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转换装置

申请号 CN201480066246.7 申请日 2014-05-27 公开(公告)号 CN105793936A 公开(公告)日 2016-07-20
申请人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田中泰仁; 福地瞬;
摘要 本 发明 提供一种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将沿环状 铁 芯(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卷绕多圈线圈(3)而成的线圈部件(1A、1B)固定于壳体(12)。该结构包括: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载置部件(13),其在载置线圈部件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的固定面;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按压部件(14),其以与线圈部件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和按压 力 施加部(15),其连结载置部件和按压部件,从按压部件对线圈部件向固定面施加按压力,按压力施加部根据线圈部件的高度变化改变载置部件与按压部件之间的距离。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将沿环状芯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卷绕多圈线圈而成的线圈部件固定于壳体,所述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
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载置部件,其在载置所述线圈部件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固定面;
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按压部件,其以与所述线圈部件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和按压施加部,其连结所述载置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从所述按压部件对所述线圈部件向所述固定面施加按压力,
所述按压力施加部根据所述线圈部件的高度变化改变所述载置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力施加部包括:设置于所述载置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的一者并向另一者延伸的阳螺纹部;和设置于所述载置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的另一者并与一者的所述阳螺纹部螺纹接合的阴螺纹部,通过改变所述阳螺纹部和所述阴螺纹部的螺纹接合位置,来改变所述载置部件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件具有向上方突出并从所述线圈部件的中空部的下部开口部插入所述中空部的下部定位部,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向下方突出并从所述线圈部件的中空部的上部开口部插入所述中空部的上部定位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载置部件列状地配置至少两个以上所述线圈部件,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线圈部件之间设置有所述按压力施加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力施加部具有穿过所述线圈部件的中空部来进行该线圈部件的定位的功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下表面的一部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件,
以在所述线圈部件的所述下表面的其余部分与所述固定面之间夹有吸收传递到所述壳体的振动的缓冲件的状态,将所述线圈部件按压固定在所述固定面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件是导热性良好的部件。
8.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

说明书全文

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电抗器等线圈部件固定在壳体上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中搭载的AC/DC转换器等电力转换装置中,一般在壳体内收纳电抗器等线圈部件,将该线圈部件固定于壳体。在该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中,因为线圈部件具有比较重的重量,所以要求将线圈部件固定在壳体之后的耐振动性良好。
[0003] 电抗器是具有环状芯和交替沿该铁芯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卷绕的线圈的部件。
[0004] 作为将电抗器固定在壳体的安装结构,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
[0005] 专利文献1的电抗器的安装结构,是在壳体的上表面载置电抗器,并且以中间夹着电抗器的方式在壳体的上表面设置至少2处板簧安装部。而且,以覆盖电抗器的上部的方式配置板簧,将该板簧的两端部安装在板簧安装部从而使板簧产生弹力,用该板簧将电抗器向壳体侧按压并固定。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76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 然而,在制作电抗器时,沿铁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部使线圈弯曲时产生弯曲R,所以铁芯的上表面、下表面、外周与线圈之间产生间隙,成为各产品中外形尺寸(高度尺寸和外径尺寸)存在误差的电抗器。
[0011] 此处,用专利文献1的安装结构固定外形尺寸小的电抗器时,按压电抗器的板簧的弹力减弱,存在电抗器因振动输入从壳体脱落的险。
[0012] 另外,用专利文献1的安装结构固定外形尺寸大的电抗器时,板簧的弹力过剩地增大,存在对板簧或电抗器造成损伤的风险。
