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申请号 CN201220479924.0 申请日 2012-09-19 公开(公告)号 CN202840777U 公开(公告)日 2013-03-27
申请人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发明人 玉冈健人; 岩崎修二; 关井洋一; 西村秀树;
摘要 一种 马 达以及盘驱动装置。马达包括轴部、上板圆筒部、下板圆筒部、配置在上板部和下板部之间的套筒部。套筒部具有内侧套筒圆筒部、套筒凸缘部以及外侧套筒圆筒部。上密封部位于上板圆筒部的外周面和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下密封部位于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外周面和下板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上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下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轴部的外周面和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在径向重叠。
权利要求

1.一种达,其包括:
旋转部,其具有转子;以及
静止部,其具有与所述转子磁铁在径向对置的定子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具有:
轴部,其以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
上板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以及
下板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
所述旋转部包括配置在所述上板部和所述下板部之间的套筒部,
所述套筒部具有:
内侧套筒圆筒部,在其中插入所述轴部;
套筒凸缘部,其从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以及
外侧套筒圆筒部,其从所述套筒凸缘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上板部具有:
上板圆筒部,其位于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外侧,并且与所述套筒凸缘部的上表面对置,并且在上板部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以及
上板连接部,其在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上侧连接所述轴部和所述上板圆筒部,所述下板部具有:
下板圆筒部,其位于所述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外侧,并且在所述下板部的外缘向上方延伸;以及
下板连接部,其在所述套筒凸缘部的下侧连接所述轴部和所述下板圆筒部,在所述上板部、所述轴部以及所述下板部与所述套筒部之间连续存在润滑油,在所述上板圆筒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上密封间隙,润滑油的界面所在的上密封部位于所述上密封间隙内,在所述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外周面和所述下板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下密封间隙,润滑油的界面所在的下密封部位于所述下密封间隙内,在所述套筒凸缘部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板连接部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轴向动压产生槽列,在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设置有径向动压产生槽列,
所述上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下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在径向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止部还具有通过冲压加工成型的基底部,
所述基底部具有从底部的内缘部朝向上方的圆筒状的定子固定部,
在所述定子固定部的外周面固定有所述定子的定子铁心,在内周面固定有所述下板圆筒部,
所述定子固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径向间隙在径向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所述上板圆筒部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下板圆筒部的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密封间隙的轴向长度比所述套筒凸缘部的厚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所述套筒凸缘部以及所述外侧套筒圆筒部为单一的部件,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宽度比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径向厚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具有:
内侧轴部,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以及
圆筒状的外侧轴部,其固定于所述内侧轴部的外周面,
所述内侧轴部以及所述外侧轴部中的一个与所述上板部构成单一的部件,所述内侧轴部以及所述外侧轴部中的另一个与所述下板部构成单一的部件,所述外侧轴部与所述内侧轴部在径向重叠的固定范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径向间隙在径向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与所述上板部分别为不同的部件,
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宽度比所述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径向厚度宽。
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板圆筒部的下表面或所述套筒凸缘部的所述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形成有在轴向支撑所述套筒凸缘部的其他的轴向动压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凸缘部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连通孔。
11.一种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盘驱动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记载的马达,其使盘旋转;
存取部,其对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以及
机壳,其容纳所述盘、所述马达以及所述存取部。

说明书全文

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马达。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作为盘驱动装置的马达,采用一种具有利用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的马达。日本专利公开第2009-136143号公报中公开的主轴马达包括轴、第一轴承构成部件、第二轴承构成部件以及转子构成部件。第一轴承构成部件构成为杯状,并且在中央的开口部安装有轴的下部。第二轴承构成部件呈环状并且在轴的上侧端部与轴形成为一体。转子构成部件配置在由轴、第一轴承构成部件以及第二轴承构成部件形成的中间空间内。在转子构成部件的圆筒面与轴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流体动压径向轴承部。
[0003] 在转子构成部件的下表面和与该下表面在轴向对置的第一轴承构成部件的面之间构成流体动压轴向轴承部。在流体动压轴向轴承部的外侧构成向上方延伸的密封间隙。在第二轴承构成部件的下表面和与该下表面对置的转子构成部件的面之间构成抽密封部。在抽水密封部的外侧构成向上方延长的其他密封间隙。
