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

申请号 CN201480048451.0 申请日 2014-08-26 公开(公告)号 CN105518811B 公开(公告)日 2017-11-21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发明人 石田康介; 关口纱弥佳; 北岛正树;
摘要 本 发明 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因在线圈导体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被抵消而引发的电感值的降低的 电子 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电子部件(1)具备由绝缘体构成的主体(4)、线圈导体(L1~L4)、设置于主体(4)的表面的外部 电极 (11~14)以及外部片(21~24)。线圈导体(L1~L4)由螺旋状的线圈部(51~54)以及与该线圈部连接且直线延伸的引出部(61~64)构成。外部片(21~24)对引出部(61~64)与外部电极(11~14)进行连接。在线圈部(51~54)与引出部(61~64)连接的接点(J1~J4)处,该线圈部与该引出部所成的 角 度为钝角。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其由绝缘体构成;
设置于上述主体的多个线圈导体,其由螺旋状的线圈部以及与该线圈部连接且直线延伸的引出部构成;
多个外部电极,其设置于上述主体的表面;以及
多个外部片,其对上述引出部与上述外部电极进行连接,
在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引出部连接的接点处,该线圈部与该引出部所成的的角度为钝角,
上述引出部的线宽在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外部片的中央处比其余部分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引出部在上述接点处不折弯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层叠有多个绝缘体层,并且具有沿着层叠方向且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
上述多个外部电极所含有的多个输入电极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侧面,上述多个外部电极所含有的多个输出电极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二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体层形成为长方形,
上述引出部与形成上述绝缘体层的外缘中的任一边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体层形成为长方形,
上述引出部与形成上述绝缘体层的外缘中的任一边平行。
6.一种共模扼流圈,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其由绝缘体构成;
设置于上述主体的多个线圈导体,其由螺旋状的线圈部以及与该线圈部连接且直线延伸的引出部构成;
多个外部电极,其设置于上述主体的表面;以及
多个外部片,其对上述引出部与上述外部电极进行连接,
在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引出部连接的接点处,该线圈部与该引出部所成的角度为钝角,上述引出部的线宽在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外部片的中央处比其余部分宽。

说明书全文

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尤其涉及内置线圈导体的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内置线圈导体的电子部件,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共模扼流圈。下面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共模扼流圈进行说明。
[0003]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共模扼流圈具有:包括两个螺旋状的线圈、且层叠多个绝缘体层而成的层叠体;和与该两个线圈连接的多个端子电极。此外,在线圈的内侧填充有磁性材料。
[0004] 如图10所示,上述两个线圈中的一个线圈亦即线圈513包括线圈导体片513c1、以及将该线圈导体片513c1与上述端子电极连接起来的引出部513a。线圈导体片513c1一边从其中心向外逆时针旋转地描绘螺旋一边卷绕,之后折回而与引出部513a连接。
[0005] 这里,线圈导体片513c1折回而与引出部513a连接,因此沿线圈导体片513c1行进的电流I501在折回部分R向与之前相反的方向行进。如此,在线圈导体片513c1中,由比上述折回部分R靠前的部分产生的磁通与由比该折回部分R靠后的部分产生的磁通朝向相反方向。由此,在线圈导体片513c1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被抵消。其结果,在线圈导体片513c1中难以得到所希望的电感值。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0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因在线圈导体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被抵消而引发的电感值的降低的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
[0008]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0009] 主体,其由绝缘体构成;
[0010] 设置于上述主体的多个线圈导体,其由螺旋状的线圈部以及与该线圈部连接且直线延伸的引出部构成;
[0011] 多个外部电极,其设置于上述主体的表面;以及
[0012] 多个外部片,其对上述引出部与上述外部电极进行连接,
[0013] 在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引出部连接的接点处,该线圈部与该引出部所成的的角度为钝角。