[0013]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课题而完成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将各产品外形尺寸不同的电抗器等线圈部件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也能够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5]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将沿环状铁芯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卷绕多圈线圈而成的线圈部件固定于壳体,所述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包括: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载置部件,其在载置上述线圈部件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固定在上述壳体的固定面;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按压部件,其以与上述线圈部件的上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和按压力施加部,其连结上述载置部件和按压部件,从上述按压部件对上述线圈部件向上述固定面施加按压力,上述按压力施加部根据上述线圈部件的高度变化改变上述载置部件和上述按压部件之间的距离。
[0016]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优选上述按压力施加部包括:设置于上述载置部件和上述按压部件的一者并向另一者延伸的阳螺纹部;和设置于上述载置部件和上述按压部件的另一者并与一者的上述阳螺纹部螺纹接合的阴螺纹部,通过改变上述阳螺纹部和上述阴螺纹部的螺纹接合位置,来改变上述载置部件和上述按压部件之间的距离。
[0017]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优选上述载置部件具有向上方突出并从上述线圈部件的中空部的下部开口部插入上述中空部的下部定位部,上述按压部件具有向下方突出并从上述线圈部件的中空部的上部开口部插入上述中空部的上部定位部。
[0018]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优选在上述载置部件列状地配置至少两个以上的上述线圈部件,在相邻的两个上述线圈部件之间设置有上述按压力施加部。
[0019]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优选上述按压力施加部具有穿过上述线圈部件的中空部来进行该线圈部件的定位的功能。
[0020]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优选上述线圈部件的上述下表面的一部分载置于上述载置部件,以在上述线圈部件的上述下表面的其余部分与上述固定面之间夹入吸收对上述壳体传递而来的振动的缓冲件的状态,将上述线圈部件按压固定在上述固定面侧。
[0021] 进而,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优选上述缓冲件是导热性良好的部件。
[0022] 另外,本发明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上述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
[0023] 发明效果
[0024]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即使将各产品外形尺寸不同的电抗器等线圈部件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也能够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抗器等线圈部件的图。
[0026]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
[0027] 图3是图2的II-II线向视图。
[0028] 图4是图2的III-III线向视图。
[0029]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图。
[0030]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
[0031]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向视图。
[0032]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图。
[0033]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
[0034] 图10是图9的X-X线向视图。
[0035]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
[0036]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
[0038] 图1(a)、(b)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电抗器1。该电抗器1是具有环状铁芯2和交替沿该铁芯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卷绕多圈而成的线圈3的部件。
[0039] 制作该电抗器1时,如图1(b)所示,在沿铁芯2的上表面2a和下表面2b的内径侧和外径侧的角部弯曲线圈3时产生弯曲R部4~7,所以在铁芯2的上表面、内周、下表面和外周与线圈之间产生间隙8~11。因此,制作的电抗器1在各产品中外形尺寸(高度尺寸H和外径尺寸D)存在误差。
[0040] 该电抗器1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用的AC/DC转换器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搭载在壳体内部。
[0041] [第一实施方式]
[0042] 图2至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图2是表示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的平面图,图3是图2的II-II线向视图,图4是图2的III-III线向视图。
[0043] 本实施方式是在AC/DC转换器的壳体12的部件固定面12a排列固定的两个电抗器1A、1B的安装结构,包括:载置两个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载置部件13;与两个电抗器1A、1B的上表面抵接配置的按压部件14;从按压部件14对两个电抗器1A、1B向朝向部件固定面12a的下方施加按压力的按压力施加部15;和在部件固定面12a与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之间夹入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
