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

申请号 CN201510390953.8 申请日 2015-07-06 公开(公告)号 CN105096928A 公开(公告)日 2015-11-25
申请人 管亚东; 发明人 管亚东;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中,在腹部面板上靠近品末端的 位置 设置有双线圈 拾音器 (4),双线圈拾音器(4)设置在琴弦和面板之间,双线圈拾音器与电声输出插孔通过音量 控制器 (6)连接,用于输出电声音色;在附手(3)上设置有压电式 传感器 (7), 压电传感器 (7)设置在琴鞍和 琴桥 之间,压电传感器通过第二音量控制器或 开关 与原声输出插孔连接,用于输出传统音色。本发明所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对传统琵琶进行了改进,在保留传统琵琶音色和外形的 基础 上,既能够通过自带扩音的形式,演奏传统古典民乐,又能够通过自由切换,变换成电声音色,适用于音乐节、室外,或电声音乐会演奏。
权利要求

1.一种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在腹部面板上靠近品末端的位置设置有双线圈拾音器,所述双线圈拾音器设置在琴弦和所述面板之间,所述双线圈拾音器与电声输出插孔通过音量控制器连接;
在附手上设置有压电式传感器,所述压电传感器通过第二音量控制器或开关与原声输出插孔连接;
在所述附手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琴弦接触的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用于加强电声琵琶的金属音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手是木制附手,在所述附手上设置有琴桥、琴鞍和架弦;所述琴桥设置在所述附手上靠上的位置,所述琴桥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琴鞍的槽,所述压电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琴鞍和琴桥之间;所述架弦设置在所述附手上靠下的位置,用于固定琴弦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架弦附近设置有金属件,所述金属件与所述琴弦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压电式传感器与所述原声输出插孔之间还设置有音量音色音准调节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线圈拾音器的地线通过所述音量控制器的地线接头连接至所述电声输出插孔的地线接头;所述双线圈拾音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声输出插孔的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琵琶的背部设置有背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带通过两个或多个背带扣与所述琵琶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线圈拾音器是DiMarzio DP218。

说明书全文

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属于乐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琵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演奏指法丰富多样,表现强,经久不衰。其曲目也是源远流长,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貌。琵琶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发展演化的历史。怎样让它成为一个通古达今、中西合璧的乐器,一直是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及制作大师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实践活动。
[0003] 传统的琵琶包括头部、颈部和腹部。其中,腹部包括品、相、面板、附手和弦。在演奏时,琵琶演奏家采取坐姿将传统的木制琵琶放置在腿上,通过贴附在琵琶腹部附近的外置话筒扩音,弹出音律后通过音响将其声音扩大。这种演奏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受限于场地、坐姿,并不适合于需要在舞台上来回走动的现代表演场合,例如:音乐节、室外表演以及音乐会等;二,传统木制琵琶通过音响将声音扩大后的声音只有一种音色,音质不够纯净,不能很好地表现琵琶的固有音色。
[0004] 此前,本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14207490416的中国实用新型申请中,提供了一种电声琵琶。一方面,通过在琵琶的面板上设置拾音器,使之成为电声琵琶,音质纯净优美,具有更加宽阔的表现力,适应现代音乐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琵琶背部地科学设计,使演奏者带上背带站立演奏,使之适于在演出现场移动,适合现代表演场合使用。
[0005] 然而,为了实现琵琶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使传统琵琶具有更多的用途,如果可以使琵琶同时具有传统和电声的两种音效,将可以极大地扩大琵琶的表现力,使其在传统和现代音乐中同时应用,甚至可以在同一首乐曲中完成由传统穿越到现代的新风格,符合当今音乐市场的需要。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还未出现可以实现电声加原声双音效自由切换的两用琵琶。