[0014]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共模扼流圈的特征在于,具备:
[0015] 主体,其由绝缘体构成;
[0016] 设置于上述主体的多个线圈导体,其由螺旋状的线圈部以及与该线圈部连接且直线延伸的引出部构成;
[0017] 多个外部电极,其设置于上述主体的表面;以及
[0018] 多个外部片,其对上述引出部与上述外部电极进行连接,
[0019] 在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引出部连接的接点处,该线圈部与该引出部所成的角度为钝角。
[0020] 在上述电子部件以及上述共模扼流圈中,在上述线圈部与上述引出部连接的接点处,该线圈部与该引出部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由此,沿上述线圈部行进的电流因上述引出部而不会向与该线圈部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因此,由上述线圈部产生的磁通与由上述引出部产生的磁通不会朝向相反方向,故而由该线圈部产生的磁通与由该引出部产生的磁通不会相互抵消彼此的磁通。作为结果,在上述电子部件以及上述共模扼流圈中,能够抑制线圈导体的电感值的降低。
[0021] 根据本发明,能够对因在线圈导体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被抵消而引发的电感值的降低进行抑制。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0023] 图2是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4] 图3是从层叠方向俯视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中的线圈导体的图。
[0025] 图4是从层叠方向俯视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中的线圈导体的图。
[0026] 图5是从层叠方向俯视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中的线圈导体的图。
[0027] 图6是从层叠方向俯视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中的线圈导体的图。
[0028] 图7是从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的剖视图。
[0029] 图8是变形例的电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0] 图9是变形例的电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0031] 图10是从层叠方向俯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共模扼流圈的线圈导体片以及引出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电子部件的简要结构,参照图1及图2)
[0033] 下面,参照附图对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进行说明。下面,将电子部件1的层叠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从z轴方向俯视时沿电子部件1的各边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此外,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
[0034] 如图1所示,电子部件1呈长方体状。另外,如图2所示,电子部件1具备主体4、线圈导体L1~L4、外部电极11~14、外部片21~24以及通孔导体V1、V2。
[0035] (主体的结构,参照图2)
[0036] 主体4呈长方体状,如图2所示,通过依次从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层叠磁性体基板30、绝缘体层31~34、有机系的粘合层36以及磁性体基板38而构成。另外,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磁性体基板30、38、绝缘体层31~34以及粘合层36分别呈以x轴方向为长边方向的长方形。
[0037] 磁性体基板30、38是切削烧结完毕的体陶瓷而制成的长方体状的基板。此外,磁性体基板30、38也可以通过在氧化等陶瓷基板上涂覆由铁氧体煅烧粉末以及粘结剂构成的糊剂而制成,也可以层叠并烧制铁氧体材料的坯片而制成。
[0038] 绝缘体层31~34由聚酰亚胺制成。此外,绝缘体层31~34也可以由苯并环丁烯等绝缘性树脂制成,也可以由玻璃陶瓷等绝缘性无机材料制成。下面,将绝缘体层31~34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称为上表面。
[0039] (外部电极的结构,参照图1)
[0040] 外部电极11~14由Au、Ag、Cu、Pd、Ni等导电性材料构成,作为电子部件1的输入电极或者输出电极发挥功能。
[0041] 如图1所示,外部电极11在主体4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表面S1以及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表面S2上,以对该表面S1、S2彼此所成的角C1以及其附近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另外,外部电极11也设置于主体4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表面S3中的角C1的附近。并且,外部电极11被用作输入电极。
[0042] 外部电极12在表面S1以及主体4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表面S4上,以对该表面S1、S4彼此所成的角C2以及其附近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另外,外部电极12也设置于表面S3中的角C2的附近。并且,外部电极12被用作输入电极。
[0043] 外部电极13在表面S2以及主体4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表面S5上,以对该表面S2、S5彼此所成的角C3以及其附近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另外,外部电极13也设置于表面S3中的角C3的附近。并且,外部电极13被用作输出电极。