[0004] 可是,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9-136143号公报所示的主轴马达中,由于上侧的密封间隙比径向间隙向上方延伸,因此使马达整体增加了与该密封间隙的轴向长度相应的高度。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所示例的马达包括具有转子磁的旋转部和具有与转子磁铁在径向对置的定子的静止部。静止部包括轴部、上板部以及下板部。上板部从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下板部从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旋转部包括配置在上板部和下板部之间的套筒部。
[0006] 套筒部包括内侧套筒圆筒部、套筒凸缘部以及外侧套筒圆筒部。套筒凸缘部从内侧套筒圆筒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外侧套筒圆筒部从套筒凸缘部向上方延伸。上板部包括上板圆筒部和上板连接部。上板圆筒部位于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外侧并与套筒凸缘部的上表面对置,而且在上板部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上板连接部在内侧套筒圆筒部的上侧连接轴部和上板圆筒部。下板部包括下板圆筒部和下板连接部。下板圆筒部位于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外侧并且在下板部的外缘向上方延伸。下板连接部在套筒凸缘部的下侧连接轴部和下板圆筒部。
[0007] 在上板部、轴部以及下板部与套筒部之间连续存在润滑油。在上板圆筒部的外周面和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上密封间隙。润滑油的界面所在的上密封部位于上密封间隙内。在外侧套筒圆筒部的外周面和下板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下密封间隙。润滑油的界面所在的下密封部位于下密封间隙内。在套筒凸缘部的下表面和下板连接部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设置轴向动压产生槽列。在轴部的外周面和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面设置径向动压产生槽列。
[0008] 上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和下密封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轴部的外周面和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在径向重叠。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马达薄型化。
[0010] 参照附图,基于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盘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0012] 图2是马达的剖视图。
[0013] 图3是马达的剖视图。
[0014] 图4是放大示出轴承机构的局部的剖视图。
[0015] 图5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16] 图6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17] 图7是内侧套筒圆筒部的剖视图。
[0018] 图8是套筒部的俯视图。
[0019] 图9是套筒部的仰视图。
[0020] 图10是示出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局部的剖视图。
[0021] 图11是另一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2] 图12是另一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3]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0024] 图14是示出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局部的剖视图。
[0025] 图15是另一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6] 图16是示出另一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7]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视图。
[0028] 图18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29] 图19是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0030] 图20是上密封部的其他实施例的图。
[0031] 图21是示出上密封部的另一个其他实施例的图。
[0032] 图22是示出粘结剂聚集部的其他实施例的图。
[0033] 图23是示出内侧轴部和外侧轴部的连接结构的图。
[0034] 图24是示出内侧轴部和外侧轴部的连接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图。
[0035] 图25是示出内侧轴部和外侧轴部的连接结构的另一个其他实施例的图。
[0036] 图26是示出轴承机构的其他实施例的图。
[0037] 图27是示出轴承机构的另一个其他实施例的图。
[0038] 图28是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是指在实际的机器组装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0040]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所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以下简称为“马达”)的盘驱动装置1的纵向剖视图。盘驱动装置1为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1包括盘11、马达12、存取部13以及机壳14。马达12旋转用于记录信息的盘11。存取部13对盘11进行信息的读取和写入中的至少一项。
[0041] 机壳14包括杯状的第一机壳部件141和板状的第二机壳部件142。在第一机壳部件141的内侧容纳有盘11、马达12以及存取部13。在第一机壳部件141嵌入第二机壳部件142而构成机壳14。优选盘驱动装置1的内部空间是尘埃极少的洁净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驱动装置1内存在空气。另外,在盘驱动装置1内也可以填充氦气和氢气,还可以填充这些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
[0042] 盘11通过夹紧装置151被夹紧在马达12。存取部13包括磁头131、臂132以及磁头移动机构133。磁头131接近盘11进行信息的磁读取以及磁写入中的至少一项。臂132支撑磁头131。磁头移动机构133通过移动臂132而相对于盘11相对地移动磁头131。
通过这些构成,磁头131以与旋转的盘11靠近的状态访问盘11的所需的位置。另外,磁头
131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磁头分别配置在盘11的上方以及下方。另外,磁头131也可以接近盘11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写入这两方面。
[0043] 图2是马达12的纵向剖视图。马达12为外转子型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121、旋转部122以及轴承机构123。旋转部122隔着润滑油120被支撑为可相对于静止部121以马达12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
[0044] 静止部121包括作为基底部的底板21和定子22。底板21优选由图1的第一机壳部件141和单一的部件构成,并且为机壳14的一部分。底板21例如通过冲压加工成型。底板21包括底部211、定子固定部212以及台阶部213。定子固定部212呈大致圆筒状,并从底部211的内缘部朝向上方。台阶部213在定子固定部212和底部211之间从定子固定部212的下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台阶部213包括从定子固定部212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台阶上部213a和从台阶上部213a的外缘朝向下方的台阶下部213b。在定子固定部212的内侧配置轴承机构123。定子22包括定子铁心221和线圈222。通过将导线卷绕于定子铁心221来构成线圈222。定子铁心2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固定于定子固定部212的外周面。并且,该部位的下表面与台阶上部213a的上表面在轴向接触。定子22优选以相对于定子固定部212的外周面隔着间隙的状态通过粘结剂粘结于定子固定部212。