发明内容

[0006]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0008] 一种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其中,在腹部面板上靠近品末端的位置设置有双线圈拾音器,所述双线圈拾音器设置在琴弦和所述面板之间,所述双线圈拾音器与电声输出插孔通过音量控制器连接;
[0009] 在附手上设置有压电式传感器,所述压电传感器通过第二音量控制器或开关与原声输出插孔连接;
[0010] 在所述附手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琴弦接触的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用于加强电声琵琶的金属音色。
[0011] 其中较优地,所述附手是木制附手,在所述附手上设置有琴桥、琴鞍和架弦;所述琴桥设置在所述附手上靠上的位置,所述琴桥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琴鞍的槽,所述压电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槽的底部,位于所述琴鞍和琴桥之间;所述架弦设置在所述附手上靠下的位置,用于固定琴弦的一端。
[0012] 其中较优地,在所述架弦附近设置有金属件,所述金属件与所述琴弦接触。
[0013] 其中较优地,在所述压电式传感器与所述原声输出插孔之间还设置有音量音色音准调节器。
[0014] 其中较优地,所述双线圈拾音器的地线通过所述音量控制器的地线接头连接至所述电声输出插孔的的地线接头;所述双线圈拾音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声输出插孔的输出端。
[0015] 其中较优地,在所述琵琶的背部设置有背带。
[0016] 其中较优地,所述背带通过两个或多个背带扣与所述琵琶连接。
[0017] 其中较优地,所述双线圈拾音器是DiMarzio DP218。
[0018] 本发明所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同时拥有传统琵琶和电声琵琶的音色、音质,并可以将传统音色和电声音色自由切换。通过对传统琵琶进行改进,使之在保留传统琵琶音色、音质和外形的基础上,既能够通过自带扩音的形式,演奏传统古典民乐,避免在音乐厅或类似场合演出时使用外置话筒等设备的不便;又能够通过自由切换,变换成电声音色、音质,适用于音乐节、室外,或电声音乐会演奏。而且,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同一首乐曲中实现从古典风格穿越到现代风格的演绎,是琵琶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同时该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改变了传统坐姿演奏的形式,适应了现代音乐的需求,可以将古典与现代以及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的正视示意图;
[0020]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的后视示意图;
[0021] 图3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所使用的木制附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是图3所示木制附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3] 图5是压电式传感器与原声输出插孔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0024] 图6是双线圈拾音器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5] 图7是双线圈拾音器与电声输出插孔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0026] 图8是电声部分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8] 结合图1和图2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下文简称两用琵琶),可以通过设置在腹部面板1上的双线圈拾音器4将音色、音质电声化,然后通过电声输出插孔8输出至外置的音响设备进行扩音;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在附手3上的压电式传感器7对传统音色进行采集,然后通过原声输出插孔9输出至外置的音响设备进行扩音。通过控制与双线圈拾音器4或压电式传感器7连接的音量控制器或开关,可以实现两种音色的自由切换。
[0029] 对于上述两用琵琶的原声部分,通过将压电式传感器7设置在附手3上实现。附手3可以采用木制附手。在此,以木制附手3上设置有琴桥31和琴鞍32为例,对压电式传感器7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压电式传感器可以是FISHMAN TRANSDUCERS的产品。
[0030] 图3和图4给出了一种木制附手的应用示例。其中,在附手3上设置有琴桥31、琴鞍32和架弦33;琴桥31设置在附手3上靠上的位置,琴桥31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琴鞍32的槽,压电传感器7设置在槽的底部,位于琴鞍32和琴桥31之间;架弦33设置在附手3靠下的位置,用于固定琴弦2的一端。当拨动琴弦2时,琴弦2通过琴鞍32挤压压电式传感器7,压电式传感器7向外输出电信号。当压电式传感器7中产生感应电流后,通过原声输出插孔9输出至外置音响设备,从而实现传统音色、音质的扩音。
[0031] 如图5所示,压电传感器7通过开关与设置在琵琶背面或底部的原声输出插孔9连接,通过切换开关的位置,可以打开或关闭原声输出。在压电式传感器7与原声输出插孔9之间还可以设置音量音色音准调节器5和/或功率放大器等用于对琵琶原声进行校准和放大的电子元件。图5所示的连接原理仅用于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现传统音色采集和放大的技术方案的限制。
[0032] 在上述两用琵琶的电声部分,双线圈拾音器4设置在面板1上靠近品末端的位置,双线圈拾音器4设置在琴弦2与面板1之间,同时双线圈拾音器4的高度小于琴弦2与面板1之间的距离。双线圈拾音器4在品的下方位置可以合理地感受到琴弦2的振动,实现音色、音质采集,将之转化为电信号,实现电声化。双线圈拾音器4优选为DiMarzio DP218。
[0033] 如图6所示,在双线圈拾音器4的壳体内部,设置有由磁43和两个磁性螺钉41组成的U形磁芯,并且分别在磁性螺钉41上缠绕有线圈42,磁铁43用于产生磁感线44,磁感线44经由两个磁性螺钉41回到磁铁43内部。当琴弦2振动切割磁感线44时,线圈42内感应出电流并经由线圈引线45、46输出。感应电流的强弱取决于切割磁感线的多寡(琴弦4振幅)、切割频率(琴弦4振动频率)和磁感线自身的强弱。
[0034] 双线圈拾音器4具有两个输出端,即地线45和输出端46。如图7和图8所示,双线圈拾音器4通过音量控制器6与电声输出插孔8连接。音量控制器6带有3个接线端子,即输入端62、输出端63和地线61。其中,双线圈拾音器4的地线45经由音量控制器6的地线接头61,连接至电声输出插孔8的地线接头81;双线圈拾音器4的输出端46连接至音量控制器6的输入端62,音量控制器6的输出端63连接至电声输出插孔8的输出端82。当琴弦2振动时,双线圈拾音器4采集琴弦信号转化成带有电声声效的电信号,并经由音量控制器6和电声输出插孔8以有线或无线方式输出到音响设备。通过旋转音量控制器6,可以调节输出电声的大小,也可关闭电声乐声的输出。
[0035] 该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在保持传统琵琶造型的前提下将琵琶传统音色改变成金属电声音色。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在架弦33附近还设置有金属件34,金属件34与琴弦2接触,用于加强电声琵琶的金属音色。金属件34可以是图示的圆管,也可以是金属片。
[0036] 此外,该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改变了传统坐姿的演奏方式,可以采用站立方式进行演奏,有效解决演出方式的局限。具体如图2所示,在琵琶的背面设置有背带锁扣11、12,通过将背带的两端连接至背带锁扣11和12,可以将琵琶抱至演奏者的胸前,实现立式演奏,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在舞台上走动,从而使琵琶适应了现代音乐的需求。
[0037]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通过使用双线圈拾音器对琵琶音色、音质进行电声化处理,可以在不改变演奏技巧与习惯的情况下,输出电声音效。并且,该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利用压电式传感器对传统音色进行采集,使琵琶在不使用话筒的前提下达到古典扩音效果。该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在保持传统琵琶造型的前提下,同时具有金属电声音色和传统音色两种音色,通过操纵音量控制器和开关,可以实现两种音色、音质的自由切换。上述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同一首乐曲中实现从古典风格穿越到现代风格的演绎,是琵琶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并且,该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由于独特的演出携带设计,利于在舞台上走动,可以与其他电声乐器一并演出,适用于音乐节,室内外,音乐厅等多种场合。
[0038]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立式原声加电声两用琵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精神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构成对本发明专利权的侵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QQ群二维码
意见反馈