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式差动电感

申请号 CN201110154382.X 申请日 2011-06-02 公开(公告)号 CN102800459A 公开(公告)日 2012-11-28
申请人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冠宇; 方柏翔; 蔡明汎; 李信宏;
摘要 一种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形成于具有第一输入点、第二输入点、接地点及中央 导线 的 基板 ,且中央导线具有与接地点连接的中央接点及远离该接地点的中央端点,该差动电感包括:以跨越该中央导线的形式螺旋形成于该基板上的第一导线,并具有与该第一输入点连接的第一接点及与该中央端点连接的第一端点;以及以跨越该中央导线及与该第一导线交错的形式螺旋形成于该基板上的第二导线,并具有与该第二输入点连接的第二接点及与该中央端点连接的第二端点,其中,位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的该第二导线的部份线段与相对该第一导线右左两侧的部份线段彼此不对称,以节省基板空间,利于 电路 布局。
权利要求

1.一种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形成于具有第一输入点、第二输入点、接地点及中央导线基板,其中,该第一输入点和第二输入点分别位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且该中央导线具有与该接地点连接的中央接点及远离该接地点的中央端点,该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包括:
第一导线,其以跨越该中央导线的形式螺旋形成于该基板上,并具有与该第一输入点连接的第一接点及与该中央端点连接的第一端点;以及
第二导线,其以跨越该中央导线及与该第一导线交错的形式螺旋形成于该基板上,并具有与该第二输入点连接的第二接点及与该中央端点连接的第二端点,其中,位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的该第二导线的部份线段与相对该第一导线右左两侧的部份线段彼此不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自该第一接点顺时针旋入该第一端点,且第一导线分布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该第二导线自该第二接点逆时针旋入该第二端点,且第二导线分布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还包括跨越该第二导线的第一导线部、以及跨越该第二导线及该中央导线的第二导线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分设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的第一导线段及第二导线段;且该第二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分设于该中央导线右左两侧的第四导线段及第五导线段,其中,该第四导线段与该第一导线段不对称于该中央导线,该第五导线段与该第二导线段不对称于该中央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依序自第一导线段、第一导线部、第二导线段及第二导线部旋入该第一端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还包括跨越位于该中央导线左侧的第一导线的第三导线部和第四导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还包括跨越该第一导线段的第三导线部和第四导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依序自第四导线段、第三导线部、第五导线段及第四导线部旋入该第二端点。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设于该中央导线左侧的第三导线段,且该第二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设于该中央导线右侧的与第六导线段,其中,该第三导线段和第六导线段对称于该中央导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段位于该第三导线段及第五导线段间,且该第五导线段与该第一导线段间间隔的距离,大于该第三导线段与该第一导线段间间隔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线段位于该第四导线段及第六导线段间,且该第四导线段与该第二导线段间间隔的距离,大于该第六导线段与该第二导线段间间隔的距离。