[0045] 旋转部122包括作为轮毂部的转子轮毂31、转子磁铁32以及密封帽33。转子轮毂31为单一的部件。转子轮毂31为锻造加工矿渣而成型为大致的形状后通过切削加工成形为最终形状的。转子轮毂31包括套筒部4、盖部311、轮毂圆筒部312以及盘载置部313。在套筒部4的上侧配置密封帽33。套筒部4也为轴承机构123的一部分。盖部311从套筒部4向径向外侧延展。轮毂圆筒部312从盖部3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在轮毂圆筒部
312的内侧固定转子磁铁32。盘载置部313从轮毂圆筒部31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盘载置部313上配置图1的盘11。转子磁铁32与定子22在径向对置。在定子22和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转矩。
[0046] 图3为放大示出轴承机构123的图。轴承机构123包括套筒部4、上杯部件5、下杯部件6以及润滑油120。上杯部件5以及下杯部件6也为静止部121的一部分。套筒部4位于上杯部件5和下杯部件6之间。套筒部4包括内侧套筒圆筒部41、套筒凸缘部42以及外侧套筒圆筒部43。内侧套筒圆筒部4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套筒凸缘部42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套筒凸缘部42包括沿上下方向贯通套筒凸缘部42的连通孔421。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421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连通孔421。并且,没有连通孔421也可以。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0047] 外侧套筒圆筒部43从套筒凸缘部42的外缘部朝向上方延伸。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上表面的高度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411的高度大致相同。以下,说明将作为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下部并且也作为套筒凸缘部42的内周部的部位作为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一部分。并且,说明将作为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下部并且也作为套筒凸缘部42的外周部的部位作为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一部分。在套筒部4中,优选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之间的径向宽度比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径向厚度宽。
[0048] 上杯部件5包括内侧轴部51和上板部52。内侧轴部51以及上板部52通过切削加工形成为单一的部件。另外,上杯部件5也可以通过锻造加工或者冲压加工成型。内侧轴部51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配置。上板部52呈朝向下方的杯状,并从内侧轴部51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上板部52包括上板圆筒部521和上板连接部522。上板圆筒部521在上板部52的外缘向下方延伸。上板圆筒部521位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侧并且位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侧。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与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在轴向对置。上板圆筒部521的外周面532朝向上方并向径向内侧倾斜。上板连接部522连接内侧轴部51的上部和上板圆筒部521的上部。在上杯部件5中,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的径向宽度比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和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大。
[0049] 如图1所示,夹紧装置151固定于转子轮毂31。盘11由夹紧装置151以及转子轮毂31支撑。螺丝153通过第二机壳部件142的中央的贯通孔被拧进内侧轴部51的螺纹孔51a。
[0050] 下杯部件6包括外侧轴部61和下板部62。外侧轴部61以及下板部62为单一的部件。外侧轴部61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下板部62呈朝向上方的杯状,并从外侧轴部61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在马达12中,在下板部62和上板部52之间配置套筒部4。外侧轴部61插入内侧套筒圆筒部41。并且,外侧轴部61作为间隙配合状态的一个例子,以插入的方式嵌合于内侧轴部51。外侧轴部61粘结固定于内侧轴部51的外周面的整个长度。这样,作为轴承机构123的轴部的轴构成部件由内侧轴部51以及外侧轴部61构成。
[0051] 下板部62包括下板连接部621和下板圆筒部622。下板圆筒部622在下板部62的外缘向上方延伸。下板圆筒部622位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径向外侧。下板连接部621从下板圆筒部622的下部向径向内侧延展,并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下侧连接下板圆筒部622和外侧轴部61的下部。下板连接部621的轴向厚度比外侧轴部61的径向厚度以及下板圆筒部622的径向厚度薄。在轴向,下板连接部621的下表面632以及外侧轴部61的下表面位于比内侧轴部51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由此,粘结固定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时,将防止剩余的粘结剂溢出到下板连接部621的下表面632以下。在轴向,下板圆筒部622的上端641位于比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靠上侧的位置。
[0052] 图4为放大示出轴承机构123的外侧轴部61附近的图。上板连接部522位于外侧轴部61以及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侧,外侧轴部61的上端与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在轴向接触。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411和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微小的间隙761。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和上板圆筒部52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间隙762。在外侧轴部61的外周面和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径向间隙71。
[0053] 在马达12中如图3所示,外侧轴部61和内侧轴部51在径向重叠的固定范围H1的轴向长度比径向间隙71在轴向的存在范围H2的长度长。并且,固定范围H1与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的整体在径向重叠。固定范围H1的轴向长度比套筒部4中在轴向最长的部位、也就是内侧套筒圆筒部41以及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轴向长度长。通过使固定范围H1比作为旋转部122的一部分的套筒部4长,能够提高马达12的刚性。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定子固定部212在轴向的存在范围H3的整体在径向重叠。