[0044] 载置部件13由合成树脂等绝缘部件形成,如图3所示,包括:延伸至闭塞排列配置的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的下部开口部的位置而承接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承接部16;以与承接部16形成十字形状(参考图2)的方式延伸的固定部17;从承接部16的上表面突出并分别插入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的下部开口部的定位部18、
19;从承接部16的上表面中央部的配置有两个电抗器1A、1B的位置之间立起的壁部20;和从该壁部20的上部(参考图4)突出的连结柱21。
[0045] 而且,在连结柱21的顶部,埋入有在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22a的金属管22。
[0046] 如图4所示,在固定部17形成有螺纹贯通孔17a,插入该螺纹贯通孔17a中的固定螺栓32与从部件固定面12a形成到壳体12的内部的螺纹孔12b螺纹接合,从而将载置部件13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
[0047] 按压部件14也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如图3所示,包括:与两个电抗器1A、1B的上表面均等地抵接的按压部23;从按压部23的下表面突出并分别插入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的上部开口部的定位部24、25;和以按压部23的中央部向上部鼓出的方式形成的卡合凹部26,在形成有卡合凹部26的顶板27形成有螺纹贯通孔27a,从该螺纹贯通孔27a的上方插入有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
[0048]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力施加部15,由与按压部件14的卡合凹部26卡合配置的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和该阳螺纹部28a螺纹接合的在载置部件13的连结柱21的顶部设置的阴螺纹部22a构成。另外,本发明的下部定位部对应于定位部18、19,本发明的上部定位部对应于定位部24、25。
[0049] 另外,导热缓冲部件30、31是由导热性良好、具有弹性的等构成的绝缘材料,如图2和图3所示,包围载置部件13的承接部16的周围并配置在部件固定面12a上。
[0050] 该导热缓冲部件30、31的厚度t1设定为大于载置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的载置部件13的承接部16的板厚t2(t1>t2)。
[0051] 接着,说明将两个电抗器1A、1B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的过程。
[0052] 首先,使载置部件13的固定部17上形成的螺纹贯通孔17a与壳体12上形成的螺纹孔12b对应,使插入到螺纹贯通孔17a中的固定螺栓32与螺纹孔12b螺纹接合,从而将载置部件13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
[0053] 另外,将厚度t1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包围载置部件13的承接部16的周围并配置在部件固定面12a上。
[0054] 接着,在一个电抗器1A的中空部1a的下部开口部插入载置部件13的定位部18,并且将电抗器1A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放置在配置于载置部件13的定位部18侧的导热缓冲部件30上。另外,在另一个电抗器1B的中空部1b的下部开口部插入载置部件13的定位部19,并且将电抗器1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放置在配置于载置部件13的定位部19侧的导热缓冲部件31上。
[0055] 接着,在载置部件13上配置的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的上部开口部插入有定位部24、25的状态下,将按压部件14配置在电抗器1A、1B的上表面。
[0056] 接着,从在按压部件14的卡合凹部26形成的贯通孔27a向下方插入构成按压力施加部15的连结螺栓28,使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与在载置部件13的连结柱21的顶部设置的阴螺纹部22a螺纹接合。
[0057] 然后,调整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和载置部件13的阴螺纹部22a的螺纹接合状态,将按压部件14与载置部件1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规定值,从而以向壳体12侧按压两个电抗器1A、1B的状态固定两个电抗器1A、1B。此时,与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抵接而夹在电抗器1A、1B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如图3所示被压缩至与载置部件13的承接部16的板厚t2相同的厚度。
[0058]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0059] 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安装结构,即使是对于各产品外形尺寸容易差生误差的电抗器1A、1B,也能够根据电抗器1A、1B的高度变化而改变载置部件13与按压部件14之间的距离,所以能够将电抗器1A、1B可靠地固定于壳体12。
[0060] 即,两个电抗器1A、1B的高度尺寸H较高的情况下按压力施加部15使载置部件13与按压部件14之间的距离增大,电抗器1A、1B的高度尺寸H较低的情况下按压力施加部15使载置部件13与按压部件14之间的距离减小,由此以最佳的按压力将电抗器1A、1B固定在壳体12。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中搭载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使用的两个电抗器1A、1B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在壳体12。
