离开常开触点25,公共端子27和常开端子28之间断开,同时,可动触点24与常闭触点23接触,常闭端子26和公共端子27之间闭合。
[0064] 另外,本发明的继电器11具有用于显示继电器11的动作状态的动作显示灯31。即,动作显示灯31在继电器11接通时发光,在继电器11断开时熄灭。动作显示灯31(LED芯片)安装于配线基板30的表面,配线基板30在壳体12b的侧壁34的内表面附近,直立于基体12a之上。在动作显示灯31的上方,与壳体12b一体地设有光导32。光导32由透明树脂形成。在壳体12b中一体地形成有光导32的部分也是透明的。如图3及图4的(A)、(B)所示,光导32在动作显示灯31的上方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下端面成为入光面36(第一端面),上端面成为光出射面37(第二端面)。光导32的一侧部与侧壁34成为一体(或者埋入侧壁34内),光导32的上端部与顶板35成为一体(或者埋入顶板35内)。因此,动作显示灯31的一侧面出现于侧壁34的表面,光出射面37出现于顶板35的上表面。图3所示的虚线表示的是光导32的轮廓的一部分。进而,在光导32的光出射面37设有用于使从光导32出射的光进行散射的扩散构造38。扩散构造38即使设置在比光出射面37还广阔的区域也不要紧。
[0065] 因此,当继电器11接通时,电流就经过配线基板30流到动作显示灯31,动作显示灯31点亮。从动作显示灯31向上方出射的光(从动作显示灯31即LED芯片的侧面射出的光)从入光面36进入光导32,在光导32的表面反射着向上方导光。到达了光出射面37的光被扩散构造38散射着向外部出射,使位于继电器11的上表面的光出射面37发光,由此,可以凭视觉来识别继电器11的接通状态。而且,从光出射面37出射的光在扩散构造38被散射,由此,从光出射面37出射的光的指向角扩大。因而,不仅从上方即垂直于顶板35的方向容易看到动作显示灯31的光,而且从斜方向也容易看到光,继电器11的识别性提高。
[0066] 扩散构造38是随机形成于光出射面37的表面的由细微凹凸构成的粗糙面(纹理加工面)。优选地,该粗糙面的表面粗糙度为67μm以下,且雾度值为44.7%以上。下面所示的表1表示的是使表面粗糙度在4~67μm的范围内变化,且使雾度值在15~88%的范围内变化,以此来评价各试样的外观所得到的结果。在此,外观“良”表示的是扩散构造38的表面粗糙度不显眼,并且从光出射面37出射的光的指向角足够宽(即,在垂直于继电器上表面的方向的周围任意方位,在相对于与继电器上表面垂直的方向倾斜30°以上的方向上能够识别出射光)。外观“不可”是指扩散构造38的表面粗糙度较大而不适合商品化,或者,是在垂直于继电器上表面的方向的周围任一方位,在相对于与继电器上表面垂直的方向倾斜30°以上的方向上难以识别出射光。
[0067] (表1)
[0068]表面粗糙度(μm) 雾度值(%) 外观
4 47.8 良
5 15.2 不可
5 44.7 良
6.5 20.0 不可
9.5 46.3 良
9.5 24.9 不可
10 65.3 良
16.5 50.9 良
23 76.8 良
25 86.5 良
26 66.2 良
28 78.4 良
33 72.9 良
47 83.6 良
67 88.1 良
73 88.4 不可
[0069] 根据表1,如果将光出射面37的表面粗糙度设为4μm以上30μm以下,且将雾度值设为48%以上87%以下,则光出射面37的外观良好。
[0070] 接着,对设置了上述特性的扩散构造38时的效果进行说明。图5表示从垂直于光出射面37(继电器的上表面)的方向倾斜的某一观察角度(view angle)看到正在发光的光出射面37时的光出射面37的光强(luminosity)。图5的横轴为观察角度,纵轴为光强。所使用的试样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试样、现有例1的试样和现有例2的试样。本发明实施例的试样将呈纹理状的扩散构造38设置于光导32的光出射面37,扩散构造38的表面粗糙度为20μm、雾度值为70%。现有例1的试样不具备光导,且仅具有动作显示灯31用于发光动作显示功能。现有例2的试样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继电器那样具备光导,但未设置扩散构造。根据图5,可知与现有例1、2的各试样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试样能够识别发光状态的观察角度相当宽。另外,使用光导32,且将光导32安装于壳体12b内而缩短在光导32内传输的光的光路长度,由此,光强也会变大。
[0071] 另外,为了使从光出射面37出射的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化,有必要通过优化光导32的长度和入光面36的尺寸,来使以最大入射角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在光导32的内部进行两次以上反射之后,再从光出射面37出射。所谓以最大入射角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在光导32的内部只反射了一次的情况,指的是从光出射面37出射的光全部在光导32内一次也未反射,或者只进行了一次反射的情况。在那种情况下,容易从光出射面37透视动作显示灯31,光出射面37的亮度分布会变得不均匀。因而,为了使光出射面37的亮度分布均匀化,有必要使以最大入射角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在光导32的内部反射几次,或者至少反射两次以上。