[0054] 图5是放大示出轴承机构123的套筒凸缘部42附近的图。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的比连通孔421靠径向内侧的区域和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之间构成间隙72。以下,将间隙72称为“上轴向间隙72”。上轴向间隙72隔着图3所示的间隙762以及间隙761与径向间隙71的上部连通。间隙762位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和上板圆筒部521的内周面之间。间隙761位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411和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之间。以下,将间隙761称为“横向连通间隙761”。将间隙762称为“纵向连通间隙762”。
[0055] 在图5所示的套筒凸缘部42的下表面423的比连通孔421靠径向内侧的区域和下板连接部621的上表面631之间构成间隙73。以下,将间隙73称为“下轴向间隙73”。上轴向间隙72以及下轴向间隙73通过连通孔421连通。
[0056] 在上板圆筒部521的外周面532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间隙74。以下,将间隙74称为“上密封间隙74”。上密封间隙74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上方推进而逐渐增大。如图6所示的上密封间隙74的轴向长度H4比套筒凸缘部42的厚度长。上密封间隙74的开口740的高度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411的高度大致相同。另外,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411也可位于比上密封间隙74的开口740靠上侧的位置。
[0057] 在上密封间隙74构成利用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120的上密封部74a。润滑油120的界面位于上密封部74a。上密封部74a位于径向间隙71的径向外侧。上密封间隙74的开口740被密封帽33覆盖
[0058] 如图5所示,下板圆筒部622的内周面642朝向上方并向径向外侧倾斜。在内周面642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外周面的下部432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间隙75。以下,将间隙75称为“下密封间隙75”。下密封间隙75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上方推进而逐渐增大。下密封间隙75与台阶上部213a的上表面在径向重叠。在下密封间隙75构成利用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120的下密封部75a。润滑油120的界面位于下密封部75a。下密封部75a位于上密封部74a以及图4的径向间隙71的径向外侧。下密封部75a通过连通孔421与上密封部74a连接。由此,能够减少上下密封部74a、75a之间的压差的产生。
[0059] 如图6所示,上密封部74a在轴向的可能存在范围H41在整个长度与径向间隙71在轴向的存在范围H2在径向重叠。可能存在范围H41表示从上密封间隙74的下侧的位置起到能够形成润滑油120界面的位置的上限为止的轴向范围。另外在轴向,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的上端也可以与润滑油120的界面大体一致。同样地,下密封部75a在轴向的可能存在范围H5大致在整个长度与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在径向重叠。可能存在范围H5表示从下密封间隙75的下侧的位置起到能够形成润滑油120界面的位置的上限为止的轴向范围。并且,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的一部分与下密封部75a的可能存在范围H5在径向重叠。另外在轴向,下密封部75a的可能存在范围H5的上端也可以与润滑油120的界面大体一致。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0060] 如图3所示,在轴承机构123中,在上密封间隙74、上轴向间隙72、纵向连通间隙762、横向连通间隙761、径向间隙71、下轴向间隙73以及下密封间隙75、连通孔421中连续充满润滑油120。
[0061] 图7是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剖视图。在图7中还示出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纸面的里侧的形状。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内周面包括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在图7中,在动压槽附有交叉剖面线。以下,在其他的图中也同样在动压槽附有交叉剖面线。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是人字形状的槽,也就是沿内周面的周向使多个大致V字变为横向的槽的集合体。
[0062] 在图4所示的径向间隙71中,通过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构成相对于润滑油120在径向产生流体动压的径向动压轴承部71a。
[0063] 图8是套筒部4的俯视图。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设置螺旋形状的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设置在比连通孔421的上侧的开口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但是,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的一部分也可以与连通孔421的开口重叠。如图5所示,在上轴向间隙72,通过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构成相对于润滑油120在轴向产生流体动压的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
[0064] 图9是套筒部4的仰视图。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下表面423设置螺旋形状的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设置在比连通孔421的下侧的开口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但是,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的一部分也可以与连通孔421的开口重叠。在图5所示的下轴向间隙73,通过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构成相对于润滑油120在轴向产生流体动压的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
[0065] 在驱动图2所示的马达12时,通过径向动压轴承部71a,内侧套筒圆筒部41相对于外侧轴部61被沿径向支撑。并且,通过由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以及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构成的轴向动压轴承,套筒凸缘部42相对于上板圆筒部521以及下板连接部621被沿轴向支撑。通过将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以及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设置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下,能够在离开中心轴线J1的位置沿轴向支撑套筒部4。因此,能够提高轴承机构123的刚性。
[0066] 以上,对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2的盘驱动装置1进行了说明。在马达12中,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的整体以及下密封部75a的可能存在范围H5的大致整体在径向重叠。由此,能够使马达12薄型化。