[0061] 另外,由于在没有载置于载置部件13的承接部16的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以压缩的状态夹入有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易于由导热缓冲部件30、31吸收传递到壳体12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动特性。
[0062] 另外,即使在电抗器1A、1B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因为导热缓冲部件30、31增大电抗器1A、1B与壳体12的导热面积而紧贴设置,所以电抗器1A、1B的发热经由导热缓冲部件30、31对壳体12导热而散热。因此,即使在电抗器1A、1B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电抗器1A、1B的高效率的冷却。
[0063] 另外,本实施方式在壳体12与电抗器1A、1B的线圈3之间配置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载置部件13、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能够在壳体12与线圈3之间充分确保绝缘距离。
[0064] 另外,只要将载置部件13的定位部24、25和按压部件14的定位部24、25插入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就完成了电抗器1A、1B相对于载置部件13和按压部件14的定位,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抗器1A、1B的安装作业。
[0065]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力施加部15通过调整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和载置部件13的阴螺纹部22a的螺纹接合程度来改变按压部件14与载置部件13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实现电抗器的安装结构的简化。
[0066] [第二实施方式]
[0067] 接着,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其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0068] 本实施方式是在AC/DC转换器的壳体12的部件固定面12a排成一列地固定3个电抗器1A、1B、1C的安装结构,包括载置部件40、按压部件41、2处按压力施加部42、42和夹在部件固定面12a与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
[0069] 载置部件4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部件形成,包括:承接部43,其延伸至闭塞排列配置的3个电抗器1A~1C中的两端的电抗器1A、1C的中空部1a、1c的下部开口部的位置,承接电抗器1B的整个下表面和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将承接部43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的固定部(未图示);从承接部43的上表面突出并分别插入3个电抗器1A~1C的中空部1a~1c的下部开口部的定位部44~46;从承接部43的配置3个电抗器1A~1C的位置之间立起的壁部47、48;和从这些壁部47、48的上部突出的连结柱49、50。而且,在这些连结柱49、50的顶部埋入有在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部22a的金属管22。
[0070] 按压部件41也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包括与3个电抗器1A~1C的上表面均等地抵接的按压部51;从按压部51的下表面突出并分别插入3个电抗器1A~1C的中空部1a~1c的上部开口部的定位部52~54;和从按压部51的定位部52~54之间以中央部向上部鼓出的方式形成的卡合凹部55、56。而且,在这些卡合凹部55、56的顶板57、58形成有螺纹贯通孔,从这些螺纹贯通孔的上方插入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
[0071]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2处按压力施加部42、42,由与按压部件41的2处卡合凹部55、56卡合配置的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和该阳螺纹部28a螺纹接合的在载置部件40的2个连结柱49、50的顶部设置的阴螺纹部22a构成。
[007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包围载置部件40的承接部43的周围并配置在部件固定面12a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导热缓冲部件30、31的厚度t1设定为大于载置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的承接部43的板厚t2(t1>t2)。
[0073] 而且,调整2处按压力施加部42、42的连结螺栓28的阳螺纹部28a和载置部件40的阴螺纹部22a的螺纹接合状态,将按压部件41和载置部件40之间的距离设定为规定值而以向壳体12侧按压3个电抗器1A~1C的状态固定3个电抗器1A~1C时,与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抵接而夹在电抗器1A、1C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被压缩至与载置部件40的承接部43的板厚t2相同的厚度。
[0074]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安装结构,在3个电抗器1A~1C的高度尺寸H较高的情况下,两个按压力施加部42、42使载置部件40与按压部件41之间的距离增大,在电抗器1A~1C的高度尺寸H较低的情况下,按压力施加部42、42使载置部件40与按压部件41之间的距离减小,由此能够以最佳的按压力将3个电抗器1A~1C固定在壳体12。因此,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使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中搭载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使用的3个电抗器1A~1C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在壳体12上。