[0044] 外部电极14在表面S4、S5上以对该表面S4、S5彼此所成的角C4以及其附近进行覆盖的方式设置。另外,外部电极14也设置于表面S3中的角C4的附近。并且,外部电极14被用作输出电极。
[0045] (外部片的结构,参照图2)
[0046] 外部片21~24由Au、Ag、Cu、Pd、Ni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发挥将设置于主体4的表面的外部电极11~14与设置于主体4的内部的线圈导体L1~L4连接起来的作用。
[0047] 如图2所示,外部片21在z轴方向上从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贯通至绝缘体层32~34,并设置于角C1以及其附近。另外,外部片21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分别在主体4的表面S1、S2露出,与外部电极11连接。
[0048] 外部片22在z轴方向上从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贯通至绝缘体层32~34,并设置于角C2以及其附近。另外,外部片22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分别在主体4的表面S1、S4露出,与外部电极12连接。
[0049] 外部片23在z轴方向上从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贯通至绝缘体层32~34,并设置于角C3以及其附近。另外,外部片23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以及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分别在主体4的表面S2、S5露出,与外部电极13连接。
[0050] 外部片24在z轴方向上从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贯通至绝缘体层32~34,并设置于角C4以及其附近。另外,外部片24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以及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分别在主体4的表面S4、S5露出,与外部电极14连接。
[0051] (线圈导体的结构以及借助通孔导体实施的连接,参照图2~图6)[0052] 线圈导体L1~L4是设置于主体4内的由Au、Ag、Cu、Pd、Ni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线状导体。另外,由线圈导体L1、L2构成的线圈与由线圈导体L3、L4构成的线圈电磁耦合,由此构成共模扼流圈。
[0053] 如图2所示,线圈导体L1具有线圈部51与引出部61,并设置于绝缘体层31的上表面。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俯视时,线圈部51呈顺时针旋转地接近中心的螺旋状。
[0054] 如图3所示,引出部61将线圈部51的外侧的一端亦即接点J1与外部片21直线连接。另外,线圈部51与引出部61在接点J1处不折弯地连接。因此,线圈部51与引出部61在接点J1处所成的角度α为180°,即为钝角。并且,引出部61的线宽随着从接点J1朝向外部片21而缓缓变宽。此外,接点J1的位置是从外部片21起朝线圈导体L1的呈螺旋的部分的外径画出的直线与线圈导体L1的呈螺旋的部分的外径的交点。下面将对的接点J2~J4的位置亦相同进行说明。
[0055] 如图2所示,线圈导体L2具有线圈部52与引出部62,并设置于绝缘体层32的上表面。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俯视时,线圈部52呈顺时针旋转地接近中心的螺旋状。
[0056] 如图4所示,引出部62将线圈部52的外侧的一端亦即接点J2与外部片22直线连接,与形成绝缘体层32的y轴方向的外缘的边E2平行设置。另外,线圈部52与引出部62在接点J2处不折弯地连接。因此,线圈部52与引出部62在接点J2处所成的角度β为180°,即为钝角。并且,引出部62的线宽随着从接点J2朝向外部片22而缓缓变宽。
[0057] 如图2所示,线圈导体L3具有线圈部53与引出部63,并设置于绝缘体层33的上表面。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俯视时,线圈部53呈螺旋状,并呈顺时针旋转地从其中心朝向外侧的形状。
[0058] 如图5所示,引出部63将线圈部53的外侧的一端亦即接点J3与外部片23直线连接。另外,线圈部53与引出部63在接点J3处不折弯地连接。因此,线圈部53与引出部63在接点J3处所成的角度γ为180°,即为钝角。并且,引出部63的线宽随着从接点J3朝向外部片23而缓缓变宽。而且,如图2所示,线圈部63的中心侧的另一端通过在z轴方向上贯通绝缘体层32、
33的通孔导体V1而与线圈导体L1的线圈部51的中心侧的另一端连接。由此,线圈导体L1、L3以及通孔导体V1构成一个线圈。
[0059] 如图2所示,线圈导体L4具有线圈部54与引出部64,并设置于绝缘体层34的上表面。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俯视时,线圈部54呈螺旋状,并呈顺时针旋转地从其中心朝向外侧的形状。
[0060] 如图6所示,引出部64将线圈部54的外侧的一端亦即接点J4与外部片24直线连接,并与形成绝缘体层34的y轴方向的外缘的边E4平行设置。另外,线圈部54与引出部64在接点J4处不折弯地连接。因此,线圈部54与引出部64在接点J4处所成的角度δ为180°,即为钝角。并且,引出部64的线宽随着从接点J4朝向外部片24而缓缓变宽。如图2所示,线圈部64的中心侧的另一端通过在z轴方向上贯通绝缘体层33、34的通孔导体V2而与线圈导体L2的线圈部62的中心侧的另一端连接。由此,线圈导体L2、L4以及通孔导体V2构成一个线圈。
[0061] (电子部件的功能)