[0067] 通过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之间的固定范围H1与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在径向重叠,无须增大马达12即能够获得径向间隙71以及固定范围H1的轴向长度。通过延长固定范围H1的轴向长度,能够提高马达12的轴承刚性。并且,即使对马达12施加冲击,也将防止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分离。通过延长固定范围H1的轴向长度,还将防止从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之间漏出润滑油120。通过延长径向间隙71的轴向长度,能够充分地产生径向动压,并且能够提高轴承机构123的轴承性能。
[0068] 定子固定部212通过与径向间隙71在径向重叠,能够使马达12更加薄型化。在轴承机构123中,下密封间隙75位于上密封间隙74的径向外侧,在轴向,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位于比下板圆筒部622的上端641靠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延长上密封间隙74以及下密封间隙75的轴向长度,并且能够充分获得这些间隙74、75中的润滑油120的油压缓冲。因此,能够延长马达12的寿命。在马达12中,由于套筒凸缘部42薄,所以能够抑制马达12的高度并且更加延长上密封间隙74的轴向长度。因此,能够进一步获得润滑油120的油压缓冲。
[0069] 在套筒部4中,通过扩展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之间的径向宽度,能够增加设置在套筒凸缘部42的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的径向宽度,并且能够增大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由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厚度比内侧套筒圆筒部41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之间的上述宽度薄,所以在通过锻造加工成型套筒部4时,能够容易地设置内侧套筒圆筒部41。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的径向宽度比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和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大。由此,在上板圆筒部521、上板连接部522以及内侧轴部51之间构成的空间能够通过切削加工容易地形成。
[0070] 通过将连通孔421设置在套筒凸缘部42,能够缩短连通孔421并且能够降低连通孔421内的流路阻力。并且,能够抑制连通孔421内的润滑油120的量,并能够抑制由重力的影响所导致的上密封部74a以及下密封部75a中的润滑油120的界面的变动。
[0071] 外侧轴部61的上端通过与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在轴向接触,能够高精度地构成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和下板连接部621的上表面631之间的轴向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构成上轴向间隙72以及下轴向间隙73的轴向宽度的和。通过使下板连接部621的轴向厚度变薄,即便使马达12变薄,也能防止套筒凸缘部42的厚度过度地变薄。
[0072] 另外,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和下板连接部621的上表面631能够从同一方向通过一系列的切削加工形成,外侧轴部61的上端和下板连接部621的上表面也能够从同一方向通过一系列的切削加工形成。因此,上轴向间隙72以及下轴向间隙73的轴向宽度的和被高精度地确定。在后述的图13的结构中也是同样。
[0073] 通过将下板圆筒部622的外周面固定于圆筒状的定子固定部212的内周面,能抑制由于轴承机构123的摆动所导致的振动传导到比底板21的定子固定部212靠外侧的部位。并且,通过在底板21设置台阶部213能够提高底板21的刚性。因此,能减少定子22的振动向轴承机构123传导的情况。
[0074] 由于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是以间隙配合状态嵌合的,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上杯部件5和下杯部件6的组装。作为间隙配合状态的一例,外侧轴部61被插入内侧轴部51。
[0075] 图10是示出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123的图。内侧轴部51的外周部的下部包括朝向径向外侧且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511。外周部的上部包括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512。在倾斜面511和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下部之间形成粘结剂聚集部55a。在凹部512和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上部之间形成粘结剂聚集部55b。由此,能够将剩余的粘结剂551保持在粘结剂聚集部55a、55b,还将防止粘结剂551从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之间流出。并且,能够多涂粘结剂551,并能够牢固地固定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
[0076] 图11是示出上密封部的其他实施例的图。上板圆筒部521的外周面532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面532a和从圆筒面532a朝向上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532b。上密封间隙74包括间隙741和间隙742。间隙741构成于圆筒面532a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的下部之间。间隙742构成于倾斜面532b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431的上部之间。以下,将间隙741称为“圆筒间隙741”。将间隙742称为“锥形间隙742”。在圆筒面532a或者与其对置的内周面431设置动压槽列。在圆筒间隙741中,在驱动马达12时,构成相对于润滑油120产生朝向上轴向间隙72的动压的动压产生部741a。在锥形间隙742构成利用毛细管现象保持润滑油120的锥形密封部742a。在图11中,由动压产生部741a以及锥形密封部742a构成上密封部74a。
[0077] 马达12静止时,润滑油120的界面位于锥形密封部742a内。马达12驱动时,润滑油120的界面位于动压产生部741a内。由于上密封部74a具有动压产生部741a以及锥形密封部742a,所以能够将润滑油120更加可靠地保持在上密封间隙74内。在马达12静止时,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也就是从圆筒间隙741的下侧的位置到锥形密封部742a内的润滑油120的界面的上限之间的轴向整体范围与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在径向重叠。
[0078] 在马达12中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上密封部74a的下侧设置不具有动压产生部的微小的圆筒间隙741。圆筒间隙741不包含在上密封部74a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与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在径向重叠,也能够抑制马达12的高度。
[0079] 图1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2a的一部分的图。在马达12a的轴承机构123中,外侧轴部61和上板部52为单一的部件。内侧轴部51和下板部62为单一的部件。以下,将外侧轴部61以及上板部52统称为“上杯部件5a”。将内侧轴部51以及下板部62统称为“下杯部件6a”。马达12a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以下,在同样的结构中附加相同的符号。
[0080] 通过将内侧轴部51的外周部和外侧轴部61的内周部粘结固定,上杯部件5a和下杯部件6a被固定。在轴向,上板连接部522的上表面533以及外侧轴部61的上表面位于比内侧轴部51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将防止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之间的粘结剂溢出到上板连接部522的上表面533以上。