[0072] 以最大入射角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在光导32的内部反射两次以上的条件可参照图6(A)及(B)求出,如下所述。图6(A)是沿着光导的长度方向的剖面图,表示的是在光导内进行导光的光线。图6(B)是放大表示图6(A)的K部的图。由于以最大入射角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是入射到入光面36的端部的光,所以如图6(A)所示,设动作显示灯31和入光面36之间的距离为d、入光面36的最大宽度为W、从动作显示灯31向入光面36画垂线所交的点D和入光面36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W/α,且用θ1表示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的最大入射角时,由图6(A)可知,下面的式1成立。
[0073]   (式1)
[0074] 在此,光导32的长度L设为从光导32的入光面36到光出射面37的长度。另外,光导32可以与外壳12的侧壁34紧贴,也可以成为一体,但在那些情况下,在式1~5的计算中,光导32或入光面36不包含外壳12的侧壁34的厚度。因此,如图7所示,入光面36的最大宽度W将入光面36(不包含侧壁34的厚度部分)的对角线的长度设为最大宽度W。另外,动作显示灯31最好使从动作显示灯31向入光面36画的垂线穿过对角线的交点C,在那种情况下,从动作显示灯31向入光面36画垂线所交的点D(=交点C)和入光面36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成为W/2(即,α=2)。
[0075] 但是,动作显示灯31有时也会被设置在从穿过对角线交点C的垂线稍微偏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从动作显示灯31向入光面36画垂线所交的点D(经过动作显示灯31的入光面36的垂线和入光面36的交点)和位于距点D最远的位置的角落E之间的距离S成为点D和入光面36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因而,此时,成为α=W/S。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图6(A)成为经过点D和角落E的剖面,最大入射角θ1是从动作显示灯31射出而入射到角落E的光的入射角。
[0076] 此外,上述α(=W/S)成为1<α≦2的范围的值。其理由如下所述。在图7中,在点D从交点C偏离时,点D和点E的距离W/α并不比对角线的长度W的1/2短。因而,W/α≧W/2,由此,α≦2。另外,因为点D和点E之间的距离W/α不会超过对角线的长度W,所以W/α<W,由此,α>1。这样,就可得到1<α≦2。
[0077] 如图6(B)所示,从入光面36的端部入射到光导32内的光在入光面36发生折射并入射到光导32内,之后立即在光导32的侧面发生第一次反射。如果在光导32内导光的光与光导32的侧面所成的角度为θ2,则θ1和θ2之间存在下面的式2的关系。
[0078] sinθ1=n·sinθ2  (式2)
[0079] 因而,通过将式1和式2组合,可得到下面的式3。
[0080]   (式3)
[0081] 为了使以最大入射角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即,从光导32的端部入射到光导32内的光在光导32内反射两次以上以后再从光出射面37出射,只要光导32的长度L比第二次反射点长即可。用于实现该结果的条件用下面的式4表示。其中,n·cosθ2>1。
[0082] L>W/tanθ2  (式4)
[0083] 如果使用上述式3而从式4中消去θ2,则可得到用于使以最大入射角入射到入光面36的光在光导32的内部反射两次以上以后再从光出射面37出射的条件。该条件用下面的式
5来表示。
[0084]   (式5)
[0085] 因而,如果使光导32的长度满足上述条件(式5),则能够使光出射面37的亮度分布均匀化,即使照亮继电器11的上表面的仅一部分的情况下,发光面的识别性也良好,制品质量提高。
[0086]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0087]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扩散构造38是形成于光出射面37的粗糙面,但扩散构造38也可以是贴附于光出射面37的扩散片。或者,也可以是在光出射面37的附近且在光导32内分散具有光扩散性的粒子而成的扩散构造(均未图示)。
[0088] (实施方式2)
[0089]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继电器51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继电器51的光导附近构造的局部剖切立体图。图10(A)是从侧面看图9的立体图时的图。图10(B)是图10(A)的X-X线剖视图。图10(C)是图10(B)的Y-Y线剖视图。