[0075] 另外,导热缓冲部件30、31以压缩的状态夹在没有载置于载置部件40的承接部43的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所以易于用导热缓冲部件30、31吸收对壳体12传递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动特性。
[0076] 另外,即使在电抗器1A~1C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由于导热缓冲部件30、31增大电抗器1A、1C与壳体12的导热面积而紧贴设置,所以电抗器1A、1B的发热经由导热缓冲部件30、31对壳体12导热之后散热。从而,能够实现电抗器1A~1C的高效率的冷却。
[0077] 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在壳体12与电抗器1A~1C的线圈3之间配置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载置部件40、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能够在壳体12与线圈3之间充分确保绝缘距离。
[0078] 另外,只要将载置部件40的定位部44~46和按压部件41的定位部52~54插入3个电抗器1A~1C的中空部1a~1c,就完成了电抗器1A~1C相对于载置部件40和按压部件41的定位,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抗器1A~1C的安装作业。
[0079] [第三实施方式]
[0080] 接着,图6和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图6是平面图,图7是图6的VII-VII线向视图。
[0081] 本实施方式是在AC/DC转换器的壳体12的部件固定面12a排列固定两个电抗器1A、1B的安装结构,包括:载置两个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载置部件60;与两个电抗器1A、1B的上表面抵接配置的按压部件61;从按压部件14对两个电抗器1A、1B向朝向部件固定面12a的下方施加按压力的按压力施加部62、62;和夹在部件固定面12a与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
[0082] 载置部件6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部件形成,如图7所示,包括:延伸至闭塞排列配置的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的下部开口部的位置而承接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承接部63;以与承接部63形成十字形状(参考图6)的方式延伸的固定部64;和2个定位连结柱65、66,其从承接部63的上表面突出,从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的下部开口部贯通中空部1a、1b,在定位连结柱65、66的上部外周部形成有阳螺纹部65a、66a。
[0083] 按压部件6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如图7所示,是与两个电抗器1A、1B的上表面均等地抵接的板状部件,形成有用于使上述2个定位连结柱65、66穿过的两个插通孔67、68。
[0084] 另外,导热缓冲部件30、31包围载置部件60的承接部63的周围并配置在部件固定面12a上,该导热缓冲部件30、31的厚度t1设定为大于载置部件60的承接部63的板厚t2(t1>t2)。
[0085]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电抗器1A、1B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的过程。
[0086] 首先,使用固定螺栓32将载置部件60的固定部64固定于部件固定面12a。然后,使厚度t1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包围载置部件60的承接部63的周围并配置在部件固定面12a上。
[0087] 接着,以使中空部1a、1b插入载置部件60的定位连结柱65、66的状态配置两个电抗器1A、1B。
[0088] 接着,使从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突出的定位连结柱65、66,插入按压部件61的两个插通孔67、68,并且在从按压部件61突出的定位连结柱65、66的阳螺纹部65a、66a,分别螺纹接合螺母69、70。
[0089] 然后,调整定位连结柱65、66的阳螺纹部65a、66a和螺母69、70的螺纹接合状态,将按压部件61和载置部件60之间的距离设定为规定值,由此以向壳体12侧按压两个电抗器1A、1B的状态固定两个电抗器1A、1B。此时,与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抵接且夹在电抗器1A、
1B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如图7所示被压缩至与载置部件60的承接部
63的板厚t2相同的厚度。
[0090] 其中,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力施加部62、62由定位连结柱65、66的阳螺纹部65a、66a和螺母69、70构成。
[009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安装结构,两个电抗器1A、1B的高度尺寸H较高的情况下按压力施加部62、62使按压部件61与载置部件60之间的距离增大,电抗器1A、1B的高度尺寸H较低的情况下按压力施加部62、62使按压部件61与和载置部件60之间的距离减小,由此以最佳的按压力将电抗器1A、1B固定于壳体12。因此,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使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中搭载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使用的两个电抗器1A、1B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于壳体12。
[0092] 另外,在没有载置于载置部件60的承接部63的电抗器1A、1B的下表面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以压缩的状态夹入有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易于用导热缓冲部件30、31吸收对壳体12传递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动特性。