[0081] 外侧轴部61的下端与下板连接部621的上表面631在轴向接触。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下板连接部621的上表面631和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之间的轴向距离,并且能够容易地构成上轴向间隙72以及下轴向间隙73的轴向宽度的和。
[008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同样是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的整体以及下密封部75a的可能存在范围H5的大致整体在径向重叠。由此,能够使马达12a薄型化。并且,通过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之间的固定范围H1与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在径向重叠,无须增大马达12a也能够获得径向间隙71以及固定范围的轴向长度。
[0083]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可以在内侧轴部51的外周面的上部设置朝向上方并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513,并且可以在外周面的下部设置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514。由此,在倾斜面513和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上部之间形成粘结剂聚集部55b,在凹部514和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下部之间形成粘结剂聚集部55a。
[0084] 图15是示出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轴承机构123的图。内侧轴部51具有螺栓515。螺栓515从内侧轴部51的上表面朝向下方拧进螺纹孔517。作为螺栓515的头部的螺丝凸缘部516与上板连接部522的上表面533在轴向接触。通过设置螺栓515,上杯部件5a和下杯部件6a被牢固地固定。也可将安装C型圈的部位设置在螺丝凸缘部516的上部,将第二机壳部件142夹在螺丝凸缘部516和C型圈之间并将其固定。如图16所示,当内侧轴部51和上板部52为单一的部件并且外侧轴部61和下板部62为单一的部件时,也可以将螺纹孔517设置在内侧轴部51的下部,并且将螺栓515固定在内侧轴部51的下侧。
[0085] 图1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2b的图。马达12b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2的轴承机构123不同的结构的轴承机构124。马达12b的其他结构与马达12相同。轴承机构124包括轴部65、下板部66、上板部54以及套筒部4a。轴部65与下板部66为单一的部件。轴部65与上板部54分别为不同的部件。
[0086] 图18是放大示出轴承机构124的图。下板部66包括下板连接部661和下板圆筒部662。下板连接部661从轴部65的下部向径向外侧延展。下板圆筒部662从下板连接部661的外缘部朝向上方。上板部54包括上板圆筒部541和上板连接部542。上板连接部542连接轴部65的上部和上板圆筒部541的上部。
[0087] 套筒部4a包括内侧套筒圆筒部44、套筒凸缘部45以及外侧套筒圆筒部46。内侧套筒圆筒部44为构成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内周面的部位。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4的内侧插入轴部65。套筒凸缘部45从内侧套筒圆筒部44向径向外侧延展。套筒凸缘部45包括沿上下方向贯通套筒凸缘部45的连通孔451。外侧套筒圆筒部46从套筒凸缘部45的外缘部朝向上方。在套筒部4a中,位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4的外周面441也就是套筒凸缘部45的上侧,并且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面与外侧套筒圆筒部46的内周面461之间的径向宽度,比内侧套筒圆筒部44的径向厚度也就是内侧套筒圆筒部44的外周面441和内周面之间的径向宽度宽。
[0088] 在轴部65的外周面和内侧套筒圆筒部44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径向间隙71。在径向间隙71,通过与图7同样的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71a。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上表面411和上板连接部542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沿径向延展的横向连通间隙761。在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外周面441和上板圆筒部54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向连通间隙762。
[0089] 在套筒凸缘部45的上表面452的比连通孔451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与上板圆筒部541的下表面534之间构成上轴向间隙72。在上轴向间隙72,通过与图8相同的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21构成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在套筒凸缘部45的下表面453的比连通孔
451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与下板连接部661的上表面633之间构成下轴向间隙73。在下轴向间隙73,通过与图9相同的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731构成下轴向动压轴承部73a。上轴向间隙72以及下轴向间隙73通过连通孔451连通。
[0090] 在上板圆筒部541的外周面532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6的内周面461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上密封间隙74。上密封间隙74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上方推进而逐渐增大。在上密封间隙74构成润滑油120的界面所位于的上密封部74a。
[0091] 在下板圆筒部662的内周面643和套筒凸缘部45的外周面454之间构成朝向上方开口的下密封间隙75。下密封间隙75的径向宽度随着朝向上方推进而逐渐增大。在下密封间隙75构成润滑油120的界面所位于的下密封部75a。
[0092] 如图19所示,径向间隙71在轴向的存在范围H2与上密封部74a在轴向的可能存在范围H41的大致整体在径向重叠。并且,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下密封部75a在轴向的可能存在范围H5的大致整体在径向重叠。
[0093]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也是通过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以及下密封部75a的可能存在范围H5在径向重叠,能够使马达12b薄型化。通过扩大内侧套筒圆筒部44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6之间的径向宽度,能够扩大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的径向宽度。并且,由于内侧套筒圆筒部44的径向厚度比上述宽度薄,所以通过锻造加工成型套筒部4a时,能够容易地设置内侧套筒圆筒部44的上部。由于轴部65和上板部54分别为不同的部件,所以上板部54的加工变得容易。
[0094] 图20是示出上密封部74a的其他实施例的图。马达中除上密封部74a以外的其他结构与图3、图13等相同。在图20中,上密封部74a形成于上板部52的上表面和密封帽33的下表面之间的上密封间隙74。密封帽33与图3同样,在上板部52的上方从套筒部4的外周部向径向内侧延展。由此,能够缩小上密封部74a的轴向宽度。并且,能够利用旋转时的离心力更加可靠地防止润滑油120的泄漏
[0095] 详细地说,密封帽33从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上部向径向内侧延展。在上板圆筒部521的外周面和外侧套筒圆筒部43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纵向间隙77。在纵向间隙77内,从上轴向间隙72连续存在润滑油120。上板圆筒部521的外周面为圆筒面。上密封部74a构成于上板圆筒部521的上表面和密封帽33的下表面之间。上密封间隙74向上方倾斜,并且随着朝向径向内侧推进,其轴向宽度逐渐增大。