[0090] 实施方式2的继电器51以在光导32设有减薄部52这一点作为特征。关于其他点,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继电器11相同的构造,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造部分在附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0091] 如图8所示,在继电器51中,在光导32的外侧的侧面,即,在与侧壁34的外表面重叠的光导32的侧面,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凹槽状的减薄部52。因此,减薄部52出现于壳体12b的表面。如图9及图10所示,减薄部52的上端到达光出射面37(即,顶板35的上表面)。另一方面,减薄部52在入光面36的附近截止,在入光面36上未设置减薄部52。
[0092] 如果不在光导32上设置如上所述的减薄部52,则当光导32的厚度变大时,在光导32内容易产生中空部或缺陷。图11的照片表示产生于无减薄部52的光导32的中空部(气泡)。图11(A)表示从正面看光导32时的情形,在光导32内可看到洋梨状的中空部。图11(B)表示从侧面看光导32时的情形,在光导32内可看到椭圆状的中空部。图11(C)是表示使动作显示灯31在含有中空部的光导32的下方发光时的情形的俯视图。在使动作显示灯31在含有中空部的光导32的下方发光时,若从上方看导光路32,如图11(C)所示,会映现出中空部的阴影,导致继电器的质量下降。
[0093] 另外,当光导32的厚度变大时,光导32的体积收缩就会变大,在光导32的表面就会出现缺陷。当产生缺陷时,光导32的表面会凹下去,因此,光导32的质量就会下降。若在光导32产生不均匀的体积收缩,光出射面37的亮度分布也有可能不均匀。
[0094] 与此相对地,如果在光导32设置减薄部52,光导32的壁厚就会变小,因此不易产生中空部或缺陷,设有光导32的继电器51的质量就会提高。图12(A)表示的是未设有减薄部的光导32成形后的体积收缩率f的分布,在宽广的范围产生了较大的体积收缩。而在设有减薄部52的光导32中,如图12的(B)所示,体积收缩率f变小,不易产生缺陷。在图12的(A)及(B)中,越是白的部分,体积收缩率f越小,越是黑的部分,体积收缩率f越大。但是,当在入光面36也设置减薄部52时,入光面36的面积就会变小,导入光导32内的光量变少,导致光出射面
37的亮度下降。因此,不在入光面36设置减薄部52。
[0095] 以上说明的减薄部是为了消除成形时发生的缺陷或中空部而设置的形状。不发生缺陷、中空部的基本条件是树脂成形品的壁厚要均匀,只要壁厚均匀,成形时的树脂的流动、或固化收缩时的局部变形或中空部(气泡)就难以产生。在本发明的光导32中,作为特有的课题,光导32的体积在局部会变大,其结果,往往容易发生缺陷或中空部,进而出现继电器51发光时外观变差等影响。因而,通过设置减薄部52来减小树脂体积,减少缺陷或中空部,对于提高质量是有效的。但是,即使发生了缺陷或中空部,如果其尺寸小,无损于外观,那么残留些许缺陷或中空部也不要紧。
[0096]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0097] 设置减薄部52的位置不限于光导32的外侧的侧面。例如,如图13所示,在光导32的内侧的侧面设置减薄部52。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光导32的左右侧面(垂直于侧壁34的外表面的侧面)设置减薄部52。
[0098] (其他实施方式)
[0099]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光导32构造的立体图,图14(B)是其侧视图。如图14(A)及(B)所示,光导32也可以与壳体12b的侧壁34或顶板35分体,并与壳体12b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扩散构造38既可以设置在光出射面37,也可以如图所示在与光出射面37相对的位置设置于顶板35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进而,光导32不限于棱柱状,也可以使用圆柱状或椭圆柱状的光导32。
[0100]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再另一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光导32的下面(入光面36)相对地配置炮弹型的动作显示灯31(LED元件)。动作显示灯31通过具有适度刚性的引导销55支承在基体12a的上方。
[0101]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再另一实施方式的光导32的立体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光导32的侧面各面都加工有一条或多条细微槽56。槽56的形状可以是V形槽状、圆弧槽状、方槽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0102] 此外,光导32即使设置在壳体12b的外侧也不要紧。
[0103] (总结)
[0104]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继电器的特征为,具有: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继电器主体、内置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继电器主体的动作连动而发光的光源、使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从第一端面入射并从第二端面向外部出射的光导、设置于从所述光导的第二端面出射的光线的光路上的扩散构造。