说明书全文

非对称式差动电感

技术领域

[0001] 本案涉及一种差动电感,尤其涉及一种能应用于非对称的电路设计中的差动电感。

背景技术

[0002] 差动电感(differential inductor)是一种用以构成差动放大器的被动组件,而中心抽头(center-tap)式的差动电感,更是差动电感最为常见的一种设计形式。
[0003] 图1用于绘示中心抽头式的差动电感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基板上具有中央导线10;呈螺旋状的第一导线11;以及呈螺旋状的第二导线12,其中,第一导线11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输入埠110及连接至中央导线10的接点111,第二导线12两端分别具有第二输入埠120及连接至中央导线10的接点121,其中,第一导线11具有跨越该第二导线12的第三导线部13,第二导线12具有跨越该第一导线11的第四导线部14。
[0004] 然而,由于此种中心抽头式的差动电感1是以趋近对称的导线结构所予以设计者,所以也仅能适用于对称的电路设计中,例如适用于具有特殊应用的差动放大器或吉尔伯特混波器(Gilbert mixer)。因此,若设计者所需的电感为非对称,即二个电感的感值并非相同时,则需用二个独立的电感来实现,而如此将使整体电路面积增加,制造商在利用此种中心抽头式的差动电感1来规划整体的电路布局时,往往必须预留较大的基板空间方能完成电路布局,而这也间接地增加了制造商的制造成本。
[0005]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不受限于对称式的电路设计的电感结构,进而避免前述的种种缺失,遂成为现今业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发明内容
[0006] 鉴于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对称的电路设计中的差动电感。
[0007]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其形成于具有第一输入点、第二输入点、接地点及中央导线的基板,其中,该第一输入点和第二输入点分别位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且该中央导线具有与该接地点连接的中央接点及远离该接地点的中央端点,该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包括:第一导线,其以跨越该中央导线的形式螺旋形成于该基板上,并具有与该第一输入点连接的第一接点及与该中央端点连接的第一端点;以及第二导线,其以跨越该中央导线及与该第一导线交错的形式螺旋形成于该基板上,并具有与该第二输入点连接的第二接点及与该中央端点连接的第二端点,其中,位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的该第二导线的部份线段与相对该第一导线右左两侧的部份线段彼此不对称。
[0008] 于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线自该第一接点顺时针旋入该第一端点,且第一导线分布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该第二导线自该第二接点逆时针旋入该第二端点,且第二导线分布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
[0009] 另一方面,该第一导线还可包括跨越该第二导线的第一导线部、以及跨越该第二导线及该中央导线的第二导线部。是以,该第一导线依序自第一导线段、第一导线部、第二导线段及第二导线部旋入该第一端点。此外,该第一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分设于该中央导线左右两侧的第一导线段及第二导线段;且该第二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分设于该中央导线右左两侧的第四导线段及第五导线段,其中,该第四导线段与该第一导线段不对称于该中央导线,该第五导线段与该第二导线段不对称于该中央导线。
[0010] 另外,该第二导线还可包括跨越该中央导线左侧的第一导线的第三导线部和第四导线部,例如跨越该第一导线的第一导线段。从而,该第二导线依序自第四导线段、第三导线部、第五导线段及第四导线部旋入该第二端点。
[0011] 此外,该第一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设于该中央导线左侧的第三导线段,且该第二导线还包括平行于该中央导线并设于该中央导线右侧的与第六导线段,其中,该第三导线段和第六导线段对称于该中央导线。
[0012]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通过令第一导线的第一导线段与第二导线的第四导线段形成为不对称于中央导线的形式,且令第一导线的第二导线段与第二导线的第五导线段形成为不对称于中央导线的形式,所以,可提供一种非对称式差动电感,进而免除现有的整体电路布局中因中心抽头式的差动电感必须预留较大的基板空间,故可提升电路布局的弹性。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现有的中心抽头式的差动电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4] 图2为本发明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的结构示意图。
[0015]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16] 1中心抽头式的差动电感