[0096] 图21是示出在如图20所示的结构中通过缩短纵向间隙77的轴向长度而省去上板圆筒部521来使马达进一步薄型化的实施例的图。在图21中,图20的纵向间隙77几乎不存在。在上板部52中,图20的上板连接部522的下表面连续到上板部52的外周。
[0097] 在图20以及图21的结构中,通过缩小上密封部74a的轴向宽度,在轴承机构的上密封部74a以外的结构中,增大轴向宽度这一设计变得容易。因此,部件刚性的确保和耐冲击性的提高也变得容易。
[0098] 另外,通过使上密封间隙74大幅度地倾斜,能够增大上密封间隙74的开口。也就是说,变成能够在上密封间隙74保持更多的润滑油120。因此,通过使上密封间隙74的间隙扩展大于下密封间隙75,静止时能够减少上密封间隙74内的润滑油的量。由此,能够提高静止时的耐冲击性。
[0099] 在下密封间隙75设置旋转时将润滑油向下方压入的槽,在旋转时,在上密封间隙74以及下密封间隙75保持适量的润滑油。旋转时保持在上密封间隙74的润滑油的体积比上轴向间隙72的径向外侧的空间723的体积大。通过这样的结构,利用旋转时作用于上密封部74a的润滑油的离心力,能够提高轴承内部的压力,并且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也可以在构成空间723的面设置用于排出气泡的槽。
[0100] 图22为示出设置在内侧轴部51的内周部和外侧轴部61的外周部之间的粘结剂聚集部的其他实施例的图。马达中除如图22所示的部位以外的其他结构与图3相同。另外,内侧轴部51与外侧轴部61的关系也可如图13所示。
[0101] 在图22中,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内周面的径向动压产生槽列分为上下。也就是说径向动压产生槽列由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构成。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以及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分别为人字形状的槽,也就是沿内周面的周向使多个大致V字变为横向的槽的集合体。在图22中,在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所在的轴向范围附加符号712,在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所在的轴向范围附加符号713。
[0102] 另一方面,粘结剂聚集部55c在轴向位于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之间。在图22中,在粘结剂聚集部55c的轴向存在范围附加符号715。为了设置粘结剂聚集部55c,在内侧轴部51的外周面设置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也可在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设置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0103] 粘结固定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时,由于粘结剂所产生的应力,外侧轴部61可能会有变形的危险。因此,通过将粘结剂聚集部55c配置在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之间,将降低由粘结剂所产生的应力对径向动压轴承部的影响。并且,通过粘结剂聚集部55c的投锚作用,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的连接强度将提高。
[0104] 图23是示出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的连接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图,并且示出内侧轴部51以及外侧轴部61的下部。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直径在内侧轴部51的下端的位置比其他的部位略小。在图23中,用粗线表现内周面的直径略小这一情况。通过这样的结构,内侧轴部51的下端与外侧轴部61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固定。过盈配合状态可以通过压入获得,也可以通过热压配合等其他方法获得。在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之间的其他区域,这些部件通过粘结剂固定。
[0105] 在图23中,在作为成为过盈配合状态的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的固定部位的轴向范围的过盈配合范围附加符号718。过盈配合范围718包含在作为下板部62和外侧轴部61的边界部的轴向范围的边界部范围719。在这里,边界部的轴向范围为下板部62的内周部的轴向最小宽度。在图23的情况下,与下板部62的内周部的厚度相等。另外,过盈配合范围718不一定要包含在边界部范围719内,也可以位于比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靠下板部62侧的位置。
[0106] 通过将内侧轴部51以过盈配合状态固定于外侧轴部61,在利用粘结剂固定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时,变为不需要将两部件长时间保持于夹紧装置。也就是说,能够利用由过盈配合状态所形成的暂时固定。特别是在利用环粘结剂固定两部件时,将防止烘烤时由夹紧装置的固定所导致的工序的复杂化和操作节拍的恶化。其他工序的粘结剂的烘烤也能够容易地统一进行。因此,生产率得以提高。
[0107] 由于轴向的过盈配合范围718位于比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靠下板部62侧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由过盈配合所导致的外侧轴部61的膨胀,并且能够防止NRRO(Non-Repeatable RunOut:非重复性跳动)和旋转定不良。
[0108] 图24是示出与图23相同的连接结构的图。在图24中,在下板部62和外侧轴部61的边界部设置向下方凹陷的退避部720。由于退避部720,边界部范围719变成退避部
720的底部和下板部62的下表面之间的范围。在图24中也是过盈配合范围718位于比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靠下板部62侧的位置。优选包含在边界范围719内。由此,将防止轴承性能的降低。
[0109] 另外,作为粘结剂,也可以并用环氧粘结剂和厌氧粘结剂。例如,环氧粘结剂和厌氧粘结剂上下错开地涂在内侧轴部51的外周面或者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由此,通过过盈配合状态和厌氧粘结剂,能够使烘烤前的暂时固定更加牢固。例如,厌氧粘结剂被涂在比环氧粘结剂靠下侧的位置。
[0110] 在图23以及图24中,下板部62与外侧轴部61构成单一的部件,但是图23以及图24所示的连接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图13的情况,也就是上板部52与外侧轴部61构成单一的部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过盈配合范围位于比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1靠上板部52侧的位置。优选过盈配合范围包含在上板部52和外侧轴部61的边界部的轴向范围内。
[0111] 图25是示出上杯部件5的其他实施例的图。图26是具有图25的上杯部件5的轴承机构123的剖视图。上杯部件5与图3所示相比,在内侧轴部51短这点上不同。径向动压产生槽与图22的情况同样,由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构成,在这些槽的轴向存在范围附加符号712、713。与图23的情况同样,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直径在内侧轴部51的下端位置比其他的部位略小。在图26中,用粗线表现内周面的直径略小这一情况。通过这样的结构,内侧轴部51的下端和外侧轴部61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固定。在轴向的其他区域,这些部件通过粘结剂固定。马达的其他结构与图2相同。
[0112] 通过将内侧轴部51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固定于外侧轴部61,与图23的情况同样地在使用粘结剂固定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时,不需要将两部件长时间保持于夹紧装置,提高生产率。