[0093] 另外,即使在电抗器1A、1B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因为导热缓冲部件30、31增大电抗器1A、1B与壳体12的导热面积而紧贴设置,所以电抗器1A、1B的发热经由导热缓冲部件30、31对壳体12导热而散热。因此,即使在电抗器1A、1B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电抗器1A、1B的高效率的冷却。
[0094] 另外,本实施方式在壳体12与电抗器1A、1B的线圈3之间配置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载置部件60、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能够在壳体12与线圈3之间充分确保绝缘距离。
[0095] 另外,载置部件60的定位连结柱65、66起到两个电抗器1A、1B的中空部1a、1b的定位和按压部件61的固定部件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电抗器的安装结构的简化。
[0096] [第四实施方式]
[0097] 接着,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是排成一列地固定3个电抗器1A、1B、1C的安装结构。
[0098] 本实施方式包括:从承接部71立起设置有3个定位连结柱72~74的载置部件75;形成有用于定位连结柱72~74穿过的3个插通孔76~78的按压部件79;与穿过插通孔76~78而延伸至按压部件79的上部的定位连结柱72~74的阳螺纹部72a、73a、74a螺纹接合的螺母80、81、82;和夹在部件固定面12a与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
[0099] 其中,本发明的按压力施加部由定位连结柱72~74的阳螺纹部72a、73a、74a和螺母80、81、82构成。
[0100]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安装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中搭载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使用的3个电抗器1A~1C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于壳体12。
[0101] 另外,在没有载置于载置部件75的承接部71的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以压缩的状态夹有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易于用导热缓冲部件30、31吸收对壳体12传递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动特性。
[0102] 另外,即使在电抗器1A~1C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因为导热缓冲部件30、31增大电抗器1A、1C与壳体12的导热面积而紧贴设置,所以电抗器1A、1B的发热经由导热缓冲部件30、31对壳体12导热之后散热。从而,能够实现电抗器1A~1C的高效率的冷却。
[0103] 进而,载置部件75的3个定位连结柱72~74起到3个电抗器1A~1C的中空部1a、1b、1c的定位和按压部件79的固定部件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电抗器的安装结构的简化。
[0104] [第五实施方式]
[0105] 接着,图9和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结构的安装结构,图9是平面图,图10是图9的X-X线向视图。
[0106] 本实施方式是在AC/DC转换器的壳体12的部件固定面12a固定1个电抗器1A的安装结构,包括:载置电抗器1A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载置部件85;与电抗器1A的上表面抵接配置的按压部件86;从按压部件86对电抗器1A向朝向部件固定面12a的下方施加按压力的按压力施加部87;和夹在部件固定面12a与电抗器1A的下表面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
[0107] 载置部件85由合成树脂等绝缘部件形成,包括:承接电抗器1A的下表面中央侧的承接部88;与承接部88的面方向正交地延伸的固定部89;和定位连结柱90,其从承接部89的上表面突出,从电抗器1A的中空部1a的下部开口部插入至上部开口部附近,在定位连结柱90的顶部,埋入有在内周面形成有了阴螺纹部91a的金属管91。另外,载置部件85的固定部
89经由固定螺栓92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
[0108] 按压部件86也是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板状部件,在该按压部件86的中央部形成有螺纹贯通孔86a,并且在该螺纹贯通孔86a以同心圆位置从下表面位置突出形成有圆筒绝缘部86b。然后,在按压部件86的螺纹贯通孔86a中,从上方插入有连结螺栓93的阳螺纹部93a。
[0109]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力施加部87由插入到按压部件86的螺纹贯通孔86a中的连结螺栓93的阳螺纹部93a和该阳螺纹部93a螺纹接合的、在载置部件85的定位连结柱90的顶部设置的阴螺纹部91a构成。
[0110] 接着,说明将1个电抗器1A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上的过程。
[0111] 首先,使用固定螺栓92将载置部件85的固定部89固定在部件固定面12a。然后,使厚度t1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包围载置部件85的承接部89的周围并配置在部件固定面12a上。
[0112] 接着,以使载置部件85的定位连结柱90插入中空部1a的状态配置电抗器1A。
[0113] 接着,在电抗器1A的中空部1a,插入按压部件86的连结螺栓93的阳螺纹部93a和圆筒绝缘部86b。然后,用圆筒绝缘部86b包围定位连结柱90的上部外周,并且使连结螺栓93的阳螺纹部93a与阴螺纹部91a螺纹接合。
[0114] 然后,调整定位连结柱90的阴螺纹部91a和连结螺栓93的阳螺纹部93a的螺纹接合状态,将按压部件86和载置部件85之间的距离设定为规定值,从而以向壳体12侧按压电抗器1A的状态固定电抗器1A。此时,与电抗器1A的下表面抵接而夹在电抗器1A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被压缩至与载置部件85的承接部88的板厚t2相同的厚度。