[0017] 10中央导线
[0018] 11第一导线
[0019] 110第一输入埠
[0020] 111接点
[0021] 12第二导线
[0022] 120第二输入埠
[0023] 121接点
[0024] 13第三导线部
[0025] 14第四导线部
[0026] 2非对称式差动电感
[0027] 20基板
[0028] 21中央导线
[0029] 210中央接点
[0030] 211中央端点
[0031] 22第一导线
[0032] 220第一接点
[0033] 221第一端点
[0034] 222第一导线段
[0035] 223第二导线段
[0036] 224第三导线段
[0037] 225第一导线部
[0038] 226第二导线部
[0039] 23第二导线
[0040] 230第二接点
[0041] 231第二端点
[0042] 232第四导线段
[0043] 233第五导线段
[0044] 234第六导线段
[0045] 235第三导线部
[0046] 236第四导线部
[0047] G接地点
[0048] S1第一输入点
[0049] S2第二输入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也可借由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
[0051] 请参阅图2,其为绘示本发明的非对称式差动电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非对称式差动电感2形成于具有第一输入点S1、第二输入点S2、接地点G及中央导线21的基板20,且中央导线21具有与接地点G连接的中央接点210及远离接地点G的中央端点211,而该非对称式差动电感2还包括第一导线22及第二导线23。而第一输入点S1和第二输入点S2分别位于该中央导线21的左右两侧。
[0052] 第一导线22,以跨越中央导线21的形式螺旋形成于基板20,并具有与第一输入点S1连接的第一接点220,及与中央端点211连接的第一端点221,此外,第一导线22可自第一接点220顺时针来回跨越中央导线21并旋入至第一端点221,且可分布于中央导线21左右两侧。例如可自第一接点220依序形成平行于中央导线21的第一导线段222、第二导线段223、及第三导线段224。
[0053] 第二导线23,以跨越中央导线21同时与第一导线22交错的形式螺旋形成于基板20,并具有与第二输入点S2连接的第二接点230,及与中央端点211连接的第二端点231,此外,第二导线23可自第二接点230逆时针来回跨越中央导线21并旋入第二端点231,且可分布于中央导线21左右两侧,并可自第二接点230依序形成平行于中央导线21的第四导线段232、第五导线段233、及第六导线段234。
[0054] 其中,位于中央导线21左右两侧的第二导线23的部份线段与相对该第一导线22右左两侧的部份线段,且彼此不对称。具体地来说,第一导线22的第三导线段224与第二导线23的第六导线段234可对称于中央导线21。而第一导线22的第一导线段222可位于第一导线22的第三导线段224及第二导线23的第五导线段233间,且第五导线段233与第一导线段222间间隔的距离,可大于第三导线段224与第一导线段222间间隔的距离。而第一导线22的第二导线段223,可位于第二导线23的第四导线段232及第二导线23的第六导线段234间,且第四导线段232与第二导线段223间间隔的距离,可大于第六导线段
234与第二导线段223间间隔的距离。换言的,以中央导线21观的,第四导线段232可不对称于第一导线段222,且第五导线段233可不对称于第二导线段223。
[0055] 另外,第一导线22还可包括位于第一导线段222及第二导线段223间并跨越第二导线23的第一导线部225,以及位于第二导线段223及第三导线段224间并跨越第二导线23及中央导线21的第二导线部226,且第二导线部226位于基板20上的约呈位置,可介于第一导线部225及第一接点220间。
[0056] 其次,第二导线23还可包括位于第四导线段232及第五导线段233间并跨越第一导线22的第三导线部235,以及位于第五导线段233及第六导线段234间并跨越第一导线22的第四导线部236,且第四导线部236位于基板20上的水平位置,可介于第三导线部235及第二接点230间。
[0057] 依上所述,第一导线22可依序自第一导线段222、第一导线部225、第二导线段223及第二导线部226旋入该第一端点221,且第二导线23可依序自第四导线段232、第三导线部235、第五导线段233及第四导线部236旋入该第二端点231。
[0058] 实际实施时,讯号会分别由第一输入点S1及第二输入点S2输入,其中,由第一输入点S1输入的讯号会于第一导线22上流通,并依序通过第一导线段222、第一导线部225、第二导线段223、第二导线部226、第三导线段224,并由中央导线21输出至接地点G。而由第二输入点S2输入的讯号则会于第二导线23上流通,并依序通过第四导线段232、第三导线部235、第五导线段233、第四导线部236、第六导线段234,并由中央导线21输出至接地点G。而由于电感值是正比于导线循环面积的大小,因此第二导线23提供的电感会大于第一导线22提供的电感。
[0059]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可令第一导线的第一导线段与第二导线的第四导线段形成为不对称于中央导线的形式,且令第一导线的第二导线段与第二导线的第五导线段形成为不对称于中央导线的形式,所以,可令第二导线形成的电感值大于第一导线形成的电感值,进而提供一种非对称式差动电感,同时一并免除现有的整体电路布局中因中心抽头式的差动电感而受到的种种限制,从而节省基板空间,以利于电路布局。
[0060]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