[0113] 并且,作为通过过盈配合状态固定的部位的轴向范围的过盈配合范围725包含在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之间的范围722内。由此,由过盈配合所导致的上下径向动压轴承部的形状精度的降低被抑制。
[0114] 另外,这样的连接结构也能够适用于内侧轴部51与下板部62构成单一的部件、外侧轴部61与上板部52构成单一的部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内侧轴部51的上端在轴向并且在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之间的范围内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固定于外侧轴部61。
[0115] 并且,内侧轴部51在与图3同样长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使过盈配合范围包含在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2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713之间的范围的手法。
[0116] 在如图25所示的上杯部件5中,内侧轴部51的下端与上板圆筒部521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一致。内侧轴部51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上板圆筒部521的下端的轴向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不干扰内侧轴部51的情况下,容易且高精度地加工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因此,将实现成品率的提高以及制造成本的削减。
[0117] 图27是示出将图25所示的上杯部件5固定于下杯部件6的其他实施例的图。图27的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下部的直径比上部的直径小。也就是说,在内周面的上部和下部之间设置台阶部611。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下部的直径比内侧轴部51的外周面的直径小。外侧轴部61的内周面的上部的直径与内侧轴部51的外周面的直径大致相等。
[0118] 与图26同样地,内侧轴部51的下端和外侧轴部61以过盈配合的状态固定。在轴向的其他区域中,这些部件通过粘结剂固定。在作为成为过盈配合状态的固定部位的轴向范围的过盈配合范围包含在上径向动压产生槽列和下径向动压产生槽列之间的范围内。由此,由过盈配合所导致的上下径向动压轴承部的形状精度的降低被抑制。
[0119] 内侧轴部51的下端与上板圆筒部521的下端的轴向位置一致。由此,能够在同一研磨工序同时完成内侧轴部51的下端和上板圆筒部521的下端。另外,也能够同时进行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的研磨和上板连接部522的上表面的研磨。内侧轴部51的下端与台阶部611的法线朝向上方的面接触。由于内侧轴部51的下端与上板圆筒部521的下端的轴向位置高精度地一致,所以能够高精度地确定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的轴向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确定上轴向间隙72和下轴向间隙73的合计大小。
[0120]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上密封部74a的可能存在范围H41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下密封部75a的至少一部分仅在径向重叠也可以。由此,能够使马达薄型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内侧轴部51和外侧轴部61之间的固定范围H1在轴向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的话,则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和固定范围H1在轴向偏移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马达薄型化。如图28所示,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也可与固定范围H1的整体在径向重叠。并且,通过径向间隙71的存在范围H2与定子固定部212的存在范围H3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重叠,也能够使马达薄型化。
[012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使下密封间隙75位于比图3所示靠上侧的位置,来使下密封部75a的存在范围与上密封部74a的存在范围的整体在径向重叠。
[0122] 外侧轴部61以及内侧轴部51可以通过压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通过粘结以及压入的方式固定。并且,外侧轴部61以及内侧轴部51也可以通过热压配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轴部65与上板部54也可为单一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轴部65与下板部66分别为不同的部件。
[0123] 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设置在上板圆筒部521的下表面531,也可以设置在下表面531以及套筒凸缘部42的上表面422的双方。可以将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设置在下板连接部621的上表面631,也可以设置在上表面631以及套筒凸缘部42的下表面423的双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0124] 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径向动压产生槽列设置在外侧轴部61的外周面,也可以设置在外侧轴部61的外周面和内侧套筒圆筒部41的内周面的双方。同样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径向动压产生槽列设置在轴部65的内周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径向间隙71以及纵向连通间隙762这两个位置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0125] 上轴向动压产生槽列也可以为人字形状的槽的集合体。同样地,下轴向动压产生槽列也可以为人字形状的槽的集合体。
[012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一定需要设置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在不设置上轴向动压轴承部72a时,在轴向,通过定子22的磁中心位于比转子磁铁32的磁中心靠下侧的位置,轴承机构123、124能够在轴向稳定地支撑旋转部122。
[012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和切削加工形成转子轮毂31。
[0128] 轴承机构123、124也可以应用于转子磁铁位于定子的径向内侧的内转子型马达。
[0129] 底板21和下板部62也可形成为单一的部件。底板21和下板部62为单一的部件时,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和组装工时。
[0130]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相互不发生矛盾,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0131] 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盘驱动装置的马达利用,也可以作为盘驱动装置以外的设备的马达利用。
[0132] 根据上述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可认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变形和变更是明显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决定。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