[0105] 在本发明的继电器中,光导引导从光源发出的光,而在从光导的第二端面(光出射面)出射的光线(主光线)的光路上设有扩散构造,因此,能够使从第二端面出射的光扩散,在从垂直于第二端面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也能够容易地识别第二端面的发光状态。
[0106]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以最大的入射角(光线相对于与光入射面垂直的方向的角度)向所述光导的所述第一端面(入光面)入射的所述光源的光在所述光导的界面反射两次以上,然后从所述第二端面出射。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能够使第二端面发光时的亮度分布均匀化。
[0107]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特征为,设所述光导的长度为L、设所述第一端面的最大宽度为W、设从所述光源向所述第一端面画垂线所交的点和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W/α、设所述光源和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为d,且用n表示所述光导的折射率时,满足下面的不等式。
[0108]
[0109] 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能够使第二端面发光时的亮度分布均匀化。
[0110]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在所述光导设有减薄部。根据这种实施方式,不容易在光导产生缺陷或中空部。
[0111]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与所述光导的所述第一端面相对地配置所述光源,所述减薄部形成为未到达所述第一端面。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能够防止第一端面的面积因减薄部而变小。因而,能够使导入到光导内的光源的光不会因减薄部而减少,能够防止第二端面的亮度下降。
[0112]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所述扩散构造是雾度值为44.7%以上的粗糙面。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能够最优化扩散构造的扩散度。
[0113]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扩散构造优选是表面粗糙度R_max为67μm以下的粗糙面。由此,能够最优化扩散构造的扩散程度,从相对于与继电器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具有较大的角度的方向,也容易地识别第二端面的发光状态。
[0114]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所述光导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根据这种实施方式,光导难以受伤,或难以损坏。
[0115]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所述光导与所述外壳一体地成形。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能够减少零件成形工序,也能够省去光导的装配工序。
[0116] 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所述外壳的顶板的至少一部分透明,所述光导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光导的一侧面与所述外壳的侧壁外面一致,所述光导的所述第二端面只要与所述顶板的透明部分的上表面一致即可。
[0117]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将所述光源安装于配线基板,该配线基板收纳于所述外壳内。根据这种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继电器用的配线基板而配置光源。
[0118] 本发明的继电器的再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征为,将所述光源收纳于所述外壳内,将供电用的配线线路与所述光源连接。根据这种实施方式,由于未使用配线基板,因此能够节省继电器的内部空间。
[0119] 另外,所述扩散构造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二端面,也可以是附加于所述第二端面的扩散片,还可以是分散于所述光导内部的具有光扩散性的粒子。
[0120] 此外,本发明的结构具有将以上说明的结构要素适当组合在一起的特征,本发明可采用这种结构要素的组合实现的许多变更。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