[0115]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0116] 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安装结构,在电抗器1A的高度尺寸H较高的情况下按压力施加部87使按压部件86与载置部件85之间的距离增大,在电抗器1A的高度尺寸H较低的情况下按压力施加部87使按压部件86与载置部件85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以最佳的按压力将电抗器1A固定于壳体12。从而,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中搭载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使用的1个电抗器1A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于壳体12。
[0117] 另外,在没有载置于载置部件85的承接部88的电抗器1A的下表面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以压缩的状态夹有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易于用导热缓冲部件30、31吸收对壳体12传递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动特性。
[0118] 另外,即使在电抗器1A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因为导热缓冲部件30、31增大电抗器1A与壳体12的导热面积而紧贴设置,所以电抗器1A的发热经由导热缓冲部件30、31对壳体12导热而散热。从而,即使在电抗器1A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电抗器1A的高效率的冷却。
[0119]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绝缘体构成的圆筒绝缘部86b从外周包围按压力施加部87(连结螺栓93的阳螺纹部93a与定位连结柱90的金属管91的阴螺纹部91a螺纹接合的部分),所以能够充分确保连结螺栓93和金属管91与电抗器1A的线圈3之间的绝缘距离。
[0120] 另外,只要以使载置部件85的定位连结柱90插入中空部1a的状态配置电抗器1A,就完成了电抗器1A相对于载置部件85的定位,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抗器1A的安装作业。
[0121] [第六实施方式]
[0122] 进而,图11和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图11是平面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向视图。
[0123] 本实施方式与图9和图10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同样,是在AC/DC转换器的壳体12的部件固定面12a固定1个电抗器1A的安装结构。
[0124] 本实施方式包括:从承接部95立起设置有1个定位连结柱96的载置部件97;形成有定位连结柱96穿过的插通孔98的按压部件99;与穿过插通孔98延伸至按压部件99的上部的定位连结柱96的阳螺纹部96a螺纹接合的螺母100;和夹在部件固定面12a与电抗器1A、1C的下表面之间的导热缓冲部件30、31。
[0125] 其中,本发明的按压力施加部由定位连结柱96的阳螺纹部96a和螺母100构成。
[0126]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安装结构,与第五实施例同样,能够使作为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中搭载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控制单元使用的1个电抗器1A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在壳体12。
[0127] 另外,在没有载置于载置部件97的承接部95的电抗器1A的下表面与部件固定面12a之间,以压缩的状态夹有导热缓冲部件30、31,所以易于用导热缓冲部件30、31吸收对壳体12传递的振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耐振动特性。
[0128] 另外,即使在电抗器1A的发热量大的情况下,也因为导热缓冲部件30、31增大电抗器1A与壳体12的导热面积而紧贴设置,所以电抗器1A的发热经由导热缓冲部件30、31对壳体12导热之后散热。从而,能够实现电抗器1A的高效率的冷却。
[0129] 进而,载置部件97的定位连结柱96起到电抗器1A的中空部1a的定位和按压部件99的固定部件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电抗器的安装结构的简化。
[0130]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31]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安装结构和具有该安装结构的电力转换装置,对于即使将各产品外形尺寸不同的电抗器等线圈部件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也能够提高耐振动特性而可靠地固定于壳体是有用的。
[0132] 符号说明
[0133] 1A、1B、1C……电抗器,1a、1b、1c……中空部,2……铁芯,3……线圈,12……壳体,12a……部件固定面,12b……螺纹孔,13……载置部件,14……按压部件,15……按压力施加部,16……承接部,17……固定部,17a……贯通孔,18、19……定位部,20……壁部,
21……连结柱,22……金属管,22a……阴螺纹部,23……按压部,24、25……定位部,26……卡合凹部,27……顶板,27a……贯通孔,28a……阳螺纹部,30、31……导热缓冲部件,
40……载置部件,41……按压部件,42……按压力施加部,43……承接部,44~46……定位部,47、48……壁部,49、50……连结柱,51……按压部,52~54……定位部,55、56……卡合凹部,57、58……顶板,60……载置部件,61……按压部件,62……按压力施加部,63……承接部,64……固定部,65、66……定位连结柱,65a、66a……阳螺纹部,67、68……插通孔,69、
70……螺母,71……承接部,72~74……定位连结柱,72a、73a、74a……阳螺纹部,75……载置部件,76~78……插通孔,79……按压部件,80、81、82……螺母,85……载置部件,86……按压部件,86a……螺纹贯通孔,86b……圆筒绝缘部,87……按压力施加部,88……承接部,
89……固定部,90……定位连结柱,91……金属管,91a……阴螺纹部,92……固定螺栓,
93……连结螺栓,93a……阳螺纹部,95……承接部,96……定位连结柱,96a……阳螺纹部,
97……载置部件,98……插通孔,99……按压部件,100……螺母。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