[0062] 在如上构成的电子部件1中,当从z轴方向俯视时,线圈导体L1~L4重叠。由此,因从外部电极11流入线圈导体L1、L3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在线圈导体L1、L4通过,并且因从外部电极12流入线圈导体L1、L4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在线圈导体L1、L3通过。因此,由线圈导体L1、L3构成的线圈以及由线圈导体L1、L4构成的线圈磁耦合,从而构成共模扼流圈。另外,外部电极11、12被用作输入端子,外部电极13、14被用作输出端子。即,差动传送信号从外部电极11、12输入,并从外部电极13、14输出。此时,当在差动传送信号包含有共模噪声的情况下,线圈导体L1~L4因共模噪声的电流而在相同方向上产生磁通。因此,磁通彼此增强,从而产生针对共模噪声的电流的阻抗。其结果,共模噪声的电流转换为热,而通过线圈导体L1~L4受到妨碍。另一方面,在流动有常模的电流的情况下,在由线圈导体L1、L3构成的线圈中产生的磁通与在由线圈导体L1、L4构成的线圈中产生的磁通为相反方向。因此,磁通相互抵消,对于常模的电流不产生阻抗。因此,常模的电流能够通过线圈导体L1~L4。
[0063] (效果)
[0064] 电子部件1能够抑制在线圈导体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被抵消而引发的电感值的降低。具体而言,如图3~图6所示,在线圈部51~54与引出部61~64连接的接点J1~J4处,该线圈部51~54与该引出部61~64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由此,沿线圈部L1~L4行进的电流因引出部61~64而不向与该线圈部51~54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因此,由上述线圈部51~54产生的磁通与由引出部61~64产生的磁通不会朝向相反方向,故而由该线圈部产生的磁通与由该引出部产生的磁通不会相互抵消彼此的磁通。作为结果,在电子部件1中,能够抑制线圈导体L1~L4的电感值的降低。
[0065] 另外,引出部62与形成绝缘体层32的y轴方向的外缘的边E2平行设置。由此,例如,与从线圈部52的中心附近朝向外部片22而相对于边E2倾斜设置相比,能够扩大线圈部52的线圈直径,并且由于引出部62的延伸方向接近线圈部52的卷绕方向,所以引出部62容易作为线圈发挥功能。对于引出部64而言,因为也与形成绝缘体层34的y轴方向的外缘的边E4平行设置,所以与从线圈部54的中心附近朝向外部片24而相对于边E4倾斜设置相比,能够扩大线圈部54的线圈直径,并且容易作为线圈发挥功能。
[0066] 并且,在电子部件1中,如图1所示,被用作输入电极的外部电极11、12设置于表面S1~S4。即,在电子部件1中,两个输入电极以主体4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亦即表面S1(第一侧面)为中心设置。另外,被用作输出电极的外部电极13、14设置于表面S2~S5。即,在电子部件1中,两个输出电极以主体4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亦即表面S5(第二侧面)为中心设置。因此,在电子部件1中,输入电极以及输出电极被整理而设置于主体4的y轴方向的正负任一侧,故而容易实施搭载于电路基板时的操作。
[0067] 另外,在电子部件1中,能够防止线圈导体的断线。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电子部件1中的含有线圈部51~54的部分以及含有外部片21~24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在z轴方向上增厚线圈部51~54以及外部片21~24的厚度大小。其结果,在同一绝缘体层上的线圈部与外部片之间的区间,形成相对变薄的凹陷部分D。由此,引出部61~64在横穿凹陷部分D时,会变形因此易断线。因此,在电子部件1中,如图3~图6所示,其线宽随着从各接点J1~J4朝向外部片21~24而缓缓变宽。由此,横穿凹陷部分D的引出部61~64的线宽变宽,从而能够抑制因变形而引发的断线。
[0068] (第一变形例,参照图7、图8)
[0069] 第一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A与电子部件1的不同点在于,如图8所示,引出部61~64的线宽在线圈部51~54与外部片21~24的大致中央处比其余部分宽。由此,电子部件1A与电子部件1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线圈导体的断线。
[0070] 如图7所示,电子部件1A的含有线圈部51~54的部分以及含有外部片部分21~24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在z轴方向上增厚线圈部51~54以及外部片21~24的厚度大小。其结果,在同一绝缘体层上的线圈部与外部片之间的区间,形成相对变薄的凹陷部分D。另外,其凹陷量在线圈部51~54与外部片21~24的大致中央处最大。即,在线圈部51~54与外部片21~24的大致中央处,引出部61~64的变形量最大,容易在该部分引起断线。因此,在电子部件1A中,通过在线圈部51~54与外部片21~24的大致中央处增宽引出部61~64的线宽,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因变形而引发的断线。
[0071] 此外,电子部件1A的其他结构与电子部件1相同。因此,电子部件1A中引出部61~64以外的说明参照电子部件1的说明。
[0072] (第二变形例,参照图9)
[0073] 第二变形例的电子部件1B与电子部件1的不同点在于,如图9所示,线圈L1在线圈部51与引出部61的接点J1处折弯,以及线圈L3在线圈部53与引出部63的接点J3处折弯。即使线圈L1与线圈L3是上述结构,线圈部51与引出部61所成的角度以及线圈部53与引出部63所成的角度也是钝角,起到与电子部件1相同的效果。
[0074] 此外,电子部件1B中的其他结构与电子部件1相同。因此,电子部件1B中线圈L1、L3以外的说明参照电子部件1的说明。
[0075] (其他实施例)
[0076]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将电子部件的输入电极以及输出电极的个数分别设为一个,依次连接线圈导体L1~L4,从而作为电感元件使用。
[0077]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78]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电子部件以及共模扼流圈有用,尤其在能够对因在线圈导体产生的磁通的一部分被抵消而引发的电感值的降低进行抑制方面优异。
[0079] 附图标记说明:
[0080] J1~J4…接点;L1~L4…线圈导体;S1~S5…表面(第一侧面、第二侧面);1、1A、1B…电子部件(共模扼流圈);4…主体;11~14…外部电极;21~24…外部片;51~54…线圈部;61~64…引出部。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